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小猴子下山的教學反思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01W

撰寫教學反思可以提高我們的教學科研意識,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活動分析的一種書面表達,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小猴子下山的教學反思6篇,感謝您的參閲。

小猴子下山的教學反思6篇

小猴子下山的教學反思篇1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自讀課文中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隻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對於這樣一篇課文,面對一年級上學期的孩子,我覺得目標應該稍低一些。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識字,這樣一篇課文,孩子們能在短短的時間裏讀下來嗎?如果我這節課只完成識字、讀通課文這個目標行嗎?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見新扔舊是不好的,做什麼事都要專一的道理。

對於生字的認讀,主要有分散識字和集中識字兩種方式,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比較合適?思忖良久,我決定還是用集中識字的方式,在學生自讀課文以後,以檢查的形式來認讀。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動詞,可以用做動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讀。從課堂上來看,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孩子都走到過道上表演了。不過,這又牽扯到一個課堂紀律的問題,孩子們一動起來,紀律就顯得有點亂了。

以講故事的形式導入課文以後,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圖片,以問題引入對課文的學習:“小猴子為什麼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這一段,我讓孩子們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小猴子,你為什麼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説:“小猴子本來就喜歡吃桃子,不愛吃玉米,”我順勢又問:“既然小猴子愛吃桃子,那麼小猴子最後把桃子帶回家了嗎?”其實,小猴子扔掉手中的東西,不是因為愛吃不愛吃,而是因為見一樣喜歡一樣。可惜的是,自己歷練不夠,沒能引領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小猴子懊惱地空着手回家,猴媽媽會對他説什麼呢?從課堂孩子們的表現來看,我設計的這個問題有問題。如果把這個問題改成我的陳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經過向媽媽説了,猴媽媽對小猴説:‘孩子,你見一樣扔一樣,怎麼能把東西帶回來呢?做什麼事都要專一,只有這樣你才不會空手回家。’小猴子聽了媽媽的話,説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小猴子第二次下山會是怎樣的呢?”孩子們口頭續編故事,也許會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積累,經歷就是財富,經歷就是收穫。

小猴子下山的教學反思篇2

一、巧用示範,體會積累好詞

採用“又( )又( )”的詞語教學,利用卡片進行情境引導,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最後以進行擴展訓練進行收尾。

首先告訴學生小猴子在下山途中遇到了很多好吃好玩的東西,這些好東西都用了很多好的詞語來描寫,出示“又大又多”,給學生一個示範,然後讓學生到課文中去找其他的好詞。然後學生開始以小猴子的心態去細讀課文,找到這些好詞,這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接着讓學生交流找到的卡片,學生説教師貼,並進行朗讀指導,這樣的學習讓學生們的積極性甚高,最後在同學們積極的學習態度下進行了拓展訓練,並抄寫“又( )又( )”的詞語在課本相應的插圖上 ,以此來結束“又( )又( )”的詞語教學。

二、遵循規律,歸類識字更高效

學習動詞的使用,讓學生們能夠區別“摘、扛、捧、抱、追”等詞語的正確使用。這是這堂課的教學難點所在。在課堂上是這樣進行處理的

師:為什麼要用“扛”

生:(因為玉米很大很重)原來是這樣啊!

師:孩子們,能得到這麼大的玉米,小猴子此時的心情一定……

生:很高興。那就讓我們帶着這樣的心情再來讀讀這個句子吧!

師:小猴子看見玉米,就掰了一個,扛着往前走,小朋友,像掰和扛這樣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語啊課文裏還有很多呢!找到了用筆圈一圈。

師:唉呀,小朋友説得那麼快,我都不知道把動詞貼在哪裏了,看看吧,這些動作的位置我貼得對嗎?

師:摘可以和桃子搭配,可以和西瓜搭配嗎?和玉米呢?怎樣的東西要扛着走?

