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有關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範文三篇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57W

  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帶動作用大,影響面廣,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有關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範文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範文三篇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閲讀!

  

有關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範文三篇

 

旅遊發展調研報告1

  紹興縣縣城從20xx年遷到柯橋之後,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大對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優化的力度,在構建文化紹興、生態紹興、平安紹興思路的指引下,全縣的生態環境、交通條件、經濟發展、文化創新等各項事業建設逐步改善,使紹興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影響力進一步增強。紹興的旅遊產業也隨着紹興經濟的發展而加速發展着。8月下旬到9月上旬,我們對我縣旅遊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我縣旅遊產業的基本情況

  1、紹興縣有着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紹興縣具有悠久歷史和璀璨文化,在社會發展和歷史不斷前進的長河中,紹興先民們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質遺產,成為旅遊產業發展的豐富資源。紹興縣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藴深厚,被稱為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和名士之鄉。紹興水網縱橫,魚米花香,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城市。千百條河道上面,形態各異的各式石橋橫跨兩岸,形成一個自然的橋樑博物館。紹興縣的旅遊景區既有體現江南特色的山水景區,也有反映宗教文化的寺院景點;既有藴含悠久歷史的王陵古墓,又有體現民俗風情的古鎮古村。紹興還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有“三缸”(酒缸、醬缸、染缸)和“三烏”(烏篷船、烏氈帽、烏乾菜),有傳統戲曲越劇、紹劇、蓮花落,還有過年時的祝福等等,在紹興民間還有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在傳承並繼續着。

  2、紹興縣旅遊產業發展的成效與現狀。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我縣的旅遊產業,把旅遊產業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來實施。特別是2000年縣城遷到柯橋以來,加大了旅遊發展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投入,以新縣城為中心的星級酒店建設、大型購物中心的落成,輕紡城的二次創業為我縣的旅遊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輻射作用。安昌古鎮開發建設加大了投入力度。鑑湖——以柯巖旅遊渡假區為龍頭的大型現代旅遊項目有的已經建成,有的正在建設,以佛教文化為主的大香林二期建設開發,已初具形態,以南部山區生態旅遊為主休閒遊正在興起,休閒農莊、歷史文化景點、古村落保護開發等已引成加快發展的勢頭。完成和逐步實施紹興縣旅遊總體規劃,併成功創建全省旅遊強縣。到20xx年底,全縣有省級旅遊度假區1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2個,3A級旅遊景區1個,2A級旅遊景區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全縣有旅遊飯店18家,休閒農莊54家。2010年旅遊經濟收入為72.26億元,佔GDP的比重9.31%。全縣已經形成以鑑湖—柯巖省級旅遊度假區為龍頭,北文化、中商貿、南休閒相配套的立體發展格局。

  二、影響制約我縣旅遊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縣在旅遊產業發展上雖然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從總體上看,我縣旅遊發展投入的回報率、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還很低,要使之成為我縣經濟發展的一項優勢產業尚有較大的距離。與旅遊產業發展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管理體制的不協調和經營方式的滯後,以及有關政策和法規等不夠完善的因素,形成制約我縣旅遊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其主要表現在:

  1、旅遊項目建設籌資渠道不多,景點開發建設受到資金的制約。無論是從旅遊景點數量上,還是從旅遊資源可發掘上來説,我縣旅遊景點開發建設力度不足,資源優勢還不能轉化為產業優勢。景點(區)開發建設是發展旅遊產業的重要環節,是體現旅遊景區價值的根本,也是能否吸引遊客的關鍵。而我縣的景點資源雖不少,但現成直接可用的不多,大多數都需要進一步開發建設包裝。而且景點的建設、開發和維護需要資金費用比較大,投資回報週期長,在吸引外來投資者開發建設上有一定難度。因此,我縣旅遊資源開發、整合以及旅遊基礎設施和景點(區)建設面臨着資金短缺的制約。

  2、旅遊建設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旅遊環境尚未成熟。旅遊景點的吃、住、行、遊、娛、購等要素,是相輔相成、共生共榮的。沒有這些要素的配合,就會大大降低旅遊景點對人流、資金流的吸引力,沒有人流、資金流,發展旅遊就無從談起。而且,景區周邊的相關環境設施沒有配套,作為旅遊活動項目延伸的旅遊購物、特色餐飲、休閒娛樂等配套設施的不完善,對遊客產生不了留得住的理由。

  3、旅遊管理機構履行職能難度大,統籌協調的能力有限。從我縣實際情況看,要發展旅遊產業,牽涉到縣城建設、規劃佈局、文化設施、土地和建築產權交易、交通、餐飲、娛樂等諸多方面,要協調這些羣體的關係,必須有一個比較專業和權威的管理機構,來協調和操作具體事務。我縣目前設立的旅遊局,作為旅遊管理開發的職能機構,在發展我縣旅遊產業、有效協調各方面的工作存在着較大的難度和侷限。

  4、宣傳促銷的力度不夠,資源優勢尚未轉化成品牌特色。對旅遊業來説,搞好宣傳促銷,形成品牌和特色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我縣雖然具有旅遊資源,但由於投入運行的旅遊景點或配套環境設施存在着較大的缺陷,沒有形成長效的旅遊接待線路,同時在宣傳和促銷等方面的力度也不夠強,造成了旅遊景點品位不突出,品牌不彰顯。

  三、對我縣文化旅遊產業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十二五”是個大消費時代,對加快發展旅遊產業十分關鍵。這一時期為我縣發展旅遊,特別是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帶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我們應該把握機遇,充分挖掘和發揮資源優勢,把加快旅遊業發展作為重要戰略舉措,既立足當前做好相關工作,儘快見效;又着眼長遠,做好規劃,謀求長遠和可持續發展。

