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演講稿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從我做起演講稿

欄目: 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1.97W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從我做起演講稿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刻不容緩!人人可為,時時可為,人人必為,時時必為!只要社會各界形成共識,齊心發力,勤儉節約必定會蔚然成風。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從我做起演講稿資料,提供參考,歡迎您的閲讀。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從我做起演講稿

演講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勤儉節約刻不容緩”。

“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總書記用“觸目驚心、令人痛心”強調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引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道出每一粒糧食來之艱辛。

有這樣一組數據: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接近中國糧食總產量的6%。2017年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上食物浪費量就高達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這是多麼可怕的一組數據!勤儉節約刻不容緩!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從一粒飽滿的種子,到鬱鬱葱葱的稻田,再到秋收時節滿地金黃,變身亮白如玉的大米,走上億萬百姓的餐桌,全天候最快全程,也需要約3072小時。勤儉節約、杜絕浪費是對勞動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只有瞭解“一粒米千滴汗”的辛勞,才能感恩大自然的饋贈和勞動者的付出;只有懂得“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道理,才能盡己所能減少浪費、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我出生在貧瘠的黃土高原,“靠天吃飯”“十年九旱”是哪的真實寫照,現在想來,那些年,生活的艱辛一直寫滿父輩的臉龐。大家可能在電視上看到過這樣的畫面,一羣人用水桶擺着長長的隊,守着碗口大的泉水,一瓢…一瓢…取水的景象。可能有些人會認為不可能,有點誇張,但今天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這是真實的,而且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西北某些地區,情況比想象的還要糟。洗臉一家人圍成圈用一碗水逐個淋着洗,洗完菜的水洗鍋,洗完鍋的水喂牲口,夏天接雨水、冬天消雪水,有時為了找水父母常常凌晨1、2點起牀,挑着水桶、拿着手電,走上4、5公里的山路,有的老人為了省水甚至一個月一個月不洗臉,哪是常有的事。

因為經歷了那個年月,所以我平時對浪費特別敏感,大學時因為舍友浪費水還打過架。環顧身邊,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是否注意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往往是我們在不經意中就造成了諸多浪費。只寫了幾個字就扔進廢紙簍的紙張;下班後處於待機狀態的電腦;樓道的長明燈;衞生間的長流水;餐桌上的剩菜米粒,等等。其實,這些問題大嗎?不大。這些事情難做嗎?不難。只要我們稍加註意,舉手之間,我們便可以做得更好,但往往我們卻忽視了這些細節。我想,關鍵是我們沒有將節約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沒有將節約形成一種良好的理念。

“盡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古人在崇尚節儉方面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句句格言在今聽來依然猶如警鐘在耳邊敲響。如今,儘管我們的物質資源極大豐富,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勤儉節約的觀念和習慣絕未過時,也絕不能丟!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糧食安全造成的衝擊更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勤儉節約,是一種生活習慣,更體現着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是對家庭幸福的盤算,更是一份社會義務的擔當,是一種遠見、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智慧。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麼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麼地步,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刻不容緩!人人可為,時時可為,人人必為,時時必為!只要社會各界形成共識,齊心發力,勤儉節約必定會蔚然成風。浪費不以量小而為之,節約不以微小而不為。今天,我們應該大聲倡議: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讓節約成為習慣”“讓節約成為生活方式”,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把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爭做“勤儉節約”的實踐者、傳播者、示範者和引領者,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粒米,以勤養志,以儉修德,真正讓“克勤克儉,戒奢以儉”深入人心,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成為風尚,讓我們的地球家園永遠美麗富足!

謝謝大家!

