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職場 > 工作總結

中學減負個人總結通用範文6篇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3.03W

在工作時全力以赴為自己的未來,我們在寫工作總結的時候其實可以瞭解自己的工作情況,那麼關於相關的總結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減負個人總結範文,供大家參考。

中學減負個人總結通用範文6篇

中學減負個人總結1

為減輕本校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學校堅持貫徹鎮中心國小要求實施的“高效課堂”,切實做到“減負不減質”,依據學期初制定的減負工作計劃,認真執行、嚴格督促, 以加強校本研修和教研教改交流, 改變家長教育觀念等途徑將減負工作落到實處,以確保和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一、成立學校減負工作領導小組

為使減負工作落到實處,徹底改變固有的教育模式,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和諧校園,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培養目標,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我校特別成立了學校減負領導小組。減負領導小組由校長、教導處、年級組長、教研組長及班主任構成。在減負工作中,減負領導小組積極向廣大教師和家長進行減負宣傳,組織大家學習減負教學方法,提供減負工作方法,協調減負中出現的各種矛盾。

二、切實轉變教師、學生、家長的思想觀念

以前應試教育形成的固有呆板的教育思想,嚴重束縛着教育質量的大幅提升,切實轉變教師、學生、家長的思想觀念不是口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教學難題。學校減負領導小組組織了廣大教師進行討論,為什麼要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學生負擔過重已經造成了哪些危害?怎樣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減輕了負擔

會不會降低教育質量?等等。這些問題如不解決,就不可能在行動上貫徹執行,影響學生成績的提高,就必然出現題海戰、課業負擔重等現象。

學校通過組織教師深入學習上級文件及教育教學的新理念,使教師認識到減負的重大意義,努力使學生“減負”。首先,讓學生在思想上減輕學習包袱,以學生的全面健康的學習生活為目的,使學生體味到成長中的快樂,使學生通過不斷地學習擴大知識面,使學習融入學生成長的過程之中,併為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教師工作一絲不苟,更新觀念,解放思想。通過學習和工作中的實踐總結,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和能力。

三、規範學生作業量,佈置適合學生的作業類型,形成本校卓有成效的減負工作特色。

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其重要一點原因就是重複性的作業,或對學生學習知識起不到相應的鞏固作用和提高作用的邊緣作業,繁重的課業負擔不僅不能使學生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得到顯著的提高,還極大的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也是許多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為了避免因為大量作業而產生的種種弊端,我校減負小組主要從規範學生作業着手,大力推進減負工作,認真執行縣教育局和鎮中心校對學生減負工作的各項要求,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習的實效性大幅提高。我校嚴格控制作業量,作業內容符合大綱、教材的要求,難易適度,課內作業應可以保

證大部分學生可在課堂上完成;課外作業分量要適中,做到少而精。教師多與學生交流,瞭解學生的興趣所在,使作業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舉一反三。注意突出基礎知識,並點明學習重難點,注意學生創造力和發散思維的培養。一、二年級不留書面的課外作業,三、四年級不超過40分鐘,、五、六年級不超過一小時。絕對禁止以增加作業量的方式來懲罰學生。

教研組堅持每3周定期對學生作業進行檢查,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作業的佈置、批閲給予相應的得分,得分納入學期末教師綜合測評。發現問題及時與教師交流,解決問題,杜絕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四、堅決抵制讓學生購買各種教輔資料

大量的教學輔導資料出現在學生的書包裏,學生盲目進行知識堆砌,對知識死記硬背,不會靈活使用,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完成後,不僅未能得以提高,反而深受其害。我校減負領導小組要求教師切實做到:不濫訂複習資料、不向學生推薦各種用書。積極提倡作業要精練、高效。不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競賽活動、讀書活動,不參與任何商業買賣教輔資料的活動。給孩子們一個單純美麗的學習環境。

五、健全制度,落實“減負”責任

1、實行減負工作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書,把“減負”工作具 體落實到有關教師。

2、學校對“減負”工作定期檢查,並將檢查結果納入到教師量

化管理考核之中,對嚴重違規的教師追究相關的責任。

3、通過家長會、學生座談會、每月定期深入學生及家長之中, 調查對減負工作成效的意見及具體建議,結合學校實際按規定 進行整改。 4、建立“減負”舉報電話。

5、利用班會和其它學校集會時間,細緻宣傳減負的重要作用。

6、杜絕對學生進行優差生評比,推行素質教育。教師積極認真學習素質教育最新理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

