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工作經歷

英模先進事蹟7篇

欄目: 工作經歷 / 發佈於: / 人氣:3.99K

在每天的生活裏,每個人都會遇到過事蹟,對各類事蹟都相當熟知,大家怎樣完成事蹟材料呢,事蹟材料可以通過引用相關的研究、數據和證據來增強成就的可信度和説服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英模先進事蹟7篇,感謝您的參閲。

英模先進事蹟7篇

英模先進事蹟篇1

李中華——挑戰極限、勇爭第一的試飛英雄

李中華從事試飛工作23年,先後經歷空中特大險情5次、空中重大險情15次。

一次試飛任務中,意外在500米高度發生——

報警燈乍亮。飛機猛然向右偏轉,瞬間由大側滑進入“倒扣”狀態,向地面墜去。

500米、400米、300米……地面的麥田、河溝等景物迎面撲來,情況萬分危急!

“別動,我來!”後艙傳來李中華沉穩的聲音。

選擇挽救飛機,也就意味着放棄了棄機逃生的機會。懸在空中的李中華咬牙頂住劇烈的眩暈,全力操縱飛機。

蹬舵、壓桿,飛機毫無反應。

按下退出變穩系統的按鈕,飛機仍無反應。

按下操縱桿上的緊急按鈕,飛機橫向擺動卻越來越大,飛速墜向地面。

李中華急中生智,果斷地切斷了飛機電傳操縱系統的總電門。飛機瞬間平靜下來,恢復了正常操縱。此時,飛機距地面的高度只有200多米。

從飛機進入“倒扣”狀態失去控制,到恢復操縱並改平,只有短短的7秒鐘!

這一天是李中華與死神距離最近的一次過招,也險些成為中國航空工業史上黑暗的一天。“要不是李中華的驚天一搏,我們將痛失2名優秀的試飛員,我軍某型航空武器的研製也將滯後8年到10年。”提起當時的情景,時任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院長的沙長安至今仍心有餘悸。

但在李中華看來,每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敢於探險的人;每一個民族,不能沒有挑戰極限的英雄。中國空軍要騰飛,也必須有一羣情願用生命為代價去搏擊風雨的雄鷹!

國外研製新型戰機,新品採用率通常不超過30%。而面對新品採用率遠高於這一比例的殲—10戰機,李中華明白:由此而成倍增加的風險對於勇敢的中國試飛員來説,也許算不了什麼,但對於計算機控制這樣全新的技術,不是僅靠勇敢就可以征服的。

李中華一頭鑽進集多項高新技術於一體的新型戰機的每一個技術環節。在科研試飛的過程中,李中華髮揮自己既懂工程設計,又精通飛行的優勢,努力使自己成為部隊飛行員與飛機設計師之間溝通的紐帶,使飛機獲得更好的品質與性能。

可以“飛出與計算機模擬一樣完美曲線”的他,迅速成為飛機設計和試飛專家眼中“會飛行的工程師”,極大地推動了殲—10戰機及其他新型戰機的試飛進程。

1997年9月,李中華奉命和他的老搭檔李存寶駕駛變穩飛機,模擬殲—10戰機起飛、着陸時的飛行控制率。如果試飛成功,這將作為我國自行研製的飛機第一次使用電傳操縱系統着陸而被載入航空史冊。

然而,在飛機下降到距地面只有1米的高度時,飛機意外發生振盪。

pio(飛行員誘發振盪)!這是電傳飛機常見的一種非常容易危及飛行安全的危險狀態,而且又是在距離地面如此近的拉平階段 。關鍵時刻,李中華絲毫不亂,準確地作出了判斷,並果斷地告訴後艙的李存寶:切斷變穩系統,用原機的操縱系統復飛。

飛機着陸後,李中華直率地提出這型飛機的縱向操縱增益過大,也就是飛機操縱起來過於敏感,建議設計者至少將增益減少三分之一。設計人員卻認為,操縱靈活正是這種飛機的優點所在。

“不能因飛機的機動性能而增加無謂的風險!”整整2天,從飛行曲線和飛行參數論證到地面模擬試驗,設計部門最終採納了李中華的意見,將增益減少了40%。

正是憑着這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李中華先後完成57個一類風險課目,飛出了殲—10戰機的6個第一:最大飛行錶速、最大動升限、最大過載值、最大迎角、最大瞬時盤旋角速度和最小飛行速度。也正是依據李中華和他的戰友們從死神手中拿回來的數據,設計人員一步步使殲—10戰機的多項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004年7月,李中華因為為殲—10戰機最終定型作出重大貢獻,榮立一等功。

