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論教育的讀後感參考8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16W

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深大家對名著人物的認識,書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深化同學們對書上片段的理解,因此可以認真對待書寫,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論教育的讀後感參考8篇,供大家參考。

論教育的讀後感參考8篇

論教育的讀後感篇1

20xx年4月8日,學校有幸請來了江海燕師與洪彥書校長為我們全校教師演講:關於覺民教育“覺師”的培訓。兩個小時的演講,讓我們感同身受,心靈再次被洗禮。內心充滿教師育人的滿腔熱血。此時的每一位教師沉醉在覺民教育的氛圍裏。對此我個人在此進行闡述我的心得體會。 “行者常至,為者常成”這是江老師上台演講説的第一句話。她説:把握機會,行者常至,不斷積累,為者常成。意思是説: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達到目的。同時也啟示在坐的每一位教師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持之以恆,常常會成功,不是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則一定不會成功!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卻藴含着如此大道理,心底裏暗自感歎。 教師是一種怎樣的職業?是一份簡單的職業?是興趣愛好?是自己的標籤?還是靈魂的依託?每位教師心裏都要找到教師育人的平衡點。深問自己教師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職業?身為教師,應該注意對自身的素質培養,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系統,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學習終生!認真對待學生!對待學生,無論怎樣認真都不為過,這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一種責任!作為教師,應該善於發現問題的根結所在,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去解決問題、引導學生;不能發現問題一律認為是學生的錯,更不能粗暴對待學生、處理問題。從各方面來看,教師不僅起到傳授知識、傳承文明的作用,而且還是學識淵博、

經驗豐富、道德高尚、積極向上、理智、穩重的典範。有的教師為什麼能成為學校的骨幹教師,而有些教師則是得過且過。一下課就往宿舍裏跑。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只有把握機會,不斷積累經驗,這樣才能成為學校的佼佼者。

江海燕在演講中講到教師把握職業生涯的三個階段。

第一摸索階段,堅持寫教學日記或隨筆。

江老師把她的教學生涯,教師育人的教學經驗和老師們一一分享。試問一下,我們當中哪位教師是有寫教學日記或隨筆的?即使是寫那能堅持多久?在此我暗自慚愧。

第二發展階段,堅持寫教學反思。 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課堂教學實踐,教師的專業知識的增長、教學能力的提高,乃至教育智慧的生成,都是教學反思的結晶。通過寫教學反思,會使教師對他人或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理性分析與反思,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肯定、批判,去粗求精,去偽存真,不斷豐富和補充教學實踐知識。教學反思是教師從事教學研究的基本手段,是自己專業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工具。江老師説:一個好的教學反思是對教育教學事件的深入剖析,傳遞給人們一種價值選擇,以引起自己或他人的思考,這背後離不開較強的教育理念做支撐。有些教師寫不了或寫不好教學反思,其根本就是缺少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就教師而言,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的途徑很多,其中堅持勤於讀書是關鍵所在,教師本身就應是一個閲讀者,但不少教師讀書偏少,可以説,現代教育專業理論缺乏是不少教師的通病。因此,對一些教育名著、教育專家

的觀點就知之甚少。一個教師日常如果能形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思維就會更加活躍,語言表達也會更順暢。要是再加上每天寫幾百字的教學隨筆,不用多久,相信其專業發展會有一個大的提高。 第三總結階段 在教學過程中,養成及時記錄和思考習慣。如:聽課、培訓、探究和自我規劃。 通過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培訓,探究,使人真正的體會到教學養成習慣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在聽課過程中要回顧課堂,總結得失 。 我們每位教師在上每節課時,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藴藏着寶貴的經驗教訓。每節課給我們上課的感受不同,因而我們得到的經驗教訓也不同,及時總結記載下來,可使自己在日後的教學中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找到突破點。 江老師説:教育最大功能是使人敏感,洞徹人心者。總結與反思是我們最好的學習。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以此為基點。做到江老師所説的:把握機會,行者常至,不斷積累,為者常成。我相信,我能。

論教育的讀後感篇2

對教師工作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感動;被他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業中的行為所震撼,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説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鎮西老師對愛的執著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他也收穫着學生的愛。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做過。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工作越來越沒勁?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執著,對愛的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職業。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老師對待萬同同學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

李老師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數學老師,由於帶多個班,周課時也多,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説,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但是,教育僅有愛心也是不夠的。

這一點,李鎮西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偉大,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裏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閲讀或許並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裏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為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羣體的出發點。

