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工作經歷

2020年經典脱貧攻堅先進個人事蹟材料3篇

欄目: 工作經歷 / 發佈於: / 人氣:2.38W
2020年經典脱貧攻堅先進個人事蹟材料3篇

2020年經典脱貧攻堅先進個人事蹟材料3篇

01

種茶靠“**” 脱貧有“底氣”

6月22日一大早,**縣**鎮**村的千畝茶山就熱鬧起來,建卡貧困户張正貴又哼着小調上山採茶了。看着眼前這熱火朝天的採茶場景,張正貴心想,只要有“**”這個“靠山”在,他家今年脱貧的“底氣”更足了。

“**”並不小,現年38歲,是**省**市人,名叫**。不過,當他還是24歲時,就與當時極為貧困的**村“結緣”,動員村民開荒山種茶葉、辦企業創品牌,讓**村快速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因此,“**”成了村民對他的愛稱。

如今,“**”來**村14年了,已不是當初那個年輕的小夥,思念故鄉的情緒也越來越濃。儘管如此,他最終還是決定留下來,要在這個“第二故鄉”大幹一場。

這不,他最近摸索出一種“基地+大户,大户+貧困户”扶貧模式,要幫**村張正貴等38户貧困户順利脱貧,還要將這個扶貧模式推廣至全鎮乃至全縣。

拗不過當地幹羣,“**”留在大山創業

**村距離**縣城20公里,與**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相鄰,幅員面積24.3平方公里,668户、2484人。因為地處偏遠深山、交通環境惡劣、羣眾觀念落後等原因,**村長年都帶着頂特困村的帽子。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起,**村的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留守的老弱病殘又無力搞生產,撂荒土地比比皆是。**村村主任秦顯忠告訴記者:“那時,山裏人想致富,找不到出路。可怎樣能致富,又沒有思路。”

**村的“轉機”,就來自“**”。

**年,在**鎮政府的大力邀請下,**隨朋友從**省趕來考察投資項目。當時,**被**鎮的貧困面貌震驚了:全鎮11個村有一半屬特困村,人均耕地不足6分地,人均年純收入僅800元。

作為生意人,**打起了退堂鼓:到這樣一個窮山惡水來投資?恐怕難以成就大事業!

可最終,在當地幹部羣眾的熱情邀請及殷切期盼下,他同意到幾個特困村走一走、看一看。

**在大山裏考察發現,**茶葉遠近聞名,曾有“茶化銅錢”的傳説。雖然這裏家家都種茶葉,但茶園不成規模、茶樹品種老化、茶葉賣不出去。“山裏人要脱貧致富,產業發展是核心。”他心想,既然這裏有種植茶葉的歷史,何不帶領村民發展茶葉產業?

有了目標之後,**立即率團隊翻山越嶺,勘查氣候、土壤、水質,檢測當地茶葉內在品質等經過整整四個月時間的考察認證,他驚喜地發現,**村具備發展茶葉的絕佳環境,所產茶葉品質也屬上乘。

跟着“**”種茶,貧困村摘了窮帽

縱使**村有種茶的絕佳環境,但要把茶葉發展成支柱產業,並非易事。可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在村民們的親切呼喚下,“**”開始在**村創業。

經過多方學習與取經**年,“**”投資600萬元成立了**市**縣**茶業有限公司。之後,又立馬實施了“基地+農户”的“兩步走”計劃:一是將零散的1100多畝低產茶園流轉過來,進行全方位的升級改造,打造成一個茶葉種植示範基地;一是將有頭腦、有經驗的茶農培育成大户,指導統一實行規模化種植、企業化管理、一體化經營。

很快,為提高育苗基地的茶苗成活率,“**”組織科研人員發明出“茶苗黃土覆蓋無性扦插法”;為指導茶農建設優質高產茶園,他專門聘請西南農大茶葉學院教授前來現場授課;為讓茶農吃下發展茶葉的定心丸,他還在**鎮建起了一個設備一流的加工廠,經過幾年艱苦打拼,“**”改造後的千畝茶園基地,發出了新芽。

“不過,發展產業易,守住產業難。要有長遠發展,必須走品牌之路。”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新產品研發及品牌培育工作,先後開發出21個綠茶品牌、3個紅茶品種。其中,“**毛尖”茶不僅連續幾年被評為市級名牌農產品,還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

