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四讀書筆記8篇 "探祕閲讀的深度:分享四本書的讀書筆記"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74W

四讀書筆記是指將一本書分別進行四次閲讀,並在每次閲讀後寫下對書中內容的筆記。它可以讓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書中的知識,並在閲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和成長。在這個喧囂的社會裏,四讀書筆記是一個值得我們去嘗試的好方法。

四讀書筆記8篇

第1篇

從年齡的角度來評論,我已是一個理性而成熟的少了;但在愛情的世界來評判,我至多不過是個幼稚的毛孩。琢磨着《麥琪的禮物》這篇經典小説,似乎也領悟到了一點愛情的含義:樸實、體貼、甜蜜、偉大。也就像傑姆所説的:不管是剪髮、修臉、洗頭,我對我的姑娘的愛情是絕不會減低一分的。真正的愛情也就是:長久,永恆。

當男男女女隨口揮灑一句:我愛你。便真以為已經撥起了愛情的琴絃。二十多歲的青年不一定真正領會愛情的真諦。雙方打扮得花俏無比,女方親熱地為男方整整衣襟,男方也理所當然以一個熱烈的擁抱來回報。二人口中盡是甜言蜜語,也不顧路人的驚訝、歧視,就勾肩搭背、親密無間,這大概也就是所謂的瘋狂的青年男女,他們所追求的只不過是一時的愛情的快感;少年時代的學生髮生愛情關係也成為普遍,少男與少女在樹影的斑駁下默默地散步,在被星光籠罩的幽暗的地面上,留下足跡,或是在海邊的沙灘上,坐着雙手抱住膝蓋,閉起雙眼,傾聽着海浪的訴語,白沫的飛濺,與漣漪的搏動,這就是他們眼中的浪漫,愛的羅曼史。

但是,你能肯定這種熱戀能像德拉與傑姆那樣持之以恆?那樣沒有半點虛偽的雜質?那樣願意犧牲自己?那樣平淡卻無比崇尚?那種愛不會天長地久地保持,而是享盡了愛情的甘泉,便像耍小孩一樣,把對方無情地拋棄。青年男女的愛情不懂得奉獻與維持,當厭煩了,感到無趣了,便會撇下一句我不愛你了,就一走了之;國中高中戀的學生一旦被另外美貌的女生,俊俏的帥哥所吸引,也就和自己原來的男友女友一刀兩斷。愛情是不會因任何原因而摧毀,而改變的!愛情不求親暱的舉動,討好的話語,而是嚮往一顆炙熱,永遠不變的真心,與勇於犧牲自我的精神。愛情最忌諱一瞬間的火熱與過後的冷淡,愛情給予的是無限的幸福!

我承認自己還是個少年,對愛情的研究不夠深刻,但這也是小孩子對愛情的初步看法。我不禁感到惋惜:世界上有幾對能像德拉與傑姆的聖潔的愛情呢?

四讀書筆記8篇

第2篇

不少同學有這樣的體會:同是一班學生,別人如驕人的牡丹,鮮豔奪目,光芒四射,自己卻如牆邊的小草,默默無聞,倍受冷落;別人與老師從容交流,談笑風生,自己在老師面前卻是唯唯喏喏,如鼠見貓。犯同樣的錯誤,別人得到的是和風細雨般的開導,自己卻招來暴風驟雨樣的批評。為什麼同班同學、同樣錯誤,得到的待遇卻迥然不同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筆者從教多年,也常自省對學生有無一視同仁,對差生是否存在偏見。近日教學鄭振鐸先生的《貓》,文中第三隻貓的命運似乎讓我們找到了答案。

這隻貓,與文中另兩隻相比,能夠説一無是處:看長相,它毛色花白,一點也不好看;論性格,它天生憂鬱、滿臉的舊社會;説工作,它從來不逮老鼠,一點敬業精神沒有。這樣的貓誰會喜歡?它在主人那裏得不到青睞自在情理之中。最後這隻貓被冤苦而死,主人的主觀臆斷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歸根結底,這杯具還是由它自己的不完善造成的。

