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村上春樹讀後感5篇 迷離詩意:一段飄忽的村上春樹之旅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11W

村上春樹是日本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廣受歡迎,深受讀者的喜愛。無論是《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挪威的森林》還是《1Q84》,都展現了他獨特的文風和豐富的想象力。他的作品常常引發讀者深入思考人性、人生和夢想等問題。本文將以村上春樹的作品讀後感為主題,深入分析其作品對讀者的影響和啟示。

村上春樹讀後感5篇 迷離詩意:一段飄忽的村上春樹之旅

第1篇

?挪威的森林》讀完很久以後,才決定寫下點東西。記得當時僅僅覺得這是一部名家寫的,關於死亡、愛情與性的,文字優美而又略帶抑鬱的一本被某同學成為h書的日本小説。雖然能知道故事的梗概瞭解到人物的性格,但是對於其中的很多情節卻是難以理解,人物思想更是難以捉摸。

然而奇怪的是,隨着時間的流逝,那些人物,那些事情彷彿是在腦海中生根發芽,自動生長,逐漸變得清晰起來,渡邊、直子、木月、綠子、玲子、永澤、初美還有那總是作為渡邊口中笑話素材的“突擊隊”,彷彿真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一般,在我極目遠眺能夠看得見的一個不知名的地方,上演了他們的故事。

自己感覺與他們的距離慢慢接近了,於是想寫下點東西,談談我的感受。

文章的一開頭變為本書奠定了一種安靜的略帶憂傷的基調。時隔多年的“我”來到漢堡機場,“抬起頭,我仰望飄浮在北海上空的烏雲,一邊思索着過去的大半輩子裏,自己曾經失落了的。思索那些失落了的歲月,死去或離開了的人們,以及煙消雲散了的思念。“十八年後的今天,那片草原風光也仍舊曆歷在目。綿延數日的霏霏細雨沖走了山間光禿禿的地表上堆積的塵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藍,而十月的風則撩得芒草左右搖曳,窄窄長長的雲又凍僵了似的緊偎着蔚藍的天空......”這樣的風景,讓“我”想到了過去的很多,本想早點為直子寫點東西,但一直動不了筆,因為“原來我想只有這些不完整的記憶、不完整的思念,才能裝進小説這個不完整的容器裏。”

作者就這樣把我們帶進了他的故事裏,亦如之前那純的美風描寫般,走進了他那純美憂傷的回憶中。

木月是“我”——渡邊的好友,直子的青梅竹馬,木月的突然離去,隔斷了“我”與直子的聯繫,直到一年之後的某一天,“我”與直子在東京街頭的偶然相遇,倆人之後便進行着不定期的見面,直到直子20歲的生日,兩人發生了關係。之後直子進入了一家精神療養院接受治療,“我”與直子保持着書信來往,在看望直子的時候,認識了與直子同間宿舍的玲子。在此過程中,“我”又認識了活潑充滿生命氣息的綠子,兩人漸漸產生感情,“我”遊走在直子與綠子的感情糾葛當中,直到某一天直子的突然離去,在“我”獨自孤苦充滿悲痛的一個月的旅行後,在玲子的幫助下,決定和綠子在一起。

故事大概如此,在這個看似有些無聊並且略帶狗血的故事中,死亡與性來的都是那麼自然,讓剛開始看完書的我覺得相當的不可思議。然而這麼久之後我才慢慢發現,作者想要描述的也許就是這樣一個生與死,死忘與永恆以及人性之間的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東西吧。