  1、提升觀念,進一步加強加快發展旅遊產業的領導。我縣經濟較為發達,是全國經濟強縣,工業化水平較高,但同時也帶來了資源和環境問題。在目前情況下,加快發展旅遊產業是我縣必走之路。旅遊產業的發展有利於我縣的經濟轉型升級,有利於環境保護,有利於第三產業的發展,是一項一舉多得的好事。因此,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理念來對待旅遊產業的發展,共同為加快我縣旅遊產業獻計出力。“十二五”期間我縣把加快旅遊產業發展作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必須加強對該產業發展的領導。旅遊產業的發展涉及全縣各個鎮街和眾多部門,需要有一個建全的領導班子來統籌。進一步加強日常性工作的協調和溝通。積極探索旅遊產業發展的機制和體制,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又要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該政府投入的決不推諉,該市場運作的積極推進。要充分發揮旅遊局行政管理和行業管理的作用,統籌全縣旅遊產業規劃,實施相關工程的全程管理,把握行業發展的趨勢,提高旅遊管理人員、專業人才和導遊的隊伍素質。同時加大對有關部門和鎮街的考核力度,要同抓工業經濟發展一樣來抓旅遊產業的發展。

  2、發揮資源優勢,完善旅遊產業發展規劃。規劃是旅遊產業發展的龍頭,要使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經濟優勢,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基礎,制定出高起點、高品位、科學合理、可持續發展、符合我縣特色的旅遊產業發展規劃。要按照統一規劃,加大旅遊資源整合重組和深度開發力度,既要擴大景點的規模,提高景點的檔次,又要敢於創新,變無為有。對已建成、在建中和擬建設的景點,要挖掘文化內涵,進行深度開發,注重文物蒐集、資料開發、布展解説,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再現紹興古、近代歷史風雲,激活積澱的文化和凝固的建築,力求聲、色、情、景並茂。要樹立旅遊經濟的理念,營造濃厚旅遊氛圍,改善旅遊環境,發展“過夜”旅遊、綜合消費旅遊項目。

  3、充分挖掘,增強我縣特色旅遊經濟的吸引力和輻射力。旅遊經濟是開放型經濟,發展我縣旅遊產業必須增強開放意識,拓展外延,增強輻射力。既要開放引進,又要開放輸出,既要立足本地資源、景點做足文章,又要跳出紹興,眼觀四路,耳聽八方。善於把我縣的旅遊資源、旅遊產業要素同周邊縣、市、區的資源和要素結合起來。要注意深層挖掘,充分發揮文化活動的聚集和吸引效應,將旅遊消費與旅遊開發建設結合起來。通過積極打造我縣特色文化旅遊,進一步完善產業結構,做好提升地方品牌的知名度的文章。

  4、合理佈局,加快旅遊產業相關配套設施建設。景區建設要抓住重點,無論是什麼形式的投資開發建設,都必須以旅遊發展規劃為依據,嚴格按照規劃實施建設,確保發展目標的實現。在具體開發建設上,堅持以高標準發揮效益為核心,儘量避免遍地開花、盲目投資的現象。景區開發要按照國家A級標準建設,旅遊接待新建的賓館飯店要從星級標準起步,以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同時要充分利用社會資金加大對鄉村生態、農業觀光旅遊等方面的建設開發。在建設景區的同時,大力發展旅遊相關產業,要注重建設吃、住、行、遊、娛、購等設施要件,特別是要因地制宜,結合旅遊資源分佈特點,突出新、奇、特等旅遊要素特徵,把我縣地方文化、特色戲劇等融入特色文化產品開發項目。

  5、拓寬思路,不斷完善發展旅遊經濟的政策措施。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規律,特別是現代旅遊業發展的特點、規律,充分考慮旅遊經濟投入、產出的特殊性,制定有利於旅遊業加快發展的政策,拉動旅遊資源的開發、改造和經營。加大旅遊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對旅遊建設項目的投資,應考慮給予一定的優惠所得税率的享受。同時,政府應在旅遊要素配置上提供保障,在打造環境上優化服務,規範經營行為,保護旅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引導旅遊行為發生的策劃工作,通過定期分析研究,提高有利於開拓旅遊市場的決策水平,並經過策劃設計使之實施。加強對客源市場、消費構成、消費需求等方面的調研,適時做出預測,為經營旅遊市場和發展旅遊業的決策提供參考或指導。

旅遊發展調研報告2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省、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和區委四屆五次全體會議暨區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促進全區旅遊產業全域化發展。5月上旬,區政協副主席景顥、杜志民帶領調研組對我區全域旅遊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研的背景和目的

  全域旅遊是把一個行政區當作一個旅遊景區來打造,是旅遊產業的全景化、全覆蓋,是資源優化、空間有序、產品豐富、產業發達的科學系統旅遊。

  20xx年11月崆峒區被國家旅遊局列入第二批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錄;20xx年3月,省上下發《關於加快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今年2月,省委書記林鐸在全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上強調,要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加快旅遊強省建設,會上印發了甘肅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旅遊強省建設的意見》《關於加快鄉村旅遊發展的意見》和《關於加快智慧旅遊發展的意見》;在今年2月26日召開的全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上,省政協副主席、市委書記郭承錄強調,要以敢死拼命和善作善成的精神狀態抓好旅遊產業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在區委四屆五次全委會議暨區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市委常委、區委書記陳鐸強調,要加快發展全域旅遊,推動城市旅遊、鄉村旅遊、生態旅遊活起來、火起來。基於此,區政協主席會議把全域旅遊發展納入年度調研內容,其目的是為全區旅遊產業發展建言獻策,促進崆峒區全域旅遊的發展升級。

  二、調研的方法步驟

  專題調研按照制定方案、委員培訓、現場看點、座談交流四個步驟進行。一是制定方案。4月23日,區政協分管副主席景顥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對調研活動進行了安排部署,研究制定了《全域旅遊發展情況專題調研方案》,靠實了工作責任。二是委員培訓。5月8日上午舉辦了全域旅遊專題培訓班,邀請區委副書記馬旭懷同志現場授課,全面解讀了全域旅遊概念內涵和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任務要求,同時對省內外全域旅遊發展比較好的杭州模式、桂林模式和嘉峪關模式進行了剖析和解讀。三是現場看點。從8日下午開始,調研組依次深入崆峒國際旅行社、新都酒店、甘肅蘭神國際旅行社平涼分公司、白廟梨花塬山莊、文鄧大樹谷生態休閒山莊、小鯉魚生態山莊、虎山生態園、崆峒山、崆峒古鎮、五味宮大酒店、半山村落農家樂集中區、平涼超越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海寨溝景區、白水金偉源特色種植示範園、花所天源生態農業園等15個點,全面瞭解了我區在旅遊景區建設、產品供給、管理服務等方面的發展現狀。四是座談交流。10日上午,召開了推進全域旅遊發展專題調研座談會,大景區管委會、區文廣旅遊局分別圍繞推進全域旅遊發展工作作了彙報,調研組成員逐個點評發言,並對全域旅遊發展提出了意見建議。

