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端午粽》教案7篇 如何製作口感更佳的端午粽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67W

本教案以端午節為背景,以傳統的端午粽為主題,旨在幫助學生了解這一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民俗習慣。通過課前創設情境、閲讀理解、綜合運用等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其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

《端午粽》教案7篇 如何製作口感更佳的端午粽

第1篇

?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節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節的由來。課文條理清晰,圍繞端午粽,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語言生動優美,文章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濃濃的思親、思鄉的情懷。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形態以形象思維為主,在教學中應運用多種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感受文中濃濃的親情。

1.會認"端、粽、節"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會寫"午、節"7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繫生活實際,瞭解"糯米、掀開、剝開、裹着"等詞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課文。

1.同學們,你們聽過端午節嗎?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你知道端午節有什麼習俗嗎?【課件出示相關圖片: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葉、吃粽子等】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節的.時候吃過粽子嗎?能説説它的味道嗎?

1.範讀《端午粽》,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聽準生字詞的讀音。

(1)第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2)第二遍:給自然段標上序號,並畫出不理解的詞。

(1)在朗讀中你發現了哪些難讀的生字詞?找出來提醒大家。教師相機指導。

正音:"間"是多音字(jiān中間,jiàn間隔);"總"是翹舌音。

③交流加點字的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換偏旁、編字謎、做動作)

午:4畫,獨體字,注意兩橫的長短、間距,最後一筆豎要又直又正。

節:5畫,上下結構,上窄下寬,上扁下長,橫平豎直。

4.學生描紅、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注意糾正學生的坐姿及握筆姿勢。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b.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c.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説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回家問問爸爸媽媽或查查端午節的資料,瞭解端午節。

《端午粽》教案7篇 如何製作口感更佳的端午粽 第2張

第2篇

1、熟悉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熟悉2個偏旁“立”“米”。

3、瞭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喜愛。

熟悉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熟悉2個偏旁“立”“米”。

2、瞭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喜愛。

1、猜謎: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則謎語,想猜嗎?聽好了:三角四樓房,珍寶裏面藏;想吃珍寶肉,解帶脱衣裳。(粽子)

2、揭題:好!今日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粽子有關的文章:《端午粽》。(板書課題:10、端午粽)

這個題目裏藏了這節課我們要熟悉的兩個生字,分別是“端”和“粽”。有小伴侶能告知老師你是怎麼記住這兩個字的嗎?你用了什麼識字方法?(熟字換偏旁熟悉“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換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糧食有關,比如“糧”、“粽”、“糟糠”“籽”等。)

3、讀了這個題目,你的小腦瓜裏都產生了哪些問號?過渡:那我們就帶着這些小問號一起走進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的時候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把自然段標出來。

2、同學們讀得都特別仔細,文中的詞語寶寶忍不住要和你們見面了,你們熟悉他們麼?(指名讀一遍)

(1)象形字識字。“米”字和“豆”字這兩個字是從古代的實物演化而來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的演化過程。首先來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從中間被上下分開,漸漸的中間兩粒米相連,漸漸又演化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米”字。再來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顆豆子細分了,種皮、胚根等都有,後來又漸漸簡化為現在我們所熟識的“豆”字,這兩個字你記住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心字底識字。還有兩個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別是“總”和“念”。這兩個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倒八字頭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總”。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憶,口中有所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3)加一加識字。還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比如“節”、“間”、“分”、“知”、“據”、“帶”。首先來看“節”字,草字頭加上兩筆(橫折鈎和豎)就可以了,可以組詞節日。門字框裏面加上一個“日”就成了“間”,可以組詞時間。“八”字加上一個“刀”就成了“分”,可以組詞非常。“矢”字加上一個“口”就成了知,可以組詞知道。提手旁加上一個“居”就成了“據”,可以組詞據説。“卅”字加上禿寶蓋再加一個巾字就成了“帶”字,可以組詞皮帶。這幾個字你熟悉了嗎?我們一起來帶上拼音讀一讀。

(4)巧用字謎識字。猜謎:一人在內,打一字。謎底就是肉字。“內”字裏面再加一個“人”就成了“肉”。齊讀。

帶拼音齊讀生字——去掉拼音齊讀、指讀、開火車讀——接下來,我們把生字請到詞語中來讀一讀。

1、生字詞把握了之後,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內容?(整體感知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樣以及為什麼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來。

接下來,請拿起你的書,悄悄的聽老師讀,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粽》這篇課文。

1、過渡:聽完後,誰能告知老師,一到端午節總是去誰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節,外婆都會煮好一鍋粽子,希望着“我們”回家吃,説明外婆特別盼望“我們”回家,一家人團聚,快樂地過節。

4、齊讀。你們讀得可真棒啊,老師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1、過渡:每年端午節“我們”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究竟是用什麼做的呢?誰來告知大家?(指名讀其次自然段)

2、(1)我們來看“青青的箬竹葉”這個詞組,“箬竹葉”就是我們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顏色是青色。那我們還可以説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來看“白白的糯米”這個詞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會吃起來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説“白白的糯米”。那小伴侶們還能説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終來看“紅紅的棗”,你還能説出紅紅的()?

