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62W

閱讀的好處人盡皆知,多讀好書,它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精選,以供參考。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精選1

前些日子上古文課,老師偶然提及《浮生六記》,講到文章是如何的生動有趣,筆觸是怎樣的細膩獨到,頓時心嚮往之,《浮生六記》之讀後感。於是,立即去拜讀了一番。《浮生六記》是一本追懷往事的書。文章寫得坦率真實。不論是哪一章,都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文情懷。而且作者的思想史很自由的,尤其是文章第一章就寫夫婦生活的《閨房記樂》,而且寫得那麼大膽自然。這在當時是很難得的。

首先從書的題目來看《浮生六記》大概是去了李白“事如春夢了無痕”的意思吧。然而只要是用敏感的心靈細細體味,再久遠的事情也會依稀重現。大概人生總是不得完美。借生命的重溫可以獲得些許暖意。清乾隆年間,一位不那麼有名的書生沈復,用簡約的俊逸的文字,回憶自己的純真少年和憂患中年,記錄那段時光裡所經歷的閨房之樂,坎坷之愁,閒情之趣,浪遊之俠。處處流露不隨人是非的浪漫情懷和獨特的審美眼光。

讀了這本書,不得不羨慕其中的女主人公,芸娘。沈復得雙眼始終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這位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痴情,不得不讓讀者“閱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嫻雅,口授成誦,何其穎慧,顧盼神飛,何其纏綿,太湖縱目何其豪邁。與紅樓夢大觀園中的女兒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寶釵淡雅,比探春體貼,比湘雲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間煙火。於當今的時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內涵,淡雅,一份矜持。卻不料這樣一位佳人中道悽然長逝,空流下兩行痛淚。“父親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記》的芸娘。他愛她能與沈復促膝談詩愛她的憨性,愛她的愛美。(林太乙(林語堂之女))

讀完《浮生六記》,最大的感觸就是,休閒,一點也不覺得累人,傷神。每每獨到其中的一些片段還會於坐著產生共鳴。例如“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這是多麼的會享受生活,多麼愜意的比喻呀。還有其中關於插花的想法,讓人不覺讚歎。總之《浮生六記》是以篇筆致生動,細膩,簡約的美文。其中還印著姑蘇古城的文化底蘊,透著江南才子的精神氣質,裹著追憶往事的神祕面紗,是的語言精緻自然。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言《浮生六記》儼然一塊純美水晶。 《浮生六記》的確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文字也不生澀,簡單,閱讀起來也很有趣。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精選2

傍晚來到房間,心有無倚之孤獨感,站立在窗前遙望天邊浮雲,發呆了一會。點了一支菸,燃燒,不喜歡煙之苦澀,可是不抽,心中惶惶的,沒有著落感。胡思亂想一會兒之後,用毛毯做枕,舒服地躺下來,拿起那本《浮生六記》小說,翻看起來。記得先是在林語堂的小品文中看到《浮生六記》的介紹。林語堂曾經說:“陳芸(游魚注:該書作者沈復的妻子)是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在生活中,陳芸也是最令人喜愛。她生具慧才,性情灑脫,簡直是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時,我記住了陳芸這個名字。後來,我翻看《世界文學》,發現它將《浮生六記》列入傳世藏書,不由心生閱讀的渴望。此後,在各個書店留意《浮生六記》,但是遍尋不著。最後,卻在一家不起眼的書攤上看到,書都沒有瀏覽一下,就買下了。買來之後,沒有急著去讀,在床頭放了數日。我當然不是書痴,沒有這樣的雅趣——先聞聞書香,反覆撫摸書面,吊足胃口,然後才煮茶燃香靜讀。沒有急著讀,乃是因為近來心情不佳。現在,我終於翻閱本書,果然寫得至真至情,讓人感動,文筆尤其細膩。讀了一會兒,看看前序後編,才知道這也是殘本。前四卷是沈復寫的,後兩卷是曾國藩續寫。我有點疑惑,為什麼一些好書總不是全本,例如《紅樓夢》。大概後人無比喜歡原作,就大膽地寫起續篇,有著修補完璧的美意。《浮生六記》其實是沈復自傳,細膩地寫了祕而不宣的閨房之樂,生死不渝的伉儷深情,還記載了浮生裡種種悠閒的樂趣。何謂浮生六記?一閨房記樂,二閒情記趣,三坎坷記愁,四浪遊記快,五中山記歷,六養生記道。讀《浮生六記》最大的收穫就是享受到幽閒之情趣。古人說過“人非有品不能閒”,而《浮生六記》更在閒情之中浸染了豔情。寫閒情,如月照苔石,寫豔情,如雨落髮梢。這本書恐怕是中國文人自足常樂悠閒自得的最佳寫照,恐怕只有深得生活真味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自傳小說,也恐怕只有講究情趣的閒人才會靜下心讀讀本書。在現代紛紛擾擾追名逐利的社會中,讀這樣的書,有點逃避有點抗爭有點無奈。

