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辛亥革命110週年紀念館觀後感範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1W
辛亥革命博物館於2009年8月動工興建,2011年9月落成,2011年10月15日起免費對公眾開放。那參觀辛亥革命紀念館的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紀念館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辛亥革命110週年紀念館觀後感範文
 
  理想猶如彼岸燈塔,指引着人們勇往直前,不論那山高水長、路途艱險;理想猶如七色彩虹,是經歷了風雨洗禮後的那一抹純淨的美麗;理想猶如心中那不滅的火焰,使人永遠充滿激情、滿懷希望。這就是理想的力量,不論什麼樣的理想,總能夠體現出它自身的價值和意義,散發出耀眼而獨特的光芒。革命者的理想,是偉大而崇高的;革命者的鬥爭,是浪漫而悲壯的;革命者的成功,是艱難而曲折的。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建立一個民主、平等、自由的國度,為了廣大人民羣眾的幸福生活,為了中華民族有朝一日能夠自信地屹立於這世界上……拋頭顱、灑熱血,舍小家、為大家,英勇頑強、抗爭到底、至死不渝。他們是無畏的勇士,是人民的英雄,是最可愛的人。
  
  “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民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這是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的就任誓詞,體現了他忠於國家和人民的赤誠之心以及圖謀民生幸福的崇高理想。而“傾覆滿洲專制政府”的這一過程卻充滿了浪漫而又悲壯的色彩。這是一種建立在革命現實主義基礎上的浪漫情懷:革命鬥爭是現實的,激烈而殘酷。然而革命的理想卻是遠大而崇高的,正是那遠大和崇高使革命志士的鬥爭沾染上了一抹浪漫而又悲壯的色彩。最後辛亥革命的光輝勝利不枉無數烈士的流血犧牲,也是順應了歷史潮流和人心的體現。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是《禮記》裏對理想社會的描繪圖景,體現了人們對於美好社會的追求與嚮往。辛亥革命的先驅者們所追求的便是這樣一個“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正是由於有了宏大崇高理想的指引,才給予了他們不竭的動力源泉——消滅專制,走向共和,圖謀民生幸福。這一過程無疑是艱難而曲折的,但是對於這些勇士們而言,又怎會有畏懼一説?
  
  中國在歷經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下,尤其是在晚清年間,已經與世界文明的先進發展趨勢嚴重脱軌。國內,政治腐敗、民生凋敝、社會動盪;國外,勢力強大的西方國家對我國虎視眈眈,都妄圖通過侵略等各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利益。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對我國的提出的賠償條件更是使我國內憂外患的危機進一步加深,仁人志士聚集在一起,想要努力尋找出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這些人被分成了兩派,一為資產階級維新派,二為資產階級革命派。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希望通過改革的方式變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制度;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深知改革是無法拯救中國的,必須由下至上,組建武裝力量,通過廣泛的武裝鬥爭,徹底粉碎封建專制制度,才能夠實現民主共和、天下為公的理想。可以説,辛亥革命的最終勝利關鍵性的因素就是由於革命黨人結合當時的國情和實際,樹立了清晰明確的理想目標,規劃了嚴密完善的革命藍圖。這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人活着,就要樹立明確的理想目標,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就算是最平凡甚至看似渺小的理想,也能夠像那河灘蘆葦叢中的螢火蟲一般,閃爍出最耀眼最燦爛的光芒。所以,不論如何,我們都不要放棄心中的理想。正是理想,給予了屬於我們自身的意義和價值,讓我們的人生得到洗禮和昇華,最後成為那真正的“人”——頂天立地的“人”。
  
  不畏艱辛磨難和流血犧牲,是辛亥革命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因素。在革命鬥爭過程中,烈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革命的旗幟——秋瑾英勇就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這些先烈們的奉獻犧牲激勵着更多的人們,要無畏、勇敢地追求自由和美好幸福的生活,也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要堅守並且追求心中的理想,不到最後一定不拋棄、不放棄。革命鬥爭固然充滿了荊棘坎坷,殘酷而艱難。幹革命就會有衝突,有衝突必然會有流血和犧牲。可是要實現理想是必須付出代價的,哪怕在最後是以死亡為代價。但是革命志士們面對這一切的困難和阻撓,依然沒有退縮放棄,依然堅守自身那最初的理想信念。因為他們深知自己所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傾覆專制政府,實現民主共和,圖謀民生幸福。他們身上所揹負的,是整個民族的希望和未來。因此,哪怕流血犧牲、丟掉性命,也要捍衞民主革命的尊嚴,實現民主共和的崇高理想!英勇無畏的鬥士們尚且如此,那麼我們又有何理由在面對困難的時候畏縮不前,甚至放棄呢?我們在覺得失望心累甚至想放棄的時候就應該想想那些處於殘酷革命鬥爭中的先輩們:他們在面對戰友的犧牲和革命失利之時,能夠擦拭去淚水,抬頭挺胸,神情堅毅,至死不渝,帶着一顆更加頑強堅定的心繼續前行;他們在面對死亡的威脅之時,也依舊能夠面不改色,視死如歸!那麼我們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與先輩們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我們應該擁有像他們那樣用生命去抗爭的勇氣,擁有像他們那樣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在自己追尋理想的道路上不屈不撓、披荊斬棘、勇往直前。要知道,沒有什麼能夠打倒我們,除了我們自己。
  
  辛亥革命成功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建立在革命的基礎之上,以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實現民主共和為目的,力圖打破舊格局以建立新格局。通過借鑑吸收西方文明中的先進制度和思想,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即使這一舉措在後來並沒有真正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並沒有真正實現民生幸福,但是革命先烈們美好的理想願望卻仍然在那歷史長河中,散發出璀璨明亮的星光。辛亥革命的重大歷史意義在於,它以激進的革命方式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專制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以來的封建專制制度。同時,它讓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旗幟飄揚在華夏大地上空,讓先進的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因此,辛亥革命更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順應了世界歷史的發展潮流,使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進一步的影響。不僅是政治方面,像經濟、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從社會生活的變遷可以明顯表現出來:封建陋習的廢除,生活方式的西化如西式婚禮、咖啡廳等。
  
  辛亥革命的革命性、創造性體現了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敢為人先、打破陳規的鬥爭和創新精神。這種精神是當代中國人尤其是我們青年大學生最值得去學習的,也是我們比較缺乏的。我們在日常工作學習中,應該滿懷自信,敢作敢為,開拓創新。敢於挑戰權威,打破陳規思想,秉持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精神。我們作為當代青年,要立志做大事,敢於做大事。要從辛亥革命以及改革開放中學習創新的精神,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堅定理想信念,成就一番事業。
  
  經過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之後,在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的領導下,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民族不再是他國眼裏的“東亞病夫”,終於能夠真正自信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國人民的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國防、社會建設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我們指明瞭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起點、新要求,砥礪奮進再出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為發展的新目標。然而,我國仍然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和人民仍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此正如同孫中山先生所説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