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學習心得範文精選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02K

教育兒童發現周圍世界的美,人的關係的美,錢能買到朋友,不能買到教育,那麼關於感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學習心得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學習心得範文精選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學習心得1

先生送我《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一直擱着沒看,待到聽完曹鴻飛老師的講座,才將此書拿出來翻閲,大有相見恨晚之感,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感。蘇霍姆林斯基,他堪稱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張個性的和諧發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深深感動了我,震撼了我,也指引了我。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成功源於他對學生人格的尊重。

他説:“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該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是的,他正是這樣做的。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學,有一個女孩為了給病中的祖母帶去歡樂和寬慰,在學校的暖房裏採摘了那朵為全校師生極為鍾愛的藍色菊花,她決定讓祖母看後就還給學校。當蘇霍姆林斯基看到後大為吃驚,但瞭解情況後,他感動地説:“孩子,你再採三朵吧!一朵送給你自己,為了你這顆善良的心;兩朵送給你父母,為了他們培育出一個善良的人。”這個本該受到批評的孩子竟然得到了讚賞,這就源於他對善心的呵護,對自尊的維護。一個生命,無論是強大的、弱小的、高貴的、平凡的、聰明的、愚笨的,作為人的尊嚴,永遠是無價的。我們説,德育的最高境界是塑造美好的道德人格,道德人格的樹立卻基於人的尊嚴,人的尊嚴卻是在尊重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心得體會《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感》。

總之,沒有尊重,就沒有德育;不懂尊重的老師,是決計培養不出道德高尚的學生的。給學生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期待,更多的寬容,更多的賞識,那麼我們將收穫的是教育的奇蹟。這位教育大師,用他對孩子的信任和關愛重塑了一個個幼小的心靈。在他眼裏,每一顆心靈都是可以趨於真、善、美的。而且他總能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

比如對待“後進生”,絕不言棄,耐心、深入地研究,制定恰當的方法,期待孩子們的進步。蘇霍姆林斯基班上有一個叫費佳的學生,對於數學有嚴重障礙。針對這個孩子,他擷取生活中的故事作為題目讓費佳思考,還給他蒐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閲讀的書籍,大約100本書和冊子,可供三到七年級。後來這孩子成了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在回憶中説自己從來沒有給這樣的學生補過課,只是教給他們閲讀和思考。因為閲讀好比是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它的覺醒。我去年調到現在的學校,接任的是全校公認的垃圾班,學習成績姑且不提,單就行為習慣就很是叫人頭疼,紀律就是一大問題。我剛接手,打架事件應接不暇,任課老師的告狀接連不斷,作業不做屢見不鮮······怎麼辦?每天忙得交頭爛額,過得提心吊膽。在翻看《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學習心得2

這本書是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結合自己30多年的教育實踐的體驗、感悟,為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專為教師們寫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20年前,我讀過這本書,去年又從新讀了一下,感覺就是近年來為了素質教育才寫的,根本不像是上個世紀寫的書,在他的書中處處透着智慧、思考,處處透着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你都能在書中找到相應的建議。

最近細讀了第49條建議—《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工具》,給我的感觸很深,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分析到:我們每天都説要學生掌握知識,可是知識這個概念的含義很廣泛,它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內容,如果要學生去背誦知識是很困難的,通過研究學生,我們就會知道,國小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兒童使用工具,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這個工具去掌握知識的。我被他的分析深深地吸引着,我迫不及待的往下看,接着蘇霍姆林斯基批評到,某些教師沒有注意到有些學生的學習工具已經摺斷,還不顧一切的把一批批新材料不斷地對到學生的機牀上,要求他:快點加工,別偷懶,使勁幹!我看到這裏就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確實也犯有這樣的錯誤,常常對學生個體的實際缺少分析,總是認為學生在偷懶。怎麼辦?我接着往下尋找答案。蘇霍姆林斯基形象的説,什麼是工具?這種工具裝有5把“刀”—即5種技能:讀、寫、算、觀察、表達。許多學生的知識水平差和進行無效學習,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運用這5把“刀”的應有能力。最好教育家用很多實例分析了這個工具的重要性,使我深深的認識到這5種技能是缺一不可的,國小教師一定要注重教會學生使用這個裝有“5把刀”的工具,就拿我教的數學來説,“閲讀”一樣是重要的,如果學生的閲讀能力有限,不能自覺的領會教材,他就無法解答數學中的應用題,因為他無法流利的、理解的把題目讀出來,“觀察”在數學中有着同樣重要的地位,空間與圖形領域是最需要觀察能力的,沒有觀察能力就無從學會這些知識。

可見,在國小階段,不管是那個科目,都要重視讀、寫、算、觀察、表達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説國小教師要教會學生使用裝有“5把刀”的這個工具,這個工具用好了,其他的問題才迎刃而解。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學習心得3

捧讀此書,不由自主的有一種感覺,一位慈祥,睿智的長者,坐在你的面前與你聊天,他的豐厚學養,他的理論,他的實踐,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滿慢滋養者你的心靈,提升你的智慧。這時候,大師的形象依然模糊,但是大師的指引卻是那麼的具體。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都有生動實際的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這本書的主要思想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智育問題提出了建議以及論述教師協調各種教育力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方法。注重用書籍去影響學生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我們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鮮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現在用的多媒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但如果不合適的運用,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經驗證明:講課當中過分地追求激動人心的、鮮明的、形象的東西,會使得過度興奮,這時教師不得不提高聲音,壓倒學生的喧鬧聲,學生就會更加興奮。其次,教師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間的關係,因為這關係到學生掌握知識的質量及在頭腦中的保持,同時也會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東西之間的內部的深刻的聯繫——這是激發興趣的奧祕之一。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用了一個比喻,把課堂的教學活動比作是師生建立的一座高樓,當教師將新的知識這塊磚遞到學生手上的時候,學生應該知道放在哪個位置,並且它還應該站在遠一點看看,這塊磚與上一塊以及整個建築之間的關係,這樣他才能將這塊磚(新的知識)放好。要將已學過的知識變成掌握新知識的一個工具。

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帶着這個問題,我閲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

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例如,有些孩子上課愛説話,有些孩子上課愛做小動作,有些孩子不願意聽課,其實在抱怨孩子的同時我們應該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讀了這本書,我們不妨仔細地反思一下自己,我們的課備得充分嗎?我們的課堂是不是激發了每一個孩子的探索知識的慾望?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動了起來?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這麼想想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備好每一堂課就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所設計的每一堂課應該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悦的心情,雖然我知道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付出努力來設計探索,有時候可能不會那麼盡善盡美,但是我們不能放棄努力,我們應該真正動腦筋來設計我們的課堂,那麼我們的抱怨聲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少了很多。

在“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條建議中,那位歷史教師的話讓我記憶深刻,“對於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多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突然之間,我明白了為什麼有的老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所以,讀書吧!我們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要把書當成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實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能在書本前坐下來,深入的思考。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師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在閲讀中享受教育的樂趣,找到思考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