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職場 > 工作計劃

鎮委公民道德建設工作打算

欄目: 工作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1.19W

各村,各文明單位:

鎮委公民道德建設工作打算

年是鎮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是推動鎮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時期,為此,特制定《鎮公民道德建設行動計劃》,廣泛發動,共同實施,確保我鎮公民的素質文明與形態文明、功能文明持續提升、協調發展。

一、指導思想

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文明辦的具體指導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圍繞文明鎮創建目標,努力深化“知榮辱、講文明”活動,以“向陋習告別”、“以誠信為本”、“與文明同行”、“讓禮儀相伴”為主題,以“創文明和諧新鎮”為主線,在年全面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我鎮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和諧發展提供保障。

二、目標任務

以“創文明和諧新鎮”為主線,聚焦社會道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發揮工、青、婦等羣眾的凝聚、引導作用,發揮教育、文廣等宣傳教育部門的資源優勢,發揮廣大市民羣眾道德建設的實踐作用、城市公共管理的參與作用和文明創建的自治作用。

一是在公共秩序方面重點聚焦交通文明。體現在道路交通文明駕車,隨意變道、亂拋雜物等不文明行為明顯減少。

二是在生活習慣方面重點聚焦文明禮儀。體現在公共場所亂扔雜物、隨地吐痰,損壞花草樹木、吵架、鬥毆等不文明行為明顯減少。

三是在文明示範方面重點聚焦機關、窗口行業工作人員。體現在機關工作人員,尤其是與羣眾密切聯繫的部門,辦事態度、效率進一步改進;窗口行業廣泛參與,市民滿意度進一步提高;志願者羣體數量進一步提高,並主動參與社會管理和公益活動。

三、項目內容和實施辦法

(一)“與文明握手,向陋習告別”文明習慣養成行動

開展“與文明握手,向陋習告別”系列活動。開展“我身邊的陋習”查找活動,查找出與村民生活細細相關的交通行為、環境衞生、生活言行、公共秩序等方面存在的陋習。針對公共場所亂拋雜物的現象,提倡“雜物隨人走,垃圾不落地”,結合“愛國衞生月”活動,以鎮街、洋坑村為重點整治,有針對性地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加強輿論引導和監督,力求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和參與。

3月份開展“我身邊的陋習”查找活動、“向陋習告別”徵文活動,發動羣眾廣泛參與,並在參與活動中,摒除陋習,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

6月份組織以“告別陋習、走向文明”等為主要內容的主題特色活動,影響全鎮廣大人民羣眾,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自覺革除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公共場所吸煙等生活陋習,大力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

牽頭單位:鎮建站

協調單位:文明辦

責任單位:團委、婦聯

(二)“以誠信為本”學法、守法、執法行動

1、誠信教育項目

結合“兩綱”教育內容,在未成年人教育中,不斷加強公民人格教育,引導全鎮中國小生“人人知誠信、人人講誠信”,增強其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通過“知誠信”和“誠信行”兩個階段,開展“誠信為本,做誠信文明學子”活動。在每年3月誠信教育月,組織開展“誠信伴我健康成長”系列活動,如開展“我誠信嗎”主題大討論、“雛鷹爭章,唱響誠信文明童謠”等,組織學生學習和實踐,努力做到知行合一。通過開展“誠信為本,做誠信守法公民”活動,讓學生在法制教育實踐體驗活動中,牢固樹立“誠信守法為榮,失信違法可恥”的觀念,以進一步促進法律意識的提升。在鎮中學建立青少年模擬法庭,並建立一個全鎮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充分挖掘基地資源,開展“法律在我身邊”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牽頭單位:司法辦

責任單位:各中國小校

2、“無假貨商店”創建項目

紮實推進“無假貨商店”創建工作,建立完善商業誠信體系,努力營造“滿意、放心、安全”的消費環境。以鎮街路為重點,各職能部門定期聯合檢查、執法、考核。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完善暢通消費者投訴監督機制和處置機制,結合“3.15”消費者權益日,聯合開展諮詢宣傳活動。開展放心店創建活動,逐步建立商業誠信體系。

牽頭單位:安辦

責任單位:工商所

(三)婦婆媳評選活動

以“樹禮儀之風,創文明鎮”為主題,組織開展“十佳鄰里”、“十佳婆婆”、“十佳媳婦”系列評選活動,體現“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反映和諧家庭、和諧農村的風貌。

牽頭單位:文明辦

責任單位:婦聯、工會、團委

(四)開展創先爭優活動

以創建“學習型鄉鎮”為載體,紮實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針對農村黨員老齡化、文化知識落後,一定程度上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的狀況,結合“創先爭優”活動,強化學習,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增強基層黨組織攻堅破難的能力、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帶領和幫助羣眾發家致富的能力;以學習型鄉鎮的創建,不斷增強建設農村先進文化的能力和構建和諧農村的能力,豐富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營造融洽和諧的人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