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工作經歷

軍隊共產黨員先進典型事蹟合集20篇

欄目: 工作經歷 / 發佈於: / 人氣:2.21W
軍隊共產黨員先進典型事蹟合集20篇

軍隊共產黨員先進典型事蹟合集20篇

1、蔡一清同志先進事蹟

蔡一清,男,生前系92196部隊65分隊分隊長。1973年6月出生,1993年10月入黨,曾擔任部門長、副艇長、艇長。2007年10月為救落水戰士英勇犧牲,年僅34歲。

蔡一清自覺學習踐行黨的創新理論,潛心研究世界各國先進的潛艇作戰理論和知識,熟練掌握新型潛艇構造、性能和武器裝備功能原理,記錄了49本學習筆記,積累300多萬字的軍事資料,繪製潛艇結構、戰術訓練、作戰方案等各種圖表1500餘幅,僅戰術訓練模擬圖就有900多幅。他積極投身軍事鬥爭準備,組織官兵研究探索某新型潛艇多項戰法訓法,完成多個戰術課題研究應用。他率隊參加並圓滿完成多項重大戰備訓練任務,在“和平使命—2005”演習中出色完成任務。

蔡一清曾4次榮立三等功,1次榮立二等功,2006年被評為全軍優秀共產黨員、首屆全軍優秀指揮軍官,2007年被評為全國青年崗位能手,2011年被海軍追記一等功。

2、戰士們的“陽光大姐”

——記72556部隊16分隊政治指導員房萍

秀美的臉上總是掛着微笑,明亮的雙眸透射出智慧和真誠,柔和悦耳的話語裏不乏力量。無論她走到哪裏,舉手投足間都體現出中國當代女軍人的獨特風采,一言一行都帶動和影響着青年官兵。

她,就是濟南軍區某部通信連政治指導員房萍。

勤奮學習的領頭雁

2003年7月,房萍從西安通信學院畢業後來到某通信連擔任分隊長。由於原來所學專業與任職崗位不對口,一時參加不了連隊的值勤,就連帶兵管理也沒有“話語權”,這使她感到壓力很大。

後來她下定決心:武藝練不精,就不是合格兵;業務不過關,就不是我房萍!她給自己制訂了7天之內牢記3000個電話號碼、500個編制序列,熟練掌握機上操作技能的“攀登計劃”。説幹就幹,她每天堅持打字6小時,背記電話號碼9小時,跟機3小時,就連吃飯、上洗手間也口中唸唸有詞,MP3裏的流行歌曲全換成“語音題庫”,最終以100%的正確率順利通過考核,創造了一週放班的“房萍紀錄”。在不久後團組織的大比武中,她又一舉摘取了“查號狀元”的桂冠。全連官兵對這名略顯內向和倔強的新任分隊長不由得豎起了大拇指。為進一步適應崗位需求,她“啃”完了《軍事通信網絡基礎》等20多本專業書籍,熟悉了連隊每一個值勤崗位,掌握了每一種設備的操作技能,成為業務上的“多面手”。2006年3月,任分隊長不到3年的她被任命為代理連長,帶領全連官兵立足崗位精武強能,使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在全連蔚然成風。2007年7月,她帶領官兵參加全軍“網上話務科學化正規化”比武,奪得3個單項第一。

2008年9月,房萍由連長改任指導員,她內心本來充滿自信,可戰士們卻對她的課不感興趣,使她更加清醒地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從此,房萍把掌握創新理論精髓要義、回答好官兵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學理論的着力點,如飢似渴地學習研讀經典理論著作,10多冊理論讀本畫滿了道、翻卷了頁,積累了200多萬字的讀書摘記,寫下了30多萬字的心得體會《“萍”心而論》,並在軍內報刊發表了10多篇理論文章。為積極探索適合女兵特點的教育方式方法,她還系統學習了《軍隊思想政治工作概論》、《軍人心理學》,主動參加了全軍組織的心理諮詢師培訓。她還抓住時機,向軍隊的其他先進典型學習,學到了很多鮮活的經驗,自身能力素質不斷提高。2009年在軍區組織的“四會”授課比武中,她以《點亮崇尚榮譽的心靈》精彩一課奪得亞軍。當年被評為全軍優秀“四會”政治教員。

矢志打贏的排頭兵

房萍所在連隊擔負着軍區首長機關的通信值勤保障任務,責任重大,任務艱鉅,使命光榮。她和支部“一班人”帶頭叫響了“視機房如戰場、視值勤如打仗、視暢通如生命”的口號,把“保暢通保打贏是連隊的最高榮譽”鐫刻在榮譽室門前。這些年,她無論當連長還是指導員,都和戰士們一起練業務、練技能不放鬆,帶頭苦練腦、耳、手、口基本功不懈怠,帶動全連形成了人人想打贏、奮力練打贏的濃厚氛圍。連隊每年處理話務60多萬件,接通率始終保持在99.7%以上。

2006年,連隊受領了全軍“在線式話務訓練系統先行試點”任務。當時,不少專家認為,現有的上線應答速度標準已經很高了,很難再突破。但是房萍不這麼想,她帶領6人攻關組在機房連續奮戰17個晝夜,全面瞭解系統原理,反覆開通演練,虛心向專家請教,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晚上餓了就用麪包和方便麪充飢。艱辛的付出終於有了收穫,她們探索總結出的融趣味性實用性於一體的“交叉關聯訓練法”,使話務員上線應答速度由《大綱》規定的3秒提高到2.1秒,實現了新的突破,受到總部通報表彰。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房萍立即帶領全連官兵轉入戰時緊急狀態,組織召開支委會,迅速啟動應急通信保障預案,成立“黨員突擊隊”、“黨員示範崗”。整個抗震救災期間,在災區信號弱、線路忙、干擾多的情況下,帶領全連官兵連續奮戰了100多個日夜,打通了一條條上傳下達的綠色通信通道,創造了接轉電話10萬餘次無差錯的優異成績。

任連隊主官6年來,房萍帶領官兵出色完成了中俄聯合軍演、奧運安保、蘇丹維和、神八發射、特大山火撲救等30多次重大通信保障任務,連隊被全國婦聯樹為“巾幗文明崗”,被四總部表彰為“全軍先進基層單位”,連續4次被總部表彰為“全軍優秀話務站”,榮立一等功2次。

科學帶兵的有心人

房萍是個帶兵的有心人。她在工作實踐中,潛心鑽研新時期帶兵特點規律,注重從我軍光榮傳統中汲取營養,探索總結出“用真理的陽光引領戰士,用公正的陽光凝聚戰士,用關愛的陽光温暖戰士,用心靈的陽光感召戰士”的“陽光帶兵36法”。

“與兵交友法”、“滴灌滲透法”、“心理調適法”、“疏堵結合法”、“使命牽引法”、“激將勵志法”……一個個實在管用又別出心裁的帶兵方法,展現着房萍的智慧,凝聚着房萍的心血,透射着新時期一線帶兵人的強烈使命感責任感。在她的帶領下,連隊紅火得像一座熔爐,官兵團結得像一塊鋼鐵,大家和睦得像一個家庭,戰士們親切地稱她“陽光大姐”,部隊領導稱讚她“把兵帶活了”。

面對戰士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房萍利用局域網、愛心小紙條、批註心得體會等形式與大家心貼心交流。戰士周璐璐説:“快樂了,愛心小紙條與我分享;煩惱了,網上寄語為我分擔;感慨了,心得體會與我共鳴,指導員在每個角落都為我鼓勁加油!”近年來,連隊有34人次受到軍區以上表彰,70多人次通過了計算機和普通話等級考試,22人實現了學歷升級,35名退伍戰士成為中國移動等國內知名企業的骨幹力量。

房萍的“陽光帶兵36法”被《解放軍報》等各大媒體廣泛報道後,在軍內外引起強烈反響;《陽光帶兵36法》被印發全軍基層連隊,成為廣大一線帶兵人的帶兵指南。

3、龔曲此裏同志先進事蹟

龔曲此裏,男,藏族,生前系雲南省迪慶軍分區副司令員。1954年7月出生,1974年5月入黨。1970年入伍,曾任軍分區後勤部部長、副司令員。2009年2月病逝,終年54歲。

龔曲此裏對黨忠誠、信念堅定,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他胸懷祖國、獻身使命,先後參加過邊境自衞還擊作戰、藏區維穩處突、駐地搶險救災等127次重大行動,身上5處受傷。他情繫人民,為幫助羣眾脱貧致富,經常利用節假日深入村寨調研,傳播致富信息,開展扶貧幫困。他時刻警惕“藏獨”分裂分子的搗亂破壞,為揭露達賴集團的政治陰謀,他跑遍了迪慶州所有鄉村寺廟,以新舊兩個社會的對比和自身的成長經歷,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2007年底,他在任期已滿可以退休時,要求繼續留任藏區。從繼續留任到生病住院的306天裏,他有近200天下部隊或在牧區協助地方做羣眾工作。在病逝前半年時間,他強忍身體不適,到迪慶州3縣29個鄉鎮,作維護民族團結報告46場次,為維護藏區社會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龔曲此裏2010年被中央軍委追授“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優秀幹部”榮譽稱號。

4、維和一線的帶兵人

——記解放軍66166部隊副部隊長江漢剛

我深知,是黨培養造就了我,是黨讓我擁有了第二次生命,給了我莫大的榮譽。只要部隊需要,我願用忠誠報答黨的恩情,為部隊建設事業燃燒自己的生命!——江漢剛

江漢剛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為了部隊建設事業捨得燃燒自己生命。他一直工作在部隊一線,25年如一日,始終牢記黨的宗旨,把聽黨話跟黨走與抓部隊謀打贏統一起來,把堅定的理想信念體現在愛崗敬業的自覺行動上,把個人價值追求融入到部隊建設中,自覺用共產黨員先進性標準要求自己,躬身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為部隊建設嘔心瀝血,勤奮工作。他先後10次調整工作崗位、6次改換專業,始終以黨的事業為重,孜孜不倦地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和本職專業知識,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2008年他帶領部隊赴利比里亞執行國際維和任務,在身患胃癌晚期的情況下,強忍病痛折磨,以頑強意志和奉獻精神堅守在工作一線。

