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工作經歷

謝軍先進事蹟材料範文

欄目: 工作經歷 / 發佈於: / 人氣:2.33W

  謝軍,現任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北斗三號導航衞星首席總設計師。你知道謝軍先進事蹟材料有哪些嗎?這次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謝軍先進事蹟材料範文,供大家閲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謝軍先進事蹟材料範文

謝軍先進事蹟1

  步步鏗鏘,步步有力。

  就在北斗二號建設如火如荼的2009年,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啟動。謝軍認為,這是北斗系統邁向世界一流、全面比肩GPS的關鍵一步。

  “衞星上天不能隨便動,一動就相當於座標值在變,需要精準控制、精準測量,這就涉及到關鍵器件原子鐘。”謝軍説,在北斗導航衞星上,高精度原子鐘至關重要。

  而最初,北斗導航衞星上使用的原子鐘依賴於進口,既受制於人,又不能完全保證質量,影響導航服務。

  時間精度是衞星導航的命門,天地間時間越同步、誤差越小,定位精度就越高。深思熟慮之後,謝軍下決心讓星載原子鐘百分之百國產化,走自主研發之路,“一定要讓重要的核心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一念既定,再難再苦也要迎難而上,快馬加鞭。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謝軍坦言,星載原子鐘的研發非常難。

  應用於北斗導航衞星上的銣原子鐘,通過微波場激勵銣燈泡中的銣原子來回運動產生固定的頻率,所發出頻率在經過濾光泡將不穩定的噪聲濾掉後進入吸收泡,最後通過光電探測器生成光檢信號。

  “高精度的時間頻率信號,決定着星地之間的時間服務精度,原子鐘對於空間環境要求非常高。”謝軍説。

  為了達到理想的上星使用效果,謝軍帶領研發團隊進行攻關、試驗,他們在整星上專門設計了温控小艙,以極高的控温精度,保障原子鐘空間温度環境。

  有時,為了一個問題,團隊成員也會爭得面紅耳赤,哪怕歸零,也要回溯問題所在。

  就是在這樣嚴慎細實的研製過程中,我國自主研發的銣原子鐘裝在了北斗導航衞星上。

  謝軍説,從2004年還存在於圖紙上的“想象”,到如今大量應用於北斗導航衞星上的高精度成品,回頭想想,這一路走來不容易,然而其過程卻正是新時代北斗精神的深刻體現。

  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這就是新時代北斗精神。

  首獲佔“頻”之勝、攻克無“鍾”之困、消除缺“芯”之憂、__布“站”之難。如今,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在北斗二號衞星上國產化比例不到80%,在北斗三號衞星上已實現100%。

  謝軍説,“我們承諾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優於10米的導航,根據實測結果,水平定位精度達到1.6米,高程定位精度達到4.4米,重點區域甚至更為精確,授時精度10個納秒。”

  在謝軍看來,這就是自主創新、追求卓越最為淋漓盡致的體現。

  今年6月23日,是謝軍航天生涯中無法忘懷的一個重要日子。

  那天清晨,謝軍早早就站在了西昌衞星發射場發射塔架前,望着眼前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心情既激動又平靜。

  這天9時43分,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衞星,暨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衞星點火發射,翱翔太空。

  在衞星發射27分鐘後,星箭完成分離,衞星兩側太陽翼順利展開。那一刻,謝軍緊繃的心終於鬆弛了下來。

  謝軍説,北斗衞星導航系統收官之星遨遊太空,是幾代航天人、北斗人為之奮鬥的目標最終實現的里程碑。

  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10時48分,習近平總書記走上主席台,宣佈:“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全場響起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北斗系統特別是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建設取得的成就。他指出,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的建成開通,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對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對推動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我國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對推動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下我國對外開放,對進一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6年來,參與北斗系統研製建設的全體人員迎難而上、敢打硬仗、接續奮鬥,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時代北斗精神,要傳承好、弘揚好。要推廣北斗系統應用,做好確保系統穩定運行等後續各項工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仰望星空,那裏有中國航天人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曾説,“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對謝軍而言,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就是實現中國航天夢的重要體現、重要一站。38年航天路,16年北斗路,謝軍感慨最多的是來路漫漫的不易、無數航天人為之奮鬥的可敬,以及今朝回首的淡然與自信。

