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有關2022《烏合之眾》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2W

關於寫讀後感你是不是毫無頭緒呢?如果是這樣你就應該反思了,那是因為你沒有真的讀懂吃透文章的思想,你看過《烏合之眾》這本書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有關2022《烏合之眾》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精選有關2022《烏合之眾》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
2022《烏合之眾》讀後感1

首先要贊一下翻譯這個書名的譯者。書或電影的名字重要嗎?太重要了,直接決定讀者或觀眾想不想去看。比如《Ghost》,鬼魂,這是哪部電影呢?《人鬼情未了》。《Leon》又是什麼?里昂?no,《這個殺手不太冷》。不得不説優秀的翻譯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加入了對內容的理解和價值判斷。比起平淡無奇、引不起讀者閲讀興趣的《大眾心理學》,《烏合之眾》這個譯名很好的抓住了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意思,“個體一旦結羣,他的智力水平就會下降,而且是大大下降”“羣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感情傾向也如此明顯,讀者看到書名,大致就能猜測出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這裏不得不佩服下中文的博大精深和譯者的底藴深厚。

就作者的寫作風格而言,卷一和卷二我讀的比較費力,不得不做筆記,梳理作者的觀點。卷一和卷二實例也比較少,遇到做例證的歷史事件,往往一筆帶過,涉及到的人物呢,又多旁敲側擊而不説其名字,令我無從查找。要想更好的理解和思考作者的觀點,最好是對歐洲史有一點了解,對於法國大革命、羅伯斯庇爾、丹東等則要有相當程度的瞭解才行。而卷三卷四就開始有了大量的引用和實例,加上前面的鋪墊,讀起來有趣得多。

撇去大家都認為偏頗和有失公允的論斷,我借書中的幾個觀點談談自己的感觸。

1、羣體易受暗示、多變和輕信。

“羣體總是遊走於無意識的邊緣,很容易受暗示的影響,它像那些對理智沒有反應的人那樣,感情粗暴,缺乏批評精神,只能極其輕信。對他們來説,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不懂得這一點,就難以理解為什麼那麼離奇的傳説和故事會如此容易地誕生和流傳。”世界上幾大駭人聽聞的邪教無不如此,他們編造世界毀滅的謊言,讓信眾相信只有通過該教的某種儀式才能獲得救贖。他們的領袖,並不需要廣博的知識和驚人的口才,只需要創造形象,提供幻覺,反覆提到形象以影響羣體的想象力。在某種程度上,我甚至懷疑他們都曾仔細學習過這本《烏合之眾》。

2、斷言、重複、傳染

“斷言簡單明瞭,完全不用説理和證明,這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羣體頭腦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斷言得越乾脆,越沒有拖拖拉拉的證明和解釋,便越有權威。各時代宗教典籍和法典都採用這種簡單的斷言。負責捍衞某某政治事業的政客,通過廣告宣傳產品的企業家,他們都懂得斷言的價值。”讀到這裏,我不禁對作者佩服得五體投地,大概各行各業都能從這本著述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方法。從我們最熟悉的事物來説,提到“腦白金”你想到什麼?是不是“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再放慢節奏讀“恆源祥”三個字,你會不會下意識的接上“羊羊羊”?有幾則廣告堪稱廣告業中惡名昭著的惡俗之作。簡單粗暴的廣告讓觀眾印象深刻;反而是一些構思精巧、畫面優美的廣告,驚鴻一瞥,觀眾看到最後也不知道是在宣傳什麼商品。當然,這裏不可缺少的是重複,作者説,”我相信拿破崙説過,修辭中最有效的,就是重複。來自重複的這種力量,最後會銘刻在人們的無意識深處,產生行動的動機。人們很快就會忘記這種不斷重複的論斷是誰下的,都對它深信不疑。這就是廣告的巨大力量。當我們一百次、一千次地讀到X牌的巧克力是最好的巧克力,我們會覺得到處都聽到大家説好,最後也就深信不疑了。當我們一千次讀到Y牌藥粉治好了某某名人的頑疾,哪天我們得了同一種病,我們也會去想着去試試。”

作者還説,“在人羣中,觀念、感情、激情和信念擁有的傳染力跟細菌一樣厲害。有不止一個朋友對我説,看了李佳琦的直播帶貨,就是會忍不住的買買買。到底是李佳琦的話術厲害呢,還是他的激情傳染了直播間中的一些人,這些人的買買買又傳染了其他手機前面的人呢?我本來對自己的定力有一定的自信,如今看了這本書,也不打算去做一個觀察者了,我怕我進入直播間,也會變成“烏合之眾”中的一個。關於這個觀點,我又不禁想到了21世紀最大的騙局——鑽石。壟斷了鑽石礦產資源和庫存資源的歐美跨國公司不厭其煩地向公眾灌輸鑽石恆久遠價值高的觀念,併成功的讓女性相信鑽石就是永恆的愛情的象徵,並以此令男士們為昂貴的鑽石買單。為了打壓人造鑽石,他們還發明瞭鑑別天然鑽石和人工合成鑽石的儀器,製造人造鑽石就是垃圾就是偽劣產品的言論。哪怕實際上它們的成分和結構是一樣的,就是質地堅硬的碳單質晶體。我還想到了特朗普,當然,關於他的內容應該在第三卷的第四章。但我想説,看來富可敵國的商人和成功上位的政治家,都是抓住了羣體的心理特徵。

