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傅雷家書讀後感600字讀後感推薦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53K

優秀的名著在我們讀完之後是非常值得我們寫一篇讀後感的,你會寫讀後感嗎,實用的讀後感是會讓讀者看完之後有更加深刻的思考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傅雷家書讀後感600字讀後感推薦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傅雷家書讀後感600字讀後感推薦6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600字讀後感篇1

人的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限制的,而人的工作卻永久無止境。經過親生的兒女,連續自己的生命,也連續與開展一個人為社會,為祖國,為人類所能盡的力氣。因而,培養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國際應該的盡的一項崇高的職責與職責。咱們看傅雷怎樣培養他的孩子,從家書中清楚明瞭。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裏,這樣説:“長篇大論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囉嗦,不是不可思議的,而是有好幾種效果的。榜首,我確實把你當作一個評論藝術,評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觸,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一起也能夠傳佈給其他青年。第三,借通訊練習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維;第四,我想不時刻刻到處給你做個警鐘,不管在做人方面仍是其他各方面。”貫穿悉數家書的友情,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莊嚴,能夠用嚴厲的情緒對待全部。做一個“德藝具有,品格傑出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日子中,從父親的這些信件中汲取了多麼豐厚的精力養料。不時給他輔導,鼓舞與鞭笞。使他有勇氣與力氣,去打敗林林總總的魔障。踏上自己合理的生長路途。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任祖國的精力,與傅雷在數萬裏之外對他深切的教育,是不能分隔的。

再看看這些信件的佈景,傅雷是在怎樣的政治境況中寫出來的。有多少人在那場“漆黑的災害”中遭到損傷,傅雷缺在其間顯出了他不變的本性。

優異的父親,超卓的兒子,不普通的家書。

傅雷家書讀後感600字讀後感篇2

這絕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侷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頭。通過親生的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為社會,為祖國,為人類所能盡的力量。因此,培育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世界應該的盡的一項神聖的義務與責任。

我們看傅雷怎樣培育他的孩子,從家書中顯而易見。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裏,這樣説:“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麼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裏之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開的。

再看看這些書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樣的政治處境中寫出來的。有多少人在那場“黑暗的災禍”中受到傷害,傅雷缺在其中顯出了他不變的本色。

優秀的父親,出色的兒子,不平凡的家書。

傅雷家書讀後感600字讀後感篇3

翻開傅雷家書,一封封深情的家信映入眼簾,父母的的諄諄教導、孩子的感恩之情,不覺已流入心間。

傅雷家書,創做於1945~1966經歷了文革初期,文革前,傅聰去波蘭留學。此後與父親傅雷常常書信來往。文革時傅雷家遭到抄家,傅聰的書信只剩下殘餘的幾通,所以文章中大部分為傅雷對傅聰寫的書信,故名“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不僅僅是書信,還是傅雷和傅聰交流藝術的平台,處處可見深厚的藝術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筆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即使相隔萬里,依然不減。

家書中最常見到的,還是關於音樂的內容。父子倆時常在家書中暢談自己對音樂的見解,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對藝術家的評論。傅聰曾獲得第五屆肖邦鋼琴比賽第三名,是有名的鋼琴家,受過國內外知名音樂家的讚譽。這些功勞與他嚴厲的父親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對小時候的傅聰嚴加管教。那時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圍的上海孤城,連大氣中都瀰漫着一種罪惡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讓孩子去街頭遊玩,他把孩子關在家裏,培養他的音樂和文化。他還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他要求孩子生活儉樸,學習認真,每天都要監督傅聰不停地連上幾個小時的琴。不過傅雷並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聰正練着琴,突然來了靈感,彈着彈着就跑到自己的調上了。父親察覺到異常,便走下樓來。傅聰嚇得趕忙回到譜子上去。但這次,傅雷不僅沒有責備傅聰,反而叫他彈自己創作的曲子,父子倆一起研究,並將剛才的曲子命名為《春天》。

