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答謝中書書》教案5篇 《感恩中書書》教案: 展現學生對中文教育的感激之情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17W

《答謝中書書》教案是一份針對這一經典散文的教學指導方案。本教案以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寫作表達和評價能力為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使學生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主題和藝術特點,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同時,教案的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互動、合作的學習平台。

《答謝中書書》教案5篇 《感恩中書書》教案: 展現學生對中文教育的感激之情

第1篇

1.在朗讀、想象、體會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審美情趣。

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設想通過讀、説來落實。

(一)漢字中有許多象形文字,教師在黑板上書寫兩個古代象形字,請學生看一看是什麼字。

瞧!這兩個字多美,就像它們所代表的含義:山--山峯、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川”的一個字義就是--河流,比如成語川流不息;“川“還有另一個字義--平原,比如成語一馬平川,這個字義我們今天暫且不説。

(二)古往今來,有不少詩歌都吟詠了山川之美,我們學過的也有不少。同學們能否在記憶中搜尋一下,背出一句兩句呢?

(三)這樣的詩歌真是不勝枚舉。看來,山水之美,是古往今來人們共同談論的話題(內容)啊!這就叫“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請同學把書翻到136頁《答謝中書書》,我們一起把註釋1朗讀一遍。於是,我們知道“答謝中書書”的意思是“回給謝中書的一封信”,第二個“書”是書信的意思。

今天,我們就與古人一起,神遊山水之間,共談山川之美。

板書:頹tuí 與yù ,並點一點這是“與”意“參與”時的讀音。

1.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山水之美,是古往今來人們共同談論的話題。究竟如何之美?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高峯入雲--沉鱗競躍”。全體朗讀這一部分。

2. 藉助註釋理解大意。可以同桌合作。有疑問先做記號,待會兒提問。

(三) 欣賞“高峯入雲--沉鱗競躍”所描述的山川之美。

1. 朗讀這一部分,發揮你的想象力,腦海中出現畫面。朗讀兩遍。

2. 有這樣一種説法:詩也好,文也好,作者寫完,還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加上了讀者的創造性閲讀,讀者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穿越時空碰撞出了火花,這篇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那麼,就讓我們與陶弘景一起完成這篇吟誦美麗山川的文章吧。

請同學們再次自讀這一部分,朗讀默讀都可。邊讀邊想象,眼前浮現文中所描繪的美景。然後,選擇你覺得最美或最有感受的一句、兩句,用“詩一般的語言”,簡潔、流暢、優美地描繪一下你眼前浮現的畫面、或耳畔聽到的聲音或心中湧起的感受。(眼前之景、耳畔之聲、心中之情)可以先打一打草稿。

注意抓住學生“詩句”中的閃光點點評(比喻、用詞、想象、聯想等)。可請學生重複最美的“詩句”。用詞恰當的問題要注意點撥。

重點:猿鳥亂鳴 -- “亂”並非形容混亂一片,毫無秩序。而是一種充滿生機的熱鬧。猿啼鳥鳴,此起彼伏,打破了清晨的靜謐。 沉鱗競躍 --“競”,爭着,競躍,同樣極具動感,充滿生機。

4. 總結:看來,古人筆下的山川之美也能引起我們的共鳴。時光流轉不停,可是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卻是人類永恆的情感啊!全體朗讀“高峯入雲--沉鱗競躍”,讀出美感。

山川之美使作者情不自禁地讚歎:這實在是人間仙境!陶醉在這山水之間,他不由得想起當年的山水詩人謝靈運,自從謝康樂以來,不再有能融入到這奇妙美景的人了,而我,無疑就是第二個謝靈運了!快樂自得,陶醉滿足的心情溢滿了字裏行間。

朗讀全文,讀出山川之美,讀出陶醉、快樂的情感,興之所至,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地朗讀。

(二) 用現代詩一般的語言改寫“高峯入雲--沉鱗競躍”這一部分(不要求拘泥於原文)。

《答謝中書書》教案5篇 《感恩中書書》教案: 展現學生對中文教育的感激之情 第2張

第2篇

教學目標:1、反覆誦讀,再誦讀中體味文章的意境。背誦並默寫課文。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藴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瞭解以聲襯靜、動靜結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藴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它煞費心機,創造了世界。我們無不為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説: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大嶽,千流百川,曾引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讀完後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後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後,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鬆。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痴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多媒體顯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後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徵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鋭,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於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教師提示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u)其奇者。

