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演講稿

紅旗渠精神演講稿6篇

欄目: 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9.94K

一篇出色的演講稿可以增加大家演講的可信度和説服力,演講稿可以幫助演講者在演講中使用恰當的語氣和語態,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紅旗渠精神演講稿6篇,供大家參考。

紅旗渠精神演講稿6篇

紅旗渠精神演講稿篇1

修渠過程中,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發揮了表率作用和帶頭作用,凝聚了人心,形成了親如魚水的黨羣幹羣關係。羣眾與廣大黨員幹部齊心協力,保障了修渠工程的順利開展和最後勝利。

工作高標準、生活低標準的無私奉獻精神。工作高標準、生活低標準,這是修渠工程指揮部給幹部制定的規則。所謂工作高標準是指幹部參加勞動時實行五同六定,五同即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商量。六定即給幹部定任務、定時間、定質量、定勞力、定工具、定工段。所有幹部參加第一線的勞動,任務只能超額,不能拖欠。除了堅持五同六定之外,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領導幹部先實驗,再給羣眾定指標。如果縣委書記一天能修5米,普通幹部的指標就定為4米5,羣眾的標準比干部再少1米。幹部的工作量比羣眾大,但口糧標準比羣眾低,羣眾一天定8兩,幹部就只能定6兩。有一次,楊貴同志餓暈在工地上,炊事員做了碗小米稠飯偷偷端給他,他非常生氣,説:羣眾吃啥我吃啥!最後,他將這碗飯倒進大鍋裏,攪了又攪,讓大家一起分着吃。

幹部能夠搬石頭、羣眾就能搬山頭的示範表率作用。勘測水源時,縣委書記處書記周紹先帶着一個技術隊沿漳河西行,遇到山高路險,他總是不顧阻攔走在最前面。他説,誰讓我是領導呢,領導領導,就是要領好路,當好向導。副縣長、工程總指揮馬有金,紅旗渠修了十年,他在工地上整整幹了九年,患了嚴重的風濕病,腿都直不起來還跪在地上打釺,直到最後被抬下工地。凌空除險,是修渠中最危險的一個工種,共產黨員、除險隊長任羊成,為了大家的安全,每天帶領除險隊員用繩索捆住腰,飛崖下塹,凌空作業,排除險石。任羊成不但失去了四五顆門牙,折了兩次腿,還受了四次重傷差點丟了性命。多年之後,我有幸在紅旗渠幹部學院見到這位老英雄,他正在給學員們講述當年修渠的故事。有學員問他,任老,要是再讓您去修渠,您會選擇什麼工種?老人家説:還去除險。學員又追問,可是那太危險了,您怎麼還要去?不善言辭的任老憋了半天,只説了一句話:入黨的時候,我可是舉過拳頭的!黨員幹部給羣眾樹立了好的榜樣和標杆,林縣的羣眾就説,幹部能夠搬石頭,羣眾就能搬山頭;黨員幹部能流一滴汗,羣眾的汗水就能流成河。這句話,被用石灰水寫在了太行山的巖石上,至今清晰可見,給人啟發,催人奮進。

紅旗渠精神演講稿篇2

20xx年7月12號,我作為入黨積極份子,跟隨我們支行的黨支部到林州紅旗渠上了一堂令我受益匪淺的黨課,這次學習使我近距離感受當年林縣人民戰天鬥地的真情實景,使我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改變,並從中領略到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經過導遊的講解,我瞭解到林縣是個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貧困山區。水缺貴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是舊林縣的真實寫照。引漳入林是林縣人民多年的願望。經過豫晉兩省協商同意,後經國家計委委託水利電力部批准,在省、地各級領導和山西省平順縣幹部羣眾的支持下,在各級水利部門及工程技術人員的幫助下,縣委、縣人委組織數萬民工,從20xx年2月開始動工,經過十年奮戰才建成的,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4萬畝。人工天河--紅旗渠是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史無前例的一大傑作;是新中國林州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它不僅是一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在此工程中,林州人民體現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美德和感人精神。這些資料如果只是聽聽而沒有身臨其境的站在這個偉大的奇蹟面前,是無法深刻的體會到的。想像一下林州人的過去,水可以和人命劃上等號,在這種情況下,林州人選擇的不是放棄,而是面對困難,戰勝困難,他們創造了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這些也正是我們這些年青人所要學習並具備的工作精神。要在工作學習紅旗渠精神,在工作體會紅旗渠精神,最後能在工作中表現出紅旗渠精神,這就是我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

