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演講稿

花車巡遊解説詞

欄目: 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9.81K

花車巡遊解説詞

花車巡遊解説詞

( 李政撰稿)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歡迎你走進萬綠之宗的世博園,愛上那“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的彩雲之南。世博園將會因為您的到來和參與變的更加迷人和精彩!

下面您將欣賞到我們特意為您準備的一台世界風情文化盛宴——“五洲神韻·浪漫世博”花車巡遊。

管樂行進表演

踏着豪邁、整齊的步伐正向我們走來的是世博愛樂管樂團,這隻樂團曾經在萬眾矚目的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期間擔任了繁重的迎賓任務,他們用精彩的禮樂迎接了數十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以及重要貴賓,受到海內外賓客的一致讚揚和好評。

交替變換、穿梭行進的隊列,幻化出一系列令人賞心悦目的陣形。

旋律段段出華彩,樂曲聲聲道歡迎。這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俄羅斯著名曲目叫做:《光榮的近衞軍》。她是我們全體世博人為您獻上的是一片真誠之情!

現在樂團行進的隊形已經形成了“99”兩個字,她寓意着“’99世博會,永久世博園”。

“靈靈”主題花車

首先進入表演區的是“靈靈主題花車”。

“靈靈”是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的吉祥物,它的原型是生長在雲南白馬雪山上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取名“靈靈”,一方面表示:雲南風光秀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另一方面也寓意着取天地萬物靈氣之意。您看,它正揮舞着手中的花束,微笑着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

《紅綢舞》、雜技“靈靈”

親愛的遊客朋友,您現在看到的是喜慶、熱烈、歡快、舒展的《紅綢舞》。

《紅綢舞》是根據漢族民間秧歌舞中的舞綢動作和傳統戲曲中表現仙女御風而行、輕盈飄逸的“長綢舞”加工發展而成。

歡快喜慶的旋律,抑制不住的幸福在盡情張顯,優美抒情中不乏豪情奔放,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鄉土氣息。

中國人崇尚紅色:大紅燈籠、大紅中國結、大紅旗袍,喜慶的大紅色象徵着紅紅火火的未來、象徵着喜慶祥和的美好前景。同時也飽含了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與和諧的美好祝願,表達了世界人民相互交流、共同進步、共同繁榮的信心。

看,獨輪車上的“靈靈”也舞動手中的紅燈籠,以他們特有的方式向朋友們致意、祝福。

這羣平均年齡只有12歲的小演員,對身體平衡技巧的應用可以説是相當高超。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可愛的“小靈靈”為您獻上的“捷克棒”雜耍表演。

險中求穩、動中求靜,顯示了他們冷靜、巧妙、準確的雜技技巧和千錘百煉的硬功夫。

現在,《紅綢舞》的演員通過手中紅綢不斷飛舞流動的各種線條組成了豐富多彩的畫面。舞姿輕快,動作優美,自然流暢。表現了節日的喜慶以及人們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渴望與寄託。抒發了中國人民對幸福安康生活的興奮喜悦心情,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祝願的熾烈情感。

舞台上下已經形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呈現在您眼前的,與其説是舞蹈反映了現實的生活,倒不如説現實就是正在進行的舞蹈。

植物花卉花車“人與自然”花車

現在三輛花車正同時向我們駛來。

她展示和營造了植物王國的多彩以及天人合一的美好意境。

前面載着兩位美麗“花仙子”的小型植物花卉花車上,分別是牡丹仙子和山茶仙子,代表了中國的國花和雲南的省花。

已經進入我們視線的這輛大型花車是“人與自然”花車。

“人與自然,邁向二十一世紀”是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的主題。

人與自然,和諧共融既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標誌和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

花車上正在表演的演員分別是亞洲四個國家的形象代表。

從他們不同的服飾上,您能猜得出他們分別代表了那幾個國家嗎?

“萬千嫵媚總含情”!在這羣“花仙子”的身上聚集了友善、博愛、純潔和正義,在生動傳神、飄逸與絢麗當中使人沉醉和遐想。

她們是美的使者、是愛的化身。

法國康康舞

一羣身着鮮豔服飾、和着動感節拍的姑娘們翩然而至,一股濃濃的異域風情撲面而來,散發出青春的氣息。

姑娘們現在為您表演的是法國的康康舞,輕快的節奏體現了法國甜蜜浪漫、輕鬆愜意、激越昂揚的香頌風格。它和中國京劇、意大利歌劇一樣有着悠久的歷史。

朋友們,伸出您熱情的雙手,感謝演員們的精彩表演吧,謝謝!

