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工作經歷

勞模事蹟精選合集

欄目: 工作經歷 / 發佈於: / 人氣:1.22W

【篇一】

勞模事蹟精選合集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是幸福的。被評為勞動模範,我是幸運的。幸福和幸運都降臨在我身上,我很感恩,只能用行動,繼續為社會作出應有的奉獻。”對於曾經獲得的榮譽,xx四中的地理教師、xx市勞動模範xx這樣對記者説。

1986年,因材施教 受招生範圍和條件等限制,xx四中高中部學生的入學分數線較城區其他學校低,生源質量也參差不齊。相對而言,不少學生地理科的基礎較為薄弱。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在40分鐘的課堂“學習知識很重要,學會做人更重要。”xx説,“對學生負責,是教師的職責。而負責,不僅是對學生成績負責,還應對學生的品德負責。”xx一直以來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進行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儘可能吸收到更多的知識,xx不斷學習教育理論,刻苦鑽研業務知識,把準教材的知識體系,抓準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制定全面、具體、適度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xx四中歷屆的以身作則 教研路上碩果累累

在xx四中20年的在擔任級長時,xx牢固樹立“先育人,後育才”的教育理念,要求級組老師重視和抓好學生行為規範、心理健康、安全法制、理想前途、感恩等方面教育。在任高三級長期間,為充分備戰大學聯考,她與各備課組老師一同落實“五統一”、“四狠抓”。即統一備課、統一進度、統一主講內容、統一備考資料、統一組織測試
狠抓必考點和常考點、狠抓學科得分點訓練、狠抓成績提高點、狠抓學法考法指導。並對大學聯考對象生的學習情況建立檔案追蹤,對優秀生、臨界生、體藝類考生分層次進行輔導。在大學聯考衝刺階段,她與年級教師堅持早上7點前到校,晚上7點前回校管理和輔導學生。同時堅持每週組織召開班主任例會,瞭解學生情況,傳達學校要求,安排各項工作等。在她的帶領下,級組老師協同作戰,科學備考,在2008年的大學聯考中超額完成市教育局和學校的大學聯考預測指標任務,xx四中更因此獲得xx市除了是學校地理學科帶頭人外,xx還是我市高中地理學科特約教研員、中學地理中心組成員。為此,她經常主動承擔學校的公開課、示範課,在2006學年為全市初、高中教師舉行“《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為例”的公開課。除此之外,xx還參與了由市教育局教研室組織撰寫的《高中地理新課程(必修)堅持學習 從教路上學無止境

在多年的“活到老,學到老,教到老。每屆學生的素質水平都不同,每屆學生都是新的在教育戰線耕耘了30年的xx,如今依然在這個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多年的教育經驗讓她懂得了如何與學生相處,並建立了友好的關係,如今學生們都親切地叫她“小麥”。xx説,事業無止境,她將會一如既往地做好教育【篇二】

有這樣一句流行的廣告詞: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

1995年7月,從xx鎮平的農村考入平頂山城建學院的xx10餘年過去了,xx在建築工地上播種的理想種子已經碩果累累。

從1995年起,xx先後榮獲xx市“五一勞動獎章”、總公司“中國建築青年創優個人”、公司“優秀項目經理”、公司“先進營銷工作者”等。他率領的團隊也先後被評為全國“工人先鋒號”、總公司“廉潔文化示範點”,工程局“標杆工地”、局“項目商務管理爭優獎”金獎等。xx這個普普通通的中建人,用18年的時間,用模板、鋼管、塔吊、地泵、水泥、砂漿,用無悔的青春,在建築工地演繹着屬於自己的精彩年華。

挑戰帶來機遇拼搏打造品牌

大海無言,白浪滔天,每一朵浪花都記載着一段動人的故事。

1998年4月,上任施工工長不到三年,xx便被領導安排在安裝處技術科擔任負責人;
幾年後,他又被派往xx領先國際城擔任項目經理,獨立指揮了公司從未乾過的建築面積29.7萬平方米大型商住兩用綜合體工程。8年的施工2011年1月,xx被任命為xx澳海西湖二期工程項目經理。當時,工程工期緊,任務重,施工現場沒水、沒電、沒臨設、沒食堂,更沒地方上廁所。他冒着零下18攝氏度的嚴寒,緊盯現場。那段日子,他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有時洗着腳都能睡着。但他硬挺着,超負荷工作,以最快的速度把40萬立方米的土挖完了。xx帶領員工夜以繼日地趕進度、保質量、抓安全。轉眼間到了11月,氣温驟降,按照施工計劃,年前要把內牆保温做完。在保温板粘貼到第六層的時候,xx發現部分內牆保温板粘貼不實,出現空鼓現象,他立刻停工召開現場會,分析原因,逐一排查,要求重新按照規範粘貼。施工隊伍以工期緊張,即使個別有空鼓現象也不影響整體質量為由進行辯解,要求繼續施工。xx不為所動,向他們反覆強調質量的重要性,並明確表示就算耽誤了工期、增加了成本,也絕不能出現任何質量隱患。施工隊最終心服口服,進行了全面整改,確保了保温板粘貼全部符合技術質量要求。