經過本校師生的不懈努力,本校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有了很大的改觀,教師專業素質更強,理論水平更高,教學方法聯繫學生實際更加緊密。教師教學態度認真,學生學習態度積極,學生們愉快樂觀、互幫互助,學生課外作業少而精,學生的基礎知識更加紮實、創造力顯著提高,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習成績有了巨大的進步。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校必將更加堅定地貫徹執行“高效課堂”,不斷深化教育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提高學習成績。

中學減負個人總結2

根據調查發現:導致學生負擔重的兩大因素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和作業的完成情況。學生最頭疼的事情就是:課堂裏沒搞懂,就勢必會加重回家作業的負擔;課堂裏該完成的作業沒做,也會加重回家作業的負擔。鑑於此,語文教研組常常開展如何提高教學課堂效果的探討,以 “促進文本與兒童的視界融合”,關注的重點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質量,即努力以兒童為中心,以學生為本,探索最有效的“輕負擔高質量”語文教學。在“輕負擔高質量”的實踐探索中,老師們也摸索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經驗,促使廣大老師踐行和開拓,使孩子們真正減負,快樂學習,愛學語文。

一、學生課前預習指導

新課程倡導“讀讀悟悟”,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由此,他們經過了長時間的實踐積累,提出了課前預習“四讀法”:一讀“新詞”、二讀“句子”、三讀“內容”、四讀“課外拓展”。學生經過這“四讀”後,就可以在課堂上帶着問題有針對性地學內容,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課文的時間就縮短了,

二、課堂教學做到四個“3”、兩個“10”、一個“18”,和內容分析説再見

老師們要果斷地和閲讀教學中的內容分析説再見,減少不必要的內容性問題,將有限的課堂時間有效地利用起來,做到四個“3”、兩個“10”、一個“18”。

四個“3”即學生在課堂上要臨摹3遍生字,朗讀3遍課文,老師在每個學期8篇作文中選3篇親自體驗寫作,還要選3篇作文點、劃、圈、注。其中,老師們要強調學生寫字訓練、教師書寫指導一定要在課堂內完成,朗讀要做到通讀、注讀、勤讀,大作文教師要親自練筆積極體驗,教師只有親身體會並且自身底藴深了,課堂上才能駕輕就熟。

兩個“10”即學生在課堂上的課文朗讀累計時間和書面動筆時間都要達到10分鐘,剩下20分鐘課堂時間老師可以進行課外拓展訓練、開展課堂活動、閲讀等,可自由支配。 一個“18”即一節課要有18個以上學生能獨立表現,並儘可能減少優生的表現機會,讓差生多表現。

三、讓學生對“作文”不頭疼,關鍵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語文教材中《我們的奇思妙想》口語交際課和習作的安排彰顯學生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的習作練習。老師們要立足教材,尋找課文中的練筆點,在學生的寫作興趣被調動起來之後,寫作文不但不會成為學生的一種負擔,反而成了一種快樂。

四、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指導,提高學生課外閲讀量

老師要對學生要進行分層指導,尤其要關注後1/3學生,無論在課堂作業佈置、指導還是在作文寫作指導上都要為學生多搭幾層樓梯、浮梯,以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孩子的精神壓力小了,學習負擔才能從根本上減輕。

除了教材學習外,學生的課外閲讀量也是非常重要的。鼓勵學生增加閲讀量,有沒 針對課堂作業問題,老師們可以在一節課裏安排8-10分鐘的書面作業時間,以保證課堂作業的落實和反饋、訂正。同時,也敦促教師重視課內外作業的設計和佈置,保證使課外作業負擔減下來。

中學減負個人總結3

“減負”即減輕國小生過重課業負擔。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減輕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負擔,但不是不要教學質量。通過減輕過重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長。但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學習需要付出艱辛的汗水。我們鼓勵學生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減負的同時要提質,要通過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 學習總要有一定的負載。負載過輕,學生得不到應有的發展;負載過重,會破壞和扭曲學生的發展,而且學習就成了令人生厭而又不得不為之的“負擔”。

減負提質的方法

那麼什麼是減負提質呢?我認為減負提質中的“減負”並不等於教學內容的減少,也不等於學習時間的減少。“減負”不單純是學生課業負擔數量上的減少,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漸進與革新,是教育觀念的變革。否則,學生的課業負擔今天可能被減下來了,但在明天卻又可能以另外一種方式附加上去。教學減“負”不減“質”,在“減負”的同時又要“保質提質”,這才是真正的減負提質!我想,這一觀念的出現其實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該怎麼來落實減負提質呢?

