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实用文 书信 面试 实习 实习报告 职场 职责 励志 名言 热点
当前位置:人人简历网 > 实用文 > 观后感

老镜子观后感8篇

栏目: 观后感 / 发布于: / 人气:2.41W

观后感的书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品味电影中的音乐和配乐,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情节发展,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老镜子观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老镜子观后感8篇

老镜子观后感篇1

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国小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老镜子观后感篇2

偶然看到一期节目,天网《镜子》,讲述的是一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怨怼,孩子和父母互相的不理解。就像里面的那个心理咨询师李老师所说,我们都把老公,妻子,孩子,这些都物化了,他们本来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独立人格的人,而我们作为妻子,丈夫,父母,以对其爱的名义,物化其为我的杯子,因为杯子是私人物品,别人是不会去占有的。这就是爱的认知的扭曲。

我们作为父母,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孩子?甚至是竭尽全力的去疼爱,可是孩子们为什么还是长成了我们不期望的样子?是我们的爱的能力的缺失,我们有爱,却不知道如何去爱,我们丧失了这个爱的能力,因为我们发出去的时候,对方不接受,就憋回来了。我们常常去改变孩子,改变对方,其实这是爱的认知的另一个扭曲,因为一个世界你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当时的你自己而已。

孩子是一面镜子,是照射一个家庭的镜子,孩子的性格又是一个家庭成员性格的综合集成体,我们在孩子面前的种种行为,都会或多或少的体会到孩子的身上和精神世界里,暴躁的父母会有暴燥的孩子,自卑的孩子往往有一个过高期待孩子成就的父母,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如何绘画,他就呈现出你画的结果,一个聪明的父母是不会肆意挥霍孩子的信任和想要亲近父母的期望的。

现在有很多父母以工作养家的借口逃避着养育孩子的责任,以为只要给你吃给你玩给你花,就可以了,可是他们永远也不明白,为什么他的孩子最后变成了这个样子。当你的孩子说,爸爸(妈妈),陪我玩一会的时候,你可能刚刚下班到家,你也想自私的关照自己一会儿,玩会手机或者看看电视,就会说,找你妈(你爸)去玩或者说自己去玩,可是也许他其实已经自己玩了好久了,或者妈妈(爸爸)也在忙。作为父母,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和被尊重和亲近父母的需要,慢慢的这些孩子的行为偏激就显现出来了,不听话,暴躁,狂怒,爱摔东西,沉默,总之就是人们常说的,跟你对着干!

现在有个词叫做“手机综合症”,其症状如下,可以自行对照,检测一下现在的大人们是不是已经中招:

1、你是不是总是产生幻觉有人找你,发现没有,一有时间就打开微信、微博刷着?

2、你是不是更喜欢看短视频,而不喜欢文字的东西?

3、你是不是更喜欢阅读短的东西,比如公众号的文字,而读不进去长得东西,比如小说、历史、哲学?

4、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需要别人反复确认你才能记住事情?

5、你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是不是已经超过5个小时?

好了不说了,如果你中招三条以上,这种疾病就在攻击着你的中枢神经,逐渐占据你碎片化的大脑。

于是我想问,这样的你又如何能有爱的能力去爱你的爱人,你的孩子,甚至你的家庭呢?孩子出了问题,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而是一味的责怪对方,比如说,我出钱养家,你就是这么照顾孩子的吗?其实说出这种话的父母,尤其可恨,孩子是其中一个人的责任吗?当初他是全家爱的结晶,既然是全家人的责任和义务,何必全怪在一个人身上,而不设身处地的为这个家着想一次?何不想一想我有多久没有陪孩子了?有多久没有陪伴侣了?有多久没有全家一起去做一件事了?如果现在的父母们,能真正的放下手机,去思考一下,我为什么要生一个孩子,养一个孩子这个问题,那么这以后的社会上,会出现一大批有责任感的有为父母,甚至会减少相当一部分的伴侣出轨和家庭离异。因为这些父母们不只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着公司的任务,还知道自己肩负有一个家庭的责任,作为孩子、爱人、父母的责任感,他们爱着工作,同时也爱着家这个不讲理但是讲情的地方。

孩子是一面镜子,镜子里照射着爸爸,也照射着妈妈,更照射着一个社会!真的很想呼吁一下,父母们,你们都醒醒吧,别再让孩子为爱受苦!

