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就業形勢

創新時代鼓勵畢業生勇舉創業大旗

欄目: 就業形勢 / 發佈於: / 人氣:6.89K

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並強調“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作為擴大就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報告提出在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的同時,指出“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無疑,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正是一種日益重要的拓展大學生就業途徑的方式。

創新時代鼓勵畢業生勇舉創業大旗

青年就業 應隨經驗累積不斷調整預期

我國目前處於轉型時期,崗位競爭越來越激烈,普遍的一個趨勢是更加看重應聘者的能力和經驗。在這樣的求職環境下,總會有一些大學畢業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隨着人口流動規模的擴大,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地要面對來自中小城市有經驗工作者的求職競爭,對於後者而言,他們可能並不像前者那麼重視工作的穩定程度,而更加重視發展機會和報酬,相比之下,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和就業機會。

實際上,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的問題本質上來看是青年就業問題的一部分。從世界範圍看,青年就業是近二三十年來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突出問題,其基本特徵是青年人羣失業率高,而勞動參與率則相對較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年失業率較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們缺乏工作經驗,不容易適應崗位要求。當市場上還存在着更有經驗的勞動力可供選擇時,剛剛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人羣往往會被排擠。

不過,隨着經驗的積累,青年人的就業機會趨於增多,特別是他們擁有良好的受教育水平,經驗的積累和技能的提高,終將使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具有越來越強的競爭力。有調查顯示,在2000年的時候,青年失業率較高,勞動參與率相比於其他年齡段的人羣明顯偏低。五年後,青年失業率有所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經驗和市場適應的作用,也説明了青年人在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逐漸融入社會勞動大軍。而隨着工作經驗的累積,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選擇自主創業。

轉型時期 畢業生創業緩解經濟壓力

當前,大學畢業生創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第三產業亟待升級,提高技術含量和服務品質,從而提高增加值。有數據表明,我國就業的行業分佈與目前的資本勞動結構密切相關,除製造業以外,服務業的就業分佈也以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為主,例如,服務業中佔比較大比重的行業為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交通運輸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相比之下,金融、房地產、信息技術等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現代服務業的就業比重還比較低。

另一方面,緩解就業壓力,應對工資上升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產業的衝擊,更需要大學畢業生創業,緊跟世界潮流和產業發展方向,實現擴大就業和增強創新能力兩大任務。始於2004年的民工荒現象使得農民工工資大幅度提高,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用工成本,這對於長期以低廉勞動用工成本為特徵的眾多產業來説,無疑形成了嚴重的發展瓶頸,特別是沿海城市的許多出口型產業。

為了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就需要擺脱以廉價勞動力為競爭優勢的生產經營模式,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的技術含量和增加值,從而在新形勢下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這種生產和經營模式的轉變,更多地需要接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大學畢業生來承擔。

同時,經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型時期,更多地需要依靠技術和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畢業生創業就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推動企業逐漸擺脱勞動成本優勢,形成以技術、資本及知識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競爭優勢。

政策支持 畢業生創業資金與成長環境

然而創業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於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而言,更是任重道遠。他們需要親朋好友的理解,更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的關懷與大力支持。

政府的支持首先應體現在資金方面的支持。創業需要一定的啟動資金,這對於尚未工作過的大學畢業生而言,顯然是一個主要的創業障礙,特別是大學畢業生創業項目往往具有較高的技術或知識含量,對資金的要求通常也會高一些。如果能夠有政府部門的資金支持,那麼對於想創業的大學生而言,顯然是一種很好的激勵措施。

事實上,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給大學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已出台了相關的政策給予扶持,例如,2005年,上海市在全國率先設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每年5000萬元,連續三年)並制訂了《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管理辦法(試行)》,鼓勵上海市大學生依託科技自主創新、自主創業,培育技術創新人才。從2007年起,上海市將每年出資1億元扶持大學生科技創業。有數據表明,引導高校畢業生投身創業,已經成為上海市拓展就業機會、提高就業水平、創造就業崗位的有效途徑。2006年,上海市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96.27%,實際就業人數比2005年增加1.1萬人。上海市政府的有關支持極大地推動了大學生的就業增長。

其次,政府的支持還體現在為微小型企業的發展創建良好的成長環境,這是大學畢業生創業能夠逐漸走向良性循環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促進企業成長,擴大就業的重要舉措。一些研究表明,微小型企業的生存環境令人擔憂,而大學畢業生創業起步階段的企業模式多為微小型企業。

根據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近年來對北京市城鎮單位用人需求的調查結果表明:規模越小的企業,就業增長越慢,甚至為負增長。也就是説,按企業的就業規模來衡量,規模越小的企業,負的就業淨增長,或者就業淨減員的效果就越顯著。相反,規模較大的企業呈現出較快的就業淨增長趨勢,這種趨勢無論是從所有行業還是從製造業來看,都是如此。以2004年的調查數據為例,就業量在32人以下的企業在過去一年時間裏實際上淨減員了6.56%,而就業量在167人至358人之間的企業則實際淨增員了2.16%,而且隨着就業量的遞增,企業的實際就業增長由負轉正,即由淨減員變成淨增員。

從某種程度上説,這種現象與小企業較為惡劣的生存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説,由於生存環境差,小企業家底薄,信譽度不高,難以獲得政府和銀行的資金和貸款支持,也就很難獲得較好的發展,甚至於只能夠苦苦支撐,對於吸收新勞動力就顯得力不從心。

另一組數據説明了同樣的問題。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數據:1999年全國有個體工商户3160萬户,到2006年6月底下降為2505.7萬户,平均每年減少87萬户。根據全國工商聯的數據,到2006年年底,個體工商户增加到2576.2萬户,但與1999年的數字相比,依然還是少了583.8萬户。

可見,近年來,微小型企業的成長環境並不好,在資金、市場和經營等環節都存在許多不利因素。一些研究者指出,包括税收、衞生、管理和攤派費等在內的各種費用的增加,也是造成微小型企業難以成長的重要因素。在這些方面,政府有很大的改進餘地,應儘快促成市場環境的改善,從而推動微小型企業的成長,促進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

教育與引導 高校與社會共同關注與參與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日益嚴峻的形勢下,高校和社會應適時引入創業教育與引導,使大學生意識到自主創業的積極意義。

當前,許多高校在大學生畢業前會對他們進行就業和求職培訓,以幫助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更好地尋找到合適的工作。然而,這種短期和應急性質的培訓顯然不足以支持大學生的自主創業。因為創業是一個較為艱辛的過程,需要有事先精心的準備,包括在認識上、技術和資金乃至經營理念等各個方面的準備。這個準備過程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並非畢業前夕的幾個月就能夠完成的。

以本科教育為例,在大一、大二的時候,學校就應該有意識地引入創業教育,讓他們意識到就業的多種選擇,引導學生為自己的未來進行準確定位。在這方面,上海的高校做得比較突出。在復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學校定期舉辦各種創業培訓課程,深受學生們的歡迎。這些課程使學生們認識到,到公司當“白領”,已經不再是大學畢業生唯一的價值取向。

對於那些已經畢業而沒有找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而言,對他們進行創業教育培訓也具有積極的意義。一般情況下,針對他們的培訓應由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來進行:地方政府推動並促成,而高校則是舉辦就業培訓的重要場所。湖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2007年出台的針對大學畢業生創業的7項優惠政策中,有一項與創業培訓直接相關:對有創業意願的高校畢業生參加3個月以上創業培訓的,給予一次性創業技能培訓補貼,補貼標準為市州級1200元/人,縣級1000元/人。這些優惠政策能夠促使更多的大學畢業生,通過自主創業來解決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