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閲讀《誡子書》讀後感大全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42K

  閲讀《誡子書》讀後感大全5篇



閲讀《誡子書》讀後感大全5篇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下面是本站小編分享閲讀《誡子書》讀後感大全,提供參考,能幫助到你,歡迎大家閲讀。

讀後感一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裏,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化來説:”不把眼前的名利看的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誡子書”強調“靜”與“儉”,是學習,才幹和志向的基礎,是自我修養,自我砥礪,自我提高的關鍵。那什麼是真正的靜呢?“靜”在身體外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為泰然,穩重,禮節,嫻靜,含蓄等等。“靜”在身體內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為滿足,專注,快樂,充實,激情,樂觀,向上等等,凡能夠使身心達到積極和諧狀態的一切,都應稱之為“靜”。

在“小窗幽記”中講“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將影響身心達到“靜”的最佳狀態。

在眾多名人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耐得住寂寞。盛大網絡公司CEO陳天橋説過:“想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孟子也有云:“故天將降大任於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誡子書”給了我許多啟示,大家可以看一下哦!

讀後感二

三國時期一代名相諸葛孔明先生在自己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強調了一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裏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説:“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志,寧靜而志遠”。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迴曲折”的道理一樣,現在的“淡泊”、“寧靜”求清淨,不想有什麼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説“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誡子書》説:“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用通過“靜”來修身,通過“儉”來養德。教育他的兒子要有遠大志向,《誡子書》説:“非淡泊無

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通過這句話告訴諸葛瞻努力才能通過學習增長才幹來實現志向,而要學習好知識就要寧靜專一。《誡子書》説:“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通過這個告訴兒子,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使性情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裏,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誡子書》對我我們大學生也很有教育意義,大學生大多愛好廣泛,難以專心做好一件事,諸葛亮28歲就當上了蜀國的軍師,如若不是靠着一身凌然正氣,始終保持着廉潔之心又如何為世人所稱道?而今,諸葛亮成了眾人皆知的一代名相,成為歷代文人與官員的楷模,不得不説,廉潔文化發揮了很大的功效。

讀後感三

每次讀《誡子書》,我都感慨於全文雖不足百字,卻言近旨遠,含義雋永,是諸葛亮立身處世的智慧結晶。《誡子書》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優美的文辭,豐富的藴含,更有諸葛亮的志存高遠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滅的人格力量。從《誡子書》中,我們領悟到了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人生真諦,體會到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命哲學。

國中的時候聽老師講《誡子書》,看到老師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這書有那麼好嗎?那時我們讀書只是隨性式的,家裏只是説“農村裏的孩子只有考上大學才有前途”,當時也只是隨便聽聽,並沒有深刻體會讀書的用處和樂趣。但隨着走完高中,踏入大學校門時,才體會到“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這句話的內含。在這物慾高漲的社會,每個人都自己的夢想,都有自己的創業夢,都幻想自己能成就一翻事業。想創業、有夢想都是好事,如何努力去實現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名話提醒我們搞創業,實現夢想,就要打好基礎,積極的為將來做好準備,正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走上社會以後,周圍紛繁複雜的現實撲面而來,有時候心中的那個創業夢想未免會動搖,也逐步認識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的含義。心中有夢,信念不滅,只有沉下心來,不斷提升自己,擴展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應變能力。正如《誡子書》裏所就“非學無學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經過多年的努力,雖然不能聞名於世,但也盡了自己的才能,帶領同事為公司、為社會、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為人民大眾謀福利是無止境的,努力提升自己是無止境的。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適應於社會發展的潮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真正的做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讀後感四

《誡子書》是54歲的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書信。信中諸葛亮諄諄教誨兒子,殷切期望兒子將來能成為一名君子。

何為君子?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講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就是説,既有文采,又具備優秀品質的人才能稱得上君子。説白了,君子必須德才兼備,有才無德、有德無才都不算君子。

怎樣才能成為君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學以廣才,志以成學。如果放縱自己、懶散消極、精神不能振奮,輕薄浮躁、性情不能陶冶;那麼,大好的年華就會隨着時間飛馳,意志願望一天一天的流逝,最後像枯葉衰落,被社會所拋棄。到那時悲傷地困守在窮家破舍裏,後悔就來不及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德才兼備、對社會有用的優秀人才呢?但是,教育的方法正確與否值得商榷;更有甚者,相當數量的家長對於怎樣教育孩子感到非常迷茫。那麼,諸葛亮的《誡子書》無疑是一劑良方!