治療期間,胡錦濤主席專門作出重要批示,軍委、總部領導親自看望慰問,各級組織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懷。他認為,作為一名軍隊的黨員幹部,自己沒有任何借病休養的理由,只有加倍努力工作的責任。他不顧胃部被切除2/3、身體還沒有完全康復,就強忍病痛返回工作崗位,忘我工作,以實際行動回報組織的培養和關懷。他以對黨的事業負責、對部隊歷史負責的精神,堅持身先士卒、靠前指揮,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帶領部隊圓滿完成“維和使命-2009”中蒙聯合維和訓練、國慶60週年安檢、閲兵村建設及拆除、上合組織聯合軍演場勤保障等重大任務。3年來,所在部隊先後被總部、軍區、集團軍評為全軍基層建設先進單位、全軍維和工作先進單位、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江漢剛視使命重於一切,在維和任務中把國家利益和軍隊榮譽高高舉過頭頂。2008年3月,他剛調任部隊長沒幾天,就接到了赴利比里亞國際維和的任務,他把這次任務看成為黨盡責、為國爭光和檢驗部隊的大好機會,主動請戰。在維和8個月時間裏,他體重下降了30斤,仍以鋼鐵般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與病魔頑強搏鬥,始終奮戰在施工前線,和官兵一起夜以繼日、加班加點工作。剛到任務區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輪換交接、營區整治、周邊環境形勢調查、施工地形勘察等各項準備工作,向聯合國利比里亞特派團遞交了10餘萬字的勘察報告,在西非大陸打造了一系列“中國速度”、“中國品牌”。

維和期間,中國工兵作為唯一一支在雨季仍然堅持在外施工的部隊,共升級改造道路118公里,搶修維護道路332公里,架設中小型橋樑5座,完成了綏德魯至塔佩塔、格林威爾、魚鎮3條主幹道總長560公里的維護搶修任務,保證了任務區維和部隊補給生命線的安全暢通。他還帶領部隊為原始森林中的甘堡村開闢了一條5公里長的通道,修復了綏德魯市區兩條500米長的主幹道和1400米長的機場跑道,先後80餘次為當地羣眾和政府提供工程支援保障,為利比里亞重建做了大量工作。歸國前一個月,他帶領38名黨員幹部骨幹,克服施工環境複雜、工程作業量巨大、物資器材不配套等困難,迎難而上,頑強拼搏,僅用15天就在冀河上架起了一座利比里亞最長的單層雙排鋼結構貝雷橋,打通了利比里亞向南方運送重建物資的重要通道,贏得了聯合國利比里亞特派團、利比里亞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讚譽,展現了我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的良好形象。

江漢剛心繫官兵情注基層,時刻將部屬的安危冷暖和成長進步放在心上。作為部隊一線帶兵人,他紮根基層,躬身踐行為兵服務的宗旨,把人才隊伍建設當做事關團隊長遠發展的大事來抓,竭盡所能為官兵創造良好的成長成才環境。他和黨委一班人研究制定人才培養規劃,確立了軍事指揮、裝備修理、網絡技術等9個人才羣體建設目標,建立完善“綜合措施育人才、獎優罰劣激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創造環境留人才”的機制,投入21萬餘元建立網上圖書館、改建軍官訓練中心、設立成才獎勵基金,不斷拓寬函授自考、遠程教育、送學深造等成才渠道。

近年來,部隊先後有16名幹部考取碩士研究生,106名幹部入校深造,268人通過自學自考拿到大專以上文憑,12人獲得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2人被四總部評為全軍優秀指揮軍官。維和期間,儘管身患重病,但他心裏始終裝着官兵的安危冷暖,緊緊和官兵站在一起,像兄長一樣關心愛護每名官兵。他本着對官兵生命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深入細緻地做好安全預防工作,詳細制定了防暴亂破壞、防蚊蟲叮咬、防洪水淹亡、防綁架搶劫等30多條措施規定,堅持把治軍從嚴和帶兵以情結合起來,實現了自己“把所有274名官兵安安全全帶回家”的諾言。

5、把忠誠和使命鐫刻在萬里長空

——記95380部隊52分隊分隊長劉寶

31歲提前晉級為特級飛行員,遭遇特情跳傘右腳受傷,不畏艱險駕機重返藍天,創造某型導彈當年中距尾後攻擊首發命中等先例,訓練模式改革脱穎而出成為首批飛行組織軍官……

他,就是廣空航空兵某部飛行大隊大隊長劉寶。

起飛——矢志建功藍天

2002年6月,劉寶以優異的成績從空軍某飛行學院畢業。因為成績突出,學校考慮讓他留校任教,但劉寶卻毅然選擇到作戰部隊去。

在二代機部隊的兩年多時間裏,劉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同批戰友中第一個放單飛,第一個完成改裝任務,第一個成為長機。

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2004年年底,劉寶被選拔到現在的部隊改裝第三代新型戰機。參加改裝後,劉寶異常刻苦勤奮,幾乎放棄了所有的休息日,加班加點鑽研業務技術,背記座艙圖和特情處置方法。飛模擬器時別人飛一個架次,他申請飛兩個架次,晚上課餘時間別人休息,他堅持在學習室琢磨飛行要領。

前行的路上總是風雲莫測,一次與死神的擦肩而過,讓劉寶終生難忘,也讓他更加沉穩冷靜。

那一次,教員帶着劉寶駕雙座機實施低空、超低空對地面目標突擊訓練。在做超低空特技動作時,左發動機突然起火。劉寶與教員沉着冷靜,果斷處置,千方百計挽救價格昂貴的戰機。這次,劉寶右腳踝關節軟組織嚴重受傷,他感覺到死神離自己是那麼地近。傷愈歸隊後,劉寶堅定地選擇了重返藍天,以最短的時間高標準完成了改裝任務,成為一名真正的三代機戰鬥員。

加力——錘鍊打贏硬功

劉寶所在的飛行大隊是一個經歷過抗美援朝、華東防空、保衞西沙和邊境自衞還擊作戰戰火洗禮,有着輝煌戰績和光榮傳統的大隊。

任大隊長後,劉寶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要求別的飛行員做到的,他首先自己做到,堅持帶頭鑽研飛行技術和航理知識,帶頭飛高難課目,帶頭執行重大任務,帶頭遵守紀律,始終以自身實際行動作表率。

2011年9月,西北某機場,劉寶奉命執行導彈實彈打靶任務,挑戰某型導彈中距尾後攻擊這一難題。由於靶機體積小、速度快,尾後沒有安裝角反射器,雷達反射面積很小,機載雷達很難發現和截獲,兄弟部隊幾次使用該型導彈攻擊都沒有成功命中。早在任務實施前,劉寶就找來該型導彈和靶機的所有技術資料,尋找理論依據,多次進行理論論證、圖上推演,白天試飛,晚上判飛參、算數據、查資料、寫體會,攻克了截獲高空高速、超小發射面積目標多個技術難點,成功摸索5套戰法,成為當年該型導彈中距尾後攻擊命中目標的第一人。

2012年4月上旬,劉寶所在部隊首次組織某型火箭彈實彈地靶訓練。在劉寶帶領下,大隊飛行員嚴格從實戰出發,靈活運用戰術從不同方向、不同高度低空超低空突防進入對目標進行精確打擊,均一次突防進入,一次攻擊命中,一次摧毀目標,突防成功率和攻擊命中率均為百分之百。

突擊——挑戰心中對手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劉寶深切感受到肩上使命的神聖與厚重。他把每一次急難險重任務,都當做實戰檢驗。

2008年7月,劉寶執行駐訓任務剛剛歸建,又馬不停蹄隨部隊奔赴北方某機場,遂行奧運空中安保任務。這次他們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低慢小目標。他和戰友們枕戈待旦,反覆進行研究論證,在半個月時間裏制定完善了40多種特情處置預案,創新了8套針對性戰法。

“要想建設世界一流空軍,就必須飛出國門,與強手過招。”與外軍聯訓的重任又一次壓在劉寶和他的戰友們身上。2010年9月的一個凌晨,西北邊陲,大漠深處,黑暗仍籠罩着機場。劉寶即將和戰友們從這裏出發飛往遠隔萬里的異國。

天公不作美,久旱的沙漠罕見地下起了大雨。

保障車輛緩緩駛向停機坪,劉寶和戰友們就在車上穿戴好飛行裝具。“接收飛機!”隨着指揮員一聲令下,飛行員們躍出車門,直奔各自戰機。在緊張的機前檢查之後,他快速登上戰機,跨進座艙,開始進行通電檢查。

“起飛!”劉寶駕駛戰機加力,機輪犁開跑道積水,激起長長的水霧,橘紅色的發動機尾焰在漸明的天色中格外醒目。經過連續機動轉場,劉寶和戰友們克服種種困難,安全順利抵達目的地展開聯合訓練,取得了優異成績,在中國空軍的作戰訓練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完成任務後,31歲的劉寶提前晉級,成為當時中國空軍最年輕的戰鬥機特級飛行員。

躍升——勇立轉型潮頭

劉寶所在的飛行大隊是一個戰績輝煌的光榮戰鬥集體。大隊在戰鬥力建設上還能不能有新的突破,先鋒的旗幟還能不能高高揚起?官兵都把目光聚焦到了大隊長劉寶身上。劉寶心中有數,他要帶領大隊打一場訓練模式改革的攻堅仗。

出國聯訓回來不久,劉寶寫下了近6萬字的心得體會,全面梳理了北約空軍飛行訓練的程序、方法、特點,詳細分析我國空軍與北約空軍在訓練上存在的差異和不足。針對原有的飛行組織指揮模式存在重技術訓練、輕戰術訓練等弊端,嚴重製約戰鬥力提升的實際,他主動向團領導請纓,協助機關制定改革實施方案,配套搞好信息支持系統建設,研究梳理出飛行組織模式改革3個階段、12個步驟、50個環節的流程。

與此同時,他積極適應軍事訓練模式改革需要,着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質,學習運用飛行訓練計劃軟件制訂飛行日計劃、實施飛行協同、組織實施飛行訓練……短短3個月時間,劉寶就脱穎而出,成為首批獲得飛行組織軍官資格的飛行員。

全新的飛行組織指揮模式,改變了以往保姆式的指揮模式,飛行員自主準備、自主飛行、自主起降、自主應對風險的能力明顯提升。

為了使大隊飛行員適應未來使命任務的需要,劉寶依據空軍專業崗位能力標準,為大隊每名飛行員規劃個人成長路徑,率先推開英語學習、網上模擬對抗,逐步開展大過載機動、放開高度差的自由空戰訓練,飛行員技戰術水平得到持續提升。近年來,大隊先後有2名飛行尖子被選拔參加我國首批艦載機改裝;2010年空軍空戰對抗競賽性考核中,大隊3名飛行員被評為“空戰能手”。

6、全面過硬的“三棲”尖兵

——記解放軍75738部隊71分隊分隊長劉珪

榮譽屬於過去,成績歸功組織。奮鬥無窮期,打贏無止境,我將以此為動力,將價值追求融入特戰事業,在矢志精武的道路上繼續闊步前行。——劉珪

劉珪任現職以來,自覺傳承我軍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瞄準一流創先爭優,傾心打造特別能戰鬥的尖刀分隊,帶領官兵出色完成亞運安保、中泰陸軍特種部隊聯合訓練等重大任務,連隊連續兩年被集團軍評為基層建設標兵單位。 [公@文%思享^&*公眾號]

