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脱貧攻堅工作調研報告4篇

欄目: 職場規章制度 / 發佈於: / 人氣:1.63W

【篇一】

脱貧攻堅工作調研報告4篇

當前,脱貧攻堅工作已經進入常態化階段,在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關於脱貧攻堅的重大決策部署,特別是習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脱貧攻堅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同時,加快推進產業扶貧工作是助力全縣脱貧攻堅、奮力實現追趕超越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xx縣按照全縣脱貧攻堅工作總體部署,緊盯茶葉、畜牧、魔芋、中藥材四大主導產業,着力園區承載、科技支撐、龍頭培育、品牌打造,在推進脱貧攻堅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現階段中省市脱貧攻堅的總形勢、要求和任務相比,還有差距和不足,還需要下大功夫、下真功夫。

產業扶貧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扶貧組織機構及相關政策

成立了縣產業脱貧工作推進組,明確縣農業局為產業脱貧工作推進組的牽頭單位,同時,成立了產業脱貧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強化對全縣產業扶貧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了產業脱貧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各成員單位聯絡對接機制,保障產業脱貧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制定出台了xx縣關於切實推進產業脱貧工作指導意見xx縣產業脱貧規劃(20xx2020),印發了實施精準產業到户扶持的指導意見產業脱貧數據信息資料報送制度移民搬遷產業扶貧實施規劃互聯網農業促進產業脱貧實施方案農業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1.重抓“三園一業”,築牢增收基礎。立足資源稟賦,堅持長短結合,突出產業扶貧“三園一業”(即連片現代農業產業園,村村特色示範園,户户產業小庭園和勞務輸出產業)。今年上半年,10個現代農業園區實現產值1.72億元,增長11.3。生產茶葉4809噸;
發展家庭適度規模養殖户2.12萬户;
建設規範化魔芋基地1萬畝,發展高山延遲蔬菜6000畝、訂單辣椒、花椒6027畝、設施蔬菜1200畝;
新增林藥面積3.7萬畝、核桃基地7500畝、小雜果2300畝,食用菌栽培400萬袋,蜜蜂養殖2.5萬箱;
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萬餘人。

2.突出“三個精準”,推進產業到户。一是產業對接精準。堅持做到產業選擇與市場需求對接、產業佈局與貧困羣眾對接、產業經營與技能特長對接,促成xx的資源稟賦、自然生態等優勢得到轉化運用,主導產業、小眾產業以及特色產業得到發展,貧困羣眾的積極性與技能特長得到全面發揮;
二是增收方式精準。切實做到家庭經營增收、入股分紅增收、勞務增收“三位一體”融合穩增收,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三變模式”促增收;
三是服務保障精準。全力推動科技服務、投入保障、基礎支撐齊頭並進,切實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激發貧困羣眾脱貧內生動力,挖掘產業扶貧潛力。保證了貧困村、貧困户產業全覆蓋,做到了產業長短結合,一户一策。目前,產業到村到户台賬、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户台賬基本建立,落實產業到户1.27萬户4.29萬人,落實247個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户1.2萬户4.04萬人,做到了靶向治療、精準發力。

3.加強統籌規劃,促進融合發展。因地制宜,制定了xx縣產業脱貧規劃(20xx2020),目前,各鎮(辦)按照規劃要求,積極推進產業脱貧項目落地。同時,積極推動移民搬遷產業扶貧“兩園”建設,按照“安置點有主導產業、貧困户有增收門路、貧困人口有致富技能、產業發展與移民脱貧同步前進”的目標,融匯農業休閒觀光、電商等業態,推進三產融合發展。

4.強化示範引領,拓展創新思路。在農業產業示範園建設上,立足茶產業發展,落實縣茶技站聯繫指導,遴選陝西怡溪春茶業科技有限公司、xx縣豐源林牧業有限公司為示範點,建立帶動貧困户機制,分別帶動貧困户94户和76户,多種形式增加貧困户收入;
在特色產業創新示範項目推進上,遴選xx縣黎豐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為示範點,落實縣園藝站聯繫指導,實施訂單辣椒生產,貧困羣眾產業發展積極性高,帶動116户;
在示範點與貧困户共贏發展利益關聯機制建立方面,形成了勤興肉牛“合作社基地技術貧困户”四統一回收抱團發展模式、利民魔芋“規模經營貧困户”收益多元化發展模式、黎豐辣椒“公司基地貧困户”訂單農業等模式經驗,在全縣產業發展中推介推廣。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自然條件較差,山大溝深,土地零散,自然災害頻發,嚴重製約縣域經濟發展。

2.產業基礎薄弱,產業結構比較單一,支撐發展能力不足,基本上都是農業產業為主,第二產業發展不夠,第三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產業發展主要以家庭為經營主體,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村集體經濟“空殼”問題突出,成立的新型經營主體存在“空轉”現象。

3.貧困程度較深,貧困面大,20xx年數據清洗精準識別後現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639户48968人,貧困發生率21.69,貧困村127個(含10個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高於全市5個百分點,高於全省11個百分點。貧困人口居住分散,空心化、老齡化、因病致貧返貧等問題突出。

4.貧困羣眾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自身發展能力、動力不足。

這些現實存在的問題,迫使我們要切實把貧困羣眾放在心上,把脱貧職責扛在肩上,把產業扶貧任務抓在手上,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在系統推進、靶向施策上下功夫,集全縣之力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

開展產業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準確定位、突出優勢。首先要緊扣“市場”做文章,既立足於擺脱當前的貧困,又着眼於可持續的脱貧,精準佈局短平快產業和中長線受益產業,打牢產業扶貧基礎。其次要堅持互補錯位發展,立足資源稟賦,找準比較優勢,xx縣森林覆蓋率達66.2,縣城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年均達到340天,被譽為“天然氧吧”和“天然中藥庫”,20xx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陝南唯一的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推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產業發展優勢,可因地制宜推動連片現代農業產業園、村村特色產業示範園、户户產業小庭園建設,以“三園”聯動機制實現大園帶小園、產業帶農户、長效穩增收,走出符合xx貧困山區特點的產業扶貧新路子。