生:桃子小拿來抱會掉了,應該用捧;西瓜大用來抱。

師:“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師:小猴子應該扔了三樣東西,老師把這個“扔”寫在中間。

在教學中,我抓住文本特點,從表示動作的字詞入手,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動作的詞,將動詞卡片隨意地貼在黑板上。經過整理,孩子們知道了“捧、抱、扔、摘”是左右結構、都是提手旁,捧、扔、抱、摘跟手的動作有關。”學到這裏,孩子們圈了生字,觀察了生字的特點,他們從字形上熟悉了“捧、抱、扔、摘”。這時,我又讓孩子們分別做做這幾個動作,從字義上進一步鞏固理解這幾個字的意思。在熱烈的氣氛中,孩子們開開心心地學着、做着,這樣歸類識字既有規律可循又生動有趣,孩子們比較喜歡。

三、注重運用,迴歸文本更紮實。

在字詞教學上不但要善於發現規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而且還要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從識記到運用的落實。在通過不同途徑理解了動詞的意思後,我讓學生把動詞卡片放到相應的圖片旁。此時,學生思維火花閃現,我又恰如其分地小結有些動詞可放在共同的地方(如“摘”可以用以“摘桃子”,也可以用以“摘西瓜”)。

語文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改進。

小猴子下山的教學反思篇3

十分感謝學校領導給我們三個這次外出學習的機會,為期一週的時間,培訓雖短,但從中學到的知識卻使我受益匪淺,感觸頗多。而最可貴的是通過學習別人的思路模式,把最精華的方法以講課的形式呈現給大家。

在這次講課磨課過程中,首先要感謝二年組的老師們積極地配合,才使得講課順利完成。然後最要感謝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聽我們三個講三節課。講完課還要花費很多時間來評課。而且敖姐的工作很忙,但就在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一遍一遍的給我們修改,如此往復的堅持了5天,聽了將近20節重複的課,可見敖姐內心被我們折磨的估計也快崩潰了。

從導課,到課件的`修改,再到親身示範朗讀,糾正評價性的語言以及最後對我們的鼓勵這些細節問題,終於把我的課修改成形了,特別感動,再次謝謝敖姐,在這次磨課講課中增強了自我的教育教學能力,使我認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對《小猴子下山》這節課談談體會:

?小猴子下山》是一則兒童喜愛的童話故事。對於二年級的國小生來説,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動作的詞,其細微的區別,孩子們很難掌握。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通過以動作示詞義,再適時提出質疑:“為什麼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問題。孩子們通過他們自己的討論,比劃出來的動作,對詞義理解得透徹一些。

評價語言過於平淡,好的評價語言應該是針對學生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評價,而不是泛泛而談的“好”、“你真棒”。在評價的時候要關注學生的價值取向更要關注學生的語言質量和語言規範,引導他們説好語文,用好語文。

在課堂中不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課堂上我太急於求成,忽視了大多數孩子的想法。在課堂上,我們覺得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表達他們的想法,給他們更多自由思考的時間,而不是牽着他們走。

總之,透過這次學習和講課,我收穫了知識、經驗與感悟,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確了目標,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結合培訓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進一步提高,結合自己班級實際情況,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踏踏實實地教學。

小猴子下山的教學反思篇4

1、通過朗讀,識字釋詞示意。

學習朗讀是通過朗讀可以識字學詞,可以理解內容,也可以學習語用。所以,本課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朗讀的學習來完成。學生初讀,圈畫生字,藉助拼音讀準字音。教師範讀,不但要求學生聽準字音,初步感知內容及反覆的結構。通過朗讀理解內容,體會結構特點。達到正確流利朗讀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動作,使學生自主完成對人物心情的體會、對動詞意思的理解。正是通過多次朗讀,學生在朗讀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讀的過程中,生字多次“復現”,建立了音、形、義三者的聯繫。多音字的學習,在語境中據意辨音,使得朗讀的學習和字詞學習、閲讀理解有機結合。

2、調整視角,使推斷有跡可循。

呼應單元語文要素,本課要整合信息,作簡單推斷。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歸的結果已然明確的前提下,推斷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將課後第2題調整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會想到些什麼?

