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中國古代禮儀故事合集6篇 璀璨華章:中國古代禮儀傳奇匯萃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63W

“中國古代禮儀故事合集”是一部涵蓋了眾多古代禮儀故事的文集。這些故事既能讓人們瞭解古代禮儀文化的精髓,也能從中發掘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本合集在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同時,也展示了古代人們的智慧與生活態度

中國古代禮儀故事合集6篇 璀璨華章:中國古代禮儀傳奇匯萃

第1篇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 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 於是立刻從坐着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裏,“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舉動,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中國古代禮儀故事合集6篇 璀璨華章:中國古代禮儀傳奇匯萃 第2張

第2篇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説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着凜冽的寒風,約同學遊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第3篇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説: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第4篇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説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説,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遊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遊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着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遊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遊,裝作一驚説:“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説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第5篇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着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在這裏,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第6篇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説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説,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遊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遊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着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遊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遊,裝作一驚説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説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 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諸葛亮青年時代躬耕於隆中,並苦讀經書,熟悉歷朝興衰的歷史,潛心鑽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卧龍”。善於網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説:“我需要這樣的人才!”並表示哪怕山高路遠,行走不便,也非親自去請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劉備帶着關羽、張飛,到隆中邀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只好掃興而歸。

劉備回到新野,不斷派人到隆中打聽諸葛亮何時在家。當打聽到諸葛亮外出已經回到家時,劉備當即決定二請諸葛。這時,張飛不以為然地説:“一個平民百姓,派個武士把他叫來就得了,犯不着讓你一再去請。”劉備説:“諸葛亮是當代大賢,怎麼能隨便派個人去叫他呢?你還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劉備説服了張飛,叫上關羽,三人騎馬直奔隆中而去。

這一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冷得實在教人難忍。張飛對着劉備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説。”劉備卻説:“賢弟,咱們冒此大風雪,不怕山高路遠,去請諸葛,不正表明了我們的一片誠意嗎?”三人繼續往前趕路。不料,這一次劉備又未見到諸葛亮,只好寫了一封信託諸葛亮的弟弟轉交,説明來意,並表示擇日再訪。

第二年春天,劉備更衣備馬,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張飛、關羽竭力勸阻。關羽説:“我們兩次相請,都未見到他,想必他徒有虛名,不敢前來相見。”張飛更是帶着輕蔑的口吻説:“我們已仁至義盡,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來,我就將他綁來見你。”劉備連忙説道:“不得無禮,沒有誠意哪能請到賢人呢?”

劉備三人飛馬直奔隆中,來到諸葛亮的草廬前。此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唯恐打擾諸葛亮,不顧路途疲勞,屏聲斂氣地站在門外靜候,直到諸葛亮醒來才敢求見。劉備見了諸葛亮,説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訪,今日如願,實是平生之大幸!”諸葛亮説:“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叫我過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讓將軍失望。”劉備卻誠懇地説:“我不度德量力,想為天下伸張正義,振興漢室。由於智術短淺,時至今日,尚未達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劉備謙虛的態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很受感動。於是諸葛亮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懷着統一全國的政治抱負,離開了隆中茅廬,出任劉備的軍師。他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為“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藺相如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他很有見識和才能。在“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兩次外交鬥爭中,捍衞了趙國的尊嚴,地位在名將廉頗之上。這使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説:“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藺相如不過是憑一張嘴巴,説説而已,有什麼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頭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藺相如聽説後,儘量不跟廉頗會面,每次出門,避開廉頗,有時甚至裝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連忙叫車伕繞小路而行。

藺相如手下的人對他這樣卑躬讓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紛紛要求告辭還鄉。藺相如執意挽留,並耐心地向他們解釋説:“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眾人都説:“當然廉將軍不及秦王了。”藺相如説:“對啦,天下的諸候個個都怕秦王,可是為了趙國,我敢在秦國的朝廷上斥責他,怎麼會見到廉將軍倒反而害怕了呢?你們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們想過沒有,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的緣故。如果兩虎相鬥,勢必兩敗俱傷。我不計個人恩怨,處處讓着廉將軍,是從國家的利益着想啊。”聽了這番話,大家都消了氣,打消了告辭還鄉的念頭,反而更加尊敬藺相如了。

後來,有人把藺相如的話告訴了廉頗,廉頗大受感動,慚愧萬分,覺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狹窄,實在對不起藺相如,決心當面請罪。一天,他脱下戰袍,赤身揹着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府第,“撲”地跪在地上,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地對藺相如説:“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見識淺薄,氣量短小,沒想到您對我竟這麼寬容大量,我實在無臉見您,請您用力責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願。”藺相如見到這情景,急忙扶起廉頗,兩人緊抱在一起。從此兩人消除了隔閡,加強了團結,同心協力,保衞趙國,強大的秦國更加不敢輕易地侵犯趙國了。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説:“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