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最新關於《西安事變》優秀觀後感範文三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6W
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轉折,重點刻畫了以張學良等為代表的一批愛國人士在名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故事,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最新關於《西安事變》優秀觀後感範文三篇,快來看看吧。
最新關於《西安事變》優秀觀後感範文三篇

西安事變》優秀觀後感範文1

西安事變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西安事變發生的背景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華北相繼淪陷,紅軍三大主力長征後勝利會師。當時的形勢是國難當頭,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矛盾。 但蔣介石倒行逆施,頑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戰政策不變,仍然調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東北軍、西北軍繼續“進剿”陝北延安的紅軍。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北軍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漸渺茫,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發動逼蔣抗日的兵諫“西安事變”。

以“大歷史”觀來看在“西安事變”歷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歷史邏輯”也清晰可見:蔣介石有着使中國真正統一的“雄偉抱負”,其在日強中弱的現實下是否真有“攘外”的決心暫且不説,但先“安內”以解除後顧之憂的策略也不能説完全沒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點兒審時度勢的眼光;中共高舉“抗日”大旗自然是出於國家和民族的意識,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顯然首先還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過其巧妙地將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國家大義”的口號之中;張學良,有“大少爺”的狂傲自大脾氣,懷着殺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將軍”的恥辱和想開創自己的“新局面”的衝動自然強烈,蔣介石想單純以“親如父子”的感情駕馭他顯然是過於自信了。由此可以説,當年國、共、張三方在“西安事變”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這“合理性”既包括他們從各自思想理念出發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也包含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歷史”操縱的結果。

周恩來説:“政治是無情的。”的確,張學良、蔣介石金蘭之交,座上賓、階下囚轉瞬間,令人歎息和扼腕。張學良和楊虎城當時的悲壯和後來的命運又使人傷感,但我總以為,我們通過對“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件的客觀研究,以史鑑今,從而對現在和將來的社會發展方向有所思索,這卻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變也教訓了蔣介石。事變的成功發動使蔣介石認識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幾十萬大軍所能阻擋,不得不正視歷史發展趨勢,擇善而從,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所以他離開西安後,雖然違背諾言,扣押張將軍,陳兵潼關,但並不敢再發動內戰。而是以軍事為後盾進行政治分化。最後蔣介石在南京和周恩來多次談判,終於於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而這一切變化都與西安事變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對西安事變一直評價很高,認為是挽救國家民族一大危機,“成為當時停止內戰、發動抗戰的一個歷史上的轉變關鍵”。

西安事變的硝煙早已散盡,這段歷史離我們也越來越遠。但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巨大,我們不能忘記。若沒有這次事變,國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後多少年。若沒有這次事變,還會發生什麼……

西安事變》優秀觀後感範文2

近代中國,偉大的愛國情懷從未平息過。愛國學生、抗戰將領以及無數奮勇抗爭的戰士,為祖國大地上演了激昂澎湃的守護之歌。中國的歷史在那段崢嶸歲月中磨礪出厚重,並永遠紀念着為抗戰付出的人們。2012年4月27日,紅色電影又一次將我們拉回了那個沐浴風雨的年代,感受偉大的愛國情懷。

這次的影片是《西安事變》。它帶着老電影獨有的風格,激昂地訴説着那段歷史。沒有華麗的色彩裝扮,也沒有精緻的畫面效果,整部影片變換着藍白棕的主色調,卻與那段歷史如此切合。

西安事變是我們都熟知的事件。影片中的演員用最真情的演出技巧唱着守護祖國的歌。西安事變之前,日本大舉侵略中國,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中共中央使抗戰政策由“反蔣抗日”轉變為“逼蔣抗日”。當時蔣介石是國民政府的軍政首腦,實力強大,而共產黨力量弱小。因此,“逼蔣抗日”迫在眉睫。然後蔣介石的不合作態度以及強硬的手段使共同抗戰的理想越來越遠。出於偉大的愛國情懷以及對周總理的欽佩,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並軟禁了蔣介石。整個過程充滿波折和風險,但張、楊兩位將領無怨無悔。

