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疫情先鋒事蹟4篇

欄目: 抗疫專題 / 發佈於: / 人氣:1.96W


疫情先鋒事蹟4篇

  疫情先鋒事蹟(一)

2020年2月23日,一位在疫情來襲時挺身而出的白衣戰士走了,年輕的生命定格在29歲。這位在醫生家庭長大的年輕人,用生命踐行了救死扶傷的醫者誓言。

走進武漢市協和江北醫院消化內科的辦公室,夏思思的辦公桌上,紅色的聽診器還放在那裏,照片中,她站在櫻花樹下,頭戴着花環,笑意盈盈。1月15日,剛剛下夜班的夏思思在回家路上忽然接到了醫院的電話,原來她值班時接診的一位76歲的病人病情加重,初步檢查結果顯示疑似新冠肺炎,聽到消息,夏思思立即返回醫院。

接下來的幾天,夏思思就住在醫院裏,不斷為這位患病老人聯繫協調會診、幫助轉到傳染科、轉至定點醫院。在同事們的眼中,夏思思就是這樣一個總是處處為病人着想的醫生。

然而5天后的1月19日,又忙完了一個夜班回到家的夏思思出現了感染的跡象。高燒39度多,CT出現磨玻璃影,於是入院接受隔離治療。她在微信裏告訴奮戰在一線的同事們自己會盡快歸隊。她還對母親説,正月十五元宵節自己就可以出院了。夏思思的病情曾一度好轉,給了所有人希望,但是十多天後,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2月23日凌晨,夏思思病情突然惡化,她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9歲9個月零20天。

夏思思的父母都是醫生,小時候她就常常陪着父母在醫院加班,耳濡目染,讓她很早就勵志成為一名醫生。醫學院畢業,勤奮好學的她很快成為科室骨幹,“有事叫我,我來。”這是她工作中的口頭禪。每次下鄉義診,她總是積極報名。在夏思思所在科室主任邱海華印象裏,她悉心照顧病人,對病人像對待親人一樣。

邱海華説,夏思思1月中旬接診的那位新冠肺炎病人後來轉到定點醫院,經過悉心治療,現在已經痊癒。

夏思思走了,牆上還掛着病人送給她的錦旗。錦旗下面,是同事們為她折的愛心和千紙鶴。其中一隻千紙鶴的翅膀上寫着:我們將用生命接力,戰勝疫情。

  疫情先鋒事蹟(二)

武漢市肺科醫院放射科醫生秦立新——

“當好火線上的‘偵察兵’”

2月24日下午3點,一場特殊的入黨宣誓在武漢市肺科醫院舉行,放射科主任秦立新和另外5名同事一起火線入黨。

自1月3日醫院成為定點醫院後,50歲的秦立新就投入到了抗疫一線。他帶着同事紮根鉛門之後,全天24小時在崗,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默默為新冠肺炎患者拍CT片、進行影像學診斷。

“放射科是診斷患者的第一道關卡,也是抗疫戰中的‘偵察兵’,不能有一點疏忽、一點差錯。”秦立新説,他對每一張片子都會認真再認真。

秦立新每天至少要診斷50名患者,查看100多張片子,兩萬多個鏡頭。因為長期用眼過度,他不得不用上放大鏡來閲片。作為醫院疫情防控專家組成員,秦立新除了承擔大量閲片任務外,下班後還要與其他專家商討患者病情,制定診療方案,經常會忙到深夜。

1月23日,秦立新加入火神山醫院籌備建設放射科,曾連續80多個小時沒有閤眼。他左膝有積液,不能多走路,但在火神山奮戰的三天三夜裏,每天步數都有兩三萬。由於工地陰冷,他的膝蓋一度嚴重腫脹無法彎曲。施工現場離廁所較遠,他為了少去廁所,水都不敢多喝一口。

“‘火線入黨’是組織對我的信任,我將更加努力地投入戰鬥,當好火線上的‘偵察兵’,早日戰勝疫情!”秦立新説。

  疫情先鋒事蹟(三)

雷子喬是武漢協和醫院放射科技師長,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為讓病人得到及時救治,雷子喬提出“每天的CT,要一個不落全部完成”。為了保證同事安全,他反覆叮囑技師們“要做好防護,一個不倒”。

作為技師長,他把自己的排班放到了放射科急診和發熱門診的CT室。這兩個地點,幾乎要面對全院所有新冠肺炎患者,是工作量超負荷、風險係數最高的區域,“我是黨員,還是支部書記,就應該衝上去,這沒什麼好説的。”

