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演講稿

留的住鄉愁演講稿6篇

欄目: 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1.15W

演講稿對於今後的演講生涯有着很好的輔助作用,演講稿需要尊重個人意願,結合情感來寫作,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留的住鄉愁演講稿6篇,供大家參考。

留的住鄉愁演講稿6篇

留的住鄉愁演講稿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家鄉是一幅美麗的畫,赤壁丹崖,翠竹如海,水碧如玉,綠是它的主色調,令人百看不厭。

家鄉是一首美麗動聽的歌,山泉潺潺,琴蛙彈唱,百鳥爭鳴,歡愉是它的主旋律,讓人聽了如痴如醉。

在鄉下外婆家,一條小溪彎彎曲曲,緩緩向前,斗折蛇行。順着清澈小溪邊,有一片小竹林,竹枝上有許多的竹心。隨手摘下幾根,靠近一聞,一股竹葉的清香徑直鑽進我的心肺。閉了眼,任憑葉的香氣在我的肺裏迴旋。晴天,綠綠的、密密的竹葉上便有一層金黃色,那麼耀眼。彷彿在向人們點頭致意。春風拂來,竹葉沙沙作響,更襯托出竹林的清幽。陽光透過竹葉縫隙間,漏下斑駁的光,灑了竹林一地金子。

春天裏,你穿過小竹林,映入眼簾的,是一塊油菜田。那大片的金黃的油菜花,簡直是一片金黃色的海洋;走進一看,那碧綠的油菜,它的莖和葉,就像碧玉一般。風拂過,油菜花們都跳起舞來,田裏便泛起微微的金黃色的波浪。

從油菜田走上小山坡,見到的便是半人高的小樹。家鄉人把這些小樹當成自己的夥伴去保護它們,沒有誰去攀折,去砍伐。它們站在温暖的陽光下,吸收着土裏的養分,恣意生長。山上的小樹也並不寂寞,你看,樹下那些小夥伴們,有許許多多的小野花,蒲公英、野油菜、繡球花……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裏,驕傲地開着花,笑着。這些可愛的花兒,總是吸引着五彩斑斕的蝴蝶,圍在它們四周,翩翩起舞。小蜜蜂也在忙碌着,嗡嗡地鬧着。

我美麗的鄉村喲,將來我要是一名畫家,我要用最美的色調來畫出你的容顏。我要是一名歌者,我要用最動聽的音符,唱出你發展的樂章!

留的住鄉愁演講稿篇2

鄉愁,這一綿延千古的情感早已在多少遊子的反覆吟詠下與那些傳世名篇一同融入了中國文化,成了歷代中國人常有的一種情懷。但這種思鄉傷神的情懷絕不是説中國人天性軟弱,因為這種在空間和時間面前的易傷背後是撐起了中國五千年曆史一角的家國情懷。

空間上的距離和時間的推移僅是勾起鄉愁的外界推力,其根源是人對於家鄉的眷戀。若再深究則落在一個“家”字,家鄉之所以能成為遊子魂牽的家鄉,絕不是簡單的因為家鄉是你的出生地,主要的是因為家鄉承載了太多太多關於家的美好回憶。中國人心中似乎是天生存有着一角會在真情面前無比柔軟,即便是再罪惡滔天之徒也能在親情面前滾鞍落馬,立地成佛。正是這種柔軟讓中國人對家格外的依戀,對親情有着難以割捨的牽掛,而這也就成了遊子在外飄零時的羈絆,也因此有了安居樂業的幸福和背井離鄉的悲愴。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前的密密縫織教遊子如何不想家?離家愈遠,離得愈久,這份愁思便鬱積得越深,平常或因年少志遠不得覺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般的意氣風發,離家闖蕩,但身形稍一放鬆,不經意間,一棵樹,一輪月,或只是一張陌生人的臉,撞入了你的眼簾,撞得你神晃情迷,至此,所見忽成了記憶中曾那般熟悉的人事,眼角濕潤,喉嚨哽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即使是瀟灑如李白,怕也再難掩自己的心在親情面前是那般柔軟。

至於那些失意的遷客騷人,鄉愁於他們則更為沉重悲痛。為着理想和事業,孤身外出漂泊,但與親人故友一別多年後卻未成大事,這種現實的無情,時間帶來的思念及其背後的青春流逝,説是鄉愁淡淡二字,其沉積的是怎樣一種愧對親友,辜負光陰,憤恨現實的斷腸之痛。人落入此境,一枯藤落葉便可今人仰面哀歎。

