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熱門版《八佰》觀後感範文四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W
現在很多電影都側重於表達教育含義,《八佰》就是其中的一部,是圍繞着抗日戰爭中的淞滬會戰來寫的。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熱門版《八佰》觀後感範文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熱門版《八佰》觀後感範文四篇

熱門版《八佰》觀後感範文

最近上映的電影《八佰》票房已經突破20億,點燃了剛剛重啟的國內電影市場,同樣也收穫了許多好評。電影的上映也引發了網絡上關於那段慘痛歷史的熱議,故事原型發生地上海四行倉庫遺址紀念館也隨着電影的上映引來了大批市民前來參觀。

《八佰》是什麼?

電影從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開始,講述在謝晉元團長的指揮下,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八百壯士”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日軍進攻達四天四夜的英勇事蹟,呈現出抗日戰爭的艱苦卓絕和八百壯士的英勇形象。《八佰》是這羣勇士共同的名字;是一條河間隔出天堂與地獄的戰爭史奇觀;更是抗日戰爭中千千萬萬的英雄縮影。

電影裏中國軍人堅守倉庫英勇抵抗與一河之隔的租界裏的歌舞昇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聽起來不可思議但事實的確如此。1937年的大部分國人並沒有覺醒,他們不認為這個國家的戰爭跟他們有任何關係。很多人認為保家衞國流血犧牲那是軍人的事情,就算日本人已經轟炸了上海,摧毀了這個城市,也依舊炸不醒租界裏的人們。在他們看來,日本人是不敢進入英國租界的,生意繼續做,大戲繼續聽,日子一切如常。就連支援淞滬會戰的地方保安團的民兵,都琢磨着趕緊溜號回家,好把家裏的那幾畝麥子給收了。

四行倉庫保衞戰讓租界的國人看到了什麼是戰爭,什麼是捨生取義,倉庫對岸的芸芸眾生也最終完成了從麻木到奮起抗爭的轉變。

在收穫好評的同時,電影《八佰》的熱映也引來了網絡上的不同看法,認為影片誇大了真實的戰況,美化了國民革命軍隊,掩蓋了主力軍隊潰敗撤退的事實。這些批評大多是基於對抗戰初期國民革命軍抵抗不利的不滿情緒。不過,也許對於這部電影大可不必如此苛刻,以電影的形式還原歷史,本身就需要不少的藝術加工。更何況在《八佰》之前,許多人並不瞭解淞滬會戰這段慘烈的歷史,這部電影起碼讓人們知道了四行倉庫,也知道了上海晉元中學是為了紀念哪位民族英雄。這難道不是《八佰》最大的意義麼?

熱門版《八佰》觀後感範文

很難想象,到了我這個年紀因為看一場電影還會熱淚盈眶。為了激發逆境中我們的企業如何肩負重任、凝聚成鋼,用我們最大的精神圖騰共度難關。應集團要求,我利用國慶、中秋雙節走進影院,觀看了《八佰》這部熱播的電影,看後讓我震撼,寫本人觀後體會如下:

隨着死守四行倉庫的悲壯往事如颶風般撲入我的視野,四行倉庫前絡繹不絕的人羣和擺滿的各種煙酒祭品,400餘人的虎賁之師紛紛壯烈捐軀,因為他們的“天佑山河,才有了今天不死的中國”,這樣的壯舉值得代代傳誦。當然,老天是不可能保護我們的,能讓國家脱離積貧積弱、走出山窮水盡依然活着的,全靠這些捨命救國的忠勇將士們,有句話説得好:那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影片中戰況空前慘烈,儒雅的團長謝晉元帶領全體官兵數次擊退日軍瘋狂的進攻,陣地從未丟失。此刻我不禁想起定這段血性從容的話:“我八千健兒已經犧牲殆盡,敵攻勢未衰,前途難卜,若陣地存在,我當生還晉見鈞座。如陣地失守,我也就戰死疆場,身膏野革。他日抗戰勝利後,你作為抗戰名將,乘艦過吳淞口時,如有波濤如山,那就是我來見你了。”故事雖已成歷史,但偉跡會讓我們沒齒不忘。