(1)多媒體顯示優美的山水圖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2)反覆朗讀課文。(學生大聲朗讀,選一學生讀、學生齊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解釋下列詞語 (1)五色交輝:這裏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2)四時:四季。(3)歇:消散。 (4)夕日:夕陽。(5)頹:墜落。(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7)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脱世俗的七情六慾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8)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9)與:參與,這裏指欣賞。(10)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 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啊。巍峨的山峯聳人云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葱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二)、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峯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分“曉”與“夕”兩層來

講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卻給人一種啟示:被世人譽為“山中宰相”的作者,對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作者所寫的是其隱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見,這裏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諳心中,而凝聚於筆端的定是反覆觀賞、飽覽勝景後的精闢之見。

講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分析: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雲”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着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鬱鬱葱葱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3、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分析:這一句是動態描寫。所寫之動態,時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別,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無比。這裏有晨霧將散時的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有夕陽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魚出沒,競相跳躍。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裏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4、動靜相襯之美。高峯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色彩)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總之,先仰視“高峯入雲”,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講解(三)、最後,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於此景——高峯、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出由衷的讚歎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於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小結: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峯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遊,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古人善於從一川一坳之中發現地理形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這是作者寫給樑中書鴻臚謝徵的一封信。信中以清麗的文辭,極力稱道江南山水之美,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的喜悦,抒發了對這些秀麗景色的酷愛之情,(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本文四字寫景句非常多,試最大化地運用或改用它們説一段話來描繪景物,看誰用得多,用得好。

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迴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1、抄寫背誦默寫 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動靜相襯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靜態、色彩) (平視)

第3篇

教學目標:1、反覆誦讀,再誦讀中體味文章的意境。背誦並默寫課文。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藴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瞭解以聲襯靜、動靜結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藴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它煞費心機,創造了世界。我們無不為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説: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大嶽,千流百川,曾引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讀完後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後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後,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鬆。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痴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多媒體顯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後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徵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鋭,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於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教師提示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u)其奇者。

(1)多媒體顯示優美的山水圖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2)反覆朗讀課文。(學生大聲朗讀,選一學生讀、學生齊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解釋下列詞語 (1)五色交輝:這裏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2)四時:四季。(3)歇:消散。 (4)夕日:夕陽。(5)頹:墜落。(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7)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脱世俗的七情六慾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8)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9)與:參與,這裏指欣賞。(10)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 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啊。巍峨的山峯聳人云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葱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二)、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峯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分“曉”與“夕”兩層來

講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卻給人一種啟示:被世人譽為“山中宰相”的作者,對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作者所寫的是其隱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見,這裏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諳心中,而凝聚於筆端的定是反覆觀賞、飽覽勝景後的精闢之見。

講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分析: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雲”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着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鬱鬱葱葱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3、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分析:這一句是動態描寫。所寫之動態,時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別,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無比。這裏有晨霧將散時的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有夕陽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魚出沒,競相跳躍。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裏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4、動靜相襯之美。高峯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色彩)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總之,先仰視“高峯入雲”,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講解(三)、最後,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於此景——高峯、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出由衷的讚歎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於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小結: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峯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遊,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古人善於從一川一坳之中發現地理形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這是作者寫給樑中書鴻臚謝徵的一封信。信中以清麗的文辭,極力稱道江南山水之美,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的喜悦,抒發了對這些秀麗景色的酷愛之情,(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本文四字寫景句非常多,試化地運用或改用它們説一段話來描繪景物,看誰用得多,用得好。

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迴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1、抄寫背誦默寫 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動靜相襯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靜態、色彩) (平視)

