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4篇 "中醫師傳:修身養性、古道療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83W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是一篇講述中醫學習經歷和心得的文章。通過跟隨中醫師傅的學習,作者不僅學到了中醫理論知識,還深刻體會到了中醫養生的精髓所在。本文將分享作者在跟師學習中的所思所悟,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中醫學習的過程和中醫養生的實用方法。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4篇

第1篇

中醫臨牀學習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如何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臨牀實踐中並很好的掌握,是每個進入臨牀階段的學生期盼達到的。但是學生進入臨牀後發現臨牀學習與理論學習有很大的

差別,一時很難掌握,總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穫甚微的感覺。跟師學習這麼多天,下面結合我的學習經驗談談在臨牀中如何跟師。

中醫的動手能力,即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的鍛鍊。中醫的四診絕對不是簡單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級技術”。必須把過去的知識,與當下的病症結合起來;與患者即時、隨機地進行交流才能獲得。同時,能夠被準確表達,記載於書本上的“明知識”只是一小部分,人類更多的知識,是那些只可意會而難於言傳的東西。俗語説:“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通過跟師學習,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才會掌握中醫的精髓。在望診上尤其重視望舌,臨牀實踐證明,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舌的變化迅速而又鮮明,它猶如內臟的.一面鏡子,凡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病情的淺深、預後的好壞,都能較為客觀地從舌象上反映出來,成為醫生診病的重要依據。若見淡白舌,多是氣血兩虛或者陽虛;若見紅舌,多是熱證。若見紫舌多是血行不暢。臨牀需仔細觀察,以便獲取準確信息。再如“治小兒外感熱病,看舌之後必察咽喉”,咽喉為“至陰之地”,對於鑑別寒熱虛實有重要意義,如咽喉紅腫,為有實火;紅而幹,為陰虛;不紅不腫,為陽虛;咽喉劇痛而不紅不腫,為真寒假熱,咽喉紅腫疼痛卻全身表現為寒證,則為真熱假寒等等。問診應講究技巧,跟師學習就要學會老師問診的方法和技巧,

這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初上臨牀時往往按西醫詢問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細,可是問過之後頭腦中卻一片茫然,後來不斷地模仿老師問診才有所體會。中醫問診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憑醫生的理論水平和臨牀功底。問診主要是確診某病某證或排除某病某證。至於脈診,首先要掌握脈象特徵。如浮脈的脈象特徵是脈位表淺,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脈的脈象特徵是脈位較深,輕取不應,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裏。掌握了脈象特徵之後再在臨牀中細細體會,最好在切脈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指導下進行,先從浮、沉、遲、數、弦、細、洪脈等幾種常見的、簡單的脈象入手。其次要經常體會。學習切脈好比打球,強調“手感”,必須持之以恆,經常有意識地訓練,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師上門診時,老師指着一位高血壓的老人要我診脈,看是什麼脈象,書本上的二十幾種病理脈象的脈象特徵我都能脱口而出,《瀕湖脈學》我也熟讀過,可是一旦上臨牀就“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怯怯地説“脈好硬,像繃緊的繩子一樣”,老師笑着説“像繃緊的繩子不就是弦緊脈嗎?”我才恍然大悟,弦脈不就是“端直以長,如按琴絃”嗎?從此以後對於弦脈就不陌生了,而且體會到見到中老年人弦脈,特別是左關脈弦勁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陽上亢,甚至肝風欲動的前兆,必須大劑量平肝潛陽、鎮肝熄風之品方可防患於未然。

跟師門診要用心去問病史,用心切脈,用心記錄及思考老師的處方。我在四診之後考慮這個病是什麼證型,該用什麼主方,怎樣加減。然後看和老師的辨證思路是否一致,選方用藥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則知道自己的辨證思維和老師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則要考慮自己的差距在哪裏,甚至請老師指點迷津,我的思路錯在哪裏,我的哪些藥用得欠妥,哪些藥用得得當,老師為什麼要這樣用等等。有時候老師特殊的用方用藥,或者特殊劑量則更要仔細揣摩。

視患者如親人,體貼患者,這樣患者才會更好的配合你,讓你做檢查,回答你提出的問題。最後,要“用心讀書,用心看病,用心總結,用心做人”。這些讀書、臨證、做人的經驗是我們在課堂以及書本上很難學到的。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4篇

第2篇

8月開始,萬壽路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先後有7名同志分別參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以及海淀區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的學習,跟師至今,已近一年時間。通過這一年的學習,中醫科的醫生無論是在基礎理論、臨牀技能還是醫德、醫風上,都深深受到了帶教老師一言一行的影響,頗有感觸與體會。

我的老師呂培文主任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於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醫醫院外科從事臨牀及教學工作。中醫啟蒙於外科名老中醫趙炳南、房芝萱等老中醫,在中醫外科治療各類瘡瘍、乳房疾病及周圍血管病,如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症、大動脈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師的教誨,醫術上要嚴謹、認真、一絲不苟,要學無止境。

1991年國家為了搶救祖國醫學遺產,使傳統醫學後繼有人,呂培文主任成為王玉章老教授的學術繼承人,繼承了王老行醫50年的絕技,如對乳房疾病的辨證論治、對慢性潰瘍的陰陽辨證及一些傳統外用藥的製作與用法等。呂老師已從醫40年,臨牀經驗非常豐富,而我有幸成為了她的學生,跟隨她學習中醫外科學的知識。作為一名社區中醫全科醫師的我,剛剛參加臨牀工作近3年,臨牀經驗的絕對不足,既往中醫外科知識的零接觸,那麼這三年的學習將對我本人來説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歷和過程。