2010年,**村茶葉畝產值超過4000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就躍至4251元,不少貧困户變成了富裕户。

“跟着‘**’幹,不愁不發財。”楊正友一家4口人,原是典型的貧困户。自從**年起,他跟着“**”種了4畝茶葉後,每年僅賣茶葉就有2萬元收入。後來,他還應聘到“**”基地上班,每月工資還有1500元。如今,楊正友已蓋起了磚瓦房,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和楊正友一樣,跟隨“**”種茶的農户越來越多,一度佔到全村户數的九成。其中,100畝以上的大户有5户,10畝以上的農户有76户。村民通過土地流轉租金、摘茶工資和銷售鮮茶,人均年增收達到2800元。後來,在“**”的影響下,**村還成立了3個茶葉專業合作社,5個茶葉大户又相繼成立了茶葉公司,全村茶葉面積達到6000餘畝。

**年,**村整村脱貧,成功摘掉“窮帽”。

幾年來,“**”還到處充當產業發展的“助推器”。至**年底,**的茶葉基地面積就有8.3萬畝。**年,“**”公司的銷售額達到3500萬元,實現利税298萬元,農民户均種茶專項收入達到2315元。

“基地+大户,大户+貧困户”幫扶模式,“**”讓貧困户有信心脱貧

“**”在**村呆久了,就把這裏當成了“第二故鄉”。當然,在新一輪的脱貧攻堅環境下,**村的34個貧困户,也成了他將要幫扶的“親戚”。

可怎麼幫呢?輸血式扶貧不是長久之計,必須採取造血式扶貧,基於此,“**”又想出了一個“基地+大户,大户+貧困户”的模式。他要求大户楊再應、楊昌明,要求貧困户龍友元、楊正保等進行合作,企業負責提供技術服務及原料包收購等模式,讓大家吃下了脱貧的“定心丸”。

龍友元就是在“大户+貧困户”的幫扶模式下脱貧的。他家裏有4口人和3畝茶園,但自從他老公在給被人建房子是時摔死後,她一人要承擔家裏的所有開支及撫養2個小孩上學,壓力巨大。不過,當她被“**”安排與大户楊再應結對後,就免費給他提供有種子、肥料、技術。今年收入1.1萬元脱貧有望。

“我們還將繼續幫扶貧困户,達到富民強村、合作共贏的目的。”“**”透露,今年,他已經確定將全村有勞動能力的27户貧困户,納入“基地+大户,大户+貧困户”的重點幫扶名單。

貧困户張正貴家4口人,妻子患有嚴重腦部疾病,兩個孩子又都在上學,全家就靠他一人外出務工掙錢。兩年前,因為一場車禍,張正貴不幸成為殘疾人,一家人頓時陷入貧困。“**”得知情況後,不僅上門動員張正貴發展茶葉種植,還為他提供資金、技術、管理等一條龍服務。

“現在正是茶葉盛產期,我每天都可採35斤鮮葉,再賣到‘**’公司去!”最近,貧困户張正貴忙得不亦樂乎。今年,他種植的4.5畝茶葉長勢喜人,預計可賣1.8萬元。年底,張正貴僅憑茶葉一項,就可成功實現脱貧。

“**”帶領村民種茶脱貧的故事,不僅僅發生在**村,在洪安鎮、海洋鄉到處都有他幫扶的身影。在他基地聘請的40個員工中,就有16名是貧困户。

02

自脱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城口縣坪壩鎮光明村支部書記龐仁斌就帶領該村羣眾積極投入到扶貧建設當中,組織村民大力發展以獼猴桃為主的主導產業,保證農户持續增收;實施村容村貌整治,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開展政策宣傳,確保物質、精神齊脱貧。

一、深入調查研究,謀劃村扶貧開發工作思路

為了有針對性地做好脱貧攻堅工作,他帶領村支兩委與駐村工作隊一道,進村入户,對貧困户多次進行遍訪,認真細緻的調研摸底。光明村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他對本村基礎情況、經濟發展現狀、道路狀況、羣眾脱貧願望和扶貧開發規劃等有了深刻的認識,進一步確立了本村扶貧開發工作思路,找出問題症節,找準致貧原因,制定出了“光明村整村脱貧規劃”,科學合理的繪製了光明村脱貧攻堅藍圖,為光明村的脱貧攻堅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多渠道精準幫扶,確保脱貧工作取得實效。