紅旗渠精神演講稿篇3

紅旗渠精神是太行兒女與自然抗爭從實踐到理論的昇華,又在指導林州經濟發展實踐中得到了檢驗,可以説是既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並將在林州“美太行”實踐創新中得到進一步豐富。作為林州人民的“傳家寶”,林州歷屆班子薪火相傳,奮鬥不息,把傳承紅旗渠精神作為每一位黨員領導幹部的歷史責任和政治擔當,並融入了每個林州人的血脈和靈魂,化作一種個性、一種文化、一種民風,並不斷賦予其更多全新的內涵。

一、在實踐中昇華

一定意義上講,人類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人類與自然災難進行不斷抗爭的歷史,而紅旗渠實質就是人與自然抗爭謀求生存空間的寫照,在不屈鬥爭中凝聚昇華了紅旗渠精神。

第一,太行兒女與自然的不屈抗爭是基礎。林州自古缺水,在古代,不僅是制約發展的問題,更是影響生存的問題。也正是因為如此,自古至今,林州的歷史就是圍繞“水”字展開。為了與自然抗爭,任村鎮桑耳莊村可以常年到7裏地外的黃崖泉挑水吃;為了與自然抗爭,每家每户都修築了旱井,為的是存住天上的每一滴水;為了與自然抗爭,每家每户都培養了能工巧匠,為的是修建好每一條“謝公渠”,修好每一條“愛民渠”。也正是這樣,才有了林州人民八十年代十萬大軍出太行,走向世界。林州人民對“水”的渴求,猶如太行“愚公移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藴涵着一種悲壯、能夠賦予一個民族一種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意志力。

第二,黨的領導是修成紅旗渠的關鍵。縱觀林州歷史,新中國成立前,修不修渠,老百姓作不了主,不修很正常,修也是“清官”的恩賜。而在新中國,有史以來人民羣眾第一次真正當家作了主人,可以自己作主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有權作主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修建紅旗渠必然凝結成人民羣眾與革命幹部共同的決心和意志。修建紅旗渠的困難是非常巨大的,物力、財力、技術水平等現實條件非常欠缺,社會主義制度給修建紅旗渠提供了一個關鍵條件,那就是協作精神。跨省從山西引水,山西人民全力支援;為支援一線建設,人民羣眾甚至把留給女兒出嫁的布拿出來,給修渠工人做成了衣服;整個修渠的工程隊,從領導到技術員,大家精誠合作,不計報酬。可以説,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將一盤散沙的羣眾,擰成一股繩,才能成為一種力量,一種巨大的力量。

第三,羣眾路線是修成紅旗渠的核心。只有為了羣眾,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才能創造歷史。沒有羣眾的願望和創造,不會產生修建紅旗渠的設想;沒有廣大羣眾的苦幹精神,也不可能建成紅旗渠。紅旗渠精神是10萬人在大山深處苦戰十年,靠着人力和大自然艱難拼搏中孕育和鍛造出來的,它屬於人民,屬於羣眾。這種和人民羣眾在一起,一起苦、一起幹的精神,是我們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成功的法寶,也是林州近年來飛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建渠2019年間,參加建設的民工約30萬人。可以説,每一寸渠道、每一個涵洞、每一個渡槽、每一座橋樑……都飽含着人民羣眾的心血和汗水。建渠的2019年中湧現出了一大批英雄模範,先後有81位同志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將永遠受到人民的敬仰。

紅旗渠的修成,徹底改變了林州人民吃水難、農用地生產條件惡劣的狀況。通過修建紅旗渠,把千百年來這方水土賦予林州百姓的精氣神,昇華成一種精神,就是用生命和毅力鐫刻在太行山間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二、在發展中閃光

在紅旗渠精神激勵鼓舞下,林州人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將傳統美德和市場經濟意識相結合,譜寫了“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三部曲,使林州從一個山區貧困縣發展為一個現代化新城市。新華社長篇通訊《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因此凝練和賦予了林州人民“難而不懼、富而不惑、自強不已、奮鬥不息”的當代紅旗渠精神。

今年是紅旗渠通水50週年。50年來,林州市總人口數由1964年的6 0.24萬人增加至的109.17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由5196萬元增至451.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由87元增至57208元,工業企業數由54家增至1535家,工業總產值由1486萬元增至1123.1億元,農業總產值由5366萬元增至41.3億元。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十強,是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科普示範市和省級衞生城市、園林城市、文明城市,剛剛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全國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市”。紅旗渠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中西部縣域唯一的國家級開發區。對我們林州人來説,紅旗渠精神是我們立市之本,也是我們各項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最主要的、最有力的源泉和動力。