演講二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同志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發揚優良傳統,厲行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是我們傳承了幾千年的優良傳統。在物質不富裕的過去,需要勤儉節約;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資源不斷富足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應該“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意在號召我們繼續發揚優良傳統,做勤儉節約的踐行者,將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品格發揚廣大。 發揚優良傳統,厲行勤儉節約,是被歷史印證了的正確選擇。縱觀中國歷史,有數不盡關於勤儉節約的歷史典故和事件。從節儉力行賜而不受的晏嬰,到“一錢太守”劉寵,從一代名相魏徵,到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再到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他們勤儉節約的故事無一不是對“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句古訓的有力詮釋。“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正是主席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指引着幾代人艱苦奮鬥、自力更生,使年輕的共和國迅速醫治了戰爭的創傷,甩掉了一窮二白的帽子,讓中華民族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發揚優良傳統,厲行勤儉節約,是由時代現實決定了的必然選擇。也許有人會説,以前國家窮,我們不得不勤儉節約,今天,中國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生活富了、腰包鼓了,浪費一點也無妨。的確,隨着人們的消費習慣從“生存型”轉向“發展型”,適當提高消費水平可以理解,但這決不能成為丟掉勤儉節約這個傳家寶的理由。因為同樣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低保人口,還有為數眾多的困難羣眾;我們還是世界農產品進口大國,資源短缺問題,糧食的平衡問題,依然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我們的人均GDP尚在世界百位之後,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國情我們須臾不能忘。它決定了我們的國家根本經不起鋪張浪費的折騰,決定了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傳統須臾不能丟,反對鋪張浪費的主張須臾不能忘。經濟學家説過,奢侈是公眾的大敵,節儉是社會的恩人。然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我們不能逾越,人口眾多的現實我們一時不能改變,資源匱乏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不能逃避,那麼,直面現實和矛盾,試想,如果人人都能躬行節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我們將為國家省下多少資源,那將是多麼巨大的財富?

發揚優良傳統,厲行勤儉節約,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行中國人在歐洲一家餐廳用餐後,由於桌上剩了1/3的飯菜被罰款50馬克。工作人員解釋道,雖然吃飯的錢是你們的,但資源是社會的,誰都沒有理由浪費。在全社會正掀起“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熱潮中,這則故事着實發人深省。常聽到有人振振有詞:花錢消費是個人自由,浪不浪費他人無權干涉。殊不知,浪費行為的“溢出效應”侵蝕了社會資源,浪費就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了,它更關乎公共利益、社會公德,從這個角度看,厲行節儉、人人有責。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家,更存在於一個大家,所謂“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如果每個人都不負責任地浪費資源,那麼當人類僅剩的一滴水是地球的眼淚,僅剩的一抹綠是地球的記憶時,恐怕我們誰也逃不過自然的懲罰,那時,,誰還敢説浪不浪費是個人自由?誰還敢擺出事不關己的姿態? 節約體現的是一種憂患意識,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深謀遠慮,一種事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未雨綢繆,因此,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厲行勤儉節約不僅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責任。

發揚優良傳統,厲行勤儉節約,要從思想上徹底扭轉觀念。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不必要的浪費是由錯誤的觀念造成的,例如扭曲的消費觀——面子消費。不少人認為凡事要大操大辦、寧剩毋缺面子上才掛得住、人情上才過得去,更有些人甚至打腫臉來充胖子也要裝排場、講氣派,勞神傷財、浪費資源不説,還給以後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負擔;也有一些人虛榮心膨脹,一味“炫耀消費”,不選對的,專挑貴的,以此炫耀財富、誇飾身份、顯示地位,有數據顯示,中國人奢侈品消費佔全球的四分之一,網上也經常報道中國人出國時瘋狂購物,使西方發達國家大為震驚。難道中國真的高度發達、中國人真的一下子富起來了嗎?顯然,這與我們的國情並不相符;是中國人都忘記了勤儉節約的傳統了嗎?也不是這樣的。造成這種浪費,其實是中國人好面子的觀念和虛榮心在作祟。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互相攀比,在虛榮心驅使之下追求體面、排場,自覺不自覺地花了許多冤枉錢,浪費了許多寶貴資源。因此,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我們要從扭轉思想觀念做起,擺正心態,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 放下所謂面子、收起個人虛榮,對家庭經濟、對社會資源負起責任。

發揚優良傳統,厲行勤儉節約,是國家公職人員廉潔自律的必然要求。中央“八項規定”明確要求,要厲行勤儉節約,嚴格遵守廉潔從政有關規定。對國家公職人員來講,小到所用的每一張打印紙,大到公車的採購使用,小到一頓公務招待,大到大型活動的組織開展,花的都是公款,是國家和人民的錢,厲行勤儉節約是對國家和人民負責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公務員隊伍中,也有個別人無視公款使用原則,大肆鋪張浪費,超標購車、公款吃喝娛樂、大搞面子工程、中飽私囊,甚至用公款拉關係走後門,謀取私人利益。這些行為嚴重危害了黨風政風、損害了黨的形象、傷害了人民感情,事實也證明,這些人是難逃國家法律和黨的紀律的嚴懲的。值得欣慰的是,反對浪費,厲行節約之風正悄然颳起,從中央到地方年底團拜會取消了,名目繁多的宴請會、聯誼會減少了,再看看我們身邊,一年一度的花博會減少了不必要的鮮花擺放,單位建起了廉政食堂,制定了公車使用管理制度;身邊的長明燈滅了,永不關機的電腦下班時關了,辦公室空調温度調高了等等,不要以為這是政府摳門兒,因為這些變化正一點一滴地為國家和人民節約資源和財富,政府將有能力去救助更多孤寡老人,幫助更多的貧困學生重返校園,為山區的羣眾修一條出山的路,為乾旱地區的羣眾挖一口吃水的井……作為一名公務員,我們要時刻牢記:我們只有為人民看好錢袋子的責任,沒有揮霍浪費的權利;只有勤儉節約、廉潔自律的基本要求,沒有腐化墮落的理由。