這部電影用了10年準備,4年製作,3次撤檔,才得以正式上映,前期點映期間,票房就破2億元,成為了今年疫情後我國電影復甦後第一爆點片。其實真正吸引大眾紛紛觀看這部電影,不是電影本身火爆的打仗場面,而是400名將士通過浴血奮戰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影片中有句“捨生取義、兒所願意”台詞,振振有詞、氣壯山河,喚醒了隔岸相望的民眾,也點燃了電影觀眾們雙拳緊握的愛國情緒。“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青山處處埋忠骨,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仍做中國人”,這才是我們每個熱血青年和愛國人士,該有的情結。

一部好的電影能拯救一個人的靈魂,一個好的企業會帶你越飛越高,先烈們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祥和的新中國,企業家用辛勞付出給廣大員工帶來了穩定收入,當他們面臨困窘時,我們應該做些什麼?“知恩於心,感恩於行”羊尚有跪乳之恩,鴉也有反哺之義,動物如此,人亦該如此。每一個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純粹依靠那一個人做到的,必須由我們集體的大環境共同鑄就而成,維護好企業的大環境,我們的日子也會好了,這才是我們對企業做出的最好感恩。“書中自有顏如玉,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行動少苟言笑,多勤勉少存浮誇,你未來才會征服世界。當下,我們每個人要做一名敢追求、有夢想的人,讓我們的企業好好的活下來,它就會不斷地向着陽光的方向前行。

熱門版《八佰》觀後感範文

8月14號,晚上7:30和朋友去看了點映。

電影很長,一時不知道該從何處理。其實導演講的很好,明線暗線,各種對比分明且清晰。

一言概括就是八佰壯士守四行倉庫,守1937年的上海最後底線。

我來儘量理一理線。

第一,時間線。

講了524師和日軍的交戰,講了四天的堅守。

第二,戲曲線及白馬線。

也是整個電影很巧妙處,其中又分為三個視角,一為隔岸的戲班所唱的四場戲,第一場記不清了,第二場趙子龍的長阪坡,第三場是走麥城,第四場即守軍衝橋時的擂鼓;二為“小湖北”視角中的戲的變化,轉折從他哥戰亡開始長阪坡的武生變成了他哥哥,從他們家鄉的常演關老爺的皮影戲變成了李晨飾演的班長口中的武神趙子龍;三為班長最後一晚獻唱的皮影戲,以及老兵的共鳴和最後護旗手的黃忠戲段。

那匹白馬最初逃離倉庫,衝向人羣,象徵自由,象徵衝鋒;最後兜兜轉轉又回到團座麾下,完成最後的談判,兩軍對峙陣前,氣度未輸。

第三,成長線。

可分為很多條。按人物從小到大,那些逐漸不再隔岸觀火的民眾;對岸混血舞女,戲班後來捐款,鼓舞士氣;那位早早犧牲的“叔”;那位捨命拉電話線的賭場小弟;那位一直在家中看戰局最終舉起槍的老師;那些舉起“西牆”的民眾;那位勇敢的學生;那一位位報名捨身的青幫志士;那位夜遊送旗的女性;那位拍照的記者;那一隊散兵逃兵們:那個急速成長的“小湖北”;那個最終打下飛機克服恐懼的青年;那個最終捨身護旗的逃兵;那位前來遊説的特派員,那位團座;以及千萬敵軍。

第四,攻防線。

第一天日軍直接進攻,投擲芥子毒氣彈,第一天夜攻水路;第二日打西牆,上挖土機,走雲梯;第三日空軍轟炸;第四日製高點,照明彈火力直射。

第一日守軍大規模吸入毒氣;第二日最為慘烈,守軍不得不跳樓自爆以壓制敵人攻牆之勢;第三日,肉身守旗,前赴後繼;第四日,槍林彈雨裏衝橋,雪在下,火在燒,可是卻守不住最後一片土地,上海終是淪陷,隔岸的民眾終究還是要被一起拉入戰火,抗戰長路還是展開。

