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演講稿

2021關於中國的綠色低碳發展演講稿心得感悟最新精選範文

欄目: 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2.82W
人人丟紙,垃圾一片;人人揀紙,一塵不染。現在不環保,也許你的孩子以後只知道紅橙黃藍紫,以後便沒有綠和青了。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2021關於中國的綠色低碳發展演講稿心得感悟最新精選範文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閲讀。 
2021關於中國的綠色低碳發展演講稿心得感悟最新精選範文
篇一:
 
  大家好!
 
  我發言的題目是“以內生的自覺行為機制,促進中國的綠色低碳發展”。
 
  為實現雙碳目標,建設美麗中國,外在約束的法律手段(比如准入),還有行政手段(比如執法和罰款、關停等等)是有必要的,但是還不夠,某種意義上應該講,還遠遠不夠。
 
  中國的基本局面,是我們這個發展階段上,仍然還有所謂“土木鋼鐵經濟時代”的粗放特徵,資源能源約束這個“瓶頸”在中國的特色,又具有我們在新供給經濟學研究中間特別強調的基本國情方面的一種“胡煥庸線+半壁壓強、三重疊加”而成的挑戰性難題:胡煥庸線是早在上個世紀就發現的這樣一箇中國人口分佈——一小半國土上,有19/20以上即絕大多數的國民生產、生活在這個區域中,其後一百年左右的時間段裏,沒什麼改變,加上我們的粗放發展特徵還一時難以消除,再加上中國“以煤為主”的資源稟賦,造成的這種半壁壓強型的資源承載壓力、環境污染壓力、碳排放壓力,是一個其他經濟體難以同日而語的、挑戰性的為“現代化”所面對的難題。中國的資源稟賦以煤為主,現在看起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還不可能根本改變。有些歐洲國家已經説完全不再用煤炭了,中國跟它們相差何止幾千裏之遙。我們的“資源”實際上落到基礎能源供應上,現在看到的數據,還有2/3左右的電是靠煤燒出來的火電,是從前些年80%以上水平很積極地調下來的,但現在仍然是煤電在唱主角。往前看,這個比重還會逐漸下降,但是絕對不可能説非常快地就取消以煤為主這個基本特徵了。中國的陸路貨運(鐵路和公路貨物運輸),多少年中就説一半以上運的是煤,而把煤運出去一半以上是運去發電的,再加上大量的坑口電站。總的來説,關於中國的碳排放,前面我注意到王院士專門報了一個數據,現在仍然是由使用煤炭而佔到整個碳排放的41%以上,即以煤的碳排放列居首位。另我見到國際能源專家、南方科大創新學院劉科院長的估測,則更高達71%以上,大於2/3。
 
  要想把這個問題解決好,當然在技術方面有大量的問題要探討,比如煤如何清潔利用,另外應努力用其他的能源替代煤,但現在相對清潔的燃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經非常高,很難再高了;水電的發展,比例提高上是受自然條件限制的,能維持現在的比重就不容易了;核電更是非常有限;風光電發展的成就值得肯定,但是基數很低,難以較快挑大樑。那麼現在的基本問題,就是中國怎麼樣節電節煤?因為在邏輯關係上講,要節煤,就要節電,就要節火電為主的碳排放,這就是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就是去接近雙碳目標。
 
  怎麼節電呢?就必須注重這個廣大的企業和居民自覺性的調動問題:怎麼樣能成為他們的自覺行為?政府管理部門不可能用極高的行政成本天天盯着他們的行為,特別嚴格甚至很容易過火的准入、執法、罰款、關停,只能解決少部分問題,這是我的一個基本判斷。那麼怎麼調動這種中國最廣大主體的“內生的”、自覺的節電行為呢?我願意特別強調:就是必須有基於價格形成機制和合理調價機制改革的比價關係、利益關係而來的這樣一種引導機制,從日常生活裏,引出廣大的企業(市場主體),一直到包括一億出頭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以及14億國民的自覺節電和低碳行為。現在的情況,比如在北京,居民用電價格第一階梯(佔最主要的用電),一個電錶一年的前面2880個字是每度電四毛八分幾,這比改革開放初期上漲了兩倍,是當年一毛六分幾的三倍,如此而已,而這四十多年間,北京老百姓過日子其他的開銷,就説也是居家過日子的黃瓜、西紅柿、大白菜漲了多少倍呢?它們的價格漲了一百倍都不止,其他東西漲幾百倍的,也不在話下,更多了。這樣的比價關係怎麼可能引導居民把節電當回事兒呢?有些人會注意到,宣傳能起一定的作用,教育能起一定作用,但實際上日常生活中間,一般而言,最大多數的人不會把節電當回事兒——什麼人走燈滅,使用節電燈泡,什麼買新的耐用品電器的時候考慮它的節電功能、綠色低碳功能等等,很難真正得到重視,人們更多的還是利益導向之下把注意力放在其他要精打細算、值得注重的事情上。那麼企業怎麼樣呢?企業的用電分為工業用電、商業用電,這方面是有調整,漲幅比居民用電要高一些,但也就是幾倍而已,企業其他的開支,就説一般講的料工費裏,隨便拿出一項來看,也是漲了一百倍、二百倍、三百倍,比如出差:當年出差一人一天實際的成本一兩塊錢,現在三百塊錢、五百塊錢拿得下來嗎?這些事情逼得企業在什麼方面要精打細算、努力提高自己的效益?很明顯的,比較利益造成了誰也不會特別自覺地去節電,也就由於不會特別自覺節電,而於我們整個社會難以引出低碳的實際效果。
 
