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習 > 實習實踐

廣告專業社會實踐報告

欄目: 實習實踐 / 發佈於: / 人氣:2.09W

7月20日至8月10日,我進行了為期20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在自己和幾個朋友辦的美術工作室做教師,其中有5歲至14歲的小朋友。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對其進行美術動手繪畫基礎,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等的藝術培訓。這次實踐的目的有三個:親身體驗教師的工作,發揮所長,把課本知識轉化成實際能力;深入瞭解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學習行為特徵;檢驗自己所學的東西能否被社會所用。

廣告專業社會實踐報告

為能較好地達到預期目的,我為每個小朋友準備了一份記錄資料,裏面包括有他們的姓名、性別、年齡、説話特點、性格類型推論、表現美術特長等等,這能直觀地看到他們的不同之處和差異程度。但這些都只是基礎工作、皮面程序,要想精確、科學地分析、結論,還必須通過測試方法才能得出有説服力的結論。由於條件所限,我未能完成這一步驟。這是本次實踐中的一大缺陷。

每天的課程是簡單重複的。前十天的時候,上午教小朋友美術理論知識,再進行畫畫訓練,下午完成圖作後再針對作業對其進行講解。後十天的時候,就教他們一些藝術設計基礎知識,進行一些這兩個角度上,不同年齡的小朋友表現出來的很不一樣,同齡的之間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個別差異。我雖然不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但我認為在學生專業補習班實踐能拓寬我的眼界與知識面。小孩子純真無暇,其表達的是內心最為真實的東西。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裏如一”。這些孩子在各個方面都在轉變,比如在認知方面:創造力、想象力發展;在社會化方面:自我意識開始增強。具體來講,這一階段的兒童思維發展有兩個侷限性特點:思維的片面性和我想思維。

首先,思維的片面性指兒童此時的思維有集中於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的傾向。對此,我們用兩根小木棒對想朋友們作了測試。用兩根長短相同的木棒,但擺放方式不同,先把兩根木棒擺成平行狀,第二次把木棒擺成一前一後。測試結果表明:5至7歲小朋友較難集中注意力,所以不能給予答案;7至10歲小朋友知道前一種擺法是兩根木棒等長,第二次擺法,大多數這一年齡的小朋友都認為擺得往右靠一點的棒子長一點;10止14歲小朋友對前一種擺法與7至10歲小朋友表述相同,當他們被問到第二種擺法時,他們會試着把木棒移動到平行位置再作判斷,不過這一現象並非佔大多數,這可能與小朋友各自因素有關。但就此我可以得出結論:不同年齡的兒童的思維發展層次是不同的,同一年齡的兒童對待、處理事物的方式也出現差異。只是這一差異是否顯著,或説這差異來源是什麼則有待進一步的計算。

其次,“自我中心”即為“我向思維”,是指兒童傾向於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事物和進行思考,即他們認為別人的思考和運作方式應該與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這時的小朋友還沒意識到別人可以有與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這一點,從我對小朋友的日常觀察中可體現出來。如,有幾個小朋友,他們有個通性,就是極愛向老師打小報告,看到某個小朋友的説話做事與自己或周圍不一致時,就覺得“他不應該這樣”,“他應該受到老師的懲罰”等。總結起來,我認為小朋友們愛告狀有如下幾個原因:一、對老師的要求或自己知道的一些道德要求堪的過於僵化,是非對錯“黑白分明”,不懂靈活處理事情;二、為了引起老師的注意,想在老師面前表現自己,討好老師,這點突現出小朋友開始“自我評價”,有功利心和自尊心;三、用告狀來發泄對其他小朋友的不滿,或報復與自己有小矛盾的同學,雖然告狀並非都出於惡意,但事事告狀,時時告狀就是不好的,告狀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更重要的是“告狀”導致兒童總是盯着別人的缺點,不會全面地認識別人,時自己也變得心胸狹窄了。而且你告我,我告你,長此以往也影響小朋友間的友誼和團結,阻礙自身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從另一角度看,他們在道德發展階段中屬於習俗前道德,處於外在控制時期,服從於得到獎賞、逃避懲罰的道德原則。所以,他們時常表現出愛受老師表揚、愛打小報告,有從眾心理,看到某個小朋友做得好被老師表揚,自己也會學他,使自己深得老師寵愛。