死在文章中發生的是那麼的自然,彷彿順理成章。“我”的好友木月的死,將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7歲,“我”的好友永澤女朋友初美的自殺,意料之內,情理之中,綠子父親的死,讓我們看到了生命是那麼的脆弱與渺小,“突擊隊”的消失作者未説明什麼,也許是死在了那樣一個看似荒唐的社會中吧。其中直子突然的離去,最讓我無法接受,本來幻想着是已經基本痊癒可以與“我”過上美好的日子,卻就那樣悄無聲息的走了。就像文章中“我'的感慨吧“不管擁有怎樣的真理,失去所愛的人的悲哀是無法治癒的。無論什麼真理、誠實、堅強、温柔都好,無法治癒那種悲哀。我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脱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而領悟後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地軟弱無力。”死是可怕的,然而卻也是不可怕的,就像是木月墓碑上的座右銘,“死不是生的對等,而是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也像前面“我”所想到的,“我將死看成是一種和生完全迥異的東西。死,就是“總有一天,死會緊緊的箍住我們。但是反過來説,在死箍住我們之前,我們是不會被死箍住的”。我一直覺得這是最合乎邏輯的思考方式。生在這頭,死在那頭。而我是在這頭,不是那頭。然而自從木月自殺的那個晚上開始,我無法再把死(還有生)看得那麼單純了。死已不再是生的對立。死早已存在於我的體內,任你一再努力,你還是無法忘掉的。因為在五月的那個夜裏箍住木月的死,也同時箍住了我。”

其實後來細細想來,直子的死也在情理之中。文中也許早就埋下了伏筆。就像是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木月死後,直子其實已經掉入了自己所幻想的那口井中,也像是走入了挪威的森林,迷茫無助不知所措,以為緊緊跟着渡邊便會沒事,不過她也知道,就像她自己所説的那樣“沒有誰能夠永遠保護另一個人呀!”同時直子也覺得自己對不起渡邊,傷害了渡邊。因為她知道知道渡邊是喜歡自己的,然而自己真的愛着的卻依舊是木月。渡邊終究不能和直子在一起,也許在直子20歲生日那天,文章就已經説明了,“許久許久,螢火蟲才又飛了起來。好似想起什麼一般,它忽地振翅飛起,只一瞬間它已經越過扶杆飛進黑暗中了。它似乎想把失去了的時光統統要回來一樣,在水塔邊飛快地畫了個弧,又在那兒逗留一會兒,眼見那道光化入風中,這才向東飛去。螢火蟲消失之後,那道光的軌跡依舊在我心中滯留不去。閉上眼睛。那抹淡淡的光彷彿無處可歸的遊魂似的,在濃暗中不停地徘徊。黑暗中,我幾次伸出手去。但卻什麼也碰不到。那抹小小的光線在我指尖就快碰着的地方。”直子也許就是那隻螢火蟲也説不定。

村上春樹讀後感5篇 迷離詩意:一段飄忽的村上春樹之旅 第2張

第2篇

世界變大了,心卻變小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來越完美,卻把心雕刻得越來越粗鄙,把社會變得越來越繁華,而心卻在這種繁華中漸漸落寞。

?挪威的森林》中展現的就是一羣人在冷酷的現實社會面前的困惑與苦惱,他們孤獨,寂寞,卻無法排遣,於是便開始把玩孤獨,把玩寂寞,把玩無奈……《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佳作之一,他給我們展現的就是一個孤獨,腐化,墮落的世界。作家藉此來表達現代人在機械化、科技化的現實社會中生存的悲哀與生存的困惑。

“我真的太寂寞了,非常非常的寂寞……”阿綠總是像一頭黑夜被遺棄在荒漠中的狼向世界發出最沉痛的哀鳴。他們都很寂寞,所以需要被在乎的感覺,而這種在乎不一定是喜歡和愛,在乎只是寂寞中的人急切需要、時刻需要的鎮痛劑,僅此而已。在他們的世界裏,愛情不再是愛情,愛情是被褻瀆被蹂躪的對象,他們只是打着愛情的幌子獲取rou欲上的滿足與快感來融化寂寞,腐蝕孤獨。他們只靠啃食那點可憐的低級的肉體的快感在世上苟延殘喘。