(二)聚焦重點、精準發力。立足貧困村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特點,兼顧時效性和長期性,因地制宜精準佈局產業。繼續推進“茶葉、畜牧、魔芋、中藥材”四大主導產業,適度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蠶桑、中蜂、馬鈴薯、特色蔬菜、小雜果、林下種養及特色水產、林產等區域性短平快特色產業,實現貧困户與產業有效對接。同時,不斷完善產業獎補、貸款貼息、税費減免等方面政策措施,以激勵貧困户發展產業。

(三)系統謀劃、創新路徑。建立產業扶貧項目庫,推行“把思路培育成典型,把典型提煉成模式,把模式規範成項目,以項目推動產業發展”的途徑,把貧困户吸附到新型經營主體周圍、嵌入到產業鏈條當中,切實讓產業發展成為貧困户脱貧致富的根本依託。各鎮(辦)以及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要充分專注產業發展規劃、產業幫扶措施,全力推進村級經濟組織和互助組織規範運行,積極引導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意願的貧困户在房前屋後開辦產業小庭園,支持貧困村至少建立1個特色產業示範園,鼓勵跨村連片建立1萬畝以上的現代農業產業園。依據貧困户的勞動能力、技能特長等,量身定製庭園業態,確定短平快項目,實現產業對人、人對產業;
依據貧困村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重點在示範園區發展主導型產業,實現一村一品;
充分發揮縣域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全力推進主導產業、小眾產業以及特色產業的融合發展,建立現代農業園區,實現一園一特色,爭取讓產業在貧困村、貧困户實現全覆蓋。在產業規劃佈局上,堅持因地制宜、適生優生的原則,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主要發展林特產業、林下經濟、牛羊養殖、中藥材等產業,在800米以上的半高山地區,重點發展茶葉、魔芋等產業,在800米以下低海拔河谷、平壩地區重點發展畜禽養殖、特色水產、糧油作物、蔬菜種植等產業。

推動產業扶貧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成效展望

(一)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以農業倍增工程為抓手,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致富產業,逐步實現貧困村“村村有主導產業、户户有增收門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標。一是發展小眾產業。堅持一村一品定位,按照有特色、有基礎、有主體、有效益、有市場的“五有”要求,以村為單元,因地制宜發展畜禽養殖、食用菌、林產等區域性短平快“小眾產業”,提高貧困人口產業參與度。20xx

年底前,實現129個貧困村都有產業覆蓋,每個產業扶持貧困户至少有1

個長、中、短期結合的產業增收項目。二是突出抓好四大農業主導產業。畜牧產業方面形成生豬產業穩定發展、白山羊產業加快發展,其它畜禽養殖齊頭跟進的發展格局。到2020年,全縣飼養生豬達到85萬頭、牛10萬頭、羊50萬隻、禽200萬羽的養殖規模;
茶產業按照“一帶二區”佈局210國道生態觀光茶園旅遊帶,楮河、納溪河流域優質富硒區和三元、簡池優質高產區,把握好基地建設、產品加工、市場營銷三個重點環節,每年新建茶園1萬畝,低產茶園改造1萬畝,培育豐產茶園1萬畝,配套搞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20xx年茶園面積達到13萬畝,茶葉產量達到5500噸,2020年達到15萬畝,年產茶葉7500噸的突破發展目標;
魔芋產業重點抓好基地建設、種芋繁育和魔芋初級加工,實現產量超過10萬噸;
重點抓好藥源基地建設、主體培育、市場銷售三個關鍵環節,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三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在涇洋草壩、小洋毛埡等半高山地區建立反季節蔬菜基地5000畝;
在黎壩、簡池等地建立訂單辣椒種植基地5000畝;
沿210國道、鎮碾路發展食用菌袋料栽培500萬袋;
在巴山、大池等蠶桑基地種植蠶桑3萬畝;
在九陣、鹿池等地沿河谷、平壩平緩地帶發展特色水產養殖300畝,水產品產量達到450噸。

(二)加快經營主體培育。依託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加大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建設培育力度,帶動貧困户增收致富。積極培育認定一批省、市、縣級示範園區、重點龍頭企業、示範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加大扶持力度,持續增強帶動貧困户增收能力,引領帶動經濟發展和產業扶貧。扶持經營主體實行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拉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職業農民培育,培養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職業農民。到2020年,培育扶貧帶動型龍頭企業30户,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800個、家庭農場150個,培育職業農民1000人,力爭實現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村全覆蓋。

(三)着力推進三產融合。一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搭建貧困人口生產就業新平台,帶動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户進入產業鏈;
大力發展電商服務業,在2020年之前全力實現全縣129個貧困村建立電商服務站,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加快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建設,依託xx縣物流配送中心,構建縣、鎮、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實現線上線下雙向農產品流通。二是大力實施農超對接工程,依託心連心購物中心及所有鎮級超市,廣泛吸收農民專業合作社新鮮農產品入駐超市流通,切實解決貧困村、貧困户農產品流通“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大力發展休閒農業、觀光農業,拓展農業經濟,帶動貧困人口就地創業就業。

(四)創新生產經營方式。加快土地和林地流轉,鼓勵貧困户以承包經營權入股,引導貧困户土地經營權向專業大户、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園區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吸收貧困户以土地經營權、產品、勞力等要素參股,密切與貧困户的利益聯接關係,各經營主體僱傭勞動力要優先向貧困户傾斜。目前,我縣長嶺鎮碗廠溝村國耀農業公司推行的農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就是創新生產經營方式的一個成功案例,該公司共流轉土地1600畝、土地入股1500畝,吸納社員270户1230人,其中僅在冊貧困户就有122户315人,不僅降低了公司的前期投入,也保障了社員長期受益。

