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演講稿

我的故鄉600演講稿8篇

欄目: 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1.03W

通過寫演講稿,演講者可以更好地組織自己的思緒和邏輯,通過語言表達的演講稿能夠吸引聽眾的眼球,讓他們對演講內容產生強烈的關注和興趣,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我的故鄉600演講稿8篇,感謝您的參閲。

我的故鄉600演講稿8篇

我的故鄉600演講稿篇1

一張無意中手機拍的照片,欣賞之餘,讓我時常看着思索……。

那是去年正月了,去大台山,女婿買的一處改作榛子園的撂荒蘋果園,給清理扔了多年,裏面長出的雜柴。初春乍寒,歇息之餘,站在果園的半山處,面迎悽悽的北風,眺望山下。北國的早春。回家過節的人走啦、出門打工的人也陸續走啦,擺弄地的時候還不到,田野,一個人影也沒有,只有那依河的莊繭公路,偶爾有一兩輛車駛過。過去不是這個樣子,自莊蓋高速通車以後,這條寬寬的柏油路,就很少有行車啦。靜寂的環境並不影響山鄉內在的美。山下,偏坡子河和半截溝河交匯,冰還沒有融化,那冰封的交匯的兩條河,恰巧是一個諾大的“人”字,書寫在山間大地上。特別是那“人”字的一撇的頂端,剛轉彎被遠遠的國小教學樓遮擋,轉彎正在寬處露留一彎尖,如帶筆頓筆,“人”字頓筆挺勁,走筆任意,猶如毛筆書寫一般,陽光下,晰晰發光,十分搶眼。我掏出手機,站在看果園子的破房殘壁後面,拍了下來。

回家欣賞時才發現,眼前這堵殘垣,有礙大雅。後悔,怎沒躲開。再看遠處,人字的頂端,蓋了不過十餘年的國小教學樓,曾經的希望工程,現在並校了,人去樓空。再後面就是那從包乾到户後就閒置起來的囤塌院荒的糧庫。

前景、人字、遠方,看不到一個人影的公路、大地……。哦,本來是好靜的一幅美麗圖畫,卻把我帶入另一番意境。

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隨上社會發展大潮,進城了。現在農村環境也在改變,我支持二女兒一家在農村發展。這片果園,面積上百畝,原先是政府一個部門,承包了山下村民組的一片山嵐建的一大片蘋果園,後轉包給私人,幾易其手,因山高坡長作業不便,加之蘋果落價,勞務費用上漲,都賠得不幹了。果園承包期六十年,每年承包金3500元,一年一交。當時合同已經過去了十七年,期滿還有四十多年,就是我的女兒女婿他們要到近八十歲才能到期。我算了一下,十年、二十年後,3500元承包金是什麼概念?物價要變化,錢的價值也會改變,那時候,不就是一頓飯錢嗎?在我撥弄的如意算盤裏,女婿把合同從政府手裏接了過來。

家鄉,一切都在變,山在變,水在變,路在變,村子也在變……。不止這些,生活環境,還有人,人的理念……。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從生產隊、到大隊,到政府工作,風風火火幾十年,累累在目。

記得改革開放初期,政府工作盛傳一個順口溜:“人上環,狗帶牌、扒死屍,要小錢。”即計劃生育、犬防疫、殯葬改革、收鄉村提留,四項硬性工作,農村,幹羣矛盾尖鋭。沒想到社會發展進步這麼快,幾年工夫,這些矛盾,自然而然的劃解了。計劃生育,為了孩子的生活質量、教育質量,年輕人有的給他們二胎指標都不要。林業工作,頭六七年還是山區老大難工作,封山禁牧,抓濫砍盜伐,現在大不一樣,村民房屋大都改造、家用電器普及,家務煙嗆火燎蹲灶坑,都嫌埋汰,也再沒人願意出砍樹、撈大柴那份力啦。幾年工夫,山綠啦、樹密啦,山林,又恢復到史上原始生態美的狀態。村民世代賴以生存的柴山、一項被視為綠色銀行的自留山、責任山,樹木到要長大成材時,竟沒人經管啦。看到村民對山林資源的淡漠,滿腹憧憬給女婿參謀的那片山,栽上了近萬株大榛子,扔進十餘萬投資,如今倒成了一個燙手的地瓜,棄之,不捨得,經營,刨一遍樹盤子要幾千元錢,打一遍藥也要幾千元錢,況且這些活,年輕人不稀幹,老年人不愛幹。老百姓説:“再過一二十年,我們這茬人幹不動了,那時地都沒人種了,還會有人在乎山嗎?”我不知道,包下這片還有近四十年的山嵐,是揀個便宜,還是一個虧?