儘管如此,我想,這種物喜己悲的鄉愁於遊子不僅是羈絆,是包袱,還是一種證明,證明他志向遠大,信念堅定,即便要痛別親友,忍受孤獨,也願去追求夢想,成就事業;證明他勇敢堅韌,敢於一人面對旅途中將至的種.種困難,即便受盡挫折,也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證明他心懷柔軟,即便時間流逝,前路漫漫,也不忘回望起始之地。同樣的,鄉愁還是一種力量,鞭策你繼續前行。即使空心聞笛,爛柯還鄉,處境再如何潦倒,為了不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終,你也會起身繼續前行,即使衣着狼狽,神形憔悴。其實遊子也好,異客也罷,都只是最初的那個孩子,那個渴望父母的温暖懷抱的孩子,執拗地想在父母面前保持一點驕傲。

中華民族是與生具有家國情懷的,愛家,愛國仿成天性。無論哪個時代,中國都不乏愛國之士,尤是逢亂世時,文人筆下的鄉愁都是與國恨分不開的。人於家,家於國,家國命運相連,國有難,家則難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此時鄉愁,國恨糅雜於詩文,也鬱結於心。“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個人的眷戀與愁思便上升為對全天下的擔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境界愈高,乃從小家掙脱為“家天下“。

鄉愁,二字太簡,承載的卻太多,作為個人的,民族的情感,跨越了數千年,貫穿了多少兵荒馬亂,見證了多少悲歡離合,刺痛着遊子的柔弱之處,策着遊子含淚前行,袒露着照耀千古的家天下的情懷。

在外失意的遊子啊,何不揹負着鄉愁,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留的住鄉愁演講稿篇3

?記住鄉愁》片頭曲:

多少年的追尋 多少次的叩問

鄉愁是一碗水 鄉愁是一杯酒

鄉愁是一朵雲 鄉愁是一生情

年深外境猶吾境 日久他鄉即故鄉

遊子 你可記得土地的芳香

媽媽 你可知道兒女的心腸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雲 一生情

鄉愁是慈母手中的那根絲線,縫縫補補的歲月還那麼好看;鄉愁是老家屋頂上那縷炊煙,遠遠近近的呼喚還那麼温暖。鄉愁是故鄉門前的那條小河,活蹦亂跳的童年在心中撒歡;鄉愁是老家樹冠上那隻鳥窩,歲歲年年的夢裏總能孵化春天。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你就記住了夢的來源;記住鄉愁,只要一聲輕喚,你就波動了思念的心絃。

鄉愁是抓不住回不去的從前,忘了告別的變遷像風箏斷了線;鄉愁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懷念,唱在歌裏醉在酒裏越久越濃烈。海角天涯,何處一雲收?

最是空巢老父母,言未出,淚先流!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社稷。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祖宗。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恩情。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根本。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春天 。

留的住鄉愁演講稿篇4

西安市的城牆和平遙縣的城牆早已是蜚聲中外的文明古蹟了,每天來參觀的中外遊人絡繹不絕。然而像這樣的城牆並非兩地獨有,當年很多城市都有這樣的城牆,但多在城市改造中被拆了。即便在西安、在平遙,當年也是費了很大週摺才保住城牆的。曾有一位外國專家對某地的舊城改造這樣感慨:“我們現在有的,你們將來都會有;而你們現在有的,我們永遠也不會有。”

問題的焦點正在這裏。這些年,許多地方為了新建大家“都會有”的高樓大廈,而拆掉了別人“永遠也不會有”的古村落、古街巷、古建築,甚至是古文物。在一些城市的快速膨脹中,歷史遺存和文化根脈正在以同樣的速度衰減着、消失着。而城市的發展,則是越來越趨於商業化和同質化,在“拆舊城,建新城”成為一種風潮、一種時尚的背景下,拆掉“真文物”、建造“假古董”的現象屢有發生。特別是在政績焦慮、利益衝動和追求形式的促使之下,許多地方的高樓林立,往往就是以割斷文脈和棄置鄉愁作為代價的。

人,一旦生在什麼地方、長在什麼地方,那地方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閭小巷、鄉俗民情,便會像鹽漬刀斫一樣深深地滲透在他的心窩裏,鐫刻在他的記憶中,使他一生一世都會與之結下濃得化不開的鄉情,時時刻刻都在懷念着、嚮往着、追憶着,每每使心中充滿温馨,使生活洋溢喜悦。這就是鄉愁。然而,當鄉愁賴以生髮和寄託的古老村落、歷史街巷、傳統民居、自然山水等不復存在,人們的鄉愁就會失去倚靠和源頭,隨之而來的,便是故土情懷的失落與泯滅。因為戀土情結是人們與生俱有的一種本能。

“鄉音亙古今,鄉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鄉情深。”鄉愁是一種故土情結,是一種人文情懷,是一種社會情緣,是一種精神情韻。而在長期的社會遷延與情感沉積中,鄉愁更是漸漸成為中華文化的傳統元素與精神基因,成為民族情感的依憑與精神家園的歸附。當身處台灣的詩人余光中從心中詠出:“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時,作為中華兒女,誰又能不感同身受,心潮驟起呢?