像永澤與初美,初美從來不管他多麼濫情,她只需要他在她身邊,陪伴她,哪怕他是一具行屍走肉的軀殼,而她相信這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因為事情到最後只能變好!所以她在腦海中獨自編織美妙的夢想,夢總是美的,而悲哀的是一個人在把夢編織好之後要被現實壓迫得不得不萬念俱灰地親手撕碎自己的夢,然後惡狠狠地告訴自己這永遠只能是夢。明知道在扭曲變形的世界裏,愛情只是一個人寂寞時的玩物,而她卻要冒險。很長時間之後,當初美髮現她與永澤之間的愛情除了肉體上的佔有外,其他的全是一片令人絕望的慘白時,她呆滯的眼神向永澤發出絕望的質問:難道有了我,你還不能滿足?他冷冷地説:“並非不能滿足,在我的心裏面有某種東西渴求那樣做。但我只能活在那種飢渴感之中。這就是我,有什麼法子?”他無法把愛情當愛情,他只有把玩孤獨把玩無奈,他才能活。

而女人天性的善良與軟弱終究決定了她們沒有勇氣與毅力去陪男人玩這種遊戲,所以初美選擇走向死亡,用死來詮釋生的另一種方式。初美選擇了死,永澤選擇了生,人不論是生還是死,都會有一種信仰,一個人之所以死,是因為她(他)相信死比生更好,而一個人之所以選擇生,哪怕是痛不欲絕地生,是因為他(她)相信好死不如賴活着。而對於渡邊君、直子來説,生活的信仰就是那些最低級的肉體性行為所拼湊起來的碎片,他們飢餓的時候啃“寂寞”,獨孤的時候玩“寂寞”。渡邊君一直放不下直子,可在放不下的同時卻又玩弄阿綠,兩個女人便是他的世界。直子在療養院那段時間,他在和阿綠玩“寂寞”的同時又在心裏想像直子回來之後生活會有多麼多麼的美好,而支撐着這些信念的只不過是那些碎片拼湊的庸俗。這,也是愛情嗎?

直子,是因為適應不了這種扭曲的社會,所以她到療養院來,把自己扔進和她一樣需要寧靜與安然的人羣裏,而療養院的主治醫生告訴她們:“你們之所以不能在外界生活,是因為你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既然不能改變,你們就應該讓自己有一個適度的心理空間去接受那種扭曲……。”直子,她在努力啊,她想活着,簡單地活着。可事與願違,她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所以她越是強迫越是更糟,後來出現嚴重的幻聽。她沒有片刻的安寧,她崩潰了。在一個寂寞的深夜,她走向了茫茫的森林,用一根寂寞的布帶讓自己告別了世界,一個人孤苦地咀嚼着死亡……是的,對她來説,死亡才是最輕易的割捨。

?挪威的森林》的旋律開始在浩渺的黑夜中哀鳴,久久沒有散去。而當渡邊君知道直子死了之後,他深知,他與直子徹底地永別了。茫然苦楚之時,他想起了阿綠,他撥通了阿綠的電話,阿綠在電話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可最後還是低沉卻平靜的聲音:現在你在哪裏?“我現在在哪裏?”渡邊君自問道,如今他在什麼地方?他猜不着,到底這裏是哪裏?映入他眼簾的只是不知何處去的人蔓,神色匆匆地從他身邊走過去,而他只能站在那個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喚阿綠的名字……也許他已經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哪裏了,只知道或許從阿綠那裏可以獲得某種讓他排遣寂寞、無奈的鎮痛劑,繼續活下去。

第3篇

宿命的缺口就在那裏,在森林或者是城市的哪一個角落裏。叫烏鴉的少年附在田村卡夫卡的身後,隨時都會從男孩子的身體出鑽出來,採用冷靜的理性的也可能的狂野的思想來審視眼前少年的行徑或思想。這有點玄幻和蒙太奇的手法,帶有視覺的衝擊效果。卡夫卡在捷克語裏面是烏鴉的意思,就是那種叫聲兇悍尖利的面目似乎可憎的大鳥,在國人的潛意識裏,其代表的兇邪是牢不可破的。魯迅先生在他的小説《藥》一文中也曾用一隻黑色的烏鴉站立在墳頭來渲染悲鳴的沉重氣氛,並以次來加劇文章裏壓抑及灰暗的效果。但有趣的是日本人對待烏鴉的態度並不向國人這般不友好。在日本滿城的烏鴉,大有烏鴉走俏的姿態。