農村,人,都去哪了?

家鄉的屯子,與附近屯子相比,不算小,有名字就算,七十來户,二百六七十人,但常年在家的不足百人。年輕人成了市民,五十左右歲的也要進城打工,給孩子攢樓角,進城給帶孩子。種地,大都是數了一輩子苞米粒的六七十歲的這代人,這個羣體,現在給冠上一個新名詞——留守老人。我退休,看重山村自然環境,天然氧吧,本以為回鄉過過清閒日子,同時也想讓操勞了一輩子的老伴歇下來,可是她不肯,成天上下八溝的跑,給人家稀蘋果、蘋果套袋、大棚黃瓜授粉、西瓜領秧……。有找工的就幹,他説:“嘎街居鄰的,一家家都很忙,咱能好意思呆在家裏呀。”當我提到女兒的山上有那麼多的活需要幹,她眼睛一瞪,圓圓的,你猜她咋説:“看眼前的吧,現在錢好掙,幹一天,就掙個百八的,她那塊山,你成月在裏面,能幹出點啥名堂,鼠年馬月能見回頭錢呢?”

家鄉,人少了,資源相對豐富了,有不少人看到這一點,但願呆在這裏的人卻越來越少啦。伯父的孫子,十幾歲就進城了,唸完技校,分配在大連九塑,不幾年廠子改制下崗。打工、練攤,一混就十幾年,結識一位在超市幹了十幾年的吉林姑娘,結了婚。去年,小倆口看哥哥扣大棚挺剩錢,好大的胃口。跑了回來,一下子就扣了九個大棚,種植西瓜和蔬菜制種。倆人,十幾畝大棚,幹不過來呀,本應找個長工,但是跟前沒合適的人選,能行的都自己幹,餘下的都不肯操那份心,擔那個風險。沒辦法,小倆口就自己幹,時間長了養成不吃早飯的習慣,早上四點來中就起牀,胡亂帶點吃的就進棚,一干就是一上午。婆婆身體不好,幫不上忙,又是氣又可憐,説:“人家孩子都能出息走出去了,咱家孩子轉了一圈,又轉回家了”。是呀,家鄉,確實很少能看到這樣的年輕人,即使有幾人也很少有能服這樣的辛苦的。

我的家是在屯子後面的小北溝裏。上世紀七十年代,也正是我國人口的膨脹期,為了少佔耕地,新建民房都被攆到山上或山溝裏,從此那條水溝就是我家出行的路。夏季下過雷雨大雨,山洪來兮,泥沙俱下,帶下的那些山石,搪塞了河道,七高八矮,別説騎自行車子,就是步行都很困難,況且還是在溪水裏。冬季好歹把道扒拉光糊了,又結上冰,這些坡坡坎坎的冰雪小道,在上面走都打晃,時常有人揚草木灰或者沙土。並鄉前,我在3公里外的單位上班,這區區二百多米的水溝,要佔去我上班路上的三分之一時間。20__年,國家投資七八千萬元對家鄉土地進行綜合治理,逢水築壩,見河搭橋,改善山裏人生產和生活環境。我上下班走了一輩子冬冰夏水的壕溝,如今水泥路鋪到大門口。我好事,給大門口拉了電燈,夏日,屯裏人都喜歡這裏潔淨的路面,喜歡這裏的的環境,老者裏乘涼、打撲克,也學城裏人跳廣場舞。不止這些,這些年,國家加大了向農村傾斜的投資力度,家鄉也一樣,油路到屯,水泥路進户,還有不少屯通了自來水。現在的家鄉,距縣城七八十公里,坐班車一個點就到了,去大連二百多公里,也不過三四個小時的路程,偏僻的山村也不偏僻啦

