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高二物理教案8篇 高二物理課堂教學實踐探究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21W

本篇教案主要涉及物理中的電磁感應和電路相關知識。通過實驗引發學生的探究和討論,加深學生對物理原理的理解和實踐能力。同時,教案延伸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對物理應用的認識。

高二物理教案8篇 高二物理課堂教學實踐探究

第1篇

2. 初步瞭解熱力學第二定律,並能用熱力學第二定律解釋第二類永動機不能製造成功的原因。

3. 能用熱力學第二定律解釋自然界中的能量轉化、轉移以及方向性問題。

2.機械能能否全部轉化為內能,那麼內能能否全部轉化為機械能?舉例説明

1. 閲讀p56思考與討論提出的問題,體會熱傳導的方向性。説説你對一切與熱現象有關的宏觀自然過程都是不可逆的這名話的理解。

2. 熱機是一種把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裝置。熱機包括熱源、工作物質、冷凝器幾部分組成。其工作原理為:熱機從熱源吸收熱量q1,推動活塞做功w,然後向冷凝器釋放熱量q2。根據能量守恆三者關係為:我們把熱機做的功w和它從熱源吸收的熱量q1的比值叫做熱機的效率,用 教type=#_x0000_t75 ole=表示,即 。

只從單一熱源吸收熱量,使之完全變為有用的功而引起其它變化的熱機。根據你所瞭解的知識,第二類永動機可能研製成嗎?説説你的理由。

②(這是按照機械能與熱能轉化過程的方向性來描述的)。

(1)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兩種表述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聯繫,然而實際上它們是等效的。

(2)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實質是它揭示了大量分子參與的宏觀過程的方向性,使人們認識到自然界中進行的涉及熱現象的宏觀過程都具有方向性。

a. 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收熱量並把它全部用來做功而不引起其它變化

b. 沒有冷凝器,只有單一的熱源,能將從單一熱源吸收的熱量全部用來做或,而不引起其它變化的熱機是可能實現的

c. 製冷系統將冰箱裏的熱量傳給外界較高的温度的空氣中不引起其它變化

d. 不可能使熱量由低温物體傳遞到高温物體而不引起其它變化

[練習1]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

d. 在熱傳導中,熱量不可能自發地從低温物體傳給高温物體。]

a. 第二類永動機和第一類永動機一樣,都違背了能量守恆定律

d. 自然界中的能量儘管是定恆的,但有的能量便於利用,有的能量不便於利用,幫要節約能源

[例4]關於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

a. 熱力學第一定律指出內能可以與其它形式的能相互轉化,而熱力學第二定律則指出內能不可能完全轉化成其它形式的能,幫這兩條定律是相互矛盾的

b. 內能可以全部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只是會產生其它影響,幫兩條定律並不矛盾

c. 兩條定律都是有關能量的轉化定律,它們不但不矛盾,而且沒有本質的區別

d. 其實能量守恆定律已經包含了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

高二物理教案8篇 高二物理課堂教學實踐探究 第2張

第2篇

教學內容: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3—3教材第八章氣體第一節氣體的等温變化。

教學設計特點:突出物理規律形成的感性基礎和理性探索的有機結合;通過問題驅動達成教目標的有效實現;重視物理從生活中來最終回到生活中去。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內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適用條件。

(3)理解等温變化的p—v圖象與p—1/v圖象的含義,增強運用圖象表達物理規律的能力;

帶領學生經歷探究等温變化規律的全過程,體驗控制變量法以及實驗中採集數據、處理數據的方法。

讓學生切身感受物理現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學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實創新的科學作風。

重點:讓學生經歷探索未知規律的過程,掌握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等温變化時壓強與體積的關係,理解 p—v 圖象的物理意義。

塑料管,乒乓球、熱水,氣球、透明玻璃缸、抽氣機,u型管,注射器,壓力計。

學生在國中時就已經有了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熱脹冷縮的概念,但對於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是不清楚的。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證精神。這節課首先通過做簡單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白氣體的質量、温度、體積和壓強這幾個物理量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然後與學生一道討論實驗方案,確定實驗要點,接着師生一道實驗操作,數據的處理,得出實驗結論並深入討論,最後簡單應用等温變化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乒乓球裏封閉了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温度升高,氣體的壓強就隨着增大,同時體積增大而恢復原狀。由此知道氣體的温度、體積、壓強之間有相互制約的`關係。本章我們研究氣體各狀態參量之間的關係。