採用“卡夫卡式”來描述生活的荒謬,在小説《海邊的卡夫卡》中,村上春樹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個混亂的,缺乏安全和寧靜的十五歲少年的內心世界。是理想和現實之間矛盾劇烈的撞擊。在小説裏,夢幻和超越自然意志的力量看似虛幻的,處在一種神祕的偽真實的環境中。彷彿越過正常的哲理直接進入所謂的看不見的靈魂深處,抵達一片原始的平靜的,沒有矛盾衝突卻並不荒涼的寧靜裏去。田村卡夫卡懷揣恐懼和希望離家出走,想尋找的也正是這樣一種懵懂的,自己並不確定其具體形態的所在。少年一面有莫名的真切的對成長對未來的驚恐,一面卻又追隨來自內心深切的痛苦的歡喜和希望,如同鳥兒的一對翅膀,兩者間有尖鋭的交鋒和纏綿的糾纏。在森林裏,少年在迷宮一樣的場景裏猶豫着,恐懼中,也體驗着孤獨的快樂和憧憬。遠處是什麼?再遠處是什麼?縱橫交錯的叢林,偶然再現的叢林裏的平整的草地,陽光温暖的從缺縫中照射下來,少年感覺到真實的熱度。這叢林裏的迷宮其實是你內心的迷宮,春樹把這種觀點一直貫穿在小説裏,並反覆的在不斷設置的場景中展示出來。

夢境和玄幻的描寫也是為了渲染主人公內在的矛盾和渴求。渴望純粹的愛情,對性的探求,以及親情的追索,在少年卡夫卡身上一一呈現出來。所有的少年人不能理解的惶恐和希求都被春樹放在了一個充滿矛盾和怪異的巨大的場景裏了,集體昏迷事件,中田混沌超自然的功能事件,佐伯靈魂離體事件,等等一系列不可思議的事件都是環繞着少年出走,探索,返還這一背景展開。背離常理,背離正常的邏輯思維,甚至背離約定俗稱的倫理道德的描述,在小説裏比比皆是,好像讓讀者走進了一個迷幻奇妙,充斥着離奇血腥的容器裏,在開始閲讀的時候完全找不到出口。冷峻的不失激情的筆觸,準確獨特的喻句,是村上春樹在揭示主人公內心經歷的過程中所持有的獨特的文字魅力,構建一個錯綜複雜,矛盾跌加的外部場所,在深層次上慢慢揭開田村卡夫卡慌亂期待的精神領域,觸及成長過程中少年最敏感最敏鋭的情感變化。小説特意增加了一個臨界點,這是在叢林中開啟的一道門,是現實和虛幻的兩個世界的分水嶺,如同過去和將來的一道關卡。陷入門裏的佐伯走不出來,她永遠把自己沉寂在十五歲的少女時代,無法面對變換了的真實的`現實社會。可以這樣説,佐伯和卡夫卡其實是相互矛盾相互補充的參照體,佐伯的陷入和卡夫卡的奮力拔出,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完成的。卡夫卡要掙脱灰暗思想的束縛,必須有一個可以憑藉的實體,春樹把她安排為拋棄少年的不負責任的母親,她給以少年肉體,從某種意義上説,她也可以是少年的另一個自己,少年從她的身體裏分娩出來,孤獨的成長,在迷宮一樣的思想縫隙裏艱難的探索,無法突破。這時候,她又突然出現了,以沉寂在過去時光裏的青春少女的形象衝撞着少年的心。春樹提前在少年的身上設置了一個預言,只有和母親交合才能完成那樣的自我突破。這個情節是痛苦的,激烈的,是矛盾的最後會集點,也是少年擺脱舊我,塑造新我的唯一途徑。故事到這裏已經全面鋪開,所有的矛盾,離奇的線索都是為這個目標而生成。少年和母親交合,和姐姐交合,實際是和舊我在做着最後的告別。看到此處,真相終於大白,成長是一種不斷和自己告別的過程,是否定和肯定的較量。佐伯將自己的鮮血傳送給了兒子,在過去和未來的大門關閉的一瞬間,她的鮮血奮力推動兒子走出過去,回去,一定要回去。佐伯最後是這麼説的。