【篇二】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破解“三農”發展難題的新路徑,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新舉措,有利於形成“農民主體、政府主導、市場引導、企業帶動、城鄉協同”的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新格局。通過“三變”改革,激活農村“沉睡”資源,激活存量資產、自然資源、人力資本,推動精準脱貧,促進農業生產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鎮巴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啟動以來,我縣按照省市工作部署,緊緊圍繞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構建脱貧攻堅長效機制,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基礎,以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為切入點,強化“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健全工作機制,穩妥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工作。

(一)堅持組織領導奠基礎。成立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縣委副書記、主管副縣長為副組長,縣級相關部門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縣農業局局長任辦公室主任,抽調專人組成專門工作機構,負責日常工作,統籌協調改革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健全督導考核機制,指導督促各鎮(辦)開展工作。堅持“縣指導、鎮主體、村實施”工作運行模式,按照“先行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進”的思路開展工作,結合我縣實際,縣委制定了鎮巴縣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鎮巴縣全面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三變”改革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明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及方法步驟等。

(二)堅持政策宣傳造氛圍。加強對改革政策的宣傳培訓,增強羣眾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調動羣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圍。通過召開動員培訓會、懸掛橫幅、製作宣傳欄、發放宣傳單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目的意義及相關政策。不斷加強業務培訓,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政策法規、技術路線、程序步驟等相關業務知識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確保全縣改革工作規範推進。持續強化“四支隊伍”職能,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形成改革合力,提高農村“三變”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啟動以來,組織縣鎮村相關人員先後參加省市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三變”改革業務培訓22場次,參與培訓人員1100餘人次。印發各類資料10000餘份,落實政策宣講到户。

(三)堅持規範操作保根本。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根本性制度安排,涉及全體成員的切身利益。我們把保障農民羣眾民主權益作為基本原則,按照“成立工作機構、制定工作方案、宣傳動員培訓、清查核實資產、成員資格認定、股權設置量化、建立集體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等八個環節按步驟有序推進。各鎮(辦)區別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改革工作,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制定規範的工作方案和指導政策。在推進改革中堅持“守住底線、規範提升、放活發展”,準確理解改革政策,規範改革設計,切實做到數額無誤、產權明確、現狀清楚、羣眾認可。每項決策都提交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大會民主討論,履行規範的操作程序,取得廣大成員的理解和支持。

(四)堅持資金保障激活力。針對全縣大多數村無集體經營性資產和集體資源性資產,屬典型的集體經濟空殼村的現狀,按照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脱貧攻堅相關政策要求,利用財政涉農整合資金向集體經濟組織注資,作為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啟動資金。20xx年,印發了鎮巴縣

20xx年資產收益扶貧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推進“三變”改革支持資金管理辦法,將全縣產業脱貧資金總額的35共5340萬元,注入到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當年退出貧困村和深度貧困村集體經濟組織每村50萬元,其它貧困村每村30萬元的標準進行支持,以此倒逼貧困村加快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步伐,逐步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

鎮巴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根據各村特色,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探索總結出了一批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典型,帶動了貧困羣眾增收。截至20xx年6月底,在農業部門註冊登記的集體經濟組織(村集體經濟合作社)81個。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數佔行政村(社區)總數的

44.8。全縣有集體經濟收益的村達到20個以上,典型引路作用明顯,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一)“1n”模式多管齊下,發展集體經濟。楊家河鎮三灣村堅持黨支部引領,緊扣脱貧攻堅,堅持民主決策和規範操作,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工作,成立了集體經濟合作社,並將原有的村扶貧互助合作社和村互助資金協會納入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統一管理,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載體,以集體資產資源和扶貧資金為依託,選準對接經營主體,多渠道發展集體經濟,促進貧困户增收。一是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對鎮政府為其注入的涉農整合資金50萬元,全部投入到北京同仁堂陝西麝業公司,採取合作發展林麝養殖入股分紅的模式,每年增加村集體積累3.5萬元以上。二是村互助資金協會將鎮政府為其投入的涉農整合資金40萬元,按照帶資入企方式加入康裕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發展高山富硒茶產業,先期實現貧困户按約定比例分紅2.4萬元,帶動65户貧困户增收。三是利用康裕公司流轉貧困户及周邊羣眾閒散土地、荒廢坡地,按不同地塊及地面茶園簽訂土地流轉協議,帶動該村78户貧困户及農户增收。四是村扶貧互助合作社內成立了村級水電服務隊、基礎設施維護隊、農產品營銷服務隊、環境保潔服務隊。在該村各服務隊實施的小項目建設中吸納貧困户及當地“能人”加入其中,村集體經濟通過小型項目增加收益。目前,三灣村已有集體積累4萬元,貧困户分紅收益2.4萬元,實現了村集體收入零突破。

(二)社企共建產業基地,發展集體經濟。黎壩鎮先期以各貧困村扶貧互助合作社為載體,採取合作社與光伏企業合作共同投資,引資企業發展光伏產業,建設分佈式光伏電站。按“共同投資,收益平分,公司管理,貧困户分紅”合作原則,優化利益分成,實現有“伏”共享。光伏項目總投資860萬元,全鎮86户貧困户利用政策扶持資金和小額貼息貸款户均5萬元共計投資430萬元入股到村扶貧互助合作社,貧困户按照投資額的6%連續三年定額分紅。分紅期滿時,各村扶貧合作社、貧困户可優先回購不定份額光伏項目產權,獲得產權後不參與運營管理條件下,按照所佔份額全部收益95%實現永久分紅。目前,該鎮貧困村光伏項目年收益25.8萬元,惠及86户“三無”貧困户400餘貧困人口,人均增收800元。

(三)自主經營特色產業項目,發展集體經濟。碾子鎮三官村結合村情民意,選擇優勢項目,自主發展農業產業項目。一是將農户承包土地流轉到集體經濟合作社,統一規劃整理,發展荷塘觀光園特色蓮藕產業100畝。二是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免費向貧困户提供苗木、技術培訓、市場營銷等服務,發展青脆李(冬李)450畝,並與貧困户達成股份制合作協議,產業見效後集體經濟組織與貧困户按37比例分紅;
蓮花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流轉土地,發展了50畝特色生薑產業,並吸納貧困户到基地務工。村集體經濟組織同步推進市場營銷,已經與周邊市縣的超市、農貿市場、食品企業等方面的客商達成了初步合作協議。