對於氣體來説,壓強、體積、温度與質量之間存在着一定的關係。高中階段通常就用壓強、體積、温度描述氣體的狀態,叫做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對於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三個狀態參量都不變時,我們就説氣體處於某一確定的狀態;當一個狀態參量發生變化時,就會引起其他狀態參量發生變化,我們就説氣體發生了狀態變化。這一章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氣體狀態變化的規律。

師問:同時研究三個及三個以上物理量的關係,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呢?請舉例説明。

比如要研究壓強與體積之間的關係,需要保持質量和温度不變,再如要研究氣體壓強與温度之間的關係,需要保持質量和體積不變。

師:我們這節課首先研究氣體的壓強和體積的變化關係。

我們把温度和質量不變時氣體的壓強隨體積的變化關係叫做等温變化。出示本節課題:

全體同學體驗: 每個同學用力在口腔中摒住一口氣,然後用手去壓臉頰,你會怎麼樣,思考為什麼?

小組體驗:每桌同學用一隻小的注射器體驗:一個同學用手指頭封閉一定質量的氣體,另一個同學緩慢壓縮氣體,體積減小時第一個同學的手指有什麼感覺,説明什麼呢?反之當我們拉動活塞增大氣體體積時,手指有什麼感覺,説明什麼呢?要求學生體驗並説出自己的感覺和結論(即壓縮氣體,體積減小,壓強增大;反之,體積增大壓強減小)

引導學生猜想:我們猜想:在一般情況下,一定質量的氣體當温度不變時,氣體的壓強和體積之間可能有什麼定量關係呢?

學生:壓強與體積成反比例關係(從最簡單的定量關係做起)

師: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發生等温變化時壓強與體積是否是成反比例的關係,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這節課我們用實驗探究這一課題。

首先,要求學生完整的複述我們的實驗目的:探究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温度不變情況下壓強與體積之間的定量關係、

要求學生根據放在桌上的器材,思考試驗方案,並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本實驗的研究對象是什麼?如何取一定質量的氣體?實驗條件是什麼?如何實現這一條件?

學生討論回答:研究對象是一定質量的氣體,用活塞封閉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注射器內以獲取, 實驗條件是氣體質量不變, 氣體温度不變;活塞加油增加密閉性,推拉活塞改變體積和壓強;不用手握注射器;緩慢推拉活塞,穩定後再讀數。(或者有其他的實驗方案)

問題2: 數據收集 本實驗中應該要收集哪些數據? 用什麼方法測量?

學生:要收集氣體的不同壓強和體積,用氣壓計可以測量壓強,注射器上面的讀數可以得到體積。

問題3:數據處理 怎樣處理上述數據才能得到等温條件下壓強與體積之間的正確關係呢?(學生討論並回答)

學生:就是先把v和p乘起來,看看各組的乘積是否相等(或者近似相等),從而得到結論;圖像法就是以v為橫座標,p為縱座標,在用描點作圖法,把得到的數據作到座標系中,再連線,看圖像的特點,從而得到兩者的定量關係。

再讓一個學生把我們剛才分析得到的比較好的實驗方法再複述,然後師生互助完成實驗。

師生共同完成實驗: 老師推、拉活塞,一名學生讀取數據,另一名學生設計記錄表格並記錄數據。

總結提問:各小組是如何處理數據的,結論如何?(實物投影展示)

問題4:若p—v圖象為雙曲線的一支,則能説明p與v成反比。但能否確定我們做出就一定是是雙曲線的一支呢?(還是猜測)我們怎樣進一步p和v之間的關係呢?

教師:有一種思想叫做轉化的思想。若p—v圖象為一雙曲線,那麼p—1/v圖象是什麼樣子?(過原點的一條直線)那我們就再作一條p—1/v圖象看看吧!

(師)計算機擬合:把p—v圖象轉化為p—1/v圖象。我們看到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温度不變的情況下,p—1/v圖象是一條(幾乎)過原點的直線,表明壓強與體積成反比。

(三)實驗結論: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温度不變的條件下壓強與體積成反比。(學生敍述)

師:大家看到我們作出來的這條直線,還不是很準確,大家可以分析在實驗過程中有哪些地方可能引起實驗誤差?