林州從“一窮二白”到躍居全省前列,靠的就是紅旗渠精神,充分證明了紅旗渠精神符合客觀歷史發展規律,對指導實踐具有積極指導意義,具有永恆的、強大的生命力。

三、在創新中繼承

紅旗渠是人與自然相處的表達,紅旗渠精神是對理想追求的實踐。50年前,理想是生存,我們與自然抗爭,修建了紅旗渠,初步實現了人民富裕。50年後的今天,理想是幸福,就是與自然和諧共處,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征途中,把“林州夢”體現在“中國夢”“中原夢”的創造細節上,在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中不斷豐富紅旗渠精神全新內涵。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在人民羣眾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我們追求的發展目標就是天人合一、自然和諧,其實質就是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就林州而言,我們有着得天獨厚的紅旗渠、太行大峽谷和國際一流滑翔基地等自然資源稟賦,有着建築、旅遊、工業和金融等多元化發展要素。面對新常態,就是圍繞生態建設這個核心,加快改善自然生態、優化人居生態、構築人文生態,就是譜寫“美太行”第四次創業征程。美太行,其實質就是太行兒女與太行山這一方水土的和諧美,內涵不僅是發展之美、自然之美、民生之美,也是全面的美,和諧的美,囊括了從生態到產業、從城市到農村、從生產到生活、從素質到形象、從物質到精神各個層面的提升和跨越。這也是紅旗渠精神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具體體現。作為當代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者和實踐者,我們始終不敢有絲毫懈怠,必將努力促進精神再昇華,力量再爆發,發展再跨越,讓紅旗渠精神這面旗幟高高飄揚、永放光芒。

紅旗渠精神演講稿篇4

從停在半山腰的汽車裏下來,又沿着怪石嶙峋、林木蒼鬱的山道拾級而上,喘息未定之際,在半空中,環山而盤繞的紅旗渠驀然呈現在我眼前。試探前行的腳步,輕輕踏在由堅硬的石英巖砌成的狹窄石堤上,默默叩問——緩緩流淌半個多世紀的渠水和一段在歷史褶皺裏時消時長的往事。日夜奔瀉的漳河水,而今,依然鮮活而温潤,給炎熱的夏季,平添了幾分清涼的綠意。抬眼望去,刀切斧劈的斷崖上,散落着倔強而挺拔的山林,在鳥鳴婉轉的季節裏,靜靜地撫摩着藍天和白雲。俯瞰山下,山嵐依稀處,層巒疊嶂、綿延無盡;溝壑深幽、澗水流響……

回望歷史,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正是新中國遭遇三年自然災害和經濟極度困難時期,飽受嚴重乾旱缺水之苦的五十六萬林縣人民,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愚公移山精神,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豪邁氣概,逢山鑿洞、遇溝架橋;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在太行深處的懸崖峭壁上和險灘峽谷中,使用手中極其原始落後的鐵錘、鋼釺、釘耙、瓦刀、麻繩、抬筐、土製炸藥等生產工具,投工5611萬個,耗時10餘年,終於在1969年7月,規模宏大的引漳入林工程——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基本竣工。紅旗渠的建造,徹底改變了林縣人民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境,從根本上解決了全縣人民的吃水問題,使54萬畝土薄石厚的貧瘠農田有史以來第一次得到有效灌溉。

有資料顯示,他們在修建生命渠、幸福渠的艱難歲月裏,硬是靠簡陋的農具削平了1250座山峯,架設151座渡槽,鑿通211條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2225萬立方米。如果用這些土石修築一道高2米、寬3米的石牆,足以縱貫祖國南北,把哈爾濱和廣州兩座相距3000多公里的城市連接起來,而當時全力奮戰在築渠前線的民工們,每天僅靠少量的口糧與野菜、河草來充飢,不少人因此而身患浮腫病。還有一些人,一年四季渴飲山泉、飢餐樹葉、日築水渠、夜宿崖洞,用汗水、鮮血乃至生命,創造出令人驚歎的世界第八大奇蹟——一條在崇山峻嶺間蜿蜒一千五百多公里的人工天河!青年洞、曙光洞、空心壩、桃園渡橋、奪豐渡槽、曙光渡槽、南谷洞渡槽、紅英匯流、總乾渠分水閘……一串串璀璨奪目的珍珠連綴一起,在闊遠而莽蒼的天地間熠熠生輝、歷久彌新!