全片也有超多對比。

首先便是蘇州河兩岸的對比,河這岸是烈烈戰火,是生死線的交鋒,是民族線的存亡;河那岸是暫且安全的外國租界,是收容有身份地位的人的安全容身之地,是紙醉金迷的大上海,是永遠繁華永遠快樂的不夜城。那岸有多家媒體大報舉着相機記錄這場負隅頑抗,有眾多事不關己的麻木羣眾,有正常運轉的社會秩序,有彷彿置身事外選擇看不見對岸的炮火,屍體,殘垣斷壁的死城的大人物們。

然後就是兩軍軍備對比,通過記者的視角向我們展現,人家有備而來,武裝齊全,戰力穩定,後勤保障,物資充足;而我們需要民眾籌措物資通過投射的方式送達;對方傾舉國之力來侵我國之城,可我們大有裝睡之人,大有做戲之命令,四萬萬人卻無法衞國,千萬萬人成白骨,再壘一道長城!

還有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洋大人們”,在岸邊下注賭能堅持多久,在空中的飛艇上觀察,在布魯塞爾的會議上評議。

接着便是我們的主要人物,逃兵和原守備軍。戰爭是一切的禍源,有人勇敢有人怯懦,有人永遠無法開槍永遠無法陷陣,有人卻能氣急處舉槍反擊,需要處獻出生命。

最後是最後一天的那場大雪,紛紛揚揚的大雪下卻是滿天炮火,生死渡橋,敢死隊沒有交代的結局。滿地的血讓雪流動了起來。

這還是羣像,這還是小人物的電影,是炮火陰影下每個害怕的我們,是戰爭烏雲下每個奔向安全庇護所的我們,也是面對同胞死亡氣憤的我們,也是危難之時可以獻出生命的我們,是戰爭年代會為一封家書落淚的我們,是為一聲號角衝鋒的我們,是為一面國旗獻身的我們;也是和平年代每個紀念日掃墓的我們,也是每次防空警報響起默哀的我們,是從未忘記戰爭國殤民族危亡教訓的我們,是記住英雄,爭做英雄的我們每個人。我們的紀念碑叫人民英雄紀念碑,每個城市的烈士陵園裏都有無名英雄紀念碑,都有戰爭遺址,都有奮戰過的痕跡。

去看之前,有很多反對的聲音,關於團座的歷史原型。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寇抓緊了侵略中國的步伐,他們一路由華北直撲西北,另一路直奔華東地區,與中國軍隊在上海遭遇,淞滬會戰就此展開。中國軍隊訓練落後、武器落後,沒有制空權,沒有制海權,仍然硬着頭皮阻擋日軍的步伐。

戰事進行到十月底,中國軍隊已經開始節節敗退。駐守閘北區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奉命撤出戰場。為了讓大部隊順利離開,八十八師第五二四團第一營奉命斷後。他們在副團長謝晉元的帶領下駐守四行倉庫,執行阻擊日軍的任務。

四行倉庫建於1931年,是當時閘北最高大的建築。原本是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的聯合倉庫,因此被稱為四行倉庫。第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之所以選擇該倉庫作為駐防地,主要考慮的是,這個龐大的建築非常堅固,易守難攻,指揮部隊也比較方便。後勤方面,四行倉庫儲備了大量的糧食、彈藥和飲水,不怕日軍的封鎖。

當時駐守在四行倉庫的官兵只有423人,但是後來在媒體宣傳上一直稱他們是“八百壯士”。“八百壯士”是不存在的,原本第一營確實有八百多人,但是淞滬會戰一開打就損失慘重,經過幾次補充後仍只剩四百多人。

後來四行倉庫保衞戰開打以後,謝晉元不希望日本人瞭解四行倉庫守軍的底細,因此故意將一個八百人的假名單透露給媒體,而媒體此後就一直稱他們為“八百壯士”,後來國民政府也就將錯就錯,跟着喊“八百壯士”。真實人數只有宣傳的一半。