讀罷,難免感嘆——時光匆匆,浮生幾何,何不給自己留下半日悠閒,抵它十年塵夢。總之,讀《浮生六記》可以玩味,卻不可羨慕,畢竟沈復的浮生,不是誰都可以輕易學得,畢竟古人的悠閒,不是現代人可以模仿的。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精選3

《浮生六記》中的芸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一個女人”。

芸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親人只剩下媽媽和弟弟,當時窮困的家徒四壁。

芸年紀稍微大後,憑藉自己的女紅手藝為別人做一些針線活,養活著一家人。後面她的弟弟求學認字讀書的費用也是她出的。

因為芸能背誦《琵琶行》,有一次在翻到該書,就一字一字的對照著認,這就開始了自學認字。芸在學做針線活的空閒,通過慢慢自學也漸漸學會吟詠詩詞。

芸和沈復結婚後,常常陪沈復在閨房中談詩論書,賞雪飲酒;也敢於女扮男裝去看廟會,主動為丈夫謀妾室,為公公找姬妾。正式如此,芸也是一個悽慘的女人,努力討好周圍的人,卻還是失歡了,失歡於婆婆,失歡於公公,失歡於小叔子,失歡於家奴。

芸所處在一個男尊女卑的時代下,加上她出生卑微,導致她越是在乎別人對自己怎麼看,一心為別人著想,卻不想別人卻早已對她成見頗深。

芸為了討沈復喜歡,心心念唸的為丈夫挑一名精神上、容貌上都契合的小妾,最後事情沒有辦成功卻惹的一身騷,被婆家人認為芸和青樓女子有啥牽扯。

在沈復同他父親在海寧時,芸為了討婆婆喜歡,芸主動擔起寫家信的活。後來,家裡偶然有些閒言碎語,芸的婆婆就開始懷疑芸在家書裡描述不對,後來乾脆就不讓芸寫家書了。

沈復後來又陪父親去刊江做官僚,他的父親說他出差在外,一直勞苦奔波,如果能找到一個陪他去外地照顧他起居的人就好了。沈復告訴芸後,芸私自託媒人開始給公公物色,而這過程中芸並沒有告訴沈復的母親。最後沈復母親知道後,芸失歡於婆婆。

芸的公公在外面當官僚時,不知道為什麼很久沒有收到家書,後面看到來的家書不是芸的筆記。以為是芸不想dai寫家書了。芸的公公開始對芸產生成見。

後面,沈復的弟弟向鄰居借了錢,芸做的擔保人。被追債人討上門後,公公以為是芸揹著丈夫跟鄰居借債,還進讒言fei謗小叔子,最後芸被公公趕出家門。芸失歡於公公。

古代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芸自學成才,但是思想還是被舊社會給荼毒至心,認為夫家至上,不由得讓人覺得社會能殺死人。

管中窺豹,這居然讓我們明白這就是傳說中千年以來難解的婆媳關係難題。所幸現在已經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婦女也是半邊天。女性已經不需要求別人歡心,不用擔心失歡於別人。不是自己的事情就裝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懶惰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精選4

《浮生六記》全書僅兩百餘頁,網羅譯文與原文。說是六記,其實只需四篇,議論的都是餬口細節、交朋結友、遊山玩水之類的事。初讀時我很訝異和洽奇,就如許一本議論餬口細枝末節的書,為什麼能從清代傳佈至今,兩百餘年來被無數文人騷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書中沈復的妻子——芸這小我物所吸引,林語堂說她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心愛的女人”其實是不為過。