  三、全域旅遊發展取得的成績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機遇,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目標,按照“點軸聯動、軸線開發、連通景區、帶動城區、提升服務區”的思路,着力夯實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服務水平,強化行業管理,全區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綜合收入均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2017年全區共接待遊客885.5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9.2億元,同比增長22.08%和25.38%。

  1.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大力主導推進,建立健全了創建工作機制。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將旅遊業作為區域首位產業,努力提高旅遊產業在全區經濟發展中的份額。2016年成立了以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區上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區直相關部門和鄉鎮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實施方案》,出台了《崆峒區旅遊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崆峒區“旅遊廁所革命”實施方案》《崆峒區旅遊標識系統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了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例會制、旅遊重點項目建設區級領導聯繫協調製、重點工作推進責任制、限時制等工作機制。

  2.始終堅持規劃引領,明確發展佈局,繪就了旅遊產業發展新藍圖。組織編制了《崆峒區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和《崆峒區“十三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一中心一龍頭一紐帶三片區”(即:建成全市旅遊集散服務中心,以崆峒山大景區為龍頭,以涇河為紐帶,打造崆峒山大景區及周邊旅遊綜合服務片區、南部生態休閒康樂片區、東北部鄉村民俗體驗片區)的旅遊產業規劃佈局。邀請省級資質單位進行了鄉村旅遊區修建性規劃編制,通過了《平涼市虎山生態旅遊觀光園概念性規劃》《平涼市大樹谷生態休閒山莊概念性規劃》《平涼市崆峒區上楊回族鄉鄉村旅遊扶貧規劃》等多個專項規劃。

  3.持續擴大景區容量,延伸旅遊線路,景區建設和品牌打造成效顯著。區上以崆峒山大景區為龍頭,以周邊景區開發建設、鄉村旅遊發展為帶動,全面加快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2016年完成投資2.85億元,實施平涼原生態民俗文化體驗區、崆峒生態旅遊度假山莊、崆峒山景前區綠化等重點項目38項,建成了涇河北路西段道路橋樑及景觀綠化帶、半山村落農家樂集中區、崆峒國醫養生館等項目;2017年完成投資3.6億元,相繼建成白水康泰休閒農業示範園、白廟賈窪陽光采摘園、梨花塬山莊等項目,旅遊產品供給得到了有效補充,產業鏈條實現了充分延伸。

  4.充分發揮“旅遊+”功能,整合優勢資源,促進文化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在文旅融合發展方面,充分挖掘道源、武術、養生、民俗文化內涵,組織開展了中華道源文化研討會、平涼崆峒(國際)武術節暨甘肅省傳統武術錦標賽等活動。在旅遊與農業融合方面,建成了花所天源、白水康泰、海升超越農業等一批省級休閒農業示範點和海寨溝滑雪場、半山村落農家樂集中區等一批重點鄉村旅遊項目,崆峒鎮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全省養生旅遊特色小鎮”。在旅遊與體育產業融合方面,策劃舉辦了甘肅省傳統武術錦標賽、崆峒山全民登山賽、海寨溝冬季長跑等體育賽事,成功舉辦了兩屆崆峒冰雪文化旅遊節。在旅遊與城建城管融合方面,對南山生態公園、柳湖公園、綠地廣場、寶塔公園等主題景點進行了景觀建設和功能提升,全面提升了城市旅遊功能和品味。

  5.聚焦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要素配置,旅遊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交通網絡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南山生態公園、柳湖公園兩個3A級景區道路設施得到明顯提升,完善提高了崆峒山、海寨溝、白廟塬區鄉村旅遊點及重點旅遊專業村的道路通達度,全面打通景點連接通道。住宿設施建設呈現多樣化態勢,積極發展酒店住宿、特色住宿、農家樂住宿等多種住宿業態,規範提升了廣成大酒店、五味宮、紅泉大酒店等酒店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服務水平,杜鵑田園、海寨溝康養館等特色民宿已投入運營。地域特色餐飲建設加速推進,崆峒鎮半山村落農家樂聚集區、白廟塬區農家樂聚集區、崆峒古鎮小吃街等主題餐飲已建成運營,餐飲環境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國內和省內品牌旅行社進駐我區設立分公司數量持續增加,全區現有旅行社、分社、服務網點共37家,旅行社規範化經營、創新推廣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實現了從傳統差價盈利向提供優質服務盈利的轉變。特色休閒娛樂產品開發有序推進,世紀商業廣場、世紀花園酒吧一條街全面建成;文化娛樂場所轉型升級穩步推進,崆峒山大景區實景演藝劇場、老戲台茶樓等成為崆峒山景區的新亮點,《憶畫崆峒》等實景演藝劇目已形成特色品牌。

  6.創新旅遊營銷體系,樹立旅遊品牌,提升了崆峒旅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精心組織開展高層次、高水平旅遊宣傳推介活動,積極開發打造面向國內外、串聯省內市內的精品旅遊線路,拓展中遠程客源市場。全力配合舉辦了平涼?崆峒養生文化旅遊節,連續兩年成功舉辦崆峒冰雪文化旅遊節,崆峒葡萄文化旅遊節等特色節會已成為崆峒旅遊新的宣傳亮點。同時,充分利用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文博會、西洽會、中國旅遊日等節會平台開展了組團宣傳推介;在央視、新浪等國內主流媒體和知名網絡播放崆峒旅遊專題片,對旅遊資源進行了全面的宣傳報道。崆峒旅遊的品牌效應不斷擴大,旅遊綜合影響力持續提升。

