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天淨沙秋思教案8篇 思維拓展:用天淨沙秋思教育學生感性思考和文字解讀

欄目: 其他文案 / 釋出於: / 人氣:1.49W

這是一份以“天淨沙秋思”為主題的教案,通過對中國古代詩文的解讀和理解,圍繞“秋天”這一主題進行課堂教學。通過此教案,學生能夠更好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

天淨沙秋思教案8篇 思維拓展:用天淨沙秋思教育學生感性思考和文字解讀

第1篇

1、通過反覆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曲中表現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情之能力。

5、學生領會和學習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提供了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課例。

通過閱讀欣賞這兩首古詩,培養學生的古詩朗讀能力,學會如何閱讀欣賞古代詩歌。

可由秋天的詩詞匯入(如劉禹錫的《秋詞》等)。或由學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匯入。

可通過自由讀、默讀、賽讀、有感情地朗讀等方式進行

1.可提起筆來補充內容,擴寫《天淨沙》,也可拿起畫筆來畫。

天淨沙秋思教案8篇 思維拓展:用天淨沙秋思教育學生感性思考和文字解讀 第2張

第2篇

4、領會詩歌中蘊含的節奏美,提高詩歌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領會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誦讀並背誦。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一個成績比較差的班級,學習詩歌,對他們來說,也許除了朗讀以外

可能就沒有別的印象了。所以,在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鄉愁的詩歌,教學中我儘量在教學中採用讓學生朗讀的方式去領會這首小令跟我們呈現出來的節奏美,讓學生還原詩歌中的畫面來領會詩中展現的圖畫美,領會詩人表現的遊子的思鄉之情。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

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懷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坳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於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餘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學生閉目,隨著教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__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才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

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同了,太陽也要回家了還沒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學生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資訊作筆畫,加深思考。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

“秋思”的含義,至於遊子為什麼漂泊到這裡?他究竟要到哪裡去?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讓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除了最後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著“情”來寫,古人說:“凡景物,皆情語”,《天淨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第3篇

學習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飽覽西湖早春景色,學習辛棄疾《西江月》,體會側面點染的烘托美;學習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感悟寄情於物的藝術匠心。

1.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3、細讀:① 詩的.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 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以豪放為主,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由於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生矛盾,曾兩次罷官。這首詞是他罷官後隱居上饒帶湖期間寫的。

3. 細讀: ①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麼內容? 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這首詞描寫了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閒適心情。)

①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提示:①蟬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②夜行雨,要尋找避雨之處,避雨之處忽見,想什麼就有什麼,能不高興?是喜出望外之吼 ③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元代雜劇四大家。所作雜劇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黃粱夢》等15種。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

4. 悟讀: 展開想像,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課後完成)

第4篇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馬致遠的一首小令《天淨沙 秋思。》下面我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這節課進行說明。

1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通過對比,體味詩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境。

2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練習的學習方法。

3 審美教育:領悟詩中蘊含的節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鑑賞力。培養學生愛故土,愛親人的感情。

1 重點:背誦詩歌;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意境;通過表達某方面的情感。

2 難點:運用審美觀點,領悟詩中蘊含的節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的鑑賞力。

1 匯入新課:古時候,交通不便,通訊不發達,因而“秋思”成了一個永恆的主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中,去體味詩人怎樣表達遊子的思念之情的。

2 解題:“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 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早年,馬致遠熱衷於功名,不得志,漂泊20餘年,本曲就是他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結合多媒體畫面,配以音樂(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流浪------),老師做同步解說:

遊子騎著一匹瘦馬在荒涼的古道上踽踽獨行,西北風呼呼地颳著,捲起陣陣塵土,迎面撲來,使人頓生寒意。他放眼望去:近處,幾棵古老的大樹上纏著一些枯藤,幾隻歸巢的烏鴉在上面“呱呱”地叫著,聽後使人毛骨悚然。遠處,一條小溪蜿蜒向遠方流去;小溪上有一座橋,橋上坐落著幾戶人家;人家屋頂上升起縷縷炊煙。此刻。遊子耳畔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歌聲:(老師唱)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冬天的風啊夾著雪花,把我的淚吹下。走啊走啊走啊走,走過了多少年華。春天的小草正在發芽,又是一個春夏------

他暗暗在心裡問自己:家鄉最近怎樣?親人最近怎樣?一切的一切,他都不知道。在這鳥兒歸巢、人兒準備晚餐、自己卻居無定處之時,他怎能不肝腸寸斷呢?看著遠方的暮色,他牽著那匹疲憊的馬,艱難地向前走去,走去,走去------