荷蘭花車、 高蹺小丑

現在向我們緩緩駛來的是“荷蘭花車”。

荷蘭是歐洲的花園,鮮花之國,荷蘭是種植葱屬植物的“全球領袖”,花卉產量佔荷蘭農業總產量的3.5%。而鬱金香是其中種植最廣泛的花卉,它不僅是荷蘭主要的出口創匯商品之一,也是荷蘭的國花,是美好、莊嚴、華貴和成功的象徵。

鬱金香、風車、奶酪和木鞋都是荷蘭的重要標誌,現在我們看到的這輛花車造型就是依據荷蘭木鞋設計製作。

車上的年輕演員正在為您展示歐洲盛裝服飾、演繹時尚與浪漫。

伴隨蘇格蘭風笛而來的是一羣踩着高蹺的小丑。

踩高蹺,是中國民間盛行的一種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早在春秋時就已經出現。高蹺,也稱“柳木腿”、“枴子”,是由表演者雙腳踩着有腳踏裝置的木棍,做出各種舞蹈動作。高蹺這種傳統民間娛樂活動,帶有雜技藝術的特點,動作有相當的難度。

現在,小丑們已經帶着贈送的小禮品走到了您的身邊。不必拘謹,伸出您的手和他們互致問候!

印度舞方陣

現在為您表演的是印度舞方陣。

印度是一個舞蹈的國度,無論在哪裏,你都可以看到舞蹈者的身影。無論男女、無論老幼,只要有一塊空地,大家聚在一起,鼓一敲,就可以跳起舞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印度的舞蹈,那就是“會説話”!的確,印度的舞蹈更多的是一種肢體語言。人們是在用身體和表情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處處是舞蹈,家家有歌聲。舞蹈是印度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婦女必備的一種美德。

印度舞的姿態美妙,眼神豐富,注重眼,手,腰,腿,腳的協調配合,加上服裝色彩、音樂節拍的融入,便完美地體現了女性的婀娜多姿和優美動人的神形。

印度舞蹈的整體特徵是它那繁雜而完整的手勢語言、眼神和麪部肌肉動作、變幻莫測的腳底功夫、多情嫵媚的軀幹動作和目不暇接的全身節奏,以及嚴格的動作程式都給大家帶來無以倫比的感觀享受和心靈震撼。

東南亞花車

現在向我們駛來的是東南亞花車。

東南亞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交通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東南亞還是華僑和華裔最多的地區,佛教盛行的地區。今天的東南亞已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有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

東南亞是中國的南鄰,文化相通,自古以來就有密切的交往。近一、二十年來,雙方合作不斷髮展,往來日趨頻繁。

東南亞的舞蹈璀璨奪目,源遠流長,豔光四射,風情萬種。

《孔雀舞》方陣

舞台上正在表演的是婀娜多姿的傣族《孔雀舞》。

東南亞國家普遍崇尚孔雀,雲南的傣族更是對它情有獨鍾。傣族人民喜愛和崇尚孔雀,不但在家園中飼養孔雀,而且把孔雀視為善良、智慧、美麗和吉祥、幸福的象徵。

聽,傣家小撲少、小撲冒正在用傣族特有的樂器——葫蘆絲為大家現場吹奏《金孔雀》。

富饒美麗的傣鄉,素有“孔雀之鄉”的美稱,傣族世世代代依山傍水而居,歌舞是他們表達情感不可缺少的方式。每當晨曦微明或夕陽斜照時,常見姿態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

每逢佳節,傣族人都要雲集一堂,觀看由民間藝人根據故事、神話、傳説以及佛經編排、表演的孔雀舞,或是一些表現孔雀習性的各種舞蹈。

傣族人把孔雀作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徵,孔雀舞是傣族代表性的舞蹈。

看,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小撲少們已經將舞蹈的隊形組成了一個碩大的孔雀造型。相信吉祥的孔雀定會給您帶來一生的幸福、平安和健康!