早在17世紀,英國科學家玻意耳和法國科學家馬略特分別通過更嚴謹的實驗研究得出了這個結論,被稱為玻意耳定律。

1、 內容:一定質量的某種氣體,在温度不變的條件下壓強p與體積v成反比。

2、 公式:pv=c(常量)或p1v1=p2v2(其中p1v1和 p2v2分別為氣體在兩個狀態下的壓強和體積)

問題5:在同一温度下,取不同質量的同種氣體為研究對象, pv乘積c一樣嗎?即對不同的氣體,c是一個普適常量嗎?(學生思考不能求解或回答不一樣)

師問:怎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呢?(猜想—實驗驗證)

學生:改變氣體的質量用同樣的方法重新測量,測量數據記錄在同一表格中,通過簡單的計算就能得到結果。

結論:不一樣。質量越大,pv乘積越大。p—v圖象離座標軸越遠,p—1/v圖象斜率越大。

問題6:取相同質量的同種氣體,在不同温度下,作出的p—v圖象是否一樣?(學生猜想——驗證)

結論:不一樣。温度較高時,pv乘積較大,p—v圖象離座標軸越遠,p—1/v圖象斜率較大。

問題二:小實驗。裝水的瓶子下有小洞,當蓋子打開時水會噴出,然後合上蓋子則水就不會持續地流出了。

解釋:蓋子打開時,小孔上方的壓強始終大於外面的壓強,所以水會噴出,當蓋子蓋上時,水的上方被封閉了一定質量的氣體,當有水流出後,瓶中空氣的體積變大,根據波意耳定律壓強變小,當孔上方壓強小於外部大氣壓時,水就流不出去了。

②實驗探究方法:猜想——驗證——進一步猜想——再驗證——得到結論

2、知識 玻意耳定律:一定質量的某種氣體,在温度不變的條件下壓強p與體積v成反比。

1.課堂上讓學生從自身體驗開始,充分參與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熟悉科學探究未知世界的一般流程,並堅持滲透實事求是和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

2.教學中對應用數學方法處理物理數據,從而得出簡潔的物理學規律的過程,讓學生多練習多體驗,以使學生真正掌握,並且多給時間讓學生從圖像中找出規律,以提高學生認識圖像與應用圖像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學中學生參與小實驗及視頻材料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4、物理來源於社會生活實踐,反之也能解釋自然界及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象,有效杜絕物理和生活相脱節的現象發生、也有利於學生正確物理觀的形成。

第3篇

1、知道什麼是等勢面,知道處於靜電平衡的導體是等勢體,導體表面是等勢面.

2、知道等勢面與電場線的關係.電場線與等勢面垂直,並且由電勢高的等勢面指向電勢低的等勢面.

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類比能力,以及對問題的分析、推理能力等等.

利用等勢面圖像的對稱美,形態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美的愉悦,讓學生自己畫圖,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和鑑別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在同一等勢面上移動電荷時,電場力不做功這一特點.

(2)電場線由電勢高的等勢面指向電勢低的等勢面.

通過這兩點的理解可以讓學生根據等勢面的分佈大致畫出電場線的分佈;或是由電場線分佈畫出等勢面的分佈,以加深對本章知識的理解.

對於兩個電勢不同的等勢面不能相交這一點,可以作為思考題目,讓學生自己進行推導.另外可以讓學生採用類比的方法理解等勢面,對比重力勢能,對比等高線思考等勢面的意義,以及採用等勢面研究問題的方便之處,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需要明確的是:等勢面是為了形象的描述電場中各點電勢的分佈情況而引入的,等勢點連接成等勢線,等勢線又組成等勢面,在這裏點出:點——線——面,讓學生有這一理解過程,同時類比地理上的等高線、等高面,發揮空間想象力,在理解等勢面的有關特性時注重推理過程,讓學生展開討論,加深認識.

1、複習上一節的內容,讓學生總結上一節的主要內容.

提出問題1:在點電荷形成電場中有 a 、 b 、 c 三點,若將單位正電荷由 a 點移動到 c 點做功為;把單位正電荷由 b 點移動到 c 點做功為,如果,則 a 、 b 兩點有什麼關係?單位正電荷從 a 點移動到 b 點時,電場力做功情況怎樣?

學生分析,教師總結: a 、 b 兩點的.電勢相同.單位正電荷從 a 點移動到 b 點時,電場力不做功.

教師講解:一般説來,電場中各點的電勢不同,但電場中也有許多點的電勢相等.我們把電場中電勢相等的點構成的面叫等勢面.

(1)在同一等勢面上的任意兩點間移動電荷,電場力不做功.

