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黨建文案

精準扶貧工作案例四篇

欄目: 黨建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7.47K

精準扶貧工作案例四篇


精準扶貧工作案例四篇

 

下面本站的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下精準扶貧工作案例,歡迎閲讀!

西藏精準扶貧案例分析與啟示 篇一

摘要:西藏地處青藏高原和祖國西南邊疆,是我國唯一省域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本文通過分析以保脱貧的西藏精準扶貧模式的典型案例,發現我區扶貧工作中存在扶貧方式單一,主要靠政府救濟的問題。據此提出了政府與社會力量扶貧攻堅姊妹花的對策建議,以期為西藏的扶貧攻堅工作提供政策啟發。

基金項目: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地區基金項目:西藏多維貧困、精準扶貧與可持續生計研究階段性成果

一、西藏精準扶貧案例分析與啟示

西藏自治區是全國唯一的省域集中連片貧困地,為打贏脱貧攻堅戰,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創新扶貧開發模式,推行精準扶貧,自2011年以來累計投入扶貧資金36.97億元,年均減貧10餘萬人。2014年,西藏貧困人口識別建檔立卡工作已經全部完成,並搭建了精準扶貧的平台。同年,西藏減少貧困人口13萬,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底的19.04%下降到13.60%,貧困地區羣眾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區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2015年西藏繼續大力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減少貧困人口8萬人,低收入人口占農牧區總人口比例降至12%以下。2016年,西藏實現了14.70萬貧困人口脱貧、1008個貧困村退出、10個縣(區)達到脱貧摘帽條件,申請國家考核驗收5個縣(區),被中央確定為脱貧攻堅“綜合評價好”的全國8個省區之一。2017年,西藏實現1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脱貧,1705個貧困村退出,25個貧困縣區達到脱貧摘帽條件。

從2016年起自治區扶貧部門將把日喀則、昌都、那曲三個貧困人口占全區貧困總人口74.39%的地區作為扶貧工作重點,計劃通過項目、產業、安居、搬遷、就業、技能、援藏以及駐村扶持等手段,解決貧困人口的脱貧問題。本文立足於西藏自治區採取的以保脱貧的精準扶貧模式,對醫療援助的典型案例進行了分析研究。

醫療援助——以保脱貧

(一)背景導讀

拉薩市墨竹工卡縣位於拉薩河谷東部,相當數量貧困羣眾居住在高寒、高山等地區。當地基礎設施薄弱、生產力發展緩慢、生活水平低、人居環境惡劣、醫療條件差、貧困程度深、脱貧難度大。截至2016年底,西藏“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接近6萬人,而這些人須依靠醫療援助來助力脱貧。

面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家庭,2015年以來墨竹工卡縣實施了醫療費兜底的民生工程,對本縣籍農牧民公立醫院住院費用全額報銷,兩年多來已經報銷7330人,累計6719.10萬元。同時,由江蘇省第六批援藏幹部創立的“格桑花開愛心基金”,也對身患重病的農牧民羣眾、青少年、孤寡老人等該縣貧病羣體給予了救助。2017年底,“格桑花開”愛心基金共投入約384.65萬元愛心幫扶資金,受惠農牧民、學生、貧困殘疾人422人。

經過22年來八批援藏工作組的努力,不斷加大援助工作力度,深入推進了墨竹工卡縣醫療衞生水平的提升,同時藉助蘇拉遠程會診項目,實現了墨竹工卡縣人民醫院與南京市各大醫院專家直接連線會診,讓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級別的醫療服務。

(二)案例呈現

家住西藏墨竹工卡縣唐家鄉拉東村的德吉卓嘎,馬上要升高二了,她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不幸的是,2013年1月因角膜炎致右眼模糊不清花去治療費用8萬元。家庭陷入困境。受醫療條件的限制,醫生建議德吉卓嘎到內地醫院治療,但醫療費讓這個家庭無力負擔。瞭解情況後,縣團委向“格桑花開愛心基金”申請救助,德吉卓嘎獲得5萬元的醫療救助款。目前已經能夠正常生活、學習。