“夏威夷”草裙舞

充滿誘惑的“草裙舞”彷彿把我們帶到了性感、熱辣的夏威夷。

草裙舞是一種生活方式,讓我們瞭解、感受和欣賞夏威夷。草裙舞是一種正面、賦予生命的力量,能讓表演者和觀賞者在時間、空間中昇華至健全美好的狀態。它能讓心靈、肉體和精神合而為一,進而找到真誠和創造力。

草裙舞的開放給人以震撼和吸引。

草裙舞是一種全身運動的舞蹈,但只有手部動作才真正表達舞蹈的含義。據説在舞蹈中表現戰爭場面時,會使一場未來的戰爭得以平息。

很多舞蹈都表達着人們盼望豐收的願望,在夏威夷,無論男女都會跳草裙舞。

“印第安花車”

伴隨着剛勁有力的節奏正向我們緩緩駛來的是“印第安花車”。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土著居民。他們揹負神奇的傳説,他們的起源至今眾説紛紜,他們生活在蒼蒼茫茫的亞馬遜熱帶雨林,行蹤不定,過着呼嘯山林的原始生活。

印地安人,一個勇敢的代名詞。一個至今不為人知的神祕符號!

瀰漫着濃烈的大地風情。將印地安遊牧民族的奔放真情,透過鏗鏘的鼓聲詮釋和傳遞!長期保持着原始社會時期、以歌舞交流感情的方式和習慣,培養和鑄就了他們對歌舞特殊理解和表現才能。

印第安舞蹈使人感到剛勁、矯健、勇猛、威武之美,充分表達了舞者豪邁的情感和英雄的氣概。

在形式上既有男人跳的,也有婦女跳的,男女合舞的更是不在少數。舞蹈時,大都以載歌載舞的方式進行,在伴奏樂器上,鼓是最重要的一種樂器——具有靈魂性質,這個靈魂就是節奏之魂。

此外,擊掌和尖叫也是一種強化節奏的方式,若手持木棍,也會形成一定的聲響音效。

民族舞方陣

接下來,您將欣賞到一組極具代表性的少數民族舞蹈,不同民族的歌舞將逐一展現在您的眼前。

奔放激昂,歡暢舒展,傳神大方的民族歌舞薈萃在風景如畫、景色宜人的世博園,一定會令您不虛此行!

蒙古族舞蹈


首先在舞台上表演的是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被稱為“馬背民族”,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蒙古”其意為“永恆之火”。

蒙古族藝術文化生活非常豐富,蒙古族的舞蹈節奏歡快,動作剛勁有力,以抖肩、揉臂、馬步最具特色,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熱情奔放的豪爽氣質和純樸開朗、粗獷剽悍、勇敢豪邁的民族個性。

熱情好客,待人誠懇,是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美德。

在輕快、優美的民族音樂聲中舞台上下已經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畫面、多視覺的立體場景。

她向我們展現了一幅祖國富強、民族團結、人民幸福、安居樂業、令人嚮往的和諧、動人畫卷。

藏族的舞蹈

藏族的舞蹈,充滿了濃重的勞動氣息,節奏鮮明、步法穩重。男女舞者攜手旋轉,或共同起舞,或輪番登場。

由於日常生活中人們都穿着長袖的“楚巴”,舞蹈中更增添了“一順邊”的美。

獻哈達是藏族人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

哈達是藏語,也就是紗巾或綢帶。

朝鮮族舞蹈

中國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而朝鮮族卻是佼佼者。就是在平時的休息中,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即興歌唱,翩翩起舞。朝鮮族舞蹈具有風韻典雅、含蓄委婉等特色。情緒與動作和諧一致,擅長表現瀟灑、歡快的情緒。

這一組舞蹈正是生活在華夏大地各兄弟民族獨特而美麗風情的縮影。標誌着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一幅富有濃郁民族風情的畫面,使人感受到撲嗍迷離的東方情調,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