教育的愛心是空氣,是陽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糧,是布匹……你可以把它比喻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絕不過份。所以,老一輩教育家夏丏尊説: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論教育的讀後感篇3

“愛好比一個環,把一顆顆心聯繫在了一起。”這是《愛的教育》首卷語。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花了近十年的時間所寫的。小説通過了四年級國小生的日常生活,講述了一個個看似普普通通,卻感人肺腑、引人遐思的故事。《愛的教育》與其他的名著不同,它是一本專屬於國小生的日記。

這本書中有許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人:有高大、見義勇為、善良的卡隆;有精明、號稱“ 收集狂”的商人之子卡洛斐;有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代洛西……還有一位非常值得我尊敬的人:洛佩諦。羅佩諦在新學期開學時為了救一個低年級的孩子而不幸被馬車壓碎了腳骨,而在他上救護車之前問的最後一句話是:“我的書包呢?”他的精神令我們感到了無比的震撼,可他卻因為這件事變成了非枴杖不能行走的人了。

書中的主人公都是那麼的.值得我們尊敬,他們都是跟我們同齡的孩子,他們能做到的事我們也同樣可以做到,可為什麼沒有人願意像他們一樣,幫助他人、見義勇為呢?我們或許做不到像洛佩諦那樣的“驚天動地”的善舉,但做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又有何不可呢?

?愛的教育》這本書也正像它的題目一樣,教會了我們:愛的力量是強大的,是無私的,是無處不在的。願我們的世界,真正的充滿愛。

論教育的讀後感篇4

以前人們總認為:師德高不可攀,師德遙不可及。所謂的師德楷模大多是讓我們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厭的“苦行僧”,更談不上什麼優美和陽光。讀過《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後,才明白師德可攀,我們的教育實踐就是攀登的階梯;師德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師德可為,它給我們創造的靈感、操作的智慧;師德可賞,它給我們心靈的感動、美的享受。

真正的師德更多的表現是植根於普通的、具體的、甚至是有些瑣碎的職業生活,能夠回答以人為本的顯現實生活世界的種種拷問。真正的師德尊重和張揚個性人格,充滿創造性。即使同為對學生的愛,在不一樣的老師那裏,卻有不一樣的理解和表現: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有對學生過錯的寬容和理解,有對學生髮展的職責和義務。好老師是形形色色的,他們的“好”以不一樣形式體此刻職業生活的不一樣領域。

正像前蘇聯一位著名美學家所説的那樣:付出與獲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稱之為“優美”,略高於則是“崇高”,付出大大高於獲得則成為不折不扣的“杯具”。因為這其中有許多我們就應盡力避免的無謂和不必要的犧牲,過分弘揚和宣傳這樣的師德會讓老師們對師德望而卻步。只有優美的師德才是陽光的、親切的、搞笑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滿快樂的。

對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我要努力提高自我的師德修養,我要做一個陽光教師,我要以我的快樂去快樂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陽光去陽光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響學生的品德。

論教育的讀後感篇5

?愛心與教育》作者李鎮西,他是位名師,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其實對於名師我充滿了神祕感,想要了解名師的教育故事也是我讀這本書的原因。我細細地品讀李鎮西老師用自己的心寫下的與學生間相處的故事,有滿心的感動,有無比的震撼,讓我的心靈受到一些激盪。

從這本書中我讀到了名師李鎮西對學生真摯的發自內心的愛與情感。李老師説,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心與童心是教育不可言敗的底線。當我讀到這裏,我對自己感到很自豪,因為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富有童心的人,這個品質我有。我思想簡單,尤其喜歡兒童的東西,我使用的卡通保温杯,在旅行乘坐的列車上,還榮幸地受到一位陌生小朋友的友好懷疑的詢問,他説,“阿姨,這個卡通水杯真的是你的嗎?”我説是啊。你怎麼喜歡小孩的東西呀?我説因為我是一個富有童心的人。當我讀完書的這部分,我發現我的童心實在有些低層次。它不是李鎮西老師所言的童心。李鎮西老師,他能夠與學生打成一片,他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説,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隨着歲月的流逝,我們不可避免地與學生拉開距離,今年的新年我剛好也步入了不惑之年,與學生更成為兩代人,代溝的存在成為一種必然。我不深刻了解現在的學生,不知道他們的喜好,不知道他們的小腦袋瓜裏存在的思想,雖深知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但年齡,性格,代溝讓所有的學生親善與我還是很難吧。李鎮西老師五十多歲,卻能夠擁有一顆童心,成為學生最信任的知心朋友,李老師這樣寫道,這顆童心,使我深深地愛着我的每一屆學生,每一位學生,這顆童心,使我的學生原諒了我對他們有時抑制不住的暴怒,這顆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學生一起歡笑,一起流淚,這顆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情感世界,也讓我的學生常常不知不覺地撥動了我的琴絃......

