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心理學讀書心得7篇 讀心理學,悟人生——心得分享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3W

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活動的一門科學,它涉及到人的思想、情感、行為等方面。讀心理學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還可以提高我們的觀察力和分析思維能力。本篇文章將分享一些個人的心理學讀書心得,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啟發。

心理學讀書心得7篇 讀心理學,悟人生——心得分享

第1篇

我利用業餘時間讀了《兒童發展心理學》一書,感受頗深,對以前一些不太明白的問題,突然間有了新的感悟。閲讀完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這是一本教科書,回顧了在師範裏面學到的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不過上師範時的學習大都是死記硬背,並沒有提升到實用的層面。工作十餘年後,重讀《兒童發展心理學》一書,才發現,很多理論,很容易同自己的工作一一結合起來。

在學習了兒童心理學後,我瞭解了各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知道了在他們的幼兒年齡段就是好學、好問的。他們的求知慾較強,所以只要是讓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他們就會喋喋不休的問個不停。因此,對於處在這個生長時期的孩子來説好學、好問是他們的年齡特徵。而做為教師和家長的我們就要在瞭解孩子的前提下,尊重孩子。要保護他們的求知慾,而不應該因嫌麻煩而拒絕回答孩子的提問。

兒童多方面的認知發展是緊密的,完整的,通過了解兒童學習的規律,在我的語文寫字教學中就可以採用比較科學的方法來進行,讓學生真正的學會學好。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尤其是一名低年級教師,我一直以為教會學生寫得一手漂亮的字,無論是從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角度, 還是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説,都是很有必要的,它是我們老師一項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 對於一個剛剛跨入國小門檻的孩子來説,能夠像大人那樣快速而流暢地書寫,是他們非常向往的`。國小低年級的孩子,課業負擔並不是太重,這時老師不妨多花些時間着力培養孩子良好的書寫習慣。先教會孩子掌握正確的書寫姿勢,並在書寫的過程中不斷強調、鞏固。由於是初學階段,老師切不可急功近利,每次練習的量不宜過大,還要有充足的時間作保證,教師評價的側重點要着眼於書寫質量,要關注孩子的點滴進步,不失時機地加以褒揚和鼓勵,這樣,孩子在書寫過程中不會因為時間倉促和任務過重而產生壓迫感,自然就會心平氣和地寫好每個字。隨着學生書寫次數的增多,練習的新鮮感一旦退去,勢必會產生懈怠心理,這時候老師就有必要組織一些活動讓孩子們展示書寫才能,確保學習熱情不減。可以在班級內部開展書寫“擂台賽”,評選班級書寫“小能人”,將他們的優秀作品張貼在教室裏,鼓勵孩子們參加一些書寫大賽和書法考級活動,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孩子們的書寫才能,讓他們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悦。 這樣一來,原本表現突出的孩子越發自信,練習的積極性也就更加深入持久,其他同學也會心生羨慕、見賢思齊。國小生都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師,也會有意無意地模仿老師。在書寫教學中,並不是單純的學生在寫,教師應該以身示範,徹底身體力行地在學生面前做好一個寫好字的榜樣。有人説,一個書寫不好的教師,他的學生書寫水平也可想而知。於是,教師的示範作用就 顯得特別重要。老師寫得一手好字,必然會催生學生練習書

寫的熱情。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示範活動的顯着性和複雜性影響着觀察學習的速度和水平;成功的行為模式較之失敗的行為模式更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作為學生書寫的指導老師,首先應該能寫一手漂亮的字,他的書寫能力以及示範的藝術性往往會影響學生們的練習水平,他的練習經歷和軼事都可能被學生們注意,進而會影響學生寫字訓練的快慢。