  四、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區在推進全域旅遊發展方面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全域旅遊發展先進地區相比,與廣大遊客的期待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全域旅遊發展的氛圍不濃,政府主導作用發揮不充分。有關部門和鄉鎮對發展全域旅遊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前期工作不紮實,全域旅遊發展氛圍仍然不夠濃厚。相關部門主動參與融入、積極協調配合的機制尚未建立,旅遊管理機構的綜合協調職能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是部分在建項目報備手續不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不足。部分新建旅遊項目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如總投入近2000萬元的文鄧大樹谷項目和小鯉魚生態山莊,水、電、路等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備,有關涉及項目建設的報備材料不健全等。部分景區內旅遊集散中心、諮詢服務中心、停車場、交通標識、旅遊廁所、垃圾處理等建設滯後。

  三是旅遊項目核心品牌少,缺乏影響力和吸引力。目前全區僅有5A級景區1家、3A級景區2家,景區數量與周邊城市相比較少。旅遊項目設計上,普遍存在體驗感不強、參與度不足等問題,主打“拳頭”產品不多,缺乏有影響力的品牌,旅遊吸引力弱。

  四是部分項目前期缺乏統一規劃,同質化傾向明顯。部分旅遊項目建設前期介入和宏觀指導工作不夠,缺乏統一規劃佈局,如東部川區的天源生態農業園、金偉源特色種植示範園與白廟境內的陽光采摘園和文鄧大樹谷等均為“旅遊+餐飲+採摘”模式,缺乏錯位競爭和優勢互補的思維和理念。

  五是全區高端旅遊人才匱乏,部分景區經營理念落後。旅遊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缺乏精通旅遊管理和擅長旅遊營銷策劃的高層次人才,從業導遊大都是初級資格,中、高級資格偏少。絕大多數景區景點吸引力不強,仍以收取門票為主營業收入,沒有實現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的轉變。

  五、對加快我區全域旅遊發展的建議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委員們提出了一些意見建議,綜合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

  1.提高思想認識,營造重視支持全域旅遊發展的良好氛圍。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堅持政府主導,引領推進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一是納入全區經濟發展計劃,擺上工作日程。進一步加強對全域旅遊工作的組織領導,作為“一把手”工程,確定“路線圖”,繪好“時間表”,制定“任務書”,積極穩步推進。二是高標準定位,科學制定規劃。按照一流旅遊目的地標準,即“社會認知度高、有獨一無二的吸引物、有完善流暢的市場營銷和集散能力、極為便利的可進入性和通達性、豐富多彩的旅遊活動、周密而細緻的安全保障、極高的遊客滿意度、積極有效的措施和行動”,高水平超前規劃,高標準全域打造。三是加強協作配合,形成發展合力。各職能部門要堅持融合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強協作配合,大力實施“旅遊+”工程,推動旅遊業與工業、農業、現代服務業等多個產業的深度融合,積極為旅遊企業出謀劃策,排憂解難。四是學習借鑑外地經驗,創新發展路子。要走出去,學習觀摩外省區發展全域旅遊的新思想、新模式、新辦法,借鑑他們在融資、景區運營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成熟經驗,開闊視野,借雞下蛋,創出自己的發展路子。

  2.突出項目帶動,為推進旅遊產業發展提供承載。以項目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提升旅遊服務品質。一是加大旅遊招商引資力度,做好融資文章。重點引進實力較強、有旅遊開發經驗的品牌企業,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吸引更多金融資本、產業資本、民間資本參與旅遊業發展,推動旅遊建設項目儘快落地並建成受益。二是_交通瓶頸制約,提升景區通達能力。加快飛機、高鐵、高速公路、城市公交等交通設施建設,暢通城鄉交通網絡,打通景區景點間的旅遊通道。要在道路沿線佈設觀景台、停車場等配套設施,積極推進房車露營地、自駕遊基地建設。三是進一步完善公共設施,營造良好氛圍。按照“城鎮景觀化、景城一體化、全域旅遊化”要求,積極建設遊客集散中心、諮詢服務中心、標識標牌、旅遊廁所等公共服務設施,紮實推進我區旅遊業發展由景區模式向全域旅遊模式轉變。

  3.進一步豐富旅遊產品供給,培育旅遊新業態。一是推進鄉村旅遊提檔升級。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現代農業莊園或美麗鄉村示範區,打造鄉村旅遊發展綜合體,全面推進鄉村旅遊提檔升級,切實發揮旅遊業在脱貧攻堅和助農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挖掘文化內涵。要深入挖掘崆峒道源文化、中醫藥養生文化、農耕文化、隴東民俗文化內涵,抓好養生養老項目、農耕文化展示項目建設,鼓勵民俗文化演出團體、養生旅遊商品企業、中醫藥養生適宜技術、養生特色餐飲企業等進駐景區,滿足遊客養生體驗、休閒度假的需求。三是注重旅遊產品包裝。以“平涼紅牛”“平涼金果”品牌為依託,通過舉辦平涼養生旅遊示範點評定命名等活動,評選一批特色旅遊景點、養生場館,強勢推向市場。持續加強與甘肅蘭神、上海春秋等省內外知名旅行社的合作,推介養生旅遊產品和旅遊線路,以市場帶動養生產業快速發展。

  4.加強營銷宣傳,進一步提升崆峒旅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一是加大策劃力度。做好品牌包裝策劃,策劃崆峒旅遊形象廣告語,用“不到崆峒不知‘道’”一句話叫響崆峒。研究製作一批旅遊宣傳圖書、旅遊歌曲、微電影等高質量的旅遊宣傳品,賦予旅遊項目更多的文化內涵,增強旅遊景點的吸引力和神祕感。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在主流媒體及客源密集區的宣傳,重點在發達地區高鐵沿線和周邊城市等宣傳崆峒旅遊品牌和旅遊產品,積極參加各類專業展會和推介活動,以節促遊,以節興旅。三是創新宣傳方式。綜合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平台,如抖音和火山等手機APP,邀請專業機構或知名網紅,通過微電影、數字旅遊、影視植入、在線預定等媒介加強宣傳。尤其要與加強與途牛、攜程等互聯網旅遊平台的合作,實現旅遊營銷網絡的全覆蓋。