讀後感五

《誡子書》全文不足百字,言近旨遠,含意雋永,是諸葛亮處世立身的智慧結晶。《誡子書》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優美的文辭、豐富的藴含,更有諸葛亮志存高遠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滅的人格力量。從《誡子書》中,我們領悟到了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人生真諦,體會到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命哲思,所有這些,對我們而言仍大有裨益,富有啟迪。

一、勤於開卷,敏於探索。

       《誡子書》中説:“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在今天學習不僅意味着多讀書、讀好書,學習也是一種工作,也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必備的素養。一般而言,一個肯讀書、肯學習的幹部,總會給人以彬彬有禮、豁達雅量、涵養深厚的印象,其工作態度、工作能力、精神境界,與不學習的幹部相比,往往有明顯的區別。一個不學習的幹部,決不可能做到理論上和行動上的清醒與堅定,決不可能在複雜多變的形勢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決不可能在不斷湧現出來的新情況、新問題面前思深慮遠、處變不驚,也決不可能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非凡的人格魅力來積聚人氣、開拓事業。一是要強化政治理論學習。這是管方向、管長遠、管本質的學習。有些人之所以“翻身落馬”,不注重學習,導致信念上的動搖、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
        二是要開闊知識眼界。事業無窮期,學習無窮期。領導幹部對自己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認為隨着職務的提升,工作能力和領導水平也會自然而然地提高;不能認為自己經過院校培養,有較高的學歷,知識化、專業化已不成問題;不能認為自己有實際工作經驗,底子厚實,學不學關係不大。三是要密切聯繫實際。立足實際,弄清上情、掌握下情、聯繫國情和世界發展大背景,把學到的理論和知識轉化為現實中的發展對策和根本實踐,讓人民羣眾享有更多的改革成果和發展實惠。

二、立於清廉,致於高遠。

       清廉是領導幹部的立身之本,高遠是領導幹部的境界所在。《誡子書》中説:“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內心寧靜才能戒驕戒躁,內心淡泊才能含英咀華,內心開闊才能登高望遠。領導幹部如果沒有一種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養,沒有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懷,那麼,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不可能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精神情操,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我們不能忘了是革命先輩給了成長成才的空間,不能忘了是黨和人民給了執政一方的權力。我們的工作條件、生活條件早已今非昔比,但是共產黨人的光榮傳統決不能丟,思想境界決不能低,精神氣節決不能廢。一是要牢記“兩個務必”,堅持掌權為民。任何時候都不忘艱苦奮鬥,任何地方都不忘民生民本,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珍惜和用好人民賦予的權力,把人民羣眾的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二是要涵養淡泊,甘守寧靜。清代學者胡達源説:“簡默沉靜者,大用有餘;輕薄浮躁者,小用不足。”各級領導幹部要用一種超然的心態對待眼前的一切,少一點計較、多一點大度,少一點浮躁、多一點務實,少一點雜念、多一點公心,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羈,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實實地幹一番事業。
       三是要經受考驗,廉潔自律。俗話説:“高飛之鳥,死於美食;深水之魚,亡於誘餌。”面對燈紅酒綠的誘惑,面對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各級領導幹部不能因一時僥倖而飲恨終身,不能因盲目攀比而心態失衡,不能因不拘小節而以身試法。要時刻堅守道德防線,時刻繃緊法紀之弦,自重、自醒、自警、自勵,恪盡職守,率先垂範,管住自己,管住身邊人,維護自身形象以是維護黨的形象。

三、勇於開拓,敢於作為。

       《誡子書》中説得好:“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有為才有位,有為才有威。肩負改革發展光榮使命的各級領導幹部,不管處身於何種工作環境、何種工作崗位、何種工作條件,不管自己的年齡、資歷、經驗、水平如何,都不能放鬆對自己能力方面的嚴格要求。
       一是要創新執政理念。為政一方就是要對一方的民生負責,對一方的資源負責,對一方的發展負責,既要立足當前求發展,努力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着眼長遠謀發展,為子孫後代留下足夠的生活和發展空間。二是要堅持集思廣益。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一個人的見識總有不足,領導幹部要以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持科學民主決策。三是要力求開拓創新。破除故步自封、墨守成規的守舊觀念,在服務經濟、服務發展、服務羣眾上求突破;破除瞻前顧後、裹足不前的“等靠要”觀念,在精心謀事、潛心幹事、專心成事上下功夫。要把堅持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結合起來,把他山之石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把改革創新與尊重羣眾首創精神結合起來,做事而不“作秀”,為民而不擾民,惜民力、解民難,辦實事、求實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