正月十四下午,雷子喬在武展江漢方艙醫院調試設備。“那裏原來只是個展覽場所,地下一兩層也是商鋪。需要安裝的移動車載CT設備,既要考慮方便病人,又要考慮載重、供電等因素,選址要與其他好幾個部門商量協調。”

設備早一分鐘投入使用,患者就能早一點得到救治。忙前忙後的雷子喬,一刻不曾停歇。

在狹小憋悶的CT室裏,雷子喬常常一待就是12個小時。累了,就在門邊靠靠;餓了,簡單將就吃兩口。前後整整3天,雷子喬帶領的團隊終於完成了移動CT安裝。當看到第一幅圖像出現時,雷子喬長出了一口氣。“方艙醫院接診的是輕症患者。時間不等人!我們快一點,病人就能早點出院。”

除了院本部、武展江漢方艙醫院,雷子喬還帶隊在西院區、腫瘤中心2號樓以及江漢開發區方艙醫院幫助安裝調試CT設備。“放射科所有技師將近70人,目前分別在這5個地方接診。”雷子喬説。5個地點的CT設備管理協調聯絡工作也由他負責,從1月初忙到現在,一天都沒有休息。

雷子喬的妻子,是協和醫院腫瘤中心醫生,目前也在參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雖是一個單位的,但其實各忙各的,上班碰不着人,下班隔離居住,已經10來天沒見面了。”

截至目前,由於他對防護工作的重視,放射科一線工作技師沒有人被感染。

  疫情先鋒事蹟(四)

甘肅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張燕琴(藏族)——

“能為抗疫出點力,是我的榮幸”

“今天,是來武漢的第二十六天。工作、生活都完全進入了正軌,大部分患者的情況也一天天好轉。”2月22日,張燕琴在日記中寫道,“相信勝利不會遙遠。”

張燕琴今年37歲,在甘肅省中醫院工作了18年,現任康復醫學科護士長。春節期間,她在醫院值班。接到增援武漢的通知後,來不及與家人商量,就寫了請戰書。“我是黨員,而且有在重症醫學科工作的經歷,讓我上!”

她是藏族,老家在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我父親是骨外科醫生,從小耳濡目染,選擇了這一行。這次來武漢支援,能為抗疫出點力,是我的榮幸!”

2月2日,丈夫王晨給她寫來一封家書:“我和兒子整天盯着電視,看武漢的抗疫新聞。當看到你穿戴着厚重的防護裝備時,我們能感受到你的堅韌與強大!期盼你早日平安凱旋!”

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張燕琴和同事分成兩個組,照顧重症病人。除了常規的輸液、喂藥等護理工作,她們還要擔負起打掃衞生、為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服務等工作。“他們説的武漢話,我聽不懂,後來大家就説謝謝、豎大拇指。”張燕琴説。

“來了這麼多天,還沒有正經休息過。”張燕琴告訴記者,前幾天她和同事去樓下散步,發現院子裏的梅花開了,“春天已經來了,這座英雄的城市也快好了!”

  疫情先鋒事蹟(五)

寧波北侖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護士焦萍——

“要讓他們從我們的眼神中看到希望”

看到單位徵集人員支援武漢的通知後,當時還是入黨積極分子的焦萍毫不猶豫報了名。“我在寧波北侖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工作十餘年,重症臨牀經驗豐富,覺得自己是非常適合的人選”,焦萍説,“這也是盡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一名護士的職責。”

1月28日,焦萍作為浙江省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增援隊員到達武漢。經過兩天防護培訓後,1月31日正式上崗。

第一天從危重症病房下班後,脱去防護用品,焦萍臉上是口罩帽子留下來的深深的痕跡,手已經被汗水泡得發白。

雖然有豐富的臨牀經驗和充分的心理準備,焦萍還是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6小時一個班,不吃不喝不排,長時間穿着厚重的三級防護服,非常悶熱,”焦萍説,“到最後兩個小時,又餓又渴,感覺都要虛脱了。”但碰到劇烈咳嗽或者需要心肺復甦的病人,即使再危險,焦萍依然會義無反顧地衝上去近距離照顧。

護理之餘,焦萍很喜歡跟患者聊天,給他們鼓勁。每當患者問焦萍“我還能好起來嗎?”“我能活下去嗎?”她總是直視患者,用堅定的語氣回答:“可以的,一定可以的,會好起來的!”“患者看不見我們的臉,但要讓他們從我們的眼神中看到希望。”焦萍説。

2月5日,焦萍向寧波市支援湖北醫療隊臨時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當晚,焦萍等9人在武漢抗疫一線完成入黨宣誓,光榮成為中共預備黨員。

“這是一份光榮,更是責任和擔當,”焦萍説,“我走進ICU,就只想着盡力去做,盡力去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