第4篇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猶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全文共68個字,但在這短短的68個字中藴涵着清遠的意境,突現了山川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表達了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學中應讓學生盡情的欣賞這種美,併發揮自己的想象,置身於情境當中,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1、能正確流暢的美讀全文,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組合作,賞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並能通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創造性地再現課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如“亂”“競”等字。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板書:山川)同學們,看到“山川”這兩個字,你們腦海裏馬上浮現了什麼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嗎?(學生描述,老師點評)從你們的描述中,我看出你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也看出你們對美好的大自然的嚮往。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走進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盡情的感受一番。《答謝中書書》(板書標題)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tuí),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2、學生對照註釋,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並劃出疑難詞句。

1、老師引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陶弘景也描繪了一幅這樣清麗的山水畫,他描寫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樣描寫的?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反覆閲讀課文,用下列句式説話:

“我從文中 句中,讀出了 之美,作者寫出了它 的特點。”

明確:首先“高峯入雲,清流見底”, 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寫出了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葱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石壁聳立兩岸,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勝收。

第三是“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出了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麼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2、欣賞“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問題一:我們欣賞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寫非常優美非常和諧,但這一句中間的“亂”字,讓人想到混亂、亂七八糟,這個字是否該換一換,比如用“齊”“共”等等?

明確:“亂”表現一種自由,一種活力,是一種不規則美,通過“亂”字,寫出了山川的早晨萬物都充滿着勃勃生機的景象。

問題三:“沉鱗”指什麼?這裏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沉鱗”指潛游在水中的魚,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問題四:你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並用自己的話創造性的描繪這幅畫面嗎?

老師引入:有個詞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説通過文章可以窺出作者當時寫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從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明確:從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強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閒和清高,最後一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則表現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與謝公相提。

老師引入:陶弘景向我們描繪了一幅人間仙境圖,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夢想的人間仙境,你能描繪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間仙境嗎?

第5篇

1、瞭解《答謝中書書》中的優美意境、縝密的結構、凝練的語言。

2、瞭解《答謝中書書》中的優美意境、縝密的結構、凝練的語言。

1、瞭解《答謝中書書》中的優美意境、縝密的結構、凝練的語言。

這兩篇文章極其短小精悍,而所藴涵思想深度卻比較深刻。要讓學生真正意義上從作者個人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等來領悟文章對中學生來説顯得過於苛刻,所以教學上準備以讀為方法,以品為重點,以練習為手段。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卻給人一種啟示:被世人譽為“山中宰相”的作者,對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作者所寫的是其隱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見,這裏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諳心中,而凝聚於筆端的定是反覆觀賞、飽覽勝景後的精闢之見。

分析: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雲”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着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鬱鬱葱葱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分析:這一句是動態描寫。所寫之動態,時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別,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無比。這裏有晨霧將散時的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有夕陽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魚出沒,競相跳躍。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裏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分析:最後,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於此景——高峯、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出由衷的讚歎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於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這是作者寫給樑中書鴻臚謝徵的一封信。信中以清麗的文辭,極力稱道江南山水之美,並抒發了對這些秀麗景色的酷愛之情,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第二層(從“高峯人云”到“四時俱備”),描寫山川中靜景之美。

第三層(從“曉霧將歇”到“沉鱗競躍”),描寫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書畫家。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政論家,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他二十二歲中進士,以文章知名。他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推行新法,他極力反對,由京官調任杭州通判,歷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又因作詩諷刺新法,得罪朝廷,被捕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後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團練副使。宋哲宗朝,舊黨當權,他被召還為翰林學士。新黨再度執政後,又被貶到惠州(今廣東惠陽縣),並以六十三歲的高齡遠徙瓊州(今海南島)。赦還的第二年,死於常州。

他是一個全能的作家,詩詞、文章的造詣都很高。他的散文平易自然,流暢宛轉,同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三家並稱。詩的風格,雄渾自如;詞的創作,題材廣泛,境界闊大,一掃唐末五代以來詞的綺豔柔靡風尚,成為豪放派的先驅。另外,他還工書善畫,在書法上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又善繪畫,喜畫竹和枯木怪石‘著作匯為《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現存詩二千七百多首,詞三百多首,還有許多優美的散文。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四個多月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地方軍事助理官)。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此時使蘇軾深感無用武之地,所以這一時期的作品,如《赤壁賦》《後赤壁賦》等,大多表現了曠達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篇也不例外。

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元豐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貶謫到黃州的第四年。