多功能花車

舞台上正在為您傾情演繹的是《小夥兒·四弦·馬纓花》場景。

朋友們,“多功能花車”已經進入我們的眼簾,車上三對彝族戀人正在向我們講述一個個動人的愛情故事,表達着愛情的忠貞,反映着愛情的歡樂。

彝族人對馬纓花不僅尊敬有加,而且還特別為它設立了專門的節日。這裏有一段傳説:馬纓花原是宮廷御花園中的一株名花,深得皇帝后妃的寵愛。後來由於牡丹的得寵,馬纓花逐漸受到了冷落。馬纓花看到了宮廷內的絕情和虛偽,決定離開那裏。於是它來到了南方,受到了山嶺溝壑裏野花們的歡迎,便落户其中。有一年,涼山地區出了一個惡魔,強迫每個村寨每天送一個美女供他享樂。許多姑娘為此慘遭蹂躪,村寨的居民怨聲載道。馬纓花看到後,決定為民除害。於是它變成一位妙齡女郎,請村民們將它送給了惡魔。惡魔一見非常高興,大擺酒宴歡慶。誰知,馬纓花在酒裏滴入了含有巨毒的葉汁,惡魔飲了馬纓花敬的毒酒以後,毒性發作而亡。各村寨的居民歡欣起舞,慶祝重新過上了太平生活。人們為了感謝馬纓花為村民們除惡,就將每年的二月初八確立為插花節。一是慶祝除掉惡魔,二是感謝馬纓花。

舞蹈《小夥兒·四弦·馬纓花》表現了彝族小夥對甜蜜愛情的渴望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彝族阿細跳月

現在朋友們欣賞到的是彝族舞蹈——阿細跳月。

阿細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傳説在刀耕火種的時期,彝族人每當春耕時節,他們白天給土司頭人幹活,夜間才能藉着月光趕種自己的荒地。為了搶時間儘快燒荒、播種,在火灰尚未熄滅的地裏,人們光着腳板勞動,腳被燙疼了就抬起來跳兩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由於這種舞蹈是在月下跳的,所以就叫“阿細跳月”。

尾聲:《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遊客朋友們,在《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的樂曲聲中,我們的演員們已經走到台下,來到了您的身邊。

演員們現在表演的是彝族著名的大三絃舞。這種舞蹈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男青年挎着一個大三絃邊彈邊跳。男青年斜挎如此大而重的三絃,顯示出男性的矯健與豪放。整個舞蹈熱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動和變化鮮明的圖形,構成熾熱的氣氛,具有濃烈的野趣美。

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由於彝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佈特點,使得彝族的歌舞音樂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內容和表現手法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彝族人崇尚火,在夏季黃昏時節,人們都會高舉火把繞行田間以預祝來年豐收,成羣的未婚男女,圍繞着噼啪作響的熊熊篝火頻頻起舞。隨着錚錚作響的大三絃相對而舞,在眉眼間傳遞着無限的情意、抒發着由衷的喜悦與歡樂。

相聚雖然短暫,但卻顯得那麼的美好。親愛的遊客朋友們,我們不想與您説“再見”,更不願就此和您分別。讓時間永遠凝固在此時,願歡樂永遠定格在此刻——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遊客參與環節

現在我們真誠地邀請您參與到舞蹈當中。置身在這歡樂的氛圍裏,您才能切身感受到雲南各族兒女的熱情好客。

還等什麼?趕快融入其中,盡情釋放您的激情,享受這歡樂的時光吧!

不要拒絕我們盛情的邀請,快快加入進來吧!

您可以拿起手中的相機和DV機,記錄下這令人陶醉的一幕,相信,難忘的瞬間藝術,將留給您一個美好的世博記憶!

朋友們,請再一次伸出您熱情的雙手,為演員、為自己、為了我們共同的精彩與成就鼓掌、喝彩,謝謝!

結束語

大自然給人類帶來温暖、生命、資源與財富,讓我們走進世博園,伸出雙手共同為愛護地球、珍惜資源,為保護環境奉獻出力量和愛;讓我們一起擁抱自然,去呼吸花的芳香、觸摸風的柔情、感受草的舞蹈、聆聽鳥的歌唱,去領略生命的風采,感悟天地的偉大……

在這個綠的世界、花的海洋裏,許多的夢,會變成現實;許多的無望將變為可能。這裏充滿了對生命的尊重和讚揚,飽含着人類對生活的祝福和祈盼。這是一個洋溢着激情與渴望的生命之地,是一個色彩斑斕、充滿深情的世界。

朋友們,“五洲神韻·浪漫世博”花車巡遊到此結束。

謝謝您的觀看,祝您旅途愉快,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我們真誠地期待着與您的再次相逢,再見!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