(三)案例啟示

醫療援助的實施,使墨竹工卡縣醫療衞生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居民的就醫條件也得到了明顯改善。社會救助力量發揮作用的方式在墨竹工卡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區醫療保障一般是按照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大病醫療基金-民政救助-其他救助的流程,主要依靠政府進行脱貧,沒有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然而西藏目前因病致貧、返貧的比例仍高達34%,單純依靠政府救濟,長此以往必然會加大當地財政負擔。為了更好地發揮多方力量,減輕政府財政壓力,縮短救助資金下發週期較長,真正做到解民之所急,我區其他地區也應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力量,使其與政府救助相結合,起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效果,方能真正實現以保脱貧,建議其他地區可推廣之。

二、西藏精準扶貧案例分析的主要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主要結論

以“格桑花開”醫療援助工程為代表的社會力量,在墨竹工卡縣政府牽頭領導下,與政府救助相結合,讓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級別的醫療服務的同時還減輕了政府財政負擔,縮短了救助流程,節省了救助時間,有效地降低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機率。對於西藏那些擁有對口支援省市資源的縣區都可以進行推廣,醫療援助工程對於環境等自然條件沒有特別要求,但遠程會診需要電力及網絡覆蓋,所以在全區已完成主電網覆蓋的74個縣和主要鄉鎮以及實現移動通信盲區全部消除的全區所有行政村的基礎上可以酌情進行推廣。

(二)對策建議

政府、社會力量——扶貧攻堅姊妹花

現階段西藏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返貧的人數巨大,單純依靠政府救濟脱貧效果並不理想,我們應該利用好援藏資源,發揮好對口援藏縣的脱貧能量,通過發動社會力量與政府救助相結合的方式,拓寬救助資金來源,加大對這部分貧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貧脱貧水平。這樣既可以減輕政府負擔,又可以起到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全社會動員起來才更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

地方政府還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救助措施,簡化救助程序,提升醫療救助效率,社會力量與政府救助相生相伴,共同促進救助服務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好地發揮醫療救助救急救難的作用。

安徽省合肥市三瓜公社精準扶貧工作案例 篇二

三瓜公社位於合肥合巢經濟開發區,距離合肥市中心約50公里,半徑150公里內輻射人口近2600萬,是合肥旅遊發展的重要節點。

項目所在區域總面積60餘平方公里,人口5萬餘人,山巒起伏,偏僻閉塞,村民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三瓜公社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通過電商、鄉村旅遊,大力發展鄉村經濟。

項目成立一年來,當地村民經濟收入節節攀升,村集體經濟得到大力發展和穩步增長。

一、推進“合作社+農户”,喚醒農民致富情

項目落户前,村裏土地閒置較多無人種植,造成土地資源浪費。三瓜公社首先成立了花生專業合作社、山裏鄰居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山裏人家養殖專業合作社、桃源瓜果專業合作社四大產業合作社。

合作社打破傳統的運作模式,將種植、養殖、生產、線上線下交易、物流等環節融為一體,使產品產量、價格得到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得到激發,參與性也更加熱情高漲。合作社優先吸收貧困户,通過“合作社+農户”實施精準扶貧,目前,四大產業合作社已發展社員1000多户,帶動了周邊11個村落農民共同致富。

二、推進“互聯網+三農”,激活鄉村發展情

讓農村更美好。三瓜公社以“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為建設理念,加大對村莊道路交通整改,埋設污水管線,做好綠化整潔,建設無線網絡覆蓋,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讓農業更合理。通過網絡平台及線上線下融合,大力實施訂單式農業,使土地利用更科學,生產要素與市場對接更緊密,農產品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高。讓農民更富裕。

三瓜公社致力於通過電子商務促進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通過農產品開發、產業基地建設,帶動了當地村民脱貧致富,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給留守貧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2015年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員均增收3萬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增長34%。