語文教學如何“減負提質”曾聽到過3種有趣的説法:

1、教師負擔重,學生負擔重,是惡性循環的教學;

2、教師負擔輕,學生負擔重,是誤人子弟的教學;

3、教師勤鑽研,學生負擔輕,才是減負提質的教學。要切實做到減負提質,我們要堅持以下幾個觀點:

(一)國小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當然,減負提質也得從課堂教學入手。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進課堂教學形式正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之一。所以教師課前一定要認真鑽研教材,對課文的把握要成竹在心,學生的作業教師課前一定要完成,便於上課時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老師們認識到:首先要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讓課堂變得有趣起來,讓學生樂於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次,每堂課要留給學生一定的練習空間,以便及時瞭解學生的情況,保證老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與此同時,老師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不斷地去探索教改前沿,總結有益的教學方法,變教學生內容為教學生方法,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而且能把所學知識自如應用。

一堂好課的標準通常是:教師講得頭頭是道、條條有理,左右逢源、滴水不漏,層次分明、邏輯清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重點、難點、關鍵更是要講透、講“化”、做到細緻入微;一堂課結束前教師通常還要把所講內容梳理一遍,作個小結,以給學生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總之,一堂好課就是要儘量使學生不費什麼力氣就能便捷地掌握所教知識,儘量不給學生留下什麼疑難問題,做到當堂“消化”。這樣的教學就如同教師把食物替學生嚼爛後再餵給學生一樣,用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咀嚼”過多地替代了學生自己的“咀嚼”。其實,教師從教的角度對教學內容的“咀嚼”與學生從學的角度對教學內容的“咀嚼”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一個過程,而是有區別的兩個過程。這就是“教內容”與“教方法”的區別,讓學生學會自己“咀嚼”食物,將能令他們真正愛上“咀嚼”,愛上學習。

(二)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能更好地達到減負提質的目的。

從學生不同的水平、興趣、和學習風格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過程與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佈置課後作業的時候,對於部分作業的設計,我分了一些層次。有些作業中,有基本題,附加題,自選題。比如在對好詞好句好段的摘錄時,對於寫作能力較好的同學,要求他們能夠仿寫,或寫出讀後感。對於能力較弱的同學則只要求摘錄。

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相應的收穫和提高,把他們從過多的作業中解脱出來,作業量少效大,減輕了作業負擔又提升了作業質量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三)要清醒地認識到“減負”不是“減質”。

“減負”不能“減質”,應重視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自學能力和耐挫能力,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

減負的根本目的`是減輕學生的負擔,但教育孩子的任務並沒有減,這就意味着給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規律,掌握知識,使學生能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從而真正地體現新課程理念,做到“老師教得開心,學生學得愉快;課業負擔減輕,學習質量提高”,達到“減負提質”的目的。

中學減負個人總結4

“減負增效”是當前新形勢下的教育任務,這種新的要求正成為推動教育改革向縱深方向發展的原動力。從學科角度,探討“減負增效”的實施策略,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一、作業管理,輕負擔

“減負增效”在作業上的體現並不是簡單的少留作業。作業是“減負”的一方面,同時也是“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精心設計,事半功倍。要減負,就必須讓孩子從成堆的作業中解放出來,就要求教師要精選習題,精心琢磨,作業要適量,難易度要適當。量過多或難度過高都會直接影響學生及時認真地完成。自編自擬也必不可少,這樣的習題目的性更強,減負增效更明顯。作業設計應成為備課中的重要內容,提高作業設計的含金量,加強針對性,體現靈活性,提倡“分層作業”、“自主作業”,設計“作業超市”或“作業套餐”,供學生選擇倡導教師分層佈置作業,根據部分學生學習情況免做部分作業。推行“計時”作業,要求教師在佈置作業時,註明中等程度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以此嚴格控制學生的作業量,提高學生完成書面作業的效率。

