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學習感悟最新5篇精選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5W

《金剛川》這部電影,是以抗美援朝時期的一場重要戰役為原型,大家觀看了嗎?看完後可以適當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哦!以下是本站收錄的一些範文,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學習感悟最新5篇精選

 

金剛川電影觀後感學習感悟一

近日,電影《金剛川》陸續釋出CINITY、中國巨幕、IMAX海報,宣佈將同步發行CINITY、中國巨幕、IMAX、wanos、dbox、4dx、4dmovie、mx4d、holosound、杜比、DTSX等版本。多種影音格式集結獻映,足見影片非凡的歷史與行業價值。志願軍戰士所展現的英勇精神代代傳承,影片以“個體”這一獨特角度切入,以小見大呈現戰爭場景,正是主創滿懷敬畏之心所嘗試的戰爭片新思考。

三位硬核導演各展所長,從戰場上小人物的個體視角去感受戰爭。而如何以現代電影工業手段呈現當年歷史景象,同樣令觀眾倍加期待。對此攝影指導羅攀回憶拍攝歷程:“我們找到了彩色歷史照的反轉片效果,同時又有數字時代電影特點的綜合路線,影像上既有真實感,又有電影感。”作為戰爭電影,《金剛川》追求的正是讓觀眾感受真實氛圍、看到戰爭的殘酷性,向曾經的先烈致敬。

實力集結刻畫英雄風骨

《金剛川》弘揚中國精神

此番“金剛天團”集結,眾實力主演懷揣對歷史和先烈的敬畏,奉獻出動人演繹,力求追尋當年志願軍戰士的精神風貌。飾演炮手張飛的張譯,在拍攝怒吼戲過程中,因極度投入而缺氧暈眩,稍作調整便繼續進入狀態;吳京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與戲中炮兵連兄弟們共同訓練、交流感情;李九霄、魏晨也接受了軍姿、施工等特別訓練;而鄧超為求更加真實自然的人物呈現,首次挑戰家鄉方言對白。牢記使命刻畫歷史風骨,赤誠之心共鑄英雄羣像,《金剛川》所承載的動人故事和用心詮釋,勢必將為觀眾帶來跨越時代的共鳴。

電影《金剛川》懷抱時代感召、回溯歷史記憶,以光影呈現中國人民志願軍保家衞國的艱苦作戰。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前線,不懼艱難險阻,取得勝利,為新中國的和平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歷史基礎。弘揚無畏勇氣,生動展現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事蹟和偉大精神,也正是電影《金剛川》的時代使命所在。影片預售現已開啟,將於10月23日登陸各大院線。

金剛川電影觀後感學習感悟二

由管虎、郭帆、路陽共同執導的電影《金剛川》正在全國熱映中,首週末票房突破3.5億,觀影人次近千萬,而在影片取得票房和口碑成績背後,是全劇組常駐5000人不遺餘力的日夜奮戰,最終在短時間內完成這樣一部劇作精良、製作精良的精誠之作。

影片拍攝過程共集結演員1174人,劇組工作人員2479人,特效人員2600人,後期人員1302人。最終,《金剛川》的成片鏡頭數量定格為1249個。《金剛川》的創作歷程,為電影工業化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

影片引起觀眾極高的觀影熱情,時值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日和重陽佳節,各地誌願軍老戰士、老一輩觀眾也前往影院觀影,回望烽煙歲月、感懷當下和平。

“金剛川淚點”詞條亦登上社交平台熱搜榜,觀眾動容分享觀影感受:“影片的對英雄故事的悲壯呈現令人潸然淚下。”“士兵們用血肉壘築人橋的畫面震撼心魄更富象徵意義,中國脊樑讓人哭得酣暢。”

數千人奮戰共鑄精誠之作 全年齡觀影感動熱映

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之中,而它非凡的創作歷程,同樣令人震撼。三位導演在短時間,以最高效率集結三組人馬分別拍攝,伴隨着海量溝通商討,成就一部統一風格作品,其背後聚集的是演員1174人,劇組工作人員2479人,特效人員2600人,後期人員1302人的完美配合。

最終,《金剛川》的成片鏡頭數量定格為1249個,管虎、郭帆、路陽以精誠之心,完成了這部得以體現中國電影製作流程與水準的作品,也為電影工業化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