  在這條道路上,26年春夏秋冬,400多家單位、30餘萬名科研人員萬眾一心,將自己融入進中國北斗事業的浩大工程中,不計小我,成就大我。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謝軍説,如今,更多的年輕北斗人成為這個征途上的主力軍,他們更有活力、更有幹勁,也更有對航天強國夢的熱忱和期許。

  據悉,“挑戰杯·名師大講堂”是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八項大賽活動之一,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中國科協、全國學聯、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青年網、東北林業大學聯合承辦,中國建設銀行、阿里巴巴釘釘、抖音合作支持。名師大講堂,大咖零距離。接下來活動將繼續邀請行業領軍人物、社會知名人士、業界知名學者通過直播分享人生經歷與行業經驗,引領廣大學子立足當下、展望未來,充分了解科技前沿、把握時代脈搏。

謝軍先進事蹟2

  “中國的北斗一定會成為世界的北斗”

  獻身航天事業30餘載,其中苦樂,外人可能難以體會。對於謝軍來説,北斗事業非常吸引人,他説:“在這幹有一種責任感,有一種使命感,也有榮譽感。”我國自主研發的獨立運行的衞星導航系統,對國家安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的商船曾在公海航行途中,被無故中斷GPS信號,擱淺三週左右。作為一個航天大國,我國必須要有自己安全獨立的時頻基準系統,也一定要把非常重要的空間基礎設施、衞星導航系統搞上去。

  謝軍説:“像北斗衞星導航系統這樣非常重要的國家基礎設施,關鍵產品、關鍵技術如果不掌握在自己手裏,就像沙漠裏的高樓大廈,沒有基礎是不牢靠的。”

  2007年,第一顆北斗導航衞星發射升空,中國全面進入了北斗衞星組網的發射期。2017年,23顆衞星發射成功,而從2017年到2020年,3年間32顆衞星發射升空,這樣的速度在全世界的航天大國中都是絕無僅有的。而之所以能有這樣的中國速度,謝軍説:“航天人,就是要多付出一些汗水,同時把產品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得可靠。”

  説到這份“可靠”時,謝軍語氣輕鬆,但從容的背後其實是他獻身航天事業30餘載的沉澱。從北斗一號、北斗二號到北斗三號,我國已逐步實現所有產品百分之百國產化。

  短報文、通信位置報告、星基增強……相比其他衞星導航系統一般只提供導航定位和授時服務,中國北斗衞星有着更多的功能。如今,北斗系統的精密單點定位和星基增強服務,將在智慧城市建設,包括日漸興起的自動駕駛、無人機送貨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實現更廣泛的應用,得益於像謝軍一樣的中國航天人獨具匠心的設計。中國北斗採用中國方案,凝聚着中國智慧,引領着導航衞星發展新潮流。

  站在北斗三號最後一顆收官之星的發射塔下,謝軍説自己的心情既激動又平靜。激動的是,北斗系統從工程立項以來,他們經歷了千辛萬苦,度過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終於獲得了圓滿成功;而平靜的是,作為一個航天人,他深知航天事業是一個高風險的事業,之前的成功並不代表後面就沒有風險,他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

  對於謝軍來説,“收官之星”不代表着北斗工程的結束,而是整個系統發展的一個新的節點。在謝軍的心裏,一直有一個信念——“中國的北斗將來一定會成為世界的北斗。”

謝軍先進事蹟3

  在國新辦舉辦的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新聞發佈會上,北斗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北斗三號工程衞星系統總師謝軍談到,北斗系統的理念是“先於故障發現問題、先於問題發現苗頭、先於苗頭解決問題”,相信通過前期工作和後續在軌措施,北斗系統一定能夠為全世界範圍內的用户提供連續、穩定、可靠的一流服務。

  謝軍指出,北斗系統是一個高風險、複雜的系統,技術上的特點是混合星座,有約36000公里高度的GEO、IGSO衞星,有約21000公里高度的MEO衞星,衞星指標要求高、空間環境複雜,同時工作壽命也是大於10年和12年,作為衞星的產品,它的質量具有在軌很難維護、很難修復、很難更換的特點,所以研製和入軌後,做了大量細緻有效的工作。

