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演講稿

時代新人説——我與祖國共成長演講稿5篇

欄目: 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1.79W

時代新人説——我與祖國共成長演講稿5篇

時代新人説倡導青年學生走近社會,深入生活,接觸和了解身邊普通人物及一線勞動者,挖掘平凡人的奮鬥故事,在平凡人、平凡事,身邊人、身邊事中,深刻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奮鬥幸福觀”。以下是本站小編蒐集整理的時代新人説——我與祖國共成長演講稿,希望大家喜歡!
 

時代新人説——我與祖國共成長演講稿5篇

 

時代新人説——我與祖國共成長演講稿:

大家中午好!我是xx班的xxx,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我的橋,我的路,我的新中國》。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2018年,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在開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的反覆強調,引人深思。

我的父母都是工程師,因為路橋的淵源,我對這句話一見鍾情。在我還只有十個月大時,重慶菜園壩大橋施工現場的模樣就已經投射在我蹣跚學步的影像中。啟蒙讀書後,跟大家一樣,在學習中我也遇到過很多困難,也曾有很多次想過放棄。每到這時,父母總會拿他們工作的例子來教導我遇事要堅持,要像鋪路修橋一樣,迎難而上。我從似懂非懂,到逐漸明白,再到真正理解,這些不僅是我記憶中永恆的留影,更是我成長中的財富。

在記憶裏,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片段:我被光線吸引,透過狹窄的門縫發現寬敞明亮的會議廳平日裏温和可親的叔叔伯伯表情嚴肅,氣氛凝重得似乎能擰出一汪深潭。我扒着鐵板,耳朵緊緊貼上去,“我們在這方面還是有所欠缺……”“外國技術團隊”“跟業主那邊溝通一下,如何處理這件事”等隻言片語。但這些逐漸在我的腦海中定格,並聚合成一種清晰的認識,也在我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

在我成長的十幾年中,常隨父母輾轉於祖國各地:江西、雲南、貴州、四川……在各地獨特的方言與不同的風土人情中漸漸明白了一個不變的道理:世上無易成之事,人須有迎難而上之心。在十歲時,我懷着獲得校書法比賽特等獎的喜悦心情,在北盤江度過暑假。那是一座享有“世界第一高”美譽的斜拉橋,峽谷頗受自然的偏愛,鬼斧神工精雕細琢,但險峻無比。單是遠遠瞄一眼谷底,我便雙腿發軟、渾身瑟瑟發抖。是什麼力量讓叔叔阿姨們竟能在這樣的“天塹”上架橋!在架橋之前這裏的人們怎麼通行?這裏的經濟怎麼發展?父親告訴我,是因為我們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一個心繫萬民的祖國,一個心中有夢,腳下有路的祖國。極其震撼!第一次,我對祖國的偉大有了直觀的認識。

把這座橋放在改革開放的歷史大潮中,不過是塔克拉瑪干沙漠裏一粒反射陽光的沙子。然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眾人划槳開大船,中國現有十幾億民眾,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我們的國家由我們每一個個體組成,又一代又一代組成。正是有無數先輩的不懈努力,我們的國家才到了今天。如果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能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我們何愁前路不通?何懼他國的圍追堵截?

2019年,正值五四運動100週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年輕的我們必須要有鷹擊長空的鋭氣,要有指點江山的豪邁,博學篤志,發憤圖強。我們應響應國家號召,有理想信念,立鴻鵠之志,學過硬本領,修棟樑之材,立足實幹,顯奮鬥之為!祖國,目睹了我的成長,而我,見證了她的輝煌!

時代新人説——我與祖國共成長演講稿

大山,在中國,不只是簡單的地理名詞,它可以在山水畫裏拔地而起,卻也可以冷冰冰地分割出山裏、山外兩個世界。人民,在中國,不僅僅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者,更是直接地與祖國的成長相聯繫。就在三個月前,一路顛簸,我來到了衡山縣能仁村。就在這座大山中,我認識了四個人。

“你好,你好呀。”剛才聽到的聲音,來自我做農户採訪時遇到的兩個可愛的奶奶。她們當時正坐在屋裏的小木椅上,刀片一起一落,熟練地把竹子分成一根根竹條。我好奇地問她們,為什麼做竹條啊。她們樂呵呵地説,家裏的田都租給了農莊種獼猴桃,每年都有分紅;自己呀,就趁着閒工夫,劈幾捆竹條,搞點副業。她們全程都笑着,哪怕皺紋作證,歲月曾輕撫過他們的臉龐,但那兩張天真的、自然的笑臉,一時讓我很感動。時代在向前,大山裏的人們沒有被遺忘;時代在發展,大山裏的心靈得到了撫慰。我想,也正是因為有一個又一個像她們一樣的中國人,淳樸、真實、勤勞,中國千年的文化基因、民族精神才得以切實地傳承。