及至學生畢業後還能保持着聯繫,關注着學生的人生幸福,讓我深感佩服,他不愧是一位名師,這不正是我與名師的差距嗎?

李鎮西老師對後進生萬同的教育故事給我的印象極其深刻,萬同的反反覆覆,多次教育後,進步,然後又回到最初的起點,但李鎮西老師面對他的反覆沒有過絲毫的放棄,李老師的愛心體現在對萬同的耐心。閲讀中,我在反思自己,如果換做是我面對萬同這樣的學生,我相信自己是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此時我要羞愧無比,我大概不會,我肯定會傷心,難過,失望,慨歎我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慨歎教育並非萬能。我會不理解為什麼孩子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為什麼教育不能做到一勞永逸。我忽略了他們是有着鮮活個性的孩子,童心也好,耐心也罷,都是愛心的體現,而我做的遠遠不夠。我要抓緊步伐,趕緊跟上時代,努力提升,努力改變。儘管青春不再,年輕的心態應存在,雖然教育沒有詩情,沒有畫意,但堅持與耐心要有,愛心永存,教育的聖土一定會綻放芬芳。

論教育的讀後感篇6

曾經的我是非常贊同快樂教育的,我一直希望孩子或者學生能夠快樂地學習,能夠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尤其是在養育兒子的過程中,基本屬於放鬆型,沒有嚴標準高要求,只想着他能夠掌握所學知識,再喜歡上閲讀就夠了。可慢慢地,隨着兒子年級越升越高,我發現兒子身上出現了很多缺點,隨着接觸的家長越來越多,發現我的教育方式與很多家長和同事的相差很大,看到他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對孩子的那份精益求精,我開始動搖我所謂的“快樂教育”是不是走錯了,懷疑自己曾經那麼堅持的思想是不是太理想化。正在這時候,我看到了這樣一本書,英國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和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的《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書,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教育,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首先要給孩子營造快樂的教育氛圍。書中講到:“在教育孩子時,父母不應該用指責和呵斥的方式教育孩子,不愉快的學習氛圍只會造成極差的結果。事實上,讓孩子有幸福快樂的生活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父母也應該讓孩子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當孩子做某件事開始厭倦時,當孩子沒有把某件事做好時,大人往往會埋怨、指責甚至呵斥,這會給孩子帶來緊張、痛苦的感受,在這樣的情緒下學習,孩子的自信心會下降,記憶力會減弱,教育成效甚微,一個人的心靈只有在平和、舒適的狀態下,才能吸收或容納知識。一個親戚家的孩子剛上一年級,由於沒有什麼學習基礎,在剛入學的兩週裏,有些跟不上,聽不懂老師的各種指令,家長開始着急恐慌,每天晚上的寫作業時間,是硝煙戰起的時候,孩子寫不好,聽不懂,幾遍過來,大人開始控制不住,從大吼大叫升級到直接動手。我告訴親戚,當自己無法控制情緒,就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當孩子在恐懼下學習,是沒有效果的,不妨放慢腳步,接受孩子的暫時落後,不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不要只盯着孩子的不足,保持樂觀的心態,多誇獎多鼓勵,從培養自信開始。教育孩子需要打持久戰,不可能在短期內看到效果,當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收穫,父母也不要失望。斯賓塞在書中講到,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保持樂觀的心態,並對教育內容進行了分類,例如:生活習慣、語言、身體健康、數學運算等,由此可見,對孩子的教育絕不能僅僅侷限於知識的傳遞,應是各種素養的全面發展。

快樂教育,需要一定的方法。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小技巧,比如用卡片瞭解孩子、可以學習詞彙的魔法風鈴、練習繪製地圖、用跳房子游戲幫孩子學數字等,這些方法都在無形中激發着孩子的興趣,不僅僅圍繞着學習,又無不在滲透學習。由此可見,父母、教師只有足夠用心,才能想出各種方法,才能讓孩子在積極體驗中獲取知識。

除了小技巧,還讓孩子用回憶的方式寫作、抓緊一切機會提升寫作能力;讓孩子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學習寫自然筆記。想盡各種辦法,拓寬孩子的視野,有觀察、有發現、有記錄,有指導,讓孩子得以有更廣闊的世界,有更大的收穫,也便有了更多的自信。