鎮巴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羣眾對改革的認識不足。鎮巴地處秦巴山區東南隅,雖然擁有較為豐富的耕地、山林等資源,但大多承包到户,集體資源很少,加之農民羣眾生產生活環境相對封閉,部分貧困羣眾思想保守,傳統小農意識頑固,改革發展意願不強,不能適應與外界市場相同步的改革,而且對改革未來的前景認識不足,在土地股份合作中大多趨向土地流轉,收取流轉費用,不願入股,無法從真正意義上由農民變成股民。

(二)經營主體存在經營風險。農業生產面臨着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雙重壓力,所以農業既是弱勢產業,更是高風險產業。“三變”改革後,村集體、農民的有關資產權利權益入股進入了相關生產經營實體有限公司、合夥企業、專業合作社等,這些經營實體是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生產經營過程中受冰凍、旱災、水災、雹災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和不可預見的市場因素雙重影響,出現經營性虧損風險的機率非常高。而且經營主體與入股村集體、農民按照市場經濟主體明確責任,經營主體按照市場規律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市場風險更加不確定,經營性虧損的風險將更加增大。20xx

年鎮巴縣在20個村開展試點,起步階段的改革政府主導作用大,對參與企業和項目選擇相對比較優質,出現經營性風險機率相對較小。但從20xx

年開始全面推廣後,各村的情況千差萬別,政府支持力度及惠及面有限,經營主體出現虧損的機率呈上升趨勢。如何面對農村、農民風險承受能力偏低的背景下,建立有針對性生產經營風險防控機制,化經營風險解或者將經營風險有效分擔、降到最低,守住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的底線,是當前我們亟需破解的難題。

(三)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實際操作困難。農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是指讓農民成為村集體的“股東”,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等六項權能,解決長期以來農村集體資產不明晰、所有權被虛置等問題,使村集體的每個“股東”都能從集體經濟發展中公平獲得紅利。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折股量化難以實現的問題。如,為了幫助壯大村級集體資金盤,縣級層面整合了部分資金,按照30至50萬不等的標準分別注入了村級公管賬户,但由於某些村人口基數龐大,如果按照人口折股平分,每人僅能獲得幾十上百的資金,對村民的帶動作用不大,弱化了資金效益,也違背了整合涉農資金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初衷。

鎮巴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啟示和建議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推進兩年多以來,我們摸着石頭過河,敢於嘗試,勇於創新,積極破解農村改革深層堅冰,不斷推動我縣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取得新進展。在此過程中,我們有三點啟示

啟示一“資金變股金”過程中的制度支撐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指導。目前,省級層面關於開展“三變”改革的導引性文件是20xx年10月19日省農業廳出台的陝西省“三變”改革工作導引,其中關於“資金變股金”有關規定中指出,對財政投入貧困户的專項資金,直接量化為貧困股金,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持有並經營,作為集體特殊股,所得收益歸貧困户所有,一併將成員股、集體股、貧困户優先股“三類股份”規範設置。對扶貧資金投入形成的經營性資產,所有權固化給集體,收益權由集體和貧困户按一定比例分配,配套實行貧困户脱貧退出的動態調整機制。在實際操作中,缺乏相關制度支撐,很難細分,力爭建議在省市層面出台更為具體的指導意見,便於縣級層面操作。

啟示二“農民變股東”過程中的承接主體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從鎮巴兩年多的實踐來看,能夠承接集體資產、經濟效益穩定的市場主體不多。而且大多數村級集體經濟基礎差、底子薄,發展中還有適應市場規律的過程,當前能獲取集體經濟分紅的村還不多,農民獲得感不夠。在實際承接主體選擇的過程中必須要將羣眾的獲得感與承接主體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結合起來,統籌考慮。

啟示三“資源變資產”過程中的風險防控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在“資源變資產”過程中,大部分村集體經濟基礎不強,少量的集體資源、資產一旦入股到市場主體,極端情況下市場主體的破產會導致集體經濟資產流失。需要對以資源或資產入股的項目建立嚴格的審批制度,既要做好經營風險評估,更要做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為此,提出三項建議

(一)加強思想轉變。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全縣幹部的教育培訓力度,加強他們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系統性、綜合性的把握,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關係的理解,提高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認識,積極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造就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專業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廣泛開展宣傳發動,以座談會、村民代表大會等多種形式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三變改革工作進行政策解讀和宣傳,引導羣眾積極參與,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並積極引導他們參與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產業。

(二)構建風險防控機制。一方面探索建立經營風險補償機制,引導和鼓勵參加農村“三變”改革的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樹立現代化經營理念,提供科學經營管理水平,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例如,支持鼓勵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購買農業保險,降低經營風險。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參與“三變”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由於生產經營原因出現參與“三變”農民收益嚴重減少,不能維持最低生活需要時,可由政府拿出部分整合的涉農資金,為這部分農民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幫助其渡過改革發展攻堅期。

(三)做好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工作。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難點在資產折股量化到人頭。對於產權明晰、量價清楚沒有爭議的資產,很容易就分下去了,對於一些無法量化折股到人頭的資產可以採用由鎮辦和縣農業局、農經站指導,村民代表參與共同估算,對集體“三資”進行清產核資,全面清理核實集體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並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對結果進行認定。加快建立完善農村產權價值評估和交易中介的組織及平台,針對難以折股量化到户的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加大招商支持力度,吸引社會資本盤活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以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入股,採取靈活措施盤活資產,實現資產轉換變股。對於整合的涉農資金,不將資金平分下去,可先按村級人口折股,村民(社員)持股,將資金用於發展產業等持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資產的業態之中,實現整合資金效益的最大化。

