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黨建文案

弘揚紅船精神專題黨課講稿

欄目: 黨建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5W

“紅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精神品格、優良作風的優秀開端,是共產黨人需要傳承和弘揚的“紅色基因”。下面是一篇紅船精神專題黨課講稿,歡迎閲讀!
 

弘揚紅船精神專題黨課講稿

 

黨課講稿:牢記使命初心 弘揚“紅船精神”

1921年夏,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襲擾,被迫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小船上繼續進行,在這裏完成了大會議程,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這條小船因而獲得了一個永載中國革命史冊的名字———紅船,而中國共產黨建黨偉業所藴含的偉大革命精神,因此被稱之為紅船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上海黨的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我們黨從這裏誕生,從這裏出征,從這裏走向全國執政。這裏是我們黨的根脈。”總書記的講話揭示了上海黨的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在黨的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這裏有中國共產黨人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動力,有不忘初心的使命擔當。

縱觀黨史,“紅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精神品格、優良作風的優秀開端,是共產黨人需要傳承和弘揚的“紅色基因”。由“紅船精神”開始,中國共產黨人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慶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以及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等富有時代特徵、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精神,成為中國文化自信的優質基因。

“紅船精神”見證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傳承“紅船精神”,重温共產黨人烽火歲月裏的革命鬥爭精神、自強不息精神,不僅成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中國文化凝心聚力的精神紐帶,也是應對各種挑戰的有力武器,成為能夠激發共產黨人內在價值自省的精神源泉。

2005年6月,習近平同志首次概括了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和歷史地位,指出:“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

一、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

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是紅船精神的核心,是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動力。在中國共產黨創始人的建黨實踐和革命活動中,從播撒中國革命的思想火種,到奠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組織;從制定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到開創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無不彰顯了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

近代中國社會從1840年鴉片戰爭後,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救亡圖存成為中國的時代課題。為了救亡圖存,早期的先進分子想了各種辦法,但無論是君主立憲所主導的社會變革,還是民主革命所主導的資產階級革命,事實上都沒能成功。俄國的十月革命,讓處在彷徨中的近代中國先進分子看到了新的希望,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

以李大釗、陳獨秀、陳望道等為代表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懷着救國救民的遠大志向,奮力播撒中國革命的思想火種,成為中國革命發展的思想先鋒。他們創辦進步刊物,宣傳新思想和十月革命;翻譯出版《共產黨宣言》,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立學術團體,學習和傳播馬克思主義。

1915年9月,《青年雜誌》在上海創刊。一年後,更名為《新青年》。以《新青年》的出版為標誌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使20世紀初的中國開始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革命。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逐步發展為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中心的思想運動。然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由於北洋軍閥仇視新生的蘇俄工農政權,把科學社會主義誣衊為“過激主義”,把布爾什維克攻擊為“過激黨”。因此,面對北洋軍閥的封鎖,《新青年》《湘江評論》《少年中國》《每週評論》等報紙雜誌紛紛發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加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李大釗熱情地歌頌和宣傳俄國十月革命,運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以敏鋭獨到的眼光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和《新紀元》4篇光輝的文獻,揭開了我國馬克思主義宣傳的第一頁。他在文中指出,十月革命是“立於社會主義上之革命”,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主義就是革命的社會主義。對於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他指出:“俄羅斯之革命,非獨俄羅斯人心變動之顯兆,實二十世紀全世界人類普遍心理變動之顯兆”,這一勝利“是世界革命的新紀元,是人類覺醒的新紀元”“是二十世紀革命的先聲。”他滿懷信心地説:“由今以後,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克主義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克主義凱歌聲”“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5月,李大釗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馬克思主義專號”上發表了全面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專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文章對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都有所闡明,並指出這三個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而階級競爭説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絡起來。”這標誌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入比較系統的傳播階段。這期間,李大釗還在《新潮》《少年中國》《國民月刊》《新生活》《晨報》等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共產黨宣言》是第一部較為完整而系統地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偉大著作,它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五四運動前後,雖然在中國有不少人介紹過《共產黨宣言》,但一直沒有完整的中文譯本。1920年春,陳望道接受了翻譯《共產黨宣言》的任務。為了完成這一重任,陳望道回到了家鄉,夜以繼日地開展艱苦的翻譯工作,他時時刻刻聚精會神斟詞酌句,一絲不苟,這期間就留下了“吃墨汁”的感人佳話:一天,陳望道的母親送來粽子給兒子當點心充飢,外加一碟紅糖。過了一陣,母親來取碗筷,驚奇地發現兒子滿嘴烏黑,紅糖卻原封未動。老人家愛憐又帶幾分生氣,問道:“吃完啦,這糖甜不甜呀?”陳望道仍渾然不覺,頭也不抬説:“甜,真甜。”經過艱苦的努力,陳望道翻譯完成了《共產黨宣言》。1920年8月,《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以“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的名義出版。