  首先,在衞星系統方案的設計上,選用的都是成熟的技術方案,這樣來能保證風險最小。對於一些新的技術,北斗創新的技術體制和產品,開展了充分的地面試驗驗證,保證這些風險是可控的。同時,在設計上,客觀上作為衞星產品不可能不出一點問題,都是考慮有了宂餘、備份的設計。某一台單機同一功能出現問題有另一台單機替代,比如時頻系統,保證無縫切換,保證系統可靠穩定工作。設計階段單機選用上,首先立下了這樣的規矩,同時認真貫徹。

  其次,在生產研製的過程中,針對北斗的高密度發射,三年完成了30顆星的發射、組批生產這樣一些特殊要求,避免由於進度帶來質量問題,也是有嚴格的質量管理規定。首先,產品技術狀態上一定是按照嚴格的充分論證,更改要經過層層審批、試驗驗證。另外,對於非常基礎的、源頭的元器件、原材料固有的要影響產品質量的這些環節加嚴控制,有專門機構負責元器件、原材料的篩選,出現有疑點問題整批都不用。這是研製生產階段的第一步。第二步,對所有要上天的產品與其他產品一樣都有相應完整的力學和熱真空實驗。

  最後,北斗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面對組批生產、高密度,專門對關鍵單機安排可靠性專項實驗。某一個產品在軌工作的温度可能是正負10度範圍,對同類產品同樣設計生產狀態要進行加嚴20度、25度實驗,某一個產品的工作是40度的工作範圍,平時可能要做到60度,而且是全壽命週期來做。可靠性專項工程在北斗整個研製過程中對保證對上天產品的質量作出了非常紮實的貢獻。有一些疑點問題就是通過這個來解決的。第三步,加嚴產品驗收。驗收過程中做好產品的數據比對,第一批產品建立一個基線,第二批、第三批、第十批的產品和基線數據比對,有數據成功包絡線,通過這樣一些措施把上天前的產品,不帶問題出場、不帶疑點上天。

  此外,謝軍談到,衞星發射入軌以後,管理上,北斗系統相對其他航天系統,專門設置組建了由衞星設計方為主的在軌支持系統,由有經驗的衞星設計師對在軌產品以及衞星工作狀態,通過衞星下傳的工作參數以及工作狀態的信號連續地判讀,比如原子鐘的數據連續累計進行趨勢分析,導航信號完好性也是這樣做。工程上,定期進行評估。通過評估可以發現一些變化規律,對於這些規律,相應的在地面研究相應對策。在入軌之後,還充分地利用大數據技術,能夠很好地對衞星產品的工作狀態,比如有時的工作温度、工作電流進行調控。有專門的風險與控制保障鏈。通過這樣一些管理,研製過程加嚴,上天以後不放鬆監測,整個系統的理念要“先於故障發現問題、先於問題發現苗頭、先於苗頭解決問題”,“先於苗頭解決問題”就是一定要讓用户不能體驗到一流的北斗對他使用造成影響,北斗系統這次開通在服務功能和性能指標上有實實在在的承諾,相信通過前期的工作和後續在軌的措施,北斗系統一定能夠為全世界範圍內的用户提供連續、穩定、可靠的一流服務。

謝軍先進事蹟4

  仰望星空,我們能看見兩個“北斗”。一個有7顆星,已在宇宙間存在億萬年之久,自古以來為人類指位定向;一個有30顆星,從無到有誕生髮展不過26年,在浩渺太空卻能為人類提供精確到10米的定位。

  前者名為“北斗七星”,是自然的饋贈;後者名為“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是一項由中國航天人創造的奇蹟。

  作為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衞星首席總設計師,每談及此,謝軍總是有諸多感慨。

  1982年,謝軍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分配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4所工作,從這裏踏上航天之路。

  一張藍圖繪到底。198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芳允提出了利用兩顆地球同步軌道衞星進行定位導航的設想,即雙星定位設想,由此開啟了篳路藍縷般的偉大征程。

  1994年,北斗一號衞星系統工程建設正式啟動。2000年,2顆北斗一號衞星成功發射,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衞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北斗一號系統採用有源定位體制,可為中國用户提供定位、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系統設計建設符合當時中國國情,充分體現了“快、好、省”的原則。