英模先進事蹟篇2

國網江蘇電力(如東公司)退役軍人黨員服務隊,於2001年7月由4名退役軍人黨員共同發起,先後有75名退役軍人蔘加,現有52名退役軍人。18年來,他們始終恪守黨的宗旨,堅持準軍事化管理,為百姓提供應急搶修、免費對企業開展用電安全、節能減排、運維管理等方面的“電力體檢”、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用電、義務幫扶社會弱勢羣體,先後資助百餘名孤寡老人、傷殘軍人、革命老紅軍等,其中6名成員更是堅守承諾照顧烈士父母35年,羣眾滿意率100%。曾獲中國好人、全國用户滿意服務明星班組、全國模範職工小家等稱號。

王富國,男,漢族,中共黨員,1965年7月出生,1983年入伍,1989年退役,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浙寧出租車運輸有限公司司機。曾參加邊境自衞還擊作戰,退役後雖然身體患有傷病,但不願給組織和社會添麻煩,自願放棄安排的工作選擇自力更生,從事出租車運營工作。他愛崗敬業,多次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展現“的哥”良好形象。曾獲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稱號。

尹力軍,男,漢族,中共黨員,1975年11月出生,1992年入伍,2005年退役,山東省榮成市熱電燃氣集團工會主席。退役後建立榮成首家、最大公益組織——引航愛心志願者協會,是榮成志願服務的一面旗幟。組織開展“集結號關愛老兵”公益活動,牽頭成立由152名退役軍人組成的“八一軍旗紅”退役軍人志願服務隊,開展老兵跑腿、義務交警、義務消防、義務搜救等志願活動,帶領一批退役軍人在志願服務、回饋社會中找到新的人生價值,傳承紅色基因。曾獲全國學雷鋒標兵、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等稱號。

孔金珠,男,漢族,中共黨員,1974年3月出生,1991年入伍,2016年退役,天津麒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設計師。長期從事國產銀河麒麟操作系統及國產軟硬件生態的研究工作,是國產操作系統“銀河麒麟”的開發者之一。退役後專注於國產操作系統的產業化推廣,讓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在促進我國信息系統國產化建設和自主保障能力方面作出重要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等稱號。

史光柱,男,漢族,中共黨員,1963年10月出生,1981年入伍,2005年退役,原成都軍區某師副。曾參加邊境自衞還擊作戰,在4次負傷、8處重傷、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帶領全排收復兩個高地,被中央軍委授予“一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他身殘志堅,積極進取,服務社會,通過創作文學作品、巡迴演講,謳歌英雄,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投身公益回報黨和軍隊培養,註冊成立北京助殘愛心公益促進會,帶領愛心人士助殘扶殘、幫扶英烈、關愛弱勢羣體。曾獲全國自強模範、感動中國人物、全國最美奮鬥者等稱號。

次軍,男,藏族,中共黨員,1980年1月出生,1997年入伍,2000年退役,西藏自治區公路局青藏公路分局雁石坪養護段路政所負責人。退役後主動申請到平均海拔4700米的唐古拉兵站103工區成為一名雪域高原的養路工人。該工區嚴重缺氧,春夏不見綠色,四季雨雪,風沙不斷,棉襖不離身,年平均氣温在零下10攝氏度左右,每年冰凍期長達6個月,他紮根工區、無怨無悔,帶領全工區工人保障國道暢通,經常冒着生命危險幫扶和救助過往旅客和司機,用最樸實的做法詮釋了“千里運輸線,無盡人間情”和“高原道班工人不僅是公路的養護者更是生命的守護人”的無私大愛,體現了退役軍人為國獻身的優良品質。曾獲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稱號。

李文強,男,漢族,中共黨員,1981年12月出生,2001年入伍,2006年退役,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退役後被安排在焊工崗位,工作環境惡劣,勞動強度大,還要經受焊花灼燙和煙塵燻烤。他憑藉在部隊養成不服輸的韌勁,手握“不起眼”的焊槍,經過自己努力、組織培養、大賽錘鍊,逐步成長為焊工行業的佼佼者,帶領科研攻關小組,成功掌握核工業生產精密設備的自主加工製造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領域的空白,為我國核事業的發展壯大貢獻力量,在平凡的崗位上傳承發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等稱號。

李世江,男,漢族,中共黨員,1950年12月出生,1968年入伍,1973年退役,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退役後他投身實業報國,鑽研技術,帶領團隊自主研發,在鋰電池關鍵原材料、半導體行業等新材料方面實現重大突破並國產化,主導的“高純晶體六氟磷酸鋰關鍵製備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他心繫軍營,每年在退伍季為退役軍人建立就業通道、搭建創業平台,吸納退役軍人就業。曾獲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稱號。