俗語説:“道走直,水繞彎”。家鄉的道直了,走路省勁了,但方便的是進城,人的流失。道上腳印少了,偶有行人,腰也彎了。家鄉的河經過治理也直了、寬了,流暢了,汛期再無山洪災害,但是河套再留不下潭汀溏灣,山洪突來即逝,小時候學會游泳的的地方找不到了,小魚小蝦也沒了生息地。

夏季,葱蘢的羣山之中,大台山下,依河而建,同地相交的莊繭公路和半截溝村路,與河重疊,加上路樹護岸林鑲嵌點綴,那“人”字,被濃濃的描粗,更為壯觀。但是那破房殘壁還在,那人去樓空的國小操場堆滿了小山似地砂石料,眼下,想起鄉愁,未來它將怎樣續寫?

我的故鄉600演講稿篇2

江水,深愛着這美麗的重慶。重慶有很多富有特點的外號,有的人喜歡稱她為“霧都”,有的人更喜歡叫她“山城”,還有的人迷戀她如“小香港”一般的夜景。而這一切均是我深愛重慶的原因。

有的人喜歡稱她為“霧都”。重慶的早上空氣中時常是浮着濃霧的,能見度很低,有的時候甚至要開路燈。而後會慢慢轉為薄霧,在薄霧中看遠處的山,模模糊糊的,就像一幅寫意的山水畫。中午太陽亮照,霧也慢慢地散了,顯出城市的真面貌來。重慶真美啊,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商店、飯店、書店、玩具店隨處可見……

有的人喜歡稱她為“山城”。重慶的山是很美的,四面環山的地形就像被媽媽的手輕輕地捧在手心一般。重慶有幾個南北走向的小山脈,其中靠西側的一條就是縉雲山脈,山上風光無限。縉雲山是一座有着悠久宗教歷史文化傳統的養生名山,來到這裏的人既可以享受美景,也可以享受養生,真是一舉兩得。另外,金佛山以其獨特的自然風貌,雄險怪奇的巖體造型,神祕而幽深的洞宮地府,變幻莫測的氣象景觀和珍貴的文物古蹟而榮列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森林公園。被國內外專家評定為極有開發價值的自然風景區。

有的人喜歡稱她為“小香港”。每當夜幕降臨,重慶就亮起來了。整個重慶變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觀音橋華燈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車,燈光閃爍,像銀河從天而降。環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橋猶如道道彩虹。解放碑商圈照明燈,草坪燈,禮花燈裝點着美麗的街道。龍頭寺公園一到晚上樹上的彩燈五顏六色,美麗極了。

我的家鄉除了這些還有很多特色美食,如重慶火鍋,怪味胡豆,奉節的臍橙,涪陵的榨菜,合川的桃片……重慶在山的環抱中,在薄霧的籠罩下,猶如披上一層薄紗,到了晚上,重慶又像一位朝氣蓬勃的妙齡少女。近幾年重慶的經濟快速發展,騰飛中的重慶便是我最愛的家鄉。

我的故鄉600演講稿篇3

小時候,“余光中”這個名字並不被我熟悉,《鄉愁》這篇思鄉佳作也未見過。然而,當真正離開了自己生根的家鄉,不遠萬里來到異地時,才知思鄉之痛,才知戀鄉之情,才知隔着千山萬水遙望家鄉的難……

20xx年的夏天,還穿着稚嫩童裝的我踏上了火車,駛向了陌生的城市———蘭州。

那一夜,無法入眠的我向窗外睜大了雙眼,彷彿想像余光中一樣,“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而不同的是,我希望的是看家鄉的一輪明月。

心,在燦爛星空中彷彿脱韁的野馬,向遙遠的家鄉奔去,向燦爛的海灘,向澎湃的大海奔去。

不知為何,此時突然想要爬上母親的背。想從她那兒感受到外婆的愛與温馨,想在她的背上盡情地睡,盡情地想,想家,想家鄉的山與海,家鄉的花與草,家鄉純樸的人,家鄉的每場雨,家鄉的每一次成功與遺憾;還想家鄉的每一幢樓,每一座橋,每一條路;更想家鄉的小吃,家鄉的海鮮,家鄉的名菜;甚至還想翻開地圖,饕餮那小小的板塊上每一座城市,每一個小縣,每一個小鎮。