快樂教育,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是培養孩子的優秀個性和品質。斯賓塞認為,對孩子道德、意志和品質的培養,與開發孩子的智力同等重要。“如果一個孩子在意志和品質方面有問題,即使他在其他方面有潛能,也很難將這種潛能轉化為成就。”我們培養孩子就是要培養真正的人。書中“記錄孩子的善行”這種方法非常適合推廣,專門準備一個小本子,用來記錄孩子的良好品行,每當孩子行善事,就在記到本子上,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和關注,讓孩子的心靈逐漸成長起來。

快樂教育,不是沒有懲罰。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不能只有表揚和鼓勵,還應伴隨着懲罰。書中提倡“自然懲罰”的方法,讓孩子對錯誤的行為作出相應的迴應,讓孩子從中得到相應的經驗和教訓。比如,孩子把房間弄得很亂,自然懲罰的方式就是讓孩子自己收拾好,如果不收拾,以後就不給他買玩具。與自然懲罰相對應的是人為懲罰,父母對孩子進行一番批評或打罵,然後,父母自己把房間收拾好。孩子從自然懲罰中得到的是教訓,而只能從人為懲罰中得到緊張。所以,真正有利於孩子健康的教育方式,不是父母施加的,而是孩子親自體會由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也就是後果體驗法。這種方法,不會破壞親子關係,還能讓父母與孩子都遠離憤怒或抱怨的不良情緒。

快樂教育,需要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需要父母和老師以身作則,只有在安全、愉快的環境中,孩子的身體、智能才會健康發展。

讀完這本書,讓我更加覺得教育孩子真的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需要大人非常用心,需要充滿智慧的愛,耐心的愛,包容的愛,認真學習如何教育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和老師長期的課題。“快樂教育”不是單純的放養,不是打着讓孩子快樂的旗幟無所作為,而是讓教育在快樂中發生,真正為完美生活做準備。但願更多的人瞭解真正的快樂教育,不要被“快樂”兩字矇蔽了雙眼,更不要走向它的反面。

論教育的讀後感篇7

面對書櫃中的眾多教育讀物,我選擇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要對教育有着正確的認識,探尋教育的真諦,其次,是教師本身的專業發展與自我完善,作為教師,不能固守着一灘死水,這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兩點。同時吸引我的,還有這本書的教育事例和敍述口吻,是口語化下的一幕幕活潑生動有趣的場景,活靈活現,源於實際生活,卻從中折射出不一樣的深刻體會。

這本書的作者是全國著名教育專家馮恩洪,他致力於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張人的社會化和人的個性化和諧發展,主張優質教育資源社會效益最大化,在實踐中探索了建平模式。

在《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中,馮恩洪先生強調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我們的老師從心中有書走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的境界。這就要求我們老師首先要探尋教育的真諦,重新認識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差異,以及尊重學生的情感,釋放學生的潛能。

其次是積極建設教育環境,改善課堂效率。課堂是將自然人打造成社會人的主要手段,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以講授為主,講述教學有好處,他的知識有系統性,它的邏輯性組織的很嚴密,但是講授教教學有它的缺點。書中有一個令人深刻的例子,就是首都師範大學文哲教授帶着他的學生在北京做的一份十萬國中生的取樣調查,其中一道題目是“國中語文老師不講,你自己能看懂多少?”最後取出的平均值是:國中語文老師不講學生能看懂95%。通過這個實際例子,很明顯的是想告訴大家,國中語文需要老師講的僅僅只有5%。所以在今後的教育過程當中,要注重由講授走進合作。這也很好的解釋了在豐華學校,課堂上為什麼老師們講的少,學生們做的多了,國中的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只要老師善於引導,學生們就可以通過自己或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並且得到深刻理解。

再者,德育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積極人生的需要,預適合的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人生。面對孩子們的德育工作,要尋求適合他們的才是最好的,重視談話的可接受性,同時也要意識到方法比結論更重要。這讓我想到,在豐華學校總會給學生們佈置德育作業,要求幫父母做一件事,是通過一次次的實踐,從中讓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孝順父母,體諒父母。

想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師不僅僅是要對教育有着正確的認識,對課程的研究和對學生的研究,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學會享受講台,實現教師專業發展,不斷自我完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更需要責任。

