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音樂讀書心得27篇 文心樂韻:音樂與閲讀的傑出交融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9.52K

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音樂和閲讀如同心靈的綠洲,帶給我們無限愉悦和啟發。作為一個公文網站編輯,我們深知音樂與讀書的力量。因此,在這裏,我們將與您分享關於音樂與讀書的心得體會,帶您進入一段美妙的文學之旅。

音樂讀書心得27篇 文心樂韻:音樂與閲讀的傑出交融

第1篇

學習使人進步。在閒暇時看書、廣泛閲讀書籍已經成為都市人的一大休閒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報刊雜誌、教育專著、養生保健之類書籍,卻很少看音樂教育理論書籍。一個偶然的機會同學向我推薦了《體驗音樂》這本書籍。

?體驗音樂》由美國音樂教育家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編著的美國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案例的教育專著。讀過之後充分感受到這是一本對音樂教師非常實用的書。書中的音樂知識理論、音樂教學案例及所介紹的的音樂教學技能技巧,不僅開闊了我的專業知識層面,提高了我的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對我的教學思想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使我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音樂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

?體驗音樂》一書中提到“應該讓學生像成年人一樣直接進入音樂體驗,進行音樂思考,由此將他們引入音樂的主題。”而《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過提供給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機會,使學生獲得音樂審美的體驗和享受成功的愉悦。音樂教學中,只有學生積極感受和鑑賞音樂,培養學生感受、體驗音樂的能力,才能使學生獲得對音樂本質的理解與感悟,進而陶冶情操,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此外,引導學生正確地感受音樂是進行音樂聯想與想象的基礎。

在《體驗音樂》書中,作者對國小各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均給予了明確的指導,律動、歌唱、樂器演奏,尤其指出重點是教會學生學習聽音樂。在教學實踐中,每當讓學生跟着音樂課前律動時,學生普遍出現脱離音樂而無規律的“亂動”。對於學生體驗音樂的方式而言,確實重點就是要強化良好習慣的培養,即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聽音樂”的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通過讓學生“帶着問題聽”,“想着聽”,“動着聽”等多元化的“聽”的形式,使學生變“強迫地聽”為“喜歡地聽”,由“聽而不聞”為“聽而有感”;此外用肢體語言感受,通過舞蹈動作幫助理解音樂,創設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學習起來興趣盎然。

感謝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 感謝《體驗音樂》,讓我受益匪淺!

音樂讀書心得27篇 文心樂韻:音樂與閲讀的傑出交融 第2張

第2篇

這個週末,我又讀了一本書,名叫《莫扎特的音樂故事》,這本書主要介紹了莫扎特的一生和他創作的幾首有名的曲子。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誕生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城裏,3歲時,他的父親就開始教他學習小提琴和鋼琴,5歲時就已經學會作曲,7歲時就成為整個歐洲公認的神童。12歲時,他就開始創作歌劇了。

莫扎特作曲的速度非常快,有人形容他作曲就跟一般人寫信一樣,提起筆來,靈感就源源不斷地出現。他一生總共創作了數以百計的器樂作品、歌劇、彌撒曲、聖歌、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和絃樂四重奏等。

莫扎特所有的創作靈感和豐富的技巧,都來自於他在旅行演奏中所接觸到的各式音樂。他可以很快發現其他作曲家作品中最精華的部分,再融入到他獨有的音樂中去。莫扎特有一顆年輕而熱情的心,率直而樂觀的個性,他的音樂一直都呈現出愉悦的氣氛,表現出積極而樂觀的情感。

莫扎特比較有名的作品有:《費加羅的婚禮》、《唐璜》、《朱必特交響曲》、《安魂曲》等。其中《安魂曲》是應一位伯爵的要求寫的,莫扎特用盡他的才智與心血,完成了這首曲子。沒想到《安魂曲》竟成為了他最後的絕響。此時莫扎特35歲,一代音樂奇才就匆匆地結束了一生。

我最近正在彈奏莫扎特的曲子是《降b大調奏鳴曲第一樂章》。這首曲子的弦律很歡快,伴奏輕快、活潑,我很喜歡彈。

第3篇

這個暑假我很榮幸的參加了領雁工程中國小教師培訓,使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有很多深刻的體會。而我今天要講的讀書心得,就是在培訓上推薦的一本書——《中國小音樂教育》,它是一本綜合性的音樂期刊,它包括音樂理論、音樂作品、音樂教育、學術交流等等豐富的內容;同時信息量大,交流面廣,教師不用走遍千山萬水便可知各地區的教育教學動態,幫助教師作好教學交流,可以看到全國各省市地區的音樂教育成果,為音樂教師搭建學習與交流的平台。其中的文章不僅開闊了我的專業知識層面,也讓我的教學思想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使我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音樂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結合自己的教學情況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談談讀後的感想。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是素質則其人教育的靈魂。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因素,參與是學習的行動因素”。興趣是參與的“嚮導”,參與是吹遍興趣之花的春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把握好興趣和參與這一對孿生的姐妹,其實質就是要確立好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我從事的是音樂教學,我認為音樂課的備課不同於其他學科,不需要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某些知識點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因為音樂課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所以在備課中設計的反思還是以提高興趣為主。如何提高激發學生的興趣,結合《中國小音樂教育》的觀點和我所從事的國小音樂教學學科,設計了以下三個觀點來闡述:

音樂是抽象的,每個人聽同一首作品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教師講述得太多或對意境描繪得太具體,既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思維,又阻礙了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所以老師大可不必多費口舌,而要把更多的想象空間留給學生,讓其發揮主觀積極性和參與教學的主動性,這樣學生才會獲得審美的愉悦體驗。但是老師如果不加引導,一味讓學生體會,學生也很有可能會摸不着頭腦着就需要老師的牽引,使學生聯繫生活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正確領會音樂內容,如在欣賞樂曲《夢幻曲》時,讓學生隨着音樂展開聯想,教師輕聲啟發:“夜,靜悄悄的,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一位美麗的仙女出現在我的面前,她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飛向遙遠的夜空……”同學們在樂曲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個個身臨其境,優美的旋律把孩子們帶到輕柔飄渺的夢境中去了。

在學生開展的一些活動中,也積極引導學生恰當運用音樂,學生詩歌朗誦中配上音樂,會更能激起人們的情感;美術繪畫過程中嘗試去播放輕鬆愉悦的音樂等等,讓音樂無時無刻在學生身邊迴響。音樂知識生動趣味化。音樂教學用生動的形式將知識內容裝扮起來,創造了一種有節奏,有形象,既和諧又生動的教學氣氛和情境。學生就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美的世界裏。他們的表現慾望會被激發出來。

在音樂教學中恰當選擇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創造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引導學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感受音樂。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上音樂課時,我充分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手段,通過“音畫結合”的形式,有機地把音樂與圖畫結合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新鮮感,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在教學《快樂的節日》這首歌時,我首先利用幻燈幕顯示出:“節日的晚上,大家圍坐在紅彤彤的火堆旁,一起跳舞唱歌的歡樂場面。”與此同時,播放活潑歡快的歌曲 ——《快樂的節日》縈繞整個教室,學生感受到節日那種歡快的氣氛,很快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在愉快的氣氛中學到該掌握的知識,收到非常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充分發揮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既激發了學習興趣,也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音樂課的形式是以動為主,以情引動,以動助學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兒童愛玩、愛動這一天性,運用音樂遊戲、舞蹈、律動等,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和場面,將具有動感的音樂與兒童好動的性格特點相結合,讓學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動動中去感受、理解、表現音樂。如在歌曲《小麻雀》這首歌曲教學中,由於面對的學生都是低年級的,年齡較小,我運用設置情景,曲後表演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學習歌曲,感受音樂,發揮其主體作用。具體做法是:設置情景,讓小朋友帶上頭飾,自由發揮想象力,表演小麻雀、小花貓的走路動作,在表演中讓學生自己體會小麻雀、小花貓有禮貌的一面。表演結束後再問:“我們該學習小麻雀、小花貓的什麼品質?”學生很快就能悟出對人要有禮貌的道理。

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習,心情舒暢,思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敢想、敢説、敢問,敢於大膽創新,樂於發表意見。在教學中適當加入了遊戲、歌表演、樂器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有益於學生淋漓盡致地發揮其主動性。