老镜子观后感篇3

昨天晚上看了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看后一声长叹,孩子都是好孩子,可是家长却不一定是好家长。今天看完学生的日记,再次印证我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纯真、善良,但家长却不见得。

陈雪媛的妈妈长期在国外,由爸爸带着。

刘雨荷的日记写的非常感人,妈妈的留言也是爱意浓浓。

江谢语哭得最伤心,从她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她完全看懂了《爱心树》中的那棵树就是一直在付出的妈妈。

姜淏月的日记让我一阵唏嘘。他说每次考试没考好,妈妈都打他,但是他一直默默忍受,即使如此,他依旧爱妈妈。多好的孩子啊,可是家长面对孩子纯真的爱,又是怎样的呢?我想,姜妈妈看到这封信,一定会有所触动。

看完《镜子》后,结合同学们的日记,我觉得我不能把孩子们逼在读书这条路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成功地人生设置了唯一的终点,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祖宗告诉我们,各行各业都有成才之人。这次读书,不仅孩子们成长了,我也成长了。孩子和父母本是亲密无间的关系,自从进入学校,自从有了考试,多少伤痛和眼泪都是围绕成绩而来,我不能改变目前的教育形式,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这种亲密的亲子关系。

老镜子观后感篇4

看过这部“大片”人大附中校长一语惊人: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

?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5日和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国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还有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觉醒,一场盛大的成人礼

20xx年4月11日下午4点,在钢琴的伴奏下,河北省石家庄第二中学九百名高三年级的学生和九百名学生家长坐满了主楼前的喷泉广场。高三学子将在这里与父母互换家书,宣读成人誓词,这是属于他们的成人礼。在父母为孩子们带上领花和领带的时候,他们给彼此一个深情的拥抱,这是一个家庭最温馨的时刻。而就在两个小时前,中国首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刚在广场边的报告厅播映完毕,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的一句话仍然余音绕梁。

老镜子观后感篇5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老镜子观后感篇6

最近,有这么一部纪录片刷屏了。人大附中为它停课半天,新东方校长俞敏洪看完说: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是什么样的片子让人大附中为此停课半天?是什么样的内容让学校下通知要求学生家长一起观看?它就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

这部刚刚在央视教育与法制频道分三集播完的纪录片,因何引起教育界的强烈讨论?答案就是: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央视纪录片《镜子》于4月19日晚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纪录片只有3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却花了10年策划、2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老镜子观后感篇7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看到的周围环境,正是你内心的倒影。镜子是诚实的,它能清楚地映射出你的一切。

小时候,我们也像纪录片中的孩子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父母用双手筑好的防护墙安全地保护着。那个时候的我们,经不起挫折与失败的考验。后来,时间的刀笔无情地在父母的额头上刻画出几丝皱纹,而我们仍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我们与父母的沟通少了,矛盾多了,见面的次数少了,距离远了,心与心之间在无形中产生了一条鸿沟。我们开始觉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频繁,我们开始觉得父母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我们开始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照顾自己了。

是啊,我们长大了。

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我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观后感《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我们为了一个目标,为了一份责任去选择拼搏,去选择付出。我们必须要经受一些沉重的打击,吞下一些苦涩的泪水,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诉父母,我们长大了,去告诉父母,不用再为我们操心了。

可是,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与父母沟通;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与父母吵架;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爱父母,不关心父母。也许,你有时会感到对不起父母,会感到内心深处的不安。但是,别忘了,至于未来会怎样,我们只有努力走下去才会知道。唯有行动,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镜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老镜子观后感篇8