我希望自己有一雙千里眼,那雙遠望家鄉美景的眼睛,從廈門到武夷山,從鐵觀音的產地安溪,到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再從閩江駛船,直到台灣,去盡情遊覽東南的美景與人文。

家鄉,家鄉,這個令我熱血沸騰的字眼,看到是那麼的温馨、如此的貼心,我希望,能夠用這飽蘸熱情的文章,轉換成一雙翅膀,飛向我魂牽夢縈的家鄉,飛向我出生的地方。飛向雙鬢斑白的外婆身邊,一起看那最美、最皎潔的一輪明月。

我的故鄉600演講稿篇4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在我的記憶深處,總有一個亮點,它伴隨着外婆輕哼的童謠,映襯着我天真無邪的笑臉。熟悉的牛車,碾出一串我成長的足跡。

哦,故鄉。

故鄉的春來得總是那麼輕盈。不經意間蒼白的天空飄落了一絲絲、一縷縷的春雨,如煙似霧,相互纏綿在一齊,讓人感覺彷彿在投入大地的那一剎那便消釋在空氣裏,昇華為一個個水的精靈,融入了人們的心裏。

你看,那河面,半蹙着眉尖樣的散開了一圈圈的漣漪,又似綻開了一個個笑臉,那麼令人愜意。偶爾的三四點雨,涼涼的。舒心的空氣,構成了故鄉的詩情畫意。

踏着石板橋,嗅着雨後的芬芳,回頭望去,眼前呈現出一條蜿蜒如玉帶的小河。它如一汪目光含笑的注視着我們,扭動着身子向遠方延伸。典雅、美麗的身影中幾條小魚在嬉戲,自是樂在其中。

“小橋流水人家”,故鄉的小河,你沒有一瀉萬丈、浩浩蕩蕩的氣勢,也沒有掀起萬丈狂瀾的氣概,但你有你的可愛。河的另一頭是一排排參差不齊的樓房。那灰白的房瓦,黃色的土牆,彷彿在訴説她的歷史。如果説城市裏的高樓大廈是一個盛氣凌人的男士,那麼。故鄉的樓房便是一個温婉典雅、透着幾分江南風情的女孩。因為自然將和諧賦予了我的故鄉。

故鄉最柔情的深處是熱情的鄉親們。熟悉的笑臉,親切的問候,無比的喜悦醖釀在笑臉背後。所謂“人傑地靈”,故鄉將她最優秀的品質匯聚在了她的兒女之上。他們才是故鄉最美的靈魂!

故鄉喲,故鄉!你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你是一首典雅、婉轉的詩;你更是我心中永存的記憶!

我的故鄉600演講稿篇5

我外婆家的屋後有一片竹園,我最喜歡清晨和爺爺一起到竹林裏呼吸新鮮的空氣了。園裏的竹子有的粗,有的細,青翠碧綠,鬱鬱葱葱,竹葉密密層層,竹園全被綠色籠罩着。

太陽出來時,竹園綠色的縫隙中灑進一道道金光,隨着微風吹來,像是在對我們點頭微笑。

鄉村好玩的好看的景色太多了,這裏有山丘上的蜜桃園,有清澈的小河流,還有田裏的稻苗,田間的小路和野花。傍晚,辛勤勞作一天的農民們紛紛回家了,暮色中的鄉村別有一番景色,家家炊煙繚繞 ,飯香撲鼻,村民們三三兩兩蹲坐在地頭上、石凳上,嘮叨着生活的小事,看上去自在而滿足。

我喜歡這種鄉間的祥和安寧,我喜歡這種濃厚淳樸和自然的鄉土氣息。

我的故鄉600演講稿篇6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彷彿霧裏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讀着席慕蓉的《鄉愁》,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我的體內發作,如五臟俱焚,神魂顛倒,分不清朗朗乾坤,欲罷不能。這種思念,這種離愁在夜闌人靜、孤獨寂寞的時候尤為清晰和真切。

異地他鄉工作多年,時常有一種淡淡的鄉愁印在我的腦海,千迴百轉,夢牽魂繞。鄉愁湧起的時候,我常常向着北方眺望,在渭北旱腰帶上有我的家,那裏有我的親人和朋友。親人和朋友那殷切的目光就是那牽引着風箏的線,我感到我就是線頭那飄忽的風箏,永遠都離不開那根線的牽引。故鄉就成了我魂牽夢縈的眷戀。

真想回老家看看啊!一睹老家是否風采依舊?猜想老家的綠水是否盪漾碧波千里?猜想老家的青山是否還是當初的綠意盎然,依然是人們心中的天然氧巴?兒時親密玩伴多年後相逢是否見面曾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感慨萬端?初離家親自栽下的垂柳是否高大、強勁、依依如風姿卓約,姿態端方?