最終,該工程被評為xx市優質工程。甲方領導在檢查時由衷地讚歎:“你們不愧是大企業,守信譽,有保障!”澳海項目的精益求精為公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品牌效應。業主四次向公司發嘉獎信並累計發放獎金十五萬元。通過該二期項目的施工管理,甲方主動將三期工程、撫順澳海、長春澳海交給公司施工,累計簽約面積32萬平方米,簽約額4億元。自此,一個蓬勃發展的局面展示在大家面前,實現了公司常年倡導的幹一個項目、創一個精品、交一個朋友、攬一個回頭工程的目標。

管理促進效益育人成就企業

“智者無慮、多為無憂”,這是xx信奉的為人處世的一條哲理,也是他走上工作崗位後一直堅守的一個信條。

2012年,公司任命具有豐富一線項目管理經驗的xx為xx事業部副經理,主抓商務合約和作為一名老員工,xx對企業人才斷檔的問題看在眼裏、急在心頭,一種強烈的責任感驅使他,要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為此,他多次組織培訓會,召開座談會,大膽啟用年輕員工擔任主要崗位,耐心地給他們指導,給他們解壓,告訴他們現場管理的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些年,從xx項目中成長起來走上各個領導崗位的數不勝數:在領先國際城培養出了代旭、杜亮、馬運彪等優秀工程師;
在澳海西湖又成長起來金新華、滿志剛、張東生等項目管理型人才。這些人絕大多數已經成為項目經理、總工程師,還有一大部分年輕人已經成為技術戰線上的標兵骨幹。“當這些年輕人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本領,鍛鍊成長起來,我心裏感到非常踏實,因為我在培養年輕人的同時,也為企業留下了更多的財富。”xx説。

責任點燃激情,奉獻成就自我

歲月不居,天道酬勤。有時,xx也想幹份安安穩穩的工作,但一進入緊張忙碌的施工現場,這些就被他拋在了腦後。有時,xx也想回到平頂山,多照顧照顧年近古稀的父母,但一聽到開工的號角,這些思愁也被他深深藏在了心裏。

xx出生於普通的農民家庭,勤勞樸實的家人不善言辭,卻一直在默默地支持他。2007年,xx領先國際城工程正在緊張的施工中,xx的母親因患腦淤血住進了醫院。家人為了不耽誤他的工作,一直瞞着他。細心的xx在幾次電話通話中聽出了端倪,多次追問,才得知實情。雖然母親現在病情好轉,在家休養,但每每談及這些,xx總是心懷愧疚。

因工作性質的需要,每天早上六點,你都會看到xx的身影在施工現場檢查或是在辦公室內審閲文件,其他大部分時間也需要加班加點甚至通宵達旦地工作,特別是每逢節假日,別人都在享受着家人團聚的快樂,而他往往必須在外奔波,路過家門卻因工作繁忙沒法回家,這其中的辛酸也只有他自己才能夠同事們説,十八年來,從xx堅守的這個建築平台上流瀉出的,不是單調的音符,而是一曲曲華美的樂章。

不講條件,不談困難,不打折扣,不遺餘力。xx來到中建七局已經18個年頭了,當年帥氣的小夥子如今已經步入中年,可他那份為中建貢獻自己全部力量,為城市建設增光添彩的決心,仍如18年前那樣堅決,xx心中的那個建築夢想也正一點點的實現。

【篇三】

沿着乾淨整潔的村道,來到了良口鎮的xx村。走在這條小鄉村,你會發現這裏有寬敞的村道,有工整的房屋,有笑逐顏開的村民,一切顯得寧靜而優美。

來到xx村村委,我們見到了xx村村支部書記xx,剛見面時,這位樸實的村支書正在忙工作。“這是我們的老支書了,他為我們做過了很多事,一定要好好地寫一寫他。”正在村委辦事的一村民熱情地説。而一旁的xx則謙虛地説:“其實我一直在做的都是本職工作而已,沒有什麼大不了。”然而,他口中所説的“本職工作”,他已堅持了二十多個年頭。這二十多年來,他見證和“導演”着xx村的變化。