李劍川,男,漢族,中共黨員,1966年4月出生,1987年入伍,2014年退役,湖南中部創新集團董事長。退役後運用在部隊所學創辦無人機研發製造企業,在消防無人機、水上救援無人機、單兵便攜察打一體_無人機等領域攻克系列技術難關,獲得顯著成績並填補國內相關領域技術空白,積極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軍民融合與“產學研用”的創新發展,是退役軍人在高科技行業創業創新的代表。曾獲中國無人機系統技術創新產品獎、中國無人機產業個人傑出貢獻獎、世界無人機大會金獅獎,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等稱號。

楊玉斌,男,漢族,中共黨員,1970年3月出生,1987年入伍,2005年退役,浙江省嵊泗縣花鳥鄉黨委書記。從軍18載守衞海島,轉業14年安心小島建功立業。在擔任花鳥鄉黨委書記期間,他提出建設“品質旅遊示範島、綠色低碳示範島、共建共享示範島”三島融合發展的新思路,帶領羣眾修水庫、整治環境、建設基礎設施、鋪設海底電纜等,將偏遠閉塞、面積僅有3.28平方公里的懸水孤島,精心打造成首批浙江省美麗鄉村示範鄉鎮、舟山市旅遊示範島。曾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等稱號。

張勵,女,漢族,中共黨員,1961年9月出生,1983年入伍,1998年退役,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第八設計部仿真專業總設計師。退役後長期從事戰術武器系統仿真和制導控制系統仿真的技術研究和系統研發,先後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研究,成功實現成果轉化和應用,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為多型重點裝備成功研製作出重要貢獻。曾獲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等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張林昌,男,苗族,中共黨員,1964年10月出生,1983年入伍,1987年退役,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貴州省錦屏縣分公司啟蒙支局鄉郵員。退役後主動申請到全縣最難走的郵路送信送報,32年來堅持為偏居一隅的苗族侗族同胞投遞報刊、郵件140多萬件,義務為山區羣眾代購農作物良種、生活用品、代取款,被山區苗族羣眾稱為“鄉郵路上的天使”和“九十九道拐上的綠色使者”。曾獲全國勞動模範、第四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中國好 人榜、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等稱號。

張寶生,男,漢族,中共黨員,1961年10月出生,1979年入伍,1983年退役,陝西省寶雞航天動力泵業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退伍後被分配到原寶雞水泵廠機加車間,從事機械加工工作,多年來他在幹中學,學中幹,做了大量筆記和工作心得,先後攻克30多項生產和工作主要難題,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平均每年超額完成定額300%以上,產品質量合格率均保持在100%,創造了生產無一件廢品的奇蹟。他無私分享工作經驗,所帶多名徒弟成長為高級技師、生產骨幹。曾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張俊平,男,漢族,中共黨員,1959年12月出生,1976年入伍,1998年退役,山西省太原市玉泉山森林公園負責人。他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帶領以退役軍人為主體的同事,將自主創業盈利所得的10多億元投入到改造廢舊礦山、綠化美化荒山的艱鉅任務中,先後栽樹530萬棵(株),修建山區道路105公里,整治山體破壞面100餘萬平方米,用10年時間將被垃圾覆蓋的玉泉山打造成為環境優美、遠近聞名的森林公園。曾獲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個人稱號。

陳俊貴,男,漢族,中共黨員,1959年1月出生,1979年入伍,1984年退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喬爾瑪烈士陵園管理員。在一次執行任務中,班長為保護其他戰友完成任務,將最後一個饅頭讓給陳俊貴,使他保住生命,自己和副班長卻犧牲。為完成班長的臨終遺願、報答永生不能忘懷的恩情,身有殘疾的陳俊貴退伍後放棄穩定工作,攜妻帶子重返天山,為班長和犧牲在天山的戰友守墓34載,用赤誠之心書寫感恩頌恩的大愛之歌,在伊犁大地講述英雄故事、弘揚英烈精神。曾獲全國道德模範、感動中國人物、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等稱號。

範振喜,男,滿族,中共黨員,1962年6月出生,1980年入伍,1985年退役,河北省灤平縣周台子村黨委書記。退伍回鄉後從村支部書記幹起,謀發展、求創新、抓機遇,通過多年不懈努力,不僅還清了村集體外債,還為村子建廠子、蓋賓館、辦企業,帶領周台子村從窮亂交困後進村,發展成產業多元化、住宅樓房化、環境公園化、福利制度一體化、農民教育常態化的美麗幸福新農村。曾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等稱號。

