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2021年關於《決勝時刻》觀後感四篇範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97K
《決勝時刻》描畫了渡江決戰前後的場景,圍繞領袖毛主席,以輕鬆明快的方式講述他身邊的故事。那麼《決勝時刻》觀後感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1年關於《決勝時刻》觀後感四篇範文,以供參考。
2021年關於《決勝時刻》觀後感四篇範文

《決勝時刻》觀後感

今天有幸作為總廠勞模家屬代表觀看了電影《決勝時刻》。金牌陣容、彩色開國大典、有趣的偉人日常……導演另闢蹊徑,將鏡頭分別對準偉人和小人物,通過平行的視角與觀眾“近距離”接觸,用人物的命運映射時代的變更,故事情節令人驚喜。

影片講述了1949年3月,*中央從西柏坡遷址北平香山,在這裏指揮渡江戰役、會見民主人士、籌備新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等重大事件,展現真實的歷史軌跡。

“張治中前來談判,我不準備接機!”在以往的影視劇中,周總理一直都是温文儒雅、和藹可親的形象,可影片中的周總理在談判桌上,為了四萬萬五千萬人民大眾與張治中據理力爭、寸步不讓,顯示出他鮮為人知的倔強和鬥志。一切為了人民,國共談判,即便是自己的朋友也要守住絕對的底線。眼睛是心靈的窗户,鏡頭中不止一次透過總理的眼神、眼淚詮釋內心細節的變化。

影片着重塑造了毛主席的形象,陪女兒抓鳥、帶田二橋逛戲園子、幫警衞員寫情詩……通過偉人日常讓我們感受到毛主席“接地氣”的一面,呈現了他作為戰友、父親、長輩的和藹可親,影片中帶有反差的滑稽感讓觀眾陷入歡樂。

渡江戰役中,當英艦紫石英號執意進犯守區,面對漫天的炮火,以田二橋全家為代表的人民解放軍搖着木船在轟炸中挺進,佔領敵方的防禦江岸,像火球一般怒吼着撲向敵人,將紅旗插在了制高點,戰士們托起旗杆的那一刻也托起了他們堅毅的靈魂和心中的希望。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上演《決戰時刻》也是向為新中國浴血奮戰的英雄們致敬!

“這段應該是影像,預告介紹説是彩色的。”影片即將結束時,後排引起躁動,彩色的開國大典片段真實還原了現場的所有細節,鏡頭中*城樓及偉人由黑白變換成了彩色,當歷史的真容不再囿於黑白,當時代的面貌清晰可見,這彷彿詮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飛速發展。

“燃點笑點淚點兼具,看完心裏很温暖。”偉人有趣的日常、談判的據理力爭、渡江戰役的浴血奮戰、開國大典的真實還原……年輕人瞭解一段歷史,父輩們重温回憶,影片通過生活細節將歷史人物從書本里引到生活中,有人説這是一部適合各年齡段觀看的閤家歡電影——令人驚喜!

《決勝時刻》觀後感

《決勝時刻》讓我明白了,今後要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如今的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有新的機遇,我們黨員要抓住這些機遇,不斷髮展,讓國家繁榮富強。要抓住這些機遇,需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學習的力度、韌度和厚度,決定了一個人視野的寬度、思想的深度和事業的高度。因此,只有抓好學習,不斷積累優良經驗,擔負起責任,才能走得遠。我們青年人,特別是青年黨員,要走在時代的前面,做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與奉獻者,讓我們的青春在為黨、為國家、為人民的事業中綻放出光彩。“我們要將抓住機遇,凝心聚力,用實際行動詮釋自強不息、勇於超越的精神,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

我們要將鬥爭精神融入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懈奮鬥中去,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學以致用,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昇華,昇華中落實到行動,為民族的復興不懈奮鬥!