思民困立下壯志

大冬瓜成突破口

1992年,xx當選為xx村村支書,從這一年起,他開啟了在xx村的奉獻之路。時間停留在1992年的xx村,那是一條貧困的小山村,村裏基礎設施很薄弱,村民們世代以耕種水稻為生,“貧窮”二字似乎成為了他們的口頭禪。“大環境底下,大家都過得比較艱苦。”作為地道的xx村人,xx立志改變村裏貧困的面貌,他在心裏暗暗下了一個決心:要帶領村民們創業致富,徹底拋去“貧窮”二字。

如何能讓村民在市場經濟的大海里暢遊呢?如何讓他們的收入踏上一個新台階呢?如何改變他們的現狀呢?這是當時xx腦海裏一直閃爍的問題。在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再根據村裏的實際情況,通過市場分析和探索,他提出了打破單純耕種水稻的侷限,大力發展“三高”農業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這個時候,xx看到了青皮冬瓜的發展苗頭,“附近幾條村也有種植冬瓜,收成也不錯,可以試一試。”於是他決定以青皮冬瓜種植作為發展的突破口,憑着自己當過供銷員的經驗,利用較為熟悉的門路,積極與有關部門聯繫溝通,結合山村實際,從種植青皮冬瓜入手搞活經濟。

改舊貌日夜奔波

“鋪路搭橋”為冬瓜

然而有些事情不是想幹就馬上能幹的,村民們世代習慣了耕種水稻,忽然要轉換種植品種,不可避免地想到了風險的問題,“如果收成不好怎麼辦?”“如果收購的價格很低怎麼辦?”這是當時村民們的顧慮。對此,xx挨家串門動員村民種植冬瓜。村民們要種植冬瓜,更多的是要看到效果,有幾户村民在xx的動員下勇敢地進行嘗試,冬瓜收成後獲利不少,其收益是耕種水稻的好幾倍,這樣的效果起到了很大作用,村民們有了信心,支持種植青皮冬瓜。“以前外出工作的機會並不如現在這般多,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在家務農,農業收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種植冬瓜收益更高,村民自然願意去種。”xx説。

村民們有了信心後,xx一方面四處奔波組織優良青皮冬瓜種子,疏通銷路,一方面邀請專業技術人員到村裏授課。當時xx多次邀請市農業局蔬菜辦的技術人員前來授課,“幾乎是每個月一次吧,他們親自到田頭田間去查看冬瓜生長情況,有時會帶上一些新藥來試驗,積極指導村民種植生產。”此時,村民種植冬瓜的熱情高漲,對於種植的技術也積極求學。每次技術人員們授完課以後,他們總會被村民們包圍,“我的冬瓜苗怎麼長不起來了?”“你幫我看看我這瓜苗是怎麼回事?”村民們紛紛提問,技術人員也耐心地回答村民的問題。“每次看到這樣的情景都感到高興,因為大家都在為自己創業致富而努力。”當時xx村有700多畝的農田,其中種植冬瓜的面積就佔了大部分。“我們村冬瓜種植面積從幾十畝起步,到了1999年就擴大到600多畝!”xx説。而有了專業的技術指導,效果當然是“槓槓”的。當時冬瓜的總產量曾達到540萬斤,總收入110萬元。

從2004年開始,村民開始減少冬瓜的種植面積。“冬瓜有一個特性,如果長時間種植的話效果就會變得不那麼好。所以後期,村民基本上很少種植了。”現在走在xx村裏,已經少見冬瓜的蹤影。然而,講起當年的冬瓜種植,村民依然記憶猶新。“白天收穫冬瓜,然後就會有商販前來收購了。當時家家户户到時到點都在收穫冬瓜,很熱鬧。”一村民説。回想起那段日子,xx有些許激動。“記得那時候運輸大冬瓜用的還是以前的‘大東風’車,每次都三萬斤、五萬斤運輸出去賣。”當時,xx他們把冬瓜運輸到xx時已經是半夜了,“一般是凌晨1點、2點到達xx,所以每次回到村裏已經是第二天天亮了。”即使那段日子很辛苦,但是現在説起這事,xx心裏卻依然甜滋滋的。