3、藉助插圖,情境延伸,思維和語言相互促進。

語言的學習、思維的發展都要在語言實踐中進行,而且要注意學用結合。考慮到一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讀圖和説圖的能力,課文的每幅插圖又情趣盎然,因此課始就讓學生看圖按“小猴子看到了什麼,做了什麼,最後怎麼樣”的句式,大體説一説圖的內容;結合單元課文,試着再運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結果和行為之間的聯繫;表格中重點詞語、動作詞語的選擇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會怎樣做,怎樣想。這些環節的設計都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使學練結合,語言和思維相互促進和提升。

因為本課要承擔“信息整合,簡單推斷”訓練,所以,在朗讀課文、內容理解上,教師引導得相對較多。實際教學時,面對不同的學情,可採用不同的策略,減少教的成分,增加學的分量,使教學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的教學反思篇5

?小猴子下山》這篇課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強的課文,共有無幅畫,講的是一隻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後來有看見了桃子、西瓜、兔子,見一個,就扔下這個去抓另一個,結果什麼也沒有得到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將會一事無成了。

本課的生字很有特點,大部分都是動作,在教學時,我把課文和生字結合在一起教學。重點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幹什麼啦?怎麼辦?讀課文。

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

理解動詞的特點:

(1)質疑不會讀的字。

(2)誰能用上動作,來讀一讀

(3)指生演一演“掰”的動作。

(4)師生合作邊演邊讀。

(5)練習:看老師做動作,你們來説動作,看誰厲害。

這些動作可以換過來説嗎?為什麼?説説理由。

通過音、形、義等方式的學習和朗讀,孩子們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後問動作是否可以換過來,讓他們把這幾個生字理清楚,認明白。課堂中,生動有趣的課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遊戲中做一做、讀一讀學習生字。

在細讀課文的環節,我抓住課文的特點,對孩子進行詞句的訓練。如結合插圖,理解“又大又多”這一詞語。“又大又多”從圖上看不僅僅玉米的個頭大,而且這樣大的玉米到處都是。在教學中我問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裏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麼樣的心情?(高興)“非常高興”就是(生:特別高興)你們能不能帶着這種特別高興的心情讀一讀。孩子在比一比,讀一讀中,感受事物的可愛。同樣的,又大又紅説明桃子長得好,又大又圓説明西瓜長得非常好。在理解了這幾個詞語後,我又問:小猴子把曾經喜歡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這説明了什麼呢?其實小猴子的心裏沒有明確的目標,他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看見一個就喜歡一個,而原來的那個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節課,我依託文本,結合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關注語言的發展,讓學生能在有趣的課堂中學以致用。

小猴子下山的教學反思篇6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話故事。文章主要講了一隻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對於這樣一篇課文,面對一年級下學期的孩子,我覺得目標應該稍低一些,並更多地拓展語用點。所以,我將本課時的目標設置為:

1、會認“猴、結、掰、扛”等12個生字,會寫“非、常”兩個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動詞,感受動詞使用的準確性。

3、理解故事內容,能看着插圖基本完整地説出故事框架。

在備課的過程中,讓我最糾結的莫過於對於識字環節。識字環節主要有隨文識字和集中識字兩種方式,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比較合適?思忖良久,我決定還是用集中識字加隨文識字的方式,在學生自讀課文以後,以檢查的形式來認讀。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動詞,可以用做動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讀(其中“掰、扛”隨文)。從課堂上來看,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孩子都十分樂於表演。不過,這又牽扯到一個課堂紀律的問題,試教的時候,孩子們一動起來,紀律就顯得有點亂了。

在本課中,我設置了以下環節:

1、讀文,掃清字詞障礙。文章中準確運用了動詞,這幾個生字,是孩子們平時很少見的,因此,我將生字學習的重點鎖定在“抱扛扔捧追蹦”這幾個表示動作的詞上。通過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去障礙遊戲、邊做動作邊讀這幾個環節,有梯度地讓孩子對這生字的音、形、義有了紮實地掌握。

2、讀準多音字。我把孩子平時容易讀錯的“結”和“空”作為訓練的重點,在讀字、讀詞語中孩子的認字能力有所提升。課堂中,生動有趣的課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樣的活動,孩子們都樂於參與。3.我抓住課文中“又大又紅、又大又圓”這幾個詞語,對孩子進行詞句訓練,讓孩子在比一比,讀一讀再説一説。讓一年級孩子初步感悟怎麼才能把事物寫具體寫形象。

在評課的過程,在與同伴、導師交流過後,我發現自己在指導朗讀方面還有所欠缺。在精讀第一自然的教學中,“請你讀出小猴子非常高興的語氣”,這個要求比較生硬,不能帶動起孩子們的真實感受。除了指導朗讀外,我認為我的識字環節也可以更加靈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識字,直接進入隨文識字,孩子們更快地接觸到課文,更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課堂效率更高。

我們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積累,經歷就是財富,經歷就是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