當堂作業,有效指導。課後做作業,學生雖然完成了,但有一部分學生是草草了事。教師批改後不能反饋到真實的信息,學生也沒有起到鞏固練習作用,課後作業成了一道虛設的工程,費時費力無效果,且形成惡性循環,逃學、厭學者應運而生。現在為了真正地能反饋到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程度,同時為了真正地減負增效,教師可以儘量留一些課堂時間(一般5~10分鐘)給學生用來完成作業。教師同時巡視、察看學生當堂的作業情況,獲得正確反饋並可及時糾正、指導學生錯誤的認識,學生也會最大限度的自己開動腦筋考慮問題,獨立完成作業,真正做到“做有成效”。課堂上作業後,課外可以少佈置或佈置一些思考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理論聯繫實踐的能力,讓學生沒有那種課業負擔的心理,反到有一種意有未盡的感覺,激發他們再學習,再探索的興趣和熱情。

批改輔導,示範激勵。教師的批改也間接影響學生及時認真地完成作業。教師的批改一定要做到及時,決不能拖拉,以獲得及時信息進行評講和糾正典型錯誤;批改一定要認真,

這將對學生起到一個示範的作用。作業評價體現人文關懷,既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要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這樣學生會十分喜歡看自己的作業,有再做作業的願望。另外,教師的工作應分課堂和課外兩部分。課堂以授課為主,課外以指導為主。課堂面向全體學生,課外面向部分學生,做好提優補差。對差生多鼓勵、少批評,多輔導,不放任,做到對學生的學情心中有數,從而採取切實有效的辦法幫助學生提高。教師可以每人準備一本“錯題記錄本”,記錄學生作業與練習中出現的典型問題,根據班級情況將這些題目定期(一般不超過一個月)進行練習。

多方結合,細化要求。應調動多方力量,創造性地分年級細化作業佈置要求。如:一二年級無書面回家作業,為了讓家長及時瞭解學生學習情況,要求各班在校園網上每週公佈語數英學科的一週學習要點,並提供家長、學生留言板,方便家校聯繫和溝通。可設計免作業章,方便老師執行免做作業制度。各班發放作業佈置統籌本,方便班主任協調控制語數英等各科作業總量等等。

二、立足課堂,增實效

課堂教學,是“減負增效”的根本,也是一項比較複雜的工程。

深入研究國小生語文知識與能力訓練序列。清晰準確的目標意識,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前提。為改變教師平時教學目標“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現象,要求強化各年段的教學目標意識,明確課標中各年段目標與總目標、各年段目標之間的關聯,認真開展年段教學序列的研究,遵循學科特點和各年段學生的發展規律,探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習慣與能力的教學策略,開展科學有效的教學,把好年段質量關。力求將訓練目標、教學設計片段與語文實踐設計三者結合,為一線教師提供教學訓練的抓手,提升教學效益。

努力提升細讀文本深度備課的能力。教師要多給自己一些時間進行備課,吃透教材。語文教學,失去研讀教材的時間,就是在浪費和消耗自己的教育時間,放棄自己的成長。因此,要在精研文本上下功夫,從讀者、教師、學生等多個角度解讀文本,要通過對語言的理解走進作品的藝術世界,與作品對話,與作者對話,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教師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細節處探查入微,同時還要對文本有一個整體宏觀的把握。要用全新的眼光去審視文本,發掘新的意義,從語言、細節、篇章結構到文化背景都努力做出獨到的解讀。在日益增大的競爭壓力下,學習壓力下,孩子們的書包一天比一天沉,戴上眼鏡的同學越來越多,希望這裏大家可以好好看看國小語文減負總結。

中學減負個人總結5

在教育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在自己的領域探索思考着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求減輕學生身體和心靈的負擔。具體到美術課堂教學,我們也要設身處地地從兒童立場出發,從小事做起,重心下移,有效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為真正實現高效課堂,我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採取了一些舉措,讓美術課堂成為減負增效的課堂。