?兒童發展心理學》一書確實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去實踐,去研究,去驗證。

心理學讀書心得7篇 讀心理學,悟人生——心得分享 第2張

第2篇

我給自己定下了每週讀一本書的計劃,上週是《三生三世枕上書》,這周就是《重口味心理學》,湊巧的是,這兩本皆是分上下兩冊,雖然其他的一點兒都不沾邊吧。

其實個人認為,這本心理學真的一點都不重口味,它包含了很多現代人在心理上渴望去了解的東西,文中開篇所寫的自閉症,或者其後的對自己性格的“樹木人格分析”,到現在人們常患的抑鬱症,都有一個解讀,深入淺出,刻畫得非常生動,並不像一般的心理學書籍一樣枯燥。

一、自閉中的天才,學習是寂寞的事情。

首先就聊聊開篇所講的“孤獨星人”。孤獨星人常會發生一些“儀式性行為”,他會在規定的時間做規定的事情,譬如每日早餐的順序一定要是先吃麪包再喝果汁等等。而他們中的許多人,智力發育遲緩,甚至不會説話,但奇特的是,看不見事物整體的他們,對於局部有着極其敏鋭的洞察力,不少的“孤獨星人”是某一方面的奇才,譬如繪畫,數學。他們從來未曾接觸過畫筆與紙張,卻可以一目將眼中景色瞭然,活靈活現的刻在紙上,或是他們連乘除法都不會,卻可以瞭解數字十二位的乘方的答案。

他們是孤獨的,常人很難對他們的某些怪誕的行為進行無限度的包容,他們被劃在正常交際圈之外,找不到心靈的知己,無從所屬,心無歸宿。而正是這樣的`寂寞,讓他們有超乎尋常的能力。

這就是我看這篇文章所想到的,學習,一定是一件寂寞且艱苦的事。攀爬學術的金字塔一路不知要遇到多少泥濘與荊棘,又或是誘惑,真正做好學術的人,雖不見得必然寡言,但一定都有一顆極其平靜又強大的心,耐得住寂寞,抗得了苦痛,只一心沉溺於學問。

就像是文中所寫的“孤獨星人”,他們並不完美,但也確實存在着生命的彩虹。自閉症患者們在人生的水桶中缺失了常人所有的木板,卻奇特的,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噴泉。他們擁有的“畫面思維”,可以讓他們看到與常人不同的色彩與畫面,腦海中就像是一個萬花筒,一個高速飛轉的螺旋器,把他們所看見的以最快的速度傳達,然後通過繪畫表現出來。“畫面思維”也就是心理學中的“聯覺”,是一種感官的互通,譬如我們常人時常會有“色——温”的感知,看見紅色感覺暖,而藍色便覺得冷。

“孤獨星人”所擁有的“聯覺”,比起我們,要高級多了。

最喜歡的是文中結尾的一段話,作者姚堯寫道:“所有的存在都不應該被輕視,所有的差異都應該被理解,缺陷、不適和疾病,未必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它們會產生出另一些發展、進化生命的形態,激發出我們遠遠不能預料的創造力。”

就像是“孤獨星人”,他們活在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世界,但卻可以創造出無數奇蹟。

