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工作經歷

基層駐村精準扶貧先進個人事蹟材料兩篇

欄目: 工作經歷 / 發佈於: / 人氣:3.04W

基層駐村精準扶貧先進個人事蹟材料兩篇


基層駐村精準扶貧先進個人事蹟材料兩篇

 

下面本站的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下關於駐村扶貧先進個人事蹟材料,歡迎閲讀!

駐村第一書記精準扶貧工作先進事蹟材料一

目前,在東明縣黃河灘區豆丹養殖扶貧基地,呈現一幅熱火朝天的豐收喜慶景象,20多名工作人員正在大棚里加班加點採摘成品豆丹,連雲港、周口、臨沂等地的豆丹收購商們排隊等候。村主任劉興豪高興的介紹説:今年豆丹反季節養殖,每個大棚可產豆丹200斤左右,現在市場價格每斤100—150元算,收益可觀,加之黃河豆丹品種優良,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場景。這場景背後對縣民政局駐村第一書記王培源來説,卻有着太多的不為人知的故事。

東明竹林新村是黃河灘區遷建第一村,也是省定貧困人口較多村。20XX年新村建成後,共搬遷安置新劉鄉、西竹林、東竹林等5個灘區自然村,1400户,5120人,共有貧困户239户836人。村裏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為主,每畝地除了種子、農藥、肥料、收割等費用,每畝收益較少。又因沒有產業支持,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

如何讓羣眾擺脱洪災困擾、已經安居的灘區羣眾脱貧致富、過上幸福樂業的生活,成為駐村第一書記王培源精準扶貧工作中最重要的事項。

去年5五月中旬的一天,新劉鄉自然村村主任劉興豪對王培源説起這樣一件事:連雲港盛世豆丹開發公司看中了黃河難區的氣候環境,準備在灘區投資,但公司那邊對灘區土地流轉及農田灌溉方面心存顧慮。

“村子要發展,必須有產業。黃河灘區土壤肥沃,光照水資源豐富,最適合豆丹養殖。”王培源説:“豆丹營養價值高,經濟效益好,市場潛力大,我們要把握好這個機會,儘快盤活土地資源,引進這個增收致富項目。”

在隨後外出考察了多個項目後,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則,最後認定發展豆丹種植比較適合。他們先是組織召開了黨支部、村兩委會,商討研究豆丹養殖的可行性分析。得到黨支部、村兩委同意後,又連夜召開了黨員會議,聽取黨員的意見,統一了思想。為了讓廣大村民打心眼裏認可這個項目,他索性犧牲個人休息時間,走街串巷,苦口婆心地講政策,算效益,終於贏得了廣大村民的支持,在村民代表大會上,豆丹養植項目全票通過。經過一系列的深入細緻的工作,最終讓這個佔地1500畝,全國最大的豆丹養殖基地終於落户黃河灘區。

因為黃河灘區土質半沙半淤,保濕性強,加之雨水充沛,日照時間長,自然條件優越,大豆長勢特別喜人。然而就在基地翹首以盼,等待上卵的時候,卻突然傳來一個令人揪心的消息:連雲港育卵基地那邊因飛機打藥,導致絕大多數種卵中毒死亡。最後只能臨時外購到30畝地的種卵 。

雖然30畝的豆丹試養成功,效果也較為理想,但基地第一次豆丹養殖是以失敗而告終的。連雲港老闆一氣之下返回老家,不準備再投資該項目。而此時,村裏1500土地已經晚種小麥近20天,村裏百姓急等土地租金和農田耕種,最後甚至出現了哄搶大豆的現象。王培源一邊安撫羣眾,一邊帶人連夜搶收豆種,經過一星期的搶收和涼曬,收穫豆種XX萬斤,挽回經濟損失XX萬元。然後,馬上趕到連雲港找基地楊總分析失敗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打消顧慮,堅定信心。楊總深受感動,最後表示不僅要繼續做好該項目,還要加大投資力度,搭建反季節養殖大棚。

就這樣,在王培源精心運作下,基地成立了東明魯西南豆丹養殖專業合作社,並長年聘請技術人員進行跟蹤指導,合作社搭建拱棚140座,並帶領村貧困户搭建扶貧大棚60座,帶領村民們打響了第二次扶貧攻堅戰役。

為了加快大棚施工進度,王培源帶領合作社及30名貧困羣眾冒着大雪加班加點趕工期,用了一個月時間,終於趕在春節前將大棚搭建完畢。按照技術管理要求,為了凍殺害蟲,大年九年級,要把1500米開外的黃河水抽到棚內進行漫灌,由於抽水管道壓力太大,多次出現管道爆裂情況,王培源幾次跳到水裏快速連線接管,雙腳和衣服都濕透了,當時河沿邊寒風刺骨,凍得他嘴脣發紫,雙腳發抖,幾乎站都站不住,但他依然堅持到澆灌完畢後才肯回去休息,現在還落下了迎風咳嗽的病根。為加快施工進度和把關大棚質量,平時他都是吃住在自已搭建的集裝箱房裏,唯恐項目再出現閃失。