  5.強化三項保障,全面提升全域旅遊發展水平。一是加強人才培養引進。進一步加大旅遊人才培養、選拔和引進力度,制定支持特殊旅遊人才優惠政策,建立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大力引進旅遊管理、策劃、營銷高端專業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旅遊人才隊伍。二是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要將發展全域旅遊作為各鄉鎮和相關部門的發展目標,明確任務分工和要求,納入年度績效考核重要內容,同部署,同督辦,同考核。按照全域旅遊發展的新特點、新要求設置評價指標,探索建立旅遊服務質量和旅遊企業、景區景點綜合效益評價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平台,建立全域旅遊科學評價機制,提升旅遊服務質量。三是加強旅遊軟環境建設。規範旅遊執法行為,強化旅遊行業管理和安全保障,加強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努力營造文明旅遊、和諧旅遊、安全旅遊的良好氛圍。

旅遊發展調研報告3

  內容摘要:為推進旅遊健康快速發展,渝北區人大常委會對全域旅遊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認真分析了全域旅遊的內涵、意義以及渝北區發展全域旅遊的現狀,立足渝北實際,從發展全域旅遊的總體思路、發展原則、空間佈局、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議,為全市旅遊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20xx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視察期間,做出了“發展全域旅遊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的重要指示,開啟了我國全域旅遊發展的新紀元。20xx年,全域旅遊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明確提出,要“完善旅遊設施和服務,大力發展鄉村、休閒、全域旅遊”。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使全域旅遊成為新時代旅遊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充分釋放旅遊綜合功能,促進旅遊業成為渝北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建設美麗渝北的主抓手、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撐點,將不斷增強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體驗,為深入推進區“135”發展戰略、加快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注入發展新動能。

  一、全域旅遊的基本內涵

  全域旅遊指將特定區域作為完整旅遊目的地,進行整體規劃佈局、綜合統籌管理、一體化營銷推廣,促進旅遊業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實現旅遊業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發展模式。實質是通過由“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發展模式轉變,以旅遊業帶動、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和理念。全地域謀劃打造、一體化規劃實施、全空間景區化建設、全產業融合發展、全社會參與行動等是全域旅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理念的重要內涵。

  (一)發展全域旅遊是旅遊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創新發展方面,全域旅遊是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創新,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協調發展方面,發展全域旅遊有利於統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區域特色化發展、推進鄉村旅遊提質增效、完善產業配套要素和提升整體服務水平。綠色發展方面,發展全域旅遊能把生態和旅遊結合起來,把資源和產品對接起來,把保護和發展統一起來,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創造更多的綠色財富和生態福利。開放發展方面,全域旅遊更加註重拓展開放發展空間,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種制約,形成開放發展的大格局。共享發展方面,實施全域旅遊、促進城鄉旅遊互動和城鄉發展一體化,不僅能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村人口的福祉,還能提升城鄉羣眾生活質量,形成統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鄉旅遊大市場。

  (二)發展全域旅遊是促進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新時代,旅遊已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遊客對旅遊的需求也越來越個性化和多樣化。發展全域旅遊有利於促進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擴大老百姓的出遊空間,為老百姓提供多元化的旅遊選擇,大幅提升老百姓的出遊意願、出遊頻率,全面提高國民旅遊福利,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數。

  (三)發展全域旅遊是推進渝北區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載體。發展全域旅遊有效改善城鎮和農村基礎設施,促進城市人口向特色旅遊小城鎮有序轉移;可以聚集人氣商機,帶動現代生態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商貿物流、交通運輸、餐飲酒店等行業聯動發展,為城鎮化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發展鄉村旅遊、觀光農業、休閒農業,能使農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就地市民化。發展全域旅遊,能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現城市文明和農村文明的直接相融,促進農民在家就能開闊視野、提升文明素質,加快從傳統生活方式向現代生活方式轉變。

  (四)發展全域旅遊有助於全面提升渝北區綜合競爭力。旅遊業對世界經濟發展和就業的貢獻均超過了10%,早已成為世界重要產業。新時代,遊客更希望在當地進行深入的交流交往,更重視對一個地方風土人情、居民素質等整體環境的評價。我國不少省份也紛紛實施旅遊戰略,特別是貴州省大力發展旅遊業取得的巨大成績,不僅促進了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改善,還提高了貴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振了貴州幹部羣眾幹事創業的精氣神,極大增強了貴州在西部省份中的綜合吸引力和競爭力。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二、渝北區發展全域旅遊的現狀分析

  渝北區位於長江以北、嘉陵江以東的兩江懷抱地帶,幅員面積14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萬,是重慶主城和兩江新區核心區域,是重慶新的城市中心和休閒中心。2016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141.94萬人次,同比增長13.3%,實現旅遊收入70.04億元,增長15.2%。其中接待海外遊客26.79萬人次、過夜遊客991.85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11.0%、10.0%,旅遊業已逐漸成為渝北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首站地位顯著,交通優勢明顯,區內江北國際機場開通國內外航線共260餘條,其中國際航線61條,重慶火車北站是重要的城際交通樞紐,同時境內還有4條鐵路幹線、8條高速公路、7條輕軌,現代交通體系較為發達。市場潛力巨大,渝北是重慶主城的重要組成板塊,背靠1000萬主城人口,機場過境遊客吞吐量達3800萬人次,都市休閒旅遊需求旺盛,與四川、貴州、湖北等地互動頻繁,旅遊客源優勢較為明顯。

  (二)旅遊資源較為豐富。全區現有國家A級旅遊景區5個(不含兩江新區),其中4A級景區1個, 3A級景區4 個。大都市與大農村並存,既擁有都市商圈、特色街區、主題公園、農旅項目、歷史文化等都市休閒旅遊資源,也擁有山、水、田、園、林、泉、洞、峽、瀑等自然資源,特別是近年來鄉村旅遊發展迅猛,興隆花海、木耳七彩大莊園、大盛櫻花小鎮、大灣花仙谷等項目已初具雛型。

  (三)旅遊產業基礎較好。旅遊星級飯店10家(不含兩江新區),其中五星級旅遊飯店1家,四星級旅遊飯店4 家,三星級旅遊飯店5家,共有客房2525間,牀位4147張。旅行社33家,分社7家,旅行社服務網點280家。