劉珪帶頭錘鍊過硬本領,做愛軍精武的排頭兵。他時刻牢記使命責任,以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錘鍊軍事素質,當好愛軍精武“領頭雁”。攀崖訓練,他總是挑最險最陡的崖壁,經常手上摳得血肉模糊,腿上刮出道道血痕;裝備操作,他抓緊點滴時間研究琢磨,對連隊所有裝備的性能和使用爛熟於心;

孤島生存,他挖野菜、喝雨水,努力挑戰身體極限。通過艱苦磨鍊,他先後熟練掌握了攀登越障、擒拿格鬥、多能射擊等20多項特戰技能,順利取得軍事跳傘、潛水和高級狙擊手證書,成為全面過硬的“三棲”尖兵。2010年5月,他參加總部組織的遠程滲透偵察骨幹集訓,其中一個自選課目,要求蛙人在潛艇下潛30米時從魚雷管爬出,一趟訓練的體能消耗相當於30公里武裝越野,而且要承受比海面大4倍的水壓,稍有不慎,就會耳膜穿孔,甚至窒息而亡,60名參訓隊員只有14人報名參加。下水前,教員再次強調:沒把握的還可以選擇放棄。劉珪果斷請求第一個下潛,併成功克服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壓力,出色完成任務,贏得高度讚譽。

劉珪着力鍛造過硬“鐵拳”,做矢志打贏的領路人。他瞄準特種作戰最前沿,打造出一支敢打必勝的特戰羣體。每當所在部隊外派留學骨幹歸隊,他都第一時間登門請教;每當反映特種部隊訓練的學術雜誌出爐,他都想方設法收集,共整理了20餘萬字的文字資料、200餘分鐘的視頻資料,潛心研究俄羅斯、委內瑞拉、以色列、土耳其等國特種部隊戰訓法成果,寫了6萬多字的心得體會,並結合實際,創新10餘種戰訓法,其中限時傳遞爆炸物、“魔鬼”狙擊和極限體能戰訓法在部隊推廣。

他根據每名官兵的接受能力、技術水平、性格特徵和身體心理素質,為他們量身定製“專家訓練套餐”,要求官兵除完成必訓課目外,每人都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對某項課目專攻精練,並制定嚴格“晉級標準”,80%的官兵都有自己的“絕招”。反映他們“專家計劃打造專業精兵”的做法在《解放軍報》頭版頭條報道。2010年10月,他帶領分隊成建制參加“突擊-2010”中泰陸軍特種部隊聯合訓練,與經過精心挑選、80%以上參加過實戰的泰軍特種兵同台競技。在最後的綜合演練中,我方和泰方各組建一支反恐分隊,營救被恐怖分子劫持的人質。

劉珪的“專家計劃”成果在行動中大顯威力,“狙擊專家”射殺恐怖分子彈無虛發,“爆破專家”定向爆破精準到位,“衞生專家”救治傷員技藝嫻熟。最終,我方比泰方提前兩分鐘成功解救出人質,官兵精湛的技藝贏得了在場兩軍首長的高度稱讚。兩年來,分隊共湧現出20多名訓練尖子,10餘次成建制參加軍區以上重大任務,在總部、軍區和集團軍各類考核中均取得全優成績,成為所在部隊第一個“全優連”。

劉珪始終心繫官兵安危,做生死與共的好兄長。他把實踐我黨我軍根本宗旨,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具體落實到對官兵安危負責上。每次傘降、潛水等課目訓練展開前,他都對每具降落傘、每台潛水具逐一認真檢查,確保“零問題”上天、“零故障”下水。他結合自身訓練體會,查閲大量資料,深入研究各類訓練防範措施,整理彙編了《傘降訓練七個注意》、《潛水訓練十步法》、《特種射擊安全要訣》等訓練安全防範小冊子。

認真學習運動傷病學、骨科學等知識,還利用休假時間拜老專家為師,研習療傷技藝,並專門購置了隨身藥箱。對一些危險係數較高的課目,他都拿自己當“試驗品”,反覆試訓,直到把動作要領、訓練路數都摸索成熟,才着手培養示範班,逐步在全連推開訓練;把各課目訓練的難度、險度等級,細化成應具備的技術水平、心理素質等參數指標,為全連官兵建立參加各級別訓練的數據庫,作為能否參訓的評估依據,促進了訓練的科學性規範性,大大提高了安全係數。兩年來,連隊參加各類高難險課目訓練4200餘人次,12人次遭遇特情,都能正確判斷、果斷處置、化險為夷。一次傘降訓練中,空中突遇強氣流,上等兵小陳與劉珪的兩具降落傘交叉,傘繩纏繞交織,傘衣被迅速拉扯成燈泡狀,兩人急劇下掉。

劉珪毅然割斷自己的7根傘繩,飛掉主傘,使小陳的傘重新在空中正常展開。劉珪在離地面僅300米左右時才成功拉開備份傘,安全着陸。劉珪捨生忘死的精神,感染和鼓舞了部隊每名官兵,大家自覺以劉珪為學習榜樣,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挑重擔、站排頭,掀起了“黨員幹部搶着上、團員青年爭着幹”的練兵熱潮。

7、邊境線上無悔的堅守

——記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防城區峒中鎮尖峯嶺國防民兵哨所哨長陸蘭軍

十萬大山尖峯嶺邊防哨所的民兵們像往常一樣,在沿着崎嶇的山路巡邏,他們巡邏的主要目的是觀察邊境周圍的情況和看護這段中越邊境線上的界碑。走在隊伍前面的瘦黑男子是哨長陸蘭軍,他在這片險峻而寂靜的大山裏,已整整走了22年,他熟悉這段邊境線上的每一塊界碑、每一座山峯、每一條溪流,甚至每一棵樹、每一棵草。因而他也深深眷戀着這裏的土地,眷戀着這裏的大山,眷戀着這裏的人民。

一家三代人33年國土的堅守

1979年3月,尖峯嶺哨所在自衞還擊戰轟鳴的炮聲中建成了,哨所坐落在尖峯嶺之巔,一幢營房,兩個哨位,高山與哨所渾然一體,氣勢雄偉。陸蘭軍的父親陸之方當上了這所哨所的第一任哨長。

1982年,自衞還擊戰已結束,中越邊境進入了和平建設時期,但陸之方因經常在雨天整夜整日地潛伏,落下了一身毛病,尤其風濕病很嚴重,剛過50歲的他已感覺身體大不如以前,他思量着應該要交班了。卸任前,他跟二兒子陸蘭廷進行了一次長談。就這樣,陸蘭廷接過父親手中的鋼槍,成了尖峯嶺哨所的第二任哨長。

1990年,陸蘭軍參加了民兵選拔到哨所工作,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國防哨兵。1996年3月,陸蘭廷因部隊工作需要調動,陸蘭軍從圍膽哨所調到尖峯嶺哨所,成為繼他父親和哥哥以後的第三任哨長。受父輩的影響,二哥陸蘭廷的兒子陸永興也放棄了在邊境做貿易發家的機會,上山來跟着叔叔一起站崗放哨,默默守護着祖國的南大門。

從1979年3月到現在,陸家三代3個哨長1個哨兵,在邊境線上無悔地堅守了33個年頭。他們保家衞國的無私奉獻精神贏得峒中鎮的鄉親們的廣泛讚譽,稱他們家族保持了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並代代傳承,是名副其實的哨兵之家。

一個人22年理想信念的堅守

尖峯嶺哨所海拔670多米,地處亞熱帶地區,一年之中有一半時間雲霧繚繞,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幾乎都是雨霧天氣。潮濕天氣,洗過的衣服六七天才勉強能穿上。夏季也不好受,屋內氣温在40℃以上。哨所周邊毒蛇、蜈蚣、山螞蟥是“常客”,蚊蚋幾乎如影隨形。

哨所巡邏路線24.5公里,有26塊國界碑。陸蘭軍每個月要帶領哨兵在這崎嶇的山路上步行巡邏4次,每次往返49公里,每月行程196公里,1年行程2352公里,22年行程51744公里,可繞地球赤道一圈多;每年都要磨穿幾雙解放鞋底,22年共磨穿100多雙解放鞋底。

界碑則往往立在人跡罕至的偏僻地方,沿途所經的每一處,除了蚊叮蟲咬,蜈蚣、山螞蝗等毒蟲的侵擾,跋山涉水,日曬雨淋,磕磕碰碰更是常事,沿路到處都充滿危險。

每到一處界碑,陸蘭軍和他的戰友就忘記了沿途的疲勞,他們總是莊嚴地向界碑敬禮,然後簇擁着它,拿出隨身帶來的乾淨的毛巾,仔仔細細地從上到下把界碑擦得乾乾淨淨,再拿出油漆把碑上的字描得清清楚楚。一切都很滿意後才向下一個目標進發。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面對這樣艱辛而神聖的工作,陸蘭軍一干就是22年。22個寒來暑往,陸蘭軍的腳印遍及了這片大山的每一個角落,無怨無悔把青春灑在了這片大山裏。

20世紀80年代後,邊境線上昔日的戰場變成了貿易往來的繁華口岸。有不少的哨兵離開哨所,去搞邊貿,逐漸過上了富裕的生活。陸蘭軍家住峒中鎮邊境一線,出家門口就可以做邊貿生意,十分便利。可他沒有動,依舊堅守在高山哨所,默默地為祖國巡邏、執勤。

1998年,昔日的同學當了老闆,想邀請他去公司上班,並許諾每月2000多元的豐厚待遇,他婉言謝絕了。2001年,村裏很多人都住上了樓房,陸蘭軍家還是20世紀50年代建的泥瓦房,下雨時還要到處找臉盆接漏水。與錢過不去,有人説陸蘭軍“傻”。“如果為了個人發財,我早就不當民兵了。但既然當了民兵,就不去想做生意發財的事。”陸蘭軍很坦然。

一位舍家衞國的男兒擔當大義的堅守

哨所民兵1個月裏只有4天休息日,沒雙休日、節假日。

其實,陸蘭軍的家離哨所不遠,直線距離也就1000多米,但山路彎彎,有五六公里,以前徒步得花個把小時,後來通路,買了摩托車,下山也就10多分鐘。但每一次回到家裏,陸蘭軍總是睡得不夠踏實。

和平時期,哨兵的職責更多,而不是減少,除了平時正常的站崗、巡邏、訓練,還要搞自身基礎建設、參加維護地方穩定、支持地方建設、為社會做實事好事等,陸蘭軍確實無暇顧及家裏。

就這樣,當哨兵22年,他在家裏住的時間總共才20個月,不到2年。

正是由於很少回家,有幾次陸蘭軍巡邏路過家門口時,年幼的兒子都會跑出來,死死地抱住他,哭得撕心裂肺,為的只是想讓父親停下來多陪自己一點點。每次他都咬咬牙,甩開兒子,繼續出發。