鍾漢清,男,漢族,中共黨員,1959年5月出生,1979年入伍,1984年退役,廣東省五華縣轉水鎮黃龍村衞生站醫生。退役後看到家鄉缺醫少藥的情況,他主動放棄到縣醫療衞生單位工作的機會,30多年紮根鄉村成為一名鄉村醫生。他心繫百姓,勇於奉獻,看病療效好、服務態度好,對低保户、五保户等患者的一般疾病給予免費治療,對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困難户患者減免醫藥費。曾獲全國優秀鄉村醫生、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等稱號。

高自威,男,漢族,中共黨員,1986年1月出生,2004年入伍,2012年退役,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224團5連黨支部書記。退役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申請到南疆工作。擔任黨支部書記期間,着力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駐地民族團結,促進交流、交往、交融和脱貧攻堅,為團場改革探索新路子,在帶動職工維穩致富中發揮重要骨幹作用。曾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先進個人、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等稱號。

唐朝順,男,漢族,中共黨員,1962年1月出生,1979年入伍,1984年退役,四川省雷波縣五官鄉青槓村黨支部書記。退役回鄉後擔任村民兵連連長,把解決全村嚴重缺水問題作為首要任務,帶領全村民兵和村民連續奮戰5年,在幾百米高的懸崖峭壁上建成一條水渠,結束了全村乾旱缺水的歷史。組織發動村民將亂石堆改成高產穩收的基本農田,讓全村徹底告別食不果腹的日子。當選村支書後,帶領鄉親們發展特色產業,青槓村成功摘掉貧困的“帽子”,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小康村。曾獲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稱號。

裴永斌,男,漢族,中共黨員,1964年4月出生,1982年入伍,1985年退役,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高級技師。退役後聽從組織安排,服從工作需要,投身車工崗位。從業34年來,憑藉練就的精準手感,掌握了靠雙手摸就能“自測”油箱壁厚和表面粗糙度的絕活兒,測量精度和效率超過專用儀器,成為行業公認的“金手指”。研究開創彈性油箱的智能製造加工工藝,每年提出的技術革新10項以上。曾獲全國勞動模範、中國質量工匠、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等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英模先進事蹟篇3

王茂吉,1954年10月出生,1972年12月入伍,1977年5月入黨,研究生學歷。__年5月起任秦皇島軍分區司令員。6年多來,王茂吉同志在抓好部隊自身建設、打造綠色生態軍營的同時,協調駐軍、發動官兵大力投身地方綠化工程建設,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為秦皇島市成功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做出了積極貢獻。秦皇島軍分區連續被北京軍區評為“綠色營區”和“生態環境建設先進單位”,被秦皇島市綠化委員會評為“花園式營院”,多次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評為文明單位。

一、做綠色理念的傳播者,努力把綠化責任意識根植於廣大官兵心中

作為一名身着近40年綠色軍裝的軍人,王茂吉同志對綠色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一身軍裝就是一片綠色,一名軍人無論走到哪裏,都要傳播綠色的希望。他常對部隊官兵講,缺乏綠色生態理念的軍人不符合現代軍人標準,我們戰鬥生活在美麗的秦皇島,就有責任為第二故鄉增添綠色,使港城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王茂吉同志不僅自己有強烈的綠化意識,而且十分注重教育引導官兵增強綠色環保觀念,強化為駐地綠化做貢獻的責任感。他經常強調:造林綠化,改善環境,不僅是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也是軍隊的一項使命。為切實增強官兵參加地方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責任感,多年來,每到植樹季節他都積極組織官兵開展綠化生態教育,親自為官兵作動員,搞教育,講意義,提高官兵關心支持駐地綠化建設的自覺性積極性。特別在新修訂《中國人民解放軍綠化條例》頒佈後,他要求各級黨委及時組織學習,明確綠化工作的基本任務、指導原則、落實職責。同時,堅持把學習新《綠化條例》作為部隊普法教育和經常性管理教育的重要內容,運用多種手段,組織好專題教育和宣傳活動,使之深入官兵思想之中。近兩年來,結合秦皇島市協辦奧運的實際,他積極指導機關部隊組織開展“建綠色軍營,辦綠色奧運”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倡導生態文明,深植綠色奧運理念。在此基礎上,建立工作例會、檢查考核和軍地協調等工作制度,堅持定期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進行檢查,組織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及時糾正污染環境和破壞綠化的行為,使全區上下形成了人人關心環境、主動保護環境和積極參與生態環境建設的濃厚氛圍。