倘若世上所有人皆是所謂“常人”,平庸無奇,那麼世界該多灰色與無趣。

這段關於“孤獨星人”結尾的一段話,也令我想起了另一類在社會中為多數人不理解的存在——同性戀。

但同性戀之所以數萬年中仍舊存在,就代表着合理,時光的洪流大浪淘沙,留下的,必當時有必要存在的東西。所有的存在都應該是需要被理解的,他們都有存在於世的理由。

而在“同志style”這篇中,作者着重為我們科普了同性戀的產生。

人的本能分為兩大類:1、生或性的本能,叫力比多。2、死的本能,叫桑納託斯。

一個人類從出生到成長大抵會經過這樣幾個時期:口脣期,肛門期,性器期。通過這三個階段的正常度過擁有一個健全的心智。

“口脣期”也就是嬰兒時期吮吸的本能,力比多停滯在這個階段的後果是,人們在成年之後依然要依靠“口脣”來滿足快感:譬如無節制的吃東西、吸煙、話癆、咬指甲……

而心理上,力比多停滯在口脣期的人會過於依賴別人,因為他們始終感覺自己還是個嬰兒,需要被驕縱,被養育,被照料,希望別人替自己做決定。

“肛門期”就是孩子們通過拉臭臭來滿足性慾。在這一時期,父母可以通過訓練兒童排便來鍛鍊他們的自理和自控能力。

力比多如果停滯在這個時期,他們長大後會出現兩個極端:1、很懶散,骯髒;2、潔癖,強迫和過於死板。

“性器期”。在這個時期,女孩子們會出現“戀父情結”,而男孩們則對應的會有“戀母情結”,如果這個時期沒有很好的度過,會造成一種“戀母情節衝突”在潛意識裏埋下同性戀的種子。

而在文中,作者也特別提到了一種“傳染”行為。即長期呆在一個封閉的環境,就會不自覺被周圍的人影響,“傳染”,尤其是在於異性隔離的地方:監獄、軍隊、男子或女子寄宿學校、遠洋海輪等等。

方才我們提到了人類有兩個本能:生。死。那我就順着下去講講文中作者姚堯為我們描述的死亡。也是我最有共鳴的部分(本書中另外講的“抑鬱症”部分我也非常喜歡)。

人們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通常會出現五個階段:1、否認。2、憤怒。3、討價還價。4、抑鬱。5、接受。

也就是通俗而言,人們在得知自己即將面對死亡會不願相信和麪對,不停在各大醫院就診,確認結果,然後開始怨天尤人,覺得憤憤不平,“為什麼是我?”,而後開始與上帝討價還價,“如果你能再給我三個月的時間,我就放棄我最熱愛的(唱歌,寫字,遊玩……)。”或是極易開始有一種信仰,宗教等。第三個階段是一種明顯的僥倖心理和逃避狀態,因此,當我們發現這一切都是虛空,誰都無法解救我們的時候,我們進入“抑鬱”狀態。這是一種關於生死的“生死抑鬱”,最後,我們或許會平靜的接受。

這裏我着重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生死抑鬱”。它和“遭受抑鬱”不同,面對“生死抑鬱”的絕症患者,大多不喜傾訴,更多的是心靈的交流,這時候,默默的守護在他身邊,握握他的手,替他温柔的梳理頭髮,或者就安靜的坐在他們身邊,就是一種最大的安慰。

“死神五部曲”我幾乎每一部都經歷過,第一二階段的時間較短,抑鬱的時間較長。我度過了很漫長的一段抑鬱的時期,在那一段時不時湧現瀕死感的痛苦時光裏,我開始終於慢慢接受並且承認自己得了白血病的事實,然後開始自救。

這不是一個容易度過的坎兒,我如今的從容,耗費了整整兩年的光陰才終於得來。

其實對於大多數的晚期病人來説,到第五步最難的不是自己接受,是讓家人接受。很多病人家屬到了病人瀕死的時刻,都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要求醫生“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去搶救”,但這個時候對於病患而言,死亡才是最好的解脱。痛苦的堅持着活着,被各種儀器折磨,只是病人家屬對於即將死去的親人的自責和愧疚的一種救贖罷了。為了平復自己內心而作出的這種行為,無異於更加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在此,想用作者文章最後的結尾作為本文的結尾:“愛是放手”,如果我們允許並幫助病人逐漸離開那些他們曾經熱愛和留戀的人和事,他們也就能輕鬆地離開人世,塵歸塵,土歸土,善始善終,人生的旅程就此結束。

第3篇

寫於三十年代的文藝理論書籍。這才知道現在的文學概論中的許多東西原來也不過來源於它,區別只是現在的文學概論更加晦澀,同樣一件事,朱光潛已經説清楚的,現在的書偏要説不清楚。