貓如此,人亦如此。活在世上,總要給別人帶來一些快樂,作出一些貢獻,創造一些價值。農民種出糧食,工人造出機器,官員管理國家,歌星奉獻歌曲。它們都獲得了尊重。相反,小偷不摸為大家不齒,貪官污吏被世人唾罵,因為這些人帶給我們的,只有傷害。社會如此,班級亦如此。一個班級建立之初,在老師眼裏學生都是一個模樣,有時摸錯了教室上了一節課還渾然不覺。這時所有同學都享受着同等的待遇。但一段時間之後,狀況變化了:有人憑優異的成績得到青睞,有人靠出色的才能獲得重用,有人因誠實守信贏得信任,有人以助人為樂換來尊重。但也有一少部分同學,或行事懶惰,從不掃地;或待人冷漠,性格孤僻;或行為不檢,經常口出髒言,還不守紀律;或極端自私,心裏從無別人,只裝着他自己。這樣的表現,當然得不到老師的好臉色,大多數同學們也會對其側目而視。

如果你有被冷落的感受,或者有被歧視的經歷,請不要歎息自己命運太悲苦,也不要抱怨老師偏心好學生;努力完善自己,做只可愛、勤勞的好貓吧,給大家帶來快樂,大家必須會喜歡你。

第3篇

?四世同堂》是我讀的最過癮的一部中國近代文學書籍,沒日沒夜的看了幾天,給我的衝擊卻是久久不能平靜的。故事裏的人都是那麼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衚衕演繹着自己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他們的生活因為日本人的到來和離去而發生了質的改變。

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為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八年的厚重寫在了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那個年代的風雨飄搖。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給中國留下了無盡的傷痕。

説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裏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漢奸形象。漢奸,這個在那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只是目光短淺的愛財小人,為了財出賣了國家和自己的靈魂。他們風光,人們看着恨;但他們死,人們看着卻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漢奸是可悲的,因為沒有了對國家的愛對自己的尊重,他們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憐人。其實,他們因為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卻沒有因為日本人的撤離而亡,他們存活在很多人的潛質裏,只是後來的社會不同了,漢奸不流行了,不流行並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錢默吟老先生是全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為什麼人們總是忽略書中如此堅強的一個老人。撇開他的政治觀點不説,單單他的堅強勇敢,就足以是全書一抹不容忽視的風景。錢老是個有知識有文化懂事理的人,這在那個年代是個不可多得的革命戰士。在全書緩慢的節奏中,錢默吟是一個緊湊的神祕的形象,儼然為書增加許多鏗鏘之力。中國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像錢先生這樣的人,才終於站起來走向光明。

中國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着《四世同堂》,你會更加確信自己對日本人的恨。然而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又是無助的,新舊社會的交替給人帶來的迷茫是無盡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犧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慘死了,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來。

戰爭結束了,沒有勝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壯。然而,《四世同堂》並不是一個悲劇。人們一直疑問老舍先生為什麼要給大家一個不是結尾的結尾,人們詫異於故事的戛然而止卻不知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結尾一句起風了,我想就足以表達老舍先生的意思了。歷史的車輪輾轉向前,歷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風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許打雷,或許下雨,渺渺茫茫。中國始終推着大車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歎息,我們應該看見預示着的光明的未來。感謝老舍先生給後世留下了這部中國的《戰爭與和平》。

第4篇

童年像一杯純潔無暇的白開水,我們向裏面加入何種原料,它都會小心的收藏,永遠地刻在我們腦海之中,讓我們捨不得,更不忍心去觸痛那些美好的回憶……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暑期的一個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小説從我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間混飯吃結束。外祖父開了家染坊,但隨着家業的逐漸衰落,他變得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幼小的阿廖沙曾被他用樹枝抽得失去知覺。他還暗地裏放高利貸,甚至慫恿幫工去偷東西。兩個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整日為爭奪家產爭吵鬥毆。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醜惡。舅舅們為爭奪家產而爭吵鬥毆的情景使小阿廖沙飽受驚嚇。這一幕真實反映了俄國下層人民沉重的生活狀況,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殘暴。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裏,也有温暖與光明。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些人,過的另外一種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着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對阿廖沙的影響,正像高爾基後來寫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幸福的童年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童年》以小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刻畫了一羣性格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這裏有嚴厲而暴躁的外公,有慈祥的外婆,有愛喝酒鬧事的舅舅,有漂亮而憂鬱的媽媽,還有會跳舞的小茨岡:有抬起長腿踢媽媽的繼父,有稱為奶奶的綠老太婆,有孤僻而執着於化學實驗的房客好事兒,有自殺的小偷彼得伯伯,還有一羣玩草鞋大戰,去冰天雪地的小島上偷木板過活的善良小流浪漢……