【篇三】

xx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特別是近年來,全城區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共十九大關於精準扶貧總體部署和自治區、xx市關於精準扶貧精準脱貧的部署要求,牢固樹立抓脱貧攻堅就是抓發展、抓民生的理念,始終把脱貧攻堅工作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用脱貧攻堅工作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突出問題導向,圍繞貧困村和貧困人口脱貧摘帽目標任務,全面實施貧困人口“五個一批”和貧困村“公共設施服務”工程,落實各項保障政策,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有力的舉措、更加超常規的行動,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

一、總體情況

xx區有扶貧任務的包括4個鎮37個行政村和1個開發區2個社區。xx區共有“十三五”貧困村7個,其中20xx年已完成脱貧摘帽5個,20xx年脱貧村2個;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72户共6090人,其中20xx年退出户有587户2107人,20xx年退出户有335户1129人;
20xx年脱貧户276户885人;
20xx年脱貧户466户1411人,20xx年未脱貧人口208户558人。

二、當前脱貧攻堅工作面臨的問題現狀分析

自20xx年全面進入脱貧攻堅戰以來,雖然xx區脱貧攻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目前的脱貧攻堅工作還面臨嚴峻形勢。存在主要的問題現狀有

一無勞動能力貧困户是難以穩定脱貧的主要原因。目前剩餘的208户未脱貧户大多是“老、弱、病、殘”等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户。貧困涉及面廣,分佈比較分散,分別在所轄的4個鎮各村坡,貧困程度不同、致貧原因複雜等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有的貧困户、貧困人口同時存在兩種以上致貧原因,情況複雜,增加了精準施策、精準扶貧、精準脱貧難度。除整户無勞動能力、無力脱貧無業可扶的貧困户需要政策兜底、資金兜底外,其餘也只是“有一定勞動能力”户,且普遍缺乏增收技能和發展資金,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和技能培訓,實現穩定脱貧難度較大。

二穩定脱貧增收的措施還有待進一步做實。一是“輸血式”扶貧的多,“造血式”扶貧的少。幹部很多依然是“慰問式”扶貧,持續的產業扶持措施少,部分貧困村存在幹部“點菜”、羣眾“下廚”的現象。二是產業結構比較單一。貧困户產業發展單一,扶持的貧困户支柱產業難以形成,扶貧產業項目市場風險抵禦能力弱,養殖、種植業效益週期相對較長,急需帶富能力、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強的能人或企業帶動和保護。三是部分貧困户自我發展能力天然缺失。對於失去部分勞動能力貧困户,由於他們日常照顧自身生活都已比較困難,根本不具備發展相對規模的種養殖業,基本上是“養幾隻雞、幾隻鴨,種一點蔬菜自給不自足”的現狀,因此幫扶幹部也很難以找到有效辦法,只能為貧困户“再多送一些雞、鴨苗,長大後再動員‘朋友圈’愛心購買”的增收辦法,缺乏真正長效脱貧的招數。

(三)兜底對象保障措施和保障管理服務有待規範完善。兜底保障措施有待完善。根據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有些應該納入扶貧兜底的對象不符合現行農村低保評定標準,應與中央打贏脱貧攻堅戰的決定保障兜底要求有效銜接。扶貧與低保“兩線合一”有待明確,脱貧線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之間有差異,存在機械的套用低保標準、條件,對於整户無勞動能力户目前尚無法達到“低保兜底”要求。另外,低保家庭因病致貧返貧現象突出,醫療保障成為兜底保障難點,醫療保險、大病救助作用發揮有待創新。因病致貧貧困户多為重病、大病、特病、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服藥,現行農村醫保政策大病報銷比例少,許多貧困户又不夠大病保險、商業補充保險、醫療救助的條件,致使因病致貧貧困户脱貧難度大。兜底保障管理服務有待加強。社會救助工作量大面廣,困難羣眾救助涉及民政、殘聯、衞計、教育、住建、人社等多部門,幫扶項目需要整合,避免碎片化。社會救助政策名目多,對象標準各不相同,各部門獨立運作,部分基層人員不能準確理解執行政策。

四樹立打贏脱貧攻堅戰的思想基礎還有待進一步築牢。部分掛包部門對扶貧開發的長期性和複雜性認識不足,扶貧開發合力不強,大膽創新不夠,存在厭倦和畏難情緒,容易產生“扶貧疲勞”;
部分幫扶幹部雖然對貧困户越線脱貧感到信心十足,但對於貧困户脱貧越線後如何有效的防止返貧的思考不多,對真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扶貧理念認識還不足,個別基層幹部僅僅滿足於算“經濟賬”、“收入賬”,喜好短平快的扶貧效應,而忽視了建立長效機制的“造血式”扶貧。

三、做好新形勢下脱貧攻堅工作的對策建議

一精準解決好扶持誰、怎麼扶的問題

深入開展遍訪貧困村貧困户“脱貧攻堅回頭看”專項行動。按照自治區、xx市的統一安排部署和“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的要求,對貧困户進行再核實、再調查、再識別,及時查漏補缺,加強跟蹤監測,強化動態管理。做到精準一户一卡一冊,重新摸底當前致貧的原因,認真分析貧困户當前面臨的困難和致貧原因,從而根據不同貧困户的情況精準施策、精準扶貧和精準脱貧,不斷提高扶貧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完善更新系統和數據庫,做到幫扶手冊、國辦系統、數據大平台和貧困户的實際情況相符合,實行動態管理,確保數據真實可靠,確保真正的貧困農户建檔全覆蓋,運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手段,實現脱貧攻堅數據化查詢、數據化調度,信息化管理、精準化實施。