在眾人的悉心照料下,4月中旬,大棚內豆苗茁壯成長,種卵如期孵化。正當王培源準備鬆口氣時,一個嚴峻的問題又擺到他面前,讓他焦慮不安起耒。原來,天氣進入四月後,棚內温度急速升温高,大棚內豆苗急需多次淋灌澆水,這就要求五一前夕,一定要解決好大棚架線打井等迫在眉睫的問題。於是王培源想方設法立即籌集資金20餘萬元,在田間地頭加班加點,帶領施工隊伍,鏖戰三天三夜,如期建造變壓器1座,打造600米深水機井6眼,架高壓線路2000米,一舉解決了困擾灘區羣眾多年的灌溉難問題,也才讓這個扶貧項目走出了困境和僵局。

五一節過後,豆苗長勢良好,前五棚投放的種卵幾天便從密密麻麻的小米粒長成了柔弱可愛的小綠蟲。王培源和技術員每天吃住在大棚裏,仔細觀察着他們的一舉一動,細心呵呵護着這來之不易的蟲寶寶們。即使這樣,一場突如其來的病蟲害卻又差點讓他所有的心血化為泡影。原來,因為基地管理粗放,大棚紗網門沒有及時封閉,豆丹的天敵蜘蛛突然蜂湧而入,急速產卵繁殖,專吃豆丹幼蟲,而放卵後的大棚又不能用藥物消毒,造成幼蟲大量被蜘蛛毒殺,基地大棚無一倖免。

在通過人工捕捉和蠅拍捕殺無效的情況下,王培源徹夜難眠,到處請教有關專家,研究解決辦法,最後決定請來蜘蛛的天敵來幫忙,到村頭的養雞廠,免費借用500只蟲子雞,每棚10 只,放進尚未投放豆丹蟲卵的大棚裏進行蟲害捕殺,沒想到這些雞籽們在大棚裏異常活躍,戰鬥力極強,每棚兩三天即能將蜘蛛消滅殆盡,蟲卵也如期得以安全投放,最後總算是化險為夷,平安度過了這一難關。

五月中旬,基地大棚豆丹養殖終於喜獲豐收,同時也帶領村民們走出了一條新型產業興村致富之路。"俺家的地離村較遠,來回有30多里路,收種都不方便,地不種吧荒那兒啦,怪可惜的;種吧又不合算,現在好了,地不用種,每畝還有1000元淨收入"村民劉興閣樂呵呵地説,這樣不僅省心省事,閒時還不耽誤務工掙錢,兩全其美。

“通過這個項目建設不但能幫助俺村貧困户脱貧,還能帶動村民共同富裕。”劉興豪高興的説;“村裏有勞動能力的5名殘疾人和30個貧困户都在基地幹活,幫着除草,打藥,摘蟲,他們每人一季能掙3000多塊錢,豆丹植卵及採摘時節,全村人都能跟着創收。”

一花綻放不算春,百花盛開春滿園。王培源並沒有滿足現狀,在帶領村民走出一條產業興村之路後,他還致力於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韻"品牌,在竹林老村復耕的370畝舊址上,規劃建設集特色水果採摘,黃河鯉魚垂釣,水上樂園,生態休閒觀光於一體的東明黃河灘區農業生態園,總投資約900多萬元,日前,該生態園已在緊鑼密鼓的施工建設當中。與此同時,黃河灘區居家養老示範基地項目也開工在即,預計十月初即可建成入住,兩個開發項目建成後,將為新村帶來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

基層扶貧工作先進個人事蹟材料二

XXX,中共黨員,XX1年X月擔任XXX書記。參加工作以來多次被上級表彰,XX年以來連續四屆被選為XXX市人大代表,期間8次被評為“優秀市人大代表”;XXX年被縣評為“XXXX黨支部書記”;XX年被評為XXX省“優秀共產黨員”;XX年被縣評為“十佳優秀共產黨員”;XX年被縣評為“最美XXX”、“優秀人才”,20XX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評為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XX縣XX鄉XX村位於鄉政府西南8公里處,屬丘陵地區,轄8個村民組,XXX户,XXXX人,是XX鄉五個重點貧困村之一。其中20XX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户,368人,外出務工人數 600多人;2016年初開展貧困户精準識別複核後,現有貧困人口57户,141人,縣對口幫扶單位為機關事務管理局,對口幫扶企業為國源超市。

扶貧工作開展以來,XXX同縣扶貧工作隊和鄉村幹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户走訪座談,訪貧問苦,幫助積極爭取項目,為貧困羣眾工作做了許多實事好事,得到羣眾的一致好評。