而小阿廖沙正是以一顆脆弱而敏感的童心生活在這羣人中,體驗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愛豐富了他,使他充滿了堅強的力量去應對困苦的生活;苦難讓他明白,俄羅斯人大多像小孩子似的,喜歡拿憂傷來逗樂,玩弄,不為做不幸的人而羞愧……正是從這個足跡裏,走出來了一個文學巨人,世界因他而增輝。《童年》,也為我們認真瞭解一個偉大民族打開了一扇小小窗户。

想想我們的童年真是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有老師辛勤的培育;有父母的疼愛;有爺爺奶奶的呵護。但擁有着這些的我們似乎並不知足,有些人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他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這些人是多麼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應該不再浪費;應該學會珍惜。

讀完這本書後,我不僅從中讀到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獲得珍貴的精神食糧,而且還學習了作着刻畫人物性格的匠心獨運和簡練的敍事風格。高爾基的生平使我明白:其實人生只有三天,那便是昨天、今天、明天,讓我們將曾經擁有的不要忘記;已經得到的更加珍惜;屬於自己的不要放棄;已經失去的留作回憶。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後的晴空,清新,明淨,一片蔚藍。

第5篇

?祕密花園》這本書很有趣,今天我就來給大家分享分享吧。

瑪麗是一個生活在印度的英國小女孩,她的父母整天忙於工作就把她完全交給了保姆,缺少父母關愛的瑪麗自幼性情頑劣,脾氣暴躁。一場霍亂之災奪去了她父母的生命,她只能搬到姑父家住前往英國的一座古老莊園。莊園裏充滿了神祕氣氛:一百年前一直上鎖的房間、一座十年從來不讓進去的花園、深夜裏不時傳來嬰兒的號哭聲······瑪麗決定弄明白這一切。後來瑪麗見到姑父的獨生子科林,一個身體虛弱,對生活失去信心而且蠻橫的小男孩。他們倆幾乎成了莊園的噩夢,但當另外一個鄉村男孩迪肯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並把他們領向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後,讓他們對生活又有了重新的認識,一切都變了,所有的祕密都揭開了。

迪肯、瑪麗和科林,他們雖然地位不同,生活不同,性格不同,但他們能夠熱情的互相幫助,最終建立了真摯的友誼。在瑪麗來到祕密花園後,迪肯對瑪麗的讚美和無條件幫助,讓瑪麗重新拾起信心,堅信自己也是一個受人喜歡的孩子,對待科林,迪肯同樣如此,每天幫助他練習走路和練習肌肉,為他準備食物,對於卧牀的科林,瑪麗同樣熱情地開導他,讓他對生命重新有了熱情。

第6篇

暑假裏讀了《草房子》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書中,桑桑是一個聰明、調皮、愛搗蛋的孩子,整天滿腦子胡思亂想,做出奇怪的事情來。比如用自家的碗櫃做鴿子的家、把蚊帳做成魚網、夏天穿着大人的棉襖做莫名其妙的動作、瞎唱一些亂七八糟的自編歌、把爸爸年輕時得到的筆記本當什麼來用……然而,每次被媽媽訓責以後,過一段時間老毛病卻又犯了,母親的責罵簡直對他來説沒有一點效果。桑桑他們班的班長杜小康,家裏的條件本是油麻地國小還算富裕的,可是因為家裏的突變,使他不能上學,而要離開油麻地,去 400公里以外的地方養鴨…..在杜小康走之前,他撕心裂肺的喊聲:我要上學。我被深深的感動了。當時,他哭了,我也哭了。而且,杜小康還是一個很誠實敢作敢當的孩子。有一次,他和桑桑在稻草堆那邊玩火,結果起火了。當桑校長問是誰幹的的時候,杜小康和桑桑都在猶豫不決,最終還是杜小康承認了錯誤。就因為這桑桑回家後被他的爸爸—桑校長打罵了一頓呢…..陸鶴因為沒有長頭髮,被大家稱為禿鶴,經常被大家笑話。但是,他憑着自信讓所有人刮目相看,誰説沒頭髮就醜,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對尊嚴的執著上的。

讀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使我認識了許多天真可愛的孩子;我看到了令人落淚的真情;我明白了同學之情應該互相幫助;我知道了師生之間,應該友好相處….