通過精準識別、分析對比後只是解決了扶持誰的問題,對於怎麼扶的問題,還需進一步分類施策。當前,我們一直強調因村施策、因户施策,但實際落實過程中總體仍然比較紊亂,難以形成合力,主要是由於到村到户已經是最下層的“子目錄”,缺乏上一層“菜單”的統籌指導,致使部分幫扶幹部在具體落實中感到難以適從、無從下手,因此需要對上一層“菜單”加以完善。首先,要根據貧困户勞動能力區分為“可通過扶持自主發展”和“政策兜底”兩大類型,第一種類型主要通過產業、勞務等方面給予扶持,第二種類型則只能通過低保、醫保、養老、教育等方面給予“政策兜底”。其次,要根據致貧原因明確一項最主要的貧困類型,把明確的貧困類型歸類後由城區和鎮相應職能部門進行對口指導幫扶,如因病致貧的貧困户由衞計部門統籌指導幫扶幹部落實幫扶措施、因學致貧的貧困户由教育部門負責指導、因殘致貧的由殘聯負責指導、因缺技能或就業的由人社部門指導、因缺產業的由農林水利部門指導等等,變幫扶幹部自下而上的“爭取”工作方式為部門自上而下的“任務”工作方式。再次,要加強幫扶幹部政策知識培訓。由於幫扶幹部基本是城區、鎮各個部門的幹部組成,對於各項政策情況往往難以全面掌握,而貧困户和政策情況多種多樣,種類繁多,涉及多個不同的部門,很有必要對他們進行專項培訓,確保幫扶幹部能夠根據所聯繫貧困户情況對照政策無逢對接、逐項落實、避免錯漏,實現幫扶政策落實全覆蓋。

(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發展特色富民產業,狠抓特色產業扶貧。以行政村為基本單位,充分發揮各村人才、土地、環境資源優勢,合理引導貧困户改變發展思路,通過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的種植、養殖業發展,實現農業產業一村一特色,做到每一個行政村都有一個促進農民增收的亮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行貧困户土地規模流轉,探索資產性收益扶貧模式,鼓勵企業或大户集約經營,帶動貧困户增收脱貧。充分發揮好村級組織及合作社、專業大户等新型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的帶動示範作用,着力提高農户組織化和專業化程度,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增強貧困羣眾脱貧致富能力,確保貧困羣眾持續穩定脱貧。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市場,擴大銷售規模,真正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進一步拓寬羣眾增收渠道。要把脱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努力改善貧困鄉村的村容村貌,不斷豐富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勵引導羣眾以更加飽滿昂揚的精神狀態為過上幸福美好新生活而努力奮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要以延伸產業鏈、拓展農業功能為重點,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流通,開發農業旅遊、文化、康養等多重功能,促進農業生產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要牢記“惠農”初心,堅持把農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作為基本出發點,着力構建股份制、合作制等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鼓勵企業和農户形成利益共同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分享融合發展的紅利。要遵循市場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尊重企業和農户的主體地位和經營決策權,充分調動和發揮各類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要加強規劃引導、政策支持、服務保障、市場監管和試點示範,努力創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有利環境。

(三)加強對貧困户的扶貧扶志宣傳教育

提高貧困人口思想認識是關鍵。船上人不急,岸上人急斷了腰也枉然。思想是一切工作開展的源頭,只有提高了貧困人口脱貧的思想意識,才能發揮貧困人員幹事創業致富的積極性,才能讓扶貧工作順利開展。否則扶貧將成為扶貧工作人員的獨角戲無法取得實質性成效,即使有一定效果也將很快出現返貧現象;
甚至讓貧困人員養成不勞而獲的思想,那麼扶貧將失去意義。做好思想扶貧工作,改變其落後的觀念、懶惰的思想和安於現狀進取精神不足的狀態,打消其“等、要、靠”的思想,才能避免年年扶,年年貧,甚至越扶越貧的情況出現。今後要加強扶志教育,在豐富內容和方式上下功夫。一是增加扶志內容。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培育積極健康向上的精氣神。進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育,培育人窮志不窮,窮則思變、窮則思勤的奮鬥精神和脱貧的勇氣和決心。進行徵信知識教育,強化借錢必還的誠信意識。二是要因户施策探索多種扶志教育方式。除了傳統的講授式方式以外,積極探索外出考察開闊視野的扶志教育方式。宣傳部門要利用好電視、報紙、雜誌、網絡,多製作精準扶貧精準脱貧的影像、圖片、文字,發揮好宣傳工具這一思想武器的引領作用,用生動活潑的文化、藝術形式影響村民、改變村民,營造貧窮落後不光榮、好吃懶做很可恥的輿論氛圍。總之,要多措並舉,幫助貧困户找準自己貧困的原因,分析當前脱貧致富的優勢條件,認識到貧窮與自己努力不夠有直接關係,脱貧是自己的責任,要用自己的雙手脱貧,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拼搏精神,樹立戰勝貧困的信心鬥志,在精神上與貧困絕緣。

(四)“社會保障兜底脱貧一批”作為脱貧攻堅主要措施之一,不僅政策性很強,又是操作層面要求很嚴的一項工作。

一是完善兜底保障對象識別認定機制。進一步完善兜底對象標準,將扶貧低保户、低保户統一納入兜底對象,對扶貧低保户可採取階段性施保。嚴格兜底對象識別認定程序,建立申請、核查、評議、審批聯動機制,低保評定要堅持將家庭收入核查作為最基礎、最核心的環節,民主評議作為重要參考,加強過程痕跡管理,減少評定過程中的主觀因素,實現公平公正。全面準確執行特困羣眾評定標準,建議將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家庭人均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線確定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積極主動做好服務,協調組織工作服務隊進村入户為重度殘疾人等特殊困難人羣提供辦理證件、身體檢查等服務。二是完善和整合保障措施。自上而下制定出台扶貧和低保“兩線合一”政策,在實施的時間安排上,建議以縣區脱貧時間節點為準實現“兩線合一”。完善農村低保、五保制度,堅持分類施保、動態管理,對當年超過低保標準但收入尚不穩定的貧困户,可適當延長退出時限。進一步加快敬老院、兒童福利院、救助保護機構、殘疾人康復託養機構、交鑰匙工程等設施建設步伐,提高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水平。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結算機制,提高大病救助和慢性病報銷額度。落實好睏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等政策,加大貧困羣眾臨時救助力度。積極探索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將兜底對象購買醫療保險費用全額納入財政預算,養老保險由各級政府和兜底對象按一定比例分擔,提高兜底對象保障水平。三是提升兜底保障管理服務水平。完善市縣配套政策,將兜底保障所需資金列入各級財政預算,為兜底保障工程提供可靠的資金保障。加強縣鄉救助隊伍建設,鼓勵發展壯大社會救助志願者服務隊伍,幫助困難羣眾在物質脱貧的同時實現精神脱貧。建立各級各部門數據互通、信息共享,實現信息在線自動比對,動態監測管理,工作機制有效銜接,確保救助對象不重不漏。實行部門聯動,整合各扶貧項目、資金,將零散的、碎片化的扶貧政策捆綁起來,形成兜底保障合力。建立社會救助“一站式”服務窗口,方便羣眾辦事。將所有社會保障救助政策項目梳理彙編成冊,加大宣傳力度,引導羣眾依法依規理性尋求救助幫扶。