目前,大部分老師已經注意到了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時候還難免存在着機械式填鴨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學使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感受不到參與和思考的樂趣,自然會影響教學效果。在音樂課堂上,視唱練習是一個薄弱的環節,也是我一直頭疼的問題,畢竟我們學校的學生都是沒有任何基礎的樂理知識,所以對於這塊的教學,我想應該要重點抓。如之前看過很多優秀教師的教學,他們習慣的做法是介紹歌譜的旋律特點,該注意的某些音樂符號,歌曲中重難點拎出來做預備視唱練習,反覆練習直到“學會”。這樣做的優點是學生對於歌譜的認識和音樂理論知識由陌生和困難逐步瞭解會,弊端是學生由於預先知道了教學中的重點,課堂氣氛很不活躍,甚至沒有興趣,而這本書《中國小音樂教育》書中是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嘗試引導學生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想我可以試着去改變策略,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

音樂課堂上對學生恰當的評價是激勵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對素質好的學生,因為它們的成功率比較高、自信心比較強,評價他們的學習可以嚴格一點,有利於促進他們更加勤奮,對於素質較弱的學要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如個別五音不全的學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豎笛、敲打擊樂比較好,教師應及時的評價“很不錯,以後還要多練。”這樣可以激發他們的自信心,促進了他們的參與意識。

教師的鼓勵性評價應注意把握兩個方面:一是參與態度的評價,教學中教師應用心觀察學生參與的情況,及時進行評價。表揚態度認真的學生和小組並給以獎勵──小紅花,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以此激勵每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對個別態度不端正的學生,教師應有意識的在以後的活動中給予適當的幫助,從而達到全體學生提高參與水平的目的。二是參與效果的評價,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參與教學,對他們在教學活動中取得的成績,教師應給以充分的肯定和積極的鼓勵,但對參與效果的評價要因人而異,讓所有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一次在玩音樂遊戲“尋寶”時,我們剛講解完遊戲的玩法及規則,他就高高地舉起了小手。我們像發現寶貝似的請他上台“尋寶”。遊戲開始了我們手裏捏着一把汗,睜大眼睛看着他,沒想到他是那樣自如、敏捷,隨着學生拍擊節奏強弱的變化調整方向,節奏聲強,他大步向着目標前進,節奏聲弱,他立刻調整方向……最後成功地找到了“寶物”,他甜美地笑了,我們激動地迎上去,握住他的小手讚許地説:“你真了不起,真是個出色的尋寶家!”教室裏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從此以後,這名學生變了,上課專心了,發言積極了,音樂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上次參與的快樂,正是下次參與的動力,如此循序漸進,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心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總之,《中國小音樂教育》 期刊以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表答出來,很好地幫助了我們音樂教師教學思想,提升了教學理念,並積極探索與實踐的結合,特別注意教學理念和研究成果運用在實際教學,指導教學工作。 讀了這本期刊,讓我感觸很深,留給我思考的也很多。所以,我覺得結合以上三點來力求創把自己的教學提上一個台階,而且要有創新,並且創新型的教師就應該主動反思、勤於反思,並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長處,修改自己的短處,揚長避短,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能。

第4篇

一個小男孩很喜歡音樂但親人認為一個音樂白痴在們聽起來小男孩拉小夜曲就像鋸桌腿聲音但並不沮喪於找一片樹林悄悄地、偷偷地練習開始拉並不好甚至詛咒自己個白痴後來一位極瘦老人來到這片安靜林.小男孩認為打攪了一位老人安寧生活感到抱歉老人似乎看出了這些便撒了一個美麗謊言説自己而聾希望不要介意於便放下心來拉起了曲.對着這唯一聽眾小男孩顯得很努力很投入拉完後老人對説:“真不錯我心感受到了謝謝你小夥. 小男孩興奮極了這有史以來第一次聽到別人誇音樂便努力拉奏但親人把這音樂當作一種折磨有一天妹妹聽到拉奏不在像以往那樣使吃驚哥哥演奏怎麼變好聽起來纏着問便把事情告訴了妹妹她不信彷彿在講天方夜譚……一直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心靈也感謝着唯一聽眾永遠。

從這篇文章中,我看到:一位慈祥、和藹老人靜靜地坐在木椅上面帶微笑指點着陽光透過茂盛樹葉照在她灰白色頭髮上顯得她格外蒼老額頭上皺紋記載着多年來風風雨雨我瞭解到:老人讓小男孩走出了自卑陰影對關心、支持和幫助使自信對待每件事同時我也“聽”到:一支優美曲.在林間流淌美妙音符從你我身旁閃過它就像太陽温暖着倆它也像潺潺溪水滋潤着大地此刻沉默勝過千言萬語最後小男孩還以平靜心情拉奏一支優美曲.感到了什麼真正音樂:音樂能溝通人與人間感情使雙方心靈得到交流。

作為教師,我想到自己不正可以做一個這樣傾聽者嗎?不吝嗇自己鼓勵和微笑,讓我學生們從我這裏得到滿足和自信,讓們快樂健康長大!

第5篇

我今天讀了《鼴鼠的音樂》這本書,書裏講的是一隻小曼鼠獨自住在地下,一天,他在電視裏看見一個男人在演奏小提琴,他被這美妙的音樂吸引住,也買把小提琴回來學。剛開始他拉出來的音樂很刺耳,連小鳥都嚇跑了,但是小最鼠並沒有氣餒,堅持每天練習,最後小鼴鼠也能拉出美妙的言東。

我覺得晏鼠有自己的夢想,並且十分努力,最後比音樂家拉的還要好。我要學習小鼴鼠,朝着自己的目標不懈努,有信心、有恆心,一定會成功。

第6篇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閲讀了《鼴鼠的音樂》的繪本,故事講述了一隻鼴鼠愛上了拉小提琴,一開始練習的時候,連小鳥都被它的琴聲嚇飛了,樹也快被它的琴聲給枯死了!但鼴鼠先生被沒有放棄,它堅持不斷的練習着,終於能夠拉出美妙的樂曲,得到了所有人的喜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不斷的堅持,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第7篇

閲讀本書,説是聽音樂,其實我看到的是許多音樂史和故事,帶着發現和探索的眼光看待學習,學習就變得快樂有趣的多,而我以前在學習的時候,更多的是外部壓力之下去學習,所以缺少了那種原動力和初心。

讀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學習的道理,其中重要的四條是:人天生愛學習、學習使人快樂、帶着發現的眼光去學習更高效、少量壓力和全部身心的投入會讓學習更加有成果。

人之所以成為人,以前我以為是勞動創造人本身,現在我覺得,學習才是創造了人本身,因為人天生愛學習,才有別於其他動物。襁褓階段,人就愛學習,嬰兒最喜歡整天有人和他玩,在逗着的過程中,人越來越愛笑愛叫,這個過程也算是在不斷學習。

蹣跚學步中,是小孩子最淘氣的階段,也是最愛學習的階段,如果過多的束縛,就會妨礙孩子的健康成長,幼兒階段,如果玩得好,那這個孩子將來一定非常聰明。隨着進入學校學習,孩子們越來越不愛學習,沒有了初心,這個情況,我們教師難道沒有責任嗎?我長得比較幼稚,心理也不太成熟,也為之吃過不少苦頭,但我從沒放下熱愛學習的初心,導致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挺費勁,這也許是很多的不合時宜,導致我的內心比較苦悶。

讀《聆聽音樂》,我把許多樂曲不求甚解地讀下去了,雖然年紀大了,連皮毛都學不到,但學的過程還是挺有趣的。讀完這本書,還在繼續復讀,因為裏面有許多內容,讓我愛上學習音樂,外行看熱鬧,這個熱鬧裏,有我許多未知,很想搞明白。也許我理科思維比較濃,對書本內容總是有不少自己的想法,看着看着,書本里留下了許多我的鉛筆字。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很愉快,首先沒有心理負擔,反正我不能是音樂家,能夠看懂一點就是一點,用陶淵明的話來説,不求甚解欣然忘食。帶着耳朵讀書,也是挺有趣的一件事情,書本要求不斷掃二維碼,把描述的音樂聽一遍,體會作者的音樂意圖。這本書伴隨我的暑假,讓我睡眠質量很高,在牀頭一看就有想睡覺的意思,白天看着看着,耳機戴着就在瞌睡了,挺開心的。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古典和巴洛克時代的音樂。這個歷史時期,音樂家的人數眾多,他們才華橫溢,創作量巨大,最傑出的當然是貝多芬。我看過貝多芬傳,還有約翰克里斯多夫這兩部作品,對貝多芬的瞭解還是挺多的。本書從音樂的角度闡述了貝多芬的偉大貢獻,在我的手機裏,收藏了貝多芬的優秀音樂作品《命運交響曲》,百聽不厭,在《聆聽音樂》書中,講解很到位,把每一段樂曲都進行了詳細的解説,他的方式是從第幾秒到第幾分幾秒,這樣的敍述,也容易讓我們這樣的外行搞明白,這個作品的意圖是什麼,使用的樂器有哪些!我發現這部書對流行音樂也進行了詳細的解説,不同於有些“陽春白雪”式的教科書,這本書對流行音樂評價中肯,對鄉村音樂評價還很高。