分析:因為等勢面上各點電勢相等,電荷在同一等勢面上各點具有相同的電勢能,所以在同一等勢面上移動電荷電勢能不變,即電場力不做功.

(2)等勢面一定跟電場線垂直,即跟場強的方向垂直.

分析:假如不是這樣,場強就有一個沿着等勢面的分量,這樣在等勢面上移動電荷時電場力就要做功.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等勢面上各點電勢相等,沿着等勢面移動電荷時電場力是不做功的.所以場強一定跟等勢面垂直.

(3)等勢面的排布:前面已經指出,沿着電場線方向電勢越來越低.可見,電場線不但跟等勢面垂直,而且是由電勢較高的等勢面指向電勢較低的等勢面.對比書中的圖片,類比等高線與等勢面.

(5)處於靜電平衡狀態的導體是一個等勢體,它的表面是一個等勢面.

分析:因為導體在靜電平衡狀態時內部場強處處為零,在導體的任意兩點間移動電荷時電場力所做的功為零,因此導體內部各點電勢相等.

推論:地球是一個大導體,處於靜電平衡狀態的地球以及與它相連的導體是等勢體.實際上常取地球和與地球的昂兩的導體作為電勢的參考位置,認為它們的電勢為零.

由於實際中測定電勢比測定電場要容易的多,因此常用等勢面來研究電場,即先描繪出等勢面的形狀和分佈,再根據電場線與等勢面之間的關係描繪出電場線的分佈.

(1)為了形象的描述電場中各個點電勢的分佈情況,由等勢面和電場的垂直關係,可以根據等勢面的分佈情況知道電場的分佈情況.

c、處於靜電平衡狀態的導體是等勢體,導體表面是等勢面;

第4篇

分析一:本節由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引出熱力學第一定律及其數學表達式,在此基礎上結合以往的知識總結出能量守恆定律,最後通過能量守恆定律闡述永動機是不可能的.

分析二: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知,物體內能的改變量 ,運用此公式時,需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號:物體內能增加時, 為正,物體內能減少時, 為負;外界對物體做功時, 為正,物體對外界做功時, 為負;物體吸收熱量時, 為正,物體放出熱量.

分析三:各種形式的能量在轉化和轉移過程中保持總量不變,無任何附加條件,而某種或幾種能的守恆是要有條件的(例如機械能守恆需要對於系統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

建議一:在講完熱力學第一定律後,給出其表達式,為增進學生對其理解,最好能舉出實際例子,應用熱力學第一定律計算或解釋.

建議二:在講能量守恆定律後,最好能用它對以往所學知識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要使學生認識到能量守恆定律是一個普遍的規律,熱力學第一定律是其一個具體表達形式.另外,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闡述能量守恆定律的重要意義,可以簡單介紹一下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

教學 重點:熱力學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

運用此公式時,需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號:物體內能增加時, 為正,物體內能減少時, 為負;外界對物體做功時, 為正,物體對外界做功時, 為負;物體吸收熱量時, 為正,物體放出熱量時, 為負.

評析:在分析問題時,要求考慮比較周全,既要考慮到內能包括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又要考慮到改變內能也有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

例題2:空氣壓縮機在一次壓縮中,空氣向外界傳遞的熱量2.0 ×10 5 j,同時空氣的內能增加了1.5 ×10 5 j. 這時空氣對外做了多少功?

2、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別的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別的物體,在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其總量不變.(學生看書學習能量守恆定律內容).

永動機的原理違背了能量守恆定律,所以是不可能的.

方案:收集有關永動機的材料,並運用所學知識説明永動機是不可能的

第5篇

1.瞭解組成物質的分子具有動能及勢能,並且瞭解分子平均動能和分子勢能都與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物體的內能以及物體內能由物體的狀態所決定。

物體的內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學的一個重點。學生只有正確理解物體的內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熱傳遞及物體內能的變化關係。

什麼樣的能是勢能?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簧的形變關係怎樣?

(1)組成物質的分子總在不停地運動着,所以運動着的分子具有動能,叫做分子動能。

(2)啟發性提問:根據你對布朗運動實驗的觀察,分子運動有什麼樣的特點?

