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家校共育的觀後感8篇 共同成長:家校合作的心得體會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06W

近年來,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日益重視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家長和學校應該攜手合作,共同促進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這不僅能夠提高孩子的成績,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個性與情感。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家校共育的觀點和方法。

家校共育的觀後感8篇 共同成長:家校合作的心得體會

第1篇

觀看完《家庭教育的責任與未來》的專題講座,我獲益匪淺,感觸頗深,明白了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説意義非凡。“家庭是孩子永遠眷戀且永不停課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師。”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正如講座中説的,過度關愛,會導致過度依賴;過度操心,會導致過度懶惰;過度限制,會導致過度低能;過度期望,會導致過度壓力。我們不能做孩子事無鉅細的保姆,凡事包辦,而是要做孩子成長中的導師,做永不退休的父母。

要做孩子心靈上的傾聽者,多和孩子做一些心靈層面的溝通,多瞭解孩子的想法。只有不斷學習,父母才能承擔“教育者”的角色,與孩子共同成長。

要做孩子成長中的欣賞者,當孩子積極努力,體驗過程時,做孩子的陪伴者,有人關注和分享,會讓孩子更加努力,更加堅定,在鼓勵和肯定中收穫更大的成功。

要做孩子的人生規劃師,將視野拓寬到課堂之外,陪他閲讀豐富內心,陪他運動強健體魄,帶他旅遊見世面,帶他體驗各行各業瞭解生活百態。

家校共育的觀後感8篇 共同成長:家校合作的心得體會 第2張

第2篇

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父母的行為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效仿。作為家長,我認識到身教更大於言傳,現在孩子的思想品行、道德觀、人生觀都在日趨成熱這就需要家長以身作則,時刻正確引領、引導孩子往德智兼備的人生軌道。

學會放手。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事,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在他自己能力範圍內理應接受的行為,做父母的不能替代,要做有原則、有底線的父母教育孩子,培養孩子做一個有擔當、有責任的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會渴望得到認可,我們作為父母在這個時候一定要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而不是一味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去做對比,不輕易地否定孩子的一切。當然父母也不能無原則的寬容,做的不好的地方,是需要父母正確引導。

需要家長與學校聯手溝通與合作,教育不是老師的事情,我們家長不能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想當然地轉嫁給老師們,相反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關注和教育,讓孩手感受到家庭的愛和關懷,不是丟學校就不管了。

第3篇

“雙減”政策剛剛落地時,對家長來説是很焦慮的,面對越來越高的會考分數線,看着周圍的孩子都在努力學習,擔心自己孩子跟不上大部隊。但一年以來,發現“雙減”切實減輕了孩子過重的課業負擔和課外的教育培訓壓力,學習成績也沒下降。

聽了《雙減下的家庭教育》講座後,讓我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了新的思考。沒有了參加輔導班的焦慮內卷,應該更加側重於孩子的“心智”的培養,用讚賞和鼓勵的方式去發現孩子的特點,培養他的興趣。就拿小包來説,基本上每天的作業都能在學校完成,放學回家他會練書法,看書,複習預習學習內容,更加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學校開設了“小水珠”拓展課程,小包選到了心儀的足球課,一到週三就興沖沖地帶好球包參加訓練。雙休日他也有了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參加了足球訓練和乒乓課,增加了户外運動,提升了身體素質。

“雙減”下孩子的學習更多的是靠內驅力,學校是學習的主戰場,家庭是成長的重要陣地。雖然“雙減”下作業量是減少了,但學校的教學質量一點也沒有降低。尤其是上學期網課期間,三林北的老師們特別認真負責,一直關注孩子們的聽課情況,完成作業的情況,關注孩子們的心理狀況,令家長們特別感動。作為家長要做的是配合好學校教育,家校形成合力,共同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

第4篇

如何開展家庭教育,如何高效的實現家、校共同教育?帶着迷茫與疑問,認真觀看了《第五屆新家庭教育文化節雲上大會》,感觸很深,也找到了答案。

曾經以為是孩子的問題才造成了家長的焦慮,聽完陳默老師《“雙減”之下父母如何應對》的演講,認識到是家長自己的焦慮、虛榮、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導致孩子們缺乏學習、探索的興趣和糟糕的親子關係,讓父母無法為孩子們充滿樂趣的主動學習和良好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陳默老師的演講告訴我們要放下焦慮,迴歸到父母該有的樣子,從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開始,多關注孩子的日常起居,不要三句話不離成績考試,靜心的`多陪伴孩子成長,陪孩子運動閲讀,以身作則做好道德榜樣,帶領孩子們在生活勞動中積累智力和社會經驗,讓孩子擁有治癒一生的童年。

這是一場優質的教育思想碰撞,給予我們的啟迪是深刻的,當然關鍵還是在思考後的落實和執行,我們應該慶幸遇上“雙減”政策,也要藉着“雙減”的東風,引導出一場持續的良好教育和美好成長!