首先交代了步月的時間和原因。“解衣欲睡”是説寒夜寂寥,百無聊賴,或許在睡夢中可以忘卻人世的一切憂愁和煩惱;“月色人户”一句,作者把月光擬人化,寫得自然生動。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寂寞無聊,主動來與他做伴;而詩人也是如見久違的朋友,欣然相迎。這裏我們可以想見作者交遊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但“欣然起行”四字已見詩人的興奮和喜悦,與“解衣欲睡”相對照,顯得一伏一起,一沉悶一活躍,完全是兩種心情,兩種節奏。

但一人獨步,未免寂寞,應該有人共同賞月,才不致辜負如此良夜。“念無與為樂者”的“念”字寫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動,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轉入沉思,發出了低沉的喟歎,文章也因此顯得跌宕多姿。這句話也可以分兩層意思來理解:一是寫出作者在貶居時的抑鬱寡歡,即使是多年來的老友,也不敢與他來往,暗寫出內心的悲涼,這悲涼之情是籠罩着貶謫生活的濃重陰影。二是作者在寂寞中尋求伴侶,見明月而思同心,也因此自然過渡到下句:“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這一句好像不假思索,可見張懷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懷民亦未寢”的“亦”字寫出這一對朋友情懷相似,對方“未寢”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只這一句,就足以表達出兩人的同心之情了。“相與步於中庭”與“無與為樂者”對照起來讀,前後顯得有照應,有變化,文情的跌宕表現了作者心情的舒展,宛如在清冷的琴絃上撥出了幾個歡快的音符。“步於中庭”即漫步在庭院中;這種月光下的漫步,是多麼富於詩意!它不同於寧靜的憑欄眺月,也不同於狂放的飲酒賞月;而是靜中有動,把恬靜的心境和詩意的感受化為從容的步履。他們儘可以不發一言,但那和諧的步月節奏,已足以表達出相互默契的心聲了。

這是寫月光的高度傳神之筆。短短三句話,沒有寫一個月字,卻無處不是皎潔的月光。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字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四字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來並不顯得新穎,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進而寫清澄的水中交錯着藻荇的清影,觸類生髮,把隱喻又推進一層,使人感到撲朔迷離,水月莫辨。正當讀者恍惚迷惘之時,作者卻輕輕地點出:“蓋竹柏影也。”讀者這才恍然大悟。一個“影”字不明寫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現。而整個意境中有動有靜:“積水空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藻、荇交橫”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兩句之間,又有正面與側面描寫之分,為讀者描繪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境界。這個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無塵俗的襟懷。

這幾句寫月光,也是寫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個透明的夢。

分析:這是第三層,抒發作者面對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觸。

作者連發兩問,卻無需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們這樣賞月的“閒人”卻不可多得啊!寥寥數語,感慨深長。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種慰藉的餘甘。看來作者是以“閒人”自居,也以“閒人”自傲。當時他雖有微官在身,卻有名無實,“閒人”二字也是自寬自慰。從官場上的失意者變為大自然的欣賞者,他能從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獲得精神的復甦和心境的安寧,説明他能夠發現自然美,吟詠自然美,同時也是在發現自己,吟詠自己。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最後這一句慨歎,誠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較多的還是惆悵和悲涼。世間如此孤寂者又有幾人呢?謫居的境遇,無時無刻不纏繞着他。雖然作者情懷豁達,盡力在排遣內心的苦悶,但消極的情緒還是無可奈何地流露出來了。

這是一篇遊記散文,總共只有八十四個字,但作者用極為簡潔的文筆,把敍事、寫景和抒情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文章充滿着詩情畫意。讀此文,讀者如同欣賞一件小巧玲瓏的工藝品,得到一種回味無窮的美的享受。

文章的開始點明時間,時值深冬,夜色已深,寫誘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引起了作者賞月的心情。“欣然”二字,寫出了作者內心的喜悦和閒適的情趣。作者敍述了自己在月夜往承天寺找友人到庭中散步的事:從“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從“至承天寺”到“尋張懷民”,從“懷民亦未寢”到“相與步於中庭”,事情的前前後後描述得十分清楚。可以説,作者把抒情與敍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並把他當時喜悦和閒適的情趣真實地表現出來了,給讀者一種真摯的美。