應答:分子運動是雜亂無章的,在同一時刻,同一物體內的分子運動方向不相同,分子的運動速率也不相同。

教師分析分子速率分佈特點——在同一時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從大量分子總體來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數,大多數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帥進一步指出:由於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個分子的動能也不同。對於熱現象的研究來説,每個分子的動能是毫無意義的,而有意義的是物體內所有分子動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動能。

討論結論應是:組成冷、熱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則其動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總體來説分子的平均動能小於熱水的分子平均動能。

教師指出:由此可見,温度是物體分子平均動能的標誌。

(1)根據複習提問的回答(地面上的物體與地球之間有相互作用力;發生了形變的彈簧各部分間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們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時,它們之間便具有勢能)説明分子間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們相對位置所決定的能,稱之為分子勢能。

應答:當r=r0時,f=0,r<r0時,f為斥力,r>r0時,f為引力。

教師指出:由於分子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彈簧形變有伸長或壓縮兩種情況,因此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也分兩種情況。

①當r>r0時,f為引力,分子勢能隨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種情況與彈簧被拉長彈性勢能的增加很相似。

小結:分子勢能隨着分子間距離變化而變化,而組成物體的大量分子間距離若增大(減小)則宏觀表現為物體體積增大(減小)。可見分子勢能跟物體體積有關。

教師指出:物體裏所有的分子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由此可知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

①物體的內能是由它的狀態決定的(狀態是指温度、體積、物態等)。

提問:對於質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氣來説它們的內能相同嗎?

應答,質量相等意味着它們的分子數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們的平均動能相同,但由於水蒸氣分子間平均距離比水分子間平均距離大得多,分子勢能也大得多,因而質量相等的水蒸氣的內能比水大。

舉例説明:當水沸騰時,水的'温度保持不變,所供給的大量能用於把分子拉開,增大了分子勢能,因而增大了物體的內能,當水汽凝結時,分子動能沒有明顯變化,但分子靠得更緊密了,分子勢能便減小了,因此物體的內能減小了。

a.靜止在地面上的物體以地球為參照物,物體的機械能等於0,但物體內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運動着和相互作用着,物體的內能永遠不能為0。

b.物體在具有一定的內能時,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機械能。如飛行的子彈。

c.不能把物體的機械能和物體的內能混淆。只要物體的温度、體積、物態不變,不論物體的機械能怎樣變化其內能仍保持不變。反之,儘管物體的內能在變化,它的機械能可以保持不變。

①靜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麼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運動,木箱具有什麼能?此時木箱的內能與靜止時相比較變化了沒有?

②質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兩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較大的內能?温度相同而質量不等的兩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較大的內能?

第6篇

通過由直線加速器遷移到迴旋加速器的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

通過介紹我國高能粒子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研製,培養民族自豪感,激發同學們學習科學報效祖國的熱情.

本節重點是迴旋加速器的加速原理.在通過前面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規律的學習,學生通過反覆習電場的相關知識後在理解本節知識時比較容易,需要強調的是:

1、加速電場的平行極板接的是交變電壓,且它的週期和粒子的運動週期相同.

2、當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時,加速粒子就不可能了.

由於前面已經學習了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規律,因此本節內容在教法上可以通過複習相關的電場知識後在,讓學生思考想象加速器的原理,最後得出迴旋加速器原理.

在講解時,教師可以通過介紹中國高能粒子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開發以及研製過程,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通過由直線加速器遷移到迴旋加速器的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

介紹我國高能粒子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培養民族自豪感,激發同學們學習科學報效祖國的熱情.

用優美的語言介紹我國高能粒子加速器的構造原理,用嚴密的推理,解釋迴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讓學生充分體會物理教學的語言美及推理過程的邏輯美.

1、教師通過複習提問法導入,創設物理情境啟發學生思考討論,總結規律.

2、學生複習電場知識,積極思考想象,在教師指導下推導,總結迴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和規律.

加速電場的平行極板接的是交變電壓,且它的週期和粒子的運動週期相同.

應用上節學習的粒子在磁場中運動半徑和週期公式,着力講清迴旋加速器加速帶電粒子的'原理.

教師先複習提問電場知識導入,通過設問讓學生思考想象出迴旋加速器原理,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分析、討論、總結規律,再通過例題講解加深理解.課外組織學生討論粒子運動半徑不變的加速器原理.

本節課講述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在高科技領域中的一個具體運用,首先要引導同學們從直線加速器遷移到迴旋加速器,然後分析迴旋加速器的加速過程,從而理解它的加速原理,最後比較直線加速器和迴旋加速器的優缺點.