中國革命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這一思想武器,而為使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更需要大力開展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發起了中國最早的一個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馬克思學説研究會,把經過五四運動鍛鍊的優秀青年組織起來,進一步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學説。在他的教育和影響下,很多青年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走上了堅決的革命道路,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更大範圍的傳播。

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不僅表現在中國先進分子播散中國革命的思想火種上,更體現在他們積極創建黨團組織,開創中國工人階級先鋒組織的實踐中。

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中國工人階級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6月,陳獨秀同李漢俊、俞秀鬆、施存統等人開會商議,決定成立黨組織,還起草了黨的綱領。黨綱草案共有十條,其中包括運用勞工專政、生產合作等手段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關於黨的名稱問題,陳獨秀徵求李大釗的意見。李大釗主張定名為“共產黨”,陳獨秀表示同意。8月,共產黨早期組織在上海法租界老漁陽裏2號《新青年》編輯部成立。11月,共產黨早期組織擬定了《中國共產黨宣言》,指出“共產主義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產主義者的理想,創造一個新的社會”。為此,要通過革命的階級鬥爭,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1920年10月,李大釗等在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北京成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當時稱“共產黨小組”,同年年底決定成立共產黨北京支部,李大釗為書記。它曾幫助天津、唐山、太原、濟南等地的共產主義者開展工作,對北方黨團組織地建立起過促進作用。在上海及北京黨組織的聯絡和推動下,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漢,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譚平山、譚植棠等在廣州,也成立了黨的早期組織。成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地方,多是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較深,產業工人較為集中,已經出現了一批相信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的中心城市。在日本、法國也有由留學生和華僑中先進分子組成的共產黨早期組織。

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以後,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展開論戰、在工人中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等活動,有力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及其同中國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結合,一批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在這個過程中成長起來。

二、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

在中國共產黨創建的過程中,中國先進分子從激進民主主義者逐步成長為共產主義者。他們在自己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後,又通過成立馬克思主義學説的研究組織,深入工農民眾中宣傳馬克思主義,進而把堅定的信仰傳遞到社會基層,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中國革命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營造了濃厚的理論氛圍,培育了一大批革命人才;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大會因遭到租界巡捕襲擾而遇到挫折時,他們並沒有退縮,而是堅定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在紅船上完成了大會的最後議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奮鬥歷程中,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曲曲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壯麗樂章。

在艱辛的探索中堅定理想。十月革命後,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不屈不撓的探索中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從而樹立了共產主義的堅定理想。在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的文化轉型大背景下,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以毛澤東、惲代英等為代表的先進分子,拼命搜尋,學習那些具有進步色彩和改造現實的思想學説,搜尋着當時社會上能夠看到的各種進步書刊:中國儒家典籍等傳統文化、西方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空想社會主義及科學社會主義學説等方面的書籍。毛澤東最早讀的是私塾,“沒有進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校”,學的是儒家典籍。這種學習的內容,他説,“對我也有好處,因為我識字便是從這裏學來的。”同時,他也閲讀《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説,並從中發現了問題,這些小説“頌揚的全都是武將,人民的統治者,而這些人是不必種田的,因為土地為他們所有和控制”。進入新學校後,毛澤東開始接觸到《盛世危言》和西方的《原富》等書籍,接受了西方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十月革命之前,無政府主義、空想社會主義思潮在近代中國一度氾濫。1918年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那段時間裏,毛澤東後來在自述中説,儘管“我對政治的興趣繼續增長”,但“我的思想還是混亂的”,這時“我讀了一些關於無政府主義的小冊子,很受影響”,“在那個時候,我贊同許多無政府主義的主張”。五四運動後,隨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毛澤東最終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他説“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讀了許多關於俄國所發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熱切地搜尋當時所能找到的極少數的共產主義文獻的中文本。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記在我的心中,使我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接受馬克思主義,認為它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後,我就一直沒有動搖過。”“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經在理論上和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且從此我也自認為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