  (四)實施“旅遊+”正當其時。目前,渝北區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和消費能級提升的“換檔期”,幹部羣眾對完善城鄉功能、提靚城鄉形象、提升旅遊品質有一定共識。這為實施“旅遊+”、促進全域旅遊發展提供了最佳切入期。大力推進旅遊與城鄉建設、商貿會展、文化體育、健身康養、生態保護、農業產業以及水、電、氣、路、訊等領域的融合發展,有利於助推新型工業化、現代服務業、農業農村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

  但從總體上看,渝北區還存在對發展全域旅遊認識不充分、理解不全面、發展思路定位較模糊、精品旅遊景區數量少帶動力弱、旅遊基礎設施相對滯後、空間規模不足、產業鏈不完整、融合度不高、體制機制保障不夠有力等影響旅遊業快速發展的短板,需要通過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建設提升精品旅遊景區,完善全域旅遊基礎設施和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健全旅遊公共服務體系,拉長旅遊產業鏈、提高產業融合度,構建新型旅遊發展格局,提高人民羣眾對旅遊的滿意度。

  三、渝北區發展全域旅遊的總體思路、發展原則、空間佈局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緊扣區“135”發展思路,圍繞打造“山水之都·臨空渝北”旅遊品牌,堅持以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一城兩區八景”總體佈局,通過全域佈局、全景覆蓋、全局聯動、全業融合、全民參與,推動旅遊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將渝北區打造成具有強勁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國際臨空旅遊城,助推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

  (二)發展原則。堅持保護優先,適度發展的原則。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為導向 ,處理好渝北區全域生態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係,在保護的前提下,發揮生態資源的旅遊功能,因地制宜,合理推進全域旅遊發展。

  堅持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原則。堅持“都市旅遊+鄉村旅遊”雙輪驅動的協調發展戰略,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堅持瞄準主城,放眼世界的原則。順應旅遊市場需求個性化與多樣化、精緻化與高端化的要求,瞄準主城客源,爭取周邊市場,放眼國際市場。

  堅持規劃引領,分步實施的原則。堅持規劃先行,編制“多規合一”的全域旅遊規劃,按計劃分步實施,按年度分期推進,逐步推進全域旅遊向組團化、集羣化發展。

  堅持培育品牌,核心做亮的原則。強化品牌意識,培育拳頭產品,做亮精品景區,設計精品線路,加強宣傳營銷,提升旅遊品質,增加有效供給。

  (三)空間佈局。“一城”,即國際臨空旅遊城。發揮渝北區作為重慶與世界交流交往的窗口功能,充分利用航空帶來的巨大客流量,策劃一批適宜72小時過境免籤遊客的都市旅遊和鄉村旅遊項目,建成向世界推薦重慶的精品展示中心和旅遊集散中心。依託保税區和機場商務商貿區,開設進境免税店、進口商城、進口商品便民店,打造保税商品、進口商品批發零售中心和進口商品分銷體系,建成重慶接軌世界、融入全球的重要平台。利用“重慶飛”項目,加大對“渝新歐”國際大通道旅遊城市及澳大利亞黃金海岸、美國舊金山、法國巴黎、意大利羅馬等9條國際旅遊客源地旅遊機構的深度合作,推動旅遊國際化,努力將渝北區建設成為國際臨空旅遊城。

  “兩區”,即都市旅遊區和鄉村旅遊區。都市旅遊區,即以機場為核心、車程半小時內的城市區域,重點依託兩路片區和“三龍”片區,以建設特色街區為抓手,大力完善都市旅遊功能,提靚城市形象,推進渝北由城區旅遊向旅遊城區轉變。鄉村旅遊區,即以渝北農村全域空間範圍,以“三環十景”的農旅融合發展規劃佈局為引領,打造提升農村全域美景,推動旅遊與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的深度融合,成為承接都市旅遊延伸功能的服務配套區、休閒度假區和生態涵養區。

  “八景”,即八大精品旅遊景區。立足現實基礎、發展潛力和輻射區域,重點打造八大精品旅遊景區,增強渝北旅遊的核心吸引力和競爭力,帶動全域旅遊發展。加快建設和提升統景國際温泉城、兩江國際商務中心、兩江國際影視城、“巴渝鄉愁”田園綜合體、玉峯山森林氧吧、銅鑼山國家礦山公園、環山—聖名環球世貿城和嘉州商圈,打造支撐渝北旅遊的核心力量。

  (四)發展目標。到2021年,把旅遊業培育成為渝北戰略性先導產業,建成以國際臨空旅遊城為統領、都市旅遊區和鄉村旅遊區為驅動、八大精品景區為支撐,城市時尚、鄉村古樸,業態豐富、功能完備、集散便捷的宜居宜業宜遊的休閒旅遊目的地。

  ——旅遊經濟總量。全區旅遊總收入突破120億元,旅遊總人數突破3500萬人次,年接待過境遊客300萬人次,新增就業5萬人。

  ——旅遊吸引力。國家A級旅遊景區數量達到10個,其中國家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3 個、3A級景區6個,精品特色旅遊線路10條。

  ——旅遊服務能力。星級標準飯店總量達到12 家,其中5星級飯店數量達到2 家、4星級飯店5 家、3星級飯店5個。成功創建全域旅遊示範鎮3個,全域旅遊示範村20 個,培育限上旅遊企業30家。

  四、渝北區發展全域旅遊的重點任務

  (一)實施精品旅遊景區工程。重點推進八大精品景區建設,按照“大投入大開放、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思路,充分挖掘旅遊資源的內涵和外延,高起點謀劃帶動性強、特色鮮明的大項目,着力推進傳統景區的提檔升級,增強精品景區的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努力將渝北打造成重慶旅遊必到目的地。大力推進統景國際温泉城國家5A級景區創建,帶動統景景鎮融合發展。高起點規劃建設兩江國際商務中心,進一步豐富嘉州商圈業態,努力把兩江國際商務中心、嘉州商圈培育成國家都市旅遊4A景區。整合力量加快按國家4A景區標準實施“巴渝鄉愁”田園綜合體和銅鑼山國家礦山公園項目,引爆渝北鄉村旅遊。精心策劃玉峯山森林養吧和聖名環球世貿城片區環山項目,打造主題突出的康養休閒勝地。進一步提升兩江國際影視城—國際華園影響力,打造成為重慶旅遊新名片。