二、做生態文明的踐行者,以自身模範行動激勵官兵開展綠化活動

任秦皇島軍分區司令員6年多來,王茂吉同志無論是組織軍分區自身營院的綠化美化,還是協調駐軍、帶領官兵參加各項綠化活動,處處身體力行,親歷親為,始終以自身的模範行動給官兵作出榜樣,鼓舞和激勵官兵積極為地方綠化和生態建設做貢獻。剛到秦皇島軍分區任職時,軍分區機關營院營房老化、設施陳舊、院落狹小、周邊環境污染嚴重,軍營環境與整個城市環境建設不相協調。為擺脱被動局面,建設設施完備、生態良好的一流營區,王茂吉同志與軍分區黨委班子成員反覆調查論證,在揹負1000餘萬元債務的不利情況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鬥,建成了佔地80畝的新營區。為搞好新營區的綠化美化,王茂吉同志多次向專家學習請教,研究制定營區綠化美化方案,提出了軍營環境建設與城市環境佈局相一致、與部隊戰備工作生活需要相銜接、與營區綜合配套相結合的建設思路,多方籌措資金130餘萬元,並每年保持投入20餘萬元用於營區綠化建設。在加強營區建設過程中,王茂吉同志堅持能自己動手的親自動手,幾年來,帶領官兵在營區內栽植了__餘棵樹苗、10餘株灌木和25000餘平方米草坪,使營區達到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形成了軍營特色與地域特色兼容、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協調的園林式營院建設風格,被秦皇島市委市政府譽為樣板營院。被北京軍區評為生態環境建設先進單位。在抓好軍分區機關營區綠化的同時,王茂吉同志還十分關注所屬各人武部營區的綠化建設,親自指導各單位加強營區綠化美化,每個人武部都投資10餘萬元加強營院環境整治,使各個團級單位營院都達到了花園式營院的標準。王茂吉同志抓自身營院綠化率先垂範,參加地方組織的綠化活動更是身先士卒。6年多來,他堅持做到,地方統一組織的植樹活動都積極參加,每年組織春季植樹造林會戰,都親自制定計劃,親自進行動員,親自帶隊參加。每年都堅持深入基層,組織發動民兵開展植樹造林活動,並現場指導,與民兵一起挖坑培土、擔水澆樹。幾年來,他深入駐地北部山區和城區主要綠化帶,參與“三環三帶十八線”綠化工程和“綠化秦皇島工程”20餘次,個人植樹1300餘株,帶動和激勵部隊官兵和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踴躍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戰士都稱他為“植樹造林的排頭兵”。

三、做參與綠化工程的倡導者,積極組織協調部隊為建設綠化模範城市作貢獻

多年來,王茂吉同志積極響應秦皇島市委、市政府的號召,自覺發揮軍地間的橋樑紐帶作用,倡導駐軍官兵和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積極參加駐地創建“全國綠化模

範城市”活動,主動協調駐軍、組織民兵在完成駐地重點綠化工程建設中當先鋒、打頭陣,為有效改善駐地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初步實現城市園林化、城郊森林化、社區花園化、道路林蔭化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6年多來,王茂吉同志先後協調駐秦部隊參加了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7大綠化工程建設。每年都協調駐軍4000餘人次參加春秋季造林綠化會戰,累計挖樹坑12萬餘個,植樹1500餘畝、15萬餘株。每年都成建制地組織發動民兵,採取與地方簽訂民兵林協議的辦法,將造林綠化任務細化到民兵連隊,累計成建制組織民兵8萬餘人次,造林__0餘畝,完成三荒土地治理1000餘片,撲滅山林火災20餘次。為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近年來,秦皇島市委、市政府連續實施了“3318”工程和綠色秦皇島工程。其中在“3318”工程建設中,全市新增了5萬餘畝的綠化面積,城區新增70萬平方米的綠地。在綠色秦皇島工程建設中,三年全市完成造林5.3萬畝,完成了49條重點道路附屬綠化建設履行工程,以道路兩側8萬多平方米的空閒地進行了綠化,完成小街小巷改造100餘條,建設改造不同特色和文化內涵的街頭綠地遊園50多個。在推動這兩個重點綠化工程過程中,王茂吉同志倡導駐軍、組織民兵預備役人員廣泛動員起來,積極投身工程建設活動,為兩個重點工程建設的推進,成功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做出了積極貢獻。為配合秦皇島市委市政府踐行“綠色奧運”的承諾,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城市綠化景觀,王茂吉同志組織駐軍官兵和廣大民兵,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迎奧運綠化工程,廣泛開展“踐行綠色奧運承諾,為綠色奧運做貢獻”活動,積極參與老舊小區綠化改造、完成道路增綠工程、實施沿街綠化提高等工程建設。2011年3月份,他又主動協調燕山大學、秦皇島港等13家單位,組織600餘名青年民兵集體發出倡議,為港城的天更藍、水更綠、空氣更新鮮貢獻力量,把迎奧運綠化活動引向高潮,為成功協辦奧運作出了積極貢獻,得到了人民羣眾的廣泛讚譽。