理想、追求不僅使我們黨內凝聚,同時也是對社會的改造。離開了理想信念,共產黨就缺乏內在的凝聚力,離開了理想信念就沒有辦法去改造社會的廣大羣眾,我們黨就沒有力量,就沒有基礎。理想、信念是我們黨與生俱來的政黨品質,這個品質對廣大共產黨員來説,就是要具有奮鬥精神,要百折不撓。早期共產黨創建的過程以及創建之後我們的這段社會歷史的實踐,充分反映出,理想、奮鬥、追求對中國共產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三、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的那天起,就以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為己任,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立黨為公、忠誠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任何一個政黨的顯著標志。

近代以來,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社會各種政治力量先後嘗試過諸多救國救民的方案,做過諸多努力,但都失敗了。這時,中國迫切需要朝氣蓬勃的新生力量,期待着先進階級和先進政黨的出現,充當中國革命的領導者,領導人民完成救國救民的歷史重任。1921年3月,李大釗在《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一文中,公開表達了希望在中國建立一個代表人民利益的無產階級政黨的強烈願望:“我們現在還要急急組織一個團體。這個團體不是政客組織的政黨,也不是中產階級的民主黨,乃是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

應運而生的中國共產黨就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黨的一大通過的綱領就明確規定:確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要“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傢俬有制,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鬥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廢除資本私有制,沒收一切生產資料歸社會所有”。這些規定表明了中國共產黨要消滅剝削制度、實現共產主義的政治立場和奮鬥目標,鮮明地表明瞭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性質的政黨,劃清了中國共產黨同其他政黨的界限。

1922年6月,中共中央在發表的《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中明確宣告:“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軍,為無產階級奮鬥,和為無產階級革命的黨。”

同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宣言”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政黨,它的目的是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鬥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統治,剷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政黨,並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唯一宗旨,因此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就堅定地走向社會最底層,發動和依靠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民眾,並把團結和依靠工農羣眾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事業不斷前進的力量源泉。

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中國共產黨的神聖使命。20世紀20年代,面對風雨如晦的黑暗中國和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不顧個人安危和得失,自覺肩負起救國救民的重任,立志改造中國與世界,組建了中國共產黨。經過艱苦奮鬥,1949年,終於贏得了新中國的建立和人民解放,使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在這一過程中,無數共產黨人,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以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根本宗旨和大公無私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概括的,紅船精神包括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其中,首創精神是核心,是動力之源。首創精神就是創新精神,創新是黨的事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之源。而理論創新是一切創新的先導,理論創新要着眼於探討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回答新問題作為理論創新的着力點。緊密聯繫實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造新經驗,通過創造性的思維,不斷摸索和總結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和規律。只有堅持用時代發展要求審視自己、以改革精神創新發展理念,中國共產黨才能時刻保持蓬勃生機和無限的創造活力,走在時代前列。

奮鬥精神是支柱,是勝利之本。奮鬥精神首先來源於堅定的理想信念,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意志堅強,品節剛毅,無所畏懼,無論遭受多少挫折都不動搖、不退縮、不屈服,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只有弘揚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認定目標、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帶領全國人民共創美好未來。

奉獻精神是本質,是德政之基。奉獻精神的關鍵在於黨的一切決策和措施都從人民羣眾利益出發,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只有始終保持與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我們黨才能保持根本性質、恪守根本宗旨、牢記根本使命,才能鞏固長期執政的地位。

偉大的黨培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滋養偉大的黨。無數中國共產黨人用生命和鮮血鑄就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正是這些偉大的革命精神,使我們黨由小變大,從弱到強,推動中國革命在艱難中奮進、在曲折中前行,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勝利。

一條紅船見證中國共產黨“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創建歷程,引領了中國革命道路的前進方向,拉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成為中國共產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光輝起點。

在紅船精神指引下,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建設、改革道路,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輝煌的成績,在世界上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讓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