第一,要熱愛講台,享受講台。每一個老師都想上出自己最滿意的好課,上出這樣的課,其首要條件是熱愛講台,享受講台,關鍵是端正我們的位置。如何熱愛講台,享受講台,那就要珍惜講台。珍惜講台就要做最好的自我,不斷的發展自我,改變自我,才能為學生呈現不一樣的精彩課堂。第二,要學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大方向考慮,老師三尺講台上的事情頻繁,具體,瑣碎,但是具體頻繁瑣碎的日常事務卻關係着國家的強弱興衰。往下再看,站在三尺講台,面對的是幾十個家庭的希望,是幾十個孩子的未來。作為老師,要對自己的學生學習和生活而負責。第三,要學會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説到底就是知識的補充,經驗的積累。知識的補充需要讀書,經驗的積累需要反思。教師應該養成讀書習慣,享受讀書樂趣,在每一節課後,能夠積累經驗,學會反思,同時,不忘合作教學,實現共贏。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和經驗分享,雖説是有了基本的理解認識和經驗累積,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着諸多不足。要使這些經驗積累能靈活運用到自己的教學方法中,我還需要不斷潛心研究和學習。最後,借用馮恩洪先生的話來和大家共勉:做最好的自己,讓生命因三尺講台而精彩!

論教育的讀後感篇8

一直在斷斷續續的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時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貫穿的育兒智慧所打動,也常常看着看着就陷入我兒時經歷的各式各樣有利或是有害的“老式教育”中。其實我覺得每篇短文都值得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顛覆許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壞掉的教育理念。每篇文章都很值得寫一篇詳細的讀後感,以加強這種公平和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真正的將這種教育溶到自身的血液中。

每個女人天生下來都可以做“媽媽”,但是否能做一個好媽媽是需要學習的。套用一句話來講就是世界上沒有壞媽媽,只有懶媽媽。

今天從這篇短文開始《河流可以是粉色的》,這篇文章講的是圓圓小時候非常喜歡畫畫,上幼兒園時選擇一個學畫畫的特長班。有一次老師留一幅作業,要求畫小朋友們在草地上玩耍的畫面,並承諾選出畫的優秀作品放到幼兒園長廊裏展覽一段時間。畫家之後圓圓用彩筆畫的非常用心,甚至連吃飯都不願意停下來。畫出來的畫面非常的漂亮,紅紅的太陽,綠色的草地、藍色的雲,上面有幾個玩耍的小朋友,旁邊還有一條“粉色的河流”,為表示出是河流還畫幾隻魚兒。畫完,她的媽媽表揚她畫的非常的漂亮,並問她河流為什麼要畫成粉色的?圓圓説因為她覺得粉色特別的漂亮,就畫。

這幅令圓圓非常引以為傲的圖畫結果沒有被幼兒園老師選中,原因就是“河流不能是粉色的,應該畫成藍色的;白雲也不能是藍色的”。圓圓回家後把這個原因跟她的媽媽説,並問媽媽“河流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圓圓的媽媽從自來水裏接一碗水讓圓圓説是什麼顏色的,圓圓説是白色的。然後媽媽又把水放到一個紅桶中,讓圓圓看是什麼顏色的,圓圓答不出來。媽媽把水一邊倒出來一邊讓她分辨是什麼顏色的。她的媽媽説對,水流是透明的,沒有顏色的。

那沒有顏色的水應該用什麼顏色的彩筆來表示呢……如果要求我們要畫的準確無誤,就永遠找不出一根可以畫出河流的筆。

媽媽接着説,一幅畫只有好看不好看,沒有對於錯。你可以運用任何大膽的顏色,只要你喜歡,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歡,你可以用任何的顏色!

——圓圓媽媽企圖用這種觀念來影響圓圓,呵護她的想像力,卻沒有能力帶着弱小的孩子一起去迎接中國當前教育中的束縛及桎梏的東西。中國教育中這種條條框框的方式禁固孩子們許多靈光突現的想象力,甚至抹殺他們敢於去想像和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情感及喜好的能力。

是啊,想想自己小的時候,也很喜歡畫畫。可是每次畫畫時,爸媽都是以畫的像或不像來評價我畫的好壞。以致於我幼小的心靈中只認為畫畫就要畫的像,不知道我從什麼時候開始就不會用畫筆來表達我心中想象着的東西,只會照着某物,用我稚嫩的畫筆儘量把它畫到最像。

是什麼扼殺我還是孩童時本應豐富多彩、無拘無束的想象力?恐怕就是當代教育中的那請所謂的“應該”和“不該”吧。

我們無力和宏觀的教育做鬥爭,只能儘量的做好身為家長的責任,好好保護孩子幼小、奇妙的心理世界吧。

Tags:讀後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