於國家而言,勤儉節約是國家品質,決定着一個國家的政府是否能贏得人民尊重,更決定着國家長遠未來的命運。於個人而言,勤儉節約是生活和持家的基本素養,也是社會的一種道德操守。勤儉國家廉潔,勤儉社會健康,讓我們牢固樹立勤儉節約的思想觀念,以勤儉節約為榮,以鋪張浪費為恥,繼續發揚優良傳統,將勤儉節約這股正能量傳遞下去,讓我們的國家在節約中更加富強,我們的生活在節約中更加美好。

演講三

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 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

“勤儉自古為美譽,節約至今是佳稱”,這一流傳至今的古聯説的便是勤儉節約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這種美德,和我們生活漸行漸遠,生活上攀比、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也在同學間悄然形成。“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古訓大家都能脱口而出,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看着餐廳倒掉的飯菜,咬了一口的水果,僅有兩三人的教室裏電燈敞亮、才用了幾頁就扔掉的本子,洗完手沒關的水龍頭,個別同學大手大腳的花錢有沒有想到現在所花的是父母辛苦工作賺來的血汗錢,是否想過節約呢?雖然現在我們的國家富強了,我們的家庭富裕了,但我們也不能忘記,勤儉節約的美德。一元等於十三億元,一張紙等於一片森林……你相信嗎?也許你會皺着眉頭,不屑一顧:真是天方夜譚,這怎麼可能? 請大家一起用我的眼睛關注,用我們小手計算一起探討,每個人節約1度電,全中國就可省十多億度電,有多少煤和水留給子孫後代用?每人節約一張紙,有多少大樹在鐵鋸下逃生……是的,只要我們每個人節約一點點,給社會帶來的就是是巨大的財富!

同學們,勤儉節約就是我們的人生導師,一個勤儉節約的人是勤于思考的,也是善於制定計劃。如果你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美德,那麼就意味着你具有了控制自己的能力,意味着你已開始主宰你自己,意味着你的品德修養正在逐步提高。成有勤儉敗由奢,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發揚這一優良傳統,以勤儉節約為榮,以奢侈浪費為恥。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身邊小事做起,一元錢、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一支筆、一張紙、一塊橡皮做起,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勤儉節約的精神滲透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伴隨我們的一生!記住:勤儉節約,從我做起,讓節約成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的美德!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演講四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勤儉就是勤勞節儉,我國自古就以勤儉作為修身治家的美德。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想要生存、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墨子》有:“儉節則昌,淫佚則亡”之論。可見,勤儉節約對於生活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關於勤儉節約的故事數不勝數。他們不僅在事業上非常勤勞,而且在家庭生活上也非常節儉。在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還流傳着一首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蔔韭菜,着實甜香;小葱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后過生日時,只准備了紅蘿蔔、韭菜、青菜、豆腐湯,宴請眾官員。並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朱元璋是一代君王,他以身作則,勤儉節約,是一個為人民、為國家着想的皇帝。

有這麼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有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的無憂無慮,十分美滿。在他臨終前,他曾把一塊寫着“勤儉”的牌匾交給兩個兒子,並告誡他們:“你們要想衣食無憂,就照着這兩個字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的時候將牌匾一鋸為二。老大拿了“勤”,老二拿了“儉”。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地掛在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穀豐登。但他的妻子卻大手大腳,兩個孩子經常把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了,久而久之家裏沒有一點餘糧。老二把“儉”放在中堂,卻把勤字拋到了腦後,他每天疏於農事,儘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日子仍是不好過。這一年遇上乾旱,老大老二家都沒有了存糧,情急之下他們把牌匾踩碎在地上。這是,窗外飄來一張紙,兄弟倆連忙撿起來:“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捱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相輔相成,不可缺一。兄弟倆吸取了教訓,把“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的門上時刻提醒自己。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讓勤儉成為時尚,讓勤儉成為習慣,讓勤儉成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