  (二)建設特色街區(小鎮)工程。進一步完善城市旅遊功能配套,挖掘城市人文底藴,推動特色街區建設。以龍興古鎮、巴渝民俗博物館為重點,深入挖掘巴渝特色文化內涵,打造歷史文化街區。以中央公園、國際會展城為重點,打造城市地標及風貌展示街區。以重慶文化創意公園、仙桃數據谷、圖文兩館為載體,打造文化創意街區。發揮全民健身中心等城市公園的健身康養功能,發展城市綠道、騎行公園、慢行系統,拓展城市運動休閒空間,打造運動健身街區。對重慶耍壩等現有特色休閒街區進行提檔升級,規範機場轉盤渝航路餐飲經營環境,依託渝北“水煮魚”和“巴渝兔”等特色餐飲,打造“中國水煮魚之鄉”特色美食街,使之成為展示渝北區形象的靚麗窗口。以各鎮、村產業為依託,建立配套完善、特色鮮明、產業活躍、美麗宜居的特色旅遊小鎮。突出温泉特色,依託御臨河濱河資源和梨橙、歪嘴李兩大產業資源,促進統景景鎮融合,打造具有國際休閒度假水平的温泉小鎮。依託白巖山萬畝野生櫻花和山巒秀麗等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對自然田園進行藝術提升,打造具有田園牧歌意境的高山“櫻花小鎮”。依託銅鑼山生態資源和產業優勢,突出“花”“果”特色,通過豐富娛樂體驗、生態休閒、康養度假等業態,構建以大生態、大健康為主題的石船花果小鎮。依託立體山地海拔優勢、原生態田園風光及華鎣山佛教文化等資源,打造茨竹避暑康養小鎮。

  (三)鄉村旅遊品質提升工程。強化“鄉村公園”理念,以“一院一景、一村一景、一路一景、一庫一景、一河一景、一園一景”等“六個一景”建設為抓手,推進農村全域美景建設。加快推進農旅融合發展規劃和“三環十景”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專項規劃,着力建設一批集生產、教育、觀光、科研、創新、示範、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農業主題公園、科技示範園、農事體驗園等鄉村旅遊景區(點),實現鄉村旅遊全域全季全方位遊。按國家3A標準抓緊完善統景印盒景區、茨竹放牛坪景區的旅遊配套設施,加大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服務接待設施建設,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提升整體服務水平。對現有鄉村旅遊點進行提檔升級,突出特色,精心設計,完備功能,增強旅遊的內涵和價值。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推進“廁所革命”,打造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面貌。

  (四)特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文化是旅遊之魂,旅遊是展示、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重要載體,旅遊與文化相融合是必然趨勢。要深度挖掘傳承和弘揚巴渝特色文化,使文化浸潤旅遊業的全產業鏈,講好渝北故事,提高旅遊的文化內涵和品位,為遊客提供更多美好的文化旅遊產品。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把渝北規劃展覽館、博(文)物館、美術館、音樂館等服務人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場館納入城市規劃建設,加快渝北檔案館、黨史館建設,提升渝北城市文化品味。加強對渝北各行各業“名人”“大師”“工匠”的挖掘、評選和推介,根據歷史典故、民間傳説、民俗民風編寫渝北軼事、趣事,發展羣眾文化,增強渝北人文底藴。積極承辦國際國內大型論壇、行業峯會以及文體賽事(活動),鼓勵市內外文化名人、藝術院校到渝北創建工作室或創作基地,增強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把華鎣高腔、小河鑼鼓、渝北酒釀製技藝、土坨麻餅製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旅遊項目建設統籌佈局和推進,豐富旅遊內涵。

  (五)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工程。構建“城區+重點?特色鄉鎮+旅遊名村”的三級節點體系,打造以“臨空旅遊集散中心”“龍頭寺旅遊集散中心”為核心的全域旅遊服務樞紐,逐步建立鎮(街)、村(社區)兩級旅遊公共服務平台,加強和改善全域旅遊服務水平。完善旅遊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重點要加快完善渝北旅遊道路交通運輸體系,按交通會戰三年行動方案,打通城市斷頭路,加快農村“十縱十橫”骨架路建設,切實提升城鄉路網對旅遊發展的支撐能力。改造提升旅遊路等級,全面打通城(鎮)—景之間、景—景之間公交旅遊客車通行瓶頸,形成旅遊道路環線,實現城(鎮)—景通、景—景通。樹立農村公路景觀規劃設計理念,建設“路邊有綠化,道路從森林中穿過”的景觀路網系統。加強旅遊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完善遊客服務中心、景區導視系統、停車場、休閒座椅、旅遊廁所等設施,提升景區整體品質。

  (六)旅遊要素水平提升工程。提升餐飲品質,挖掘開發渝北特色傳統菜品和民間小吃,支持文化餐飲“申遺”,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餐飲品牌。構建新型住宿業,適量培育高星級飯店,大力引進住宿品牌企業到渝北連鎖化、網絡化、集團化發展,鼓勵發展自駕車營地、帳篷酒店、民宿等新型住宿業態。優化旅行社行業,推進傳統旅行社轉型發展,支持旅行社服務網絡進社區、進農村,鼓勵在線旅遊企業進行全產業鏈運營。積極發展旅遊購物,加大對“渝北造”特色商品的宣傳,大力推進本區農副產品向旅遊商品轉化,在機場、高鐵車站、旅遊服務區、高速路休息區、精品景區和鄉村旅遊景區(點)等地設置特色旅遊商品購物區, 滿足遊客購物需要。推動娛樂業健康發展,探索“景區+遊樂”“景區+劇場”“景區+演藝”等娛樂模式,豐富旅遊內容。

  (七)智慧旅遊體系建設工程。加強渝北旅遊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機場、碼頭、賓館飯店、景區景點、農村全域無線網絡全覆蓋。建設渝北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台,完善旅遊公共信息發佈及資訊平台和旅遊業門票預約與客流預警平台,大力創建智慧旅遊城區、智慧旅遊景區、智慧旅遊企業、智慧旅遊鄉村,實現智能導遊、電子講解、在線預訂、信息推送等功能。建設旅遊行業監管綜合平台和旅遊應急指揮體系,實現旅遊行業監管智能化。大力發展旅遊電子商務,推進網絡營銷、網絡預訂、網上支付以及諮詢服務等旅遊業務,發展在線旅遊租車和在線度假租賃等新業態,整合線上線下及全產業鏈旅遊資源、要素和技術,推動“互聯網+旅遊”融合發展。