三、推進“鄉村旅遊+扶貧”,小康路上有激情

通過傳統農業轉型,將傳統農業與休閒旅遊業有機融合,打造觀光、體驗和旅遊農業帶,形成四季四景。同時讓村民參與到景區建設、運營、旅遊紀念品生產、加工各個環節當中。部分村民通過自己的房屋、土地等特色資源,參與到景區客棧、農家樂及主題農業帶等配套產業中,通過三瓜公社的統一打造,使他們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

通過近年來的建設積累,取得了顯著成效。美麗鄉村回來了。三瓜公社全力打造美麗鄉村建設,通過近年來的整治,村莊道路暢通,環境整潔,青山綠水,村容村貌重新煥發出活力。農民增收歡樂多。

三瓜公社有效地將農民的閒置土地得以釋放,閒散時間得以利用,引導村民參與到景區建設當中,在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同時,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通過美麗鄉村建設的影響力,吸引了大批量的農民工返鄉、大學生回鄉,創業氛圍濃厚。

實施“五大工程” 推進文化扶貧 篇三

湖北竹溪縣地處秦頭楚尾,有“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國心”之稱。我們實施五大工程全力推動文化扶貧,確保羣眾精神脱貧和經濟脱貧同步。

一、實施精神塑造工程,加強品牌文化建設,在文化引領上精準導航

大力培育家風文化、節日文化、廣場文化、地域文化“四種文化”品牌,強化價值引領,着力內修人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依託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開設鄉村道德講堂、科技講堂、法制講堂、健康講堂,打造傳授新知識、培育新農民的學xxx台。以“家規家訓進萬家”活動為載體,開展整理族規族訓、書寫家訓牌匾、收集家風故事、傳唱家風歌曲系列活動和“竹溪好人”、“最美家庭”、“十大孝星”等評選活動,讓家風文化進學校、進家庭、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傳家風、帶政風、淨民風、育新風,營造了幹事創業、脱貧攻堅的濃厚氛圍。

二、實施陣地建設工程,完善文化服務網絡,在公共文化服務上精準供給

一是健全縣級設施。整合資金1.4億元,先後新建可容納萬人的縣廣場公園、2萬多平米的塑膠天然草坪運動場;投資近8000萬元,開建佔地50畝的縣圖書館、文化館和全民健身中心。二是構築鄉鎮文化服務堡壘。新建文化站10個、維修改造4個;所有文化站單門獨院,並達到“三室一廳一場”標準。三是推進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村村建有標準化圖書室、文化活動室,新建文化廣場180多個。同時,建立以鄉村少年宮、文化中心户為補充的多層次網絡,貧困羣眾實現家門口娛樂、健身、“充電”。

三、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開展多種文化活動,在文化產品提供上精準生產

“月月有活動,季季有賽事”。一是以“文化扶貧進鄉村”活動為載體,組織流動舞台車、流動圖書車、流動電影隊深入邊遠地區和特殊羣體開展文化服務。二是加強主題文藝創作。近兩年,先後創作宣傳精準扶貧等內容的文藝節目20多個。以帶着公公出嫁的農村婦女王大芝為原型,創作山二黃現代劇目《改嫁》,將其打造成精神和物質雙脱貧的典型。三是組織開展特色活動,如迎新年萬人長跑比賽、春節傳統民俗大展演、“耕讀傳家·書香竹溪”廣場誦讀等,使消極腐朽沒落文化無處生根。

四、實施產業培育工程,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在文化產業發展上精準定位

一是挖掘提煉地域文化。組織編撰《竹溪縣地名文化拾趣》、《竹溪寨堡文化探祕》等系列叢書。二是推動文旅融合。依託古遺址、古寨堡、古村落髮展生態文化旅遊,開發楠木寨、曾家寨、秦楚古長城等景點10餘處,舉辦楠木文化旅遊節等節會活動,貧困羣眾就近就業增收。三是推進非遺項目市場開發。打造竹溪蒸盆旗艦店,興建向壩民歌樓,吸引遊客前來休閒觀光購物。