……

我是如此地強烈地懷念着家鄉的一切啊!感觸老家的點點滴滴都是我的珍愛……

那一年四季唱着歡歌的小溪流飛快流淌向遠方;那錯落有致、長滿青草上下起伏的田埂;當初在家牽着的老牛,慢悠悠地隨我去老地方吃着可口的草,我則懶散地在太陽的餘輝中躺在鬆軟的草地上,仰望着晚霞滿天的天空,任思緒飛揚在無垠的雲霧中。愜意的感覺,妙不可言,至今回味無窮!

離開家鄉後,也曾回鄉探親幾次,每次回鄉都有了不同的感覺。記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回到家鄉,人們已經把工作的中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家鄉的父老已專心抓生產,受盡貧窮的鄉親們終於填飽了肚子,臉上露出了笑容,再也不用為吃飽飯而發愁。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又回到家鄉,鄉親們再也不為吃穿發愁,通過種植蘋果、搞多種經營,口袋裏也有些錢,經濟狀況有了明顯好轉。跨入新世紀,我再次回到家鄉,家鄉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蓋起了一排排嶄新磚房,用上了高壓電,自來水,鋪設了水泥路,建成了優質富硒蘋果園,新鮮果品源源不斷運往各大中城市。國家惠農政策的實施推廣,家鄉人民更是喜笑顏開。種地不用納税反而有了補貼,60歲以上的老人和城裏人一樣領上了“工資”,住院還能報銷,難怪種了一輩子地的三大爺説,我活了一輩子還沒有見過這麼好的政府。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知識素養迅速提升,眼界越來越寬闊、雄心越來越大、創業的思路、方式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把孩子送到城市學習、上班、在城市成家立業。年輕人到影樓拍婚紗照,旅行結婚。着裝五顏六色,髮型異彩紛呈。

看着家鄉的變化,我內心感到無比欣慰,把淡淡的鄉愁化成了對家鄉美好未來的嚮往。

我的故鄉600演講稿篇7

我的故鄉在美麗的安澤縣,那裏風景優美、空氣清新。去了那兒,你一定會深深地愛上它。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清晨,公雞伯伯用它那嘹亮的歌喉喚醒睡夢中的人們,大約四、五點鐘的樣子,這裏勤勞的人們便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吃罷早飯,孩子們就三個一團、五個一夥地玩了起來。他們時而在草坪上豎蜻蜓,時而在樹枝上盪鞦韆,時而又在土坡上翻跟頭……他們和大自然一起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風景畫。

再看看農田裏,辛勤勞作的人們,有的在翻土、有的在播種、有的在除草,有的在灌溉,還有的在施肥,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農民伯伯們幹完活,便在田埂邊坐下,打開揹包,拿出早上帶的乾糧,美美地吃了起來。大夥兒吃完飯,有的聊天,有的吸煙,還有的乾脆就躺在樹蔭下打起盹來……

我們再將視線轉向那些可愛的孩子們,他們無論什麼時候都是那麼地開心,那麼地活潑。城市裏的孩子真應該放下練習題、走出輔導班,和這些農村的孩子們一樣,在大自然中無憂無慮盡情地玩耍。

夜幕降臨了,勞作了一天的人們陸續回到家中,紛紛奏響了鍋碗瓢盆的“交響曲”,家家户户房頂上都升起裊裊炊煙……晚飯過後,大夥兒搬着凳子湊到一起,在院子里拉拉家常、哼哼小曲,一天的勞累就在此刻煙消雲散了。

夜深了,人們進入夢鄉,夜空中繁星點點,明天又將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我喜歡這個美麗的鄉村,更喜歡鄉村淳樸的人們!