傾心關注民生事

真真切切桑梓情

現在,xx村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教育問題不可忽視,當時xx村裏的國小是以泥磚房為主,這不僅不利於孩子們上學,還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當時在政府的支持下,xx帶領的村委會積極發動村民進行集資,建起了兩層樓高、面積600多平方米的所謂路通財通,只有道路搞好了,交通順暢了,才能發展起來。以往每到冬瓜收成時候,xx最怕的就是下雨天了。因為當時村裏還沒有通水泥路,只有一條黃泥路,每逢下雨天,路面泥濘不堪,“大東風”裝着幾萬斤的冬瓜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卡住,動彈不得,耽誤了運輸,直接影響了冬瓜的銷售。後來,政府的村村通工程給他們帶來了福音,由於資金有限,也需要村民支持建設。於是xx帶領着村幹部挨家挨户地解釋情況,積極籌集資金。“村民們對此也十分理解,大家紛紛解囊。”很快,村道順利建成了。

與此同時,xx還積極發動村民利用山坡地大力發展青梅、紅柿、荔枝、龍眼等果樹種植,尤其是青梅,成為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青梅沒有冬瓜那般‘嬌貴’,管理比較方便。目前,村裏青梅的種植面積大約有2000畝,村裏90%的村民參與種植。”這樣一來,種植果樹成了村民的“副業”,年輕人都出外打工,中年婦女也在村附近打工。村民都有自己的發展,不再單靠農業維生,村民們一起走上了致富的好門路。

如今,xx帶領村民勤勞創業,發家致富,已走過了二十多個年頭,如何讓xx村發展得更好,這是他心頭一直記掛的。對於村裏未來的發展,xx充滿了信心。他計劃設置文化活動區、文化室等,讓村民擁有文明和諧的學習、休息和娛樂場所,滿足新形勢下村民的各方面需求。對於未來,xx希望跟隨時代的發展,將xx村打造成生態旅遊村。“首先我們這裏將有高速公路的出入口,交通優勢明顯,其次,附近有温泉度假旅遊景點的帶動,我們會逐步對村容村貌進行改造,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由此帶動村裏的經濟發展。”xx充滿信心地説。

xx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經歷,但卻是實實在在為村的發展付出了汗水和真心。回憶起當年的選擇,xx感慨地説,選擇到村委當村幹部,只是想為村裏作點貢獻。現在,xx村已被xx市定為後備蔬菜基地,併成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國家農業部的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xx曾被先後授予“xx市勞動模範”和“xx省勞動模範”稱號。“看到現在村裏的發展,心裏着實感受到了滿足。”在採訪結束前xx對記者説道。記者似乎看到,在綿延的村道上,這位省勞動模範村支書正帶領全體村民踏上寬廣的致富路,繼續一路向前。

【篇四】

xx,原xx縣城郊公社廣播站技術員。記者採訪當天,在尋找xx家的位置時,不少村民都回應一句“你找‘高仔’啊?”然後熱情地為記者指明瞭方向。然而,這個人們口中的“高仔”,其實今年已是七十多歲了。

見到xx時,由於行動不便,他不得不拄着枴杖走路,但他仍然熱情地迎接記者的到來。回想起當年,他馬上來了精神,滔滔不絕地講起了在那個年代的故事。

“奔跑”宣傳效率低

心生念頭搞廣播

時間回到了上世紀60年代,當時還是公社的時代,xx還是一名年輕的小夥子,對於工作激情澎湃。“一開始,我在城郊公社辦公室做事,主要負責資料的發放工作。”xx口中的資料發放工作其實並不容易,每當有新的通知、“當時城郊公社下有36個大隊,每當有新的通知、這種效率低而且疲憊不堪的工作方式,讓xx有了新的想法。他覺得這樣除了自己累得夠嗆,羣眾接收新信息的速度慢,範圍也小。於是,他腦海中有了一個念頭:搞一個廣播站,通過廣播宣傳上級的通知,宣傳黨的政策。這樣的方式比起人力傳遞消息的效果來得更快,效果也肯定更好,羣眾接收信息的範圍也更廣。

技術資源從無到有

廣播站成功建起

有了這樣的念頭,他便下定了決心,一股勁想着搞好廣播站。然而,事情卻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

xx向上級表達了“我要搞廣播”的決心,但是由於當時辦公室只有2個人在工作,其中一個人負責做資料,而xx負責發放資料,如果他離開了,辦公室的工作怎麼辦?基於這樣的原因,上級並不支持他搞廣播站。但是xx心意已決,他用盡辦法利用閒餘時間去學習,並爭取到省廣播技術培訓班進行培訓,汲取知識。經過培訓,他更堅定了要搞好廣播工作的決心。