“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看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強調的這些內容,讓很多人眼前一亮、心緒難平,它説出的正是人們對鄉土氣韻、桑梓情懷和歷史記憶的依戀與渴望,為的就是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把歷史和人文作為不可或缺的必備要素而納入其中,以確保人們能帶着傳統進入現代,而絕非是懷着暌隔歷史與斬斷鄉愁的遺憾而入住水泥森林。

鄉愁,就是家國情懷,就是文脈延亙,就是精神歸屬。記得住鄉愁,即有心安處。

留的住鄉愁演講稿篇5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曾説:“家庭是這樣一個地方——在一天之中,我們的胃口得到三次滿足,而我們的心靈則得到千百次的滿足。”對國人而言,故鄉就是這個能讓我們心靈慰藉的“家”。也正因如此,無論工作多忙,多抽不開身,在春節每個國人都會踏上回家的路,讓自己的精神迴歸。我們從一雙雙渴望回家的眼睛後面,看到了鄉愁的力量。 然而,隨着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鄉村消失在城鎮化的滾滾洪流中,越來越多的人變成城裏人,最終“無家可歸”。據統計,“20xx年全國有360萬個古村落,20xx年是270萬個,十年就消失了90萬個,現在的自然村只有200萬個左右。”這意味着,1天就有100個村落消失,上萬人在精神上“無家可歸”。全國十大水系水質一半污染,從前清澈的小溪因為污染變成了一條臭水溝,當從前秀麗的山巒因為水泥廠就地取材而變得滿目瘡痍,生態環境的破壞,水源土壤的污染,自然資源的匱乏,讓我們的鄉愁無處安放。 應該説,城鎮化加速,與村落的消失是一個伴生的問題。這些村落的消失,只是發展的煩惱。但就中華文明而言,故鄉不止是我們精神的家,更是中華文化的根。在悠久的農業文明中,鄉村孕育着太多文化內涵與智慧。比如,早在北宋時期,我們就制定了“村規民約”,對鄉民修身、立業、齊家、交友等行為,做出了規範性的要求,引導着當時人們的

倫理生活。倘若,讓文化與這些村落同時消失,這就意味着文化的荒蕪,精神的萎靡,顯然是得不償。由於我們對自然資源的無限攫取,對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讓曾經的如畫江山變得面目全非失的,讓古人眼裏的江山和今人眼裏的風景,已經不能簡單地劃上等號。

記住鄉愁,我們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提升到一個更高的高度上來。值得欣慰的是,環境保護已經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成為絕大多數人的普遍共識,而隨着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的頒佈實施,法律和政府層面對環境保護的力度也空前加大。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面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做到了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記住鄉愁,我們要加強村落保護,需要從重塑文化、重建信仰入手,從情感上重新培養對傳統的依戀,從文化上重新普及東方的建築美學,從精神上重新催發對根的敬意。

鄉愁,可以是一碗水、一杯酒,或者是一朵雲,它是人們對故鄉一生都不曾割捨的情愫,更是幾千年來我們薪火相傳的家風祖訓、傳統美德、家國情懷和奮鬥精神。因此,只有記住鄉愁、傳承文化,我們的精神才不會疲憊,追夢才有力量。讓我們記住鄉愁,在追夢的路上攜手前行吧!

留的住鄉愁演講稿篇6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余光中在《鄉愁》中如是説到,年幼的我是萬萬不懂得這首詩的意思的,可是現在的我開始漸漸地懂了。

我是家的叛逃者,我拋卻了一切,孤身一人來到這座被人稱作“魔都”的城市,這座城市的繁華迷亂了我,而我就成了這座城市的迷途者,我忘卻了一切,拼了命地想要融入到這座城市裏。記不清有多少年沒有回家了,要説心中沒有惆悵是不可能的,只是這種情緒都被我努力的壓制住了,我不只一次的告訴自己“現在不玩命,將來命玩你。”我忘了曾經的自己是多麼的樸實無華,現在的自己又是多麼……反正,家——一直都深埋在我心底。

偶然間,又讀到了余光中的《鄉愁》,家,那個被我深埋的地方,被我給放了出來。那時,有關異鄉漂泊的孤獨無力感,瞬間變得清晰無比。我想鄉愁就正如余光中所説的那樣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連接着鄉音和我的思念。對我而言,鄉愁就是一列火車,轟鳴的聲響捎來了家的餘温,和來自家鄉親人的思念。遠方的家是遊子身上的硃砂痣,深深地刻在胸口。鄉愁是一根長長的電話線,一邊連着這頭,一邊連着那頭。熟悉温潤的嗓音就像是一杯濃烈的清酒,就那樣醉了我的夢。

遠方的家,你是否聽到了天邊遊子的呼喚,就連在夢裏的囈語都是對你訴不盡的衷情。遠方啊,遠方,你是我説不盡的情話,是我此生永遠也忘不了的紅玫瑰,就那樣深深地存在我的腦海。

Tags:演講稿 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