2011年3月父親得了重病住進醫院,陸蘭軍得知後匆忙去醫院看父親一會兒,安慰父親幾句,就又趕回了哨所。父親去世那天,他還在哨所上執勤,當他匆匆趕到家時,沒能聽到父親最後的遺言。

2011年,尚義村人均純收入5665元,陸蘭軍家年總收入21200元,一家4口平均收入5300元,比全村平均值還要低。

22年,舍小家為大家,默默地奉獻,陸蘭軍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就像一股巨大的衝擊波,迅速在尚義村、峒中鎮,乃至整個邊境地區蔓延……

33年來,就有561人上尖峯嶺哨所當哨兵,其中堅守5年以上的有220人,堅守10年以上的有15人。這些人當中,尚義村的就有350人,尚義村平均每年都有10名青年走上哨所。

如今,46歲的陸蘭軍已落下風濕病、頸椎病和骨質增生。他的右腿有些萎縮,比左腿少1公分左右。“只要組織需要,我一定在山上站到最後一班崗。”陸蘭軍依然豪情滿懷。尖峯嶺,像一把直插雲霄的利劍,堅守在邊境線上,陸蘭軍,像一塊堅固的界碑,凸屹在這尖刀上。

8、劉義權同志事蹟

(2011年5月)

劉義權,四川德陽人,漢族,1950年7月出生,1968年3月入伍,1970年7月入黨,生前為解放軍檔案館館員。

這是一份浸透着硝煙的檔案:“伙伕張啞巴,歲數不詳,真名不詳。4月18日犧牲……”檔案的備註欄中特別註釋:“啞巴不會説話。”歷經幾十年風雨,這位不能開口説話的烈士,卻通過他的檔案向後人講述了那段塵封多年的往事。

找到這份檔案的人,就是劉義權,一名解放軍檔案館館員。他終其一生守望歷史、呵護歷史、追尋歷史,為現在的人們打開了通向歷史深處的隧道。經他收集、整理的革命烈士檔案資料,查證了數萬名革命烈士和失蹤人員的下落。他徵集革命歷史檔案11餘萬件,接收軍事檔案71餘萬件,為建設我軍檔案資源體系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中國檔案界,“老劉”遠比“劉義權”有名氣。很多熟悉他的人,看了報紙、電視上宣傳他的事蹟,不禁驚呼一聲:“原來老劉就是劉義權!”的確,他30多年埋首檔案之間,默默無聞,沒有別的愛好,除了到外地收集檔案資料,就是拿着放大鏡查閲館藏。

2008年7月,劉義權作為專家成員,被編入該館中美軍事檔案合作辦公室,分工負責從中國人民志願軍等檔案中查尋相關線索。檔案館館藏有關志願軍檔案達數十萬件之多,時間跨度長,查閲難度大。高強度、超負荷的伏案工作,讓劉義權積勞成疾,被確診為直腸癌晚期。他揣着檢查報告,直接從醫院趕到辦公室,對領導説:“我的時間不多了。任務沒完成,我不甘心……”去世前,劉義權查找鑑定志願軍檔案的工作量統計表顯示:癌症確診前,他鑑定3408卷5.1萬多件,確診後的8個月,他強忍病痛折磨,在不斷放療、化療中堅持完成了362卷5000多件的查閲工作。

在劉義權和同事們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下,現已查找出多份有價值的涉美檔案信息,其中兩份館藏電報原件記載了美軍失蹤人員下落情況,美國國防部通過外交途徑專門向他表示感謝。

劉義權一生擔任過的最高職務是科室組長,直到55歲退休,還是中級職稱。然而,他退休生病後,軍委、總部首長來看望他,解放軍檔案館頒發給他“蘭台獎”特等獎……2010年1月,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他“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檔案局、總政治部授予劉義權同志“全國檔案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9、愛軍精武的“士官高工”

——記解放軍63713部隊光學測量隊二中隊三級軍士長馬金永

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士兵黨員,唯有把每一天過得充實有意義,努力在武器裝備建設的生動實踐中盡情燃燒自己,才能無愧於黨的培養,無愧於組織的信任,才能在新的考驗和挑戰面前奮勇向前、信念彌堅。——馬金永

馬金永始終牢記士兵職責,愛軍精武、自學成才,忠誠使命、無私奉獻,從一名國中生、操作手成長為部隊時統和通信數據傳輸兩個專業的負責人,被譽為“士官高工”。2002年以來,他獨立研發了數據傳輸中心智能管理與監控系統、新型標準時鍾,取得重要的軍事和經濟效益,在20餘次武器裝備試驗中及時發現併成功解決參試設備技術問題和隱患。

勤於學習積累,爭做素質強手。1999年7月,馬金永在200多名學員中以唯一全優成績從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士官系畢業,被安排到部隊試驗通信專業時統崗位。面對書本理論知識與崗位實踐需求之間的巨大差距,他以每天早起一小時、晚睡一小時、中午不休息的精神鑽研基本原理、操作規程,兩個多月就具備了默畫上千個符號、10多米長的電路圖的能力,逐漸成長為時統專業的負責人。兩年後,領導安排他到技術含量更高的數據傳輸崗位工作,面對全英文的設備説明書、參數設置和操作命令,他從通信專業英語詞彙和基本語法學起,抓緊一切時間“惡補”,僅用半年時間就熟記了3套設備的300多個技術參數,還把300多頁的説明書全部翻譯成中文。

入伍以來,由於工作需要,他先後調整了13個崗位,無論在哪個崗位,他都把學習作為第一需要,他給自己“約法三章”:當天內容沒學完不睡覺,計劃時間沒學夠不娛樂,重點問題沒學懂不放過,幾乎把全部業餘時間都用在加強學習、提高素質上,先後攻讀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與信息系統管理兩個專業的課程,獲得了1個大專、2個本科學歷和工學學士學位,通過了網絡管理員、國家計算機二級和倉庫電工等3項國家職業資格認證。

勇於創新攻關,爭當崗位尖兵。無論在什麼崗位,他都堅持用黨員先進性標準要求自己,盡到最大努力、發揮最大作用。2002年,他主動請纓解決標準時鍾精度下降問題。前期準備,既缺設備圖紙又乏技術資料,他白天泡在圖書室,晚上到機房解剖報廢設備;後期測試,每隔一個小時就要拿一組數據,兩三個月吃住在機房。經過艱苦拼搏,他自主研發出新型標準時鍾,使時間精度比原來提高10倍。

在通信設備更新換代過程中,出現模擬信號與數字信道不匹配的問題,他先後設計方案上百種,反覆推算畫圖300多張,製作3套傳輸終端樣機,成功研製出解調精度符合要求的終端,使數據傳輸的穩定性得到大幅提升。17年來,他憑着這種不甘平庸、不願服輸的精神,先後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5項,在國家級期刊發表論文11篇,6次參加宇航學會和總裝通信學術會議組織的論文交流,8次在基地舉辦的技能競賽中奪魁,26次臨危受命排除設備重大故障,撰寫20餘萬字的設備故障處理彙編。

甘於奉獻犧牲,爭為黨員模範。他堅持把訓練場作為戰場和檢驗黨性的考場,甘於奉獻、甘為人梯,受別人受不了的累、吃別人吃不了的虧。2008年底,某任務合練前不到10天,馬金永擔任分機負責人,家裏打來電話説父親患了結腸癌要做手術,希望他能回去照顧。站領導也覺得崗位人員充足,完成任務問題不大,主動提出讓他回去。但他直到任務圓滿完成後,才匆匆趕回家看望病重的父親。2009年底,由於試驗任務繁重,就連兒子出生他也沒有回家。在試驗任務高密度常態化條件下,為了搶進度、保質量,參試官兵常常要凌晨4點鐘就起牀工作。

由於白天很累,一些年輕的戰士覺不夠睡,有時不能按時起牀。馬金永每天總是第一個起牀,做好各種準備工作,然後叫醒其他同志;每天工作結束後,他也是最後一個離開機房。入伍以來馬金永先後放棄休假400余天,大部分用於研究課題和通信值班,培養幫帶5名幹部成長為技術骨幹,8名士官取得大專學歷和物資技術兵資格證書。

10、邰忠利同志先進事蹟

邰忠利,男,蒙古族,生前系65939部隊67分隊士官。1986年6月出生,2005年12月入伍,2009年8月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2009年8月為救落水羣眾英勇犧牲,年僅23歲。

邰忠利勇於拼搏,忠於職守,勤奮好學,心繫羣眾。他積極爭當訓練標兵,靠着非凡的毅力和韌勁,在幾百名同年度新兵中創造了許多全團第一:第一個全訓課目綜合考核成績優秀,第一個熟練掌握連隊所有裝備操作使用和維護保養技能,第一個被評選為全團十大“古驛精兵”,第一個榮立三等功。他在全團推廣10種訓法成果,鍛造出14名優秀士兵,帶出兩個“槍炮全能班”。他每月的生活費只有200多塊錢,卻把積攢的1萬多元捐給了駐地的貧困學生、貧困羣眾。

邰忠利2009年被黑龍江省軍區黨委追記一等功。

11、“大漠先鋒戰士” [公文思@^享公*#眾~號]

——記武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總隊喀什地區支隊第五大隊莎車縣中隊班長吳海偉

他,紮根大漠,挑戰自我,是名副其實的精武標兵;

他,臨危不懼,挺身而出,是聲名遠揚的忠誠衞士;

他,赤膽忠心,無私奉獻,是當之無愧的愛民模範。

他,就是被譽為“大漠先鋒戰士”的吳海偉。

勇摘軍事比武7項桂冠

8年前,吳海偉帶着對邊陲的憧憬,從老家甘肅慶陽應徵入伍,成了武警新疆總隊的一名戰士。

然而,讓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眼前的一切讓他大失所望:營區難覓一草一木;除了執勤目標單位,方圓幾十里人跡罕至;沙漠戈壁飛沙走石,打得人臉上火辣辣地疼。

但是,武警部隊的光榮傳統,以及忠誠衞士們的感人故事深深打動了他。吳海偉很快調整過來。“軍事不過硬,不是合格兵!”軍事訓練是吳海偉的弱項,他找準了突破口,向自己的極限發起挑戰。他用牀單縫製了沙袋背心和綁腿,每天系在身上加練一個5公里,還專門向訓練成績突出的戰士拜師學藝,每天堅持做100個俯卧撐、100個深蹲起立和100個馬步推磚。為練好擒敵基本功,他堅持每天拳擊沙袋數千次,拳面蹭破了皮,滲出了血,簡單地用紗布纏纏接着練。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新兵連3個月的刻苦訓練,從563名新兵中脱穎而出,獲得了入伍以來的第一項榮譽。 [公~%@#文思^享公眾號]