對比朱光潛自己的《西方美學史》和他學生的《西方美學史》,只要看上幾頁,就知道什麼叫境界的差異。

只有真的讀到一本好書的時候,才會明白為什麼會有人把作家稱為“老師”——這是一種直覺的衝動(只可惜這個名稱現在被用濫了)。

你我都無福坐在這位大師的課堂裏,然而在這本書裏,你可以看見嚴肅的介紹定義,嚴謹的爬梳脈絡,還有通俗如口語的.文字解説,和“還好哲學家為數不多”的小玩笑。

這本書,本來就是朱光潛的課堂講義——真正的好老師、真正的好教材。

他們既不會滿腹經綸,卻拒人於千里之外;也不會上課吹牛下課拉瓜,貌似很有親和力,卻什麼也沒教。

書裏傳達出的,是一種讓人親切到想流淚的氣氛——真正的大學課堂。

第4篇

因為青春期的兒子不愛學習愛遊戲,管教勸導無效,幾次與母親發生肢體衝突,母親絕望了。在老外公的主導下,要前夫作為監護人之一,共同簽署斷絕母子協議書

就是説,她不要這個兒子了,從今往後,是死是活,都不管了。

我這兩天正在看阿德勒的《兒童教育心理學》,他説:

如果我們贊同個體心理學的看法,即不管什麼樣的孩子都是可以挽救的……我們認為,總能找到幫助這個孩子的方法。即使遇到非常糟糕的情況,也能找到出路。當然,其中的關鍵是我們要想方設法去尋找。

對孩子的教育,家長或教師絕不能有半點灰心喪氣。不能由於自己的努力沒有立刻取得效果而產生絕望的情緒;不能由於孩子垂頭喪氣、萎靡不振和極端地消極、被動而產生挫敗感;同時也不能受到那些關於孩子有無天賦的迷信説法的誘導。從個體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為了培養孩子的精神意志,要儘可能多地給他們勇氣和自信,要讓他們意識到,任何困難都不是無法逾越的鴻溝,而是我們可以想方設法解決的問題。

阿德勒擁有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這樣讓母親絕望的孩子交到他手裏,想必也能重新回到人生的正軌。事實上,他確實這麼做過,他曾在維也納的學校裏建立教育諮詢診所,運用現代心理學知識跟教育系統提供服務,一直持續了大約十五年,很多孩子深受其益。

但我認為,意志和精神只是輔助手段,阿德勒真正地殺手鐗,是他了解孩子,從而能理解孩子,然後,才能在彼此之間建立起信任關係,再然後,才能談教育和引導。

作為乖乖女長大的母親,不理解兒子的所作所為,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也沒有清晰認識,她跟孩子之間更多隻是“管與被管”的關係。在此之下,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還不如完全不教育。

?兒童教育心理學》,號稱是全世界教師和父母的必讀書,50種語言全球發行,暢銷70年。作者是奧地利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已經在《被討厭的勇氣》裏介紹過(看這裏: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被討厭的勇氣》讀後)。

阿德勒創立了個體心理學。他的定義是:個體心理學是專門研究兒童心理的科學,着重研究整體人格,是實踐的知識。不管是心理學家、父母、朋友還是個體本身,只要擁有這樣的知識,就會懂得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指導人格的發展。

而教育問題,他認為可以歸結為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如果成人想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先要全面瞭解兒童。然而談何容易,大多人的成年人尚且不能正確認識已經定型的自己,更何況是變化多端的孩子。

還有一個重要的事實。兒童的發展既不是由天賦決定,也不是由客觀環境決定,兒童對客觀現實的看法和他們與客觀現實的關係才是兒童發展的決定因素。

就像人類都生活在同樣的現實世界之中,但卻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自己,每個人的人格並不是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個體對客觀事實的主觀看法上。就是説,個體對客觀事實的看法,絕不是事實本身。

成人從自身的角度對兒童的評價和看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人要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們的處境,理解他們的錯誤判斷。成人不要期望兒童的行為不會出錯,不要期望他們會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來行動,而是要意識到,兒童在理解自身的處境時會經常犯錯。如果兒童不犯錯誤,兒童教育不僅不可能,也完全沒有必要。