由於沒有學習壓力,看這本書還使我明白,讀書最好稍有壓力,並且容易上手,還有些許鼓勵的階梯性課程,可能使學習者的成果更大些。這本書的內容,由古代音樂到現代音樂,歷史進程很清晰,但學習的難度卻是慢慢深入的,慢慢給到難度,讓讀者慢慢喜歡,漸漸深入,很適合初學者漸進式深入學習。

我們小時候讀書,主要有老師和父母的嚴厲管教,國中讀書可能是為了逃離繁重心酸的農業生產勞動,到師範裏讀書就沒了壓力,動力也不太足,到工作以後的學習都是隨大流,跟着走,學習的目的性也沒有,完全不合章法,毅力也根本沒有,學習成效很差。大概到了45歲以後,我突然很愛學習了,也不管名利和壓力,純粹是喜歡學一點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愛上了學習,這使得學習效果令人驚奇得好。比如做小神農課程,從自己喜歡並且擅長的種植活動中,我學習中慢慢用到教學中,使得小神農課程變得有內容,學生喜歡,教師容易教的狀態。前年開始琢磨顯微鏡,慢慢也形成了許多顯微鏡教學的好案例,對於材料的開發和視頻拍攝有了很多小成果。今年初開始學習書法,每天寫呀寫,越寫越開心,學習更讓我明白,要讓人喜歡學習,才能夠學得快,學得好!這個道理我明白,但具體到課堂教學中,我碰到了許許多多的掣肘,還需要自己再努力琢磨透,才能夠用到教學中。

不管是跟着《聆聽音樂》學習音樂欣賞,還是跟着字帖學書法,我覺得學習之間都是相通的,只要我們熱愛學習,學得快樂,那就是最美好的體驗。

第8篇

去繪本館借書的時候,書架上擺放的一本繪本吸引了我:一隻鼴鼠在黑暗的地洞裏,帽子上有一盞燈照着樂譜,它正在專心致志地拉小提琴。我也是學小提琴的,所以對這本書很感興趣,很想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就把這本《鼴鼠的音樂》帶回了家。

一隻鼴鼠每天都在挖地道,晚上看着電視吃着飯,然後就去睡覺。它非常喜歡這樣的美好生活,可是時間長了,它覺得很枯燥。有一天晚上,它看見電視上有一個拉小提琴的男人,聽見小提琴那優美的音樂,它的心也動了。於是,它給自己郵購了一把小提琴。讀到這裏,我想到了自己學琴的一些事情,學小提琴非常枯燥,特別是剛開始的時候,拉出的聲音“吱吱啦啦”的,很難聽、很刺耳,還要反覆地練習弓子、手指練習,在老師的指導和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我才堅持了下來。小鼴鼠生活在黑暗的地洞裏,它能堅持下來嗎?

小鼴鼠每天都盼望小提琴的來到,終於在三個星期後的一天,小提琴到了。和我學琴時一模一樣,小鼴鼠拉出的琴聲也是很刺耳、很恐怖的,但是它並沒有放棄,而是每天堅持練習。一個星期後,它拉出了兩個音符;一個月後,它拉出了一首完整的音階;最終,它演奏出了優美的曲子。我可以想象出來,小鼴鼠在練琴的時候,一定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它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努力,終於演奏出了美妙的音樂,這真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善良的鼴鼠先生想象着:它給國王和王后拉小提琴,國王和王后都開心得不得了;它的琴聲撫平人們的憤怒和悲傷;它拉着小提琴,讓正在戰爭的人們平和起來;它的琴聲可以改變整個世界;想着想着,小鼴鼠笑了起來,放下小提琴,它進入了夢想。看到這裏,我覺得這個世界真是美好,連一隻小鼴鼠心地都那麼善良,雖然只是一些幻想,但是它想用自己的琴聲感動世界、改變世界,我覺得音樂真的有這麼神奇的力量,小鼴鼠這個願望一定能實現。這個故事非常感人,想想我自己,我也會用小提琴演奏出美妙的音樂,也應該用自己的琴聲去消除人們的勞累,給人們帶來快樂!

這就是《鼴鼠的音樂》,一本令人感動的繪本,一個神奇美妙的故事,它讓我看到了堅持不懈就能成功,讓我感受到了音樂神奇的力量,也讓我更喜歡小提琴了!

第9篇

這本書講的都是一些古代樂器。怎麼使用,是怎麼來的,上面都有些什麼?

剛打開看了許久,有一個開頭迷住了我。“高山流水”這個開頭讓我興趣大發,忍不住看了下去。原來高山流水是千古傳誦的友誼之曲。刺客之高譯名似的絕想《廣陵散》。逸士胸懷鴻鵠之志平沙落雁

上面還寫了高山流水的樂譜。我看了看居然是用古箏彈奏的,哇,真厲害!我看了許久沒有研究出來,但是有幾個詞語我深深地記在心裏了,“一瀉千里、泉水叮咚、娟娟流水”。

這讓我看到了一幅畫,泉水叮叮咚咚地往下流。從上往下看,彷彿你有千里長聲音,也是像鳥兒的鳴叫。

看完這本書,真的是讓我受益終身吶,讓我懂了許多跟音樂有關的事情。如果以後我學會了的話,真的想感謝這本書的作者,也想感謝這本書。

這本書雖然密密麻麻的,但是你仔細去看,用心去看,肯定會有很大的收益。如果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借來看看。

第10篇

?三隻耳朵聽音樂》這本書是在温州書城買的。那次我陪我兒子到温州書城看書時,不經意間看到《三隻耳朵聽音樂》這本書,很好奇也很想知道《三隻耳朵聽音樂》這本書到底講什麼?於是便買下它,回到家就認真地看起來。莎士比亞説過:“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高尚的人談話。”書中的故事睿智而經典,引人深思,發人深省,讓人受益匪淺。

作者陳鋼,1935年出生於上海,著名作曲家。原來出身音樂世家的陳鋼以他飽滿的熱情和豐富的閲歷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的關於音樂和音樂人的故事,從他父親——陳歌辛的《玫瑰玫瑰我愛你》變成美國家喻户曉的民歌,到丁善德的“走火入魔”,從傅雷對傅聰的諄諄教誨到他自己不能和心愛的女子在一起的“梁祝”之怨,就如陳鋼自己所説:人聲是一曲長歌,它是由弓弦相撞、迸發而生的生命火花編織成的樂章。

中國很早在書畫藝術上很講究留白,就是給人無盡的想象空間,給作品增加墨筆以外的書畫美。同樣音樂也需要留白,在音樂的世界裏,你可以走流行路線,在噪雜的世界裏找到本我。可以走古典路線,心與心可以相互溝通,給人貼心的安慰。可以走現代路線,隨着時尚風向,與時俱進,勇往直前。因此,我們要用一隻耳朵聽古典,一隻耳朵聽流行,還有一隻耳朵聽現代,這樣才能演繹、傳播、接受美妙音響世界的浩繁信息。懂音樂的音樂人或音樂家們這樣,正在成長路上需要學習音樂的學生們更要如此。音樂有它自由不受羈絆的靈魂,我想這也是更多喜愛、追逐音樂的人渴求與想要受其陶冶的內在。平時,我們教育那些在追求與喜歡流行、現代音樂的學生,努力學習與欣賞流行現代音樂的同時,千萬記得學習古典音樂,只有古典音樂是永恆的!