芸出生伶丁,四歲失怙,依靠一雙巧手給人刺繡維持一家人的餬口,並供年幼的弟弟唸書。雖然身世不好,但芸聰明有情趣,自學認字,會吟詩為難刁難,在身為文人的丈夫面前,還能時常對詩人、詩句作出不俗評價。在男尊女卑的社會,女子大多困在閨閣之中。而芸卻對外面的世界非常獵奇,敢女扮男裝隨丈夫外出看廟會,也敢單獨乘船夜會要出遠門的丈夫。

沈復愛好養花養草、擺弄盆栽,好交朋結友、遊山玩水。芸不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輔佐。芸說沈復的插花兼備風晴雨露多般妙處,可謂精神入神,只是畫畫裡頭,有草蟲之法,何不師法。於是,她便找來螳螂、蟬、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還清算一下蟲腳:或者抱開花梗,或者踩著葉子,有板有眼。沈復與伴侶出門嬉戲,苦於沒有熱食,掃了喝酒吃茶品茗的興致,芸便僱來賣餛飩的擔子一起出遊,溫酒熱粥,還不消本身脫手,比當代人野炊還高階。難怪沈復說世上再也沒有如斯會意的女子。

芸對待尊長很恭敬,對待下人很溫順,天天見日頭上窗,就披衣急起,彷彿有人鞭策似的。沈復不肯起床,還取笑她。芸卻說不想公婆說新娘懶惰。芸由於能唸書寫字,公公便讓芸擔任寫家裡的手札。後來由於婆婆關係,芸讓公公誤會。芸甘願本身受誤會,也不肯在婆婆那兒那裡失了歡心。

芸的啞忍與她缺乏呵護的童年有關,她的舉動在如今看來大概有些懦弱,但連繫那時的時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貴在於風雅感性之後的默然。古來通文辭、善言語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時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芸的身上,竟無邪未鑿地湊成了一體。沈復家境中落,他們夫妻的日子良多時辰過得非常貧苦,但在這貧苦困難之中還能過出文藝清雅、暖和明媚來,裡裡外外無不是芸的光華。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精選5

初見這本書時,它被放在書店的書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潔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後,便是書封面上那幾個淡淡的文字“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讓我有想要閱讀它的衝動。

《浮生六記》為清朝蘇州人沈復所著,因同為蘇州人,便對書中所寫的園林有一種親切之感。沈復居於滄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園林一樣古色古香的建築。書中有介紹園林的地方,我因幼時去參觀過,能大致在腦海裡勾畫出園林的樣子,便不覺得枯燥乏味。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沈復,而是他的妻子陳芸。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芸孃的可愛之處在於,在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穎慧,幼時“即能成誦”《琵琶行》,還自己學會吟詩作對,對於詩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可愛之處還在於,她賢淑能幹,懂插花、疊盆景、焚香、畫蟲草,還自己設計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緻,是一種食盒,形如梅花,內建中五六隻瓷碟,裝上飯菜,如裝於花瓣中。芸娘還曾女扮男裝,同沈復一起參加廟會。因那時並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還真心真意的幫沈復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韻味才行,後遇到憨園,芸娘很喜歡憨園,但因種種原因,沈復未能娶到憨園,這也讓後來芸孃的病情更嚴重。

《浮生六記》中的閨房記樂是它的獨特之處。正如陳寅恪指出:“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係,而於正式男女關係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暱之情意,家庭迷鹽之瑣屑,大抵不列於篇章,惟以籠統之詞,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會寫閨事,夫婦生活,而沈復以直率平實的語言敘述閨中樂事,寫出了夫婦之間真摯的愛情,琴瑟和鳴,伉儷情深。後來,沈復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貧窮,生活艱難,芸娘仍為沈復想辦法賺錢,去討一份工作。這夫婦之間的真情令人感動,不幸的是芸娘紅顏薄命,沈復漂泊各地。

“浮生”應就是指沈復浮蕩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與芸娘在一起的時光雖短暫,但很歡樂,美好,但相比較他後大半生坎坷遊歷,那些歡樂的時光便如夢境一樣虛幻飄渺,曇花一現。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精選6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我感動於沈復與陳芸的愛情,我羨慕著他們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於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超然脫於俗塵。