成人往往對自己的錯誤輕易原諒,能給自己找到諸多借口,卻對孩子找出各種藉口而大發雷霆。他説:“寬容對教育來説是一種非常必要的品質,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這本書從人格統一性入手,逐一分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兒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能成為社會情感和兒童成長的障礙

阿德勒反覆強調,這是一本寫給教師和父母的書。涉及到具體的處理方法,都是針對這兩類人。他説:“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理解孩子,不斷鼓勵他們勇敢面對和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在兒童教育中,對偏離正道的兒童作出惡毒的評價是最嚴重的錯誤……一定不要以為貶損或羞辱能夠有效地改變孩子……”

回到人格統一性。個體心理學認為,兒童的所有活動都是他整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外顯,不瞭解行為中隱含的生活背景,就無法理解他們他所做的事。

阿德勒做了個很好的比喻,把一個特定的表達孤立起來,他形容就像從一個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個音符,然後試圖拋開其他音符來理解這個音符的意義。

我同意個體的行為是由個體的整體人格發動和指引的,可是他説一個人通常會在4-5歲的時候就形成自己的生活風格,對世界的觀念通常在5歲左右就已經確定並固定下來,並在今後朝着大致相同的方向發展。這一點我持懷疑態度。

關於優越感和自卑感,他認為兩者密切相關,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有幾個觀點:

我理解這個優越感其實是一種向上的願望,希望自己做得更好。就像所有的孩子原本都對世界充滿好奇,原本都對學習有天然的興趣。

按照個體心理學的觀點來理解,那些所謂的“壞孩子”,只是在追求優越的道路上受到了阻礙,沒能成功地轉化為學校或者父母的要求,從而產生抗拒。讀書不行,搗亂我還是行的。這條路行不通,我就換一條。

阿德勒非常強調兒童社會情感的發展。如果沒有社會情感,人的理解力、邏輯推理能力、思維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那什麼是社會情感他的定義是:

一種把自己和他人聯繫起來、與他人合作完成任務並使自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的願望。

這就是現在大咖們反覆提到的,未來社會強調的合作精神吧。

我不太明白的是,他認為,如果要確定一個兒童社會情感的發展程度,要看他會不會為了追求優越感而總想表現自己,如果是,那麼可以斷定,跟那些沒有這種行為表現的人相比,他更缺乏社會情感。是因為如果只顧表現自己就表示沒有合作意識、團體意識嗎

在這一點上,他賦予母親很重大的責任,説母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兒童的興趣和信任擴展到他的同伴那裏。

外界環境那一章,他列舉了很多因素,諸如:經濟因素,疾病,種族偏見,玩具,兒童讀物,甚至親戚,表兄妹,等等,非常細緻地描寫了可能遇到的情況。

只有那些一直給孩子鼓勵併成為其朋友的父母和教師,才能繼續對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加以引導。除他們之外,任何想提供指導的人都會遭到這些孩子的拒絕。孩子會對他們充滿懷疑,把他們看作外人甚至敵人。

何止充滿懷疑,在我自己的青春期,對他們充滿了不屑和鄙視。我其實一直很同情青春期的孩子,像文章開頭那位兒子,一年到頭都不見一次的親戚,大過年的絮絮叨叨,總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過來。如果是我,也只能表示:很煩!可能是因為我一直還在青春期吧。

在孩子兩歲的時候就應該告訴他們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並且告訴他們這種性別是無法更改的——男孩長大變成男人,女孩當大變成女人。

我們應該避免貶低女性和主張男性優越的觀念,應該像孩子灌輸男女平等的思想……真正的性教育不僅僅是向孩子解釋性的生理知識,還要培養他們正確的愛情觀和婚姻觀。

孩子沒有必要過早地接受性生理知識方面的教育。我們完全可以等到孩子開始表現出這方面的好奇心、開始探究這方面情況的時候,再告訴他們。

父母應該避免過於頻繁地親吻和擁抱孩子來刺激他們的身體,這對孩子非常不好,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我們不應該讓孩子接觸那些超越起年齡理解水平的與性有關東西……我們只需在恰當的時候對孩子進行真實、簡單的解釋,而不是去刺激孩子的身體或性意識。