看村上春樹的小説,不僅僅是文字視覺上的衝擊,他的深邃和理性的哲理讓人不得不再三思考,很難一下子理解那種曲折迂迴的方式下直逼真相的創作方式。作者的靈魂是隱蔽的,是不借助單純的表層文字透析出來的,它們在文章的思想裏遊弋,在字裏行間的縱深出張揚。存在的形態絕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而是隨着情節的挖掘汩汩的流動出來,穿過迷濛的雲霧,放射出陽光。

第4篇

因為學日語的緣故吧,上次生日時朋友送我一本書,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著的《海邊的卡夫卡》(林少華譯)。説實話,因為我打小都只是喜歡看一些故事類的小書籍,比如《讀者》,《青少年文摘》,《視野》等的,不怎麼喜歡看那些名著之類的,寓意深遠的書籍。雖然朋友送這書給我很高興,但是要我認真去看,説真的還是有點難度的。後來,有次週末寫完作業之後就不知道乾點什麼,所以就索性拿出書架上僅有的一本課外書籍《海邊卡夫卡》看了起來。看之前,我上網看了看書評,有這麼一段:想象一個15歲的離家出走的少年會有怎樣的故事。一個不識字的老伯影子只有一半,卻可以和貓們閒談。人能不能同時愛着15歲的少女和50歲的中年婦女,而且這少女和中年婦女只是不同時間域裏的同一個人?如此這般,《海邊的卡夫卡》給人想要一口氣讀下去的衝動。這段書評很有吸引力,看完後自己果真有了想看它的衝動了。

剛開始看的時候很不習慣,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講些什麼,尤其是劃分章節這點,讀來讀去就是不知道作者是依據什麼來劃分的,而且雖説人物也不是很多,但是有些“意外”人物的出現讓讀書甚少的我很困惑,我搞不清楚誰是誰,也不懂他們到底是啥關係,僅僅讀了幾章,我這顆腦袋就被徹底搞混了。唯一有點感覺的就是,我感覺那個章節是按奇偶章來讀的,因為只有奇數章的內容是連着的,它講的是一個故事,而偶數章講的又是另一個故事(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但是又一想,雖然表面上是這樣的,但是作者既然這樣連着寫了,想必一定有他的道理和思路,不然人家也不是名家了。所以,思來想去,我還是按着作者寫的來讀了,硬着頭皮讀了。讀了大概十多章,終於,終於,又有了一點感覺,感覺自己大體上有了一點思路,也可以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了,也許是故事情節吸引了我。有了這種感覺,我興致盎然的繼續讀。説到故事情節,我突然想到一點,主人公卡夫卡與櫻花,就是卡夫卡認為的姐姐做愛這段,寫的很是逼真、具體,第一次接觸這麼露骨的情節,所以當時讀的時候挺害羞的,臉燒燒的。後來想了想,這種情節的出現也許和日本人的那種開放的觀念有關吧。因為這之前我也看過幾部日劇和日本電影,其中的日本人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讓我覺得他們很是開放,尤其是關於早戀這個問題。