一是抓好主導產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助推產業化扶貧。他帶頭成立了城口縣坪壩鎮獼猴桃種植股份合作社,藉助坪壩鎮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優勢,採用“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户”的經營模式,扶持村主導產業獼猴桃500餘畝,併成功創建國家級獼猴桃栽培標準化示範區,成立獼猴桃種植微型企業19家,農户以土地入股參加合作社,獼猴桃出售前,通過獲取勞動報酬和收取土地租金獲得收益,獼猴桃開始產出後,則憑股份年終分紅。

通過土地出租入社、勞務輸出和股份分紅的利益鏈接機制吸納45户貧困户入社,常年吸納貧困户務工120人次。促進了貧困户脱貧增收、共同致富,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產業精準扶貧成效顯著。二是抓好山地雞養殖,幫助貧困户致富增收。根據坪壩鎮特色產業獎補方案,結合貧困户發展實際,對貧困户養殖山地雞進行產業獎補。

每修建一個標準雞舍補助資金1000元,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户每户發放雞苗200羽,每羽雞苗發放全價飼料1斤,並與鵬城源公司簽訂認購合同,解決貧困户養殖後顧之憂,截止目前,全村共計修建標準雞舍16間,發放雞苗1450羽,補助飼料1450斤。

三是抓好村容户貌整治,改善羣眾生產生活條件。通過院壩整治、修建人行便道、維修村級公路、增設垃圾桶(池)等一系列工程項目,完善了光明村的基礎設施,提升了廣大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四是抓好搬遷安置、民政兜底和培訓就業等其他工作,全村深度搬遷貧困户3户,預計10月份全部竣工,民政兜底貧困户9户,開展獼猴桃種植專業技術培訓3次,參訓人員120人次。

三、全方位開展政策宣傳,確保物質、精神齊脱貧。

通過宣傳標語、入户宣傳、“一對一”幫教和政策培訓會等多形式,讓貧困户和廣大村民瞭解脱貧攻堅“是什麼,為什麼,做什麼”,糾正少數羣眾“等靠要”思想,堅持做到物質脱貧和精神脱貧“齊步走”,促使廣大羣眾積極參與到脱貧攻堅工作中來。

03

在**縣崗烏鎮鎮柏寨村,有一位連續任柏寨村支書彭金全同志,他一心率領羣眾脱貧攻堅的孺子牛。出生於1963年的他,自任該村支書年來。始終堅持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精準扶貧工作中,他仍堅持不懈地帶領524户2455人昂首闊步地向小康邁進,他又是如何發揮光和熱的呢?

強基固本摸底子,找準窮根謀發展。

帶領8個村民小組,524户2455人,在耕地面積1460畝和12.5平方公里的地域中頑強拼搏。在精準扶貧再次摸底排查時,仍還有因缺乏勞力、長期患病、自然災害等因素導致153户597貧困,使他銘記心間,時刻促使他多次向上級不停地跑項目、找項目、求發展。

瞄準班子建設不放鬆,為脱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

作為村支書的他,根據村情組情。他首先認為要得火車快,全靠車頭帶的道理。重點從村“三委”班子、駐村幫扶隊伍建設抓起,強化村級班子的執政能力入手,不斷提升為民辦事能力,為推進扶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紮實以“三嚴三實”學習教育為根本,以“兩學一做”為主線,有力促進“三委”班子轉變服務能力;

三是努力強化黨員隊伍建設,對無職黨員均設崗定責,極大地提高了黨員的服務意識;四是從致富帶頭人,引導黨員致富帶頭人通過領辦、帶動貧困户種植峯糖李和養牛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户發展,從而嚴格了各項規章制度,有效地加強了駐村幫扶工作隊管理幫扶到位。

狠抓機遇求發展,努力為民謀福祉。

在帶領全村“村支兩委”一班人的同時,有效地推進了產業調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的發展。一是培育主導產業促增收,穩步發展畜牧養殖主導產業優勢。成立了柏寨村村畜牧養殖業協會,吸收會員40餘户,佔全村貧困户數的26.14%,峯糖李種植1700餘畝。在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同時,柏寨村流轉土地**餘畝,用於村養殖合作社發展青貯飼料;

