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優秀作文

散文隨筆:烏拉草裏的温暖時光作文

欄目: 優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67W
散文隨筆:烏拉草裏的温暖時光

散文隨筆:烏拉草裏的温暖時光作文

小時候就聽説東北有三寶:人蔘、貂皮、烏拉草。只是這三寶中只有烏拉草是平日常見常用的,而人蔘和貂皮在頭腦中只是個虛幻的概念。比如人蔘,只是一個頭系紅布條的人蔘娃娃的神奇故事;貂皮,也只是對自己棉帽子狗皮換貂皮的一次次幻想。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才在酒瓶子裏看到了人蔘,在時髦女人的身上看到了貂皮。可見,至少對我來説,二者不虛“寶”名。可烏拉草竟與人蔘貂皮齊名,成為其中一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很是不解:烏拉草隨處可見,何足為寶?隨着年齡增長,我對“寶”的理解也逐漸深刻全面起來:任何東西之所以為寶,首先是因了它的稀缺性,比如黃金、玉石、古董;再就是具有較強的流通性,可交換賣買或收藏;另外,就是在特定社會環境的特定羣體中具有無可替代性,比如烏拉草。在極其寒冷的東北,富人們可以有多種更好的禦寒方式,但對貧苦的百姓來説,沒什麼可以替代烏拉草,所以,它自然就成了窮人的寶物。

民間所稱烏拉草多是一種泛指,包括塔頭草、羊鬍子草、毛子草、豬鬃草等不下八九種之多,泛能在冬季可做禦寒的,皆可稱之烏拉草,它們的共同點就是莖葉細長,柔軟,韌性好。但植物學意義上的烏拉草,卻有它自己的典型特徵,如根狀莖,緊密叢生,長柔若線,三稜型,邊緣粗糙,拔之觸手,纖維堅韌,不易斷折破碎等等。清.魏源《聖武記》卷一説“有烏臘草,近水而生,長細温軟,若履行冰雪中,足不知寒。”其中的烏臘就是烏拉,但更多的則寫做靰鞡,同音同名不同字而已。靰鞡是滿語音譯詞彙,意指一種可以禦寒的手工皮製防寒鞋,多用厚厚的牛皮或鹿皮縫製,鞋面抽成一圈均勻的褶皺,後面有個向上凸起的舌頭,鞋口周邊穿有牛皮帶子。靰鞡鞋一般都很寬大,為了保暖禦寒,裏面還要續進厚厚的一層烏拉草。就是説,靰鞡鞋從發明誕生起,就與烏拉草緊密聯繫在一起了,烏拉草也正是由靰鞡鞋而得名。所以,在我看來,烏拉草寫做靰鞡草才更準確也更科學,但為書寫簡便,還是約定俗成便是。

01

烏拉草靰鞡鞋

關於烏拉草有多個版本的傳説,內容並無大異,只是其中兩位主人公關係不同。有的説是兄弟兩人,有的説是姐弟倆,還有説是小兩口,但我更傾向於後者這個讓人傷感的愛情故事。説有個叫烏拉的美麗姑娘,愛上了一個叫巴圖的英俊小夥兒,在他們就要談婚論嫁時,卻趕上了皇宮選秀,烏拉恰恰成了當地官府的首選,兩人為此連夜逃進了大雪覆蓋的深山老林。他們為在山裏長久立足,便搭建起一座小小的茅草屋,並在這極其簡陋的茅屋裏拜堂成親,並以皚皚白雪和茫茫山林為證,立下誓死相依,永結同心的誓言。大山深處,荒無人跡,寒冬臘月,飢寒交迫。巴圖打獵凍傷了雙腳,打到獵物也就更加不易,有時一連幾天都吃不上一口東西。這天晚上,巴圖又沒有打回獵物,僅有的一塊烤肉,推來推去誰都捨不得吃。當勞累一天的巴圖睡着時,烏拉將他滿是凍瘡的雙腳摟在了自己懷裏。她想,這樣下去,兩人都會凍死餓死,沒有自己的拖累,巴圖興許還能生存下去。於是,她就脱下身上的衣服,剪下自己的長髮,一起包裹在巴圖的雙腳上,然後向大山的更深處走去。巴圖滿山奔跑着,哭喊着,可怎麼也沒找到烏拉。轉眼到了春天,巴圖決定出山去找,又恐烏拉會回來,而自己回來卻找不到原地,就把烏拉的頭髮埋在一棵大樹下,又在樹邊支起一根木頭作為標記。一年過去了,巴圖沒有找到烏拉,便又回到山裏,來到那棵大樹下。這時,他驚奇地發現,在掩埋烏拉頭髮的地方,長出了一叢又密又細的青草,像極了烏拉的一頭秀髮。這個悽美的故事,不僅謳歌了烏拉姑娘對純真愛情的堅貞、赤誠和犧牲精神,同時,也賦予了烏拉草堅韌、柔軟、温暖、甘於奉獻的魂魄。故事當然是杜撰的,但烏拉草的美好情愫,不正是關東人的一種高貴品質嗎?