一、仔細排查,確保精準識別。

XX村按照貧困户建檔立卡貧困户“回頭看”要求,嚴格按照“六個精準”的總體要求和“五進十出”工作法,在嚴格執行“十退出”標準的同時,充分考慮無房(危房)、重病、殘疾、因病返貧、因災、因學致貧、無勞動能力等困難家庭實際情況,按照村組幹部會初選,“第一書記”和鄉村幹部走訪,黨員羣眾代表大會評議,緊緊抓住精準識別第一關,擬定貧困户名單公示等程序進行,所有程序環環相扣,對評議初的57户貧困户名單在村部顯眼位置進行長期公示,並公佈縣扶貧辦監督舉報電話,接受羣眾監督。

二、依託項目,解決貧困户急需。

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她排除萬難,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實施了到户增收項目,落實項目資金50萬元;實施整村推進項目,落實項目資金86萬元;新修村組道路4.5公里,落實項目資金120萬元;新建提水站一座,落實項目資金30萬,整修硬化大塘三口,落實項目資金60萬元;新建生產橋2座,落實項目資金30萬元。這些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除了積極接受上級有關部門的檢查驗收,我們還確定了農民義務監督員和義務養護員,確保項目質量和效果,得到了上級領導和全村羣眾的一致好評。

三、找準路子,發展特色產業。

XXX同志帶領村幹部,配合駐村工作隊和鄉幹部,深入開展調研,召開貧困户座談會,讓貧困户自己分析致貧原因,尋找脱貧措施,制定脱貧計劃,在充分尊重貧困户意願的基礎上,科學確立了發展種養植業為主的脱貧致富的路子。一是20XX年年底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外地“致富能人”來村裏流轉土地1000餘畝發展蓮藕種植,使XX村羣眾在獲得土地租金的同時,通過帶動貧困户就業增加收入,解決了扶貧異地搬遷户的生計問題,通過產業拉動,保證扶貧搬遷羣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如XX村聖崗組貧困户楊運田,家有三口人,其本人體弱多病,妻子因家庭貧困改嫁他人,兩個女兒都在上九年級,家庭負擔十分沉重。當蓮藕基地落地XX村時,楊運田由於受傳統觀念影響,始終抱着幾畝農田田不肯放鬆,汪書記通過反覆與楊運田算經濟賬,他終於同意將自家土地流轉出去。目前楊運田除了可以獲得每畝500元的土地流轉報酬,還可以通過在基地務工,獲得每天100元的勞動報酬,年收入達1萬元左右,同時還照顧了兩個孩子,現在見到楊運田他很有信心的説:“我2016年就能脱貧了”!二是引導羣眾在發展養殖業做文章,引導貧困户和在外務工的成功人士返鄉發展養殖業,目前全村養雞60萬隻,總收入1500萬元,羣眾增收明顯,尤其是有更多的貧困户通過養雞脱貧致富。

四、精神扶貧,重拾生活信心。

俗話説“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對於貧困户的來説,他們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對於那些因殘、因病致貧的貧困户來説,他們的心理更為脆弱,有些甚至於接近崩潰的邊緣。為此XXX同志在落實各項脱貧措施的時候十分注重對這類貧苦户的心理疏導,採取精神扶貧。該村朱圩組的貧困户袁江海,家有三口人,妻子因家庭貧困離家出走,母親也偏癱在牀,一個13歲的孩子在國小就學,家裏的住房也是“東邊看日頭、西邊看月亮、遇上雨天無處藏身”,對於他來説,上有病重的老人,下有就學的兒童,壓的他無法脱身,生活黯淡無光。採取袁江海在村內走動時,見人“不抬頭、不説話”透露出深深的自卑。XXX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她明白如果解決不好,袁江海很有可能走到社會的對立面。為此她同駐村工作隊一起,經常到袁江海家幫助照顧卧牀的母親,同他講解目前的扶貧政策,協調孩子的學校,讓孩子安心學習。同時幫助袁江海落實了危房改造項目資金和動員親戚幫助,建起來三間平房,又給袁江海介紹在村旁邊的水泥零售店,幫助裝卸水泥,他既能照顧卧牀的母親,又能掙錢保障孩子上學,現在袁江海走路腰板也硬了,見人也熱情了,年內就能脱貧。

目前汪書記正帶領村“兩委”班子繼續按照制定的脱貧規劃,同縣扶貧工作隊和鄉幹部一起,做細做實精準扶貧,確保一户一策落到實處,貧困户按時按質脱貧。今明兩年,將重點實施兩個項目,一是依託扶貧整村推進示範村項目,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二是實施扶貧移民搬遷項目,幫助貧困户搬離“窮根”,發展蓮藕種植業和養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