學習中醫外科以來,我的臨牀思維更為開闊了。中醫內科和中醫外科雖同屬於祖國傳統醫學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從中醫內科來説,常用的辨證思維側重於臟腑辨證,在於病人的整體,往往忽視了病人的局部;而呂老認為作為一名中醫外科大夫,臨牀辨證除了整體辨證之外,局部辨證也顯得非常重要,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要相結合。因為外科疾患最顯著的特徵就在於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較明顯的外在表現。

主要包括紅腫、發熱、疼痛、成膿、麻木、潰瘍、結節、腫塊、瘙癢、功能障礙以及皮膚部位的各種損害等。由於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觀性,能夠有效地提供了臨牀辨證的客觀依據。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卻在局部。但由於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異,因而轉歸順逆相差甚遠。因此,外科辨證雖多從局部病變着手,以局部症狀為重點,但也絕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狀為依據,只有從整體觀念出發,局部與全身辨證相結合,外在表現與五臟六腑病變相結合,辨證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質,綜合起來進行辨證,抓住證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據。

另外,呂老始終堅持中西醫結合,辨病與辯證相結合,臨牀要注重臨牀體格檢查,在辨證施藥的同時也要鞏固西醫基礎知識。呂老在臨牀上除了中醫四診“望、聞、問、切”,還很注重臨牀的體格檢查,並有着深厚的西醫臨牀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診還是複診,她都一個一個地耐心檢查,仔細詢問及觸診。外科病患比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癰等有創傷的疾病,局部創面的流膿、惡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呂老師不怕髒和累,親力親為,認真細緻的檢查,對於病患的西醫檢查報告也是仔細的查看,就病情及相關注意事項進行講解,使病患對自己疾病有較為深入的瞭解,深得病人的感謝與感激。呂老師這種敬業和專業的精神,與病人之間良好的醫患關係,提醒我們年輕一輩的醫生,應該好好學習西醫基礎知識,注重臨牀最為基本的體格檢查,不要老是依賴各種輔助檢查,同時要與病患進行良好的溝通,為病人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師學習轉瞬即逝,雖然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對於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圍血管疾病、濕疹等疾病的西醫診斷及中醫藥治療有了初步的認知和體會,但僅僅這些是不夠的,自己離老師預想的階段、與上級部門提出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將繼續努力,珍惜餘下2年的跟師學習,在中醫藥繼承和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不辜負院領導、同事們以及老師的期望,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社區中醫師,做好社區居民健康的守護者。

第3篇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自己從醫已經二個年頭了,有幸師從於胡劍波老師。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終生!在臨牀實踐中,胡老師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頸肩腰腿疾病及疑難雜病。在跟師學習的日子裏,我深深地體會到尹老師是一位博學的老師,他善於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牀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用於指導學生的工作,使我開拓了思路,活躍了思維,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逐步提高了診療技術,堅定了對中醫藥的信心。

從胡老師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對古老的中醫及其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醫學在現代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蓬勃發展,而中醫至今已經幾千年了,是古代醫學。有人認為,中醫是幾千年前的產物,與今天的現代化格格不入,學習中醫是過時的,甚至是歷史的倒退。雖然,中醫經典理論是陳舊的,但典籍中不少看來是舊的內容,卻能夠發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湯是1000多年前《傷寒論》中的方子,在現代西醫治療基礎上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就很好。

又如令現代醫學棘手的冠心病,西醫治療需長期服藥、副作用較大,用中醫藥的益氣化痰活血法治療有好的療效。胡老師用大劑量黃芪治療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補腎陽藥治療骨質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師從胡老師後,我的學習態度不一樣了。過去在學校是在“填鴨式”的學習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記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書本的內容全部背下來,待考試時一字不漏地默寫出來,便大功告成,學習是被動的,以分數作為目標,毫無樂趣

可言。而今,跟從胡老師臨牀實踐,以醫好病人為目標,胡老師善於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牀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使我逐漸“開竅”。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講究的是辯證論治,目前的跟師模式恰好是印證這個特點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彎路。作為一位中醫,胡老師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視野,主張紮根中醫,西為中用,中西醫結合。正是由於胡老師這種開明包容、與時俱進的積極向上的心態,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立業先立德”,作為他的學生,我不僅學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更領悟到了胡老師高尚的醫德和強大的人格魅力。

第4篇

xx從事中醫婦科專業30餘年,具有豐富的臨牀經驗,對婦科的常見病及多發病,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臨牀療效顯著。主張治病務求其本,以調臟腑之氣為重,而調肝由為首要。認為婦科病多隱微,必須詳問細察、診斷確切,則用藥無不中的。

從跟師的第一天起,老師就教導我:跟師不能僅僅抄抄方,不能只學會看跟師時見過的.病,最重要的是學會臨證思維,一定要“學我,像我,超過我”。在中醫學界,業師有“活字典”之稱,他認為只有融古貫今、溯本求源才能發展中醫;反覆強調中醫學不是古董,而是實用的科學,只有切實解決病人的疾苦,才是中醫學發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決病人的疾苦?必須學會勤讀、泛讀、精讀古今醫書,博採眾家之長,才能觸類旁通,拓寬臨證思路,提高臨牀療效。並認為經典是中醫這門學問的基礎。

中醫四診是醫者調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現的各種信息昇華成的四種大法,蒐集的信息在綜合歸納時應四診合參。對婦科病及其他病證舌診脈診非常重要,必要時亦有舍脈從證和舍證從脈之法。跟師後體會到要認識症候準確,才能提高療效,在黃院長指點下對舌診、脈診有了更精確的認識。

老師常説,高超的醫術來自人的聰穎和勤奮,但更重要的是來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醫術主要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掌握紮實的醫學基礎知識;第二、對人體和疾病要有全盤的把握度,診斷要明確,問診要詳盡;第三、熟練運用中醫婦科專業技術;第五、學習知識,運用技術,提高水平,昇華境界,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