一、作好課前準備,為減負增效夯實基礎

課前準備,就是讓學生根據老師佈置的任務,進行有針對性地尋找、發現或思考查找相關的一些資料、圖片,學生只有充分做好美術課前準備,才能在課堂上獲得主動權,學習才會輕鬆起來,並最終讓自己養成勤於動腦、動手的良好學習習慣。

美術課程的學科目標包括學生要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興趣。這決定了美術課繁瑣的準備工作,在別人眼裏不屑的垃圾廢品卻往往成了我們迫切需要運用的寶貝,因而它是在課堂以外的時間和空間裏進行的,所以我們更要精心組織。

我們美術老師必須毫不吝嗇地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課前準備工作上,這樣孩子們才會有愛上美術課的原動力。不斷尋找美術的原動力,是我的努力目標之一。

二、更新展示形式,為減負增效保駕護航

繪畫是學生最喜愛的一種抒發情懷的方式,美術作業也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鞏固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發展學生的智力。在平時的美術課上,同學們在老師的輔導下,用手中的畫筆勾勒出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畫卷,然後通過展示,讓其他學生觀摩、欣賞、學習和借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優秀的作業會帶動更多的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更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製作的本領,激發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也能讓學生在七彩的畫面中,收穫愉快的情感。

每天的美術課結束後,我感覺自己的心裏總是滿滿的,雖然每天都在不同的班級反覆叮囑所要準備的材料,但當每一次孩子們的畫展示在大黑板上,儼然是一個小型畫展時,我的心都會跟着他們一起快樂的跳動。因為每次作業都有不同的主題,所以我給這種形式起了個名為“主題性作業展示”,有時根據主題內容,我還會在黑板上即興畫上相應的背景。

考慮到美術課上展示學生作業,對於激勵和啟發學生具有重要作用,這學期的第一節課,我就與孩子們一起把作業紙分開,一課課整理,雖然很繁瑣,但是每節課我和孩子們都能盡情品嚐到成功的喜悦,薄薄的一張紙只要用吸鐵石擺在黑板上就行,評價和欣賞的效果都很好,而且收發作業紙,保管作業紙也比以前方便了很多。這件事雖小,但給我的啟發卻很大。有些事情想到了,就要去做,否則永遠沒有進步。

三、創新評價方式,使減負增效持續發展

教學評價在美術教學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正確恰當的教學評價,能夠使學生了解自己一節課下來的學習狀況,找出自己學習中的不足,激發學習美術的興趣。我覺得要不斷更新評價方式,採取多種形式評價,並結合系統性的評價,增強學生的持久性,學生對學習會主動許多,這也是促進減負增效持續進行的有效方式。我從教學常規上進行了新的評價嘗試。有序的教學常規是上好美術課的保證,我執教的中高年級學生慢慢進入了心理叛逆期,課堂上已不再像低年級學生那樣僅靠一個鼓勵就能維持好秩序,於是我結合學期末的考核,在學期初就設計”我是美術明星”這一自我評價的表格,要求學生課前做好美術課準備工作、提前有序地排隊進美術專用教室、上課積極參與、不擾亂課堂紀律、認真完成美術作業。做到這五點,關鍵是態度問題,我有意培養學生的這種意識,每節課下來,學生自己申報,把班級、姓名寫進表格中,無形中形成一種自我約束的團隊意識,學期結束時,每一項獎勵按照每次得分加入考核進行評價,有始有終,對高年級學生很有説服力。有效的評價不是一朝一夕能達成的,靠得是持續的努力。

我們的課堂需要減負增效,作為一名國小美術老師,我們有義務和責任把它落實到自己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深入研究減負增效,準確把握學生和課程的要求,優化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方法指導。讓我們為進一步做好減負增效工作而努力奮鬥吧。

中學減負個人總結6

新課程理念下的美術課堂應該是追求有效、高效的教與學。如何改進美術課堂教學、提高教學實效、創造最佳教學效果,應是我們不懈地追求。面對推陳出新、不斷湧現的良方佳策,不要指望將其全部擁有,用過多的手段和活動將課堂填得滿滿當當,這樣只會導致美術教育的“虛胖”和過度。我們應該牢牢把握一個“度”,讓課堂教學“適度精彩”,防止課改方向“過左”或“過右”。才可能更好地擁有最佳的收穫,讓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下面將平時觀察到的若干過度現象加以分析研究,以尋求“適度”。