按節奏和重音朗讀詩歌,思考詩歌與多媒體畫面有哪些不同?(師範讀,生齊聲朗讀)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原詩為了突出荒涼、悲哀的畫面,把本來互不相干的九種景物: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字一景,精要修飾,僅28字,處處寫景,處處烘托—處處飽含著悲涼、悽苦之情。(提示:煉字;烏鴉有一個家?小橋流水炊煙—溫馨的家?遊子呢?)此時此刻,遊子怎能不肝腸寸斷?最後一句,集中表達了遊子的思鄉之情。(圖示)

多媒體畫面,同樣是為了表達“秋思”的.主題,只是表現手法有差異。為了突出人物,遊子首先出場,他自然會看到、聽到、想到------一個“又”字,不禁使人想到遊子過去的生活。所聽之歌是現代人唱的,老師穿越時空信手拈來,顯得恰到好處。從中可以看出,想象在說話和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所說所寫的事更曲折生動,使所說所寫的人物形象更豐滿。

老師以前做過統計,很多同學喜歡秋天。是的,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秋天有許多動人的故事,有許多生動的場面,,有許多景物可描寫------針對你感受最深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以“秋天的思念”為題,寫一文章。要求:500字左右;在寫清一兩個方面的前提下,可寫對人、事、景的思考,也可寫對人、事、景的思念之情。

補充說明 教學過程包括:新課引入,上課的主要內容,課堂提問的問題,解決重點和難點的過程;課堂活動的設計和安排(包括分組討論等),對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估計;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的使用,板書安排;課堂練習,課堂,佈置作業,等環節。計劃按照備課的要求完成教案,空位不夠可以自行增加。

第5篇

?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鏡”,馬致遠出人意料地連用了九個名詞為夕陽下遠行天涯的“斷腸人”勾勒出一幅悽清,蕭條的背景。

根據這首詩作者運用的特定表現手法以及詩歌本身具有的情感特徵,在教學時,應將朗讀體會詩歌所蘊涵的感情,理解詩句的含義作為教學重點,將通過批判課文插圖,進一步探掘小令的意境美和發揮學生想象,生動形象描繪畫面作為教學難點。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們想象能力,鑑賞能力,逐步形成批判品質和質疑精神。

這首小令文字質樸無華,但能夠“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沉德潛《說詩啐話》),“多讀,熟讀,爛讀”,自然會悟出“淡淡而綿長”詩意。因此,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自主探究。教學時,宜採用層層推進的教學方式,即“組合物象,準確把握意境”,“抓住影象,挖掘詩歌深意”,“把握意象,描繪生動畫面”的層層推進的方法,最終求得鑑賞詩歌祕訣,開拓學生視野,培養讀寫能力。

1、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探究疑難,感悟詩情的能力。

1、反覆朗讀,抓關鍵詞,體會感情。本詩文字通俗淺顯,教學時,通過學生自主的朗讀法來尋找物象,組合物象,準確把握意境。古詩詞的教學要注意誦讀,誦讀要體現出訓練層次。一般來說,讀有多次,一讀,要讀準字音;二讀準節奏;三讀,要讀出感情。自主性朗讀後,教師相機出擊,設計問題:這首詩體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

2、讀景組畫,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讀課文的基礎,利用多媒體播放詩作四幅畫面(老鴉依藤集枝圖,小橋流水炊煙圖,古道西風瘦馬圖,夕陽遊子思鄉圖)的同時,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小令,既而在四幅畫面的視覺衝擊下,配以費翔演唱的《故鄉的雲》的音律,然後請一生示範背誦,學生當即評價。當堂指導學生背誦。

這一環節巧用課文的插圖,培養學生挑戰權威的勇氣,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質。課文插圖猶如特寫鏡頭,可形象地再現一個特寫的細節,可簡筆勾勒事物的概貌,可開啟讀者想象的空間。它的作用要和教師的巧妙運用縱使起來,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在研讀《天淨沙·秋思》的時候,筆者發現教材的這副插圖與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協調。袁金華等在《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條件》中說:“必須在教學中善於創造‘憤悱’的意境,讓學生躍躍欲試。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始終處於展翅欲飛或躍起向上的積極狀態中,使他們在不斷求知的過程中產生越來越強的求知慾。”因此在此環節中,設計一個主問題:請同學們細品課文插圖,看一看是否最好地體現《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學們能給插圖作者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這一環節是教學難點,大可採用“合作性學習”方法,學生以討論的形式探究插圖存在的不足,實現“傾聽他人意見,交流各自看法,協作展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悅”的效果。

葉聖陶曾說:“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充套件想象。”教師如何注意學生的特點,採用配音樂,想畫面等手段,努力擴充套件學生的想象,維護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就會有意外的收穫。因此,這一環節採用“風景再造品詩境”的教學方法。所謂“風景再造”,即學生根據詩人的描述,動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積累,啟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種方式展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要求學生將這首寫景抒情類的'詩作改成一則優美生動的散文,寫就在班上交流。