思維能觸及的遠方,終究會在意志的砥礪中,達到零距離的貼近;想象能攀援的高度,終將會在腳步的延展裏,成為過往的台階。遠大的理想只要與踏實的奮鬥交融在一起,就會以激越奔放的旋律,彈奏出氣勢雄渾的樂章。正是以非凡的膽略和氣魄,林縣人民把自己的韌性和精神,抒寫在創世紀的扉頁上。這其中,包含着改天換地的革命理想,包含着無所畏懼的豪情壯志,包含着嚴謹細緻的科學決策,包含着無私奉獻的寬廣胸懷,包含着以苦為樂的創業精神,包含着踏實苦幹的工作態度,包含着無怨無悔的人生追求……我想,一個人若如此,普天之下,何難之有?一個團隊若如此,鋭意進取,何事不成?一個國家若如此,即便處於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又何愁不國強民富、繁榮昌盛乎?

循着迂迴穿行在大山懷抱裏的紅旗渠,凝望湍流不息的漳河水,我真希望——這清澈如斯的渠水,能夠流出太行山谷、流過林州大地、流向塞北江南,在滋潤平疇沃野的同時,也在十三億國人的心田裏,來一次透墒的澆灌。

紅旗渠精神演講稿篇5

為了確保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虛不空不偏,中央和省委明確要求,既要認真落實統一部署,把“規定動作”做到位,又要結合各自實際,靈活安排好富有特色的“自選動作”。紅旗渠是中國水利史上的經典工程之一,“紅旗渠精神”實質就是為民務實清廉,是密切黨和羣眾血肉聯繫的最好典型。參觀紅旗渠,把學習“紅旗渠精神”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自選動作”,作為黨員幹部照鏡子、正衣冠的生動教材,更容易反思自己、檢查自己、激勵自己,確保教育實踐活動取得紮實的成效。

為了更好地學習弘揚“紅旗渠精神”,把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好,我結合自己參觀紅旗渠,感悟“紅旗渠精神”的重要性,談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深刻把握“紅旗渠精神”內涵實質,自覺堅持黨的羣眾路線不動搖

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紅旗渠精神”藴含着黨的領導、羣眾路線、幹部作風、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豐富的內涵,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巨大凝聚力,體現了立足本地條件、依靠自己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戰天鬥地、百折不撓的艱苦創業精神,顧全大局、齊心協力的團結協作精神,不計報酬、不怕犧牲的無私奉獻精神。

紅旗渠就像一部濃縮的歷史,把人們帶回到那段難忘的歲月。更為重要的是,它帶給我們許多新的思考。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革,在今天我們還需要學習弘揚“紅旗渠精神”嗎?這些困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共產黨人的理想追求和黨性原則,如何永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思考。對此,郭庚茂書記明確指出:人們的思想觀念會變,但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沒有變;我們黨的歷史任務在不同時期會變,但黨的性質和宗旨沒有變;我們黨的方針政策在不同歷史時期會變,但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沒有變;黨的領導方式、工作方法會變,但黨的羣眾觀點、羣眾路線沒有變;人們的價值理念會變,但我們黨倡導的集體主義的價值導向、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沒有變;經濟發展水平、物質生活條件會變,但我們黨艱苦奮鬥、迎難而上的政治品格沒有變。從這“六變六不變”中我們可以看出,不管形勢如何變化,黨的性質、黨的宗旨不能變,作為黨性集中體現的“紅旗渠精神”都會歷久彌新。因此,我們一定要進一步增強學習弘揚“紅旗渠精神”的自覺性、堅定性,從內心深處打牢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終身的思想根基。

二、對照“紅旗渠精神”,認真查找和整改作風方面的突出問題

認真落實省委指示精神的同時,切實對照“紅旗渠精神”,聚集“四風”問題,搞好“四個對照”。

一是對照“紅旗渠精神”,問一問自己是否堅持立黨為公、一心為民、紅旗渠的建造是共產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光輝典範。以為黨中央,一開局就制定了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這是促進領導幹部帶頭堅持和發揚黨的羣眾路線的一個重要措施。

二是對照“紅旗渠精神”,問一問自己是否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紅旗渠精神”體現了尊重客觀實際、不説假話、不畏艱險、齊心協力、團結實幹、敢於負責的求真務實精神。正是靠着這種精神,林州人民創造了人間的奇蹟,把世世代代的期盼變成了現實。

三是對照“紅旗渠精神”,問一問自己是否堅持勤儉節約、艱苦奮鬥?