新訓結束後,他主動要求分配到環境艱苦、社情複雜的某監獄駐警四中隊。為練就“一槍斃敵”的過硬本領,他把裝滿水的水壺掛在槍管上,每天堅持半小時持槍瞄準定型訓練,兩手虎口磨破了的血泡染紅了槍托,吃飯時疼得連筷子都拿不穩。當年考核,他軍事成績全部優秀,在同年兵中第一個被任命為班長,年底他所帶的班榮立三等功。2008年6月,經過多輪考核,吳海偉以軍政第一的優異成績被上級任命為代理排長。

2011年1月,吳海偉正式任中隊班長,之後,靠着吃苦敬業奉獻精神,先後摘得軍事比武7項桂冠,3次被支隊樹為“武狀元”,2次被評為“精武標兵”。

他每一次戰鬥都捨生忘死

2006年6月11日,中隊接到上級命令:有2名犯罪分子逃跑,命令你部挑選軍事素質過硬的戰士前往抓捕……

任務緊急,刻不容緩。吳海偉和18名隊員受命出擊,火速向罪犯逃竄的方向趕去。中午時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酷暑難當,熱浪襲人,地表温度近60攝氏度。吳海偉和戰友們在大漠中艱難地搜索。

面對突如其來的沙塵暴,忽冷忽熱、變化無常的天氣和迷失方向的危險,吳海偉和戰友們毫無懼色,一心想着抓住逃犯,完成任務。他們連夜搜索20多片荊棘林、紅柳地和黃沙丘。在一片荊棘林裏搜索時,吳海偉敏鋭地發現罪犯的蹤跡,他似一隻凌空鎖定目標的獵鷹瞬間撲向逃犯,一舉將其制伏,打了一個漂亮仗。

2011年5月1日,有7名犯罪分子製造事端。接到報警信號後,根據指導員的命令,作為應急分隊班長的吳海偉聞令而動,帶領19名隊員火速趕到事發現場,僅用2分鐘就完成封控。喪心病狂的罪犯手持1米長的木板大聲叫囂:“快點讓開,不然老子和你們拼了!”

多次參加緊急任務的吳海偉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決不能讓罪犯衝出這裏!”他立即帶領隊員組成人牆,封控住罪犯逃跑的通道。窮兇極惡的罪犯見通道被堵,企圖孤注一擲,硬打硬闖。突然,最前面的兇犯向新兵王松濤撲來,眼疾手快的吳海偉一把將王松濤拉至身後,自己卻躲閃不及,被狠狠地擊中,右耳撕裂、脖子被劃開一道道血口,左小臂、手指關節也被戳開,血流不止。

吳海偉強忍劇痛,帶領6名戰友,運用嫻熟的戰術動作,迅速從通道左側迂迴至兇犯背後,前後發起攻擊,還沒等兇犯回過神來,就猛撲上去,一舉制伏7名罪犯。吳海偉因多處受傷被送到了醫院,經醫生診斷,他左耳、左手等4處嚴重受傷,縫了23針,在醫院住了10天。

近年來,吳海偉用忠誠和熱血演繹着人民衞士的感人故事,他帶領戰友先後9次參加緊急任務,制伏抓獲犯罪分子12名,繳獲各種兇器120餘件,榮立一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他每一件愛民之舉都飽含深情

2008年10月,喀什某監獄軋花廠突起大火,上百噸棉花、幾十台籽棉加工機眼看就要毀於一旦,廠房旁的十幾家住户、幾十名羣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因患重感冒正在輸液的吳海偉來不及多想,拔下針頭,帶着戰士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在現場,他快速判斷火情、風向和出入口,往自己身上澆了一盆水,冒着隨時被大火吞噬的危險,第一個衝進濃煙滾滾、火光沖天的廠房搶運物資。廠房內熱浪襲人,飛濺的火星燒着了他的衣服,臉上烤出了水泡,身體多處被燙傷,但他絲毫沒有退縮和猶豫,多次衝進去,又衝出來。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戰士們不顧煙燻火烤,從火堆旁搶運出一批批物資。經過4個多小時的戰鬥,吳海偉和他的戰友們共轉移棉花等物資10餘噸,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200多萬元。

2010年7月,暴雨使莎車縣提孜拉甫河面臨決堤,河流下游依蓋爾其鎮百餘户村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中隊接到參加抗洪搶險的命令後,時任代理排長的吳海偉和中隊官兵火速趕赴現場,帶領大家加固一段岌岌可危的堤壩。

“共產黨員跟我上!”吳海偉大喊一聲,繫上繩子第一個跳入水中打樁。肆虐的洪水一次次把他衝倒,接連嗆了好幾口水,他全然不顧,雙手牢牢抓住錘頭,艱難地爬起來接着幹,連續奮戰5個小時,帶領戰士打樁、加槓、填袋,修築堤壩100多米,搬運土方、沙石760方,裝運沙袋6000袋,快要決口的河堤終於加固了。就在大家歡呼勝利時,吳海偉卻因過度勞累身體虛脱,一頭栽倒在堤壩上。

2012年5月,吳海偉像往常一樣來到郵局,寄出了500元錢匯款。入伍8年來,這是他為貧窮兒童寄出的第71張匯款單。

入伍後,吳海偉第一次領到280元的津貼,但是為了響應指導員號召的“大手拉小手”活動,支持武警部隊實施的“春蕾計劃”,他找到指導員,毫不猶豫地把第一個月津貼全部捐了出去。

在吳海偉的倡導與感召下,莎車縣中隊成立了“濟危助困愛心小分隊”,所在的喀什地區支隊專門設立了每年10萬元的“吳海偉愛心基金”。2011年7月,他主動接過中隊考上警校的戰士閆大鵬的“愛心接力棒”,帶領5名戰友輪流照料76歲的維族孤寡老人生活。吳海偉和中隊官兵還一起資助15名貧困學生從國小讀到大學。

12、“三型”優秀帶兵人

——記96263部隊70分隊分隊長王建勛

大山深處,萬籟俱靜,暮色中,一枚墨綠色的導彈像一柄出鞘利劍,寒光閃閃,直指蒼穹……“點火”!隨着一聲令下,雷霆萬鈞,大地震顫,一團橘黃色的烈焰託舉起導彈扶搖直上,瞬間鑽出雲層“窗口”,消失在九霄雲外……數分鐘後,從遙遠的靶場末區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導彈準確命中目標,且創造了該型號導彈發射的最佳精度!頓時,掌聲、歡呼聲響徹山谷。

這是2011年秋天一個傍晚,第二炮兵某部發射營受命發射一枚大型號導彈時的場景,組織指揮這次發射的就是該營營長王建勛。

帶頭鑽研導彈專業技術,爭做“專家型”指揮員

王建勛在大學裏學的是導彈控制專業,2000年夏天,王建勛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第二炮兵工程學院。滿懷報國之志的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到一個偏遠連隊當排長,朝夕與大山為伴,鐵心與導彈為伍,用青春和才智開啟了鑄魂礪劍的人生歷程。擔任發射營營長之後,他給自己訂了一個十分苛刻的學習計劃:每天早起半小時,熟讀專業教材;每天晚睡1小時,背記操作規程、默畫背講三路圖、研究分析異情特情……

他把導彈武器裝備的結構圖、專業原理圖等掛在牆壁上,每天都要逐張串聯默記數遍。有時他為了搞通弄懂一個原理,一鑽就是一個通宵。僅僅一年時間,王建勛就熟記了1000多個導彈技術參數,能夠默畫背講80多張專業圖紙,系統掌握了營隊15個專業的理論知識,還練就了一手快速排除故障的“絕活”。

一次實彈發射時,彈上某儀器突然出現異常,從未遇到此類情況的操作號手,因為無法及時排除故障急得滿頭是汗。身為指揮長的王建勛憑藉紮實的專業理論功底,通過數據對比、聲音辨別和電路測試,很快排除了故障。現場把關的專家都深感佩服:沒想到如此年輕的營長反應這麼快、專業這麼精!

此後不久,他帶隊參加第二炮兵首屆軍事技術大比武,憑藉過硬的專業技術取得團體第一、個人第二的好成績。

身懷精武報國之志的王建勛絕不甘心於比武奪金牌,他又把目光瞄準了瞬息萬變的未來信息化戰場。他自我加壓,先後研讀了《數據鏈一體化指揮平台》、《脈衝數字電路》等20多本涉及電子戰、精確制導、指揮自動化等知識的書籍,收集剪貼了5本軍事高科技知識資料,並且經常向全營官兵講述自己的學習收穫體會,帶動形成了全營學信息化、謀信息化、幹信息化的熱潮。

2010年3月,為了減少裝備損耗,提高大型號導彈武器訓練效益,王建勛組織營裏的部分技術骨幹先後查閲20多萬字的相關資料,繪製130多張圖紙,歷時1年多時間成功研製出某型導彈“指揮操作理論訓練一體化”模擬器材,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由他參與探索總結的“專業理論集中串講”訓練法,作為第二炮兵軍事訓練“十大創新成果”,編入軍事訓練大綱。

帶頭錘鍊過硬打贏本領,爭做“打仗型”先鋒官

為提高部隊實戰化水平和快速反應能力,王建勛針對導彈武器系統複雜、技術含量高、協同要求嚴等特點,組織骨幹對未來作戰中可能出現的15種特殊情況,逐一梳理、集智攻關,編寫規程和處置方案。

王建勛積極探索專業理論分級分類訓練路子,深入開展操作手資格認證和軍事訓練創破紀錄活動,組織官兵背講操作規程、串講測發流程、推講作戰方案,使全營幹部骨幹都達到“一專多能”的要求。

為了錘鍊官兵過硬的意志品質,王建勛帶領官兵每天要進行3個“雷打不動”的訓練:沿着斜坡蛙跳200米,扛着啞鈴走鴨步300米,背5公斤重的沙袋做俯卧撐100個。除此之外,每週還要組織官兵穿上厚重的防護服,戴着防毒面具連續訓練4個小時。

9月的高原,天高雲舒,層林盡染。可是王建勛和戰友們卻無暇欣賞這裏的美景,他帶領訓練有素的官兵,在陌生的環境有條不紊地進行着轉載、測試等發射準備工作,成功實現了對接一次成功、瞄準一步到位,創造了該型號導彈部隊跨區作戰的一項新紀錄,為該型號導彈部隊在野戰化條件下作戰摸索了成功經驗。

一聲“點火”天地驚!傍晚時分,王建勛一聲令下,導彈帶着熊熊烈焰直刺蒼穹,在天地間劃出一道壯麗的弧線……這次發射創造了該型號導彈武器多項發射紀錄。

帶頭培養優秀軍事人才,爭做“校長型”帶兵人

到過該營或在該營工作過的人,都有一個深切體會——發射營就像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校,進去是塊坯,出來是塊鋼!