傅聰長大後遠出家門出國留學、演出,傅雷的家書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聰在外艱苦奮鬥時,家書便是他唯一的慰藉。1966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婦戴着沉重的精神鐐銬,離開了這個世界。兩個多月後,當傅聰從一位法國朋友那裏得知噩耗後,頓時天旋地轉,熱淚縱橫。

人愛其子,勝於一切。傅雷對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聰在異國他鄉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信念與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裏,好像父母仍在他身邊給他教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擁有更多的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走自己正當的道路。他拒絕與祖國敵對的國家的邀請,從不做有損於祖國尊嚴的言行。這種熱愛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萬里之外給他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

傅聰在藝術上的造詣,離不開父親傅雷苦心孤詣的教誨。傅雷已去,家書仍留。傅雷家書給我們帶來的愛與精神,永遠影響着下一代……

傅雷家書讀後感600字讀後感篇4

“待人要謙遜,做事要嚴謹,遇事不逃避,戒驕戒躁”。“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藝術家,再其次是做音樂家,最後是做鋼琴家。”在《傅雷家書》中,傅雷對於傅聰的人格、道德教育都很嚴格。傅聰長大後去國外留學,傅雷卻對自己的過分嚴厲感到自責。

傅聰也體會到了父母對他深厚的關愛。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對父母能像傅雷朱梅馥那樣以身作則,以自己的成長經歷為例教育兒子,又有幾個孩子能像傅聰那樣幼時對父母言聽計從?我們本就沒有那樣好的家庭教育,只能更加努力學習,豐富知識,充實自己。

親情在教育、批評、讚賞中一一體現。面對父母的嚴厲批評,我們要麼默不作聲,要麼嚴詞拒絕。傅聰之所以能坦然接受批評,是因為傅雷與眾不同的教育方法。我們的父母時常將我們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但他們意想不到的是我們總會因為這種批評而更加“討厭”父母,與之對抗併產生隔閡。而傅雷則用和朋友商量的語氣,讚賞的視角,激勵代替批評,表揚代替斥責,心平氣和地跟兒子交流,進而達到好的教育效果,使得傅聰對父親給予的愛越來越容易接受,順利完成學業且終有所成。

各位父母大人,你們都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給子女寄予厚望,作為晚輩的我們都能理解。問題是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有時什麼都聽進去,這一道坎不好邁。大人們是否也應該向傅雷學學呢?批評要適度,不然不就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好心不就辦成了壞事?

不過,大多數的我們也不會因批評而放棄追夢的。

願天下的父母們多一份理解。

傅雷家書讀後感600字讀後感篇5

傅雷在給傅聰的信裏這樣説:“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説長道短),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傅雷和傅聰的家書給了我許多啟示。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係,養了十幾年,卻沒有真正地享受過為人父母的樂趣,他們因為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扭曲了,各種揠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有些家長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們想過沒有,他們有傅雷那種身教重於言傳的品質嗎?光學傅雷一個“打”字,打得出一個好結果嗎?於是孩子嚐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嚐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雖然由於政治運動的原因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和兒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現在,很多家長也爭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這就成了親子教育的典範。