(五)進一步增強打贏脱貧攻堅戰的使命感和緊迫感,築牢脱貧攻堅強大的思想基礎。

切實糾正整改存在的問題,堅決防止政策不落地、幫扶走過場、擺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數字脱貧等形式主義,要立足羣眾實際需求,沉下心來幫扶,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因人因户施策,因貧困原因和貧困類型施策,真正做到幫扶幫到點子上、扶貧扶到關鍵處。“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和幫扶幹部結合去年實施脱貧攻堅工作實踐中,駐村工作隊的職能職責、發揮的作用、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梳理,及時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規定,真正確保駐村幹部“住得下,留得住,會幹事,幹成事”。對“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組)成員職責任務、培訓管理、考核獎勵等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強化執紀問責,堅決杜絕隨意脱崗、工作敷衍、責任心不強、工作不實的情況發生。扶貧要勇於創新,敢於嘗試。我國經濟之所以能發展在於改革開放的大膽嘗試,要打贏脱貧攻堅戰,要求黨員幹部要充分發揮其引路人的作用,不固於以往送錢、送物的扶貧模式,不拘泥於買雞送鴨的簡單填“富”方式,行政工作人員應積極投身於轉變貧困人員的思想上,加強與貧困人員的溝通,讓其思想先“富”起來,用正確的思想去指揮行動,在正確的道路上努力才能達到致富目標。脱貧攻堅,要充分發揮領頭羊的作用。黨員幹部應積極改變以往只動手不動腦、簡單粗放的送“富”方式,自覺提高責任心和工作的積極性,多進行實地考察,多瞭解當地部分相對富裕人員的致富情況,大膽創新,打破平均主義,對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讓少數人先富起來,然後帶動大家共同致富”的舊法新用,挑選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貧困人員進行重點扶貧,讓其成為標杆,用行動去改變其他貧困人員的思想,充分發揮羊羣作用,讓貧困人員自強自立,發揮苦幹實幹的精神,迅速渡過貧困的河流。

(六)強化宣傳氛圍,在扶貧工作實踐中提煉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

結合自身實際,不斷創新宣傳形式、豐富宣傳內容、拓寬宣傳陣地,把加強宣傳作為脱貧攻堅鞏固提升工作的重要抓手,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支持和參與脱貧攻堅的良好氛圍。將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宣傳列入日常重要工作,定期更新、維護宣傳欄、展示牌,設置與時俱進的宣傳標語、生動活潑的宣傳海報,系統全面的宣傳展板,全方位展現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效。挖掘提煉扶貧工作先進事蹟或成功經驗,提供示範引領;
以圖説新聞,直觀展示村容、村貌、人文和鄉風等建設成果;
採訪農民對精準扶貧、精準脱貧的真實感受和態度。及時收集精準扶貧中的典型案例、先進做法和成功經驗等,撰寫信息簡報上報市扶貧辦。通過各類媒體、扶貧信息網站集中宣傳脱貧攻堅工作的典型做法和先進經驗。尤其是去年脱貧攻堅以來,各條戰線湧現出的先進典型進行表彰,切實營造脱貧攻堅濃厚氛圍、凝聚正能量。

脱貧攻堅工作調研報告3篇

【篇四】

市人大常委會

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20xx年,我市脱貧攻堅任務十分艱鉅,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全市計劃脱貧5.9萬人、1.74萬户,xx縣要脱貧摘帽,1.9萬人的灘區居民遷建安置點完成建設。為全面瞭解今年我市脱貧攻堅進展情況,11月份以來,在市人大副主任的帶領下,農工委對我市脱貧攻堅工作進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今年以來,全市各級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委決策部署,高度重視市人大常委作出的關於全力推進脱貧攻堅工作的決議,把脱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堅持“轉、扶、搬、保、救、教、金”七路並進,凝聚工作合力,健全脱貧機制,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脱貧,脱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

(一)堅持高位推動,科學精準謀劃。堅持以脱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決把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到位。緊盯“兩不愁、三保障”,以“六個精準”為主線,明確脱貧攻堅總體思路、主要目標、脱貧路徑、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市、縣、鄉、村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工作推進紮實有效。創新制定15產業扶持脱貧實施方案、12社會保障脱貧實施方案、轉移就業脱貧實施方案等,具體細化為“百企萬户”工程、農業產業化扶貧、金融扶貧等5個工程,推進轉移就業、產業發展以及教育保障脱貧和健康扶貧專項工作,切實讓貧困羣眾務工有門路、創業有資金、上學有補貼、有病看得起、就醫更便利。