三隻耳朵聽音樂,一隻耳朵聽古典音樂,一隻耳朵聽流行音樂,一隻耳朵聽現代音樂。希望我們有機會欣賞更多的音樂,讀到更多的知識,乘着音樂的翅膀越飛越高!

第11篇

?音樂之聲》是一本易看、易懂又十分激勵人的書。它就像有魔力似的,讓你會情不自禁的看了又看。

書中講的是一位普通的修女瑪麗亞,從進入海軍上校的家幫他照顧家庭,到漸漸成為他的妻子和七個孩子的母親,再到經歷了許多波折,有了一個幸福家庭的故事。

每當合上這本書,我都會在腦海裏瞎想:瑪麗亞,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竟能一下子接受做七個孩子的母親!竟能經歷波折而並不放棄!後來,我再回頭想,是啊!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如海倫·凱勒。她雖然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她仍不放棄,努力學習。在沙利文老師的指導下,最終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她這一生先後完成了14部著作,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還有音樂家阿炳,他雖然雙目失明,但他依舊熱愛音樂。8歲便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他一路走來是多麼不易啊!

比起他們我就自愧不如了。當時,我在練習舞蹈老師教的新舞時,跳到一半已經累得氣喘吁吁了,手臂和腿都十分痠痛,豆大的汗珠已從我的額頭流了下來。由於這個舞比較難,而且在課堂上也沒幾個人會,我就在想,要不要放棄?後來,我還是沒有堅持下來。第二天舞蹈課時,我發現三分之二的人都會了,我後悔了,可人生沒有後悔藥吃。從此,我堅持刻苦練舞,再也不敢半途而廢了,終於成為了舞蹈隊的佼佼者。

瑪麗亞,她是個堅持不懈、不怕困難,勇敢突破自我的人,她是新時代的楷模!

第12篇

剛提筆,就完全不知道該寫點什麼,為了完成任務而寫作的心情是真糟的,於是難受的放下了筆,打開了電腦,聽起了音樂。 找了幾首喜歡的曲子來聽,幾分鐘就平靜下來了。

這種感覺很神奇,突然就想記下些什麼,於是便想到了這個題目,初想之下覺得這個題目有點大言不慚了,這麼大的一個話題,是隻有那些文人大家才敢嘗試的,而我又怎麼能隨便寫呢!想了想還是放下了筆,怕被人嘲笑。但又過了一會,當整個人又沉浸在音樂中,身心又平靜下來時,又有了最初的想法,這次,自我的感性戰勝了應有的理智,我又感情用事了,心想“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想法,小人物也能記錄下自己的感受”,正如季羨林所説“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於是我又大言不慚的開始寫作這篇文章。 當聽着自己喜歡的曲子,伴隨着悠揚的旋律,漸漸沉靜下來,默默地與她融為一體,讓每個音符流入全身,讓自己完全與現實脱離時,也就沒有了為作業的擔憂,更沒有了盲目的壓力。就希望永遠也不要從這些聲音中走出。

但不知過了多久,忽然注意到,那些縈繞在耳邊的歌詞,自己幾乎一句也聽不懂,因為那些不是些難懂的英語就是不能理解的法語。這時才猛然反應過來,即使聽不懂的語言也能給人帶來莫大的親切感,什麼歌詞、語法、意義都是些無用的東西。因為音樂,無論是什麼語言,來自什麼樣的文化屬地,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説都是無需過問的,唯有旋律本身才是最能觸動人心的。 自己以前也試着去學一些有關音樂學的知識,什麼古典音樂,大調、小調,主歌、副歌……這些 “專業知識”,但他們木然的衝擊着我的大腦,讓我覺得腦細胞像要炸出來一樣,但即使死死的記住這些只是,到頭來,在真真聆聽音樂的時候,這些“專業知識”都被通通拋之腦後,剩下的唯有自己的感受和心靈的諦聽了。 現在當人們一提起音樂,大多數人都會將其歸於“藝術”的行列,認為音樂是“高雅藝術”的象徵。懂音樂、會搞音樂的人理所當然的成為了“藝術家”。

於是眾人也開始拿音樂説事了,為了顯示自己出眾的才藝,特別是現在有些所謂的“文藝青年”,音樂幾乎成了他們顯擺的工具,其實談音樂卻不懂音樂的大有人在。 而音樂,卻在人們大肆的追捧中,慢慢失去了其原本的創作理念。在奧地利剛開始流行音樂時,它只是為了在宗教活動時給人以寧靜之感,讓信徒們能感受到神的意旨。然而,在 信息化的今天,我們卻不斷的給音樂強加了很多其他的理念,甚至將它提高到了一個讓人崇敬的地位,卻忘記了她最初的作用。 然而對於我們而言,聽音樂不外乎就是讓自己心靈平靜,釋放現實強加在我們身上的壓力罷了。

伴隨着音樂緩慢的節奏,在《may it be》那悠揚的旋律中,我再次忘記了現實的壓力,異常的平靜。

第13篇

老師在音樂課上為我們播放了音樂之片——《音樂之聲》。看完後,我深有感觸——《音樂之聲》原是百老匯舞台上作為保留節目的音樂劇,從一九五九年公演後一直盛況空前。該劇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納粹時斯奧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户富家當家庭教師。由於他們看不慣納粹的所作所為,逃到美國並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團”,在各地巡迴演出,事蹟十分感人。這些真實人物事件都被移植到影片裏。

這是一個發生在戰爭時期的故事,講述了年輕活潑的修女瑪麗亞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顧他的七個孩子。特拉普上校雖然冷漠嚴厲,但終究還是抵擋不住瑪麗亞的純潔善良,兩人終於結婚,可惜剛剛渡完蜜月,他們的安靜生活因被納粹佔領奧地利而破碎了。令人欣慰的是,在最後,特拉普一家與納粹軍官鬥志鬥勇,在修女院的幫助下逃出國境,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全劇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有趣的《哆來咪》,以及調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已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正是因為這一曲曲藝術佳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觀眾能一直保持着輕鬆愉快的心情,沒有對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在這部影片中,觀眾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無妒忌,無懷疑,無痛苦,無暴力,無懸疑,永遠只是那輕鬆愉快的節奏!

看完電影,我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我覺得原來那十二個家教為什麼沒有最後留下來的原因應該是他們沒有耐心、他們並不真心喜歡孩子們、他們並不真正瞭解孩子們,而瑪利亞正好相反!她從一開始就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並用心地去了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所以最後孩子們從心裏接受了她,從心裏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媽媽説一個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學校,我看完這部電影后開始有點理解了。

自由與專制的鬥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説不!

影片中優美的音樂和動人的歌曲《哆、來、咪》、《雪絨花》、《再見》等等,在我國廣為流傳。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羣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格是: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而且有優美悦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齊、節奏規範、藝術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大量樸實、自然而又頗具風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於主人公大都是受過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儘管對話是口語體,其中有許多省略句,但總體上對話語言比較標準,適合模仿和借鑑。聽者可在輕鬆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説情景的薰陶。

第14篇

又一次閲讀了《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新修煉——音樂》這本書,給人的感覺是既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又能指導我們進行教改實踐,對大家以後的教學實踐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通過閲讀,使我對新課程背景下音樂教學論的理論觀點又有了新的認識,同時聯想到自己的教學實際,一下子豁然開朗,明白了許多。例如教師在教具與學具的開發上,如果能夠採取多種形式或是就地借材,可以使音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

作為一個優秀的音樂教師,首先要熱愛自己的專業。毫無疑問,我們自己的專業就是“音樂”和“教育”兩個方面合在一起的專業。自己愛音樂,用心感悟音樂,才能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也熱愛音樂,樂於領悟音樂。同時,最能代表你水平的專長你千萬不要放棄,學生對你一輩子的尊重或者將來具備某種音樂特長,也許恰恰是因為看過了你哪一次的演奏或演唱。對於教學方法的領悟以及教育經驗的積累,會使你逐步教好你的學生。

做一名不斷進取的教師,要求我們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樹立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許多人這麼驚呼。面對飛速發展的社會,各行各業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都在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我們音樂教師對於最新音樂的動態、最新媒體設備的使用、對學生喜歡什麼都應該隨時關注,關注的過程就是我們學習的過程,有許多方面的東西我們甚至要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探討。所以,我們不能放鬆自己各方面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