傅雷家書讀後感600字讀後感篇6

初知傅雷,是5年前買的蘇立羣所著的《傅雷別傳》,許是泛泛所讀,對他並沒有太深的印象。

前幾日,偶然買了一本《傅雷家書》,只看了一半,便為其所折服了,急不可待地把這本書推薦給了幾個朋友。

喜歡這本書,首先是驚詫於傅雷先生對藝術的執着和獨到的見解。傅雷先生是翻譯大家,也是藝術鑑賞的大家,他對藝術是如痴如醉,卻又一絲不苟。談及藝術,他可以嘲諷參加全國美展的幾位老輩畫家一味取巧,騙人眼目;也可以當着劉海粟校長和劉海粟請來的教授本人的面,斥責該教授的畫沒有思想性。在他的意識裏,永遠是學問第一,藝術第一,“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藝術”。在給他的長子、著名鋼琴家傅聰的書信中,他更多的是把兒子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來給予指導和評論。在傅雷先生的藝術觀裏,追求的、欣賞的永遠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提及藝術的創造,他強調的是自然和感情。他認為:“真誠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一切藝術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之於自然,好像天衣無縫,才經得起時間考驗而能傳世久遠”;“理想的藝術總是如行雲流水一般自然,即使是慷慨激昂也像夏日的疾風猛雨,好像是天地中必須有的也是勢所必然的境界。一露出雕琢和斧鑿的痕跡,就變為庸俗的工藝品而不是出肺腑,發自內心的藝術了”;“藝術如果是最美的花朵,生活就是開花的樹木”;“真正的藝術家,名副其實的藝術家,多半是在回想中和想象中過他的感情生活的。惟其能把感情生活昇華才給人類留下這許多傑作。真正的藝術是歷久彌新的,因為這種藝術對每一時代的人都有感染力。”

論及對藝術品的理解, 傅雷先生認為就是與藝術家思想的溝通。“一切偉大的藝術家,必然兼有獨特的個性與普遍的人間性。我們只要能發掘自己心中的人間性,就找到了與藝術家溝通的橋樑。再若能細心揣摩,把他獨特的個性也體味出來,那就能把一件藝術品整個兒瞭解了”;“感性認識固然是初步印象,理性認識是深入一步,瞭解到本質。但是藝術的領會,還不能以此為限。必須再深入進去,把理性所認識的,用心靈去體會,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歡喜怒化為自己的悲歡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經的震顫都在你的神經上引起反響。……藝術不但不能限於感性認識,還不能限於理性認識,必須要進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換言之,藝術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還有一個愛字”。

同樣的,在談及兒子鋼琴演奏的時候,他仍是看重感情的昇華,境界的超越。他説:“在一切藝術中,音樂的流動性最為突出,一則是時間的藝術,二則是刺激感官與情緒最劇烈的藝術,故與個人的mood關係特別密切”;“彈琴不能徒恃感覺,感受。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變。從這兩方面得來的,必要經過理性的整理,歸納,才能深深的化入自己的心靈,成為你個性的一部分”;“音樂主要是用你的腦子,把你朦朦朧朧的感情分辨清楚,弄明白你的感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等到你弄明白了,你的境界明確了,然後你的技巧自會跟蹤而來的”;“凡是一天到晚鬧技巧的,就是藝術工匠而不是藝術家。一個人跳不出這一關,一輩子也休想夢見藝術”。

傅雷先生也是文化的大家,青年時代,他在西方的經歷,使他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和歷史,更讓他了解了蕭邦、莫扎特、赫斯特的思想和風格。同時,他又是一個東方人,喜歡和了解東方的傳統文化。他不停地給兒子推薦中國的古代著作,如:《人間詞話》、《元朝散曲選》、《古詩源解讀》、《唐五代宋詞》、《世説新語》等等,希望能從這些著作中,開發性靈,培養氣節、胸襟。傅雷先生更能從文化的高度,解析民族的特性,去探尋藝術的發展。他説,中國人既沒有歐洲的浪漫狂潮,民族性又有希臘的olympic(希臘藝術的最高理想)精神,同時據有不太過分的浪漫底克精神,較之西方人,極含蓄又講究taste(品味、鑑賞力),所以我們中國人,先天的具備表達蕭邦(按傅雷先生的意見,蕭邦是半古典半浪漫的人)相當優越的條件。反之,由於缺少了雍容華貴與宮廷氣味,與歐洲真正的古典,有時反倒隔離得遠一些。他希望傅聰能用東方人的思想感情去表達西方音樂,而仍舊能為西方最嚴格的衞道者所接受,就表示的確對西方音樂有了一些新的貢獻。

不僅如此,在書中,傅雷先生還對文化傳統、新舊藝術、舊體詩詞、一些哲學觀點以及繪畫等提出了自己的非常直率的意見。其中的多數,更令我歎為觀止,佩服不已。

書只有300多頁,可我越看越入迷,越看感想越多,彷彿正在聆聽一位長者的諄諄教誨一般,心馳神往,如痴如醉。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