(二)挖掘資源優勢,強化產業引領。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走出了一條激發貧困户內生動力、實現多方共贏的扶貧新路子。匯源集團xx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户金融”的產業經營模式開展產業扶貧,在xx縣梨園鄉灘區流轉土地2.4萬畝,建成標準化羊舍23個,年出欄肉羊20餘萬隻。清豐縣立足食用菌種植傳統產業優勢,按照“黨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導、公司作龍頭、基地作示範、貧困户作股東、種植户作產業”的思路,大力實施“黨建扶貧食用菌”工程,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着力打造產業扶貧新高地。範縣挖掘黃河灘區、滯洪區和旱作區資源優勢,發展温棚瓜菜種植、食用菌種植、小龍蝦養殖、畜牧養殖、特色種植等五大產業,預計年內新發展食用菌種植面積80萬平方米、温棚瓜菜種植面積3000畝、小龍蝦養殖面積7000餘畝、標準化養殖場10個。台前縣電商產業園將更多本地特產包裝打造成品牌,通過電商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持續提高電商扶貧帶貧能力,幫助貧困羣眾增加收入。

(三)強化各項保障措施,確保貧困羣眾穩定脱貧。堅持把促進貧困人口就業作為脱貧的主要途徑,全市共建立58家培訓基地,舉辦就業扶貧培訓班455次,累計培訓貧困人口2.16萬人。安置6181人就業,返鄉農民創辦經濟實體帶動貧困人口就業1.46萬人。將黃河灘區居民遷建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來抓,精心謀劃異地搬遷羣眾的收入保障措施,通過搬遷拆舊、土地復墾流轉、進城務工、發展產業等增加貧困羣眾收入,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實施產業扶貧,重點扶持69家龍頭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安置就業、貧困户自主創業獎補與土地流轉、貧困户入股分紅等模式,帶動貧困人口6300多户1.86萬人增收,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四)加強結對幫扶,強化社會力量扶貧。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扶貧、支持扶貧,凝聚社會扶貧合力,助力脱貧攻堅。積極開展對口幫扶工作,鶴壁市對口幫扶台前縣,xx市對口幫扶範縣,xx區對口幫扶xx縣。目前,三個縣的幫扶方案均已出台,正在積極對接項目。市工商聯積極開展“千企幫千村”活動,引導421家民營企業與341個貧困村(包含122個深度貧困村)結成幫扶對子,實施516個扶貧項目,帶動10187名貧困人口增加收入。選派市縣893名專家人才組建服務團,定期到貧困村開展義診、農業技術培訓等活動。20xx年以來,先後組織各類農業生產技術現場指導695次,各類義診670次,安排實施各項免費救助、補助救助或定額救助貧困户手術(項目)2561例,減免費用3522.92萬元。九三學社大力開展“同心康福行動”,社員捐資100萬元,成功為83名貧困患者實施免費手術,成立“就學資助基金”,幫助貧困家庭子女完成學業。

二、存在的問題

(一)工作進展不平衡,金融扶貧工作質量不高。具體表現為農村金融扶貧資金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金融扶貧供給體系,金融配套和保障措施不足,生態環境脆弱。

(二)財政投入力度不夠,資金撥付不及時。一些扶貧項目開工晚、竣工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市脱貧攻堅工作的質量和成效。

(三)部分政策落實不到位。一些職能部門及部分鄉鎮對扶貧項目建設監管不嚴,部分扶貧幹部擔當意識不足,工作作風不紮實。

三、意見及建議

(一)補齊金融扶貧短板。要不斷加大對脱貧攻堅的金融資源投入力度,推進金融扶貧工作做細做實,努力使金融扶貧成效得到充分釋放,為全面打贏精準脱貧攻堅戰提供堅強保障。要創新金融扶貧機制,重點支持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培育壯大帶貧企業,有力推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羣眾就業。要抓好“户貸户用”,有貧困人口的村要成立專業合作社,引導貧困羣眾加入合作社進行貸款,發展脱貧項目,形成利益共同體,規避風險。要創新發展扶貧小額信貸,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發揮好政府風險補償金作用,加大對貧困羣眾授信評定情況的排查力度。各縣區要增加產業扶貧風險基金,滿足農民合作社、貧困羣眾發展產業金融貸款所需要的抵押、擔保需求,為帶貧企業發展提供貸款支持和財政獎補,運用金融手段提高貧困户抗風險能力。

(二)加大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力度。各縣區要強化舉措,多方籌集資金,確保市級投入資金在中央、省對我市投入資金的40以上,縣級投入與本縣完成脱貧攻堅任務相一致。嚴格落實項目建設及資金撥付公示公告制度,規範項目建設和資金撥付手續,不斷提高資金撥付效率。做到“三個明確”,明確專項治理內容,明確時間節點,明確整改責任人,紮紮實實做好扶貧項目建設、扶貧資金使用管理、金融扶貧、產業扶貧等專項整治工作。

(三)狠抓扶貧政策落實。要摸透羣眾需求,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工作標準、時間節點、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加強督導檢查,嚴格獎懲問責,促進扶貧政策落實到户、落實到人。加強扶貧幹部培訓,圍繞危房改造、金融貸款、教育扶貧等具體扶貧政策,對全市所有扶貧幹部進行集中培訓。強化政策落實排查,市、縣兩級行業部門要對本行業政策落實情況開展密集排查。狠抓行業扶貧“七個清零”,確保行業扶貧政策落實全覆蓋。

(四)加強“志智雙扶”。按照“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要求,幫助貧困羣眾樹立擺脱困境的鬥志勇氣、增強脱貧致富的本領。以村規民約、移風易俗活動為載體,抓好觀念立志,促進鄉風文明和諧。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激發貧困羣眾脱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發動黨員幹部、普通羣眾奏響脱貧攻堅“大合唱”,為打贏脱貧攻堅戰撐起“精神脊樑”。

(五)全力以赴備考迎檢。目前,國家和省對我市的年度大考在即,這是對我市脱貧攻堅工作的考核和驗收,也是對我市工作作風的檢驗和考查。在這個關鍵時刻,全市各級政府及各部門都要高度重視,對照國家對省、省對所轄市的考核標準,全面查漏補缺,建立問題清單,抓緊整改補齊。要精準聚焦指標,明確難點、重點,不跑偏、不漏項,無盲點、無死角。強化組織領導,逐級夯實責任,把各項工作做到位,把全市的工作實效通過考評反映出來,堅決打好打贏20xx年脱貧攻堅戰,向中央、省委和全市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