我們知道電場可以對帶電粒子加速,如果加速電壓為u,帶電粒子電量為q.帶電粒子從靜止可加速到能量,由於電壓的限制,所以一次加速後粒子獲得的能量較小,如何獲得較大的能量呢?(讓學生充分討論.)可採取多級加速的辦法,經過幾次加速後粒子的能量,所以直線加速器可使粒子獲得足夠大的能量.但它佔地面積太大,能否既讓帶電粒子多次加速,獲得較高能量,又儘可能減少佔地面積呢?(讓學生展開想象)

利用帶電粒子在磁場中作圓周運動的特點,可使帶電粒子迴旋,為使粒子每經過兩極板時都得到加速,極板間需接上一個交變電壓,每加速粒子一次,帶電粒子運動速率和運動半徑都會增加,它運動的週期會變化嗎?所接在兩極板間的交變電壓的週期t等於多少呢?

請同學們討論:加速粒子的最終能量由哪些因素決定?

當帶電粒子速度最大時,其運動半徑也最大,即,即,再由動能定理得:,所以要提高加速粒子最後的能量,應儘可能增大磁感應強度b和加速器的半徑.

請同學們課後思考,為什麼帶電粒子加速後的能量與加速電壓無關呢?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迴旋回速器的加速原理,希望同學們將來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實際問題時,要開闊思路,注意知識的遷移和綜合運用.

1、我國投入運行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可把電子的能量加速到2.8gev,若每級的加速電壓v,需採用幾級加速器?

第7篇

④知道"機械振動在介質中傳播,形成機械波",知道波在傳播運動形式的同時也傳遞了能量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傳播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演示]抖動絲帶的一端,產生一列凹凸相間的波在絲帶上傳播(激發興趣,引出課題)

在這個簡單的例子中,我們接觸到一種廣泛存在的運動形式--波動,請同學們再舉出幾個有關波的例子。(學生舉例,活躍氣氛;讓學生在大量生活實例中感觸波的存在,增強感性認識。)

學生會列舉水波、聲波、無線電波、光波。教師啟發,大家聽説過地震嗎?學生會想到地震波。

水波、聲波、地震波都是機械波,無線電波、光波都是電磁波。這一章我們學習機械波的知識,以後還會學習電磁波的知識。

[演示]撥動水平懸掛的柔軟長彈簧一端,產生一列疏密相間的波沿彈簧傳播;

[演示]敲擊音叉,聽到聲音,這是聲波在空氣中傳播(指明,雖然眼睛看不到波形,但它客觀存在,也是疏密相間的波形)

師生共同分析,得出波產生的條件:①波源,②介質。(為研究波的形成奠定基礎)

波是怎樣形成的呢?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波形?波傳播的是什麼呢?(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發放"探索波的形成和傳播規律"的實驗報告,進行實驗探索並完成實驗報告。

實驗(一),學生分組實驗:每兩人一條絲帶(60cm左右),觀察絲帶上凹凸相間的波。

(1)、將絲帶一端用手指按在桌面上,手持另一端沿水平桌面抖動,在絲帶上產生一列凹凸相間的波向另一端傳播。

(2)、在絲帶上每隔大約2~3cm用墨水染上一個點,代表絲帶上的質點。重複步驟(1)。觀察絲帶上的質點依次被帶動着振動起來,振動沿絲帶傳播開去,在絲帶上形成凹凸相間的波。

①思考:絲帶的一端振動後,為什麼後面的質點能被帶動着運動起來?_________________如果將絲帶剪斷,後面的質點還能運動嗎?___________

②分析:絲帶上凹凸相間的波形是怎樣產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參閲課本第3頁)

實驗(二),觀察波動演示器上凹凸相間的波:(因器材有限,可以教師操作,引導學生注意觀察)

(1)、逆時針轉動搖柄,演示屏上的質點排成一條水平線。(表示各質點都處在平衡位置)

(2)、順時針轉動搖柄,各個質點依次振動起來。(注意觀察各個質點振動的先後順序)

現象:①後面的質點總比前面的質點開始振動的時刻_______,從總體上看形成凹凸相間的波。

②各質點的振動沿________方向,波的傳播沿_______方向,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_______。

這種波叫做橫波,在橫波中凸起的最高處叫做波峯,凹下的最低處叫做波谷。

(1)、撥動水平懸掛的柔軟長彈簧一端,產生一列疏密相間的波沿彈簧傳播。

(2)、在彈簧上某一位置系一根紅布條,代表彈簧上的質點,重複步驟(1)。

①觀察::紅布條是否隨波遷移?________説明了什麼?_____________

②分析:彈簧上疏密相間的波形是怎樣產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類比絲帶上波產生的分析方法,鍛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1)、逆時針轉動搖柄,演示屏上的質點排成一條水平線。