沿着山路走個一里地,我遇到了那位阿姨。一進那間蜷縮在角落的作坊,煙塵折射着昏暗的光線,一股澀澀的味道鑽進鼻孔,停在門邊的我不禁想再退一步。就是在這樣一間地下室裏,阿姨操作着簡陋的機器,牆邊堆着一沓沓(da 達)剛做好的冥紙。她説,家裏有老人,自己沒文化,不得不守在村裏。我問:現在很多大學生都想回村創業,您怎麼看?她卻説:唉,我們還是希望你們不要回來。誒,不同的聲音。之後,我不斷思考:為什麼這位阿姨的看法“特立獨行”?我想,根本還是源自她對後輩的期望。受限於她的成長年代,她只能把不屈的心、不懈的追求,寄託在後輩的身上。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是無數個這樣的平凡人,默默把夸父追日的故事代代相傳!

今天,我作為時代新人在這裏講述中國故事;而在那大山之中,稚氣未脱的孩子們,將是時代的下一批接棒者。和那位阿姨隔一條田溝,我走到那間平房前,見到了那個小弟弟。我們隔着窗聊着,他的聲音是那種大山孕育的清新。我問到,你有什麼夢想嗎?他的答案破口而出,嚇了我一大跳:“我想當廚師!”我很意外/震驚:小弟弟的夢想不是熒幕上的“明星”,不是千篇一律的“科學家”,而是再平凡不過的一位廚師。時代的進步讓他們也有了更多的選擇,而這位小弟弟能看見平凡的價值,又是何其珍貴啊。中國千年走來,不正是一代又一代平凡的人,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非凡的奇蹟嗎!在他的一句無忌童言中,我彷彿看到了中國的未來:每一個奮鬥的平凡人書寫的輝煌!

就這樣,我跨越塵世喧囂,走進巍巍大山,遇見了這四個人。大山中的他們,代表了中國人民的追求,中國精神的傳承;我也懂得了,正是每一個我們這樣的平凡人成長的腳印,構成了時代成長的大足跡。風歸攏了所有刻度,光催化了所有速度,而此刻僅僅是一個逗號。大山裏的人,悄然住進了我的心中。目光鎖定那更美好的未來,我,我們,和背後的祖國,在路上、再出徵!

時代新人説——我與祖國共成長演講稿

大家好!歡迎來到“時代新人説”。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擁有着獨一無二的“時代座標”。比如我,大眾普及的“00後”叫了十多年,忽然有一天,一臉懵圈地登上人生第一個巔峯——榮升“二寶哥”。話説,妹妹出生那一刻,看着我爸一臉“老父親此生無憾”的表情,我就知道,我的人生也由此不同了。此刻,就讓我帶着“二寶哥”這個特別的身份,一起進入今天的時代新人——説“二胎”。

2004年,我呱呱落地,雙職工父母擁有了當時有且只能擁有一個的我。初為父母,他們如臨大敵:怕我皮,怕我學壞,絮絮叨叨加竹條威懾,對我是“360度無死角”的管理。那時,我多麼想有個人能把父母給分走,讓我也有一片自我的“小天地”。彷彿上天聽到了我的訴求——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如一股春風吹進千家萬户。滿12歲的我,面臨着小升中,這大小也算個事吧?可有史以來,家裏討論的話題不再是圍着我轉——全家都在熱議着到底生不生二胎。並且在我沒有拍板的情況下,父母竟然開始給我“瘋狂洗腦”,説什麼“這是在為國家做貢獻”——諸位!我面上裝着被“脅迫”,心裏卻在狂笑着:必須生、趕緊生啊!