這讓我想起妻子玉容講過的故事。她説,父親年輕時曾在二三百里外的太平溝淘金、伐木,到了年跟前兒,他和一個關裏來的跑腿子結伴往家趕。當走過大半路程,跑腿子的棉鞋張開了嘴。再往前,已經沒有驛站,又不能走回頭路,怎麼辦呢?父親一咬牙,就脱自己腳上的那雙氈疙瘩給他,他趕忙説,給了我,你不也沒穿的嗎?父親説,我的裹腳布是雙層的,裏面續着鵝毛呢,再説咱走的都是雪地,磨不破,沒事的。可鵝毛只有薄薄的一層,父親只好又薅來一些烏拉草,用棍子砸綿了,再用裹腳布兜起來裹在兩隻腳上,最後用腰間的麻繩將其在腳脖子處紮緊,走起路來,就像拖着兩個棉球。走到家時,他的兩隻腳還是被凍硬了。奶奶不讓他上炕暖腳,而是趕緊撮來一盆子雪,一邊用雪給他搓腳,一邊心疼地説:我的傻孩子,你這樣不把腳凍掉也會凍爛的呀!可後來父親的腳不僅沒爛,連凍瘡都沒留下。玉容説,是烏拉草拯救了父親的兩隻腳。

02

烏拉草靰鞡鞋

從小,我就是踩着烏拉草走過寒冬的。那時家裏很窮,七口之家,就靠父親一個人工資支撐着。我們小孩子穿的棉鞋都是由母親手工製作。先用剪子將袼褙照鞋底樣子剪好,一層層摞起來,用錐子扎孔,再用長針帶着麻線穿過去,勒緊。母親左手握着鞋底,右手攥着錐子,每扎一孔,身子都要向前彎一下,很吃力的樣子。如此正反往復,納完一個個鞋底,不知鑽了多少個孔,扯過了多長的線,穿過了多少個漫長的夜晚。但這種鞋底愛粘雪,腳底經常像踩着一個冰尜,經常滑到。後來,母親就將撿來的膠鞋底剪下洗淨,再用刀子沿膠底邊緣摳出一圈槽(防止上底的麻線磨斷),然後與布底摞在一起,最後將鞋幫用麻線納到雙層鞋底上。有了膠底,防滑又耐磨,挺的年頭更多些。母親給我們做鞋時總要大出一號,一是腳長了也能穿,再就是可以往裏面多續一些烏拉草。十二三歲之前,我沒有穿襪子的記憶,好像一直用裹腳布。布是白花旗的,剪成正方形,每天早上用其裹腳,再穿上鋪了烏拉草的棉鞋,寒冬臘月裏在户外瘋跑一天,也不凍腳。我是汗腳,晚上脱鞋後,裹腳布濕呱呱的,很臭,母親每晚都要將其洗淨,晾在靠火牆的鐵絲上。鞋裏的烏拉草則撤出來,儘管已踩成一個很規則的鞋墊兒,但太實成,不暄騰,只管扔掉,反正有的是。記得最早鞋裏墊的不是烏拉草,而是苞米葉子。外層的葉子硬而脆,裏面的軟而柔,所以要選取苞米棒子最裏面那兩層。但與烏拉草相比,效果還是差些。有道是“十層單不如一層棉”,苞米葉即使多鋪兩層,腳下也硬硬的,涼涼的,而且不吸汗,換了烏拉草感覺就好多了。鋪前先用木棒將烏拉草捶打多遍,直到不剌手且輕柔綿軟為止,踩在上面軟軟地,暖暖地,很是舒適。直到我去場部上中學,姐姐也國中畢業參加了工作,家裏生活才明顯改善,我不僅戴上了雷鋒頭上那種羊剪絨棉帽,還穿上了嶄新的棉膠鞋(也叫棉靰鞡),裏面鋪的是毛氈墊。烏拉草,從此才淡出了我的生活。