課堂之上,要求師生及時評價,積極參與。音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是激勵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催化劑。對素質好的學生,因為它們的成功率比較高、自信心比較強,評價他們的學習可以嚴格一點,有利於促進他們更加勤奮,對於素質較差的學要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如個別五音不全的學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豎笛、敲打擊樂比較好,教師應及時的評價“很不錯,以後還要多練。”激發了後進生的自信心,促進了後進生的參與意識。在教師的幫助下,使學生們在不同的起跑線上自我完善。

本書以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表達出來,很好地幫助了我們音樂教師整理教學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並積極探索與實踐的結合,特別注重把教學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於實際教學,指導教學工作,同時也注重將教學經驗總結上升到理論層面。優秀的音樂教師要敢於創新,通過對音樂的感悟及教學經驗的積累,培養即興教學的能力。同時,結合自己的專長,通過各種媒體傳播,發揮各種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一個優秀的音樂教師。如今,我們看到新課程帶來的變化,看到了音樂課程改革的美好前景和希望,我要更加努力,用更大的創造性和高昂的工作熱情,為音樂教育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第15篇

是音樂教師,就應該有文學的心靈、音樂的美感、高尚的審美能力。那麼,作為一名當今社會合格的音樂教師,更必須有全新的音樂教育觀念。音樂教學承擔着素質教學的重任,它既應該向學生傳授必要的音樂知識技能,又擔負着向學生傳播幾千年中華文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使命感的職責。在課堂中我應循循善誘啟迪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更好地接受音樂教育,加強德育滲透,讓德育之花在藝術的土壤中開得更加璀璨!

日本著名德育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先生曾説過:“教音樂不是我的教育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使他獲得一顆美好的心。”我國音樂家洗星海也説過:“音樂是人類最大的歡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這些都道出了音樂的教育功能,也啟示着我們的音樂教學始終應滲透着德育教育。音樂是用生動的藝術形象去感染人們的心靈,具有潛移默化、激發情感、深入人心的作用。本着鈴木先生的一句:“音樂如同語言,只要會説話的孩子就一定能學會演奏音樂,孩子學習語言需要成千上萬次的重複,而我的音樂教育祕密也在於對孩子不斷地重複。”在這,我來粗淺的談談我這一學期的音樂德育情感教學。

一年級音樂教材以其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明瞭的歌詞內容來表情達意,因而能直接震撼心靈和觸動孩子們的情感中樞。因此,教師要如何讓學生從歌曲中認識人生、認識真善美呢?例如:人音版第一冊第一課歌曲《你的名字叫什麼?》結尾中唱到“你的名字真好聽”,通過學唱這首歌曲後,教育學生要學會欣賞別人,看別人的長處,學會與人相處,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和睦相處的是人生的快樂。在教唱第六課《勞動最光榮》歌曲時,讓同學們觀看多媒體畫面的演示,看看動物是怎樣勞動的,如:喜鵲是怎樣勞動的?蜜蜂是怎樣勞動的?觀察自己的媽媽又是怎樣勞動的?用小品來演示媽媽勞動的情景,(媽媽下班回到家做家務的勞動場面),我們應該怎樣做呢?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辛苦和勞動成果的快樂,教育孩子勞動最光榮;第二課《拉勾勾》時,歌詞中有一句我們都是好朋友,告訴學生你們現在都是好朋友,等你們長大了,國家就更需要有團隊精神的人,因此,我們從小就要學會這種精神。還可以讓學生唱一唱老師改編的第二段歌詞:男同學,女同學,我們都是好同學,你幫我,我幫你,我們一同來進步。讓一年級的同學也來編一段歌詞,哪怕是一句也可以,鍛鍊這種創新意思,和思考那一句話是最能體現團結、友好這些意思的。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有針對性的教育孩子們,而不是説教式的,同學們既受到了教育又玩得開心。

新課程標準把聽覺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認為音樂教學必須立足於聽,把發展學生的聽覺、培養學生對音樂良好的感受能力,作為音樂教學的首要任務,作為進一步學習音樂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礎。可見聽的重要性,而欣賞教學不單是聽聽音樂而已,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 從有聲的音樂中獲得無聲的情感體驗,受到美的薰陶,從而提高學生對真善美與假惡醜的辨別能力。例如在第六課欣賞民樂合奏《三個和尚》時,我問:為什麼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讓孩子們討論,啟發學生理解勞動換來美好生活的道理。欣賞第二課《快樂的一天》,同學們通過教材中提供的圖畫看到了一天的生活、學習。欣賞完後,問一問,你知道中國沒有解放以前,孩子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嗎?也給幾張《小白菜》的圖畫讓同學看,我用簡單的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畫面的內容“在黑暗的舊社會,窮人的生活十分貧困,那時候有個小姑娘從小就死了娘……”,當我用低沉的語調講完後,教室裏一片唏噓聲,讓他們有一個對比,通過欣賞,激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從而領悟到要珍惜時光,發奮學習,努力成材。欣賞結束後,我讓大家談談今天的幸福生活。通過對比,增強了解:"小白菜"的遭遇,同時更體會到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的温暖,大大增強了熱愛祖國之情。

如何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使他們永遠保持熱愛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政治;熱愛集體、團結同學、熱愛勞動、尊敬父母的傳統道德、尊重良好的社會公德等。那麼在教師備課時,就要做到心中有數,把美育與德育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既能通過美妙的歌聲享受美的旋律、又能從歌曲中獲得思想教育。這種教學方法不是生硬的説教,而是“春雨潤物,悄然滲透”。例如:第三課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為什麼國旗那麼美麗呢?讓學生討論,老師最後把國旗的意義講給同學們聽,激發同學們熱愛國旗,熱愛祖國。

低年級孩子最喜歡的一種教學方式就是遊戲教學,孩子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來達到提高認識、辨別是非的能力。又如:第九課遊戲《火車開了》,在玩這個遊戲時,一個同學扮演火車司機,其他同學扮演車箱裏的客人,邊唱邊玩,正玩得高興時,由於前面的同學太快,後面的同學跟不上掉隊了,這個時候該怎樣教育呢?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遊戲暫停,問一問司機同學,後面的同學跟不上應該怎麼辦?而不是老師説司機你慢一點,後面的同學跟不上。通過學生説出來慢一點,等一等後面的同學,再問一問為什麼要照顧後面的同學?通過這樣的遊戲對其他同學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知道不能只顧自己玩的開心,還要想到別的同學。

教書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新世紀的音樂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值得信賴的獨具人格魅力的楷模。願我們大家為培養具有優良素質人才的道路,探索前進!讓德育之花在藝術的土壤中開得更加燦爛!

第16篇

法布爾《昆蟲記》系列圖書,其中《夏日音樂家》介紹的是蟬的一生。

7月的某一天,蟬媽媽用盡全身的力氣,在樹枝上產下了四百多枚卵,虛弱地掉落在地面上死了。納是一種昆蟲的名字,專門把自己的卵產入蟬媽媽產的卵房中,吃掉蟬媽媽產下的卵而孵育自己的寶寶。蟬媽媽產下的四百多枚卵中,有一個名字叫小樂的幼蟲,非常幸運地活了下來。

10月初,小樂終於長成了初齡若蟲,它爬出樹枝洞,脱掉身上的薄膜成為了1齡若蟲。它從樹枝上跳到地面,找了一片鬆軟的土壤開始建造自己的家,在地下它靠吸吮樹汁生活,經過四年的時間,在地下脱了四次皮,終於在一個盛夏的傍晚爬出了地面,爬上樹枝完成最後一次脱皮後,小樂變成了真正的成年蟬,它努力練習飛行、唱歌,它的歌喉越來越洪亮、越來越長久,由地下建築師變成了夏日音樂家。

難耐的酷暑和乾旱,其它的昆蟲在煎熬中度日如年,但這並沒有影響小樂的生活,它用又細又長的管子嘴吸食樹汁,於是其它的昆蟲如蒼蠅、虎頭蜂、鍬形蟲、細腰蜂、土蜂、小綠花金龜……都來請求小樂幫助喝樹汁,並且都很感激小樂的樂於幫忙,只有螞蟻每次來喝樹汁時,不但不感謝小樂,而且蠻不講理,態度還很惡劣,小樂教訓了一下這只不懂事螞蟻,而這隻螞蟻不思悔改,還暗地裏使壞傷害小樂,於是小樂離開這個多事的地方,搬到了新家,結識了許多新朋友,後來小樂和一隻母蟬結成了夫妻,快樂地生活。

漫長的夏季將要結束,小樂越來越沒有力氣,嗓音也一天不如一天,連抓樹枝的力氣也沒有了,小樂唱完最後一首歌,“砰”地一聲無力地掉在地上,翅膀顫抖了一會兒,結束了自己作為蟬的短暫一生。那隻教訓過的螞蟻,立刻叫來同伴,把小樂的屍體分開運回了螞蟻洞。

不過,四年後的夏天,小樂的兒子們仍然會像父親一樣歌唱,而它的女兒們也會生下許多可愛的小寶寶。

這本書裏寫了小樂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它讓我瞭解了蟬的短暫一生。想想我每年的夏天都有捉蟬的經歷,但卻不知道蟬要在地下生活四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爬到地面上來。還有書中的那隻螞蟻太狡猾了,小樂幫助了它,它不但不思感激的心,還多次來傷害小樂,真是不應該。我們要像小樂學習,學習它樂於幫助別人,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可不能像螞蟻一樣,不勞而獲呀!