想想他們我們是多麼幸福啊。從今以後,我一定會學習杜小康愛讀書的好精神,發奮讀書;一定學習禿鶴有一顆自信的心,相信自己就會成功。我一定會學習紙月尊敬長輩…..總之,這本書中的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閃光點,我一定會努力的向它們靠近的,爭做一個優秀的四好少年。

第7篇

最近剛剛看完《二十四孝圖》,心中頗有感觸。雖説是簡短的24個小故事,24幅圖畫,但是,仍然讓人產生不少感想,既有感動,又有個人思考。其中的心得體會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孝在我們中華民族5000 年文明長河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從古至今,不知流傳着多少以孝為主題的傳説。當然,不用説,《二十四孝圖》中就收錄了24個孝子的故事。簡單的介紹下,時間上,從上古的堯舜時期,直到宋代,內容上有《孝感動天》,《親嘗湯藥》,《齧指痛心》,《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戲綵娛親》,《賣身葬父》,《刻木事親》,《行佣供母》,《懷橘遺親》,《埋兒奉母》,《扇枕温衾》,《拾葚異器》,《湧泉躍鯉》,《聞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鯉》,《恣蚊飽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筍》,《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24個故事,時間跨度4020xx年。可以説,這24張圖,展示了中華民族從其產生到繁榮的這段時期內,孝道發展的全景圖。其中人物豐富,形象豐滿,個性十足,地位差異懸殊,上至天子帝王,下至黎民百姓,可謂展示了古代社會各階層的孝道姿態。語言上,雖然文章是由文言文翻譯而來,但是便於理解閲讀,確實是教育世人 的良好教材,更不用説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籍。

首先,孝道作為一種特殊的思想,在中國流傳了5020xx年,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可以説它是有中國 特色的一種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環。既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自然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先談談正面的作用。

看看孝這個字,子揹着老,典型的象形字。古人真是偉大,簡簡單單,便道出了孝的真諦。何謂孝,就是晚輩對長輩的尊敬與愛。晚輩為了長輩,揹着他們,關心與敬愛飽含其中。正是孝,拉近了家庭成員心與心的距離,於是便有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場景。

再者,孝不僅是維護家庭和睦的支柱,還是鞏固社會穩定的基石之一。在古代,常常會有帝王以孝治天下,大力弘揚孝文化,名篇《陳情表》便是例證。此外《孝經》有云:

昔者天子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

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天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可見,孝對於社會有着極其的重要的作用。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從《二十四孝圖》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24個故事有不少明顯的誇張之處,甚至有個別故事為了宣揚孝,竟有殘酷自虐之傾向。舉個例子。

王祥卧冰求鯉。因家中老母生病,王祥為了給老母煲湯,不惜在嚴寒冬日,赤裸身體,以自己的體熱化開冰冷堅硬的河面。這個故事,表面上兒子為了老母親捨棄自己,讓人感動,實則誇張過度,不切實際。只為求一尾鯉魚,何必自虐?只要找來工具,挖開冰面,釣上一尾並不是什麼難事。明明簡單的道理,偏偏要用這種荒唐的方法來解決,真是愚蠢至極。更有甚者,埋兒奉母。荒年,在古代是時常是出現的,但是竟然有人要埋掉自己的親生骨肉節省下糧食來供養老母。如此做法,着實讓人不解。人真的能這麼狠心?那位老母親真的能嚥下用小孫兒的命換來的糧食?畢竟血濃與水啊。這些愚孝 不僅在與家庭內部肆虐,更是影響了整個社會。天下無不是父母,三綱五常,也是此等愚孝衍生出來的糟粕,搞的社會烏煙瘴氣。於是乎,終生大事由父母做主是孝;談到父母的名諱,必要放聲大哭,是孝;將地方官,大臣,天子視作生身父母是孝;父母去世,要放下一切,守墓三載,這也是孝。愚昧啊,何等的愚昧。

時代畢竟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終究也會隨着外部世界的改變而改變。當封建社會的大廈坍塌,愚孝也如東逝之水,終究將化成歷史的煙塵。

不過,令人惋惜的是,或許是國家沒有大力宣揚新世紀孝的重要性,人們似乎將孝淡忘了。為了個人生活的方便,他們忍心父母安置在敬老院,他們忍心將老人呼來喝去,他們忍心辱罵父母只為紅顏一悦,等等的類似事件已是數不勝數。這是社會的倒退嗎?我不相信,我們更不希望是,我們渴望孝的迴歸。