我家十一連是個沿江單位,但要去江邊,須通過一大片草甸子。甸子順着大江呈南北走向,寬約四五百米,靠江一側的漫坡上大多是茂密的柳樹楊樹,尤其到了江邊,更是柳毛子夾岸,略無闕處;這邊的坡崗上則是柞樹楊樹榆樹等雜木,還有榛柴、苕條、達子香等。草甸裏有一條泥濘小道,是去江邊最近的路。腳下草皮子似乎很薄,好像只用木棍扎個眼兒,稀溜溜的泥漿就能噴出來,走在上面就像踩着一個巨大的水袋,一起一伏、一顫一顫的。最窪處有一溜狹長的水泡子,裏面長着高高的蒲草,這裏也是我們採摘蒲棒的地方。不知誰在上面架了幾根長長的原木,總算能讓人走過去。一到盛夏,我們就去江邊洗澡,路過甸子時,總不免流連一番。烏拉草就長在甸子裏的塔頭墩子上,叢叢蔟簇,一片葳蕤,像一鋪巨大的綠綢子被面,上面星星般點綴着無數朵五顏六色的野花。馬蓮花植株高挑,顏色另類,最是惹眼,由於它的花苞很像大楷毛筆頭,我們常摘回一把,用它在廢紙上胡亂寫寫畫畫,筆跡湛藍,所以我們也叫它 “鋼筆水花”;百合花就像一個個橘紅色五角星,每摘一朵,我們都會把花瓣一片片揪下來,嚼一嚼嚥下,甜甜的;甸子裏最多的是黃花,每株少則一兩朵,多則三五朵,舉着金黃的喇叭,在微風中搖頭晃腦,動情地吹奏着一曲曲快樂的歌謠。甸子與坡崗的過渡處,是些白樺,有的獨自佇立,有的三兩小聚,如亭亭少年,正陶醉於這滿甸的燦爛和淡淡的芳香之中。而在不遠的坡上,芍藥花正面向着白樺微笑,這笑容很是清秀素雅,淡粉的花瓣即使全然綻放開來,每一瓣也都像薄薄嫩嫩的小手,向着花心微捧着,一副嬌羞狀。採花時,我們是踩着塔頭一蹦一跳進到甸子裏的。塔頭有大有小,大的直徑有六七十公分,最高可達一米左右,據説這樣塔頭的形成,至少需要一千年呢。每每踩到矮小的塔頭上,它就慢慢下沉,你必須趕快移步離開,跳到另一個上,不然,它很快就會沒入水裏,鞋子也就灌包了。塔頭上偶有鳥窩,是用乾草編織而成,小巧玲瓏,就像一件工藝品。小鳥真的是個能工巧匠。草甸子是我們兒時的樂園,更是我們收割烏拉草的寶地。

秋末冬初,是收割烏拉草的最好時節,這時候草已成熟,纖維也足夠堅韌,而且大雪尚未覆蓋,便於收草。這片草甸子是我們的首選地,不僅因為這裏草多質好離家近,而且每年這裏面的水最先沉下。天冷後如見塔頭間有層乳白的薄冰,一腳踩碎,下面大多也是空的;而在別處,就要格外小心了。需要烏拉草的日子很長,有五個多月時間,一家人的腳下須天天換草,看似不多,一冬過去,一垛草也就沒了。所以,每到割烏拉草季節,我和姐姐弟弟,總要連續忙上一陣子。當然,也不是全都墊到了鞋裏,豬圈用的當然更多些,尤其是老母豬下崽時,要給它們鋪得更厚換得更勤些。至於搓草繩子用於捆東西或晾煙葉,倒是用不了多少的。每次割草,我們都是把地排車停放在甸子邊上,再走向甸子深處。先尋到一墩子較長的割下來,抽出一綹擰上幾圈,然後紮在腰間,圖個利索。我們總是奔向又高又大的塔頭,這上面的草又長又密又順溜,就像姐姐剛剛洗過的頭髮,柔順絲滑地披散下來,只是它更長更密,而且被秋天的陽光焗成了棕褐色,透着沉穩的光澤,把整個塔頭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我們每割下一小抱,都要捋齊捆成草個子,差不多時,再用繩子捆成一大捆,一趟趟背到車跟前,最後,裝車拉回家垛好。

現在,烏拉草在我的生活中,已消隱近半個世紀了,小時候的那些大片大片的草甸子早已開墾成了耕地,那些修煉千年的塔頭,早已在犁鏵耙片的切割下化作了泥土中的腐殖質。近些年,聽説有人開發出了烏拉草產品,比如烏拉草牀墊、鞋墊及編織品等等。還聽説經研究,烏拉草中的遊離氨基酸及鐵、鈣、鋅等多種無機元素含量豐富,所以,烏拉草產品有促進人體微循環、祛風散熱等功效;又説烏拉草自身無菌根,對真菌和細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可防治腳氣,去除腳臭。只是不知道市場開發得如何,更讓我杞人憂天的是,現在到哪兒還能收割到那麼多的烏拉草呢?但不管怎樣,烏拉草這個名字,在我心中卻永遠是親親的,軟軟的,像一窩暖意融融的鳥巢,盈掬着兒時那些貧寒卻快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