搞廣播站,對於當時的公社來説,幾乎是從零開始。辦公室,沒有!器材,沒有!人力,也沒有!怎麼辦呢?在機緣巧合下,當時有一個300瓦的擴聲機空餘,xx把它帶了回來。在廣播修理廠內,xx自費買了一堆器材,他還到xx收購了一些麻皮線。由於白天要上班,xx只好利用晚上的時間自己繞線圈、裝喇叭,用盡所有辦法去找所需的原材料。沒有辦公場所怎麼辦?當時的公社有一間瓦磚廠,xx從那裏搬來磚頭,建了一間小平房。至於人力的問題,xx只能是自己“一腳踢”了。“在這個廣播站裏,我一手包辦了所有工作,站長、播音員、機建員、技術員,我什麼都幹過。”xx説。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多番努力下,經過長時間的準備,xx如願在每個大隊裏裝上了喇叭,廣播站成功建了起來。

為了廣播事業

付出艱辛努力

xx的不容易,大家都看在了眼裏。曾有人跟他説:“高仔,你怎麼這麼笨啊,好好待在辦公室,舒舒服服,那不是更好嗎?現在去搞廣播,卻落得如此辛苦。”對於這樣善意的奉勸,xx只是一笑而過。他深知廣播搞起來了,對於黨的政策宣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村民們也能最快地收到最新的信息,僅是這樣他就滿足了。因為他身兼廣播員,村民們每天都可以在廣播裏聽到他的聲音,漸漸地,大家都知道了有“高仔”這麼一個人。

的確,為了搞好廣播,xx付出了異於常人的汗水和努力。有一次,一個廣播壞了,xx下班以後就開始專心修理,由於太過專注,結果到了第二天早上上廁所時,才發現天已經亮了。“年輕時沒別的想法,就是一心一意工作,那時候就是有一股幹勁,拼命衝。”xx説。

廣播的傳輸需要線路的支持,而拉線路就要用到水泥杆支撐。眾所周知,水泥杆有一定重量,但是對於抬水泥杆的工作,xx也親力親為。xx的付出,大家看在眼中,也熱心地幫起了忙。“當時有一個村支書也積極地加入到搬水泥杆的隊伍當中,看到大家的支持,心裏十分高興!”xx説。後來,由於106國道要擴寬,之前立下的電線杆也要遷走。那時候的xx身體已經不太好了,但他依然堅持去幫忙。由於操勞過度,xx的身體越來越差。有一天,正在搬電線杆的xx突然口吐鮮血,嚇壞了身邊的人,“當時真的挺嚴重的,連xx的醫院也不敢接收我,要直接到xx的醫院醫治了。”即使如此,xx依然毫無怨言,繼續做好自己的工作。

緊跟潮流發展

不忘培訓新人

隨着時代的發展,xx成了專職的廣播幹部,全心全意從事廣播事業。“要發展廣播事業就要有不怕辛苦的心,要根據形勢,緊跟潮流的發展。”xx説。從大喇叭廣播、到錄像播放、到閉路電視,xx都見證着它的發展。

現在,xx已經退休多年了。但在退休前,他依然心繫廣播事業,手把手地指導兩名徒弟學習廣播工作,傳授自己的所學。“我要對羣眾負責呀,有人接手我的工作,就可以讓更多人享受廣播事業發展帶來的成果。”xx説。在完全教會了兩名徒弟後,xx才安心地退休了。

在歲月的長河中,總會留下一些感動,一些激情,對於xx這位古稀老人來説,昨日的輝煌早已漸漸黯淡,但上世紀60年代成為一名省先進工作者,是大家對他的肯定,依然在他的記憶中閃亮。“作為土生土長的xx人,為自己的家鄉發展作出最大的貢獻,已是我這生人最大的滿足了。”