時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日,《金剛川》不僅是一份來自電影人的行業答卷,更是一種身處和平、緬懷先烈的集體致敬。觀眾熱情觀影,亦在影片對志願軍羣像的深度刻畫中,尋味到跨越歷史的情感共鳴。

“金剛川淚點”詞條亦登上社交平台熱搜榜,網友紛紛回憶動容時刻:志願軍一心保家衞國、無畏槍林彈雨堅守金剛橋;張飛演繹人性轉折,唱起“萬古流芳莽撞人”慷慨迎敵;關班長外剛內柔、把更安全的炮位留給戰友。一幕幕動人畫面令觀眾當場落淚,久久不能平靜。

影片不但吸引青少年觀眾走進歷史,深受感召,亦在重陽佳節到來之際,收穫了來自志願軍老戰士、銀髮老人觀眾們的激動讚譽,他們紛紛寫下留言致敬英烈:“我們勝利了!”“英雄不死,我愛中國。”

實力羣像詮釋英雄無畏 創新視角聚焦歷史個體

影片由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領銜主演,鄧超特別出演,共赴烽煙戰場,詮釋志願軍無畏氣節。表演上,每位演員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部分,在人物設定方面,電影用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桃園結義三兄弟”的姓氏,來為聯手抗敵的三位主角命名,“張譯飾演的張飛呈現出飽滿的人物弧光,從優柔寡斷的謹慎形象,到一腔孤勇,血戰敵軍的無畏,實現了與‘張飛’的精神合體。”

影迷解讀出令人動容的歷史輝映。這羣身處前線的戰士們,同樣有着年輕人的朝氣與執拗:關磊和張飛互相揶揄,卻處處關心對方;高連長與劉浩的“方言爭執”更是前線多年相處的默契所在。

《金剛川》集結了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優秀導演,從同一故事的三個立面入手,全景式描繪了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段鮮為人知卻又感人至深的往事。這樣一種精巧新穎的敍事佈局,令觀眾十分驚喜:“三位導演對鏡頭的運用真的是爐火純青,不但沒有互斥,反而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也有影評人分享專業觀感:“前兩章的記憶起到蓄勢的作用,隨後的第三單元則在情緒上全面調動與拔高,是國產戰爭片裏比較少見的嘗試。”既展現為國獻身、青春無悔的頑強鬥志,又傳遞出和平穩定的炙熱祈盼,正是《金剛川》所秉承的歷史思考。

金剛川電影觀後感學習感悟三

已經上映的電影《金剛川》,口碑持續下滑,那麼是怎樣的原因讓大部分觀看過的影迷打出低分呢?在電影即將要上線的前期,宣傳做的很到位,加上又有實力派演員的加盟,由管虎、郭陽、陸陽監製,所以大眾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值很高。

作為商業性質的電影,它僅用兩個月便與觀眾們見面,整部電影明顯是快節奏的,上映後,首日的票房成績還不錯,但後來心有餘而力不足,票房和口碑皆在下滑,大家對它的評價也是各不一樣,影迷給差評的原因,只因為這部電影的觀感枯燥無味,有些鏡頭重複率高,一點沒有大片的質感,用四個角度講述一個故事,不處理好細節,觀眾便看不下去,敍事風格的拍攝手法極為重要,一旦沒交代清楚,全影片的連貫性也就沒了。

種種跡象來看,電影結尾拍的真不好,完全的高開低走,爛尾了,即使有張譯、鄧超、吳京、歐豪等有熱度的實力派演員,都沒救活這部電影。製作時間太短,有些細節便容易被忽略,情節的不嚴謹,單純的為感動而感動,觀眾們是不會買單的。現如今電影市場很大,可如果持續出不大好的片子,再拍出來的電影,也容易失去民心。

一:深討拍攝

《金剛川》的題材不錯,不過整體看下來就一句話——不會拍。主要是一個生態問題,近幾年好看的不多,票房高説明不了問題,就電影本身水準而言,還差點火候,票房高有的是靠情懷買單,靠題材只能暫時成功。

二:文化

電影是歷史文化傳承,拍得不好是一方面,能拍,能過審,能上映,是關鍵,就如同那些抗日神劇一樣,給觀眾的印象,特別是給年輕一代的印象,好像是日本人被虐了一樣,這次居然有美軍被感動,放棄轟炸的情節?