四行倉庫守軍之所以聲名顯赫,也與國民政府不遺餘力的宣傳有關。抗日戰爭開打至今,政府軍一敗再敗,士氣已經低落到了極點。“蔣委員長”也希望能找一個點宣傳一下,吹噓一把,提振一下士氣,因此,儘管國民政府也知道四行倉庫保衞戰背後的事,他們依然要大力宣傳“八百壯士”抗擊日軍的壯舉。

同時,“委員長”還有另一層打算。當時的政府軍,武器裝備落後、各種武器彈藥奇缺,戰爭所需的經費嚴重不足,老蔣希望歐美列強能夠出手援助中國。而如果中國軍隊不堪一擊,那麼給多少援助也沒用。老蔣希望用四行倉庫保衞戰的故事告訴列強,中國軍隊還能打。這樣,要援助的時候,勝算也大一些。

謝晉元的這支孤軍進入公共租界後,就遭到了軟禁。軟禁持續了四年,1941年4月24日早上,四名士兵被汪精衞偽政府收買,在早上出操時一擁而上,將謝晉元當場刺死。事實證明,這“八百壯士”也並非鐵板一塊,他們中也有意志薄弱的叛徒。

同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跟英法等國徹底撕破了臉,日軍殺入公共租界,“八百壯士”成了日軍的俘虜。

但我還是覺得它絕對不失為一部好電影,這個團座不是故事重點,也不是想表達的重點,“戰爭的背後固然是政治”,可是這守衞的八佰壯士是活生生的人,是羣像,是每個想活下來卻被逼着保家衞國的普通人。也是我們能找到的一種戰爭價值。古時行軍,五人為伍,十人為什,百人為佰。這個“佰”,是在告訴大家,人,才是最重要的。是這以四百稱八百的戰士不惜身死,做到了蚍蜉撼樹。

熱門版《八佰》觀後感範文

《八佰》這部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一個加強營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四晝夜的英勇故事。

一條蘇州河,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四行倉庫這邊是刀槍火海的浴血奮戰,對面是紙醉金迷的十里洋場。《八佰》裏既有戰士們的熱血精魂也有小人物的掙扎堅守,既有真實的人性弱點也有令人動容的人性閃光點,既有戰爭的殘酷無情也有抗戰者的血色浪漫。電影裏展示了戰士們身為兒子、丈夫、父親在國家和親情之間做出的選擇,呈現出平凡的中國軍民共同奮勇抗戰的英勇情懷。希望與絕望並存,民族的恥辱與自豪相交雜,震撼着我們每個觀眾的心靈。

影片中的三個細節令我熱血沸騰。

第一個細節是國旗,謝晉元團長最後決定在倉庫樓頂升起國旗,這無疑是激怒具有絕對優勢的日軍。謝團長明白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他不僅要在樓頂升起國旗,他還要在人民心中升起希望的旗幟。在炮火連天中,染血的國旗無數次倒下又重新升起,直到戰士們用自己的身體作為基石,國旗在人民的心中就再也倒不下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真正被喚醒了。

第二個細節是電話線,為了將送電話線送入戰場連線起前方和後方,戰士們一個又一個的犧牲,電話線卻始終在橋中央不能移動半步。在租界幫蓉姐管理賭場的小刀,一身狠戾之氣但身手不凡,他是一個在亂世中只為謀生的人,但是在看到對岸軍人的壯舉時,他紮起頭髮,飛奔到青幫大佬面前,在投名狀上義無反顧地按下血手印,用生命完成了他的承諾送電話線過橋。

最後一個小細節是白馬。身騎黑馬的日本軍官和身騎白駒的謝團座無疑是影片中一大沖擊波,邪惡與正義、絕望和希望,對比十分震撼。奔馳在殘垣斷壁中的白馬,影片最後從廢墟中帶着血紅色的傷口踏出,意味着中華民族遭受重重磨難,早已千瘡百孔卻仍然充滿希望。白馬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倉庫的八佰壯士一起,重新燃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塑起了中華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樑!

從電影院出來,我的心中百感交集。影片所表達出來的這種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銘記歷史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從歷史中汲取前進的力量,喚起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激發每一位中國人為國家的富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