第17篇

?音樂之聲》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國的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書中之一。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書中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説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書中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温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

第18篇

都説“眼睛是心靈的窗户”不錯,眼睛確實是通往心靈的一扇窗户,但不是唯一的窗户。《盲音樂家》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天生盲人彼得如何從因先天缺陷痛苦絕望而到最後成為一個受人敬仰的音樂家。

彼得自幼失明,但是上帝為他關上一扇窗,就會為他打開一扇門——他能僅靠聲音的辨別把周圍的人和環境區分開;他可以通過某種意識來區分白天和黑夜;他甚至可以依靠音樂區分顏色之間的區別……然而這些並不完全是上天賦予的。

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聽到的聲音越來越紛繁多樣,聲音之間的起伏愈加明顯,彼得開始感到惶恐和茫然、不知所措——因為這些都是他所不瞭解的。

讀完這本書,我始終覺得彼得真正痛苦的是他內心對於“光明”的追求與渴望,是他那永遠不滿足的追求,使他最終得以“復明”同樣是失明,彼得最終成為了音樂家,而葉戈裏最終卻只能成為一個終日埋怨生活、沉溺於對光明的幻想的敲鐘人。

我如果不幸的成為了那些“不幸的人”的一份子,那麼我會怎麼辦呢?如果我像彼得一樣,對於光明的追求不止步,我或許會成功;但是我如果像葉戈裏一樣,終日埋怨生活,那麼我將註定失敗!

第19篇

我想提個問題,《夏日的音樂家》中的音樂家到底是指誰呀?都回答不出來吧!我給大家一個提示:在夏天時,會在樹上唱歌。我想你們一定都知道了——蟬。

蟬有很多祕密,讓我帶你們走進蟬的世界吧!蟬的習性非常特別,蟬媽媽一共製作40多個卵房,每個卵房平均有10枚卵,一共大約有400只蟬寶寶。蟬寶寶出生後,先爬出卵房,再爬出洞穴,跳到地面上,用鋤頭般的前腿挖了一個小洞穴,接着便快速跳到洞穴裏。每到寒冷的冬季時,它就會爬到更深的地底下,一直爬到最深處,在地下待四年。在這四年裏,脱四次皮;最後慢慢爬到地面上,開始新的生活。

蟬的天敵是蟈蟈和螞蟻等。蟬喜歡在樹上唱的歌,聲音很洪亮。像是告訴大夥兒,夏天到了!好熱呀!蟬有兩種眼睛,一種眼睛位於頭部兩側,是又大又圓的複眼;另一種眼睛有三隻,在頭部正中央名叫單眼。蟬喜歡喝樹汁、曬太陽,在喝樹汁也不停止開心地歌唱,但蟬只能活三四周。蟬有很多好朋友,如角蟬、葉蟬、馬蟬、毛蟬等,它們都是大名鼎鼎的歌唱家。忘了告訴你們,只有雄蟬會唱歌。因雌蟬沒有“共鳴器”,所以不會唱。

蟲類的歌唱家蟬,不僅僅是歌唱家,也是讓人驚訝的建築師呢!妙吧!

第20篇

我讀得着本書叫夏日音樂家,蟬。真本書的主人公是,蟬小樂,他的媽媽再生就死了,他媽媽告訴她的孩子們,要忍耐在忍耐。其他的小嬋都被蚋吃了,我最不喜歡蚋,可是小樂卻逃走了,鑽到地下,他在地下呆了五年。在這五年裏,他成了地下建築師,五年過去了,終於可以展翅高飛。他一開是非常激動,激動都快要哭了。他展開歌喉,一聽,怎麼發出咕咕的聲音,經過長期的練習,他唱歌終於好聽了,有一年,沒下雨,其他昆蟲,都快要渴死了,幸虧小樂沒問題,他那像吸管一樣的嘴巴,可以用來吸樹汁。蒼蠅聞到樹汁,第一個跑上去,喝樹汁。好説了謝謝,其他昆蟲,也上去和樹汁,喝到樹汁昆蟲都説謝謝,只有螞蟻不説謝謝,小樂很生氣。忽然有一天,一隻母蟬聽到了他的聲音,和他談着談着,就結婚了,最後小樂唱完最後一首歌,就死了。可惡的螞蟻把小樂的屍體搬走了,還罵他活該。

這裏面我最喜歡的是小樂。因為他樂於幫助人。我最不喜歡的是螞蟻。他不會説謝謝。可是我覺得螞蟻也有好處,他們可以舉起身體四百的東西。這就是我讀夏日音樂家。

第21篇

彷彿習慣了,在漆黑的夜裏,一盞枱燈,一個電台,在暖黃柔亮的燈光和音符中,噼裏啪啦地敲下內心真實的感悟與想法。暫時工作的清閒、不用陪誰讓我有了大把沉思和反省的時間,由此,我對上蒼真是充滿了感激。音樂是打開思索大門的首選,跳躍的鼓點以及夜晚幽靜的環境總能勾起我對過往以及當下的感悟,讓我思緒敏捷、文思泉湧,我享受這份空靈,如果非要説有些不妥的地方,便是好久沒有翻閲身後那些有血有肉摯愛的書籍了。

社會日新月異,人卻變懶了。兒時一碗花生米就能讀完一本書的情景彷彿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也加入了低頭族的潮流,看起了電子書。智能手機真是一個神奇的發明,那麼輕巧的玩意拿在手裏,就像哈利波特的魔杖一樣,可以讓任何你想看的東西出現,開始的時候覺得很新奇,也很方便,日子久了,便開始想念墨香的味道了,於是瘋也似的回到家,手拿軟布,把那些早已落滿灰塵備受冷落的書籍挖掘出來,花了幾個小時逐本擦拭乾淨,挑了幾本最愛讀的出來,其餘的都各歸各位,開始重温往日的時光。醉人的墨香,真實的質感,翻閲時嘩嘩的聲音都那麼令我雀躍,我就像一個被困沙漠中數日的人,望見了綠洲,心中的激動溢於言表。我飢渴地吞噬着書中的營養,絲毫不覺厭倦,真想就這樣,到永遠。基於環境的原因,造就了我沉默寡言的性格,所以陪伴我最多的就是書籍和音樂,我酷愛這兩種看似沒有生命的東西,在我眼裏,她們都是有生命力的,歌德曾説,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高尚的人談話,沉寂的時候,選一個午後,在一天之中陽光最温柔的時刻,泡一壺茶,淨手,捧一本書,帶着虔誠虛心的心,開始和幾個世紀以前亦或是當代的哲人交流,這種心靈上的溝通,不僅淨化了心靈,亦洗滌了靈魂。這種與書對飲,我把茶沏的生活豈不快哉?每逢這個時候,我總是牢騷滿腹,怨上天給的時間太少,需要了解和學習的東西太多,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邊的學問,哪裏學得完。現實也總不能如人所願,每日要為了生活去奔波,偶有閒暇便視若瑰寶,絲毫不敢浪費一分一秒,做些別的事就像是犯了罪一般。再次與兒時的書籍對話,心裏有一絲説不出的感覺,不知是期盼已久實現目標的衝動喜悦,還是離兒時憧憬夢想現在的自己相差太遠的悵然若失。

