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排行榜

自然界10種最神奇的動物

欄目: 排行榜 / 發佈於: / 人氣:6.32K

10.石塊被用作“壓艙物”――鱷魚吞石之謎新解

自然界10種最神奇的動物

鱷魚的胃部可謂是藏龍卧虎之地,幾乎什麼東西都能裝下。首先,鱷魚的胃口特別好,能吞下海龜、魚類、鳥類以及長頸鹿、野牛、獅子等大型動物,有時甚至為·衞地盤自相殘殺。此外,鱷魚還會經常吃一些石塊,以便促進消化。鱷魚吞下的大石塊會永遠呆在它們的肚子中。研究稱,這些石塊被當作“壓艙物”,利於鱷魚下潛。

9.“孩子從不擔心餓着”――鯨魚乳汁富含脂肪

撫育剛剛降生的幼鯨對鯨魚媽媽來説並非是“小菜一碟”。幼鯨要在母鯨肚子中孕育10到12個月,其大小相當於母鯨的三分之一,如藍鯨的幼鯨體長達30英尺。母鯨餵奶時,幼鯨就用舌頭把乳頭捲住,再用口銜住乳首,母鯨則會等小鯨將乳首銜住後,擠壓乳腺周圍肌肉,將乳汁噴射到幼鯨的嘴巴里,母鯨就用這種“噴射式”來餵奶。鯨奶近50%都是脂肪,脂肪含量是人奶的10倍左右,這幫助幼鯨迅速成長――每天狂長200磅。

8.長途跋涉從不迷路――鴿子利用陸標導航

如果長途旅行時,一出門便迷路,司機又十分固執,更糟糕的是,地圖也忘帶了,此時可怎麼辦·答案是化身鴿子。鴿子具有非凡的認路能力,即便在千里傳書之後,仍能順着原來的路線準確地找到回家的路,方向從來不會出錯。另外,諸如北極燕鷗之類的鳥兒每年要長途跋涉2.5萬英里。許多物種都利用“內置”鐵磁,根據地球磁場辨別方向。2006年11月刊登在《動物行為》(Animal Behaviour)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鴿子還可以利用地面上熟悉的陸標尋找回家的路途。

7.迷糊睡覺有好處――海狸一天多出五小時

每到冬天,海狸便將自己關在家中,足不出户,依靠之前儲存的食物或獨特的尾巴堆積的脂肪禦寒過冬。不到萬不得已,海狸從來不到寒冷的門外活動,總是藏身於柴堆和泥堆裏面的巢穴,以此來保存體力。結果,它們看不到任何光線,不清楚自己睡了多久。一般會在日落時分出現,日出時分躲回巢穴。結果,海狸這種對時間變化的生物感應終於出了問題,導致它們的晝夜週期以29小時為一天。

6.裸克分子鼠並非“睜眼瞎”―― 小眼照樣敏鋭超常

非洲裸克分子鼠(naked mole-rat)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不同尋常的哺乳動物,長着一雙皺巴巴的小眼睛,過着一種地下黨般的生活。科學家一直認為,裸克分子鼠不能識別光的存在,主要利用眼睛感知周圍氣流的變化。但過去幾年的研究發現表明,非洲裸克分子鼠具有敏鋭的視覺。根據2006年11月刊登在《動物行為》雜誌的一份研究報告,非洲裸克分子鼠並不想看上去那般是個“睜眼瞎”,相反,具有敏鋭的視覺。也許,它們可以根據光線變化,知道是否有獵食者破門而入,闖進家門,同時還能解釋為什麼地下穴居動物總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光源。

5.“互相幫助共同發展”――小雞其實不自私

科學家曾認為只關心自己死活的自私動物看作是進化的結果,但這種認識顯然是一個誤區。在“同胞”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的利他主義有助於同其具有類似的基因材料的存活。研究發現,小雞在餵食時會發出一種特殊的喳喳聲,不斷練習這種“親緣選擇”。通常,小雞在發現食物後,就會發出這種叫聲,通知附近可能是“近親”的小雞,趕快過來覓食。自然選擇的關鍵之處並不是最合適動物的存活,而是最合適基因材料的存活,結果,有利於形成近親關係的兄弟般友好行為將會“發揚光大”。

4.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魚類雌雄同體令人驚

由於陸地上的動物個個充滿了靈性,讓人琢磨不透,結果讓我們輕易便忘記了一些最怪異的活動總是發生在深不可測的海底世界。相比任何陸地脊椎動物,海洋生物中雌雄同體性(hermaphroditism)的奇怪現象則更為普遍。一些魚類的性別會因激素分泌週期或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還有一些海洋動物本身同時擁有雌性和雄性等兩種性器官,真應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這句話。

3.“脖子太長也煩”―― 血管系統異常複雜

氣派雄偉的長頸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動物,脖子長約16英尺。這種顯着的特徵幫助長頸鹿在同其它動物競爭中佔得先機。它們通常只吃樹冠層的葉子,這超出了其它食草動物能夠到的範圍。通過這種獵食行為,長頸鹿每一口能吃到更多食物。然而,這種優勢也給長頸鹿帶來了許多麻煩,它們心臟的跳動速度必須是母牛的兩倍,這樣才能把血液輸送到大腦。由此,長頸鹿就需要擁有複雜的血管系統,以保證它們彎下身時,血液運輸不會忽然中斷。為了避免血液彙集到蹄部,長頸鹿必須緊繃心臟以下6英尺處的雙腿皮膚。

2.鸚鵡不僅“學舌”--語言能力相當6歲小孩

鸚鵡通常被認為是一種不動大腦的帶羽毛的“錄音機”,只知機械地重複。但過去30年的一些研究發現,鸚鵡不僅只會“學舌”,而且還具備某種複雜的語言處理能力。鸚鵡的語言能力其實十分突出,能以類似4歲至6歲小孩的熟練程度從事某種語言處理任務。鸚鵡似乎能掌握“相同”和“不同”,“大”與“小”,“有”與“沒有”等概念。也許最令人感興趣的是,鸚鵡還能以一套新奇的方法將標籤和符號組合起來。2007年1月刊登子《語言科學》(Language Sciences)雜誌上一項研究稱,科學家通過借鑑鸚鵡講話的模式,讓機器人掌握了仿真語言的技能。

1.“大腦袋有大智慧”――大象記憶能力突出

大象擁有所有曾經或現在行走在陸地的哺乳動物中最大的大腦,平均重近11磅。然而,大象是否最為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大腦資源·在人類或動物羣落中,智商是難以量化的,但腦化指數(EQ)可以將面對挑戰和障礙的能力完善地結合起來。腦化指數是指一種動物的實際腦重與該動物體重的標準腦重之比。據認為,腦化指數同動物的奔跑速度、靈活性等複雜行為有關。大象的平均腦化指數為1.88,人的腦化指數在7.33至7.69之間,黑猩猩的腦化指數平均為2.45,豬的腦化指數為0.27。智力和記憶力被認為可以同等看待,因此,大象的記憶力雖然並不是準確無誤,但在某種程度上講已經相當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