  (八)實施產業融合發展工程。大力促進“旅遊+城鎮化”,在城市(鎮)建設改造中不僅注重建築的基本功能,同時突出建築的景觀效果,完善城市(鎮)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增強城市(鎮)支持旅遊綜合體、主題功能區、中央休憩區等建設。大力促進“旅遊+新型工業化”,突出渝北區在智能製造、汽車製造及軍轉民項目等方面的產業特色,鼓勵工業企業以企業品牌文化、科技創新技術、生產製造工藝及流程等為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工業旅遊,打造工業旅遊示範基地。大力促進“旅遊+農業農村現代化”,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和休閒農業,發展田園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實施鄉村旅遊“後備箱”行動,推動農副土特產品通過旅遊渠道銷售,促進農民增收。旅遊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旅遊關聯性、帶動性作用,大力促進旅遊+商務會展、健身康養、教育科研等其他服務業融合發展,拓展服務新業態。

  (九)實施旅遊宣傳營銷工程。積極拓展大市場、實行大營銷、開展大推介,做到全區總動員、全員做營銷、全媒體宣傳、全球引客源。擴大旅遊對外宣傳,把航空、高鐵、高速公路通達城市作為營銷主戰場,在央視和各大媒體實施“山水之都·臨空渝北”整體品牌形象宣傳,選聘中外文化名人擔任旅遊文化大使推介渝北旅遊。強化“山水之都·臨空渝北”旅遊品牌,每年由區領導帶隊,在全國開展旅遊營銷推介活動。針對不同需求精心策劃特色美食遊、休閒觀光遊、文化古鎮遊、商旅購物遊和温泉養生遊等旅行線路,利用旅遊政務網、旅遊形象宣傳片、旅遊微信平台、旅遊微電影、特色文創演出等方式全方位宣傳營銷,重點提升八大精品旅遊景區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鼓勵景區組建和參與跨區域、跨行業旅遊營銷聯盟,抱團拓展市場,積極招攬客源。強化以節促遊,繼續辦好國際旅遊時尚節,統景温泉節、兩江文化影視節、巴渝武術節等各類節慶活動,着力把渝北節會打造成知名旅遊品牌。

  (十)規範旅遊市場秩序工程。按照旅遊法和重慶市旅遊條例,切實維護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旅遊綜合執法機制,在重點旅遊景區探索建立旅遊警察、旅遊工商分局、旅遊巡回法庭等管理機構。發揮旅遊部門主管作用,加強旅遊執法,着力解決執法難、執法軟的問題。完善旅遊投訴受理機制,依法打擊不合理低價遊、強迫或變相強迫旅遊消費、虛假廣告行為,查處違法違規企業和從業人員。建立健全旅遊從業者、經營者和消費者信用體系,將旅遊失信行為納入“黑名單”。發揮旅遊行業協會的自律作用,引導旅遊經營者依法經營。

  五、渝北區發展全域旅遊的保障措施

  (一)創新機制,增強合力。充分學習借鑑貴州、浙江等地發展旅遊的經驗,進一步突出旅遊業在全區發展大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使旅遊業成為全區的新興產業。成立高規格的全域旅遊發展領導工作機構,建立健全由渝北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統籌,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的旅遊發展領導小組,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定期研究解決旅遊發展中的重大事項和問題。探索成立渝北區旅遊發展委員會,強化工作統籌、協調推進和督促落實,改變旅遊發展“九龍治水、政出多門”的格局。把旅遊發展績效作為部門、鎮街領導班子和主要負責同志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推動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研究出台支持鼓勵旅遊發展的政策措施,每年召開全區旅遊發展大會,進行充分發動,並通過現場觀摩會、工作推進會以及明察暗訪、督查通報等形式,推動重點工程落實。

  (二)科學規劃,多規合一。在全面普查區內各類旅遊資源、摸清家底的基礎上,抓緊編制渝北區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紮實推進“多規合一”,合理確定全域旅遊發展目標、空間佈局和發展路徑,統籌推進全域旅遊建設,尤其要注重對旅遊新要素、新業態的規劃,創造渝北旅遊新優勢,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將旅遊用地規劃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與城鎮體系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鄉村旅遊發展規劃等相互協調、無縫對接,將“條條規劃”整合為“塊塊規劃”,切實解決規劃落地,避免低水平重複規劃和行政資源浪費。

  (三)優化環境,加大投入。優化投融資環境,搭建由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全域旅遊融資平台。充分利用國家和市級扶持鼓勵政策,拓寬投融資渠道。完善渝北區鼓勵全域旅遊發展的政策,重點研究出台促進旅遊投資、激活旅遊消費、運用旅遊新技術和培育旅遊新要素、新業態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大旅遊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各類資本投資開發建設重大旅遊項目。支持民眾通過眾籌、眾創等方式投身旅遊創業,讓旅遊產業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廣闊舞台。強化財政保障,提高資金效率。樹立“根據項目安排資金”的投入理念,建立完善旅遊重點項目庫(目錄),明確階段目標,按職責範圍分解到部門和鎮街實施。部門、鎮街據此按各自職責編制完善預算,集中投向重點項目,健全完善“多渠道投入、全方位整合”的旅遊項目投入機制。

  (四)全域發展,人才先行。通過對外引進與聯合培養相結合,鼓勵引進旅遊行業各類專業人才,完善高中初級相結合的旅遊教育體系。加強旅遊教育培訓和人才隊伍建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舉辦全域旅遊高級研討班、高級旅遊管理人才研修班、旅遊飯店總經理崗位職務培訓班、旅遊社管理人員崗位職務培訓班,開展各類旅遊行業技能大賽,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區旅遊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快建設社會化旅遊人才服務體系和市場化保障機制,完善旅遊人才評價體系和人才流動機制,積極探索旅遊人才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大力提高旅遊人才配置效能,確保實現全域旅遊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