心中頓時五味雜陳,其中的酸甜苦辣,説不清,道不明,連我這當事人,都丈二和尚,矇在鼓裏。一直覺得,我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溜鬚拍馬、各種應酬讓我覺得好像背上壓了一座永遠搬不走的大山,就連孫悟空只要等五百年也會有唐僧來解救他,我只希望過恬靜安靜的生活,沒有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而我,卻看不到我的永遠,似乎有人類就會有這些,我開始懷疑我適不適合在這個星球住了。或許從我身上還能投射出八十年代的影子吧,所以我需要另一味良藥,就是音樂。每一天我都不遺餘力地找尋真正符合自己血液的旋律,能夠真正融入靈魂的節奏,彷彿藉助她,我的生命又煥發了生機,整個人都變得鮮活起來。如果説讀書是與高尚的大師對話,那麼聆聽優美的旋律就是熱愛生命最好的表現。我覺得每一段節奏和曲子都有一個故事和一段經歷,而每一個聆聽的人,也都會憑藉她看到符合自己生活的東西,繼而更深入的參透。説起音樂,其實我是有一種愧疚在裏面的,這份內疚來源於父親的喜愛和母親的期待,長笛落寞地躺在那,猶如有鯁在喉,不碰不疼,一旦提起,就直擊心窩。從第一次接觸粵語歌曲,六年多以來,已愛到不能自拔,尤其對這個語系的簡潔明瞭、一針見血和對寫詞人言簡意賅直擊要害的佩服油然而生。

寫作的時候更多的是放着輕音樂,這種鋼琴與鼓點的邂逅真是天作之合,不但配合得天衣無縫,使作品得到更好的呈現,更是將主旨表現的淋漓盡致。緊閉雙眼,一個個音符由耳朵有節奏地鑽入心裏,每一個音符都像母親的雙手,愛撫我內心最脆弱的地方,撫平我的傷口,帶我走出心靈的泥潭,借我一對翅膀助我飛過生活的深淵。聽過之後,打開雙眼,如獲新生。有生之年,嗅着墨香,隨着音符,有你們作伴,內心不再空虛孤單,腳步不再躊躇彷徨,亦不會像迷航的船,我就是一名水手,驚濤駭浪,也勇往直前,就算看不見,也有旋律為我照亮返航的路。

第22篇

身處喧囂都市,或生於寧靜村郊,都需要在生活的繁瑣沉悶中有所調節,我認為,這調節,便是音樂。

“從遠古的第一支骨笛,到古希臘傳説,再到現今通俗音樂。”《最美的音樂史》便是這樣一步步概括、記錄、總結下了從古至今,人類是如何從沒有音樂概念,發展到現在——每個不同的時期都有對應的不同風格的音樂,並且音樂風格在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依然還在大步向前,永不停歇,從不懈怠。

書本的內封面有一句名言:“沒有音樂故事的音樂史是不可能的。”是的,我想,是作者的用心整理與總結歸納,使得枯燥乏味的音樂史活靈活現地出現在讀者的眼前。

本以為這又將是一本被我“半途而廢”的書,誰知,捧起後,卻竟有些不捨放下。懷揣着濃厚的興趣與對音樂史的渴望,我一頁頁地“索取”下來——牧童在溪水中找到的那根白骨,“吹響”了幾千年人類文明史上的第一個來自樂器的音符。這個看不見的音符,開啟了人類“最美的音樂史”。由此奇蹟以後,越來越多的不同音符被髮明、被奏響。

書中我最喜歡的部分便是17-18世紀對各位不同樂期的音樂代表家的介紹。德國作家魯道夫·赫富特納在給讀者提供音樂知識時,又借鮮為人知或是精彩絕倫的名家故事為音樂史加以點綴上色。每個階段、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名字:巴赫——“他的名字應該是大海而不是小溪”。音樂史被一句句名言相連,這也不失為另一種形式:“音樂不是一切,但沒有音樂什麼都不是。”——沃爾夫岡的·阿馬德烏斯·莫扎特。對每位有巨大貢獻的音樂家的簡介,簡介而有力:……他的充滿獨創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寬廣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極富個性;和聲語言新穎大膽,色彩豐富而且極有表現力,節奏生動……

音樂有許多用處,可以抒發情感——羊孩潘神為追求心愛的姑娘,發明了“潘神的牧笛”——“排簫”;音樂可以記錄收集民間一些經典樂曲——像格林兄弟整理蒐集民間童話那樣,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只因對音樂的熱愛與追求,便讓手下記錄了當時許多經典的教堂音樂,這才有了近代現代的音樂。

如同“行走江湖,技多不壓身”的道理一般,廣泛涉及除本業之外的其它更多的知識,許是益大於弊的。同時,現在學樂器學音樂的同學也越來越多,我想,這本書也是瞭解音樂史必不可少的神器了。

第23篇

音樂史人類重要的文化現象,歷經了漫長的歲月,伴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音樂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着,當人們面對這樣一個複雜龐大的歷史性文化現象時,總會讓我們產生許多思索。我國許多音樂學家投入到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結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的音樂史鉅著。本書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別論述了古代和中世紀音樂的主要現象,包括古希臘和羅馬的音樂;中世紀教與音樂;復調的誕生和發展,以及14世紀新藝術蓬勃興起。五至七章,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論述了勃艮弟樂派、弗蘭德樂派、以及教和反教的各種音樂。八至十章,涉及巴羅克時期,重點在於歌劇的誕生和早期發展、器樂的狀況和晚期巴羅克的兩位音樂巨人———與亨德爾。十一至十二章,論述了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首先對古典前期有所論述,然後分別討論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大師,特別是貝多芬給予了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對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進行了比較細緻的討論,不僅涉及了眾多的音樂大師,也對重要的音樂體裁的發展線索進行了梳理。勿需質疑,這本音樂史概述全面而詳細。

回顧音樂史學的發展過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資料收集和故事記錄開始的。從對音樂史的相關資料我知道,許多音樂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記載音樂起源、發展以及偉大的作曲家。萌芽狀態的音樂史學最早在出現初形,到18世紀時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史學。

19世紀音樂史研究進入成熟時期,這時期中世紀的音樂成為研究的重點,作曲家的傳記也更加完善。20世紀後音樂史開始有了的研究方法,研究領域的擴展和多樣性都是20世紀的音樂史的特點。二次世界大戰後,音樂史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史料規模空前龐大,音樂史和相關學科有了更多的交流與融合。這就是音樂史的一個發展過程。當我們現在來回顧音樂史學時,明顯可以感受到這項工程的浩大和。整本書注重風格研究這一音樂發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樂風格演變作為音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過程,描述從古代文明到20世紀這一過程中,不同時期出現的不同音樂現象,把風格作為重要話題。這本書,對於理解不同時期的風格及演變,乃至更多地去理解音樂,有很大的幫助。作者已闡述了自己編史的目的是為了力求在闡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畫出音樂史的過程。作者在描述音樂的同時,也告訴大家一定要重視音樂作品風格在音樂歷史發展這一歷程的重要作用。看音樂史必須從音樂的起源看起,而音樂史至今也是一個撲朔迷離的問題,早期音樂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個有效的研究基礎,只能憑極少量的記載,輔以一些雕刻、建築來追溯古代音樂,當然這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音樂經過多年的研究,書中把它劃分為七個時期:古代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20世紀現代時期。這樣劃分,對於把握每一時期的音樂家和音樂家作品,有很大的幫助。書中對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進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義對於對音樂史來説是一個嶄新的時期,它伴着、社會的巨大動盪而產生髮展。浪漫主義音樂的一個重要特徵既發掘民間藝術。許多國家的作曲家對民族的歷史文化及民間音樂產生強烈的興趣,把豐富的民間音樂作為寫作素材。但各學者對浪漫主義音樂史的研究説法不一。因此此問題尚存爭議。