(4)同學們,你們“青青的箬竹葉”和“青的箬竹葉”哪個更順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紅紅的棗”和“紅的棗”呢?

這類詞語都是用顏色來形容事物,並且所用表示顏色的字是重複的,這樣更符合我們的表達習慣。這類的詞語搭配你們把握住了嗎?

3、粽子是用箬竹葉、糯米、紅棗包成的,那喜愛吃粽子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指名讀其次段的'其次、三句話)

(1)我們一起來看其次段的其次句話,句子比較長,先聽老師讀一遍,看看老師是怎麼把長句子縮短讀的。(範讀時停立刻讀的明顯一些)誰能來試一試?這位同學已經抓住老師範讀的精髓了,比老師讀的都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讀的時候肯定要留意停頓,把長句子讀短。

(2)接着我們一起來看“又黏又甜”這個詞語,粽子吃起來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還能説出類似的詞語嗎?(如又大又圓、又細又長、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愛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誰能把你對粽子的寵愛給讀出來?(指名讀、男生女生賽讀、齊讀)

1、過渡: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粽子是用什麼做的了,那除了紅棗粽,還有什麼粽?(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還……”説一句話嗎?(我除了會唱歌,還會畫畫)

3、從這一段中,你能體會到“我”對端午粽有什麼樣的感情?(寵愛)你從哪體會出來的?(指名讀第三段第三句)這一句話也比較長,你會像剛才那樣斷句嗎?誰來試一試?“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我們一起來試試吧!看看誰最喜愛吃外婆包的粽子。

2、那你知道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嗎?(指名讀第四段)

3、這一句話也是一個長句子,那應當怎麼讀好呢?誰來給大家提個醒?“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説/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男生女生賽讀)

4、端午節是幾月幾日?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節的風俗?

1、呈現“午、葉、真、豆、節、米、分”7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同學觀看這7個字的筆順、筆畫特點。

2、老師整體範寫,認真觀看生字的筆畫位置。“午”的其次筆橫寫在上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並且比第一橫長。“葉”是左右結構,寫的時候要左窄右寬第四筆橫短一些,寫在橫中線上方一點點,第五筆豎寫在右半格。留意“真”字裏面有三橫。“節”字第四筆橫折鈎從橫中線開頭起筆,第五筆豎寫在豎中線上。“米”字第一筆點和其次筆撇分別寫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第四筆豎寫在豎中線上。“分”字要留意上面是個八,一撇和一捺要分開。同學跟筆書空。

3、同學在書上先描紅再獨立書寫,同桌互評,相互借鑑,老師巡察指導。

第3篇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朗讀好課文。

2.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瞭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積累"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設計意圖】聽寫字詞,觀察圖片,回憶課文內容,儘快進入到課堂中。

(2)讀了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外婆總會煮好了盼我們回去)

(3)從"一到""總會""盼着"你體會到什麼?(外婆濃濃的愛)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來怎麼樣?誰來讀讀相關的句子。(指名讀)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①你能把表示顏色的詞圈出來嗎?你有什麼感覺?(美)

(3)這粽子不僅看起來好看,聞起來也很香,從哪兒能看出來?

你覺得這清香是什麼樣的味道?(箬竹葉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棗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説個句子嗎?(我一回到家就寫作業)

(4)現在來看看粽子吃起來味道怎麼樣?(又黏又軟,十分好吃!)

(2)讀讀這句話,你覺得文中哪兒寫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兒又寫出了花樣多?

(第2自然段寫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話寫了花樣多)這樣的句子就叫過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4)仔細讀讀這句話,你體會到什麼?(外婆不僅勤勞能幹,而且質樸大方)

(5)指導朗讀。讀出粽子的花樣多,讀出外婆的`勤勞能幹、質樸大方。

"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説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創造出新體詩"楚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

(3)據説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設為端午節,並在這一天互相贈送粽子作為禮物。現在你知道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了嗎?