該營的官兵們説,王營長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2009年,上級組織軍事技術比武,在選拔參賽人員時,營黨委一班人的意見產生分歧。王建勛建議,多給新號手們提供鍛鍊提高專業技術的機會,培養造就更多、更強的“礪劍尖兵”。

王建勛的意見得到黨委一班人的一致認可,比武前夕,王建勛帶領20名技術最過硬的老號手,手把手培養新人,比武那天,派去參賽的選手絕大多數是初出茅廬的新號手。結果出人意料,發射營參賽隊一舉奪得團體第一名,並摘取了20個獎項中的13項個人前3名。

實裝操作,裝備整修,也成為王建勛磨礪官兵成才的有利時機。如今,已有一大批精操作、能把關、會處置特情的骨幹脱穎而出,36人入選了基地技術尖子人才庫,57人作為骨幹輸送到兄弟單位。

王建勛認為,作為一線帶兵人,必須有強烈的人才意識和校長意識,既要為部隊建設負責,也要為官兵的成長成才負責。

在王建勛的提議下,營黨委想方設法為官兵搭建成才舞台,近3年來先後使29名官兵實現學歷升級,有9名戰士考上了軍校。官兵反映,在發射營“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為了讓戰士們在軍營這所大學校裏多積蓄一些能量,將來走上社會為國家和人民作出更大貢獻,王建勛還充分挖掘各種資源提高官兵的綜合素質。

2009年12月,營裏分配來了17名大學生士兵,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高才生,還有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的學子,有人向王建勛開玩笑説:“這下真夠你喝一壺的了。”王建勛卻如獲至寶。沒過幾天,營裏辦起了“文化夜校”,每週上兩節課,每節課兩小時,讓清華大學的講計算機和信息化知識,讓北京大學的講文學和歷史,讓中國傳媒大學的講新聞傳播學,夜校越辦越紅火…… [公*文思~%享^公眾#號]

目前,全營70%以上的士官擁有各類等級證書和資格證書,35名官兵通過自學考試等途徑獲得了大專或本科文憑,戰士們對幹事創業充滿了信心。

13、攀登高峯奉獻祖國

——記第二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

黨和人民把這麼多榮譽和這麼高褒獎給了我,這是莫大的承認和激勵,我將用一生履行入黨和從醫時的承諾,為黨爭光、為人民羣眾謀健康!——吳孟超

理想信念堅定,忠誠黨和軍隊的事業。吳孟超出身華僑家庭,在抗日戰爭的艱苦年代,心繫祖國,勇赴危難,毅然從馬來西亞回國、求學、救助傷患,從此把畢生交給了黨的事業。他始終保持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黨的堅定信念,對軍隊的忠心耿耿,歷盡坎坷矢志不渝,努力開創我國肝膽外科事業再發展的春天,90歲高齡仍然奮鬥在水銀燈下,培養和打造了優秀醫學創新團隊,表現出一名傑出知識分子的高尚風範和赤誠情懷。1996年他將所獲獎金和社會捐贈共500萬元成立吳孟超肝膽外科醫學基金,現已頒獎四屆,共獎勵肝膽外科專家27名。

勇於超越創新,不斷攀登醫學高峯。他早年就立志投身科學研究,把瞄準基礎醫學前沿、做出一流成績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最先提出中國人肝臟解剖“五葉四段”的新見解,在國內首創常温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並率先突破人體中肝葉手術禁區。20世紀70年代,成功切除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達18公斤肝臟特大海綿狀血管瘤,患者仍健在。他建立了完整的肝臟海綿狀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診治體系,較早應用肝動脈結紮法和肝動脈栓塞法治療中、晚期肝癌;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無血切肝術、肝癌復發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術技術;

90年代,在肝癌綜合免疫治療、生物治療、腫瘤生物信號傳導研究、病毒與基因治療和肝移植領域以及早期發現肝癌的檢測手段和技術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並首先開展腹腔鏡下肝切除和肝動脈結紮術。在他領導下,全院共施行肝葉切除術1.4萬餘例,其中肝癌1萬餘例,術後5年總體生存率逐步提高,小肝癌術後5年生存率達79.8%,最長存活45年,患者仍健在。他還主持建立了肝膽外科疾病治療及研究專科中心。先後獲國家、軍隊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4項,出版《腹部外科手術學圖譜》、《肝臟外科學》等醫學專著19部,在國內外許多著名醫學刊物上先後發表論文220餘篇(其中《Science》1篇),SCI引文374篇次,中文引文354篇次。

熱情扶持新人,培育大批醫學人才。他一直把育人育才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率先申辦國家第一批碩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逐步實施培養世界一流人才,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宏偉計劃。他不僅手把手地教、手拉手地帶學生,把自己的知識和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而且積極幫助他們選擇一些國際上剛剛起步、國內無人問津、臨牀又迫切需要、居現代世界醫學科學前沿的課題進行深入研究,促使學生在較高的起點上很快脱穎而出。他還常常利用自己在國內外學術界的影響,千方百計把年輕人推上學術交流講壇,推上科研教學第一線;經常給任務、出課題、壓擔子,讓他們儘早挑起大梁,成為骨幹。

在他的培養下,不少學生在各自的研究領域裏已嶄露頭角,有的方面已超出老師。自1978年以來,在他指導下全院共培養博士後研究員18名、博士研究生70名、碩士研究生105名。他們目前大都成為學科骨幹和帶頭人,在國內外取得了許多驕人的成績。僅在肝膽醫院工作的,就先後有10多人次被評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和被授予“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及總後“科技銀星”、“科技新星”。

保持清正廉潔,樹立高尚的醫德醫風。他幾十年如一日,對病人滿腔熱忱,高度負責,廉潔行醫,贏得了海內外廣大患者的敬重,盛讚他是“救命恩人”、“華佗再世”、“白求恩式的好醫生”。作為一名享譽海內外的肝膽外科權威,慕名前來找他看病的病人排成長龍,其中有為數不少的華僑和外賓,他不分高低貴賤,不管什麼病人向他求醫,都認真接待,細心診治;不少患者求醫心切,常常在馬路上將他的車子攔下,而他總是耐心接過病人的病歷和片子細心詢問查看,熱心安排治療。他人到哪裏,看病到哪裏,外出考察、開會的間隙常常是他為病人就診、手術的時間。出差歸來,他總是先到病房看望病人,然後再回家。

吳孟超1975年給一位安徽農民做手術後,23年中每隔一段時間都要親自或派人千里迢迢去為他檢查身體,噓寒問暖。許多患者為了感謝他的救命之恩,送來各種禮物乃至成百上千元的“紅包”,不少華僑還送來外幣、金戒指等,均被他婉言謝絕。在他的帶領下,全院人員沒有違犯政治紀律的人和事,大家自覺地遵守文明規範服務守則,不收病人紅包、不收病人禮物、不以物代藥、不開大處方和人情方,使病人的滿意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14、謝保軍同志先進事蹟

謝保軍生前系71556部隊91分隊四班副班長。1984年5月出生,201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0年5月28日(蘇丹當地時間),因勞累過度導致腦出血犧牲,年僅26歲。

謝保軍愛學習、肯鑽研、素質好,在大隊組織的英語口語對話考核中名列第一,是大隊裝備“用修雙能”尖子和大隊瓦工、木工、電工“三工”組長,多次成功解決維和部隊施工中遇到的複雜技術問題。2010年4月在科瓦喬克鎮施工期間,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連續20多天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白天頂着50多攝氏度的高温填深坑、運板材、建板房,晚上還要每隔3個小時給發電機加一次油,從不叫苦叫累。他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281天,沒休過一個完整的休息日,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完成飛機庫搭設等各類臨時性任務57項,主動替戰友站哨、出勤上百次。他像熱愛家鄉人民一樣熱愛蘇丹人民,先後32次為當地居民幫困解難,維護了中國軍人的良好形象。

謝保軍被聯合國授予“和平榮譽勛章”和“維和特別貢獻獎”;2010年12月,被濟南軍區追授為“國際維和優秀士兵”。

15、徐建平同志先進事蹟

徐建平生前系解放軍95959部隊裝備部副部長。1962年11月出生,198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1年2月,因病逝世,年僅48歲。

徐建平參加工作以來,28年如一日,以對黨的無比忠誠、對航空機務工作的無限熱愛,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為確保飛機絕對安全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他瞄準世界航空維護技術前沿,刻苦鑽研大型運輸機、直升機的新知識新技能,成為精通多種機型、多個專業的複合型人才。他視責任重於泰山,對飛機關鍵部位實施“釐米檢查”,實現了老舊飛機的精細化維護,檢查排除各類故障隱患累計達1000餘起。他重事業、淡名利,在飛行部隊工作期間僅休過6次假,多次拒絕國內外航空公司的高薪聘請,全身心投入軍隊航空機務事業,展現了一名黨員領導幹部的高尚情操。2010年底,他帶隊赴法國執行某新型直升機改裝任務,回國第二天被確診為肝癌晚期,醫治無效,不幸逝世。

2011年12月,徐建平被中央軍委追授為“模範機務幹部”。

16、戰鷹導航站台的守護神

——記61902部隊46分隊三級軍士長楊小平

他很普通,是人民軍隊的普通一兵;他很平凡,在一個遠離團隊的小小台站值勤。在他身上,不但有着康巴漢子的執著與堅忍,更體現出軍人的意志與擔當。他就是楊小平,總參謀部某飛行訓練團三級軍士長。

以站為家自力更生

2002年3月,他受組織安排帶着妻子走上大山深處的導航站。剛到台站的時候,這裏還是一片荒山。

面對種種考驗,楊小平不等不靠,自己動手改善條件。他發揚愚公移山精神,一棵苗、一盆水,栽花種樹;一鍬土、一鎬石,開山鋪路。沒有熱水洗澡,就把廢棄的油桶刷上黑漆做成簡易“太陽能熱水器”;吃不上新鮮蔬菜,就開荒種地,養豬養雞,搞起了農副業生產。為了增加植被、保護土壤,減少水土流失對導航設備造成的影響,就用鑽頭在石縫中打坑填土種樹。不僅自己種,還動員愛人和孩子,一家三口一起種,歷經10年,昔日的荒山被改造成了鳥語花香、鬱鬱葱葱的綠色台站,生活環境改善了,有效避免了風沙、雨水對台站導航設備的侵蝕,為部隊節約維修經費數十萬元。

愛崗敬業不辱使命

為了把導航台站這個節點的戰鬥力發揮到極致,楊小平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

入伍時,楊小平只有國中文化,對導航知識一竅不通,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補上文化課。他給自己制訂了“苛刻”的學習計劃,早上,比別人早起一個小時,晚上學習室裏他走得最晚……終於,4年之後,他自學完無線電通信專業本科課程,掌握了自動控制、網絡技術等科技知識,取得了自考大學本科文憑和國家無線電修理技師資格證書。某新型通信導航設備裝備部隊後,他每天起早貪黑,刻苦鑽研新設備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和維護知識,悉心向廠家技術人員請教,整理出10餘萬字的導航裝備保養和故障排除手冊,成為部隊通信導航專業的技術骨幹。