【篇五】

xx同志熱愛社區工作,熱心為居民服務,思維活躍,開拓創新,廉潔自律,具有敬業奉獻精神,關心弱勢羣體,真心實意為居民辦好事辦實事。她先後獲得xx省優秀她從事社區工作十多年來,不斷創新思路,在xx社區工作中先後創下了15個第一,如設立了“社區110”、雷鋒信箱、出刊了社區《和諧文昌》簡報、成立了慈善超市、建立了為老服務綜合體、創建了第一家社區鄰里中心等載體,在社區建設中起到了引領作用,在創新社會管理中做出了表率。為凸顯社區特色,xx同志創作了社區之歌、社區徽標,並作為xx市最大的拆遷安置社區,特困家庭多、失地農民多、下崗失業人員多的特點尤為突出。為幫貧扶困,她與30位困難老人、殘疾人結成幫扶對子,爭取幫困、助學資金519200元,幫助困難人員達1000餘人次,籌集抗震救災款20萬餘元,為身處困境的人們送去温暖,在關愛社區困難羣體方面作出了表率;
為解決社區失地農民、下崗失業職工的吃飯問題,她牽頭實施了“家門口飯碗”工程,親自出去跑業務聯繫廠家,使社區的失地農民、下崗失業職工在家門口通過手工加工業務就能賺取一定的報酬,解決了他們的就業難題。

為滿足不同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她還創新了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和異地養老有機結合的“四位一體”的全新養老模式,滿足了老年人的家政服務、衞生醫療和精神關愛需求,得到了老人滿意、子女減負、促進就業、社會和諧等多贏的效果,使居家養老更具實際意義。同時,在成立的xx市第一家老年公寓中安裝老年人智能看護系統,增設危急報警設備,提升硬件條件;
通過引入專業社工開展營養配餐、心理慰藉、復健康復等專業服務,提升軟件層次;
依託社區“為老服務綜合體”構建區域配餐中心,承接街道12個社區為老服務配餐任務,以此輻射整個街道乃至更廣區域。

在推進平安社區建設和創新社區治理方面,她一直堅持“五有”(有理念、有內涵、有特色、有活力、有品味)、“五化”(網格化、扁平化、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的社區建設方向,緊扣“平安社區”和“和諧社區”建設標準,不斷營造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2014年,她創新成立了社區治理委員會,建立了民情工作站,通過“提議、合議、羣議、決議、評議”五議工作法,充分發揚民主依法治居;
有力推動“三社聯動”,她率先成立了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社會組織發展中心,社會組織的發展得到大力推動,將涉及社區管理、志願服務、公益服務、文化體育、社區教育、養老助殘、困難救助等諸多領域的35家社會組織系統規範化,逐步完善自主發展、門類多樣、不同層次、覆蓋廣泛、作用明顯的社區社會組織體系;
構建了“社工、社會組織、公益項目+義工、志願組織、志願項目”的3+3模式;
推進了居站分設,劃分睦鄰區域,充分發揮網格長的作用,及時解決社情民意;
建立了“社區企業”,推進“慈善超市”市場化,成立愛心超市,以市場運作為方向,逐步發展社區福利;
整合周邊商户資源到信息平台,構建b2c(商户對顧客的電商模式)信息服務平台,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務;
成立了8支志願者服務隊伍和25支文化活動隊伍,開展大小活動2000餘起,持續開展“好居民、好鄰里、特色家庭、和諧家庭”評選活動,有力推進志願者積分制,調動志願者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創新一核多元的現代化治理體系,完善以人為本的全覆蓋服務網絡,營造崇文尚德的家園式鄰里關係,並將社區治理新作為分管街道12個社區的黨工委副書記,她進一步創新基層社區管理,將文昌花園社區的成功經驗在全街道輻射,鼓勵各社區創新思維,定期開展社區講壇和創新創意大賽,提升社區工作人員專業化水平。設立了曲xx街道e鄰社會工作事務所,支持180個社會組織發展公益項目,近年來12個社區公益創投項目多次獲得省、市、區政府資金扶持。

xx同志用三年時間將一個硬件設施落後、困難羣體扎堆的寶塔社區領上了良性發展的正軌,創下了愛心社區特色;
用10年時間使xx最大的拆遷安置文昌花園社區獲得了“全國文明社區”及“全國和諧示範社區”等多項國家級及省級榮譽。2012年6月28日,社區又榮獲了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她也代表全國獲此殊榮的1000個先進基層黨組織在中央表彰大會上做了題為“老百姓説好才是真的好”的發言,得到了參會領導以及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並接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十八大期間,她將精心設計製作的《幸福美如花》的笑臉圖和一套《喜迎十八大百姓的心聲》詩歌書畫作品集等禮品,送到了會上,用實際行動宣傳了xx,展示了以文昌花園社區居民為代表的xx人民的幸福生活。在她的努力下,2014年曲xx街道也榮獲全國和諧示範街道,是xx市首批、廣陵區第一家獲得全國性榮譽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