一條荒涼的古道,漆跡斑駁的十里長亭,叢生的凋零野草,還有在暮色中靜立著的飽經滄桑的古樹。西風過處,偶爾幾片黃葉飛起,片刻之後,一切又歸於靜默。這時,一箇中年人容顏憔悴,手牽馬韁,走進我們的視野,那匹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個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馬的足音和踏踩枯葉的輕微聲息。而一聲聲的鴉啼,落寞異常,啼叫在飄泊異鄉的遊子心上。夕陽西下,人和馬的影子都被拉得長長的,投在地上,越行越遠,漸漸消失在蒼茫的暮色中……

(主問題:請同學們細品課文插圖,看一看是否最好地體現《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學們能給插圖作者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生1:詩中說是瘦馬,可畫中的馬還比較健壯,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應該把馬畫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馬。

生2:我覺得人不一定非要騎在馬上,如果由人牽著馬走,豈不是更能表現出鞍馬勞頓的味道。因為連馬都累得走不動了,畫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師:很有創意。人騎馬還是人牽馬的問題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圖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馬的表情還可以更憂鬱一些。

生4:插圖中的樹也有問題。圖中遠處的樹給鬱鬱蔥蔥的感覺,近處的樹卻是光禿禿的。這樣的對比太強烈了,不符合詩中的意境。我認為老樹上如果有幾片搖搖欲墜的葉子更能體現蒼涼之感。

生5:枯藤呢?插圖中根本沒有枯藤,如此能畫出枯藤與古樹的纏繞,植物的意象就鮮明瞭。

生6:遠處的夕陽可以畫得朦朧一些,還可以畫出半邊已經落下山的樣子,渲染出傍晚的氣氛。

生7:插圖中鳥兒們飛得很輕盈,哪裡是昏鴉啊。我認為鳥可以畫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讓大部分鳥棲息在枯枝上,因為“秋思”的畫面應凝重。

生9:可以在茅屋上畫些淡淡的炊煙,炊煙裊裊,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氣息更足,風的動感也表達出來了。

生10:畫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讓髮絲微微飄起,西風不就出來了嗎?

師:為何要用“古道西風瘦馬”,而不用“古道清風瘦馬”呢?

生10:西風吹在人身上有點發冷,肯定會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這時心情極度傷感,用這種景物就能很好地襯托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清風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相吻合。

生11:本是遊子思鄉圖,作者卻花了一些筆墨去寫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不是矛盾了嗎?

生13:對,遊子觸景傷情,別人家是天倫之樂,自己卻是淪落天涯,羈旅飄泊,這種對比痛徹心懷啊!

生14:也只有這樣對比起來,斷腸人才表達得實在。

生15:除了細節的問題,我覺得插圖最大的問題是整體構思上的毛病。我讀完這首詩,眼前浮現的是一幅古道蒼蒼,秋風蕭瑟的圖畫,但是這幅圖給我的感覺太擁擠了,甚至是太熱鬧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擠在一堆的原因。我們可以把“小橋流水人家”安排得遠一點兒,讓古道的縱深感強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獨,畫面的整個格調就改變了。

師:說得真好,通過這樣的修改,我感覺到大家對這首詩的理解相當深刻了!

1、教無定法,學無定法。教學詩歌感觸甚多。第一,準確地整體把握是反覆朗誦的必然收穫。“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學自知”,還學生閱讀的自由權;第二,抓詞句,抓想象,美表達,讓學生在品味語言中悟情感,同時自覺提煉美化自己的表達;第三,詩情畫意是古人創作詩歌時特意營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來是古詩欣賞的關鍵。

2、教學中要始終貫穿“以人為本”教學思想。教師要相信自己的學生,真誠面對自己的學生,讓學生自主合作地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大膽敞開心扉探究質疑,品嚐學習過程帶來的樂趣,分享共同的勝利果實。另外,教師藉助課文情景,巧用教材資源,創設主動,互動,生動的學習局面,給各類學生提供各自聽說讀寫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探究問題的意識。

1、馬致遠其人(說明:必要時可作入教學時的“匯入”環節)

馬致遠(約1250~1324間)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年輕時熱衷過功名,但仕途並不得意,後隱居杭州。他工於雜劇,與關漢卿,白仁甫,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孤雁漢宮秋》等。散曲《中原音韻·小令定格》說此曲為“秋思之祖”。

第6篇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體味詞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韻。

3、道德、情感、價值觀:領悟詩中蘊含的節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鑑賞力。

教學用具:自制錄音帶、錄音機、課件。

一、匯入新課: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那麼,在一個遊子的心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二、解題:“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

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於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餘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注意重音: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1。播放課件,學生根據詩句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如: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