一、整合過濫,偏離學科本位。

在新課程的視野下,美術不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與其他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自從《美術課程標準》有了“綜合、探索”領域後,經常可以看到美術教師在學科教學中體現“整合”方面所做的努力。許多教師為了體現這一新理念,動不動就在美術課上用大量的時間安排跳舞、唱歌等“非學科因素”,將美術課上成了歷史、語文、思品、科學、音樂等其它課。殊不知,不恰當的“整合”,會失去美術課本來的學科特色,會讓人覺得牽強附會。如,一堂以“春天”為題的繪畫課,教師往往會介紹與春天有關的文學素材,在詩歌、散文、詞彙上大做文章,也會在課堂上教學生唱一些有關春天的歌曲,甚至還會講授許多在春天發生的動植物知識和自然現象等等。也不可否認,這些內容對於“春天”的美術課內容能夠起到非常有效的引導和擴散作用,可以讓學生很快感受到春天的氛圍,對春天發生正面的興趣。但是,當這些環節完成之後,老師僅僅是簡單地讓學生看一些繪畫作品,然後就説:“同學們,下面請大家用畫筆來描繪自己心目中的春天。”這話説完,一堂美術課的講授就算完成了。象這樣的整合,更象是一堂文學欣賞課或是一堂科學課,雖然看起來他把文學、音樂、科學和美術整合了,但並沒有在教學環節中真正涉及到美術本身,缺乏對春天色彩的的認識,對春天景色描繪的指導,嚴重脱離了美術課本質。許多教師認為,只要通過很多話題“帶出了美術”,就算是講授了美術。我們説,讓學生在“在廣泛的文化情景中認識美術”,是要教給學生怎樣通過視覺藝術去觀察、記錄、描述和表現“春天”。這裏,對“春天”的興趣並不等於是對“美術”的興趣,“廣泛的文化情景”不是美術本身,只是認識美術原理的一種手段,而美術本身的認知才是美術課程的基本教學目的。如果不能達到這一目的,從根本上説這堂課已經偏離了作為美術課的基本意義。

二、合作頻繁,重形式輕實效。

現代美術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已是一種常用形式,一種教學策略。它強調學生間的合作交流互動,也重視師生間的合作交流,隨着課改的深入,生生間、師生間的合作交流變得頻繁了。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美術教師把構建新的學習方式理解成外在的東西,即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的學習形式上,以為課堂熱鬧了,學生合作、討論了,就是體現了新理念,這是對轉變學習方式的誤解。比如有一種所謂的合作,教師先提出一個問題,馬上分組,展開討論,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僅象徵性合作一兩分鐘,學生還沒進入狀態就結束了,然後教師請各小組代表發言。這種合作是一種形式主義的合作,其真正意義並未達到。還有,有的問題並不難,學生完全可以獨立解決,卻偏偏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甚至一些毫無價值的問題都要在小組裏討論。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部分教師只是從形式上接受新的理念,一味追求形似而非神似,沒有把握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實質。

所以,在美術教學中,我們必須注重合作學習的真正效果。在組織合作學習時,教師應深入到其中,瞭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並選擇適當的合作時機和合作內容,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合作的途徑與方法,適度地開展合作學習。

美術教師要擔當好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要深入學習小組傾聽、瞭解他們學習的進展情況,要揣摩他們的認知心理,體察他們的學習困難,適時的教給他們合作的技巧,組織他們討論的要領,使他們懂得尊重和傾聽,學會否定、質疑和補充,不要籠統的提醒學生該怎麼樣做,不該怎樣做,要有針對性,幫助他們將美術學習活動開展起來。

三、媒材濫用,片面迷信多媒體。

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課堂教學最優化的一個重要舉措。實踐證明,教師在課堂上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這對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有好處。多媒體在美術教學中的作用一是傳遞大量的圖片信息;二是利用音響、音樂與畫面的結合創設動人的藝術情境和氛圍;三是插入視頻圖像資料,展示動畫特效,拓展學生學習視野等。但是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而已,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師的講解。如果我們不能發揮多媒體的長處,反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為手段而手段,不僅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使教師基本功得不到展示。美術教師過多地應用多媒體課件,課堂教學必要的技巧演示步驟和製作過程就會被一張張冷冰冰的畫面所取代;就會忽視美術課不僅需要大量的範畫賞析,還需要教師對繪畫、製作方法進行演示這一特性。此外,還有相當多的教師選擇在學生進行創作時不斷播放精美的圖片或動畫作品,這些畫面往往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或分散學生的注意,是不符合學習者心理要求的。