  2004年,當北斗二號衞星系統工程正式啟動時,謝軍也正式走上了北斗二號導航衞星總設計師的崗位。於謝軍而言,這是一個全新的崗位,也意味着一份全新的使命和職責

  相較北斗一號,北斗二號系統要在兼容北斗一號系統技術體制基礎上,增加無源定位體制,為亞太地區用户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

  謝軍坦言,儘管研發之路困難重重,荊棘載途,但他和團隊從未輕言放棄,始終攻堅克難,逆流而上。

  在謝軍記憶中,2007年是北斗二號的一個重要節點。“為了保證國內申請的寶貴的頻率資源,我們克服困難,在4月14日成功發射了北斗二號第一顆導航衞星。”謝軍説。

  首戰告捷,也正式拉開了北斗二號組網建設的序幕。

  從那之後,北斗二號進入了組網建設快車道。2010年,成功發射了5顆北斗二號衞星;2011年4月,建成“3GEO+3IGSO”基本系統;2012年12月,14顆衞星正式組網運行,北斗二號系統提供正式運行服務。

  謝軍表示,到2019年,我國已成功發射20顆北斗二號衞星,走出了獨具特色的衞星導航系統發展之路,“這是一種獨特的混合星座體制,亞太地區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混合星座系統優點明顯,是利用高軌衞星固定對一些區域提供服務,同時,中圓軌道衞星對全球提供服務。”謝軍説。

謝軍先進事蹟5

  “每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做好”

  2003年9月,主任一通內容十分簡潔明確的電話讓謝軍和北斗結緣,他走上了北斗二號導航衞星總設計師的崗位。此後的十幾年,謝軍和北斗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崗位變了,謝軍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肩負的使命也更多了。

  謝軍説:“在這個領域做事情,每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做好,做得要比別人強才行。”但是在他擔任總設計師之初,謝軍坦言有許多知識都沒有掌握,諸多問題都不是很清楚,他面對着極大的挑戰和困難。

  謝軍的壓力很大,特別是在別人提出要求、國家給出任務卻不知道該怎麼做和遇到難題不知道該怎麼解決時。但謝軍説:“實在不行就熬,熬那麼幾天總能想出來辦法。”

  謝軍口中的“熬幾天”,有時是持續一個月每天近16個小時的工作,有時是3年多堅持不懈的攻關改進。

  2009年北斗三號全球系統建設啟動,謝軍遇到了很多困難,持續一個月的時間,他幾乎每天早晨八點半開始上班,一直幹到晚上十二點,面對着一天將近16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謝軍卻説:“一旦投入到這個工作中去了,好像睡意包括困勁累勁就都沒有了。”

  星載原子鐘被稱為導航衞星的“心臟”,它的精度和穩定性直接關係導航系統的服務質量。謝軍和團隊在研製北斗二號導航衞星時,星載原子鐘就成了繞不開的“攔路虎”。

  他們研製出的第一台原子鐘在工作時常出現信號突跳,精度較差。為了解決精度問題,謝軍要求科研人員每天、每週對衞星上選用的特定原子鐘設備進行定期監測,然後根據數據進行改進。

  這一改就改了3年多,終於,謝軍和他的團隊讓北斗衞星用上了自主研製的精準原子鐘。目前,北斗衞星原子鐘的質量和指標不斷提升,授時精度相當於300萬年只有1秒誤差。

  不僅僅是自主研製高精度星載原子鐘,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裏,謝軍帶領北斗團隊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突破了高穩定長壽命時間基準技術、上行注入抗強幹擾技術、高精度測距技術和陣面天線技術等難題,首次實現百萬門以上國產ASIC電路在軌應用……

  北斗三號有三十顆衞星,作為一個整體來講,每一顆衞星都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要保證質量,還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功能。謝軍説:“我們設計的每顆衞星都有它的功能和用途,整個衞星是一個星座系統。”而這句話也能夠用來比喻謝軍和北斗團隊,解決難題往往不能只依靠一個人,謝軍深知團隊的力量,同時他也像一顆兢兢業業的衞星一樣,不斷髮光發熱,承擔着屬於自己的那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