英模先進事蹟篇4

最美退役軍人轉業不轉志、退伍不褪色,把新的工作當戰鬥崗位,在改革開放新時代中再立新功。有的轟轟烈烈創造輝煌,有的默默無聞保守祕密,有的堅守崗位砥礪奮進,有的獻出寶貴生命,展現出當過兵的人對黨對人民的忠誠擔當。

他們是我們退役軍人的傑出代表,他們的光榮也是我們的光榮。我們也許做不到“最美”,但應當結合自身實際,努力學習“最美”的精神。我們軍休幹部經過人民軍隊“大熔爐”長期淬火錘鍊,更應永葆革命軍人本色以畢生實踐證明軍人是值得全社會尊崇的職業

領導人説過,“人民軍隊的歷史輝煌,是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永遠值得我們銘記。”他也在多個場合稱他們為“最可愛的人”。他們就是曾經的戰士——最美退役軍人。

_年前的今天,南昌城頭一聲槍響,中國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星星之火,自此燎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鬥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如今,多少浴血奮戰的戰士榮歸故里,但他們依然處處充滿了軍人的血性。

在單位裏,有17名退伍軍人,包括有離休、退休、在職等仍然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發揮着光和熱,曾經的他們,馳騁在祖國的大地上,天空中甚至海洋上,包括海、陸、空、二炮部隊(火箭軍)、原武警部隊等軍種,以及親身參與越南自衞反擊戰的戰士。他們舍小家,顧大家,為祖國的軍隊建設和國防事業作出了貢獻。

“退役了,但是軍人的影子依然影響着一生”,一位老兵説,“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這10個字就是我們的精神。“身為一名黨員,我更是時刻用軍人的要求和黨員的標準,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一位獲得建德市“最美退役軍人”榮譽稱號的老兵徐錦芳説的話。1986年10月,18歲的他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某艦參軍。第三年以過硬的軍事素質,被推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90年9月他被部隊選派多地學習油料知識,之後擔任部隊油庫主任,1991年升任海軍士官。從軍15年裏,他多次參與部隊搶險任務,先後榮獲三等功兩次,優秀黨員及優秀軍人稱號多次。

這樣的英雄,還有很多很多……我們為擁有這樣的軍隊和人民子弟兵感到驕傲和自豪!

退役後的徐錦芳,成為了建德市第一人民醫院保衞科科長,崗位上認真負責。工作之餘,他還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先後獲得“全國無償捐獻造血幹細胞奉獻獎”、“浙江省紅十字會紅十字公益之星”等榮譽。2012年,他成為浙江省第98例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者,至今,已經累計無償獻血和血小板6000餘毫升。他説,儘管退役了,但是我們服務人民的本質永遠不會“退役”,我將不忘初心,繼續傳播正能量,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近代以來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經歷了太多太多的磨難,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犧牲,進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現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已經充分爆發出來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在單位退轉覆軍人座談會上,大家回憶述説了曾經戎馬軍營的往事,也對展現出對現今國家國防建設事業的自豪之情,並互相交流了轉業以來在工作方面的心得,認為只有不斷學習、努力奮鬥,才能不負春光、不負歲月。要立足本職不忘初心、敢於擔當善於作為,努力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這就是咱們中國軍人的血性。他們用堅定的理想信念,征服雪山草地,延續中國革命,他們用簡陋的武器裝備,抵禦外侮,挽救民族於危亡之間。他們隊列嚴整,軍姿威武,整齊劃一的背後,是嚴明的紀律和高度的自律。他們忠誠,聽黨指揮,不忘宗旨,人民的召喚就是出征的號角。面對挑釁,他們特別堅定,界線即是底線,中國,一點都不能少。在八一建軍節之際,向“最可愛的人”和“最美退役軍人”致敬!

英模先進事蹟篇5

馬偉明——心繫強軍、鋭意創新的科研先鋒

打開世界科學發展史冊,從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動機的基本原理,到德國韋納四兄弟大辦工廠、研發電機並廣泛推廣應用,西方國家在電機領域一直領跑世界,其重大關鍵技術至少比我國先進幾十年。

1978年,我國迎來_結束後的第二屆大學聯考。馬偉明恰逢其時,被海軍工程學院(海軍工程大學前身)錄取,並在畢業3年後重返母校攻讀研究生。從此,痴迷於電機領域前沿研究且初露鋒芒的馬偉明,在科技興軍的征程上奮起直追、彎道超越,完成了從“跟跑者”“並行者”到“領跑者”的轉變,為我國鍛造出一件件制勝深藍的國之重器。