這個電影如果推遲到明年的這個時候有足夠的時間去打磨劇本,基本上也只能搞成快餐了! 而且這種展現方式也是第一次嘗試,絕大多數人都不適應。

第三:內容問題

看舊版上甘嶺MV不過幾分鐘,淚都掉下來,而金剛川,印象最深的影評就是,美國人終於放過我們了,彷彿我們的勝利,是因為敵人的仁慈,可現實是仁慈從未出現,他們使用了一切他們能使用的現代化武器,金剛川也重現了英中讚歌,但是説實話,沒有老版王成激烈戰鬥的背景,金剛川只看到了武器代差下的無力感,作為主旋律電影,卻不敢講主旋律的故事,大夥自然不買賬

總的來説,中間重複內容太多,志願軍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部隊,劇中卻大搞人性化,過分美化侵略者的人性等等,導致了《金剛川》的失敗。

金剛川電影觀後感學習感悟四

包含戰爭題材的電影從未在中國的電影市場缺席。中國親身經歷了二十世紀漫長的、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從過往的《金陵十三釵》、《無問西東》,到今年的《八佰》,每一箇中國人的青春和人生都被風煙時代、被殘酷戰爭所裹挾。電影《金剛川》也不例外,它應紀念抗美援朝七十週年而生,影片題材就取自於抗美援朝的最後一役——“金城戰役”。

電影《金剛川》的故事情節簡明易懂,它講述的是一支二線工兵部隊修橋渡江的故事。1953年,在抗美援朝最後一役“金城戰役”中,為了保證能夠向金城前線輸送更多的支援部隊,從志願軍渡河部隊、工兵部隊、高炮部隊多個視角,講述一場被美軍不斷炸燬橋樑和中國人民志願軍不斷修復橋樑的抗爭奇蹟。

這場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最終收復了1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將戰線向南推進約14公里,取得戰役勝利,並直接導致美軍被迫簽署了《朝鮮停戰協議》。

一如《金剛川》的導演坦白的那樣,這部電影就是要表現“犧牲”。我們在《金陵十三釵》中感受“榮辱”,我們在《無問西東》中感受“理想”,我們在《八佰》中感受“忠誠”,而在電影《金剛川》中,給我們最大視覺衝擊和心理感受就是“疼痛”。參加抗美援朝的都是一些十八歲的青年們。他們臨危受命,在他鄉的戰場上聞着血肉的焦味,他們在金城戰役中不斷修復被美軍炸燬的橋。在電影中,這座橫跨金剛川的橋不僅是一條運輸物資的必經之路,而且是一條通向勝利、通向和平的回家之路。然而,這部電影和真實的歷史都沒有忘記,在這座橋的另一側,許多中國的年輕人為此而壯烈犧牲,甚至在戰爭結束的幾個小時前不幸身亡。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七十年前,那些出生入死的青年們犧牲他鄉;每一個犧牲都有價值,每一個青年(雖然是小人物)都是大英雄,才有七十年後,我們這些處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們和平與安生的日子。

金剛川電影觀後感學習感悟五

這幾天最重要的新聞,莫過於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70年前的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為了紀念這一特殊時刻,最近有不少文藝作品上線,比如昨天上映的戰爭大片《金剛川》,就是近年來少有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電影的陣容大家都知道,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聯合執導,主演則包括吳京、張譯、李九霄、鄧超等人,算是今年配置最豪華的影片之一了。從完成度上看,作為一部命題作文,這樣一部華語頂配戰爭片給主創的時間一共才兩三個月,做成現在的效果,實屬不易,所有工作人員都辛苦了。片名《金剛川》,指的是朝鮮境內的一條河,河上有一座橋,這座橋通往當時的作戰前線,是運送人力、物資的一條戰略大動脈,因此成為戰爭雙方爭奪非常激烈的一個地標。這部電影講的就是在美軍飛機一次次的轟炸下,我志願軍是如何一次次護橋、修橋,最終保障大部隊順利通過金剛川的故事。我覺得金剛川這個地名就挺妙的,念起來擲地有聲,有一種英雄氣概在裏面,很符合影片的調性。看完《金剛川》的童鞋一定會發現,這部作品跟以往國產戰爭片在敍事結構上有一個很大的突破,那就是從三個視角展現一個事件,相當於一個三重奏復調作品,而不是此前大多數國產戰爭片的線性敍事。影片一共分為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在片中都有標題提示,但它和《我和我的家鄉》這類短片合集還不一樣,因為《金剛川》不是四個小故事,而是一個故事的三種視角,最後一段是全片的收束。