紅旗渠的建設正是林縣人民依靠艱苦奮鬥,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努力。創業時期需要艱苦奮鬥的精神,生活條件好了同樣需要艱苦奮鬥精神。艱苦奮鬥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內容和要求,我們並不是要把艱苦奮鬥與改善物質文化生活對立起來,也不是要把艱苦奮鬥與貧窮落後等同起來,而是提倡積極向上,堅持與時俱進。

四是對照“紅旗渠精神”,問一問自己是否堅持無私奉獻、廉潔奉公?

修建紅旗渠,總投資近7000萬元。這樣的投資不僅在當時是筆大投資,就是放到今天,也算是不小的投資。如此大的投資,在如此長的時間內,建設如此大的工程,參與的大小領導幹部又是如此之多,竟沒有發生過一起請客送禮、揮霍浪費的問題,沒有一個幹部挪用修渠資金,沒有一個負責同志盜用修渠物資,沒有一個幹部為自己的親屬謀私利。學習弘揚“紅旗渠精神”,就是要像戰鬥在紅旗渠建設工地的每位黨員幹部一樣無私奉獻、廉潔奉公。

三、弘揚“紅旗渠精神”,為實現中原崛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黨中央決定以整風精神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新形勢下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大決策,是順應羣眾期盼、加強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重大部署,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大舉措。我們將弘揚“紅旗渠精神”作為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自選動作”,目的是促使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改進作風,以作風建設的新成效凝聚起我們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為實現中原崛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與保障。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整理的2篇《紅旗渠精神永放光芒演講稿範文2019》,希望可以啟發您的一些寫作思路。

紅旗渠精神演講稿篇6

實事求是,頂住浮誇風,為紅旗渠建設儲備下最基本的糧食供應。修建紅旗渠,是林縣縣委在1959年底作出的決定。1958年大躍進,浮誇風比較嚴重,有些地方虛報產量,但林縣縣委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不虛報、不瞞報。1958年夏收後的小麥產量彙報會上,無論上級如何施壓,楊貴同志始終堅持林縣畝產小麥114斤。結果有些縣的糧食因領導的虛誇被徵走了,林縣除安排好羣眾的口糧,各生產隊還留有儲備糧。1960年全國鬧糧荒,但是林縣因前幾年縣委敢於説實話,還積累了3000多萬斤儲備糧。所以在最困難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林縣不僅沒餓死一個人,還敢向窮山惡嶺全面開戰。

解放思想,深入考察尋找水源。最初,林縣縣委並沒有考慮從山西的漳河引水。因為林縣境內有四條河流,縣委當時認為只要充分利用河裏的水、挖掘地下的水、蓄住天上的水,就能徹底結束林縣缺水的歷史。所以一開始打了很多旱井,從1955年起還相繼修建了抗日渠、天橋渠、英雄渠和3箇中型水庫。但1959年一場大旱讓這些水利設施形同虛設,流經林縣的幾條河流全部斷流,這才逼着大家去找水。 1959年6月,林縣派出3個調查組順着漳河、淇河和淅河逆流而上,尋找新的水源。調查發現,淇河和淅河均為季節性河流,而漳河最大流量達7000立方米每秒,常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即使枯水季節也不少於10立方米每秒。正是這次調研發現了漳河是可靠水源,為紅旗渠成功修建奠定了堅實基礎。

敢於擔當,勇於發現問題、修正錯誤。工程啟動之初,林縣縣委提出了大戰80天,引來漳河水的目標,認為組織7萬羣眾,每人修建長1米、寬8米、高4.3米的渠道,80天便可完成70多公里的總乾渠施工。可開工不久,就遇到了戰線太長、物資匱乏、無法統一指揮、技術力量不足等問題。一個月過去了,山上只留下了一些雞窩坑。在關鍵時刻,林縣縣委及時在盤陽村召開會議,客觀分析面臨的問題,廣泛聽取意見,對施工作出了調整:一是樹立長遠作戰的思想,原本所設定的大幹80天是不現實的。二是集中力量打攻堅戰,由全線鋪開改為分段施工。也是在這次會議上,決定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為紅旗渠,這也就是紅旗渠的來歷。會議作出的重大戰略調整,對紅旗渠建設的最終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盤陽會議也被稱為紅旗渠建設中的遵義會議。大幹快上的思維,雖然反映了羣眾盼水的焦急心情,但並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也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但以楊貴同志為代表的工程領導者們能夠廣泛聽取意見,勇於發現問題,及時修正錯誤,上下齊心,最終將工程保質保量完成。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整理的6篇《學習弘揚紅旗渠精神主題演講稿》,希望對您有一些參考價值,更多範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一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