今天观看了央视的纪录片《镜子》,受到很大的冲击,看着我们的孩子那么痛苦的伤害着自己,看着父母无奈的流着眼泪,让人唏嘘不已。明明双方都是出于爱,为什么最终却让这份爱演变成了伤害。

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四个问题家庭,他们家庭里面的父母有的是通过自己奋斗得到了社会认可的小中产家庭;有的是忙于各种工作,在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中举步维艰;还有的是打工族,疲于生计,而缺少了对于孩子的陪伴和教育。我记得夏阳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村家庭顶梁柱的形象,他一手将这个家庭建立,他认为自己没有管教好夏阳是因为自己没有文化,但同时我们看看家明、张钊、泽清,他们的父母的学历都是可以的,但孩子依然出现了问题,所以,受教育程度一定不是出现“问题孩子”的原因。这也是《镜子》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问题出现在了对爱的认知上,问题不仅仅在父母,也不仅仅在孩子。

四个家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泽清一家,孩子14岁,辍学在家通过网络下军旗,而且还能通过这种方式赢得一些钱。通过三集的纪录片我深深的心疼这个孩子,他非常有想法,他能够发现自己父母存在的问题,但是他的那么多的话却没有人倾听,在家里没有存在感。而在训练营里的泽清完全不像他母亲说的那样:会动手打人,会顶撞母亲。他的家庭的情况是:父母感情不好,父亲有时会对母亲施以暴力,而母亲则会说一些刺耳的脏话,在训练营老师家访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母亲还在外面不回家,父亲在抱怨妻子对家庭不负责任的时候自己也是什么都没有做。这个训练营有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就是在改变孩子的过程中,也通过家长学堂来改变父母,其实,改变父母的难度要远远超过改变孩子。有趣的是在家长课堂开课前,父母们都不相信自己会有错误,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在我们社会大多数的家庭都是这样的,只不过有的家庭比较不幸运,他们的孩子没那么反叛,或者没有反叛到影片中的那种自己伤害自己的程度。但我为什么又要说这是一种不幸呢?因为在现在的大学里,不管是普通大学还是985、211。你推开宿舍的门,总会有吸烟的、玩游戏度日的,我不去评判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孩子没有充分利用大学的环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难道不是因为那颗终获自由的心和那个失去方向的灵魂么?

在看了这个纪录片后,我发觉里面的父母的控制欲太强了,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不管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还是没有受过那么多的教育的,他们从小都经历过苦日子,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自律,他们相信拼搏的力量。但同时,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同样努力,起码不能比他们差;他们同时相信教育的力量,他们希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能更轻松快乐的生活。但是他们的用心良苦,完全不是孩子想要的。又恰好现在的孩子太有自己的想法了。就拿我跟我还在上四年级的弟弟的对话举例吧,我惊讶的发现,他说的话完全是一个成年人的想法,他跟我说:哥哥,我非常理解我妈对我的管教,但我现在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应该尊重我。也许,有效的沟通与倾诉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父母把架子放下来,并且明白,孩子的快乐交给孩子自己去定义,让他们去失败、去跌倒、去尝试。而父母在其中扮演的,不是指挥者,而是观众,一直守候在孩子身边,帮他掌握大方向的观众。

其次我还想说一下对于家明的父亲的一点看法,他非常爱自己的儿子,把儿子看作了生活的全部。我想这也是大多数父母观念里存在的一个误区。我爸也曾经跟我说过相同的话:我爸说我是他的命。这句话说出来,一方面我确实能感受到我在父亲心里面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压力。因为这份爱会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想,无论是谁,都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全部,每一个人都有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时间。无论其他人与你多亲近,无论你们之间是夫妻、是亲子。我记得龙应台在《目送》中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同时我也经常跟父母传递这种观点,鼓励他们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情。而且亲子之间健康的关系的培养需要父母孩子的共同努力。

看过了这样一份扎心的纪录片后,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他们应该是是孩子的避风港和指南针,而且他们懂得适当的放下自己的作为父母的一些责任,让孩子承受本来就属于他们的应该经受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