三位導演的分工看完後應該能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猜測:第一段《士兵》,從修橋士兵的視角講修橋;第二段《對手》,從美軍飛行員的角度講他們是如何轟炸我方的;第三段《高炮班》,講我方高炮班的戰士們如何用簡陋的炮彈與敵方飛機對戰,護住金剛川上的這座橋;第四段《橋》,也是全片的收尾段落,講述最後我們的志願軍到底是怎麼通過金剛川的,是最為震撼催淚的橋段。這種特別的敍事結構,觀眾可能在看完電影三分之一時長處就會發現,咦,這個時間線好像有點不對,這個情節剛剛不是演過一遍了麼,怎麼又來一遍?然後就會意識到,哦,原來《金剛川》在玩非線性敍事啊。 客觀地説,這種敍事手法在電影中並不稀罕。有人説《金剛川》是低配版《敦刻爾克》,其實無論是形式的必要性和完成度上看,《敦刻爾克》都比《金剛川》要高明不少,後者有一些畫面素材在幾個段落裏重複使用,看的時候難免產生厭煩情緒,有觀眾就吐槽《金剛川》是一個故事講三遍……三個段落由不同導演操刀完成,各自水平的高低優劣也造成影片觀感上的明顯起伏,比如第二個段落,就要比其他段落弱不少。不過能在這樣的主旋律商業大片中用一下非線性敍事,這種勇氣和探索精神還是值得鼓勵的。

除了形式上的創新,我覺得《金剛川》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展現戰爭中個體的狀態和情感,這一點對國產影片來説尤為可貴。以往我們看到的國產戰爭片多為兩種意識形態的對抗,個體往往被淹沒在集體中,但《金剛川》裏的所有人物都是基層戰士,露臉的最大軍職也就連長級別,他們在戰爭中是什麼樣子、有着怎樣的心理狀態和情感,成為影片重點刻畫的內容。 我們能看到他們操着天南海北的方言説話交流,甚至因為語言不通出點小摩擦;能看到戰士也會對上級部署安排產生小情緒,比如抱怨自己所在的連隊被當成工兵連,總被派去修橋,而不是真正上陣殺敵;能看到戰爭間隙戰士們之間悄悄八卦,對哪個女兵有意思啥的……正是這些鮮活的細節,讓我們看到戰爭中一個個真實生動的個體,與他們產生情感共鳴,當他們為了戰爭而犧牲時,也更能理解和感受到他們的英勇和偉大。 片中的兩條感情線我覺得塑造得都還不錯,一是吳京飾演的班長關磊和張譯飾演的排長張飛,兩人之間的兄弟情很感人。吳京和張譯現實生活中是很好的朋友,這種關係融入到電影裏,讓他們的表演有種微妙的默契,很有火花。兩人的關張姓氏自然來自關羽張飛,影片也通過各種細節極力展現他們之間的情誼,比如堅持讓對方駐守隱蔽炮位、通過吹口哨互相報信、把烤玉米留給好兄弟等等。 這次張譯的表演也成為許多觀眾念念不忘的一大亮點。無論是珍惜彈藥的謹慎,跟關班長之間的互動,還是戰鬥中英勇無畏的表現,都演得非常好,尤其是最後的長鏡頭高光時刻,既震撼又感人,給很多觀眾都看哭了。很多人都説,張譯這次的表演值得一個影帝。

另一條感情線是班長劉浩和話務員辛芹之間朦朧的情感,朦朧到甚至沒辦法説是愛情。兩人都來自四川,憨憨傻傻的劉班長一直對辛芹有好感,但其實他從來沒跟這位老鄉妹子正面接觸過,而且覺得“她連我的名字都不曉得,叫個錘子老鄉”,只能偶爾通過望遠鏡偷瞄辛芹工作的樣子。最後辛芹那一句“前線見,劉浩同志”才讓劉浩知道,原來兩個人早就互相知道並一直默默關注對方。這條感情線處理得相當含蓄,但感覺很符合戰場實際情況。辛芹這個角色,雖然筆墨不多,也算是戰爭片中難得的女性形象了。 和《八佰》類似,片中所有演員都説方言,給人的感覺也比較親切。尤其是鄧超飾演的連長一口聽不太懂的江西話,常常因為口音和戰士們吵起來,算是全片僅有的幾處比較幽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