第5篇

20xx年7月《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公開發布。“雙減”這個新名詞第一次進入我們的生活。一開始聽到這個名詞的時候我是焦慮的,無法想象雙減後孩子還怎樣學習。後來確實各種政策相應出台,我認識到“雙減”將是大勢所趨,我作為家長,首先要從思想上先轉變過來。

唯分數論不可取,卷面成績只是一個階段學習的結果,並不能代表一個人之後的人生。還要更加關注對孩子自律和自我修養的培養和訓練。在“雙減”下,孩子的課業負擔減輕,家庭作業減少,但是時刻保持求學、樂學的勁頭不可減。作為家長,除了為孩子創設獨立學習的環境和制定固定的學習時間外,可以從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多方面拓展知識獲取的途徑。知識就在身邊,是可摸、可及、可感的。比如週末我喜歡一家騎着自行車去大型超市購物,特意選擇自行車而不是公交或者私家車作為交通工具,是希望孩子能更好的接近大自然,並且身體也得到鍛鍊。去超市也能更直接的體驗生活,讓孩子真正成為我們家的一員,同時也增進我們的親子關係。

“雙減”政策是國之大計,家之大業,更是家長素質和孩子能力的雙重比拼。我們家長只有和學校共同努力,才能為孩子成就更美好的明天。

第6篇

7月15日,我觀看了家庭教育公開課——《家庭建設與父母攜手育兒》,受益匪淺。

公開課中,劉慧教授和李寧老師講到,父母要學會讀懂孩子的表達,要重視孩子內心的感受,要允許孩子有情緒、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父母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語言引導,培養孩子正向積極樂觀的思維、表達和態度。

一直以來家長過多的重視孩子的學習,沒有重視孩子的心裏感受,總是覺得父母做的一切是為他好,孩子就應該聽父母的,可平日裏和孩子也會意見不一致,有時你説你的他根本聽不進去,作為家長還很生氣,認為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不能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通過學習,我明白了,首先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與孩子平等交流,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感觸和情緒表達出來,正如兩位老師説的給孩子最有價值的關心,而不是自以為是的對他好,要重視孩子的內心感受;當孩子有情緒時不能一味的打壓、批評,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瞭解孩子真正想表達的東西。其次身教重於言傳,父母首先做好自我的情緒控制,才能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父母平日裏不應該總説孩子這做的不夠好,那做的不對,應該以積極的語言與孩子溝通,善於發現細小的閃光點,父母的肯定有利於孩子形成正向積極的樂觀態度。

非常感謝學校、老師們給家長們提供的學習平台,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科學的育兒方法和家庭教育理念,作為家長更要加強學習,與孩子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第7篇

觀看了家庭教育公開課——“雙減”之後家庭教育的所思所為後,首先真切感受到了政府、社會、學校,對教育改革的深思與舉措,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深切之愛。

非常認同課中張教授所説的“要守住教育的三條底線”——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這三條底線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來守護,這也是“雙減”政策的長遠意義,讓教育迴歸常態化的本真狀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家長要儘快從對“雙減”政策的焦慮中醒悟過來,思索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積極配合學校,配合政府關愛好我們的孩子。家長們要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昂貴的補習班和學區房替代不了的,解決問題最關鍵的因素是家長對孩子的用心和耐心、默默地陪伴、給予他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可能是他們最需要的。緩解教育焦慮我們可以試着從孩子的角度去換位思考;緩解焦慮我們需要放棄原本秉持的完美條件和固定目標去框固孩子;緩解焦慮需要我們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家庭的和諧,家長的自律,民主的作風,這樣才能為孩子提供最大的助力。令人欣慰的是“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我們看到了孩子們的變化—笑容多了、長高了、睡飽了、學習多樣化了。孩子們正在健康的全面的蓬勃成長。

第8篇

通過觀看雙減政策的講座視頻後,作為一名中學生家長感慨萬千。

首先要教孩子學會做人,再是學會生活,最後才能學會學習。“雙減”政策的指導思想是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家長因此要關注孩子心理健康,保障孩子的睡眠時間,加強體育運動,鼓勵孩子擁有藝術、體育類的興趣愛好。對待孩子要更有耐心,同時要提升自己與孩子相處的能力,要重點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責任心、主動性、自制力和時間管理能力,這些都需要家長在平時的教育中培養滲透。

其次陪伴孩子參加家庭勞動,學會整理自己的學習桌,打掃家中的衞生,學習自己洗襪子等力所能及的小事情,為以後獨立生活打下基礎。孩子的學習成長是一條很長的路,家庭教育也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我們要借“雙減”政策的東風,在學業壓力大幅減輕的情況下,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主動學習的能力。

最後讓孩子成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和麪向未來的人,讓教育迴歸本真。這應該是我們一起努力的方向。讓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把基本功打紮實,學習習慣養成,那孩子未來的競爭力也有了。讓孩子擁有珍貴的童年、燦爛的少年時光,不畏未來,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