20世紀90年代初,在恩師張蓋凡教授的指導下,馬偉明帶領課題組,用僅有的3.5萬元,造了2台小型十二相發電機,在洗漱間改造的簡陋實驗室裏開展研究。整整6個春秋,他們反覆試驗,在對數十萬組數據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終於成功研製出帶整流負載的多相同步電機穩定裝置,發明了帶穩定繞組的多相整流發電機,從根本上解決了“固有振盪”這道世界性難題。

受此鼓舞,馬偉明帶領團隊馬不停蹄,再接再厲,先後研製出世界首台交直流雙繞組發電機系統和高速感應發電機系統,確立了我國在艦船發供電系統領域國際領先的地位。

2001年,41歲的馬偉明當選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可謂功成名就。許多人勸他該放鬆一點了,他卻説:“只要稍微歇口氣,別人就會跑到我們前面去。如果我現在不拼命,國家選我這個年輕的院士又有什麼意義!”

艦船綜合電力系統,是艦船由機械推進向電力推進轉變的一次技術革命。

10多年前,馬偉明的目光就瞄準這一目標。當時,國外的技術路線是中壓交流。經過反覆研判,馬偉明提出了中壓直流技術路線,先後3次召集國家頂尖專家研討,得到的幾乎是一片否定聲:“英美等發達國家都沒有選擇這條路線。憑我國現有的條件,這條路肯定是走不通的。”

“要做就做最前沿的!為什麼非要等外國人做成了,我們才開始跟着做?”面對質疑,馬偉明經過深入分析,毅然決定繼續堅持往前走。10年攻關,10年艱辛。不服輸的馬偉明,硬是將這一世界公認的核心重大技術難題成功解決,實現了我國艦船動力的跨越發展。

在研究艦船綜合電力系統的同時,馬偉明又瞄準了另一項國際科技領域的尖端技術——電磁發射技術,但同樣又引發了一輪質疑風波:“一個世界級科技大國曆時20多年都沒有取得成功的項目,你還要強攻硬上?”

馬偉明認定,中國需要這項技術,無論遇到多大困難,一定要堅持下去。

8年之後,包括40位兩院院士在內的100多位專家來參加科技成果鑑定會。面對馬偉明的創新壯舉,白髮蒼蒼的老專家激動不已,泣不成聲……

近幾年,馬偉明帶領團隊在電磁發射技術領域取得全面突破,創新成果再次進入“井噴期”,多型裝備和技術屬國際首創,全面推進我國傳統武器裝備向電氣化變革。

放眼萬里海疆,馬偉明帶領科研團隊留下一連串閃光足跡。他們的關鍵技術研究成果,全部應用或轉化為裝備,實實在在提高了創新對戰鬥力增長的貢獻率;培養出400多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後人才,先後獲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軍隊頒發的科技創新羣體獎、全軍人才建設先進單位,被海軍授予“創新強軍馬偉明模範團隊”榮譽稱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2次榮立集體一等功。

英模先進事蹟篇6

2017年,在會議室裏,一場特別的動員大會如期進行着。原來是採油廠開拓蘇北油田外闖撈油市場,採取自願報名的方式。大家心裏都清楚,外闖市場的工作又累又苦離家還遠。許多人打起了退堂鼓,見大傢伙猶豫不決,退伍兵遼興隆第一個主動請纓:“我報名!”

遼興隆常説:“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也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然而,蘇北油田的艱苦超出了大家的預料。夏天酷熱難耐,春秋陰雨不斷,宿舍的牀褥潮濕,屋子裏時常散發着黴味兒。剛到南方時,由於水土不服,有的員工得了急性腸胃炎掛上了吊瓶;有的員工因為濕氣重得了濕疹。大家逐漸克服了身體上的不適,但是每天長達十多個小時的工作量,對體力消耗非常大,大家回到宿舍經常是倒頭就睡。

作為班長的遼興隆是班組的主心骨。他不僅要照顧大家身體不適、情緒波動,更要想辦法提高班組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他認為只有大家心往一處使,才能為企業創造效益。遼興隆要求班組成員加密設備檢查次數,每天出車前、午飯前、收工後對撈油車進行檢查,最大限度保證撈油生產正常運行。他常常激勵大家:“即然背井離鄉出勞務,咱們就不能給單位丟臉。幹,咱就要幹好!”在他的激勵和帶動下,大家夥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從“跟着幹”到“主動幹”。截至目前,遼興隆帶領的班組共計創效53.2萬元。