在我們中國,眾所周知,大多數長輩是反對早戀的,但是在日本,他們倒沒那麼介意,有時候反而鼓勵自己的孩子去談戀愛,勇敢的面對自己的感情。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都認為那樣寫和這原因都多多少少的關係。大概讀到三分之二的時候,期末考來臨了,因為要準備複習了,所以也沒多少時間去讀,就暫且擱着了。但是,“意外”降臨了,正當我停止的時候,論文來了,因論文是要寫關於名著的內容,我再一次拿起了它,讀吧,不過這次讀的沒那麼仔細了,有點走馬觀花的感覺。經過我再三努力,終於讀完了這本長篇小説,第一次讀完這麼長的書,小有成就(先自我陶醉一下)。接下來就談談我對此書的一點小看法吧(其實還借鑑了一點別人的)。首先大致説説小説故事情節的發展。

第5篇

歲月在流逝,或精彩或平庸我們都要活着承受,我們大家都在持續失去種種寶貴的東西,寶貴的機會和可能性,無法挽回的感情,但在我們的腦袋裏,有一個將這些記憶保存下來的小房間。

小説告訴我們,罪孽的克服也就是罪孽的完成。這一永恆命運悲劇的內核在兩千年後的今天,可以説沒有多大改變,沒有一種拯救是純潔完善的。當年喪心病狂的日本軍國主義者如此,我國的十年革命也是如此。

命運就是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逃出,你已經不是跨入時的你了。

在小説中,村上以其獨特的邏輯語言,摧毀了夢與真實、現實與超現實、此世與彼世之間難以攀越的高牆,填平了橫亙人世與異界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

田村卡夫卡作為未成年人,他的心在希望與絕望之間碰撞,在世界的現實性與虛擬性之間遊移,在波濤洶湧的世界上,有企圖傷害他的力量,也有温存和美好。好在年輕,他終能經得住折騰,世界對於他來説,還有許多經歷需要他去看,去聽,去感知,去體驗。

讀完海邊的卡夫卡,躺在牀上輾轉難眠。村上用平實的白描畫筆描繪了一個奇妙的故事,其穿梭於兩個境界:現實於虛幻。更多時候,兩者的界限是無從定奪的。閲讀的同時,我自己如同跟着穿梭於兩者之中,不得自拔。

書的筆調灰暗但不陰鬱,卻着實散髮這陰鬱的氣味,散盡這種空氣,讓人無法喘息。

小説的主角:15歲的田村卡夫卡、叫烏鴉的少年,背起行裝,離家出走,為了逃離纏繞他的近乎詛咒的預言。漫長的旅途,他時而感覺寂寞,又不時地被叫烏鴉的少年鞭策,被大島開啟,一步步成長。不費吹灰之力地,他遇見姐姐櫻花、母親佐伯。如同一種命中註定的悲劇,他越是苦心掙扎,試圖逃離命運,命運就越將其操控於手掌之間,讓其不得動彈。

我想起與小説同名的那幅畫:海邊的卡夫卡。一望無垠的大海,少年的背影。傳遞着靜謐,或孤寂。少年面對大海,顯得渺小。而他的存在卻賦予了畫面生氣。人類與現實的抗衡,總是需要每一個人掙扎地尋求平衡點的吧。

畫的主人:佐伯,曾經享有全世界幸福的女子,以為無法承受戀人的死去而跨入入口。從此不再回頭,也無法回頭。被顯示束縛的人類又尋尋覓覓着令人嚮往的領域。苦澀的paradox。

小説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人類在生存境界之間的選擇。一部分選擇活在殘酷的現實中,任意隨波逐流,無力逃脱。一部分人走進入口,在夢境辦的世界中沉醉。還有一部分人,比如中田與佐伯,有意或無意的走進了那個世界,又眷戀現實。於是他們在現實中非同尋常,卻在光照下投下了殘缺的影子。

小説中,佐伯痛苦得存活着,在踏入入口後的不久,她就已經靜靜的等待死亡。又或者,在踏入入口的那一刻,便已預示了她的死亡。在閲讀前半部分小説時,我覺得,卡夫卡進入森林,便博得了成功:在那個世界,看來他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運。然後,當佐伯的生命在現實中完結,茍延殘喘的在那個世界裏命令卡夫卡迴歸現實。佐伯終究劃開了自己的動脈,殷紅的鮮血結束了她殘餘的半條生命,意味着她的終結,以及,她的痛苦的終結。