在文章的後面,作者寫了美好的月景,又引出了作者歎惜無人賞月的情感。“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暗示世間的人大都無心流連景色,一心追逐名利,顯露出作者厭世嫉俗、憤鬱不平的感情。作者在抒情中描繪了月下庭中的景物,用“積水空明”,狀寫月光澄澈透明;用“藻、荇交橫”,比喻月影姍姍可愛。這都是從實在的感覺中得來的。作者用巧妙的比喻把它們形象化了,就使人如見其景,如臨其境,使文章富有詩情畫意,給讀者一種風景畫的美。

張懷民,名夢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縣)人。他於元豐六年(1083年)貶謫到黃州,初到時寓居在承天寺。他曾築亭於住所旁,在那裏可以縱覽江山的勝況,蘇軾名之為“快哉亭”,並寫了一首《水調歌頭》詞贈他,詞中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名句。蘇軾的弟弟蘇轍也為他寫了一篇《黃州快哉亭記》。文章説張懷民雖然屈居主簿小類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遷謫之事放在心上,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處逆境而無悲感之容,是一位有過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強的人。這就無怪乎蘇軾要引他為同道和知己了。

1.文中並未直接敍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裏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的親密無間。請找出相關的詞語加以體會。

從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尋張懷民”的不假思索。而“懷民亦未寢”則顯示出兩個人“心有靈犀”。兩個人的關係甚篤,通過“相與步於中庭”體現得極為充分。結尾句“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與張懷民的志同道合。

2.作者雖貶謫黃州,成為擔任閒職的“閒人”,但並未因此而消沉,依舊保持着曠達的胸襟。文中充分表達了這種“閒人”的“閒情”。作者是怎樣流露出這種情感的?

文中開頭寫誘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賞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寫出了作者內心的喜悦和閒適的心境。接下來的景物描寫把人帶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於筆端。文章寓情於敍,融情於景,處處都能感受到作者樂在其中的閒情。

3.本文描寫生動,比喻貼切,寫庭中所見月景時全是用喻。請一一找出喻體,並認真體會。

文中寫景只用了18個字,就創造出生動的意境。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下如積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們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卻能翻新意,將整座庭子注滿了水。水本是無色之物,實有其物,看似卻無,月光不正是如此嗎?“空明”二字更是絕妙,用“空”去修飾一種色調,出奇制勝。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當作水中來比喻。説“藻荇交橫”,給人如臨水池之感,最後以“蓋竹柏影也”點透真情。這樣先客後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人了一片皎潔、恬靜的月色之中。

4.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為並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裏,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句點明瞭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物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謝靈運)以來。未復能有與其奇者。

(1)五色交輝:這裏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2)四時:四季。(3)歇:消散。 (4)夕日:夕陽。(5)頹:墜落。(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7)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脱世俗的七情六慾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8)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9)與:參與,這裏指欣賞。(10)奇:指奇山異水。

⑴、山川之美,在詩人陶弘景的筆下是怎樣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⑵作者是怎樣從聽覺與視覺的角度來寫一天中的景物變化?引原句

⑶、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自己隱居地的秀美景色?

⑷、陶弘景是怎樣讚賞謝靈運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峯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⑹、“高峯入雲,清流見底。”這兩句描寫了哪些景物?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

答:描寫了高山、白雲、流水三種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淨;分別從仰觀、俯察兩種視角來寫。

⑺、“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試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其畫面,並説説這幾句描寫取得怎樣的表達效果 ?

答、猿鳥的嗚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意思對即可)。這幾句描寫,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山川景色的美麗, 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啊。巍峨的山峯聳人云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葱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元豐六年十凡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一)重點詞(1)相與:和……一起,共同(2)中庭:院子中(3)空明:空曠澄澈(4)閒人:無事可做的人,這裏指清閒的人。

1、《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作者被貶黃州時期。文章僅80餘字,卻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時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時,月色悄然人户,於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寫其興奮喜悦之情。“念無與為樂者”,“念”由“行”轉化而來,寫出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文情也顯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許會想:究竟與誰一起賞月,才不致辜負如此良夜?在這貶居的寂寞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裏, (十分美好),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户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裏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閒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