去年七月初,在吉2—57井場,40度的高温天氣把人烤的“冒了煙”,工作一整天后,大家的工服都能擰出水兒來。晚上七點多遼興隆的班組幹完活兒準備收工,這時,他接到安裝兩台撈油車分動箱的任務。離車場較近的維修廠晚上只留兩個人值班,人手不夠。為了不影響第二天生產,遼興隆決定和副班長丁飛一起配合更換另一台車的分動箱。夏天晚上地面的温度依舊很高,他們就躺在地上拆卸外殼、更換分動箱、緊固螺絲……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紅色的工服被汗水打濕了一遍又一遍,黝黑的臉頰也被汗漬和油污弄成了迷彩狀。可沒有一個人有怨言,七個多小時後,兩台車的分動箱在大家的默契配合下幾乎同時裝好了。看着兩台“煥然一新”的撈油車,大夥心裏別提有多高興。

在遼興隆看來:“再難也不要放棄,再累也要堅持。”

南方的冬天又冷又潮,寒氣逼人,宿舍沒有暖氣,大夥靠廠裏給配備的“小太陽”取暖,即使這樣,許多人手上、耳朵上還是長出了凍瘡。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遼興隆在蘇北油田一干就是四個月。

2017年底,遼興隆還有幾天就要完成在蘇北的外闖任務。有一天,指導員鄒錦波突然打來電話,告知同隊的於建__親腦出血住院,這回蘇北去不了了,讓遼興隆再替他兩個月,遼興隆稍做考慮後還是答應了下來。殊不知他自己也有説不出的苦衷。遼興隆的母親剛剛做了白內障手術,遠在蘇北的他很是掛念。參軍、工作三十年來,遼興隆很少有時間陪在父母身邊。但是,面對這次突發情況,他還是選擇了繼續堅守。

脱下綠軍裝,穿上石油紅,轉業十九年的遼興隆説:“脱下軍裝,我還是個兵”。

英模先進事蹟篇7

王忠心——建功基層、愛崗敬業的優秀士官

火箭軍某旅技術營班長、一級軍士長王忠心,大家都敬佩地稱他為“導彈兵王”。

有這樣一組數據記錄着他的價值:當兵31年,紮根一個連隊29年,當班長28年,多次受到主席接見,光榮當選為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熟練操作3種型號導彈武器,精通測控專業全部19個號位,實裝操作上萬次,無一差錯;參與執行重大任務28次,操作和指揮發射多型號導彈武器,發發命中;培養和幫帶出200多名技術骨幹,40多人進入火箭軍和基地技術尖子人才庫……

2007年秋,王忠心所在部隊揮師西北,執行實彈發射任務。在發射前的一次重要分系統測試中,一個信號指示燈一直沒有顯示。眼看發射窗口越來越近,緊要關頭,王忠心臨危受命,帶領技術組排除故障。只見他迅速打開相關的4張電路圖,一邊沿着線路推演,一邊飛速地剔除着各種“不可能”。一個多小時後,王忠心把故障鎖定在一塊電路板上。一查,果然是這塊電路板上一個電容被擊穿了。換上新電容,指示燈顯示正常。幾天後,一枚新型導彈在西北戈壁騰空而起,直衝雲霄,打出歷史最佳精度。

成功並非偶然。從入伍的第一天起,王忠心就篤定一個信念: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任何時候都要走在前列。為學好專業基礎知識,他翻爛了《電子線路》《模擬電路》等初級教材;為啃下電路圖這塊“硬骨頭”,他把十幾米長的圖紙化整為零,反覆默畫背記;為提高實際操作技能,他每次訓練都一絲不苟,僅一個電纜插拔動作就練習上千次。經過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付出,王忠心終於成長為旅裏有名的“活電路”“排障王”。

擔任班長以來,王忠心始終以“把兵帶好、把班管好”作為重要的職責擔當。他帶過的兵,12人當上了幹部,6人走上旅團領導崗位,湧現出“科技練兵模範戰士”徐海波、“全國優秀大學生士兵”高明等典型。

2009年,部隊士官軍銜制度改革後,王忠心成為我軍第一批一級軍士長中的一員。很多人認為他“躺都可以躺到退休”,但他仍處處嚴於律己、事事模範帶頭。2012年4月,王忠心出席基地黨代表大會,一連3天早上準點起來跑步,還把招待所的被子疊成“豆腐塊”。一同參加會議的代表感慨地説:“遵章守紀已成為王忠心的習慣和本能。”

2013年,王忠心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除了履行本職崗位職責外,他還堅持調查研究,廣泛收集第一手資料,積極建言獻策,主動播撒理論種子。

2016年底,達到士兵最高服役年限的王忠心本可以功成身退,但想起自己心愛的導彈事業,王忠心還是選擇了繼續服役。他説:“是組織培養了我。只要組織還需要我一天,我就要兢兢業業盡好自己的本分,為強軍興軍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