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朱有勇事蹟觀後感心得體會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9W


朱有勇事蹟觀後感心得體會

  2019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

  為了和當地羣眾交流,朱有勇從頭學習拉祜話;為了改變老鄉們的觀念,他進村入户去動員;為了給鄉親們示範,他挽起褲腳,直接跪在了田地裏;先後收了1500個農民學生……

連日來,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用科學技術改變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落後面貌的事蹟,在雲南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熱議。

時常陪着朱有勇到處考察的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鄉長龔老五講起朱有勇,一臉欽佩,“在朱院士的帶動下,我們老百姓走向現代的科技生產方式,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好。”

“他把自己的專利無償獻出來,為當地的脱貧攻堅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瀾滄縣扶貧辦副主任李平感慨。

12月2日,雲南農業大學組織師生集中觀看了朱有勇的先進事蹟。結合正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委書記吳伯志動員全體師生向朱有勇學習,“勇登科學高峯,紮實耕耘大地”。

“學習朱有勇院士,就要學習他把個人的人生追求融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大潮中。”雲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彭德遠説。

朱有勇的事蹟感染着莘莘學子。雲南農業大學學生玉應罕説:“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一定要傳承和發揚朱院士的精神,胸懷家國,腳踏實地,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雲南師範大學學生王艾菲説:“不管將來在哪個崗位工作,我們都要做一個勤奮敬業、心繫人民的人。”

眾多網友紛紛在網絡媒體留言,為這位“農民院士”傾情點贊。“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才是超級明星。”網友“旅人”説。“院士的身上有土、腳上有泥,讓農民的錢包鼓了起來!這樣的院士是農民最貼心的院士。”網友“菜菜”説。

  2019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心得

中央宣傳部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枱舉行“時代楷模”發佈活動,向全社會發布了“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雲南農業大學千餘名師生在學校文韻堂和圖書館集中收看了節目。

在北京結束節目錄制後返回昆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與師生們一同觀看了節目。

朱有勇院士多年來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

通過大屏幕收看到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雲南農大師生們既感親切又倍感驕傲。雲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吳伯志表示,中央宣傳部授予朱有勇院士“時代楷模”稱號,這既是對朱有勇院士的高度褒揚,也是對全校師生的極大鼓舞。朱有勇院士用科技成果助力脱貧攻堅,以實際行動踐行守初心、擔使命的共產黨員本色。他是雲南農業大學的驕傲,是全體師生的榜樣。

出身農村、學習農科、反哺農業、助力脱貧。發佈活動上,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贏得了央視演播廳現場觀眾的掌聲,也贏得了在昆觀看節目的農大師生經久不息的掌聲。“學農愛農,紮根大地,努力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不是一句口號。”雲南農大植物保護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張帥説,朱有勇院士在60歲之前,已經在科研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60歲之後選擇了繼續到瀾滄扶貧,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播撒到祖國的邊疆,讓科技扶貧的花朵在千家萬户裏綻放。這一份憂國憂民、身先士卒的精神值得廣大青年學習。

節目結束後,朱有勇院士走向前台,向現場師生們分享了獲表彰的感想體會。他表示“時代楷模”的榮譽屬於戰鬥在脱貧攻堅一線的廣大科技工作者,並勉勵大家堅守初心、勇擔責任、走向基層,多為農村培養鄉土人才、多為農民做實事,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打贏脱貧攻堅戰作出自身貢獻。

集中觀看結束已過晚上10點,走出文韻堂寒意正濃,但師生們心中的激動仍久久難以退去。雲南農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彭德遠説,朱有勇院士是我們身邊學農愛農強農興農科技工作者的典範。學習朱有勇院士,就要學習他堅守為人民吃飽飯、謀幸福的初心不改,學習他堅定用知識、用科技改變農民命運的使命不移,把個人的人生追求融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大潮中。

“朱有勇院士為廣大青年教師、青年學子詮釋了奮發努力不是為了幫助自己走出貧困的農村,而是為了幫助農村擺脱貧困的生活。我們要堅守‘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初心,堅定理想、立志報國,用青春之我、奮鬥之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雲南農大校團委書記李傑慶説。

  2019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體會

  他潛心鑽研農業生物多樣性控制作物病蟲害的重大課題,成果在《自然》雜誌發表,應用於農業實踐以億畝計;