2017年2月,一個和我流着同樣血脈的女孩“闖入”了我家,在感慨自己成為一名光榮的“二寶哥”的同時,心中也充滿了對未知的不安與沮喪。還真別説,自從家裏多了個小傢伙呀,生活從此就變了味:客廳、陽台,到處是她的玩具和零食,就連我的卧室裏,都堆滿了她的一箱箱尿片、奶粉;每天充斥耳邊的也是她那沒完沒了的“指揮”,稍不留神,我的書本上就會留下她的“作案痕跡”。但我也不是“吃素”的,這時我會據理力爭,硬是要和這個“小冤家”分個高下。可結果顯而易見——妹妹,完勝。

不僅如此,我明顯“失寵”了——在跟媽媽説話時,她總是“盯”着妹妹,心不在焉地敷衍我;而那個“有女萬事足”的老父親則更過分,只要有人誇妹妹長得可愛,像爸爸,他就笑成了一朵花,喜滋滋地炫耀道:“那當然嘛,也不看看這是誰家女兒!”每每此時,咱們“可憐”的二寶哥也就只能在心裏暗自發狠:小東西,你給我等着!——可每當我一回到家,妹妹就一點也不矜持地在我的臉上親來親去,還追在我後面 “哥哥,哥哥”地叫着。那時我的心裏又會有一種説不出的喜悦——唉,二寶哥呀真是矛盾啊!

前不久,我因身體的不適而請假回家調養。趴在牀上,突然,一雙温熱的小手伸向了我的額頭。是妹妹?她學着媽媽的樣子,用胖胖的小手給我探着體温,還端起水果餵我吃。看着她那笨拙的樣子,自詡“鋼鐵大哥”的我,內心一片柔軟——曾經的失落與挫折感頓時煙消雲散。

而現在,待我再回想起這段成長經歷:從一個小生命的誕生到成長,再到真正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親人。她,不正是父母在國家政策感召下賜予我的“天使”嗎?正是在全面二孩政策放開的大背景下,我學會了如何去擔當與分享,也擁有了成長與發展的新契機。在同一片藍天下,我與妹妹攜手同行,見證着彼此的成長!

親愛的同學們,歲月不歇,我們與祖國共成長;時光輪轉,未來由我們共開創!願所有在場同學的父母們老有所依,兒女繞膝!願你、我、她扛起社會大旗,國運——“生生”不息!

謝謝大家!

時代新人説——我與祖國共成長演講稿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以英雄為榜樣,鐵心向黨擔重任。

“上下五千年,英雄千千萬。”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英雄是民族的脊樑,英雄的擔當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磅礴偉力。英雄是崇高的,但並非遙不可及,英雄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在湖南省張家界市,就有一位被歷史歲月塵封了60餘年的民族英雄,而我,有幸跟隨湖南大學退休教師吳揚才伯伯參與了對這位英雄的採訪。

這位英雄名叫金珍標,是我的家鄉人。他的童年十分悽苦,從小便跟着父母四處要飯為生但即便如此,他也誓死不做賊匪。青年時期一腔熱血但他參加了抗美援朝老禿山戰役,即使手部和雙腿被子彈擊穿,他也頑強地用負傷的左手拖着機槍,用右手一點一點往前爬,搶在敵人前面爬上小山崗,架起機槍向敵人開火,配合突擊隊先後打退敵人多次反撲,牢牢把陣地控制在我方手中。

老禿山一戰,金爺爺因表現英勇,被授予了一等功臣和二級戰鬥英雄稱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然而,昔日的無名小卒成為戰鬥英雄,當上了軍官,這引起了他人嫉妒,金爺爺回鄉探親遭人錯告,被開除黨籍,精簡還鄉。全家上下十口人,都靠他一個勞動力養活,生活舉步維艱。但此種種的不幸,金爺爺都挺過來了,並且他還堅持着共產黨員的信仰,為人民羣眾服務,風雨無阻。他説:“胸中有黨,才能心明眼亮。”

值得慶幸的是,我和吳伯伯的採訪,引起媒體的關注和當地黨政領導的重視,使得金爺爺在臨終之前洗除了冤屈,在國慶70週年前夕獲准在病房重新入黨,並被評為張家界市“最美退役軍人”。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我喜極而泣,為金爺爺完成心願重新入黨而高興,也為自己幫助老英雄圓了入黨夢而自豪。金珍標爺爺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戰爭時期,他用熱血書寫忠誠;和平年代,他以堅守兑現誓言;耄耋之年,他把入黨視為唯一心願。他一生鐵心向黨擔重任,這是何等偉大的精神!我暗自許下承諾,將來,我也一定要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定要成為像金爺爺那樣終生鐵心向黨,把一切獻給祖國和人民的人!