在書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隨着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音樂也隨之進入20世紀的大潮中。20世紀對科學技術對創作工具、音樂表現手段、方式等方式產生極大的影響,音樂發展與科學技術緊密聯繫。20世紀音樂對古典音樂的一種反叛。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意識形態,把20世紀音樂作為一種沒落的現象來看待。這種也不可避免地反應到專業音樂界中。把20世紀音樂作為一個專門的章節來闡述,這代表了我國對音樂觀念的一種進步,從不接受到接受的一個過程,是漸漸以一種正確的觀念來看待20世紀的結果。音樂作為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它的藝術的美決定了它的價值之所在,這種價值是可以使全人類接受的。當然也可以為中國人接受,因此音樂史研究必將在中國長期開展下去。也對我們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24篇

?音樂教育》一個綜合性音樂刊物,所涉及內容包括音樂教育、音樂理論、音樂作品、音樂史料、音樂技術、音樂評論、學術交流、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內容,音樂教育讀後感。

?音樂教育》中刊登大部分國外音樂教育理論都是在原著發表後不久就被中國音樂學家譯介的,這些文章開闊了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專業視野,對我的教學工作和教學理念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刊載的學術研究文章和對某一“主題”所展開的討論性文章,則對我的音樂理論與音樂研究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通過閲讀《中國小音樂教育》,使我對新課程背景下音樂教學論的理論觀點又有了新的認識,同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也明白了許多,下面談談自己讀後所想到的點滴感悟。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是素質則其人教育的靈魂。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因素,參與是學習的行動因素”。興趣是參與的“嚮導”,參與是吹遍興趣之花的春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把握好興趣和參與這一對孿生的姐妹,其實質就是要確立好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一節課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心理狀態有着密切的聯繫。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教學,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興趣,也能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自始至終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參與活動。興趣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能推動學生不懈地學習。在音樂教學中,激發興趣的導入方法很多,故事法、遊戲法、情境法、討論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據所教的內容做到新穎別緻,豐富多彩,運用得好會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興奮狀態。發聲練習是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首要環節。“開場”的好壞,往往會對學生的後繼學習產生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從目前音樂教學現狀看,大多數老師都已注意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但個別還存在着“滿堂灌”的現象,這樣學生處與機械接受理解的地位,體會不到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悦。視唱教學一直是音樂教學的一個薄弱環節,在進行視唱練習時,以往的做法是:教學生認清唱名,視唱前就做一些輔助性的節奏練習等。

如介紹歌譜的旋律特點,該注意的某些音樂符號,歌曲中重難點拎出來做預備視唱練習,反覆練習直到“學會”。這樣做的優點是學生對於歌譜的認識和音樂理論知識由陌生和困難逐步瞭解學會,弊端是學生由於預先知道了教學中的重點,課堂氣氛很不活躍,甚至沒有興趣,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嘗試引導學生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音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是激勵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催化劑。對素質好的學生,因為它們的成功率比較高、自信心比較強,評價他們的學習可以嚴格一點,有利於促進他們更加勤奮,對於素質較差的學要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如個別五音不全的學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豎笛、敲打擊樂比較好,教師應及時的評價“很不錯,以後還要多練。”激發了後進生的自信心,促進了後進生的參與意識。在教師的幫助下,使學生們在不同的起跑線上自我完善。

總之,《音樂教育》以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表達出來,很好地幫助了我們音樂教師整理教學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並積極探索與實踐的結合,特別注重把教學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於實際教學,指導教學工作,同時也注重將教學經驗總結上升到理論層面。

讀了此雜誌,讓我感觸很深,留給我思考的也很多,我會繼續將讀書進行到底,活到老學到老。

第25篇

在此期間我對巴赫,莫扎特和貝多芬的曲子,大致地聽了一個大略,之後對此三人有如下的感受。

對於巴赫,首先他是一個對先人的集大成者,並且可以看做是一個鼻祖型的人物,西方古典樂在他之後得到壯大,而巴赫打下了一個根基。

在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中,我聽到了幾段比較熟悉的旋律,其中一段是在趙曉生老師課堂上聽到的,巴赫對於音樂的熱愛是深沉而嚴肅的,摻有宗教式的虔誠。而他不惜花精力來譜教學用的曲子,這本身似乎就昭示着,他希望自己可以在之後的古典樂起到一個承啟的作用。

對於莫扎特,首先他是一個天才,他本身對於音樂的天賦是人類歷史上無法解釋的現象之一,在他的音樂中似乎聽不到任何的不和諧,換一句話也可以誇張地這樣説,聽過莫扎特的曲子之後,再聽其他作曲者感覺到的都是不和諧。

這種和諧無論是在《長笛協奏曲》,《費加羅婚禮序曲》,《聖詩》,《土爾其進行曲》,還是在《搖籃曲》,你都可以安靜地聽到。欣賞莫扎特的音樂,彷彿就是在欣賞一件絕美的藝術品,他不會讓你感到憂慮,暴躁和狂野。

對於貝多芬,首先他是一位王者,一方面在音樂上他不屑於其他人甚至王室貴族的非議,一方面在命運上他對於雙耳失聰的命運頑強抗爭,貝多芬曾經想過自殺,但他活了下來,並仍以貝多芬特有的意志力,創造了晚期最為卓越的幾部交響樂。那是雄渾,是閃電,是非洲大草原上風馳電掣的雄獅,是光與熱的集合,奏鳴!

對於音樂本身的和諧與結構追求,我認為自有公論,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喜好,而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至今仍被大眾所稱頌,更多的是因為他的意志與精神,而非純粹的音樂。誰在命運的面前又敢如貝多芬一般奮起反擊呢?力量,是強大的內心力量支撐,所以軟弱的人是無論如何也欣賞不了貝多芬的音樂。

簡述了以上三位作曲家之後,這本書是以教科書的姿態,來統觀全局,所以它不會有所側重的詳述任何一位作曲家。好處之一是你可以儘量不帶偏見地體會西方音樂的發展,然而其中還是摻雜了大量的人名,沒有辦法,人的歷史就是由歷史的人來逐一立體式的構成的,我們只能從中窺知一二,以點帶面。

第26篇

今天,我看完了一本好書,名叫《不萊梅鎮的音樂家》。它是格林兄弟重新編寫的德國古老故事。這本書講的是:從前,有一頭驢,它每天都勤奮刻苦的給主人工作,隨着時間的推移,這頭驢慢慢的變老了,幹活力不從心,主人就説:“這頭老驢真是太沒用了,我明天就把它拉到集市賣了。”老驢聽到後很傷心,於是當晚就離開了主人家。它想:我要去不萊梅鎮當音樂家。於是,老驢就向着不萊梅鎮走去。半路上,他碰見了一隻老獵狗。老驢問:“你在這幹什麼?”“我太老了,不能去狩獵,主人要把我殺了。”老獵狗説。老驢説:“那你可以和我一起去不萊梅鎮當音樂家呀。”老獵狗説:“這倒是個不錯的主意。”於是它們繼續向不萊梅鎮走去。隨後,它們又碰見了貓和老母雞,它們都是被主人拋棄的,最後都跟着老驢、老獵狗一起去不萊梅鎮當音樂家。這天晚上,它們看到遠處有燈光,想過去討一些吃的。沒想到竟然是強盜的老窩!於是,它們商量了趕走強盜的方法。老驢、老獵狗、貓和老母雞各叫各的,強盜們嚇得逃之夭夭了。有一位強盜還回來一探究竟,結果被動物們打得傷痕累累。臉被貓抓花了,大腿被狗咬了,估計他下輩子也別想起牀了。從此,老驢它們在森林裏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並演奏着美妙的音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生物存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價值。就像李白寫的《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總會找到自己的價值。

第27篇

今天晚上我讀了一篇童話故事,名字就叫《不萊梅鎮的音樂家》。我覺得這一篇故事很有趣,也很生動。我都已經讀過5到6遍了。這一篇故事主要講的是:從前,有一頭驢,當它老到幹不動活的時候,主人就想把它殺了。驢覺得情形不妙,就逃跑了。它想去不萊梅鎮當個音樂家。

在路上,它碰到了一隻與它有着相同命運的狗,之後又碰到了貓,雞。然後它們四個就一起去完成夢想。它們四個在夢想的路上也經歷了許多的困難,但是它們並沒有放棄,還是繼續往前走。讀了這篇故事後,它給我的啟示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當一個人無法面對困難的時候,要團結身邊的夥伴,同學,家人。大家共同想辦法,用集體的力量去戰勝困難,戰勝邪惡,才會取得最終的勝利。有一句話説的好‘一根竹竿容易彎,三根麻繩難扯斷。’