他帶領團隊紮根邊疆村寨,用科學知識幫助農民發展致富產業,用“神奇土豆”“有機三七”、院士指導班等帶動一個個村寨擺脱貧困;

他出身農家,對土地和農民有深情厚誼,懷抱“讓農民過好一點”的樸素願望,被人稱為“農民院士”,而他自己説“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一位“頂天立地”的農業科學家,一位脱貧攻堅主戰場的奮鬥者,一位不忘初心、踐行使命的共產黨人。

一道考題,促使他攀登農業科學高峯

三十多年前的一道考題,冥冥之中決定了朱有勇為農業科學奮鬥的一生。

1982年,朱有勇參加研究生面試。後來成為他導師的段永嘉問道:“追溯世界農業歷史,依靠化學農藥控制病蟲害不足百年,在幾千年傳統農業生產中,人們靠什麼控制病蟲害?”

這一問把他問懵了。

那個年代,農作物單一品種大面積種植容易發生病蟲害,致使農藥用量大幅增加,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糧食生產構成潛在危險,水稻稻瘟病即為典型。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提出了很多辦法,但收效甚微。

1986年,朱有勇在雲南省石屏縣田間考察,偶然發現“當地農民用雜交稻和糯稻間種,稻田很少發生稻瘟病”。難道稻瘟病發病率跟水稻品種的多樣性有關?循着這個思路,他開始了利用生物多樣性防治病蟲害的研究。

此後10多年,他邊研究控病機理,邊進行了近千次試驗,最終確證了作物多樣性時空優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徑。2000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上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引起全球關注。

作始也簡,將畢也鉅。朱有勇研發的“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在全國推廣6000多萬畝,並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蟲害”技術在國內外應用3億多畝,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兩項技術都創造了顯著效益,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穿上迷彩服,脱貧攻堅最前線就是他的戰場

朱有勇沒有躺在功勞簿上,他選擇投身新戰場——

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2015年貧困發生率仍然高達41%。這一年,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瀾滄縣。誰來牽頭挑起重擔呢?時年60歲的朱有勇主動請纓:“我年輕,我來幹!”

説幹就幹,朱有勇把院士專家工作站建在了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組,帶領團隊一竿子插到底,在這個寨子紮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倡導種冬季土豆,農民剛開始不積極,他跟村組幹部搞起了示範種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車子陷進了泥坑,他第一個下去推車,任憑泥巴濺了一身;尋找水源時,他拄着枴杖穿行在雨後濕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

駐村扶貧,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戰服”。他要求參加院士指導班的學員都要穿上迷彩服,因為這樣可以一掃長期貧困滋生的萎靡氣息,激發起奮鬥的姿態來。

種出五斤重的“神奇土豆”,種出藥企搶着買的“有機三七”,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把“冬閒田”變“致富田”,老百姓的評價,就是朱有勇脱貧戰線上的口碑。

一句承諾,映照一位共產黨人的一輩子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箇舊市一個農村家庭。

他經歷過艱難困苦的年代,對貧窮和飢餓的記憶刻骨銘心。“農民種地很辛苦,但再怎麼拼命幹活,種的糧食仍吃不飽。”他甚至做夢,一個玉米稈上結出五六個棒子,一株植物上面結西紅柿、下面長土豆,這樣大家就能吃飽了。

“讓農民過好一點,就是我的初心,是童年最早理想。”朱有勇説。

恢復大學聯考第一年,朱有勇考上雲南農業大學。讀大學期間,他成績優異,名列班級第一。畢業前夕,朱有勇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黨組織派人與他談話,他表示:“我願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終生,畢業後絕對服從組織分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句承諾,映照了一名共產黨人初心不改的一生。

留學澳洲,他本來有機會留在悉尼,“一天的工資可能相當於國內一個月”,但他毅然回到祖國,立志“科研報國”。

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把雲南農業大學獎勵的200萬元悉數捐出,在學校成立“有勇獎學基金會”;2015年獲得“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傑出貢獻獎”,他又將200萬元獎金捐贈給了基金會……

把論文寫在大地,把農民裝在心裏。朱有勇説:“看到科研成果在千萬户農民家裏開花結果,比拿多高的獎金、發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