二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惠民生。加快村組路、田院硬化、村路燈建設。以前,農村飲水安全、農田灌溉等問題一直是困擾桃鋒村民的大問題,支書上任以來也一直在為村裏水的問題盡心盡力。通過彭支書積極聯繫鄉賢以及幫扶單位,現在這兩個問題都基本得到了解決,其中柏寨村打鼓已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現該水圳建設質量安全可靠、徑流量大,解決了300多畝農田多年來因水圳殘舊、漏水而造成糧食減產的難題;

柏寨村民自來水工程也即將建設完成,把水管直接鋪設到貧困户家裏,能解決困繞農户多户村民多年來安全飲水的難題,這些惠民項目得到了村民的交口稱讚。 此外還有桃鋒村道路燈、環衞等基礎設施都實實在在為村民的生活帶來了非常大的改善。

心繫羣眾,他不辭辛勞 。農村工作面廣,頭緒多,處理問題要合情合理合法,費勁勞神,處理不好還會得罪人。自從當選村支書以來,他始終堅持羣眾利益無小事,想問題,辦事情,做決策,時時刻刻把羣眾利益放在首位。

上下聯動謀發展,整體推進打贏脱貧攻堅戰。

為全力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紮實開展,組建了以包村領導、駐村幹部、村委會班子成員為主體的工作隊,分別按照“單位到村、幹部到户、責任到人、措施到位”的要求,確保每户貧困户有1名幹部幫扶。一是湧現出了縣統計局工作隊多次對幫扶户進行走訪,並建好走訪檔案。算好時間帳、經濟帳,“一户一策”找準脱貧致富的路徑,制定年度目標、階段計劃和幫扶措施。

對因病、因學、因災致貧的重點貧困户,開展一對一、點對點的結對幫扶。在廣泛調研過程中,重點了解該村基本情況、產業發展現狀、基礎設施建設、農户致貧原因和期盼解決問題,為精準幫扶想法子、找路子,出點子;五是培育富民產業作為精準扶貧之策,採取引進社會力量幫扶、建立農民合作組織、破解產業發展融資難題等舉措,幫助農民拓寬致富門路,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將互助基金,引導農户自身發展農户通過入股企業分紅的方式,帶動發展養殖業奔騰在脱貧攻堅的道路上,有一位敢於擔當,勇於擔當的孺子牛率領羣眾不斷脱貧奔小康。

同志在領着村民抓經濟建設的同時,時刻不放鬆對幹部羣眾的思想教育,把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始終作為一件大事認真抓好。首要的是堅持理想信念、宗旨意識教育,解決為什麼當幹部、為誰當幹部的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村委會上,他經常説:“我們共產黨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人民謀利益,這個問題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要想自己富,別當村幹部,當幹部就不能怕吃虧,怕吃虧就不能當幹部。”

他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理想信念教育靠正確灌輸,集體學習,個別談心,他不喜歡開會點名批評人,人都有自尊心,都要表揚的一面,要啟發自覺,在教育問題上,“支書”要給幹部帶好頭,幹部要給羣眾帶好頭,言行一致,才有凝聚力、號召力,既要讓幹部羣眾暢所欲言,反映民意,又要敢於集中,重大問題堅持集體決定,程序是兩委提出意見,召開黨員會通報,召開村民代表會決定,最後再召開村民大會,這樣,既保證了黨組織的核心地位,又體現村民自治。

制度建設是長遠性的工作,村在學習、工作、會議、行為規範等方面都有制度,保證每項工作都有章可循,他們制定了村規民約,簡易可行,加強宣傳教育,通過教育把遵守制度變成大家的自覺行動,認識到了就不感到約束,也就養成了好的習慣。

在幾十年的工作中,感覺到,村黨支部是團結的,是一個堅強的堡壘。村幹部隊伍幾十年保持先進性,保持良好作風,保持一種幹事創業的精神狀態,不計名利的奉獻精神,為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文物質富裕,精神更要富裕,村以遠程教育、廣播、標語、漫畫等手段對全村幹部羣眾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吃飽、穿好、精神更好,為了讓村民每天生活都愉悦充實,村裏投資興建了老年活動中心,文化大院,訂閲各種報刊雜誌,活躍羣眾文化生活。

彭支書工作認真、作風紮實,充分發揮了村黨支部書記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他擔任村幹部多年,農村工作經驗豐富,善於做過細思想工作,為人正直、作風紮實、廉潔奉公,生活嚴謹,能深入羣眾調查研究,傾聽羣眾呼聲。在支書的帶領下,柏寨村各項工作都取得很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