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璽、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於遊子為什麼漂泊到這裡?他究竟要到哪裡去?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五、拓展延伸:對比閱讀余光中的《鄉愁》,體會思鄉之情。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六、總結: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除了最後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著“情”來寫,古人說:“凡景物,皆情語”,《天淨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第7篇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全文僅5句,28字,純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卻做到了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映,景色與情思相融。教學中為避免空洞、枯燥的講解,宜採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誦讀、配畫、改寫等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畫、說、寫中受到薰陶,培養能力。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唐詩、宋詞、元曲互相輝映,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有誰能說說有關“曲”的常識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並小結,之後投影關於“曲”的常識。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它是配樂歌唱的詩。

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只供清唱吟詠之用,不進入戲劇的散篇作品,叫散曲;進入戲劇的唱詞,稱劇曲。

課題由兩部分組成,與詞相似,“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馬致遠,元代戲曲家,有“曲狀元”之稱。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

提示:朗讀應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悲同喜。

通過抽讀,小組讀了解情況,並對誤讀的地方予以更正。

激趣:有個詞叫“詩情畫意”,說的是具詩畫的意境,詩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往往融會在一起,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筆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畫(間筆畫)。

三、品味,體會獨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現手法

⑴ 曲中哪些語句寫景?寫了多少種景物?(用“___________”畫出),並用“( )”括出這些景物特徵的修飾語。

⑵ 文中哪句抒情?抒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懷?它與曲中的.景物描寫有何關聯?

2、品味語言,體會獨特的意境和表現手法:

作者寫景,既不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語言凝練,言簡意豐,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翱遊其間。

讓學生用“從___________(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___________”的句式說話,品味意境,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或用“我認為___________用得好(或寫得好),好在___________”的句式說話,體會其奇特的表現手法。

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悽清。深秋時節,藤蔓枯萎了,樹葉飄落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樹梢上烏鴉淒厲的叫聲,更增添了悲涼悽楚之感……

從“古道西風瘦馬”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看到了一位長途跋涉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在枯黃連天的野外艱難行進,一陣冷颼颼的秋風襲來,使他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倒抽了一口涼氣……

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句中,我彷彿感受到了這位遊子在異域他鄉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陽快要落山了,烏鴉也歸巢了,他卻不知家在何處,也不知。該向何處去,任馬追著落日,漫無目的地行進……一股憂鬱悲愴的思鄉之情湧上心頭,令他肝腸寸斷,痛苦不堪……

我認為“枯、老、古、瘦……”這些表現景物特徵的修飾語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深秋時節這些景物的特徵,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極具表現力。如一個“瘦”字寫出了馬的孱弱。疲憊無力,那騎在馬上的人呢?

3、教師在學生將這首詩的意境和表現手法挖掘夠了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

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簡短的寫景、抒情散文。

要求:緊扣原作,展開想象,儘量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將本文與劉禹錫的《秋詞》作比較。(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不強求說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XX獨在異國,面對晚霞中森林的奇異風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確實迷人,但遠離故土的滋味實在不好受。感嘆之中,腦海裡浮現出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的名句:“ , ”。

第8篇

課標解讀:詩歌教學重點應在讀上下功夫,因此,教學本詩重在教會學生讀,採用反覆誦讀法,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品,讀中感。再用比較的方法,提供另外幾首李清照的詞作,瞭解詞的特點,感悟作者的寫作風格。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覆誦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1、抓住關鍵詞語和換詞的'方法品讀景物描寫——品秋景

2、通過“知人論世”和“相關詩句延伸”體悟、揣摩作者的情感——悟秋情。

1.通過“情境渲染匯入新課”、 “誦讀感知,體驗詩情”、完成學習目標1的檢測。

2.通過“品讀感悟、讀出詩情”、“ 拓展延伸、嘗試評價”完成教學目標2的檢測。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段秋思。大家是否記得唐代的王建有《秋思》?

(生與師齊背):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下面我們一起學習背稱為“秋思之祖”的《天淨沙秋思》

師生共同背誦古詩,創設氛圍,佈設“情感場”,為引入詩歌情境做好鋪墊,同時是前後知識形成鏈條,為研究性學習和遷移運用奠定基礎。

2、聽讀這首小令,談談給了你一種怎樣的感受?你從哪些景物可以感受出來?

通過朗讀指導,主要是讓學生把握詩歌朗讀的基本方法,提升學生朗讀古詩的水平;對於物象的初步感知,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

1、 品讀“枯藤老樹昏鴉”(出示圖片和詩句“飢啅空籬雀,寒棲滿樹鴉。荒涼池館內,不似有人家。”昏鴉何處落,野渡少人行。黃葉聲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

3、 品讀“古道西風瘦馬”(出示圖片和詩句“古道迢迢人跡稀”)

此環節通過學生描繪圖景,體悟詩情,若學生有理解不足之處,教師加以引導,鍛鍊學生的聯想和口頭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