此外,我發現,不同年齡的孩子對繪畫的接受程度有較大差異,猶其在5歲與6歲的小朋友間,5歲的小朋友任老師怎樣一筆一劃教畫畫,都畫不出來,而6歲小朋友則能根據老師畫的模板,創造出更多漂亮的畫,或是給模板加工,這兩個年齡段的小朋友雖可以説只有個過渡期,可繪畫能力卻相差甚遠,其它能力也是如此。不過,也有極個別性格特別外向活潑的小朋友,雖只有5歲、6歲,繪畫、想象力都發展得很好這也許跟其遺傳、天分而和家庭的教養有關。同時,我還認為,藝術方面的能力會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性格較為開朗外向的,在這方面也會發展得較為完善。

雖然只有短短20天實習時間,但我達到了我自己的預期目標和要求,受益匪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這個暑假實踐過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所學知識的膚淺和在實際運用中的專業知識的匱乏。在學校總以為自己學得還可以,一旦接觸到實際,才發現自己知道的是多麼少,這些與實踐還有一段距離。這次實踐真的收穫不少,大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實踐,使實踐與認識相結合。社會實踐活動是拓展大學生素質的有效形式和渠道。在實踐中通過開展各種形式服務活動,磨練了廣大學生意志,鍛鍊了能力,增長了知識。參加實踐有這樣的好處:

1、瞭解了民情及社會發展狀況,明確了努力方向。

2、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進一步鞏固了專業思想。

3、磨練了意志,奉獻了愛心,培養了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

4、服務回報了社會,實現了大學生自身的價值。

5、拓展了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鍛鍊了學生幹部隊伍。

如今的人們開始比以往更多地考慮從為數眾多的可能性中為自己選擇職業。職業選擇的過程是一種決策過程,是將個人特點與工作需求最大限度地相匹配的過程。就像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世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心理特點,也總存在着一些更適於他做的工作。

我認為,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在幾乎一切工作上都能得到滿足,和獲得職業上的成功;只有很少的工作(如馬路清掃工作)是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勝任的。即使是馬路清掃工作這種幾乎什麼人都可以勝任的工作,也並不能給所有的人(甚至不能給多數人)帶來滿足感。對於大多數人來説,總有一些工作更適合他的特點;對於大多數工作來説,也總有一些更適於承擔之人。為了獲得職業上的成功,為了生活得更好,有必要更多地瞭解和更準確地認識自己的心理特點,更多地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在考慮職業選擇時,能力傾向是最重要的因素。智力水平因為影響到人在各種職業中的成就,因此對職業選擇來説並不重要。對某一職業領域中專業知識的學習,通常是在職業選擇之後進行的,因而對職業選擇的意義也不大。由於每個人的能力傾向不同,一個人在某一些職業領域上如果遇到了較大的困難,他完全可能在另一些職業領域上獲得很大的成功。因此,瞭解自己的能力傾向,對於職業選擇來説就非常重要了。

要工作,崗位還是有的,就看我們放不放得下“大學生”這頂帽子。讀了這麼多年的書,我們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社會。這個月掙了一千多塊,一千塊錢的工資確實太少了,在大城市簡直就無法生存,更別説有錢送回家孝敬父母,畢竟這是靠自己能力掙來的。在這個社會裏,好多人掙扎,掙扎,見到工作就去做,無論什麼也好,最重要的還是錢。樓價升,肉價升,物價也在節節升,惟獨人工不升,太不平穩了,壓力很大。公司就説是大學生低能,素質也低,不值得高薪聘請;而畢業生就説是黑心公司看準他們求職心切而故意壓價;再來又有人説終歸是中國大學的教育體系有問題。怎麼説都有理,到底要怎麼擺正心態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大學畢業後,學得好,學得不好,現在似乎也改變不了,畢業後就是社會這個大機器的一顆釘子,與其天天盼做高薪階層,不如踏踏實實的做一些能發揮自己專業優勢的工作。

一個人在他的學生時代最重要的是學習點東西,增長見識,鍛鍊能力,尤其在大學學習時候,利用暑假時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一個很好的鍛鍊機會,賺錢不是主要的,作為學生,能賺多少錢,等你畢業了有的是賺錢的機會,然後他給我説了他讀書時的事,他説他讀書的時候,也是求知慾非常強烈,想方設法地想多學點東西,放假的時候,經常各個地方到處跑,不為別的,就為了增長見識

想得很多,可是我這個人很懶,做的事很少,不過這就是我的步伐,對於藝術,我想用自己的步伐來走下去。在今後我要參加更多的社會實踐,磨練自己的同時讓自己認識得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會就已體會社會更多方面,不要以單純的想法去理解和認識社會。而是要深入地探索,為自己的未來打好基礎,在學校學會更多的書面專業知識,在實踐中好好利用知識進行運作。

暑假就這樣過去了,希望我的這份暑假實踐報告對同學們有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