影片很長,因此在時間允許範圍內並沒有放完。但學過歷史的我們都知道,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了,內戰大體停止,民族前所未有的團結。這次事件對團結抗日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國內戰爭走向民族抗日戰爭的重要轉折點。我個人對張、楊兩位將領很是欽佩。他們在民族最緊急的時刻認清了現狀,衝破黨派的阻礙,不顧個人安危地發動了事變。他們在那一刻一定從未想過結局,不成功,變成仁,一切是那麼的理所應當。

中國抗戰的歷史上有無數這樣的英雄,我們在今天重温這段歷史,仍充滿了無限激情和感動。祖國今天的成就是那些英雄用自己的雙手和鮮血換來的,今天的我們理應牢記那段歷史,珍惜現在的安定,為祖國未來的發展努力。

感謝這次的紅色電影,我重温了歷史,思考了現狀。我會努力發展自身,守護祖國的現在和未來。中國人,我們一起努力。

西安事變》優秀觀後感範文3

1958年11月23日,張學良與劉乙光同行,約4點多到大溪,等了10分鐘,由蔣經國,劉乙光陪同進入“總統”行轅客廳,相見之下,敬禮之後,一同進入小書齋。張學良與蔣介石再次相見,一晃20多年過去了,對於張學良來説,是整整二十餘年的“管束”,往事如煙,恩仇糾纏……此情此景,非筆墨所能形容。

張學良在日記中詳細記錄了見面的情形:

總統召見:下午兩點,老劉通知我,五點總統在大溪召見。三點一刻蔣經國派其坐車來接,我同老劉同乘,約四點三時抵大溪。先在一空軍上校家中候等,約十餘分鐘,總統已到,蔣經國同老劉來會同至總統行轅。我將到客廳,老先生親自出來,相見之下,不覺得淚從眼出,敬禮之後,老先生讓我進入他的小書齋。我説“總統你老了!”總統也説“你頭禿了!”老先生的眼圈也濕潤了,相對小為沉默。此情此景,非筆墨所能形容。我恭問總統“身體安好,精神、飲食如何?”總統答曰:“都好。”總統問我,“眼病好些否?”餘詳答眼疾近情。又問我近來讀些什麼書?我答兩三月來因眼疾,未能看書。自從到高雄以後,我專看《論語》,我很喜歡梁任公的東西,近來看了些梁氏著述。總統説:“好好!看《論語》是好的,梁氏文字很好,希望你好好的讀些書,反(返)回大陸,你對於國家,還能有重大的.貢獻。”

……談話時,賜以茶點。我問總統:“我應該看些什麼書?”總統説:“《大學》和《陽明傳習錄》很好。”總統説西安之事,對於國家損失太大了!我聞之甚為難過,低頭不能仰視。總統又言:“我(蔣介石)到高雄,我們再談。”我立起辭行,總統親自送我到廊外,使我非常的不安,總統止步,乃招呼經國先生送至大門之外,總統對我太客氣,使我真不能受用。經國先生行進時,我對他握手感謝,此番召見,乃是他的從中力量。經國講他將南下,到高雄再會,並很關心北投的住所,叫老劉可否生火,侍衞長親到門外送。乘原車六點半返抵寓所。(共談話約半小時)

這是張學良到台灣12年後,蔣介石第一次祕密召見張學良。

張學良的“懺悔”表明自己認識“提高”,希望老先生推薦“應該看些什麼書?”並能請教“有道之士”一同讀書。從談話中可以看到,蔣介石仍提到“西安之事,對於國家損失太大了”。看來蔣介石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西安事變”,並且將自己失敗的責任都推到張學良身上,即便張學良已付出二十餘年的“管束”時光。兩人談話僅半小時,蔣希望張學良“好好讀些書反(返)回大陸,你對於國家,還能有重大的貢獻。”絲毫未提關於“解禁”或“恢復自由”的字句。“管束”生活依舊。張學良可以感受到的是,自從遷到高雄,蔣經國頻頻召見劉乙光詢問情況,“此番召見,乃是他的從中力量。”……看來“子承父業”,自己要接受經國老弟的“管束”了。蔣介石後來也到過高雄,卻沒有再約見張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