在最後一章,寫到教師和家長應該如何溝通,他顯得很小心翼翼,提醒教師們要注意技巧,千萬不要得罪了家長們。為此引用了很長一段富蘭克林自傳中的文字,關於謙卑。

在表達一個確定觀點時儘量不去使用“肯定”“當然”“我贊同”或“毋庸置疑”等詞語,而是要使用“我認為”“我是這樣理解的”“我想這可能就是事情的真相”或“目前在我看來”。

事實上,在人的自然情感中最難剋制的就是驕傲……甚至就算我們以為自己徹底克服了驕傲的情緒,我們也可能為自己現在的謙卑而感到驕傲。

第5篇

4.聽往往比説更重要,讓別人訴出心中的煩悶總能結交更多的朋友;

5.用肯定和讚許去振奮別人的精神的同時,也是振奮自己的心靈的最佳途徑

6.生活中充滿無奈,面對謊言也很無奈,也許謊言也是出於某種需要;每個人都無法替代別人去做出任何選擇,哪怕是最正確的.選擇;當一個謊言被揭穿,新的謊言又將出現,面對永無休止的謊言,擺正自己的心態,一笑了之,不要讓無聊的言語困擾自己平靜的生活,更不要讓謊言成為分裂自己的工具。

7.征服女人的心,有時不在於你有多優秀,而是你能否以一種讓她動心的姿勢,從她狹窄的心門中鑽進去。你的出色可能讓她無動於衷,但只要感覺你是她要找的人,她的情感可以在瞬間氾濫。所以,你若真愛一個女人,就要多些包容和偏袒,多些手段和情趣,努力讓她少些淚水,多點笑顏,讓她把全部的心都交給你。

8.沒有機會做大事的人,是因為沒有通過做好小事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放在越不起眼的地方,越要主動發光。在別人不敢委以重任之前,把小事做到極致,來證明你的實力。可惜大多數人永遠都想不明白這個道理,怨天尤人者居多,有的似乎明白了,又不去實踐,所謂蹉跎歲月,想必就是如此。

第6篇

在研究兒童心理學實際、魔鬼管理學 讀後感 從事兒童心理學科學研究的同時,聯合國小教育的實際,力求以國小生心理紀律為重點,探究國小生的心理特點與生長紀律,並提出一些相應的教育對策,這是我們編寫本書的主要目的。因而本書既可作為兒童心理學實際研究工作者的參考書,也可作為寬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學習國小生心理學的參考書,幫助讀者片面相識國小生心理學的知識,並在教育實際中加以使用。

國小教育是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關鍵,國小時期正是兒童學習知識、生長本領、造就本性的要害時期。要造就德才兼備的二一世紀的人才,就必需根據兒童的心理紀律,做到因材施教。行政管理學讀後感 盲目行事,不僅收不到良好的教育結果,還大概給國小生的生長帶來不利的消極影響。因而,探討國小生心理不僅是生長心理學工作者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寬大教育工作者、家長所關注和急迫需要相識的題目。

小時間就已經看過國小生心理學讀後感>,那個讓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變,為所欲為地實際着她靈活的腦殼裏一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每個孩子都能康健快樂成長,有着奇特教育形式的'巴學園一度讓我神往之極.本日,當我以一名國小教育專業大一學生的身份 再次讀這本書的時間,我有了以往所沒有的想法和領會.

學習了國小生心理學,我們都知道國小生心理的生長實在是一個過程,一個由不可熟走向成熟的過程.學校是把兒童從家庭引向更為遼闊的社會的過渡機構,它為社會造就切合社會範例,適應社會需求的新成員.一所學校的校風,校園辦法,學生所打仗的老師以及學生的同年齡集團等組成了影響兒童心理生長的重要因素.此中,教師,同年齡集團尤為重要.紅巖讀後感100字 小豆豆榮幸的離開了巴學園,也為她當前的樂成奠基了一個重要的基礎.