沈復,生活初是小康,但後家道中落,雖為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與妻子陳芸雖在飢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卻志趣相投,彼此恩愛。但最後,夫妻二人卻天人永隔,滿是悽慘。就在陳芸去世讓沈復再找一人時,沈復說:“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耳”。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通讀後,不覺中發現,另一種想法卻湧上心頭。

沈復作為一介書生,雖然娶了聰明又有情趣的芸作為妻子,但他自己卻在家中不懂得如何處理與親人之間的關係,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最終落得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芸四處飄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差點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捲一捲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為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為主流。那些讓人看起來羨慕不已的閨房之樂,在缺少衣食的現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在《坎坷記愁》中寫到沈復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樸的夏氏雖嫁了農民,但豐衣足食,生活穩定,一家人其樂融融。相比芸,聰明的芸嫁給了沈復這個才子,卻遭到家人的排擠,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盡了艱苦。

芸最終去世了,沈復以“夫妻恩愛不到頭”來做自我安慰,但陳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並未在自己身上找過。朱奇志點評曰:“芸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戶人家,是非眾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論,不知是糊塗還是敷衍?”

沈復空有一身知識,但自身的知識終是被現實所擊敗。不懂變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細胞又有何用?芸嫁於沈復實在是淒涼。到頭來,芸的一生終究只化作沈復一句“夫妻恩愛不到頭”,只成了讀者心中解不開的故夢罷了……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精選7

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愛情故事,值得我們去紀念。或如祝英臺與梁山伯的彩蝶無奈舞翩翩,或如孟姜女與杞梁的淚雨傾盆長城新,亦或如吳三桂與陳圓圓的衝冠一怒為紅顏。或感天動地,或轟轟烈烈。但是在清代的蘇州,有這麼一對的夫妻,默默無聞,從恩愛相守,到不離不棄,再到陰陽兩隔,然後有了《浮生六記》。

說到《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當真稱得上默默無聞,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說白了,沒有驚人的家庭背景、沒有功名利祿、沒有驚人財富,一生堪稱平平庸庸,就是當時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就是這麼一個普通人,他卻擁有任何功名和財富都換不來的愛情,一個他深愛的和深深愛著他的芸娘,這便讓他整個人生精彩起來了。

回到小說本身,這是沈復在芸娘去世之後寫的.作品,記錄了作為一個清代江南人真實的普通生活,分別有閨情、花卉、園林、官場、交遊、市井、山林、寺院乃至兄弟之情與妓僚。其沒有驚險刺激的場面,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平平淡淡,娓娓道來,猶如一幅寫意的水墨畫般自然。

這水墨畫裡一抹亮眼的顏色便是芸娘。一個被林語堂先生稱為“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據沈復自己說,是“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可見沈復對芸娘是一見鍾情。那芸娘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芸娘是沈復舅舅家的女兒,自幼喪父,擅女紅,獨自一個人支撐全家生計。又生性聰穎,自學詩文,能寫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這種句子來。結婚後芸娘既能夠陪沈復談詩論書、賞月飲酒,又能夠喬裝打扮、女扮男裝。既讓人讚歎於芸孃的蕙質蘭心,又驚奇於她敢於跳出世俗的勇氣。其實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家庭裡,物質條件不算好,甚至說有些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芸娘默默承受了很多,不僅把日子打理的像模像樣,還過出了一種安貧樂道的風雅之資,著實不易。自古以來,才女有,同情達理者有,一往情深者也有,但是往往這幾條是不相容的,衝突的。偏偏在芸娘身上,這幾種特質渾然一體的融合到了一起,毫無維和感。古語有云“貧賤夫妻百事哀”,在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裡,兩個人很多時候都是苦心經營才能維持生活,按理說應該冷漠、心灰、忙碌,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清暖溫柔,甚至風流倜儻,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芸娘,正是因為有了芸娘,沈復的生活堪稱多姿多彩。所以林語堂先生的評價,實在恰如其分。

雖然時代不同,但是人們對愛情的嚮往是相同的。得如此一知己,也算此生無憾。斯人已逝,往事不堪回首。一雙璧人,情深意重。哪知天意難測,陰陽兩隔。自此餘生皆為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