(4)原來,這小小的粽子,不僅包含着外婆的愛,還寄託着我們中國人這麼豐富的感情,讓我們一起讀一讀第4自然段吧。

?設計意圖】逐段分析文章,可以從多角度把握內容,包括文章的結構、文章的內容、還有涉及課本之外的知識的,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節,"品嚐"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濃濃的親情。我們還知道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認識了偉大的詩人屈原,真是收穫多多。讓我們再來美美地讀一讀課文吧。

2.你還知道我們國家有哪些傳統節日嗎?你能説説這些傳統節日都有什麼習俗嗎?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清明節:農曆三月初八(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曆4月5日左右);習俗:掃墓、踏青。

?設計意圖】總結端午節的來歷,同時拓展我國傳統的節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掌握文章內容、掌握傳統節日,更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第4篇

1、認讀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偏旁,會寫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瞭解端午節的習俗。

3、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瞭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過程與方法:通過圖文結合、聯繫生活實際,瞭解課文內容及詞語意思。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及其風俗習慣,並知道這些節日的歷史來源。

【教學重點】認讀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熟讀課文。

?教學難點】瞭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及歷史人物屈原。

1、同學們,看看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什麼?(課件出示粽子)你們認識嗎?誰能告訴老師它是什麼?

2、指名説,接着導入:同學們回答得很對,這是粽子。但是,同學們,你們吃過粽子嗎?什麼時候吃呢?

3、今天呀,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0課,文中的小朋友和我們一樣,不僅吃過粽子,他還知道粽子的來歷呢!板書課題。

1、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把不認識的'生字畫上“○”,生詞畫上“”,看看哪些同學把課文讀得又快又好!

3、課文有幾個自然段,這幾個自然段寫了有關粽子哪幾個方面的內容呢?(課件)

3、師總結:外婆煮好一鍋粽子,不僅僅是盼望我們回家吃粽子,同時,更飽含了外婆對我們濃濃的愛。

1、指名讀第2自然段,把不會讀的詞和句子用“~~~”劃出來。

4、討論交流:這一段寫了有關端午粽的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7、指名朗讀第2自然段,注意讀出驕傲、喜愛的情感。

1、回憶自己家端午節包了什麼粽子,誰包的,用的什麼原料,味道如何?

3、作業:你喜歡吃粽子嗎?吃過什麼味道的粽子?和同學説一説。

第5篇

通過本次班會,讓同學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學習端午節文化,激發同學的愛國熱忱和民族驕傲感。

1、全體起立:唱中學校生守則之歌2、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3、那麼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日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全部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a、紀念屈原,據説,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立刻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合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予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漸漸進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濤神,此説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c、龍的節日,這種説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訓練》。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進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我國地廣人多,加上很多故事傳奇,於是各地有着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

2、吃粽子(始終到今日,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琅滿目)

3、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説是為了壓邪。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經沉在江底死去,楚國百姓哀歎再也不能見到他的容顏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哪裏能制止讒言,只不過試圖驅逐蛟龍罷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沒有消退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尋他死後的遺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峯。碧綠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峯的影子

第6篇

1、學問目標:正確認讀本課“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3、通過圖文結合,理解“箬竹葉、糯米、裹着”等詞語,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紅紅的棗”等詞語。

4、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粽子的樣子、味道等,瞭解端午節習俗和來歷。

瞭解傳統節日和習俗。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宏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師:今日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粽》這篇新。(板書課題:端午粽)

1、師配樂範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講了什麼事情?

(1)用自己喜愛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誕生字詞。

(2)同桌溝通,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指名讀。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書寫要領:“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終一豎不要寫出頭。

第7篇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3、瞭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2、瞭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1、猜謎: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則謎語,想猜嗎?聽好了:三角四樓房,珍珠裏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脱衣裳。(粽子)

2、揭題: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粽子有關的文章:《端午粽》。(板書課題:10、端午粽)

這個題目裏藏了這節課我們要認識的兩個生字,分別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訴老師你是怎麼記住這兩個字的嗎?你用了什麼識字方法?(熟字換偏旁認識“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換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認識“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糧食有關,比如“糧”、“粽”、“糟糠”“籽”等。)

3、讀了這個題目,你的小腦瓜裏都產生了哪些問號?過渡:那我們就帶着這些小問號一起走進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的時候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把自然段標出來。

2、同學們讀得都非常認真,文中的詞語寶寶忍不住要和你們見面了,你們認識他們麼?(指名讀一遍)