五、實施人才培養工程,探索多種路徑,在文化隊伍建設上精準施策

建立“人員統一調配、資產統一管理,經費集中核銷、工資全額預算”的管理運行機制,近兩年公開招聘、選派17名文化能人充實到文化站;配齊了村文化管理員。新發展民間文藝團隊59支、草根明星1200多名。多次出資委託市藝校、縣教師進修學校開辦山二黃戲曲培訓班;2015年又選拔30名學員到省藝術職業學院進行定向委培,為拯救瀕危劇種打下基礎。

做好文化加法 助推精準扶貧 篇四

尋烏是原中央蘇區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羅霄山片區扶貧重點縣。近年來,我縣牢牢抓住中宣部對口支援的歷史機遇,紮實推進農村文化精準扶貧,整合資源、健全機制、做好加法,初步探索出了一條文化精準扶貧的新路徑。

一、做好“硬件+”,扶設施建平台

針對農村公共文化設施薄弱這一現狀,在中宣部和省市宣傳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縣以實施“百縣萬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示範工程為契機,做好文化設施的加法,打造了“一個文化活動廣場、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個簡易戲台、一面宣傳展示牆、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廣播器材、一套體育活動器材”的“七個一”建設模式。截止目前,全縣已率先在貧困村建成文化廣場32個,受益羣眾達到5萬餘人,使廣大農村羣眾文化休閒有場所、運動健身有去處。

二、做好“活動+”,扶精神添動力

針對農村文化活動匱乏、羣眾精神生活單調等現象,我縣採用下鄉“種文化”的方式,提振羣眾精氣神。一是搭建“百姓舞台”唱大戲。積極扶持羣眾創作編排本土特色文藝節目,由羣眾選出喜愛的節目參加全縣“百姓舞台”匯演。去年以來,我縣共舉辦“百姓舞台”文化活動12期,參演羣眾600餘人次,觀眾8萬餘人次。二是開展“文化下鄉”育新風。組織專業文藝團體,把脱貧致富帶頭人、“身邊好人”等典型事例編成歌舞、小品等節目,在鄉村巡演,使廣大羣眾在享受文化大餐中提升素質、增強脱貧內生動力、培育社會新風。去年以來,全縣送戲下鄉200多場。三是舉辦“百村百節”聚合力。通過加強藝術指導,政府資金補助,全縣已扶持南橋鎮民間漢調樂隊、晨光鎮民間器樂隊、澄江鎮漢劇團、尋烏山歌隊等各類民間藝術團體52個,帶動了全縣100多個村每年舉辦一場以上民俗文化活動,凝聚了民心民力。

三、做好“資源+”,扶產業促脱貧

針對農家書屋資源利用率不高等問題,我縣在農村選點示範、逐步推開的基礎上,探索了“農家書屋+電商”的建設模式。一是增添服務功能。充分利用原有農家書屋場地、書籍、書架、電腦等資源,增添電子顯示屏、電信繳費終端等設備,增加電子商務、便民服務等功能。二是鞏固文化陣地。農家書屋聚“才”也聚“財”,目前全縣已建成“農家書屋+電商”村級示範點15個,農家書屋平均每月借閲書籍人數增長3倍以上。三是實現產業扶貧。在“農家書屋+電商”的帶動下,我縣農村電商產業蓬勃發展,僅2015年全縣通過村級電商服務站銷售臍橙20多萬斤,參與電商的農民達到1.5萬人,帶動貧困户就業創業3700多人,實現脱貧395户。

下一步,我縣將認真貫徹落實這次會議精神,繼續在文化精準扶貧上下功夫、出實招,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腦袋,既打造新風貌又培育新風尚,推動物質脱貧與精神脱貧齊步走、互促進、雙豐收,積極為全縣如期脱貧摘帽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