台站地處川南,地阻偏高是困擾導航精度的技術難題。到台站沒多久,楊小平就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為搞清枱站周圍巖石和土壤成分,他帶着樣本四處奔波,虛心向地質專家請教,經過半年多的反覆試驗,終於有效解決了地阻偏高的問題,使導航精度提高了33個百分點。入伍以來,他先後排除重大通信故障40餘起,修復廢舊設備20餘套(件),取得技術革新成果5項。

近年來,部隊訓練任務成倍增加,過往的航班也越來越多,導航設備全天候運轉,台站必須時刻有人值守。最考驗人的時候是發生通信故障,必須準確、迅速地判斷出故障地點、原因,在第一時間進行搶修。有一次夜航訓練保障時,他發現設備“電流”和“天線指示調諧”參數達不到規定要求。他打着手電,踩着陡坡,沿着線路進行尋查,到次日凌晨5點多才修復被老百姓挖斷的網線。還有一次搶修電線時,不小心腳下一滑,從8米多高的電線杆上摔了下來,差點丟了性命,至今額頭上還留着一道清晰的疤痕。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期間,台站擔負起為來自全國各地運輸救援物資的飛機提供導航保障的任務,工作量一下子多了十幾倍。楊小平像個釘子一樣釘在機房裏,餓了就啃點方便麪,困了就坐着打個盹,寸步不離地守着導航儀,他要保證導航儀在這個非常時期“零故障、零失誤、零差錯”。由於吃不好,超負荷工作,生物鐘亂了,引發了胃病,疼痛難忍,他顧不上看病取藥,連續奮戰了60多個日日夜夜,最後暈倒在工作台前。11年來,他先後保障10多萬架次戰鷹起降、飛行訓練4萬多小時,沒有出過絲毫差錯。

感恩回報服務人民

從一個連鞋都穿不起的藏族娃成長為光榮的解放軍戰士、高級士官,楊小平對黨和軍隊充滿感激之情,並以實際行動真情回報。

1996年12月,楊小平在出差的火車上偶然認識了一位殘疾人,得知他妻子早逝,兩個孩子輟學在家,家境非常貧困。他第一次來到這位殘疾人家,就掏出身上僅有的300元錢塞給他,告訴他一定要讓倆孩子返校讀書,學費的事不用他操心。

從此,楊小平與這位殘疾人一家結下了不解之緣。除了負擔兩個孩子的學費,他還每月給200元生活費。可天有不測風雲。2004年,兩個孩子中上九年級的姐姐突然得了一種罕見的神經性疾病,隨時可能因神經系統萎縮而窒息死亡。醫生説必須馬上手術,並讓準備8萬元手術費。得知這一情況,當時月工資不到1000元的楊小平拿出了家裏全部存款1600多元,又找親友湊了3萬多元送到醫院。在社會各界和眾多好心人的幫助下,女孩得到了及時救治,病情得到了控制。2008年8月,這位殘疾人因患上惡性腫瘤而去世後,楊小平就把姐弟倆當成自己的親弟妹,繼續資助姐姐上完大學、弟弟讀完高中。

在無私資助這位殘疾人一家的同時,楊小平心裏還一直惦記着家鄉人。為了幫助鄉親們致富,楊小平不時購買一些農業科技書籍寄回村裏,供村民學習。通過廣泛查閲資料,他了解到家鄉的土質適合種植茯苓這種中藥材,且投入低、利潤高、見效快。2010年6月,他出錢讓村民做種植試驗,一個週期下來,每畝收益4000多元。村民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茯苓種植也逐漸推廣開來。因熱心家鄉建設,楊小平先後被鄉、村兩級黨組織聘為“編外委員”。

入伍20年來,受到楊小平資助的學生共有13人,花了多少錢,他説不清楚,他也從未想過要算這筆賬。但是,為了資助這些學生,他一直省吃儉用過着清貧的日子,很少給老家寄錢,年邁多病的父母至今還住着簡陋的石頭房;結婚11年,他沒有給愛人買過一件像樣的衣服;家裏至今沒有攢下一分錢,還欠下了3萬多元的外債。

在楊小平的感染帶動下,他所在的連隊開展了“每人每月5元錢資助失學兒童返校園”愛心活動,至今已持續了8年。

17、全面過硬的複合型指揮軍官

——記解放軍94850部隊部隊長楊永飛

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我將時刻牢記入黨誓詞,不因任何榮譽所驕,不為任何困難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把生命融入使命,視職責重於泰山,帶領團隊永做黨和人民的藍天衞士。——楊永飛

楊永飛懷着對飛行事業的無比熱愛,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在短短6年時間裏,便完成新機改裝,併成長為思想、作風、理論、技術全面過硬的複合型指揮軍官。 [公^文*思&#享公眾號@]

他堅持緊盯發展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深入研究當代軍事著作,積極研練克敵戰法。他深鑽新裝備理論知識,系統學習“外國空軍論著譯叢”、“論新軍事革命與戰略對策”、“空天一體作戰學”、“戰鬥機空戰”等前沿軍事理論和邊緣交叉科學理論,先後參加軍區空軍兼職航空理論教員集訓、飛行指揮員理論集訓、軍區空軍兼職戰術理論教員集訓和空軍首期三代機飛機作戰使用戰術集訓班,成為兼職航空理論教員、戰術理論教員和空軍第一批三代機兼職戰術理論教員。

他不但學得深,而且用得活,先後撰寫了《提高部隊信息化條件作戰能力淺析》、《戰術訓練中指揮所指揮員的作用發揮》、《空軍航空兵數據鏈的作戰應用》等數十篇頗有見地的軍事學術研究文章。他還主動參與編寫《某型飛機儀表飛行模擬訓練系統》研製和《某型飛機精確打擊訓練多媒體教材》、《某型飛機飛行常見特情及處置辦法》、《某型飛機飛行員實用手冊》等教材、法規資料,為部隊轉型建設和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作出了突出貢獻。

楊永飛始終瞄準未來信息化條件下戰場,練就一身過硬的作戰本領。針對未來戰場瞬息萬變、作戰任務隨時可能調整的特點,他提出臨時改變航路點和攻擊點的訓法。這種訓練思想,許多指揮員和戰鬥員都覺得很難行得通,但楊永飛認為,這種訓法在信息化的數據鏈使用過程中完全可以實現,經過多次試飛驗證,達到了實時偵查、實時傳輸、實時攻擊的作戰需求。近年來,他先後提出並試訓了二、三代戰機混編戰法等10多套戰法,17次遂行實彈打靶任務,全部準確命中目標,創造了空軍三代機精確制導武器打靶命中率最高和命中精度最高兩項紀錄。

在執行北京奧運上海賽區空中安保任務時,楊永飛帶領小分隊面對諸多不利因素,針對可能出現的特情進行重難點攻關,制定140餘套計劃預案,繪製20餘幅輔助指揮圖表,研究了4套戰法,其中1套是在處置意外特情不及時的情況下撞擊目標,充分體現了他獻身使命的決心和信念。

楊永飛始終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意識、責任意識、戰鬥意識,在推動部隊轉型建設中勇當排頭兵。在新機低空超低空、複雜電磁環境對抗等高難課目訓練時,他都帶頭上陣,並多次刷新空軍記錄;在執行警巡、試飛、遠程機動、北京奧運空中安保、上海世博安保等10多項重大任務中,他都主動請纓,以實際行動踐行“看我的、跟我來”承諾。在一次演習中,他在距離目標90多公里處發射的一枚導彈從不足4米寬的洞口中穿過,準確命中目標,被譽為“經典之作”、“震撼一彈”。不論身處哪個工作崗位,楊永飛都堅持做到“對內不保守,對外不保留”,把自己耗費心血積累的豐富經驗及時傳授給新飛行員和兄弟部隊。

他認真總結自己參加新機改裝的切身體會,編寫了《新機航空理論1000問》、《新機改裝手冊》等實用小冊子,縮短了新機的改裝週期。他積極參與對地攻擊戰法研究,與飛行員一起飛行驗證、共同提高,為提高部隊實戰能力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圍繞新機實彈訓練難題,撰寫了多篇具有實戰價值的打彈經驗文章,並積極給本單位和兄弟部隊飛行人員授課,發揮了很好的輻射作用。每一次執行重大任務,他都有意識挑選年輕同志給自己當副手,儘可能讓他們得到鍛鍊,近幾年先後為部隊帶出了12名年輕飛行骨幹,多人走上飛行領導幹部崗位。

18、中國會計師行業的一面旗幟 [公文%思享公@眾號*#&]

——記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首席合夥人張克

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總部位於北京,設有14家境內分所,在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設有4家境外成員所,從業人員3500餘人,業務範圍涉及審計、管理諮詢、税務和會計服務、工程造價等多個領域,收入在本土所中一直名列前茅。信永中和能夠取得今天輝煌的成績,是因為每到關鍵時刻,黨員帶頭人張克總能以非凡的智慧和膽略作出正確決策。

堅持打造中國會計師事務所品牌

張克曾任職於當年“六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永道國際會計公司與國內所共同組建的中信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先後擔任副總經理、永道國際合夥人,中國區總經理、永道大中國區副執行董事等職。

1999年,張克毅然放棄了高管職位和優厚待遇,帶領中信永道的中方員工60餘人,在既缺資金又無客户的情況下,創辦了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他説:“這不是一時衝動,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就是要創建一家中國人自己的品牌事務所,為中國人自己做點兒事。”在他的強力主導下,信永中和全面傳承了國際先進會計師組織的專業經驗、技術規範、嚴謹作風和良好管理,在財務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投入大量資金全面提升管理系統、專業技術系統和風險控制系統。他提出“為人信、求道永、執事中、取法和”,“重內功甚於重市場”,“先做事,後求利”等經營理念,保證了信永中和發展的正確方向。

2001年起,在張克的引領下,信永中和先後吸收合併了中天信、中興宇、君和等近20家會計師事務所和諮詢公司,並且將之整合為一個高效、有序、協同、和諧的一體化管理團隊,成就了信永中和今天備受業界推崇的行業地位。

2003年張克請來普華永道日本合夥人山本晃博士加盟,以之為首組建了信永中和國際部,這個突破性進展在本土所中尚屬首例。2005年7月,信永中和合並了香港何錫麟會計師行,使國內所第一次將其專業服務能力延伸到了香港資本市場,打破了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對香港市場的長期壟斷,成為當年媒介評選的中國十大財經新聞之一。2011年7月,有着126年曆史、460餘名員工、6家成員所的澳大利亞全國性會計師事務所聯盟HALLCHADWICK正式統一更名為澳大利亞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當看見中文書寫的信永中和標識出現在西方國家事務所前台的時候,前往訪問的財政部領導十分自豪。