終於,我們看到了,還有他們,一個個感動中國,平凡而偉大的人們。你們可以為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奉獻一生,你們可以堅持年年月月,你們可以忍住心酸,微笑着流淚。他們不曾被我們熟知,也不曾被社會標榜,不過,他們仍然默默的繼續着,用行動感化世人。他們是平凡的英雄。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理解你的父母,當他們在早晨叫你起牀的時候,無意中打擾了你的好夢,可能你真的是學習太晚十分瞌睡,請壓住你的火氣,乖乖起牀;當你因為成績的下滑而被父母責備的時候,請不要在心裏埋怨他們,他們是真心關心你;當你事業有成的時候,請將成功與你的父母分享,你的今天有他們的功勞。

第8篇

懷着對楊瀾的崇拜和好奇把這本書捧回了家,想由此獲知在做每個人生選擇的時候,楊瀾是怎麼想的,她如何面對困惑和選擇,如何成長。

一開始看起的時候,覺得書的節奏挺快,涉及的人物、信息量都有一點,讀着很舒暢,但是讀着讀着,不由得對《一問一世界》有些失望,因為它並沒有回答我想獲知的問題。誠然,《楊瀾訪談錄》伴隨着楊瀾的成長,是她人生的重要內容,但對於這本書我感興趣的並不是《訪談錄》裏有些什麼嘉賓、楊瀾在訪問嘉賓前是怎樣做功課諸如此類的問題。我想知道,比如,《訪談錄》提問之前、提問之中的過程對於提問之後楊瀾的思想、思考有什麼樣的影響,但恰恰這樣的內容在書中一筆帶過。影響肯定有,但我想知道是怎樣影響的!整本書更像是楊瀾的履歷表而不是傳記,書裏各種風雲人物,看似勵志,看似很有內容,其實是隻有骨架沒有血肉的感覺。如果是讀一個作家的代表作,你會讀到他對書的誠意。在看楊瀾的博文《拿到新書,謝謝大家!》中有寫其中我寫的部分都是在飛機上或臨睡前在牀上零零碎碎寫成,我想也是,讀起來並沒有那種很費心血的感覺。當然不是説楊瀾沒有誠意,只是這本書被我寄予太多厚望,讀後沒找到答案不免有些失望。從書的細節來講,書是由楊瀾和朱冰女士每人寫一部分這樣交錯的形式展現,有些地方內容有重複,由兩個不同的人寫卻沒有看到不同的見解,也是不滿意的地方之一。對於這樣一本通俗讀物,我是不是要求太嚴格啦?!

接下來講講書的內容。除去開頭的代序和結尾的代後記,目錄中提出六個問題,書以回答這六個問題為線來編排相關內容,每個問題的回答都由楊瀾和朱冰女士各寫一部分。這六個問題是:

對於一、你真的那麼有遠見嗎,楊瀾的回答是所謂遠見,即洞察力,是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掌握和對未來趨勢的預測。它是某種稀缺資源,不是因為它要求當事人有多麼聰明,而在於能否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決定。也就是是説,歷史是人的選擇,是人民大眾的選擇,領導者順應了這個潮流就是有遠見的表現。

第二部分二、你不想贏嗎?強調的是人可以實現精神和物質的雙贏。

三、誰能在石頭上輕鬆睡覺?的發問來自中國台灣著名編舞者林懷民。在石頭上睡覺?又硬又冷!但如果你做到了,克服了依賴舒適的惰性,那麼,石頭上也會留下你的温度。我覺得這是在講人與事物之間一種相互探討相互適應的做事態度和方法。

四、為什麼總問女人這個問題?是問——怎樣在事業和家庭上實現平衡?楊瀾的回答是它倆本來就不是對立面,不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關係,而是一種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社會角色的掌握。

五、奧運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嗎?這部分講了申奧以及奧運(主要是開幕式時)的努力。文化的交融和傳達可以很浪漫。

六、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作為書的最後一部分,意在迴歸自我,也如楊瀾在代後記中講到的現在《訪談錄》裏的提問不為追求深刻,而是迴歸常識,其實也是她對自己人生新階段的理解和思考定位吧。

看了書中講到的在上海時《楊瀾訪談錄》的夢之隊團隊,讓我對這個團隊心聲好感和好奇,要找一期20xx年之前的節目來看。,我看了20xx年訪問李光耀、吳開棟、李顯龍三位新加坡總理的視頻,覺得剪輯有點亂,提問也不怎麼樣,沒有書中所説的那種水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