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廣播稿

國小節約糧食紅領巾廣播稿

欄目: 廣播稿 / 發佈於: / 人氣:1.8W

甲:親愛的同學老師們大家中午好,歡迎收聽今天的心靈之聲。我是來自XXX班的XXX。


國小節約糧食紅領巾廣播稿

d:找到了,找到了!答案就在我們身邊。城市亮起了七彩的霓虹,農村的新樓連成一片,學校上課用上了電腦,家庭的生活像密一樣甜。文明之風吹進千家萬户,愛的陽光灑滿人們心田。

乙:您就像一位偉大的園丁,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換來滿園桃李的芬芳;您就像一支蠟燭,用一生的心血,啟迪無數矇昧的心靈。

甲:上週五,學校組織全體師生去更俗劇院觀看電影,接着去了園博園。 踏入了鳥語花香的園博園,宛如進入世外桃源。“憨厚”的假山、“ 調皮”的溪流,“笑意盈然”的鮮花在藍天白雲的輝映下,呈現出朝氣蓬勃的身影。同學們在偌大的草地上奔跑着、跳躍着,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同學們觸摸到了大自然光滑的肌膚,吮吸着大自然最深處的氣息。

乙:我是來自XXX班的XXX。

甲:現在人的生活狀況提高,普遍都進入了小康家庭,於是高富帥,白富美,土豪等等稱號慢慢浮現出來,各種炫富,浪費的現在也在社會上出現。

丙:此外,咱們南京人還有“過端午、吃五紅”的習俗。所謂的“五紅菜”通常指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黃鱔。

在街邊到處可見浪費現象,喝了一半的奶茶,吃了一半的食物到處亂扔,很多人經常會買一些不必要的,或者重複的東西,最後發現沒什麼用,擺在家裏只能積灰。有生活的好的,自然也有生活的差的,在農村的孩子們連飯都吃不起,而城市的我們卻因為想和別人攀比和父母吵架,農村的孩子連個像樣玩具都沒有,而我們的沙發上卻擺着一排積灰的玩具。

乙:人們都只想着自己有錢的時候該如何揮霍,卻不想想在沒錢的時候該有多麼的窘迫,月光族,當月的錢當月花,月頭揮霍,月尾窮的叮噹響。雖説不能太節約,但是也要適當的節省一點,適當的理財存錢以備不時之需。今天我們就來説説各種浪費現象吧。

甲:記者近期在多個城市瞭解到,餐飲業每天“剩宴”驚人。在一些高檔酒店的包間,不少菜基本是原樣未動。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人要“面子”的思想一直未杜絕。據統計,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

甲:據餐廳的工作人員所説,來這裏的老闆一般都不會打包,第一是因為他是一名老闆,如果他在飯桌上做出這種行為有些人就會瞧不起他,明明是個老闆卻還這麼節約,其實這種思想是不對的,老闆雖説是老闆,但他也是一個公民,他應該要做到節約糧食,能打包的儘量打包帶走。如果這種行為發生在國外,那麼同餐的人就會覺得你是一個自私,不懂得珍惜的人。不要忘了,我們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低保人口,還有為數眾多的困難羣眾”,“資源短缺問題,依然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我認為苦口婆心的道德教育固然需要,但切實要減少公款製造的“中國式剩宴”,光説教沒用,要害是限制衝動、擴張的公權力。試想,就算每餐都吃得光光,整天到大酒店吃喝,“一頓吃掉一頭牛”就可以嗎?

赫胥黎曾説:“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最是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莎士比亞也曾説:“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所以,就在今天,讓我們惜時如金、抓住光陰。讓我們用琅琅的書聲敲響夢想的音符,用奮筆疾書的身影寫意青春的畫面,用孜孜不倦的精神詮釋青春的內涵,用謙遜優美的品德點亮青春的光彩!

乙:説了這麼多,下面就來為大家支支招如何杜絕餐桌上的浪費吧。第一:別一次性點太多菜,許多人認為點的多誠意也就越高,其實吃飽吃好吃飽才是最好的選擇。第二:幾個人吃點幾道熱菜 點熱菜的道數,最好根據就餐人數來決定。這樣既能吃飽,又不會浪費。如果就餐的男士多,千萬別以為一羣男士肯定吃得多,其實男士往往專注在喝酒上,推杯換盞間就沒空吃菜。女士多一些就多點素菜。第三:主食儘量提前上桌 涼菜—熱菜—湯—主食,這樣上菜的順序似乎成了固定模式。不少人直到酒足菜飽時才想起來點主食,這時主食就容易浪費。其實提前吃主食,在胃裏墊墊,既能減少油膩食物的攝入量、減輕腸胃負擔,還能預防醉酒。

甲:希望大家以後儘量不要再浪費食物了,儘量把自己點的菜全部吃完,如果覺得學校的飯菜不好吃也可以少點一些,帶一些自己愛吃的東西。感謝收聽新一期的校園廣播,我們下期再見。

煮粽子的鍋裏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説吃五月端粽鍋裏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裏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乙:我們每個人從稚嫩走向成熟,由父母的牽手過渡到老師的指引,一位又一位的老師,引導我們認識世界,認識人生。在第二十五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代表全體少先隊員向老師獻上節日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