習近平總書記説:“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他們的事蹟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革命文學家郁達夫也説:“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隨着戰爭的遠去,英雄們的身影慢慢走遠,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沒有當年英雄們的流血犧牲,就沒有現在的和平與安逸。

老一代革命前輩、戰鬥英雄終生勇於擔當,為保衞祖國、換取和平奉獻了青春,甚至奉獻了生命。那麼,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需要做些什麼?我認為,青年一代首先要有英雄的擔當,要做時代的中流砥柱,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擔當起中國夢的鑄就,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迎擊內外矛盾。不斷拓寬國際視野,將中國價值推向全世界,發出時代最強音。青年一代應做切切實實對社會有用的一代,堅持知行合一,投身社會實踐,上下求索,挺身而出,將小我融入大我,堅持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的原則,團結奉獻,拼搏犧牲。

中國青年是世界上最能吃苦的青年,中國青年是世界上最鬥志昂揚的青年,我們看遍了幾千年的歷史興衰,扛過了上百年的內憂外患,早已足夠堅毅頑強。我們不僅是當今中國飛速發展的受益者,更要成為推動中國發展的引領者!青年們,時代賦予了我們責任,我們就理應有所擔當!讓我們不懈追求崇高的抱負,堅持理想信念,為實現為實現中國夢而而蓄力並終身奮鬥!

謝謝大家!

時代新人説——我與祖國共成長演講稿

大家好!“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王昌齡詩裏的一把團扇,承載着班婕妤的命運之怨。今天呢,我也帶來了一把團扇,這把團扇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它從故宮千里迢迢來到這裏,只為讓我們一睹國寶宋代王希孟所繪《千里江山圖》的真容,一幅千百年前的古畫又回到了我們身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這幾年社會上悄悄颳起了一股風。《國家寶藏》掀起了一股“博物館熱”,《中國詩詞大會》中出現了一大批詩詞愛好者。隨着國潮復興來勢洶洶,文化自信,從一句泛而空的話,到真正走進千家萬户。

這一切的背後,是因為當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國民素質提高,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受度和鑑賞力也變高了。曾經我們看到《簪花仕女圖》和《搗練圖》的時候,也許只覺得“咦,這個人臉上怎麼糊成這個樣子,紅一片黃一片像是唱戲的。”而在今年大熱的《長安十二時辰》裏,當我們再一次看到花鈿、斜紅、柳葉眉的時候,我們發自內心覺得美。今天我穿着漢服在這裏演講或者出門也不用再擔心會有人衝過來質問“這是韓國還是日本的衣服?快脱下來!”

這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因為“中國風”終於從長輩們和外國友人所理解的大紅大綠的龍和貼滿福字中解脱出來了。有趣的是,與我們的認知相反,極簡主義的天青色汝瓷也可以很“中國”。它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簡約極致到一”主張的體現,它比現代極簡風代表——北歐風最早流派的出現早了整整千餘年。

所以中國風並不是世界文化體系中被割裂的存在,它甚至是看似不相關的各種風格的鼻祖。色彩明豔、紋樣繁複是狹義中的狹義,真正的中國風風格跨度之廣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化都不能比擬的。

這些恰恰是剛從勞動中解放出來的我們的長輩必定有所缺失的,也恰恰是在我們這一代裏必然復甦的。

當經濟發展速度趨向平緩,看齊更高的質量,我們的文化也應當向更寬、更深的領域拓展。而它延展的寬度就需要用我們這一代的創新去丈量。延展的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有時我們也會遭到質疑:你們這樣不是返古麼?是想歷史倒退麼?也有人説這純粹是打着文化名號的營銷熱點。

少年啊,被質疑的時候你不要妥協,不要唯唯諾諾,拿出我們身處新時代應有的姿態來,直面質疑,告訴他們“復興不是復古,國粹更不是糟粕。”這條文化復興路上是有很多不足,但我們作為新的一代不應該因為這些缺漏為由排斥它們,而應該站出來,竭盡我們之力去修正它們。

因為不是身上的衣服或是去博物館裏參觀給了我們優越感,而是通過它們我們窺見了泱泱華夏的歷史之厚重。這是我們任何時刻都不該丟掉的文化底氣。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絕不能因為優秀文化的丟失而變得單薄,變得蒼白。就像曾聽一位漢服愛好者説:“我們復興漢服,是為了有一天在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合影上,漢族人能不用再只穿着白T恤和牛仔褲。”

我希望,我和你,和我們這一代中的每一個人都能講好中國故事。我希望文化自信能真正扎進每一個人的骨髓裏。我也相信,在注入新時代的活力下,“中國的”,一定會成為“世界的”!這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