那麼其實我們應該運用這本書裏的理論做一些對自己、對他人有益的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直困惑如何更正學生的“學語文無用論”,我曾經花一節課的時間,去講道理、擺事實,試圖給他們糾正錯誤思維,可不奏效。讀了《烏合之眾》,我開始懂了,我要做的是“斷言”和“重複”,這個,還是不給學生看到的好。還是多多鼓勵熱愛語文的學生,讓他們去“傳染”全班吧。在當今這個網絡時代,其實我們並不比作者筆下的法國羣眾“高級”很多,倒是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話語權,網絡更為情緒的宣泄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導致往往事情只露出冰山一角,便有鍵盤俠抓住蛛絲馬跡滔滔不絕,更有吃瓜羣眾瘋狂點贊轉發。待真相大白時,羣眾才發現推測與事實相去甚遠,而下一次仍舊盲目跟風。所以對我個人來説,讀完本書的最大收穫便是要學會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2022《烏合之眾》讀後感2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羣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並預見到,羣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羣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羣體一律的無知、多變、衝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後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於本民族羣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後,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於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羣體行為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後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後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羣體的狂歡嗎?儘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稜兩可的詞彙,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羣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羣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覆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麼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後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2022《烏合之眾》讀後感3

終於花了2 周的時間把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看完了,這本書是以我認為相當緩慢的速度看完的,看完之後居然是一頭霧水,無奈又拾起再看了一遍,心境不同,收穫不同。

這本書在同學的推薦下看的,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它,那還是弗洛伊德説的:“勒龐的《烏合之眾》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彩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從頭到尾我都覺得這本書中偏見很多,可以説我應該是集體主義觀念支持者,但勒龐這本書卻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羣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這就徹底顛覆了我的觀念,集體(羣體)原來遠遠不是我所認識和接受的那樣。羣體的心理、意見和信念,在很多的時候,竟會讓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

在羅伯特·莫頓的《勒龐《烏合之眾》的得與失》中,他指出這本書確實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勒龐生逢一個羣眾重新崛起的時代,他敏感地意識到了這種現象中所包含的危險,並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學語言,坦率地把它説了出來。勒龐的思想是超意識形態的,他在此書的這裏或那裏,以十分簡約甚至時代錯置的方式,觸及到了一些今天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如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羣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羣眾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逃避自由投向領袖的懷抱,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等等。也就是勒龐考察了一大堆現代人面臨的社會問題和觀念,這使這本《烏合之眾》具有持久的意義。

羣眾,烏合之眾。羣體是相對於個體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幾個人就能構成羣體。羣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繫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羣。可見羣體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羣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羣體內有結構,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羣體具有生產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羣體的價值和力量在於其成員思想和行為上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取決於羣體規範的特殊性和標準化的程度。羣體中的個體與他人發生相互作用,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刺激。個體對這個刺激必然要做出反應,於是表現出與個人獨處時不同的行為方式。在勒龐看來,當人們變成了一個羣體後,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為不同,而羣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羣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為的能力(“當人們聚集成一個羣體時,一種降低他們智力水平的機制就會發生作用”,“從他們成為羣體一員之日始,博學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觀察能力”)。

羣體總是受着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它的行為主要不是受大腦,而是受脊椎神經的影響,因此羣體是刺激因素的奴隸,羣體具有衝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評精神、易受暗示和輕信的特點。書中列舉了1792 年法國曆史上有名的大屠殺事件。當時 ,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萬市民幾天之內虐殺盡關在監獄裏的僧侶貴族一千五百多人,連十二三歲的孩子也不放過。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極刑現場,婦女們以一睹貴族受刑為榮。這些平時裏的店員夥計、家庭主婦,都相信自己的正義行為是在消滅“共和國的敵人”。因此,“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羣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出乎意料地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同樣,這也可以解釋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衞兵的瘋狂行徑,他們失去作為個體時的理智,只知道和接受極端的感情和觀念,還對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識的暗示者惟命是從,一經煽動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極為瘋狂可怕的力量,這時理性完全被壓倒。

社會中大多數處於中下層地位的羣眾,大多地位卑微,心理狹窄脆弱,對超出自身生活經驗的一般問題不甚瞭解,不辨真偽,希望聽從權威的意見,“在羣體的靈魂中佔上風的,並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慾望”,因此羣體易受暗示和輕信,他們崇尚威勢,迷信權威人物,這也給領袖以利用的機會。書中勒龐解釋説領袖更有可能是個實幹家而非思想家,他們並沒有頭腦敏鋭深謀遠慮的天賦,他們也不可能如此,,因為這種品質會讓人猶疑不決(這點我沒看懂?)(“每個時代的羣體傑出領袖,尤其是革命時期的領袖,大多才疏學淺,他們往往勇氣超過才智。才智過多甚至會給領袖帶來障礙,但正是這些才智有限的人給世界帶來最大影響。”)。但領袖們會藉助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的手段,用觀念和信念來影響羣體的頭腦,這些作用有些是緩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卻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眾接受的每一種觀念,最終總會以其強大的力量在社會的最上層紮根,不管獲勝意見的荒謬性是多麼顯而易見。回想歷史,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當時為什麼得到德國人民普遍擁戴的原因了。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奮鬥》中寫道:“羣體愛戴的是統治者,而不是懇求者,他們更容易被一個不寬容對手的學説折服,而不大容易滿足於慷慨大方的高貴自由,他們對用這種自由能做些什麼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遺棄了。他們既不會意識到對他們施以精神恐嚇的冒失無禮,也不會意識到他們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剝奪,因為他們絕不會弄清這種學説的真實意義。”(但我覺得這點又不知如何解釋毛主席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思想的適用性

在勒龐看來,羣體的產品不管性質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品相比,總是品質低劣的。在現實意義下,我們應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羣體更要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