(1)象形字識字。“米”字和“豆”字這兩個字是從古代的實物演變而來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的演變過程。首先來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從中間被上下分開,逐漸的中間兩粒米相連,慢慢又演變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米”字。再來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顆豆子細分了,種皮、胚根等都有,後來又慢慢簡化為現在我們所熟悉的“豆”字,這兩個字你記住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心字底識字。還有兩個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別是“總”和“念”。這兩個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倒八字頭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總”。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憶,口中有所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3)加一加識字。還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比如“節”、“間”、“分”、“知”、“據”、“帶”。首先來看“節”字,草字頭加上兩筆(橫折鈎和豎)就可以了,可以組詞節日。門字框裏面加上一個“日”就成了“間”,可以組詞時間。“八”字加上一個“刀”就成了“分”,可以組詞十分。“矢”字加上一個“口”就成了知,可以組詞知道。提手旁加上一個“居”就成了“據”,可以組詞據説。“卅”字加上禿寶蓋再加一個巾字就成了“帶”字,可以組詞皮帶。這幾個字你認識了嗎?我們一起來帶上拼音讀一讀。

(4)巧用字謎識字。猜謎:一人在內,打一字。謎底就是肉字。“內”字裏面再加一個“人”就成了“肉”。齊讀。

帶拼音齊讀生字——去掉拼音齊讀、指讀、開火車讀——接下來,我們把生字請到詞語中來讀一讀。

1、生字詞掌握了之後,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內容?(整體感知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樣以及為什麼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來。

接下來,請拿起你的書,靜靜的聽老師讀,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粽》這篇課文。

1、過渡:聽完後,誰能告訴老師,作者一到端午節總是去誰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節,外婆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望着“我們”回家吃,説明外婆非常希望“我們”回家,一家人團聚,開心地過節。

4、齊讀。你們讀得可真棒啊,老師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1、過渡:每年端午節“我們”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麼做的呢?誰來告訴大家?(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2、(1)我們來看“青青的箬竹葉”這個詞組,“箬竹葉”就是我們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顏色是青色。那我們還可以説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來看“白白的糯米”這個詞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會吃起來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説“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們還能説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後來看“紅紅的棗”,你還能説出紅紅的()?

(4)同學們,你們“青青的箬竹葉”和“青的箬竹葉”哪個更順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紅紅的棗”和“紅的棗”呢?

這類詞語都是用顏色來形容事物,並且所用表示顏色的字是重複的,這樣更符合我們的表達習慣。這類的詞語搭配你們掌握住了嗎?

3、粽子是用箬竹葉、糯米、紅棗包成的,那作者喜歡吃粽子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指名讀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話)

(1)我們一起來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話,句子比較長,先聽老師讀一遍,看看老師是怎麼把長句子縮短讀的。(範讀時停頓時讀的明顯一些)誰能來試一試?這位同學已經抓住老師範讀的精髓了,比老師讀的都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停頓,把長句子讀短。

(2)接着我們一起來看“又黏又甜”這個詞語,粽子吃起來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還能説出類似的詞語嗎?(如又大又圓、又細又長、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歡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誰能把你對粽子的喜愛給讀出來?(指名讀、男生女生賽讀、齊讀)

1、過渡: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粽子是用什麼做的了,那除了紅棗粽,還有什麼粽?(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還……”説一句話嗎?(我除了會唱歌,還會畫畫)

3、從這一段中,你能體會到“我”對端午粽有什麼樣的感情?(喜愛)你從哪體會出來的?(指名讀第三段第三句)這一句話也比較長,你會像剛才那樣斷句嗎?誰來試一試?“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我們一起來試試吧!看看誰最喜歡吃外婆包的粽子。

2、那你知道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嗎?(指名讀第四段)

3、這一句話也是一個長句子,那應該怎麼讀好呢?誰來給大家提個醒?“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説/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男生女生賽讀)

4、端午節是幾月幾日?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節的風俗?

1、呈現“午、葉、真、豆、節、米、分”7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觀察這7個字的筆順、筆畫特點。

2、教師整體範寫,仔細觀察生字的筆畫位置。“午”的第二筆橫寫在上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並且比第一橫長。“葉”是左右結構,寫的時候要左窄右寬第四筆橫短一些,寫在橫中線上方一點點,第五筆豎寫在右半格。注意“真”字裏面有三橫。“節”字第四筆橫折鈎從橫中線開始起筆,第五筆豎寫在豎中線上。“米”字第一筆點和第二筆撇分別寫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第四筆豎寫在豎中線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個八,一撇和一捺要分開。學生跟筆書空。

3、學生在書上先描紅再獨立書寫,同桌互評,互相借鑑,教師巡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