例如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把電腦當作一種“高級板書演示器”,用鼠標代替粉筆,用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現象比比皆是。有的地方評價一堂美術課的優劣,把教師是否運用多媒體作為一項課堂教學的評價指標來進行操作,而不管運用得是否適時、適量、適度。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片面、浮淺理解,給美術教師形成一種誤導:不使用多媒體,就不是一堂好課!如果哪位美術教師不會運用電腦課件輔助教學,則是一件怪事。由於過多依賴多媒體,使美術教師的動手能力越來越差。一節課下來,原先在黑板上漂亮的粉筆字板書沒有了,精彩的範畫也不畫了。這樣一來,不但掩蓋了教師美術基本功的不足,而且不利於學生觀察教師的演示過程。由於過多地採用“電灌”,使教師對問題引領與講解的意識逐漸缺失;過多的人機對話,使師生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還有一些美術教師整節課都用花花綠綠、有聲有色的多媒體課件來展示教學的內容,出現了課堂上僅僅是一些資料堆砌的現象。這樣的教學,教師不僅手忙腳亂,學生也會出現視覺疲勞,看似熱熱鬧鬧一堂課,又是音樂,又是圖畫,又是動畫,但學習的目標不知跑到哪裏去了,學生也不知道教師在講些什麼,既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又沒有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展評花俏,求面不求質。

評價是開啟學生智慧的鑰匙,通過評價來促進學生的發展更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認真研究,不斷實踐,經常總結反思,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新一輪的課改呼喚有“質”感的評價,面對形形色色的評價方式,要自醒。不要一味追求評價的外在形式,過度追求“外在美”,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真實有效,所以需要“瘦身”。怎樣的評價方式更適合被評價者?從哪個角度評價對被評價者更有價值?只有適時適度地開展適合個性發展的評價,才是有效的。

1、過“濫”的表揚

新課程強調課堂評價的激勵功能,將更多的視角用來關注學生的閃光點,通過讚賞、激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老師們充分注意了評價語言、方式的多樣性,於是美術課堂出現了“你觀察得真仔細”、“你的眼光真鋭利”、“你畫得真好”的掌聲;出現了“你真會動腦筋”、“説得太好了”之類的評價;出現了點點頭、摸摸後腦勺等體態評價語;學生的額頭也貼上了紅五星、智慧星等。短短几分鐘時間內,竟然每個發言的學生都得到了老師及全班同學的讚賞。在課堂上教師進行評價表揚的頻率明顯過高,導致一些學生為了贏得老師的表揚而發言。再細看,學生贏得表揚時所回答的問題以及對美術作品的點評有不少是很淺顯的、很籠統的、沒有針對性的,學生的回答也不至於反映出學生的“真聰明”、“真棒”。這樣過“濫”的讚賞,甚至還有明知道學生畫得不對不好,教師也會給予讚賞:“很好,不錯。”如此種種,顯然是曲解或片面理解了新課程的理念,很有可能會對學生造成消極影響,造成很多學生只能聽表揚,不能聽批評,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點、不足,盲目樂觀。同時隨着學生認識自我的能力和願望的提高,他們也會對這樣的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勵產生反感,影響他們的學習。

2、過“花”的形式

從以前單一的教師點評,到現在鋪天蓋地畫展式展評、T台表演秀、模擬評獎、交換義賣等形形色色的展評形式,似乎在美術老師的眼中,似乎把表演式、評獎式的展示和鼓勵被當作區分好課的一個標準。似乎只有熱熱鬧鬧的展示收場就是學生最喜歡的,最有收穫的。其實,對於大部分的學生來講,難得一次的表演能激發熱情和共鳴,但次次如此,便會產生疲勞感和厭倦感,達不到最終展評的目的。作品通過課堂上的評價反饋,目的是要讓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當前的學習狀態,不僅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長、進步,還要讓學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時得到老師、同學的建議和幫助,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得到真正、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