  那麼我們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基本思路是還必須深化改革,這是個制度機制層面啃硬骨頭的事,觸動既得利益的事。説起來很多相關事項,誰聽了都不高興,比如企業方面以後的什麼碳税等等探討,我們今天不説,就説這個電價,有沒有可能向上調整?發改委現在其實是把企業這邊讓開了,表了個態:現在的民用電和企業用電相比,民用電偏低,要調價,那麼是給企業吃個定心丸吧,但實際上企業用電雖是比民用電價格上升得多一點兒,但跟我們現在的整體的綠色低碳發展來説,還是有明顯問題的。我的看法,如果作為研究者來強調,就是企業用電、居民用電都必須納入配套改革,要一起都調。“調”價,還要結合着必要的“放”,現在已經有了前所未有的發電領域較好競爭條件,聽説可再生能源已經基本不要政府補貼了——光電、風電都可以在競價入網的環節直接去跟火電競爭了,這些方面的市場機制,還要進一步讓它充分發展、起作用,來提高效率,從而在全鏈條上起到基礎支撐作用。而在電價調整上,必須承認它是個特殊領域,又要對接市場,又要加上特殊的政府調節作用,那麼企業電價的調整,涉及的就是有些企業過不去怎麼辦?那就得分步來。分步,哪怕小步走,小步能不能走得快一點兒?每一次讓最落後的(就是不能降低自己的碳排放的)少數企業,被排擠出局,同時通過社會保障體系和其他政策,幫助人員安置分流。居民用電,我認為也必須走上調價的道路,雖然現在是有階梯電價,有更復雜細緻的問題,但大方向上,還是要通過政策的宣示引出務實的調價措施,讓大家慢慢認同和適應:每一次居民電價往上調,要解決的問題是一定要託底,對低保待遇的人,要適當提高低保標準,讓他們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中產階層以上的人們,讓他們適應新的比價關係,發揮他們的自覺性,使有節電特徵的消費習慣更好形成;對真正的富豪,你不要希望電價調整對他有多大的影響,但富豪階層在中國畢竟是少數——當然也有一些有情懷、有品位的富裕階層人士,他們也會順應這個方式,也更多地也加入自覺行為。
 
  總體來説,這個系統工程上,我覺得要使中國的電,在千百種物品裏的比價關係顯得更金貴,引出廣泛的、大眾式的自覺的低碳行為。這個機制是非常重要的,是要覆蓋社會生活裏很大、很廣泛的領域的。為把其所佔影響比重提高,要領上無非就是配套改革中間必須想方設法啃下硬骨頭,讓方方面面能夠接受。要託好底,要分步走,要細化配套,要注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裏面的底層邏輯,就是需要有物質利益的引導機制,加上必要的一些宣傳和提高國民素質方面的呼應。
 
  這些看法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
 
篇二:

 
  讓綠色生活蔚然成風
 
  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到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從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到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都離不開廣大公眾踴躍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回收舊衣、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綠色騎行……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綠色生活不斷呈現新亮點。
 
  科技的發展、相關設施的完善,讓綠色生活變得更便利、更易實現,人們能比較舒適、方便地踐行綠色理念。以前想捐出舊衣物需要自己尋找代收點,現在只需要在線上下單,就能享受上門取件服務。以前想堅持綠色騎行,卻要跟機動車搶道,甚至根本無路可騎,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重視騎行道的建設,道路設置、配套設施日益規範周到。以前想為地球添一點綠,卻不知道如何着手,現在只要在線上操作,通過雲植樹、雲認養、積攢綠色能量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在家就能履行植樹義務。
 
  不過,我們不能因為擁有了這些便利,就忽視綠色習慣的養成。科技進步、設施完善,能幫助人們把環保理念付諸行動,卻替代不了理念和意識本身。綠色生活,貴在主動,成在持續。很多時候,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踐行綠色理念,但從“知道”到“想到”,從“想到”到“做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即便有了線上回收舊衣物的小程序,事先收拾好舊衣物、分好類,依然是回收的第一步;沖水馬桶早已進入千家萬户,智能馬桶可以自動沖水,但把洗手洗菜用過的水收集起來衝馬桶,依然是循環利用的良方。
 
  我們看到,“十三五”時期,我國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然而生態環保仍然任重道遠。《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明確提出“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到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從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到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都離不開廣大公眾踴躍踐行綠色生活方式。要在持續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完善配套設施的基礎上,通過宣傳教育、制度保障和有力監督等方式,強化全社會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使衣食住行中的“綠色”,成為每個人自覺的選擇和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