在日本,窗邊族,指的是那些被人們冷落了的孩子。紅巖讀後感300字 他們不是有生理缺陷,便是故意理上的大概性情上的缺陷。國小生心理學讀後感這個詞給人一種被排除在核心,而不是處於主體的地位上的覺得。作者黑柳徹子在第一所學校中,想必肯定也隱隱隱約地有一種被排擠感.以是才會擬如許一個書名.實在在我們看來,像豆豆如許的女孩子,根本沒有什麼缺陷,就由於她太好奇、太好動、太富於理想罷了。瞥見燕子在築巢,她會和燕子説話;瞥見扮裝廣告推銷員在吹奏音樂,她會約請他下去演奏,她遺忘了這是在學校,是在課堂,她還有許多讓老師頭痛的事,以是,她才上一年級,就被第一個學校開除了。

第7篇

目前,幼兒園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我覺得就面臨了缺少同伴間的交往,當然,幼兒在幼兒園時,都會有很多的同伴,在家裏就缺少了玩伴,對此,我看了《學前心理學》中的同伴交往,讓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義和方式。

現在的幼兒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家都是與大人接觸的多,這其實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兒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條的,有的家長甚至做到了包辦的地步,所有的事情都不讓幼兒自己動手參與,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很少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沒有形成。還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隱患,可能會形成小大人的性格。

看到這裏我就想起了我班的一位幼兒,他從小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對他過於溺愛,所有的事情都是包辦的形式,而且這位幼兒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願意去分享,也很少和其他的幼兒進行交流!中班的他,連一件衣服都不願意自己去穿,總是等待老師來幫忙!在與幼兒一起遊戲時,總想讓所有的孩子聽從於他,不願意聽取他人的意見!一意孤行!由此看來,同伴交往對孩子是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過程中,同齡夥伴具有同步性,能夠促進身心全方位發展。這主要是由於同齡夥伴生理、心理和認知經驗的相似性決定的。有人説,只有兒童最瞭解兒童。確實是這樣的。有一次,我看到兩個媽媽分別抱着自己不滿歲的`寶寶在一起聊天,此時發現兩個孩子也在用無聲的語言進行交流:一個寶寶笑了,另一個寶寶也笑了;一個寶寶發出聲音,另一個寶寶也發出聲音這就説明同伴交往認知的同步性,使他們的溝通非常容易,包括我們幼兒園的孩子也是這樣的,一次發現兩名幼兒在一起聊天,我比較的感興趣,於是就慢慢的湊過去想聽一聽他們在聊些什麼,來到他們跟前,聽了以後我根本就對他們聊的話題不懂,可是他兩卻哈哈大笑,所以,兒童與同伴交往更能促進其身心全方位發展。

同齡夥伴認知的同步性,就決定了同伴交往影響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現有水平與同伴更為接近,在同一事物認知過程、情感體驗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極易產生共鳴。尤其是在社會化行為規範的形成上,具有同步進程。當孩子遇到矛盾時,我們成年人總習慣這樣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應該讓着小弟弟。這是兩種不同的暗示,可能對兩個孩子形成不同的影響和結果。一方會覺得我是大哥哥,我只好吃虧了,時間久了會形成性格傾向;而另一方會覺得我是小弟弟,他應該讓着我,久而久之,也會出現性格傾向。我覺得這種教育方式不利於兒童形成解決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響的有效性。

讀了這個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來孩子與孩子在一起不僅僅是隻有玩耍,在其中隱藏了許多能夠讓幼兒成長的地方,雖然有時你一言我一語,讓老師聽起來比較的吵鬧,但是孩子們卻樂在其中,這也提高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做到不能夠不經意的打斷幼兒與幼兒之間的談話!要做一位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促使幼兒點滴進步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