我總覺得,單純的活在現實中,被命運操縱,抑或活在虛幻中,讓自己操縱命運都是不可取的。穿梭於兩者之間,人或許能夠獲得輕鬆瀟灑些。我在思索,村上是否想要藉此表達:人,必須依賴與現實。即使跨過了入口,進入那片森林,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乘入口關閉之前返回,勇敢的面對殘酷,承擔痛苦。人定勝天?未必,人終究是被操縱的,一股無形的力量,永遠無法企及,不能戰勝。

小説的結局,一如既往的平實。和眾多小説如出一轍,主人公辛勞地經歷了風風雨雨,並從中成長。但不同於看odyssey或是dracula,沒有武力的戰役,自己與自己的鬥爭更為艱辛。我想到的是秒速的結局,淡淡的,清澈的,透明的感動,隨着耳邊的鋼琴曲慢慢散開,瀰漫。

按照老師的要求,我拿起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並在一天之內手不釋卷地看完了。這是一本很精緻的書,正如書中所言:“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翻開書,看見自己色彩斑駁的青春。

誰沒有過迷惘的青春?懷疑朋友的友情,無視父母的親情,對存在的意義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質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處,只得相信自己,一個人蜷縮得更緊。永澤説:“人生中無需理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為規範。”他又説:“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應做的事。”

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羣中,徒有網絡的温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脱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已。正是因為這樣,死亡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已經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後悔着,也無事無補。於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着,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麼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着,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着她,不想成為眾人取笑的對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曾説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後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鬆,就無可挽回了。

是的曾經的目標在今天如果一旦放鬆,那麼往後的希望就將不復存在,活着就是為了那一虛渺的幻想,儘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初讀時,我看見了一種在世人眼中稱之為頹廢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邊無所謂明天如何,對大多數人漠不關心,按照自己的步調行走人生,平時去大學上課,週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覆。這種人生無所謂好不好,誰都沒有資格對別人的人生指指點點。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與榮耀的現在,能不受周圍環境與世俗理念影響,保持着自己的個性與信念,實在難能可貴。這點給我感觸頗深。

我還看見了悽苦的愛恨糾纏。渡邊的情感被往事和現實所纏繞不得解脱。代表過去的直子,渡邊對她的情感是十分複雜的,不僅有少時便存在的憧憬,還有因自覺認為被友人所託付而產生的責任感等等,真正稱為愛的部分佔的比例並不高。在直子住院後,渡邊遇見了代表現實的綠子,與直子不同,綠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並對生活洋溢着熱情,是個人見人愛的角色。渡邊同樣深深地為她着迷並且感到為難,無法從示愛的兩人中選擇,體現了他優柔寡斷的一面。

再讀時,我看見了自己。與渡邊相反,我對生活充滿了十分的熱情,努力搞好人際關係,就是這樣,也平穩地走過了二十年,並且將繼續熱情地生活下去。讀完《挪威的森林》,帶給我的並不只有故事完結的悲慼惆悵,同樣還有對未來無限的希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侷限於從故事具體情節和人物情態中發現什麼了。從整本書講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我悟到了,書中反覆提到的“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確,怎樣才算人的出生和終結?如果一個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於這個世界了麼?親友的記憶,遺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這個人的生命的痕跡。只是形體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終結的標誌麼?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與時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體情況我不瞭解,但是我想渡邊之所以有如此的苦悶與孤獨一定與大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我不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為,這恐怕就是所謂的時代與時代間的代溝吧!戴望舒説:“你教什麼智慧給我/小小的白蝴蝶/打開空白之頁/合上空白之頁?”其實,蝴蝶告訴每個人,青春年華只剩下了兩個字:“寂寞。”也許你不明白青春為什麼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