現象:①後面的質點總比前面的質點開始振動的時刻________,從總體上看形成疏密相間的波。

②各質點的振動沿________,波的傳播沿_______方向,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_______。

這種波叫做縱波,在縱波中最密處叫做密部,最疏處叫做疏部。

①不論橫波還是縱波,介質中各個質點發生振動並不隨波遷移。因此,波傳播的是_________________,而不是介質本身。

②波傳來前,各個質點是靜止的,波傳來後開始振動,説明他們獲得了能量。這個能量是從波源通過前面的質點傳來的`。因此:波是傳遞_________的一種方式。

1、課本中提到地震波既有橫波,又有縱波。你能想象在某次地震時,位於震源正上方的建築物,在縱波和橫波分別傳來時的振動情況嗎?為什麼?(從理性認識回到感性認識,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

2、本來是靜止的質點,隨着波的傳來開始振動,有關這一現象的説法正確的有:

c、該質點從前面的質點獲取能量,同時也將振動的能量向後傳遞

e、如果振源停止振動,在介質中傳播的波也立即停止

1、書面作業: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有關機械波的例子(橫波、縱波各一例)簡述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培養學生觀察生活並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2、動腦作業:發生地震時,從地震源傳出的地震波為什麼能造成房屋倒塌、人員傷亡的事故?請用本節所學知識加以解釋。(學以致用,鞏固提高)

第8篇

(1)通過演示實驗認識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係;

(2)會用準確的文字敍述牛頓第二定律並掌握其數學表達式;

(3)通過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係,深刻理解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這一規律;

(4)認識加速度方向與合外力方向間的矢量關係,認識加速度與和外力間的瞬時對應關係;

(5)能初步運用運動學和牛頓第二定律的知識解決有關動力學問題.

通過演示實驗及數據處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實際問題的處理,培養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

1、通過演示實驗,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研究力、質量和加速度三者間的關係: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係;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係.

2、利用實驗結論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規定了合適的力的單位後,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從比例式變為等式.

3、進一步討論牛頓第二定律的確切含義: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力;公式中的和均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終相同,所以牛頓第二定律具有矢量性;物體在某時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決定,加速度將隨着合外力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

1、要確保做好演示實驗,在實驗中要注意交代清楚兩件事:只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於小車質量的前題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為等於砝碼的重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證明);實驗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過比較小車的位移來反映小車加速度的大小.

2、通過典型例題讓學生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確切含義.

3、讓學生利用學過的重力加速度和牛頓第二定律,讓學生重新認識出中所給公式.

介紹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先研究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係;再研究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係.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條件的保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於小車質量的條件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為等於砝碼的重力.介紹數據處理方法(替代法):根據公式可知,在相同時間內,物體產生加速度之比等於位移之比.

以上內容可根據學生情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本節書涉及到的演示實驗也可利用氣墊導軌和計算機,變為定量實驗.

做演示實驗並得出結論:小車質量相同時,小車產生的加速度與作用在小車上的力成正比,即,且方向與方向相同.

做演示實驗並得出結論:在相同的力f的作用下,小車產生的加速度與小車的質量成正比,即.

1、實驗結論: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即,或.

2、力的單位的規定:若規定:使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則公式中的=1.(這一點學生不易理解)

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舉例:物體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加速運動,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合外力是物體

所受4個力的合力,即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在桌面上推粉筆盒)

(2)矢量性:公式中的和均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終相同.由此在處理問題時,由合外力的方向可以確定加速度方向;反之,由加速度方向可以找到合外力的方向.

(3)瞬時性:物體在某時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決定,加速度將隨着合外力的變化而變化.

舉例:靜止物體啟動時,速度為零,但合外力不為零,所以物體具有加速度.

汽車在平直馬路上行駛,其加速度由牽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提供;當剎車時,牽引力突然消失,則汽車此時的加速度僅由摩擦力提供.可以看出前後兩種情況合外力方向相反,對應車的加速度方向也相反.

當物體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變、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線且方向相同——→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當物體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變、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線且方向相反——→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以上小結教師要帶着學生進行,同時可以讓學生考慮是否還有其它情況,應滿足什麼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