為中國註冊會計師行業發展竭盡心力

為了把信永中和建設成為一傢俱有國際視野和國際服務能力的、備受尊重的大型綜合性專業服務機構,張克幾十年如一日,滿懷激情地投入工作。“我應該就是個‘勞碌命’!”他打趣地説起自己的工作狀況。他過去經常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即使現在已過“知天命”的歲數,每天依然工作10個小時以上。由於要處理的事情很多,經常忙得顧不上吃中午飯;久而久之,索性免去了午餐。

張克多年來一直傾心於中國註冊會計師行業的發展。1995年起他被推選擔任中注協常務理事;鑑於他的專業水準和領導能力,以及在中國註冊會計師行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於2004年11月開始連續兩屆當選中注協副會長。多年來,他積極履行自己的義務,積極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尤其在涉及行業重要問題、重大舉措以及專業法規和制度的修訂時更是如此。

帶領信永中和為行業樹立專業標杆

“走正道、樹品牌、靠實力、立公信,以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為己任”,這是張克為信永中和確立的發展宗旨,引導着事務所健康發展。張克倡導和諧文化、平和心態,引導黨員、合夥人帶頭力行。經過多年薰陶,和諧已成為信永中和為人稱羨的標誌性符號。在眾多的合夥人與合夥人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合夥人與員工之間幾乎沒有矛盾,這在大型事務所中不能不算是一個奇蹟。

張克在其延續近30年的執業生涯中,主持了多家公司國內外上市業務及大型管理諮詢、投資諮詢項目。他總是能夠以其精湛的專業素養為企業提供各類複雜問題的解決方案,得到客户及業內的高度認同。他常年工作在業務第一線,承擔大量複雜項目,累計簽署專業報告逾3000份,從未受到任何處罰,這對一名處在“風口浪尖”上的註冊會計師來説實非易事。

踐行共產黨員服務國家和人民之誓言

信永中和自成立之初就建立了黨組織。張克作為公司的黨組織書記、董事長和主任會計師,在業務管理工作非常繁忙的情況下,始終堅持業務、黨建一肩挑,緊抓思想政治教育不放鬆,把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進性體現在實際行動上,體現在社會貢獻上,體現在引領事務所服務國家建設上。他始終把加強黨組織建設做為事務所健康發展的重要政治和組織保障。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期間,他推動大陸地區的14家分支機構全面建立和完善了黨組織。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黨委目前下設1個黨總支、18個黨支部,共有480餘名黨員。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以來,信永中和北京總部和14家分所共獲得各級各類表彰達56次。他以自己充沛的精力、非凡的智慧和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時刻踐行着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

張克以創先爭優精神帶領信永中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強大壓力下,不僅站穩了腳跟,而且為國內會計師事務所發展爭得了一片天空,創出了“信永中和”這一代表行業質量和信譽的品牌,為中國註冊會計師行業樹立了一面奪目的旗幟。

19、“大愛救心”情滿天

——記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張衞達

倡導發起“大愛救心”活動,救助貧困患兒

2006年7月21日,是張衞達到廣州總醫院上班的第一天。一個男孩由父母陪着前來就診,男孩從小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由於手術費高昂,一直沒法治療。男孩大學剛畢業,病情突然加重,父母賣掉房子和耕牛,攢夠了錢,到廣州就醫。由於拖延時間過長,已失去手術機會。得知這一難以接受的殘酷現實,一家人坐在地上,號啕大哭……這場景深深刺痛了張衞達。

通過醫療雜誌他獲悉: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約8‰,廣東省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臟病患兒4000多例,儘管90%以上的患兒都能手術治癒,但因手術難度大、醫療費用高,大部分貧困家庭無力承擔,只能放棄治療。因為這件事,張衞達連續幾天幾夜睡不好覺,經過慎重考慮,他向醫院黨委建議,利用醫院富餘的醫療資源,為困難羣眾提供救助。在院黨委和領導支持下,心胸外科與廣東省民政廳、省慈善總會聯繫,聯合發起了以救助貧困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為主題的“大愛救心”活動,創造性提出了“愛心資助一點、醫院減免一點、家庭自籌一點、當地報銷一點”的救助模式,即醫院依據患者病情,在低於市場費用30%的基礎上,每名患者再減免1.5萬元,省慈善總會為每名患者資助8000元至1萬元,其餘部分先由患者自籌,出院後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特困患者,醫院幫助其向社會慈善機構申請資助,以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在“大愛救心”行動下,一個個患者得到了有效救治。英德市剛出生20多天的一位患兒,病情嚴重,隨時有生命危險。孩子年齡小,心臟只有雞蛋大,大血管完全長反、手術難度極大,費用高達10萬元。“大愛救心”活動讓陷入絕望的孩子父母看到了希望,他們把孩子送到了廣州總醫院。張衞達親自為孩子進行手術,並根據患兒家庭情況,向社會愛心團體申請救助,解決了手術費用。出院時,孩子的父母淚流滿面,握着張衞達的手千恩萬謝。

沿河縣地處貴州、重慶、湖南、湖北四省交界處,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先天性心臟病高發區。2010年,張衞達先後兩次坐火車,轉汽車,換拖拉機,再徒步翻山越嶺前來義診,確診160多名土家族患兒,都在總醫院救治成功,其中有74名特困患兒的醫療費得到免除。土家族羣眾親切地稱他為“黨派來的白衣使者”。

為了推行“大愛救心”活動,張衞達幾乎放棄了所有的節假日,堅持帶領團隊每月下鄉義診。他把汽車當成旅館,困了在車上眯一會兒,一下車又精神抖擻地展開工作,甚至連水都不願多喝,把上廁所的時間節省下來,儘可能地多看病人,最忙時連續工作70多個小時。

張衞達累計行程5萬多公里,走訪困難羣眾2000多户,使“大愛救心”的救助範圍擴大到新疆、雲南、貴州等7省區220多個縣市,先後救治17個民族的4271名貧困患兒,減免醫療費8000多萬元。2011年7月,張衞達發起的“大愛救心”活動代表軍隊首次獲得“中華慈善獎”。

面對醫學禁區,勇於創新

一位雲南5歲男孩,頻繁感冒發燒,整天咳嗽,檢查發現其心臟長在腹腔,伴有房間隔和室間隔缺損、肺動脈重度高壓等病症,並且心臟比同齡孩子大兩三倍,肺血管也出現異常增粗,跌倒或碰撞等撞擊腹部容易使心臟破裂,導致死亡。為給孩子治病,父母帶他跑遍了雲南大小醫院,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但由於孩子年齡小、手術難度大,十幾所醫院都不願接收。

2010年5月,張衞達專程趕往雲南苗族山寨為男孩檢查,並把他接回總醫院治療。心臟異位且多畸並存,國內尚無類似病例。要把心臟從腹腔送回胸腔,既要在胸腔開闢一個與正常人一樣收納心臟的“空間”,還要改變體內連接心臟大動脈的位置和走向,同時還得糾治3種心臟畸形,其難度可想而知。

手術進行得異常艱難,整整持續了7個小時,孩子得救了,這是國內第一個心臟病伴腹腔異位矯治手術的成功案例。

這些年,張衞達先後開展20多種複雜先天性心臟病,涉及病種100多種,手術患兒最小的出生僅5天,體重不到3公斤,屢次創造生命奇蹟,填補了多項心胸外科的技術空白。2011年他主持研究的《創傷性主動脈病變的雜交治療》被確定為全軍臨牀高新技術重大專項。

2006年,張衞達擔任心胸外科主任時,就給自己定下了目標:建設一個過硬的科室、打造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如今,心胸外科被評定為“全軍心血管病中心”,心臟外科團隊從當初僅有5人的手術小組,發展為現在擁有8名博士、11名碩士、30多名技術骨幹的一流學科,年手術量突破1800例,手術成功率高達98.6%,成為全國心臟外科開展心臟手術多、覆蓋面積廣、社會反響好的知名團隊之一。

視病如己,待患如親

2010年11月25日上午,張衞達正準備給一名法洛氏四聯症的高危患者進行手術,接到了母親病危的消息。然而,由於從雲南楚雄來的20多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剛剛入院,急需手術,他一直抽不出身來。

一邊是病危的母親,一邊是危在旦夕的病人,張衞達只能顧一頭。他記起自己考上軍醫大學時母親送給自己的那句話“願將他病當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含着眼淚走進手術室,強忍悲痛堅持為病人做完了手術,等他趕回老家,母親已經與世長辭,他未能見上最後一面,留下終身遺憾。張衞達把對自己母親深厚的愛,化作了對廣大患者無私的愛。在老家只待了3天,他就回到廣州,帶着專家組下鄉義診。

2011年12月5日,張衞達連續工作48個小時後筋疲力盡,出現了快速房顫,心跳紊亂,幾乎無法站立。此時,下一名重症患兒已經進入手術室,同事們擔心他的健康,要代他主刀,他卻讓同事為自己電擊除顫後堅持走上手術枱。

經過連續4個小時的手術,患兒得救了,張衞達卻累得虛脱了,緊急吸氧後被送進了監護室。心胸外科副主任看着他躺在病牀上神情疲憊、臉色蠟黃的樣子,難過得直抹眼淚:“老張,你都50好幾的人了,可不能再這麼拼命了。”看着與自己多年搭檔的老夥計,張衞達笑了。他説:“我們學醫不就是為救人嗎,只要能讓患兒擺脱病痛,就是累死在手術枱上,我也不後悔。”

這些年,病人家屬自發給張衞達和他的團隊贈送的錦旗多達1100餘面、感謝信700多封。廣東省陸河縣16名患兒家屬聯名贈送了一幅3.6米長的錦旗,“人民軍醫為人民”七個大字熠熠生輝,表達了人民羣眾對張衞達的最高褒獎。

20、張緒同志先進事蹟

張緒,男,生前系空軍武昌上馬莊幹休所離休幹部。1921年7月出生,1938年2月入黨。1937年入伍,曾任師長、副軍長、軍區空軍副參謀長等職,1983年3月離休,1986年任空軍武昌上馬莊幹休所“老戰士報告團”團長。2008年5月因病逝世,終年86歲。

張緒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身經百戰,九死一生,為了祖國和人民,失去了右眼。和平建設時期,他時刻不忘使命責任,特別是離休20多年來,他以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為己任,發起成立“老戰士報告團”,奔走大江南北,作報告2700多場次。他在視力只有0.3的情況下勤學不輟,撰寫日記、心得體會74本。每當中央出台重大改革舉措、部隊開展大型教育活動,他及時召集報告團成員學習討論,撰寫講稿,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黨的十七大召開期間,他帶着氧氣瓶看現場直播,拿着放大鏡學十七大報告,大會一閉幕就組織報告團作報告30多場。他去世前留下遺囑,將遺體捐獻給武漢紅十字會,供醫學研究,把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黨和人民。

張緒1955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1998年被評為全軍先進離退休幹部,2005年被評為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