《決勝時刻》觀後感

《決勝時刻》中飾演*的劉勁也參加了專家研討會,自踏入影視圈,劉勁便成了專演*的特型演員,塑造周總理有無可比擬的經驗。很多人説,演員塑造角色,但在劉勁看來,多年飾演*的經驗也讓他不知不覺中重塑了自己。

劉勁回憶,第一次飾演*是在1995年的電視劇《遵義會議》中。隨後的24年間,劉勁扮演過不同時期的周總理形象,讓他印象最深的是黃建新執導的《建國大業》及這次的《決勝時刻》。劉勁希望自己在《決勝時刻》中將*的另一面表現出來:談判桌上,*與自己亦敵亦友的兄弟張治中據理力爭、寸步不讓,但在談判桌下以情動人規勸張治中,展現兄弟情誼,“以前我們看到的*是顧全大局、忍辱負重為黨為人民的革命情懷,理想信念表現得較多,但在這部戲中,周總理的形象會更為立體和豐滿。”

研討會現場劉勁還表示,演員能碰到一個好題材是最幸福的事,“十年前我和黃導拍攝了《建國大業》,我們一直期待再合作,這次通過《決勝時刻》我終於又回到了這個團隊。這是一個非常温暖、強大、出作品、出經典的團隊,演員在現場隨時都是一種創作狀態,我們8月份拍3月份的戲全是穿着大棉襖,不拍戲時也不會把衣服脱掉,因為想一直在戲裏。”

《決勝時刻》觀後感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這部影片的敍事節奏控制得非常好,讓觀眾非常容易被代入,“整部影片的觀看過程當中,觀眾都沉浸在一種飽滿的情緒狀態中”。其中,的人民情懷和戰友情懷錶達得非常充分。饒曙光説,自己在看到任弼時拉小提琴向戰友告別的段落時,忍不住掉下了眼淚,“這樣的細節有新鮮感,把幾十年浴血奮戰的戰友情表達到了極致”。他還提到,小人物的塑造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特別是小戰士還有毛主席的女兒,這些人物能夠跟當下的觀眾實現一個有效的對話,使得年輕觀眾不僅僅瞭解了革命歷史,更感受到革命烈士所帶來人性的表達和感動。”

“在觀影的過程中,我身邊很多年輕觀眾不時發出會心的微笑,當時我就覺得這電影成了。這部電影立意很高而表達又平易近人,情感濃郁而又理性深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王一川分享了自己的直觀感受,並進一步表示,“影片深度挖掘了北京香山在新中國成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北京的文化中心建設做到了很重要的奠基作用。我相信這部電影上映之後,雙清別墅和香山會成為北京文化旅遊一個新的勝地。”

除了立意深刻,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更肯定了影片在藝術上的突破。“以往我們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走過戲劇化、詩意化、多維度、細節化等不同階段,但這部作品又往前推進了一步,它是人物的歷史。我一直有一個觀點,歷史其實是人的歷史,而這部電影就是用藝術的方式,讓一些消失的歷史和人重新在大銀幕上鮮活起來。”在他看來,影片很巧妙地設計了警衞員、播音員、主席的家人以及民主黨派不同個性的人士,為塑造人物創造了一個真實的空間,提供了讓人物活起來的可能性。此外,尹鴻也肯定了影片在製作上還原歷史的精準把握:“這兩年有些作品過度渲染戰爭場面,但《決勝時刻》在這方面樹立了非常好的標杆,使影片的質感和最後紀錄片的質感毫不違和,營造出真實的歷史感。”

“《決勝時刻》是一部出人意料的電影,一般重大歷史題材都會有波瀾壯闊的宏大敍事和全景描繪,但《決勝時刻》更多的是宏大歷史中的生動切片和壯麗史詩的細節。”《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注意到,影片的英文名是《*1949》,“這個譯名很好地體現了它的藝術特點,代表了一種更有温度的想象,一種更富細節的遐思”。

在細節處理上,《文藝報》藝術部主任高小立特別喜歡毛主席幫貼身警衞寫情書、和小女兒抓麻雀、去戲園子看《霸王別姬》等情節,“這些情節生動刻劃了主席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兒女情長和人之常情。這種虛實銜接恰到好處天衣無縫,唐國強在塑造上真的是爐火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