我的故鄉600演講稿篇8

我出生在江南一個小小的村莊,父親是一個四海為家的地質工人,在我童年的夢裏,父親和他所居住的城市一樣遙遠。第一次認識玉溪,是在父親來信的信封上;第一次認識聶耳,則是在國小的課本上,我常常在想:那音樂天才該是怎樣的山水孕育?

在我十一歲生日的那一天,我第一次踏上了玉溪這塊陌生的土地,一座不大不小的城,嵌在小小盆地中央,四周是不高但線條柔軟的起伏山巒。這個小城,安詳雍容,陽光攜了白雲,梧桐挾了暖風,在這裏安心落腳,穿城而過。處處街道乾淨,人羣面孔悠閒。我看到了一個不為我所瞭解的世界:穿着民族服飾的各族兒女,獨具特色的花燈小調,酸辣可口的涼米線……就在那一瞬間,我被這座城市深深地吸引了。當我徜徉在這座城市之中,我更驚喜地發現,原來,國歌的作曲者聶耳就在我的身邊。我瞻仰過西山的聶耳墓,參觀過北門街的聶耳故居,也認真拜讀過聶耳的生平資料。駐足在聶耳銅像前,我不禁感慨萬千,聶耳留給我們的何止是一筆音樂財富,他更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玉溪的山玉溪的水,玉溪歷經數十載的風雨歷程,多少仁人志士不懈的努力,正抖落從泥濘和坎坷中走來的一身風霜與塵埃,微笑着,毅然前行……。羣山在綿亙中訴説它的偉岸,江河在奔騰中書寫它的恢宏,藍天在寧靜中袒露它的曠遠,而歲月就在悄然中見證着它的歷史。歷史的車輪已經轉到21世紀的今天,玉溪何去何從,玉溪人有着自己響亮的回答:“與時俱進,打造玉溪人自己的品牌。”這個品牌,就是聶耳。聶耳,是每個中國人都熟悉的名字,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樂曲就譜自於這位天才音樂家之手。他23歲短暫生命中留下的樂章,奏響了中華民族解放的最強音,激勵着一代代國人不斷前進!。是他,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紮根民族文化,大膽創新;是他,深入社會生活的底層,傾聽來自大眾的呼聲;也是他,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吹響了抗戰救國的戰鬥號角……“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聶耳就是玉溪人心中一面鮮紅的旗,一首永恆的歌。他勇於奮鬥、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他愛國愛家鄉愛人民的精神,正是我們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具體體現,他正激勵故鄉人不斷開拓奮進,創造新的輝煌。你看,音樂造就了聶耳,聶耳輝煌了玉溪,聶耳故居、聶耳公園、聶耳廣場、聶耳大道、聶耳塑像……高歌響驚雷,落地在玉溪。玉溪——以聶耳為榮。

二十多年來,我有幸目睹了玉溪的悄然鉅變:治理玉溪大河,一條“碧玉清溪”的生態之河已開始流淌; 撫仙湖——星雲湖出流改道,一曲改水治污、調水興城的壯歌正在譜寫;雲南第一村大營街的崛起,演繹着中國農民自己創作的神話……玉溪因為有了“國歌創始人聶耳”而流芳百世,因為有了“雲煙之鄉”而倍受世人關注,因為有了“花燈之鄉”而令人嚮往,從此名揚天下。我們在遍佈古生物化石的帽天山上,找尋玉溪童年的靈性;在代表古滇文化燦爛輝煌的李家山上,驚歎玉溪少年的熱情;在璨若星辰的秀山上,品味玉溪青年的豪放;在綴滿詩歌與科學的大地上,打造玉溪壯年的成熟……這塊純樸而美麗的土地哺育了多少英雄兒女,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多麼巨大的貢獻!我為自己能融入這片熱土而感到幸福,為自己能在這片熱土上奉獻青春而感到驕傲!

玉溪!多情的土地,我深愛的第二故鄉!

雲煙之鄉——玉溪!您的兒女為您自豪!玉溪!——花燈之鄉,您充滿生機,充滿活力。人傑地靈的土地——聶耳的故鄉,我將竭盡全力,為了你的振興,我將不用揚鞭自奮蹄,與你共同向前進!前進、前進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